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26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5-06-10
    研究论文
    核磁共振技术结合模式识别对中药马兜铃酸亚急性生化效应的研究
    张晓宇, 吴惠丰, 裴奉奎, 倪嘉缵
    2005, 26(6):  991-996. 
    摘要 ( )   PDF (35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结合模式识别方法,研究了马兜铃酸(AristolochicAcid,AA)的亚急性生化效应.大鼠连续5日腹腔注射马兜铃酸后,不同时间段尿液1HNMR谱显示与肾小管及肾乳头受损相关的标记物(NMRmarker)浓度有显著变化;铬酸钠、氯化汞、二溴乙胺、盐酸肼和异硫氰酸-α-萘酯,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造成的肝肾损伤模型组、AA组和对照组的大鼠尿液1HNMR谱解析和分类.1HNMR谱中各种代谢物的谱峰强度变化及主成分分析结果均显示,马兜铃酸引起的肾损伤与肾小管及肾乳头损伤模型类似,且随给药量的积累,肾损伤范围扩大程度加深,引起肾脏不可逆损伤.该方法可用于中药的毒理学研究.
    水溶性锌卟啉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与CTDNA的作用
    康敬万, 吴海霞, 卢小泉, 苏碧泉, 卓琳
    2005, 26(6):  997-1001. 
    摘要 ( )   PDF (76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5,10,15,20-四[4-(3'-丙氧基吡啶溴化盐)苯基]卟啉(TPPBr)及其锌卟啉配合物TPPBr(Zn),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紫外光谱进行了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谱和黏度实验研究了TPPBr(Zn)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并计算了TPPBr(Zn)与CTDNA作用的表观键合常数为2.64×105L/mol.进而证明了TPPBr(Zn)与CTDNA以外部自堆积和静电结合的混合模式作用.
    以甲苯为前驱体化学液气相沉积法制备碳/碳复合材料
    王兰英, 李贺军, 卢锦花, 白瑞成, 郭领军, 张秀莲
    2005, 26(6):  1002-1005. 
    摘要 ( )   PDF (60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甲苯为前驱体利用化学液气相沉积法,采用碳布叠层作预制体,于950℃下沉积9h制备了密度为1.63g/cm3的碳/碳复合材料.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粉末衍射(XRD)等手段对所得的材料进行了组织结构分析,并测定了其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以甲苯为前驱体利用该方法可以制备组织结构比较均匀的碳/碳复合材料.用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甲苯热分解产物(不挥发成分)进行了成分分析,提出了甲苯裂解制备碳/碳复合材料的初期热裂解机理和热缩聚机理.
    微乳液体系相图的研究及其在纳米氟化物制备中的应用
    闫景辉, 张鸣, 连洪州, 叶泽人, 石春山
    2005, 26(6):  1006-1009. 
    摘要 ( )   PDF (56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绘制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正丁醇(n-C4H9OH)/正辛烷(n-C8H18)/水[或NH4F溶液、或Ba(NO3)2溶液、或KNO3-Mg(NO3)2混合溶液]四组分微乳体系的拟三元相图.观察了电导率随水(或盐溶液)含量变化的规律,很好地印证了微乳液体系的相行为.选取相图中微乳区点作为最佳条件,制备了KMgF3纳米粒子.
    竹炭模板合成高度有序二氧化硅微米线组
    邱瑾, 杨儒, 江南, 李敏
    2005, 26(6):  1010-1013. 
    摘要 ( )   PDF (62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系统地研究了竹炭的微观结构,并以竹炭孔道为模板,以正硅酸乙酯为硅源,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出高度有序的二氧化硅微米线组,其形貌和组成分别通过SEM,EDX和XRD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得微米线为较纯的方石英晶型,直径约1~2μm,长达200μm以上,呈束状高度有序排列,其形貌高度复制了竹炭微孔孔道的结构,说明微孔在限域反应中起模板作用.
