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26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5-05-10
    研究论文
    离子交换介孔分子筛DEAE-SBA-15的制备及其用于分离纯化粉尘螨主要变应原Derf2
    雷杰, 张鲁雁, 丁声颂, 江世益, 余承忠, 赵东元
    2005, 26(5):  793-796. 
    摘要 ( )   PDF (54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3-含氧缩水甘油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GPTS)将二乙胺基乙基(DEAE)嫁接在介孔分子筛SBA-15的表面,制得弱阴离子交换层析剂DEAE-SBA-15,使其既具有分子筛作用,又具有离子交换作用的特点.经DEAE-SBA-15层析后,从粉尘螨代谢培养基中获得单一的洗脱峰,SDS-PAGE显示一条谱带,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4000,表明经分离纯化所得到的蛋白质是粉尘螨主要变应原Derf2.对螨性哮喘患者皮肤点刺试验表明,所得Derf2仍具有变应原活性,且仅通过一次柱色谱即得Derf2,表明DEAE-SBA-15是一种较好的离子交换层析剂.
    含一价铜配合物的新型双金属钼氧簇合物[5-(4-Br-Ph)-2,4'-Hbpy]2·[Cu(5-(4-Br-Ph)-2,4'-bpy)2]2[Mo8O26]的水热合成及晶体结构
    何江华, 于吉红, 潘勤鹤, 陈鹏, 徐如人
    2005, 26(5):  797-800. 
    摘要 ( )   PDF (53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水热法合成出一种含一价铜配合物的新型双金属钼氧簇合物[5-(4-Br-Ph)-2,4'-Hbpy]2[Cu(5-(4-Br-Ph)-2,4'-bpy)2]2[Mo8O26],并通过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元素分析以及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对该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1.4411(3)nm,b=1.3924(3)nm,c=2.5183(5)nm,β=99.06(3)°,V=4.990(17)nm3,Z=2;该化合物是由一价铜配合物{Cu(5-(4-Br-Ph)-2,4'-bpy)2}+与{β-Mo8O26}4-簇通过共价配位键连接形成的新型多金属钼酸盐,其中游离的质子化配体作为抗衡阳离子.
    潜在的新型肿瘤显像剂99mTc-MAG3-GGCNGRC的合成及生物分布
    张弢, 王毅, 褚泰伟, 刘新起, 胡少文, 王祥云
    2005, 26(5):  801-805. 
    摘要 ( )   PDF (32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测评带有NGR基序的小分子多肽的99mTc配合物作为新型肿瘤显像剂的可能性,合成了带双功能螯合剂MAG3的环肽并进行了动物体内分布实验.直链短肽GGCNGRC环化为99mTc-MAG3-GGCNGRC,再与苯甲酰基保护的MAG3的N-羟基琥珀酰亚胺活泼酯偶联,生成Bz-MAG3-GGCNGRC.后者通过氧化-配体交换反应生成9mTc-MAG3-GGCNGRC,其放射化学纯度>90%,在血清和生理盐水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正常小鼠和荷瘤裸鼠体内的生物分布表明,此类型小肽通过泌尿系统和肝胆系统代谢.荷直肠癌CL-187的裸鼠模型体内分布显示,注射后3h后,99mTc-MAG3-GGCNGRC,在肿瘤中有一定的特异性摄取,可能是由于NGR基序的亲新生血管所致.带有NGR基序的小分子多肽是一类很有发展潜力的新型肿瘤显像剂.
    澄清溶液体系二次生长法NaA型沸石膜的生长机制及膜厚的控制合成
    张雄福, 刘海鸥, King-Lun Yeung, 王金渠
    2005, 26(5):  806-810. 
    摘要 ( )   PDF (24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晶种涂层二次生长成膜法研究了在含水量不同的澄清溶液合成体系中NaA型沸石膜的生长及沸石膜厚度的控制合成.用SEM,TEM和XRD表征手段分析了沸石膜的形成过程和微结构.在载体表面不涂晶种而直接合成则不易形成连续沸石膜;用晶种涂层二次法可以很容易形成均匀的连续膜.合成液中水量的高低强烈影响沸石膜的生长速率、形成结构和膜的厚度.在高水量(水硅摩尔比为2000)的合成体系中沸石生长速率慢,膜主要通过晶种层中的晶粒长大,交织成膜,且膜只有一层结构;而在低水量(水硅摩尔比为750)的合成体系中沸石生长速率快,膜则通过晶种层表面晶粒向外生长、交织成膜,而膜具有两层结构.通过调变合成液的水量可有效地控制沸石膜层的厚度,并能制得非常均匀、连续的膜.
