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cGAS-STING通路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与研究进展
    王适豪, 石万瑞, 刘轶, 张皓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 (1): 20240241-.   DOI: 10.7503/cjcu20240241
    摘要934)   HTML10)    PDF(pc) (9509KB)(261)    收藏

    环磷酸鸟苷酸合成酶[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adenosine monophosphate(GMP-AMP) synthase, cGAS蛋白]-干扰素刺激因子(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 STING蛋白)(cGAS-STING)信号通路是识别细胞质中异常DNA、 激活先天免疫应答系统的重要通路. cGAS蛋白在识别细胞质内异常DNA后, 可催化三磷酸腺苷(ATP)和三磷酸鸟苷(GTP)合成环状鸟苷酸二磷酸腺苷(Cyclic GMP-AMP, cGAMP). cGAMP作为第二信使激活STING蛋白, 促进I型干扰素的释放, 从而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 cGAS-STING通路可以调控肿瘤的转移和增长, 参与抗肿瘤的先天免疫反应, 探究cGAS-STING通路的作用机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综合评述介绍了cGAS-STING通路的作用机制, 概述了目前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激活cGAS-STING通路的各类策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非靶向脂质组学揭示巨噬细胞泡沫化进程脂质代谢功能失调
    汪增钰, 刘宝红, 乔亮, 林灵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4, 45 (11): 20240053-.   DOI: 10.7503/cjcu20240053
    摘要746)   HTML25)    PDF(pc) (6346KB)(152)    收藏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多因素驱动的慢性复杂性疾病, 主要特征为动脉内壁的脂质积累、 炎症反应以及最终的纤维斑块形成. 斑块的形成始于异常累积的脂质被动脉壁内的巨噬细胞吞噬, 形成所谓的泡沫细胞. 尽管泡沫细胞的形成在血管病理性重塑进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 但目前对巨噬细胞泡沫化进程中脂质代谢紊乱的深入研究还相对欠缺. 本文构建并优化了脂质组学分析流程, 并将该流程用于巨噬细胞泡沫化进程中的代谢重编程分析, 共鉴定到16个脂质亚类的645个脂质分子. 使用主成分分析、 时间序列模式分析和火山图分析, 揭示了不同时期的泡沫细胞脂质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随着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孵育时间延长, 泡沫细胞脂质代谢失调程度增加, 脂质亚类中甘油三酯、 溶血磷脂、 醚磷脂水平上调, 而磷脂酰丝氨酸水平下调. 甘油三酯的显著累积增强了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 通过进一步吞噬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促进了泡沫细胞的形成; 同时, 磷脂酰丝氨酸和溶血磷脂酰胆碱在泡沫细胞晚期合成显著增加, 表明泡沫化进程与细胞凋亡正相关, 这些脂质分子可能作为信号分子趋化巨噬细胞对凋亡细胞的清除. 本文不仅揭示了巨噬细胞在泡沫化进程中炎症反应的显著上调, 还阐明了脂质代谢紊乱与细胞凋亡信号传递之间的紧密联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外泌体分离和蛋白质组学分析的研究进展
    靳莹, 张俊杰, 张毅欣, 袁悦, 韩珍珍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4, 45 (11): 20240305-.   DOI: 10.7503/cjcu20240305
    摘要640)   HTML31)    PDF(pc) (10724KB)(182)    收藏