    99mTcN(PNP5)(NOEt)]+新型心肌灌注显像剂研究
    楚进锋, 李彬, 孔德靖, 王学斌, 张俊波, 王金城, 米宏志, 赵建冬
    2005, 26(6):  1014-1017. 
    摘要 ( )   PDF (20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氯化亚锡为还原剂,SDH(丁二酰二酰肼)为供氮体,经配体交换反应得到[99mTcN(PNP5)·(NOEt)]+,通过TLC和HPLC分析,其放化纯度大于90%.该标记物是一种体外稳定性良好的阳离子配合物,在小鼠和狗体内的心肌初始摄取量高,滞留好,肝和肺等非靶组织清除快,有利于早期心肌显像,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心肌灌注显像剂.
    研究快报
    壳壁上具有介孔的Si/Al复合氧化物中空微球的制备
    姜艳秋, 刘艳华, 赵旭, 赵敬哲, 田玉美, 王子忱
    2005, 26(6):  1018-1020. 
    摘要 ( )   PDF (39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简报
    新型笼状稀土配合物[La2(TCM)2(DMF)6]·2DMF的合成与结构
    蔡正洪, 唐静, 唐瑜, 谭民裕, 郁开北
    2005, 26(6):  1021-1023. 
    摘要 ( )   PDF (48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乳辅助的溶剂热法合成磷酸钐纳米棒
    何晓燕, 曹敏花, 吴兴隆, 胡长文
    2005, 26(6):  1024-1026. 
    摘要 ( )   PDF (50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型层状氟化磷酸铝[C4H12N2][Al2(PO4)2(H2O)2F2]的水热合成与表征
    王梅, 李激扬, 李乙, 宋晓伟, 于吉红, 徐如人
    2005, 26(6):  1027-1029. 
    摘要 ( )   PDF (44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论文
    荧光性自组装双层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孙向英, 翁文婷
    2005, 26(6):  1030-1034. 
    摘要 ( )   PDF (56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借助Au—S化学键的作用,在金基底上组装DL-半胱氨酸,利用DL-半胱氨酸与1-萘胺乙酸(NAA)的静电吸引作用在金表面间接组装荧光试剂NAA,从而构建了双层自组装膜NAA/Cys/Au.该自组装膜有较强的荧光信号,能被Cu2+猝灭,并具有较好的可逆再生性能,可用于超痕量铜离子的界面荧光测定,对Cu2+的检出下限为7.87×10-11mol/L.同时采用电化学、荧光光谱及电子能谱等方法表征自组装膜的结构,并采用电化学阻抗谱技术和循环伏安法研究自组装膜在K3[Fe(CN)6]/K4[Fe(CN)6]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结果表明,金表面组装的单层膜具有良好的“针孔”效应,组装上荧光试剂之后形成的无“针孔”缺陷的自组装双层膜对溶液与基底间的界面电子转移有强烈的阻碍作用.
    自组装膜上细胞色素c的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实时表征和定量检测
    李金花, 胡劲波, 李启隆
    2005, 26(6):  1035-1038. 
    摘要 ( )   PDF (54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实时表征和定量检测细胞色素c(Cytc).在压电石英晶振表面上自组装巯基十一酸(MUA)单层膜,以盐酸1-乙基-3-(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二亚胺(EDC)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活化羧基,将Cytc共价固化到电极表面.EQCM实时监测了MUA的自组装和Cytc的固化过程,测定了二者在电极表面的覆盖度和Cytc的固化量.结果表明,Cytc在0.03~3.00μmol/L浓度范围内呈线性变化,检测限可达到1.19×10-9mol/L.
    二维小波变换与子窗口因子分析法结合用于含噪声HPLC-DAD数据的解析
    董林, 许禄
    2005, 26(6):  1039-1042. 
    摘要 ( )   PDF (50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二维小波变换与子窗口因子分析法相结合,用于模拟的高噪声HPLC-DAD数据的解析.首先应用二维小波变换滤除噪声,然后采用子窗口因子分析法解析重叠峰.结果表明,信噪比为10的高噪声基本被滤除掉.