    BCN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白锁柱, 姚斌, 黄保坤, 张士晶, 丁战辉, 郭星原, 周向东, 苏文辉
    2005, 26(5):  811-815. 
    摘要 ( )   PDF (67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石墨和六方氮化硼(h-BN)粉为原料,利用高能机械球磨和高温高压技术对BCN化合物的形成、结构及相变进行了研究.经120h球磨制备出BCN非晶体.在1400cm-1附近,BCN非晶有一宽化的强红外吸收峰,在740和1630cm-1附近观察到弱的红外吸收峰;在1330cm-1附近观察到一宽化的Raman散射峰.BCN非晶中B1s的结合能为191.9eV,C1s的结合能为284.9和286.8eV,N1s的结合能为398.3和400.5eV.将BCN非晶在4GPa和1473K下退火45min后转化为六方结构的BCN晶体,其晶格常数为a=0.2505nm,c=0.6664nm.其红外光谱特征吸收峰分别出现在1398,1103,1024,925和802cm-1.Raman散射峰分别出现在1328,1358,1582和1614cm-1.并对非晶BCN的形成和相转变机制进行了研究.
    研究简报
    99mTc水杨醛Schiff碱配合物的制备与生物分布
    王明召, 孟昭兴, 彭安, 谭信
    2005, 26(5):  816-818. 
    摘要 ( )   PDF (17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具有十二元环空旷骨架的Mn3Al6(PO4)12·4tren·11H2O的水热合成与表征
    石磊, 李激扬, 段芳正, 于吉红, 李乙, 徐如人
    2005, 26(5):  819-821. 
    摘要 ( )   PDF (17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溶剂热合成纳米球状La2O2S:Eu3+荧光粉
    邝金勇, 刘应亮, 张静娴, 袁定胜
    2005, 26(5):  822-824. 
    摘要 ( )   PDF (40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论文
    毛细管电泳场放大进样-高压非接触电导检测测定痕量Zn~(2+)
    谭峰, 杨丙成, 关亚风
    2005, 26(5):  825-828. 
    摘要 ( )   PDF (43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高压电容耦合非接触电导检测器(HV-C4D),结合毛细管电泳场放大进样(FASS),以2-N-吗啡啉乙磺酸(MES)/组氨酸(His)为缓冲溶液,电泳分离测定了Zn2+.考察了样品溶液中MES/His的浓度及电动进样时间对场放大浓缩因子及缓冲溶液浓度对检测灵敏度的影响.在10mmol/LMES/His(pH=4.9)的分离缓冲溶液中,FASS对Zn2+的浓缩因子为1.3×103.Zn2+的浓度在10~1000nmol/L范围内与峰面积有良好线性关系(R=0.9995),检测限为5nmol/L(S/N=3).该方法可用于痕量Zn2+的测定.
    研究快报
    纳米电极-膜片钳监测单个活囊泡连续释放
    吴文展, 黄卫华, 王玮, 王宗礼, 程介克, 张蓉颖, 陈宇, 刘杰, 郑从义, 沈超
    2005, 26(5):  829-831. 
    摘要 ( )   PDF (40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红细胞的显微毛细管电泳法研究
    戴东升, 齐莉, 余晓, 陈义
    2005, 26(5):  832-834. 
    摘要 ( )   PDF (19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牛血清白蛋白手性毛细管整体柱的制备及对映体的分离
    严丽娟, 张庆合, 张维冰, 冯钰錡, 张丽华, 李彤, 张玉奎
    2005, 26(5):  835-837. 
    摘要 ( )   PDF (49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简报
    亚微米级叉指型超微带电极阵列的加工和电化学表征
    朱明智, 蒋庄德, 景蔚萱
    2005, 26(5):  838-840. 