    外泌体是多泡体与细胞质膜融合时释放的细胞外囊泡, 含有蛋白质、 脂质和核酸等. 它以细胞外囊泡的形式运送货物, 参与多种癌症过程(如侵袭和转移), 被认为是液体活检的新兴靶标, 其在细胞通讯、 信号传导和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质谱法已成为蛋白质组学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外泌体的蛋白质组学分析是发现潜在癌症生物标志物的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 高分辨率分离、 高效质谱分析和全蛋白质组数据库的最新进展都有助于患者样本中外泌体的成功分析. 本文综合评述了外泌体的分离方法、 蛋白质组学分析技术以及基于外泌体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在临床疾病诊断的应用研究. 最后, 对外泌体分离和蛋白质组学面临的挑战及在临床应用中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基于内标法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毕英娜, 刘定斌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 (2): 20240457-.   DOI: 10.7503/cjcu20240457
    摘要603)   HTML33)    PDF(pc) (13761KB)(498)    收藏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是一种已被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 药物筛选及生物分析等领域的光谱检测方法, 它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化学指纹信息, 而且具有灵敏度高、 抗光漂白和光降解能力强等优点. 然而, 由于SERS增强基底的结构均一性差和化学分子吸附数量的不确定性, 导致检测结果重现性差, 其定量分析面临诸多挑战. 通过引入内标信号可以消除或减少外部干扰因素, 从而实现SERS的准确定量分析. 本文首先阐述了内标法的机理, 然后介绍了内标法的主要类型, 接着举例说明了内标型SERS探针在环境分析、 食品药品分析以及生物分析等领域的应用, 最后展望了内标型SERS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核酸等温扩增技术在病毒检测中的应用
    肖航, 王小燕, 邓兆佳, 廖文静, 谢文菁, 彭汉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4, 45 (7): 20240139-.   DOI: 10.7503/cjcu20240139
    摘要601)   HTML32)    PDF(pc) (11274KB)(148)    收藏

    病毒是引发人类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传统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虽然被广泛应用于病毒分子诊断, 但其对温度的要求较为严格, 限制了其在现场诊断中的应用. 为了满足现场快速诊断的需求, 核酸等温扩增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其无需热循环, 可以在恒定温度下实现核酸扩增, 可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 本文综合评述了等温扩增技术在病毒检测领域的最新进展, 从病毒样本采集、 核酸提取、 等温扩增检测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探讨了酶辅助等温扩增技术、 无酶等温扩增技术以及与多体系串联的级联扩增技术的原理、 关键参数及其病毒检测应用, 并对比了市场上相关试剂盒的特点. 此外, 讨论了当前核酸等温扩增技术在病原体检测应用中面临的一些难题, 如提取效率、 稳定性和成本等, 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为进一步改善现场诊断效率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绿色氧化剂催化苯胺氧化偶联反应的研究进展
    班志勇, 杨曹雨, 冯清, 殷国俊, 李国栋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4, 45 (8): 20240177-.   DOI: 10.7503/cjcu20240177
    摘要584)   HTML33)    PDF(pc) (12678KB)(297)    收藏

    偶氮苯和氧化偶氮苯类化合物在颜料、 光学材料、 荧光探针和光电器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 已发展了不同的催化剂和氧化剂用于苯胺氧化偶联制备偶氮苯及氧化偶氮苯类化合物, 其中开发绿色环保的氧化体系一直是该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本文综合评述了分别以双氧水和氧气作为氧化剂时, 催化苯胺选择性氧化制备偶氮苯及氧化偶氮苯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同时探讨了苯胺氧化的机理, 主要包括亚硝基苯中间体机理与自由基偶联机理. 最后, 总结了催化剂合成和催化机制方面存在的潜在问题和挑战, 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从而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细菌的蛋白质组成分析
    蒋龑, 陈妍琳, 宋高瑜, 陈炎炎, 白晶, 朱莹娣, 李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4, 45 (11): 20240345-.   DOI: 10.7503/cjcu20240345
    摘要553)   HTML16)    PDF(pc) (8276KB)(143)    收藏