    研究快报
    电穿孔法在量子点标记细胞中的应用
    杨蕊, 冀伟, 闫玉禧, 史艳宇, 费强, 牟颖, 金钦汉
    2005, 26(6):  1043-1045. 
    摘要 ( )   PDF (48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可溶性耐药相关钙结合蛋白的生物质谱分析与鉴定
    刘宁, 齐静, 吕磊, 刘志强, 刘淑莹, 杨纯正
    2005, 26(6):  1046-1048. 
    摘要 ( )   PDF (41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简报
    以分子印迹电聚合膜为仿生受体检测辛可宁
    刘志航, 宦双燕, 沈国励, 俞汝勤
    2005, 26(6):  1049-1051. 
    摘要 ( )   PDF (52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红外光谱无创伤检测血糖新方法
    赵莹, 张元福, 杨丽敏, 徐怡庄, 翁诗甫, 杨展澜, 武惠忠, 周维金, 徐端夫, 吴瑾光
    2005, 26(6):  1052-1054. 
    摘要 ( )   PDF (47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壳聚糖与茜素红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谭学才, 麦智彬, 邹小勇, 邱俊明, 蔡沛祥
    2005, 26(6):  1055-1057. 
    摘要 ( )   PDF (58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论文
    2-氰基-3-甲硫基-3-苄氨基丙烯酸取代苯氧乙酯的合成及其除草活性
    高颖, 陈晓芳, 刘斌, 邹小毛, 胡方中, 杨华铮
    2005, 26(6):  1058-1061. 
    摘要 ( )   PDF (59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D1蛋白结构模型,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2-氰基-3-甲硫基-3-苄氨基丙烯酸取代苯氧乙酯,结构经1HNMR、元素分析和IR确证.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显示出较好的Hill反应抑制活性;而酯基部分的乙氧乙氧基被苯氧乙氧基取代后,活性有所下降,其原因可能是苯环分散了β-氧原子上的电荷密度,使之与Ser268的结合力降低,这进一步证实了Ser268位点的重要性.同时实验结果证明,苯环上的取代基对化合物活性有一定影响.
    有机锡修饰的双吡唑甲烷及其与W(CO)5THF的反应
    赵书斌, 文振康, 王积涛, 唐良富
    2005, 26(6):  1062-1066. 
    摘要 ( )   PDF (24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双吡唑甲基锂(LiCHPz2)与有机锡卤化物(R3SnX)的反应合成了一系列有机锡修饰的双吡唑甲烷配体(R3SnCHPz2).由于锡上取代基的不同,这些配体与W(CO)5THF反应时表现出了不同的反应方式.三芳基锡修饰的双吡唑甲烷与W(CO)5THF反应发生Sn—C(sp3)键对W(0)中心的氧化加成;而三苄基锡修饰的双吡唑甲烷与其反应时仅给出羰基取代产物[Bz3SnCHPz2W(CO)4].另外,二苯基苄基锡以及三(2-苯基-2-甲基丙基)锡修饰的双吡唑甲烷配体类似的反应导致配体的分解,产生单吡唑配体取代的羰基钨衍生物[W(CO)5PzH]以及脱有机锡的双吡唑甲烷四羰基钨衍生物[CH2Pz2W(CO)4].
    5-酰胺基-1H-咪唑并[5,4-b]吡啶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活性研究
    徐进宜, 华维一, 吴晓明, 王秋娟, 胡松
    2005, 26(6):  1067-1071. 