    摘要 ( )   PDF (39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乙二胺为手臂分子制备的DNA修饰电极及其伏安性能
    焦奎, 徐桂云, 张旭志, 米春华
    2005, 26(5):  841-843. 
    摘要 ( )   PDF (16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温度对Nafion-结晶紫光纤湿度传感器性能的影响
    金兴良, 荆淼, 赵英, 王壮雄, 周凯, 李伟, 庄峙厦, 王小如
    2005, 26(5):  844-845. 
    摘要 ( )   PDF (43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论文
    hKv4.3最小功能启动子区与上游抑制元件分析
    李皓, 姜春来, 于湘晖, 吴永革, 李惟, 孔维
    2005, 26(5):  846-851. 
    摘要 ( )   PDF (29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克隆hKv4.3的启动子区和相关的上游调控元件,对hKv4.3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调控进行了分析.对启动子区5'端一系列的删除突变分析证明,hKv4.3基因的最小功能启动子区是位于转录起始位点附近的-156~+2bp序列.经序列分析发现,这个启动子缺乏典型的TATA-box,却存在另外3个元件,即E-box(CANNTG),CArG-box[CC(A/T)6GG]和CACC-box(GGTGC),其中CArG-box对该启动子活性起关键作用.同时在启动子区找到一个未见报道的大小为10bp的抑制子T,删除抑制子T,则启动子活性增加1倍以上.
    菱角中抗肿瘤活性成分的分离、提纯及结构鉴定
    牛凤兰, 尹建元, 董威严, 王学东
    2005, 26(5):  852-855. 
    摘要 ( )   PDF (60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柱层析分离技术,以硅胶为填料,以石油醚-醋酸乙酯-甲酸(体积比为5∶4∶0.1)为展开剂(Rf=0.4),提取并分离菱角中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活性成分,经质谱法(MS)、红外光谱法(IR)及核磁共振法(1HNMR、13CNMR)对分离得到的纯品进行了结构鉴定,确定该化合物为3,4,5-三羟基苯甲酸的二聚体,同时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还原法、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其抗癌机理进行初步探讨,实验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抗肿瘤作用.
    榆耳水溶性多糖GIA的结构分析
    王述声, 刘丹, 周义发, 梁忠岩, 张丽萍
    2005, 26(5):  856-859. 
    摘要 ( )   PDF (43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6%尿素从榆耳(Gloeostereuminsarnatum)子实体中提取出水溶性粗多糖,经乙醇分级及SeoharoseCL-6B制备柱收集得到组分GIA.经SephadexG-75、DEAE-阴离子交换纤维素和HPLC验证,GIA分子量及极性为均一组分.气相色谱(GC)分析表明,其单糖组成为Xyl,Gal和Glc.HPLC测得平均分子量为18000.经IR、GC、部分酸水解、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13CNMR、甲基化分析及其产物的GC-MS联机分析表明,GIA为少分支结构,主要由α型糖苷键构成,少部分由β型糖苷键构成;主体结构由Gal和Glc组成,其中主要为Gal1→6,还有Glc1→6;Gal1→6和Glc1→6在3-O处有分支;平均每10个己糖残基有2个分支;GIA的支链部分由Gal1→3和Glc1→3构成;末端残基为Xyl,Gal,Glc.
    由4-甲氧基-2-溴代丁烯内酯合成螺环-环丙烷类化合物的研究
    郁兆莲, 李森兰, 郭金波, 陈庆华
    2005, 26(5):  860-864. 
    摘要 ( )   PDF (68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4-甲氧基-2-溴代丁烯内酯为合成子,在温和条件下与不同的亲核试剂通过串联的双Michael加成及分子内的亲核取代反应,得到螺环-环丙烷类化合物8a~8d.通过元素分析,IR,1HNMR,13CNMR和MS对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其中化合物8d经单晶X射线衍射测定,确定了其立体化学结构.
    新型聚乙烯醇微囊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研究
    王满燕, 俞耀庭, T.M.SChang
    2005, 26(5):  865-869. 