    细菌蛋白质组成分析对于了解其生物学、 生理学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 质谱是用于蛋白质分析的最有力工具之一, 在蛋白质的分子量确定、 表达水平测量及结构修饰分析等研究中不可或缺. 本文比较了蛋白质指纹质谱、 自上而下蛋白质组学和自下而上蛋白质组学等3种广泛使用的质谱方法在细菌蛋白成分分析中的表现. 结果表明, 自下而上蛋白质组学提供了最高的蛋白覆盖率, 同时也在不同菌种之间显示出最大的蛋白质图谱重合度. 相比之下, 蛋白质指纹质谱显示出最高的检测再现性以及菌种区分或鉴定的高效性. 自上而下蛋白组学检测到的细菌蛋白质数量明显少于自下而上蛋白质组学, 但其可以与蛋白质指纹质谱兼容(二者均偏向于检测高丰度、 高稳定和高亲水性的核糖体蛋白质), 在菌种鉴定的同时为蛋白标志物的 发现提供重要手段. 本文对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成分析方法进行了比较, 为特定分析目标的方法选择提供了指导意见. 这将对于细菌感染诊断、抗生素耐受性分析和抗生素作用靶点发现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纳米材料诱导肿瘤细胞铜死亡的研究进展
    何扩, 丁彬彬, 马平安, 林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 (1): 20230525-.   DOI: 10.7503/cjcu20230525
    摘要547)   HTML16)    PDF(pc) (33885KB)(159)    收藏

    纳米材料选择性诱导肿瘤细胞发生程序性细胞死亡(PCD)被视为一种很有前途的癌症治疗方法. 铜死亡是一种最近被发现的由细胞内铜离子过载引起、 以脂酰化线粒体酶的聚集和Fe-S蛋白质丢失为特征的全新的PCD模式. 目前, 多种纳米材料已被开发并用于诱导肿瘤细胞铜死亡, 实现癌症治疗. 大量的研究表明, 将铜死亡与其它肿瘤治疗方式联合使用可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本文综合评述了细胞铜死亡的相关机制及特征, 总结和概括了纳米材料诱导的肿瘤细胞铜死亡策略及相关机制, 重点分类概述了纳米材料诱导的铜死亡联合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并对这一新兴的肿瘤治疗方式的未来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离子掺杂调控双钙钛矿量子点发光性能的研究进展
    张丽媛, 王查斯娜, 胡井香, 詹传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4, 45 (9): 20240126-.   DOI: 10.7503/cjcu20240126
    摘要544)   HTML38)    PDF(pc) (9391KB)(255)    收藏

    铅基卤化物钙钛矿发光材料因具有灵活的晶体结构、 带隙可调性、 缺陷容忍性和高荧光量子产率等优异性能而备受关注. 但金属铅的毒性和钙钛矿的稳定性一直是阻碍其商业应用急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 需要探索更绿色环保的非铅金属卤化物类钙钛矿发光材料. 近年来, 通过替换铅离子发展起来的非铅双钙钛矿结构成功实现了低毒性和高稳定性, 但由于其是间接带隙或因为宇称禁阻的直接带隙而造成光致发光效率极低. 为了解决此问题, 研究人员开发了离子掺杂策略, 实现了光致发光效率的提升. 本文综合评述了非铅双钙钛矿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发光性能, 归纳了主族金属、 稀土金属和过渡金属掺杂对非铅双钙钛矿发光性能的影响及其发光机制. 最后, 对离子掺杂策略的应用和进一步提升非铅双钙钛矿发光材料的性能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基于多酚的超分子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严子谅, 李蓓, 代云路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 (1): 20240260-.   DOI: 10.7503/cjcu20240260
    摘要537)   HTML18)    PDF(pc) (32893KB)(137)    收藏