    摘要 ( )   PDF (60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对已上市及正在临床研究阶段的非肽类血管紧张素(A)受体拮抗剂的结构参数和定量构效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应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生物电子等排及结构拼合等药物设计方法,设计并合成了16个结构全新的5-酰胺基-1H-咪唑并[5,4-b]吡啶类衍生物,其结构经过IR,1HNMR和MS确证.初步生物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部分目标化合物对A引起的兔胸主动脉环收缩反应具有显著的拮抗活性.构效关系分析提示,5-酰胺基-1H-咪唑并[5,4-b]吡啶类衍生物具有良好的A受体拮抗活性,N-苯基-1H-吡咯四氮唑基团可作为新型A受体拮抗剂设计的侧链替代结构.
    松毛虫性信息素(5Z,7E)-十二碳二烯醇的立体选择性合成
    陶云海, 程伟贤, 张玉顺, 古昆
    2005, 26(6):  1072-1075. 
    摘要 ( )   PDF (20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简单原料乙炔出发,通过炔对丙烯醛的加成反应得到7-溴代-(4Z,6E)-庚二烯醛,再经乙二醇保护、Pd催化偶联、水解、Wittig反应和还原等步骤,立体选择性地得到松毛虫性信息素(5Z,7E)-十二碳二烯醇,其结构通过IR,NMR和MS等技术得到确认.
    不同的引导肽对丝状噬菌体基因8蛋白展示外源多肽的影响
    王丽, 华攀玉, 高瑞娟, 杨琼, 宋金娜
    2005, 26(6):  1076-1080. 
    摘要 ( )   PDF (32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不同的引导肽对在基因8蛋白上展示外源多肽的影响,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将一短肽插入基因8蛋白的N端,并将引导多肽去除或用基因3蛋白的引导肽序列替代基因8的引导肽序列.采用放射性脉冲追踪技术检测不同的引导肽对在基因8蛋白上展示外源多肽的作用.结果表明,无引导肽序列的引导,蛋白前体无法向成熟蛋白转化.基因3蛋白的引导肽可以引导展示有外源多肽的基因8蛋白,完成从前体向成熟蛋白的转化,但转化率明显下降.研究结果对阐明噬菌体外壳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跨膜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两个新的双二茂铁硫脲衍生物FcL1和FcL2的合成、结构及电化学性质
    徐琰, 王非, 付勇, 张巧红, 冶保献, 宋毛平, 吴养洁
    2005, 26(6):  1081-1085. 
    摘要 ( )   PDF (135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二茂铁苯甲酰氯和二茂铁间(对)苯胺为原料,合成了两个新的双二茂铁硫脲衍生物FcL1和FcL2.通过IR,1HNMR和元素分析等手段确定了标题化合物的结构.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表明,FcL1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R1=0.0786,wR=0.1762.电化学分析结果表明,FcL1和FcL2的电化学性质相似,说明化合物中的两个二茂铁基所处的化学环境基本相同.间苯胺取代和对苯胺取代对化合物在电极表面的扩散系数影响不大,但对其反应速率常数则有较大的影响.
    二联苯和氨基酸构建的大环化合物自组装研究
    郭炜, 米学玲, 王璟, 何家骐, 程津培
    2005, 26(6):  1086-1089. 
    摘要 ( )   PDF (62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二联苯作为模板,设计并合成了3个二联苯和氨基酸构建的大环化合物.晶体结构结果研究发现,在固态,这些大环化合物分别组装成了管状、三维网状和链状的超分子结构,其中,C—H…O氢键在维持这些大环的组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将有助于进一步增加对分子自组装、分子识别以及生物大分子的稳定性方面的理解.
    研究简报
    猪精浆中附睾特异性蛋白质的纯化及其一级结构的研究
    邱芳萍, 杜培革, 安丽萍, 吕刚, 李青山
    2005, 26(6):  1090-1092. 
    摘要 ( )   PDF (52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论文
    Cu/WO3-TiO2光催化剂上丙烯和二氧化碳合成MAA反应性能
    梅长松, 钟顺和
    2005, 26(6):  1093-1097. 