    摘要 ( )   PDF (63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低温物理交联法制备新型聚乙烯醇微囊,所得微囊机械强度好,克服了目前普遍采用的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囊易碎的缺点,在APA微囊已完全破碎的机械强度下,聚乙烯醇微囊的破碎率仅为3%.在体外模拟肠胃生理极限条件下可保持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对尿素、尿酸和肌酐等小分子具有良好的通透性,能在10min内完全通透.将高效分解尿素的脲酶基因工程菌E.coliDH5包埋于聚乙烯醇微囊之中,其工程菌仍具有很高的分解尿素能力,其活力约为自由菌的80%.
    重组内皮抑素的质谱分析及对内皮细胞周期的影响
    王群, 倪嘉缵
    2005, 26(5):  870-873. 
    摘要 ( )   PDF (60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质谱、圆二色谱、荧光光谱与细胞周期分析技术研究了重组内皮抑素的蛋白结构和对内皮细胞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以包涵体方式表达的蛋白中会有未被降解的N末端甲硫氨酸产物,重组内皮抑素在G2期阻断内皮细胞的生长.表明内皮抑素引发内皮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相关,为抗血管生成治疗肿瘤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定点突变提高IL-4免疫毒素对淋巴瘤的选择性和杀伤活性
    崔京霞, 纪剑飞, 吕安国, 吴文芳
    2005, 26(5):  874-879. 
    摘要 ( )   PDF (79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软件分析选择与IL-4分子结合与活性相关的重要位点13T,121R,通过定点突变得到IL-4突变基因cpIL4(13D121E),将其与绿脓杆菌外毒素突变基因PE38KDEL融合,成功地构建了编码免疫毒素cpIL4(13D121E)-PE38KDEL的融合基因.该基因在原核表达系统中得到了高效表达,表达量占细胞全蛋白的30%以上.表达产物经亲和色谱和阴离子交换色谱纯化后,进行细胞毒性实验,证明其对表达型IL-4受体的淋巴瘤细胞Daudi具有良好的细胞毒作用,活性是同类型IL-4免疫毒素的2倍,而对表达型IL-4受体的内皮细胞活性较低.
    研究快报
    (+)-MethylCembra-1,3,7,11-tetraene-16-carboxynate的不对称合成研究
    孙彬, 梅天胜, 刘佐胜, 李裕林, 李瀛, 彭立增
    2005, 26(5):  880-882. 
    摘要 ( )   PDF (23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简报
    包结物晶析法选择分离辛夷挥发油中1,8-桉叶素
    郭文生, 郭放, 佟健, 常键, 蔡云平, 刘成雁, 侯冬岩, 回瑞华
    2005, 26(5):  883-885. 
    摘要 ( )   PDF (28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纳米铝佐剂吸附HBsAg及其免疫学效应的研究
    何萍, 吕凤林, 陈月, 李元朝, 何凤慈
    2005, 26(5):  886-888. 
    摘要 ( )   PDF (41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论文
    纳米2,4-二羟基苯甲酸铅(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燃烧催化性能研究
    洪伟良, 刘剑洪, 邱超儿, 赵凤起, 田德余, 张培新, 王芳
    2005, 26(5):  889-893. 
    摘要 ( )   PDF (53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液相分散沉淀法制备了纳米2,4-二羟基苯甲酸-Pb(Ⅱ)配合物粉体,并用TG,XRD,TEM,IR和元素分析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反应条件对产物粒径和粒子形貌的影响.用DSC考察了产物对吸收药热分解的催化作用.结果表明,在水溶液中得到的产物为15nm×40nm的棒状粒子,而在乙醇溶液中得到的是粒径约为50nm的球形粒子.产物对吸收药热分解有显著的催化效果,使吸收药的分解峰温降低5.6℃,分解热增加918J/g.
    SiNP分子结构及稳定性的理论研究
    于健康, 陈广慧, 黄旭日, 李卓, 孙家锺
    2005, 26(5):  894-896. 
    摘要 ( )   PDF (16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B3LYP/6-311G(d),QCISD和CCSD(T)方法,对单重态和三重态SiNP体系的异构化进行了研究.在QCISD/6-311G(d)水平下,得到了7个稳定的异构体,它们由4个过渡态所连接,其中三重态线型异构体SiNP(31,3Σ1),单重态环状异构体SiNP(14,1A')和单重态线型异构体SiNP(11,1Σ)都具有较大的热力学及动力学稳定性.