    超分子纳米药物递送平台因具有性质多样化、 药物释放可控及制备简易等特点而备受关注. 据报道, 富含酚羟基结构的多酚可与不同性质类药物产生非共价相互作用, 自组装成超分子纳米系统, 从而实现不同路径的药物递送. 同时, 多酚自身具备抗肿瘤、 抗菌、 抗氧化、 抗炎和保护心脏等功能, 这使得基于多酚的递送系统在疾病治疗方面前景广阔. 本综合评述概述了多酚型超分子纳米递送系统构建中包括的超分子相互作用力. 根据所负载药物的性质(例如疏水性药物、 蛋白质、 DNA等), 分类阐述了不同相互作用力在药物负载中发挥的功能. 最后, 对当前基于多酚的超分子纳米系统中存在的争议性问题进行了评述总结. 本文可为各种新兴的多酚基材料的设计和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基于质谱的单细胞蛋白质组学分析
    范智瑞, 方群, 杨奕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4, 45 (11): 20240294-.   DOI: 10.7503/cjcu20240294
    摘要518)   HTML18)    PDF(pc) (13733KB)(101)    收藏

    单细胞蛋白质组学分析能揭示细胞个体之间蛋白质的精细差异, 在诸多重要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 其难点在于单细胞内的蛋白质极其微量, 需要解决样品处理过程中的损失问题、 色谱质谱检测的灵敏度问题和低信号强度质谱数据的解析利用问题. 本文从单细胞分选、 样品处理、 色谱质谱采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 综合评述了目前基于质谱的单细胞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COF-LZU1在醋酸缓冲溶液中的合成及固定化酶研究
    刘孟, 徐毅, 杨帆, 周全, 任晶, 任瑞鹏, 吕永康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 (2): 20240368-.   DOI: 10.7503/cjcu20240368
    摘要515)   HTML14)    PDF(pc) (2218KB)(110)    收藏

    在醋酸缓冲溶液中于室温合成了COF-LZU1, 并用于固定化漆酶和辣根过氧化物酶. 通过优化反应浓度、 时间、 缓冲溶液pH值、 温度、 洗涤溶剂和干燥方式等条件, 在pH=4.5的醋酸缓冲溶液中, 于室温下搅拌30 min, 合成了具有高结晶度的COF-LZU1, 其比表面积高达501 m2/g, 且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480 ℃). 在最优反应条件下, 以COF-LZU1为载体, 采用原位包埋法对漆酶和辣根过氧化物酶进行固定化, 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 固定化酶的活性高达84.26%和73.66% (相对于游离酶活性), 且在循环使用10次后, 其相对活性仍保持约80%. 通过多个结合位点, COF-LZU1可有效稳定酶的活性构象, 使其不易发生结构变形, 提高了酶的热稳定性、 pH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等. 醋酸缓冲溶液是生化实验中常用的缓冲溶液, 本研究中其既作为溶剂又作为催化剂, 与现有合成方法相比, 该方法更有利于提高生物分子的稳定性, 并有望为固定化酶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N掺杂石墨烯缺陷材料催化OER/ORR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黄智瑶, 李丽, 徐华卿, 杨一凡, 韦瑶瑶, 刘国魁, 夏其英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 (2): 20240430-.   DOI: 10.7503/cjcu20240430
    摘要513)   HTML15)    PDF(pc) (2927KB)(446)    收藏

    非金属掺杂石墨烯基催化剂在催化析氧反应(OER)和氧还原反应(ORR)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文基于石墨烯常见双空位缺陷构建了非金属N掺杂的催化材料, 对所有可能存在的活性位点进行了研究. 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发现, 13个碳活性位点均不能有效吸附H2O, 而O2可以被有效吸附. 计算结果表明, 最优的ORR催化位点是C12位点, 其催化ORR的过电势为0.71 V; 毗邻吡啶N的C10位点和C3位点的ORR催化效果稍差, 过电势分别为0.75 V和0.78 V. 研究结果证明非金属N掺杂缺陷石墨烯材料可应用于催化ORR, 可为非金属催化OER/ORR反应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超声调控的细胞膜表面氧化还原反应促进纳米粒摄取和内涵体逃逸
    李瑶, 翟婉莹, 王征, 张葆鑫, 赵燕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 (1): 20240265-.   DOI: 10.7503/cjcu20240265
    摘要508)   HTML4)    PDF(pc) (5993KB)(91)    收藏