    摘要 ( )   PDF (78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Cu/WO3-TiO2对CO2和C3H6的吸附特性和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Cu/WO3-TiO2催化剂表面存在金属位Cu,Lewis酸位W6+和Ti4+以及Lewis碱位W—O—Ti的桥氧和WO的端氧三类活性中心;在金属位Cu和Lewis酸位Ti4+(或W6+)的协同作用下,CO2形成活性较高的卧式吸附态Cu—(CO)—O→Ti4+(或W6+),C3H6的β-H和β-C分别吸附在Lewis碱位WO与金属位Cu上,形成Cu—(CH2)C(CH3)—H→OW吸附态;Cu/WO3-TiO2催化剂吸收阈值蓝移和光吸收量的提高均有利于其催化活性的提高,担载质量分数为10%的WO3光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优于其它含量的催化剂,光量子效率最高(19.7%);在383K,0.1MPa,空速200h-1和125W紫外灯辐照下,C3H6转化率为7.4%,甲基丙烯酸(MAA)的选择性超过95%.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光促表面催化合成反应的机理.
    纳米结构TiO2/3-甲基噻吩和2-噻吩甲酸共聚物复合膜电极光电化学性能
    郝彦忠, 武文俊
    2005, 26(6):  1098-1101. 
    摘要 ( )   PDF (20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光电流作用谱、光电流-电势图等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ITO/3-甲基噻吩和2-噻吩甲酸共聚物(CTCMT)膜电极和ITO/TiO2/CTCMT复合膜电极的光电转换性质.结果表明,CTCMT膜为p型半导体,禁带宽度为2.36eV,价带位置为-5.52eV.在ITO/TiO2/CTCMT复合膜电极中存在p-n异质结,在一定条件下异质结的存在有利于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CTCMT膜修饰ITO/TiO2电极可使光电流增强,光电流起始波长红移至600nm以上,使宽禁带半导体电极的光电转换效率得到改善.
    温度对不同电解质的大面积DSCs电池性能的影响
    戴松元, 陈双宏, 肖尚锋, 史成武, 黄阳, 孔凡太, 胡林华, 潘旭, 翁坚, 郭力, 王孔嘉
    2005, 26(6):  1102-1105. 
    摘要 ( )   PDF (43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实验和理论上探讨了温度对染料敏化纳米薄膜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初步研究了其性能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在解决液体电解质染料敏化纳米薄膜太阳电池的基础上,利用乙醇作为冷冻液,通过控制冷冻液的温度来恒温电池的温度,模拟制作了实用化电池,其尺寸(15cm×20cm)基本接近实用化.
    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制备CdTe/SiO2纳米复合物
    赵奎, 李军, 王林, 潘凯, 刘艳梅, 白玉白, 李铁津
    2005, 26(6):  1106-1109. 
    摘要 ( )   PDF (61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四乙氧基硅烷(TEOS)为原料,在乙醇相中制备了尺寸为80nmSiO2纳米粒子,用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SiO2纳米粒子进行了氨基化.以巯基乙酸为配体,在水相中合成了CdTe纳米晶.通过静电相互作用,CdTe纳米晶被吸附到氨基化的二氧化硅球的表面上.研究了两种粒子复合后引起的CdTe纳米晶发光光谱的变化.
    以甲醇为燃料的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性能研究
    毕忠合, 程谟杰, 吴合进, 董永来, 衣宝廉
    2005, 26(6):  1110-1113. 
    摘要 ( )   PDF (13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制备了阳极负载型LDC-LSGM双层电解质薄膜电池.考察了单电池在分别使用甲醇和氢气两种燃料时,不同温度下的I~V性能.以甲醇为燃料,以空气为氧化剂时,800℃下的最大输出功率密度为1.07W/cm2,而使用氢气为燃料时,最大输出功率密度为1.54W/cm2.通过交流阻抗研究了造成甲醇性能降低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以甲醇作为燃料时,单电池性能较氢气作为燃料时低.
    磷钼酸对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阴极氧还原的促进作用
    苏怡, 刘长鹏, 单义斌, 李旭光, 薛新忠, 徐维林, 田天, 周小春, 邢巍, 陆天虹
    2005, 26(6):  1114-1117. 