    CeO2掺杂RuO2/γ-Al2O3催化剂结构与湿式氧化降解苯酚的活性研究
    杨少霞, 冯玉杰, 万家峰, 蔡伟民, 祝万鹏, 蒋展鹏
    2005, 26(5):  897-901. 
    摘要 ( )   PDF (24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RuO2/γ-Al2O3和RuO2-CeO2/γ-Al2O3催化剂,利用XRD,XPS和ESR分析了催化剂的结构,并研究了湿式氧化降解苯酚的活性.结果表明,两种催化剂表面RuO2均有良好的分散性,并且催化剂表面存在氧空位和化学吸附氧,CeO2的掺杂使催化剂表面氧空位和化学吸附氧数量增加.两种催化剂对湿式氧化降解苯酚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当苯酚质量浓度为4200mg/L,在150℃和3MPa下,RuO2/γ-Al2O3催化剂湿式氧化降解苯酚反应150min后,苯酚全部被去除,RuO2-CeO2/γ-Al2O3催化剂反应60min后,苯酚的去除率为96%.
    不同形态ZrO2负载Co催化剂上CO+H2吸附与反应行为研究
    马中义, 董庆年, 魏伟, 陈建刚, 李文怀, 孙予罕
    2005, 26(5):  902-906. 
    摘要 ( )   PDF (49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FTIR,TPSR和微量反应技术考察了CO和CO/H2在无定形、四方相和单斜相3种形态氧化锆为载体的钴基催化剂上的吸附和反应行为.结果表明,CO在以不同形态氧化锆为载体的催化剂上的吸附形式和转化行为具有较大差异.在单斜氧化锆为载体的催化剂上生成桥式和多桥式吸附的CO,并容易进一步加氢生成烃类物种,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和C5+烃的选择性.而以四方氧化锆为载体的催化剂上桥式吸附的CO较稳定,加氢反应活性较低.
    2-氨基-2-咪唑啉异构化和质子迁移溶剂效应的密度泛函计算和Monte Carlo模拟
    薛英, 张慧, 谢代前, 鄢国森
    2005, 26(5):  907-911. 
    摘要 ( )   PDF (76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MonteCarlo模拟方法研究了2-氨基-2-咪唑啉在气相和水中的异构现象和质子迁移反应.考虑了直接迁移和水助催化迁移等两种质子迁移途径.气相中稳定点的几何结构和热力学性质是在B3LYP/6-311+G**理论水平上计算得到的.溶剂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水作为溶剂可降低直接迁移途径的速率,有利于水助催化反应途径的进行.
    湿润率对疏水性膜接触器传质性能的影响
    陆建刚, 王连军, 刘晓东, 李健生, 孙秀云
    2005, 26(5):  912-917. 
    摘要 ( )   PDF (131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双膜理论提出了疏水性膜湿润机理,关联了阻力层方程、Laplace方程和膜孔径分布函数,建立了新型传质数学模型,采用PP疏水性微孔膜、水和MDEA(N-甲基二乙醇胺)水溶液为吸收剂,研究了膜接触器吸收CO2传质过程,考察了压差、表面张力和温度等因素所产生的湿润率对传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新型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湿润率对传质系数的影响,模型值与实验值符合较好;压差、表面张力和温度对湿润率影响较大,是膜接触器传质过程需要考虑的因素.
    锂电池阴极材料多硫代聚苯撑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王维坤, 王安邦, 曹高萍, 杨裕生
    2005, 26(5):  918-921. 