    细胞摄取和内涵体逃逸是纳米药物递送的两个关键屏障. 研究发现, 细胞外表面的硫醇可以通过巯 基-二硫化物/二硒化物交换反应同时克服这两个屏障. 然而, 该策略增强纳米药物递送的能力有限.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本文采用机械力(超声)来提高硫醇-二硫化物/二硒化物交换反应的动力学, 进而提高药物递送效率. 研究结果为提高纳米药物递送效率提供了新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体液外泌体代谢组学研究进展和挑战
    曹宜青, 侯静欣, 刘建业, 李嫣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4, 45 (11): 20240324-.   DOI: 10.7503/cjcu20240324
    摘要507)   HTML651)    PDF(pc) (752KB)(337)    收藏

    外泌体作为疾病诊断、 监测和治疗的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 在体液中广泛存在. 作为细胞间信使, 外泌体携带有丰富的蛋白质、 核酸和代谢物, 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蛋白质和RNA上. 最近, 外泌体代谢组学在疾病检测和疾病病理生理学研究中展示出临床价值和潜在优势, 但仍存在诸多挑战, 特别是外泌体分离和代谢物检测. 本文综合评述了外泌体分离和代谢物检测方面的技术进展和挑战, 并通过案例研究, 展示了不同类型体液的外泌体代谢物作为生物标志物在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潜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稠环芳烃分子骨架对单分子电导的影响
    王铭桢, 王治业, 李梦晓, 卢玉华, 王旭, 李云川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 (2): 20240429-.   DOI: 10.7503/cjcu20240429
    摘要507)   HTML15)    PDF(pc) (4103KB)(402)    收藏

    分子结内的电荷传输过程受到分子骨架以及锚定基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探索分子骨架对分子结电荷传输特性的影响, 本文设计并合成了3种以不同π共轭面积的苯、 萘和蒽为分子骨架, 以噻吩为锚定基团的分子(DT-B, DT-N, DT-A), 并结合扫描隧道显微镜裂结技术(STM-BJ)及密度泛函理论(DFT), 对不同 π共轭面积的稠环芳烃分子结中的电荷传输过程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3种分子均存在高电导(GH)与低电导(GL)两种电导态, 对应单分子结中Au-π与Au-S两种结合构型. 对于GL态, π共轭面积的增大使得HOMO能级逐渐接近金费米能级, 呈现出GDT-A>GDT-N>GDT-B的电导趋势. 对于GH态, 电导值不会随π共轭面积的增大而发生明显改变, 但稠环芳烃扭转角的增大会引起空间位阻的增强, 使Au-π结合概率降低, 导致Au-π与Au-S两种分子构型的比例发生了改变.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Beta@ZIF-67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对聚乳酸塑料的催化降解性能
    王晨竹, 高明坤, 高艳静, 齐思贤, 于吉红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4, 45 (9): 20240221-.   DOI: 10.7503/cjcu20240221
    摘要492)   HTML43)    PDF(pc) (7297KB)(217)    收藏

    以聚乳酸(PLA)为代表的可降解塑料被认为是传统石油基塑料的合适替代品. 然而, PLA自然降解的时间较长, 同时伴随着CO2的排放. 因此, 升级回收PLA更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通过将沸石咪唑酯骨架(ZIF-67)生长在Beta沸石表面, 制备了一种Beta@ZIF-67复合材料. 该材料可以实现废弃PLA塑料的高效催化降解, 在180 ℃下反应4 h即可将日常生活中所用PLA塑料完全转化为乳酸甲酯(产率高达76.4%). 这种高催化效率得益于复合材料开放的孔道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 以及ZIF-67(Lewis酸/碱)与Beta分子筛(Brønsted酸)所提供活性位点的协同作用. 本研究为沸石分子筛复合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用于聚乳酸塑料催化降解提供了新的途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掺杂和点缺陷调控MoS2/ZnO异质结光解水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温俊青, 王嘉辉, 张建民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 (2): 20240380-.   DOI: 10.7503/cjcu20240380
    摘要488)   HTML14)    PDF(pc) (17502KB)(106)    收藏