    摘要 ( )   PDF (55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磷钼酸(H4PMo12O40·xH2O,PMo12)为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阴极添加剂,制备了Pt-PMo12/C复合催化剂.电化学测试表明,该添加剂对于DMFC阴极氧还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与常规的Pt/C催化剂相比,相同载量下极限扩散电流提高了56.3%.在单电池性能测试中,这种促进作用使电池的最大输出功率提高了28%.
    金红石型TiO2表面嵌入簇模型的密度泛函研究
    谭凯, 林梦海, 王南钦, 张乾二
    2005, 26(6):  1118-1121. 
    摘要 ( )   PDF (19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金属氧化物簇模型的选取原则和密度泛函方法,对一系列嵌入族模型金红石型(TiO2)n(n=2~15)的表面体系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合理选取的嵌入簇模型可以得到与实验一致的固体表面电子结构,通过描述表面的性质能够给出表面金属吸附的电子行为的定性解释,进一步证实了该模型的密度泛函研究能够用于固体金属氧化物的簇-表面类比.揭示了选择合理的簇模型是保证族表面类比方法成功的主要因素.
    Co-MCM-41催化剂上临CO2-乙烷脱氢反应的研究
    李亚男, 郭晓红, 周广栋, 毕颖丽, 李文兴, 程铁欣, 吴通好, 甄开吉
    2005, 26(6):  1122-1125. 
    摘要 ( )   PDF (20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不同Co掺杂量的Co-MCM-41分子筛.用XRD,FTIR和TG-DTA等技术对所制样品进行表征.在常压连续流动固定床反应器上考察了它们对临CO2-乙烷脱氢制乙烯反应的性能,结果表明,3%Co-MCM-41在973K可使乙烷的转化率达到39.54%,乙烯的选择性达到98.59%,收率达到38.98%.Co的掺杂量和反应温度等条件对该反应均有一定影响.Co-MCM-41对乙烷催化脱氢制乙烯同样也有很高的活性.引入CO2可消除积炭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更有利于催化反应的进行.
    C20三个异构体稳定性的从头计算研究
    张国, 张明瑜, 孙家锺
    2005, 26(6):  1126-1129. 
    摘要 ( )   PDF (24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HF,B3LYP,MP2和QCISD等理论方法在6-31G和6-31G*基组水平上,对C20的3个主要异构体碟型(Bowl)、笼型(Cage)和环型(Ring)的结构进行理论研究,得出这3个异构体的相对稳定性的次序为:Ring>Bowl>Cage.计算结果显示,分子轨道具有离域特性,电子的这种离域特征有利于原子间更好的成键,可避免出现大的张力,这是Cage型异构体虽然违反“五元环隔离规则”(Isolatedpentagonrule)却能稳定存在的原因.
    固体超强酸(SO42-/ZrO2)的异丁烷/1-丁烯烷基化反应性能和失活研究
    张强, 矫庆泽, 闵恩泽
    2005, 26(6):  1130-1132. 
    摘要 ( )   PDF (81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固体超强酸(SO42-/ZrO2)催化剂的酸性及异丁烷-1-丁烯烷基化反应性能,结果表明,固体超强酸的酸性与焙烧温度有关,适当提高焙烧温度有利于样品酸强度的提高,但焙烧温度过高会导致脱硫,使样品酸强度和酸量降低.固体超强酸的异丁烷/1-丁烯烷基化催化反应活性与其酸性相对应,酸性强,反应活性高,但催化剂的活性衰减很快,这是催化剂表面的快速积炭所致.
    乙烯酮自由基(HCCO·)与二氧化氮(NO2)反应势能面的理论研究
    于健康, 魏志钢, 黄旭日, 李卓, 李前树, 孙家锺
    2005, 26(6):  1133-1136. 
    摘要 ( )   PDF (19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CCSD(T)/6-311G(d,p)//MP2/6-311G(d,p)+ZPE水平上对反应HCCO+NO2进行了计算,建立了反应势能面.此反应由反应物通过三步反应到达产物.首先,NO2的O原子进攻HCCO自由基中与H相邻的C原子,形成异构体1[ONOC(H)CO]或2[H(CONOC)O].然后,异构体1和2通过NO键的断裂形成产物NO和OC(H)CO.最后,产物中的OC(H)CO可以通过CC键的断裂进一步分解为HCO和CO.由HCCO+NO2反应得到产物NO+HCO+CO.
    研究快报
    微波辐照促进的甲醇水蒸汽重整制氢Cu/ZnO/Al2O3催化剂
    张新荣, 姚成漳, 王路存, 曹勇, 吴东, 孙予罕, 戴维林, 范康年
    2005, 26(6):  1137-1139. 
    摘要 ( )   PDF (17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硅MCM-22分子筛的合成及其C4烯烃裂解性能
    赵国良, 滕加伟, 许宁, 唐颐, 谢在库, 杨为民, 陈庆龄
    2005, 26(6):  1140-1142. 
    摘要 ( )   PDF (50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简报
    Ag/TCNQ双层膜传质规律与模型的理论研究
    谢亨博, 蒋益明, 郭峰, 刘平, 李劲
    2005, 26(6):  1143-1145. 
    摘要 ( )   PDF (16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计时电流法测定Fe3+在离子液体BPBF4中的扩散系数
    杨家振, 金一, 潘伟, 臧树良
    2005, 26(6):  1146-1148. 
    摘要 ( )   PDF (36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论文
    改性酚氧树脂/聚(甲基丙烯酸丁酯-co-4-乙烯基吡啶)共混物的相容-络合行为和表面表征
    刘世勇, 蔡倩, 朱蕙, 江明
    2005, 26(6):  1149-1155. 
    摘要 ( )   PDF (85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一系列不同4-乙烯基吡啶含量的聚(甲基丙烯酸丁酯-co-4-乙烯基吡啶)(BVPy)共聚物,并对酚氧树脂(Phenoxy)的仲羟基进行了不同乙酰化程度的改性.用粘度法和激光光散射(LLS)研究了BVPy/改性Phenoxy共混物在溶液中的络合行为对氢键相互作用基团密度的依赖性,并用DSC研究了共混体系在本体中的相容性.将粘度法及LLS的结果结合起来,得到了改性Phenoxy/BVPy共混体系的不相容-相容-络合转变相图.在此基础上,用XPS初步考察了共混物的相容性对其表面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分子间的络合相互作用可抑制共混物的表面富集.
    RGD改性聚醚氨酯及其内皮细胞相容性的研究
    余贯华, 计剑, 王东安, 沈家骢
    2005, 26(6):  1156-1161. 
    摘要 ( )   PDF (31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氢键稳定的溶液互穿技术对聚醚氨酯(PEU)进行改性.用ATR-FTIR对十八烷基-聚氧乙烯-4,4'-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聚氧乙烯-十八烷基(MSPEO)与PEU共混膜表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S-PEO中的氨基甲酸酯链段与PEU基材之间发生了氢键缔合的作用.通过水化处理PEO及十八烷基自发地富集在基材表面.根据氢键缔合和表面自迁移原理,设计了两种RGD改性聚醚氨酯的方法:(1)将含RGD端基的聚氧乙烯-4,4'-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聚氧乙烯偶联物(MPEO-RGD)与PEU进行共混改性,利用RGD端基及PEO的自迁移特性获得RGD富集的表面;(2)将含甲磺酸酯端基的聚氧乙烯-4,4'-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聚氧乙烯偶联物(MPEO-mesyl)与PEU共混成膜,并对膜片进行水化处理,使甲磺酸酯端基富集在PEU表面,浸泡于RGD的PBS溶液中,在膜片表面成功地原位接枝了RGD.对两种RGD改性方法获得的表面进行了内皮细胞的培养,结果表明,两种改性方法均大大提高了PEU的细胞相容性,其中方法(1)共混改性的表面细胞相容性略优于方法(2)的接枝改性表面.