    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C, Pd元素掺杂及点缺陷MoS2/ZnO异质结的电子结构、 光学性质及光催化性能. 计算结果表明, 本征MoS2/ZnO异质结具有0.66 eV的直接带隙, 带边位置呈现Ⅱ型能带排列. 掺杂和缺陷可以有效减小MoS2/ZnO异质结的带隙, Pd@Zn为磁性半导体, VMo和VZn体系具有磁性半金属特性. 掺杂和缺陷使MoS2/ZnO异质结禁带之中出现杂质能级, 有利于电子跃迁, 吸收范围扩展至红外波段, 在可见光范围(500~760 nm)内的光吸收系数提高. 本征、 掺杂与缺陷MoS2/ZnO异质结体系界面处均存在由ZnO层指向MoS2层的内建电场, 促使本征MoS2/ZnO异质结, C@S2, Pd@Zn, VS1, VS2和VO体系形成直接Z型异质结, 促进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有效分离. 异质结的带边电位跨过pH=0和7时的氧化还原电位, 表明这些异质结可以在强酸溶液与中性溶液条件下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且载流子具有较强的氧化还原能力. 研究结果为基于MoS2/ZnO异质结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镓铟共晶-自组装单分子层的功能性分子结研究进展
    陈晓萍, 黄士, 郭千千, 刘宁, 倪建聪, 杨伟强, 林振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 (2): 20240451-.   DOI: 10.7503/cjcu20240451
    摘要487)   HTML15)    PDF(pc) (14619KB)(433)    收藏

    基于液态镓铟合金(EGaIn)上电极和自组装单分子层(SAM)来构筑功能性分子器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目前, 国内在EGaIn基功能性分子结(MJ)的研究方面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综合评述了以EGaIn为上电极进行分子结研究的优势, 以及自组装单分子层-分子结(SAM-MJ)的构筑, 对近年来EGaIn基分子结在整流、 记忆、 光电开关、 热电以及固态阻抗方面的成果进行了总结, 分析了EGaIn分子结存在的难题, 并对未来分子器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可用于防晒吸收剂的广谱抗紫外碳点的制备
    陈奇丹, 陈冠吉, 游善媚, 臧欣瑶, 杨柏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 (6): 20240313-.   DOI: 10.7503/cjcu20240313
    摘要482)   HTML6)    PDF(pc) (6000KB)(131)    收藏

    防晒吸收剂是防晒产品中的关键物质, 是吸收紫外线的有效成分. 然而, 传统的有机和无机吸收剂都存在未知的人体健康及环境危害、 稳定性和水溶性差以及紫外吸收波长范围较窄等问题, 因此, 研发环境友好的广谱抗紫外防晒吸收剂材料对于防晒产品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碳点材料因其化学稳定性好、 光学性能优异、 制备方法简单、 成本低及环境友好等优点而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文首先以盐酸多巴胺及邻苯二胺、 柠檬酸及尿素为原料, 通过简单水热法制备并提纯出UVB和UVA吸收碳点材料(分别命名为 O-CDs和A-CDs), 并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X射线衍射(XRD)、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分析方法表征了其组成和形貌结构, 通过紫外吸收光谱(UV)和荧光光谱测试了其光学性能. 研究结果表明, 将O-CDs和A-CDs以最佳质量比1∶1.5混合, 可制成广谱抗紫外碳点防晒吸收剂材料(命名为B-CDs). 将B-CDs作为有效防晒吸收剂成分制备了可顺滑书写的墨水添加剂, 并测试了其一定周期内(120 h)的抗紫外光稳定性. 结果表明, 所制备的碳点作为防晒墨水成分具有抗紫外辐射效果显著、 稳定性好的优点, 说明碳点材料作为广谱防晒吸收剂在防晒产品中的应用具有可行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