    壳聚糖棒材表面仿生拒水改性的研究
    胡巧玲, 雷勇, 张中明, 沈家骢
    2005, 26(6):  1162-1165. 
    摘要 ( )   PDF (23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析壳聚糖棒材在湿态环境下力学性能衰减速率过快的原因,通过对植物叶拒水机理的仿生,将壳聚糖表面进行复合式仿生疏水改性.先对壳聚糖棒材表面进行酰化改性,降低了棒材表面极性,使棒材表面形成一种微观凹凸的粗糙结构.然后在此粗糙结构上进行生物酯涂覆,以达到仿植物叶的拒水效果.结果表明,壳聚糖棒材表面经过乙酰化处理,表面变得粗糙.经接触角实验和吸水速率测试表明,壳聚糖棒材表面经酰化改性后,降低了材料表面的极性及亲水性.通过控制酰化反应时间,能有效地增大棒材的接触角,使得最外层的生物酯涂层紧密结合,经模拟体液浸泡实验,该材料3个月内完全拒水,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石英晶体微天平实时监测低密度脂蛋白在胆固醇修饰葡聚糖上的吸附及其动力学研究
    韩松岩, 刘东波, 黄亮, 王深琪, 刘清平, 安齐顺一, 长哲郎, 陈强
    2005, 26(6):  1166-1169. 
    摘要 ( )   PDF (20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石英晶体微天平实时监测低密度脂蛋白(LDL)在胆固醇修饰葡聚糖(CMD)上的吸附,并对其吸附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CMD与LDL之间的相互作用符合Langmuir吸附方程,当LDL浓度(ng/μL)为9.9,12.38和14.14时,其吸附平衡常数[K/(mol·L1·s1)]分别为0.0477,0.0536和0.0628,表面吸附量(ng/cm2)分别为107.6,139.6和167.9.最大吸附量达到284.8ng/cm2,吸附率为72.91%.
    聚氯乙烯/炭黑导电复合体系的压阻行为
    徐文武, 宋义虎, 周剑锋, 郑强, 章明秋
    2005, 26(6):  1170-1173. 
    摘要 ( )   PDF (20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聚氯乙烯/炭黑(PVC/CB)导电复合体系在单轴压力作用下的压阻行为,发现CB含量对电阻-机械响应具有显著的影响.当CB含量低于渗流阈值时,PVC/CB复合材料呈现PPC效应;而高于渗流阈值时,呈现NPC效应.在渗流阈值附近,单轴压缩可诱导NPC效应的出现,或者抑制PPC效应.
    研究快报
    生物可降解5-氟尿嘧啶载药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尹静波, 陈红丹, 罗坤, 庄秀丽, 陈学思, 曹田
    2005, 26(6):  1174-1176. 
    摘要 ( )   PDF (56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不同热交联气氛对含氟聚芳醚近红外光学吸收的影响
    李艾泽, 金宇辉, 刘佰军, 姜振华
    2005, 26(6):  1177-1179. 
    摘要 ( )   PDF (68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简报
    含硫醚可溶性聚芳醚酮的合成及电子束辐照的研究
    周宏伟, 高自宏, 刘新才, 陈春海, 张万金
    2005, 26(6):  1180-1182. 
    摘要 ( )   PDF (16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聚电解质自组装多层膜制备微孔薄膜
    秦胜, 陈柳生, 史燚, 廖琦, 金熹高
    2005, 26(6):  1183-1185. 
    摘要 ( )   PDF (54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壳层可控导电聚吡咯/聚苯乙烯复合微球及聚吡咯中空微胶囊的制备
    黄俐研, 杜江, 刘正平
    2005, 26(6):  1186-1188. 
    摘要 ( )   PDF (18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