    摘要 ( )   PDF (52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阴极材料结构改性的新方法,即以导电的聚苯撑作为骨架,将多硫链以侧链形式连接在主链上.通过苯的聚合、聚苯撑氯代,氯代聚苯撑(PPPCl)的硫代三步合成了多硫代聚苯撑(PPPS),产物结构经13CNMR谱、IR光谱、Raman光谱和元素分析进行了鉴定,其中IR谱中461和615cm-1及Raman谱中470和666cm-1峰分别表明存在S—S键和C—S键,结合其它鉴定结果,证明终产物为多硫代聚苯撑.组装成电池进行充放电性能测试表明,材料在80mA/g的电流密度下放电,比容量为987mA·h/g;在400mA/g下放电,比容量为776mA·h/g.在这两种电流密度下的利用率分别为83.5%和65.7%,具有较高的利用率和较好的大电流性能.在400mA/g的电流密度下放电时,经过25个循环的容量为307mA·h/g.
    第ⅢA族金属叠氮多聚体结构和性质的理论研究
    夏其英, 肖鹤鸣, 居学海, 贡雪东
    2005, 26(5):  922-926. 
    摘要 ( )   PDF (64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DFT-B3LYP/SDD水平上计算研究了第A族金属叠氮多聚体(Me2MN3)n(n=1~3,M=Ga,Al)的结构和性质.多聚体(Me2MN3)2,3的各优化构型均为环状,通过一子体系叠氮基的α-N和另一子体系的金属Ga或Al相连.二聚体(Me2MN3)2中含M2N2平面四元环结构,三聚体(Me2MN3)3具有结合能相近的扭船式和椅式两种构象,均含M3N3六元环结构.与单体相比,多聚体的几何参数变化较大.报道了它们在不同温度下的热力学性质,发现叠氮二甲基镓和铝体系以二聚体形式存在.
    高铁酸盐在SnO2-Sb2O3/Ti电极上的选择性电化学合成
    张存中, 刘震, 林丽君, 齐菲, 吴锋
    2005, 26(5):  927-930. 
    摘要 ( )   PDF (51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SnO2-Sb2O3/Ti电极材料.实验结果证实,在14mol/LNaOH水溶液中和完全避免析氧反应的条件下,Fe(Ⅱ)物种在该电极上进行电化学氧化并生成FeO42-.结果表明,Fe(OH)3在浓NaOH溶液中发生酸式电离,形成可溶于水的FeO2-,该离子的浓度随着碱溶液浓度变化而发生明显变化,而且它还是发生化学氧化和电化学氧化的反应物.在SnO2-Sb2O3/Ti电极上,FeO42-的电化学还原起始电位为0.38V(vs.Hg/HgO,14mol/LNaOH),FeO2-电化学氧化起始电位为0.54V.结果还表明,用电化学方法氧化Fe(Ⅱ)物种生成FeO42-是个多步骤过程.
    一种反铁电液晶薄膜相变过程的变温红外光谱研究
    程昱川, 徐蔚青, 孙丽, 王旭, 赵冰
    2005, 26(5):  931-934. 
    摘要 ( )   PDF (43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变温红外光谱对反铁电液晶MHOCPOOB薄膜相变过程中的分子构象、排布及相互作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室温时,薄膜中的分子烷基链同时含有zigzag和gauche两种构象.随着温度的升高,有序的zigzag构象转化为无序的gauche构象,链的扭曲程度增加.但S*IA到S*CA的转变并不引起烷基链构象和取向发生明显变化.刚性核中的羰基与相邻的苯环形成共轭体系,苯环之间相互倾斜排列,在相变过程中羰基与苯环的共平面作用逐渐被打破,且在相变点苯环间的二面角明显增大.
    一种含螺吡喃和肉桂酸酯双光功能基团的光致变色染料的合成与性能
    申凯华, 李晓莲, 崔东熏
    2005, 26(5):  935-938. 
    摘要 ( )   PDF (55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一种含有光致聚合肉桂酸酯基团的新型光致变色螺吡喃染料,研究其与普通螺吡喃染料在不同高分子材料中的光致变色和热退色过程(PMMA和PVCi).通过UV-Vis光谱、NMR谱和IR光谱研究了新型染料中的肉桂酸酯基团的光致聚合过程,考察了其对螺吡喃结构的光致变色显色体热稳定性的影响.
    研究快报
    微接触印刷法直接制备图案化TiO2薄膜
    张瑞, 陈淼, 薛群基, 管飞, 梁山
    2005, 26(5):  939-941. 
    摘要 ( )   PDF (52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ZnO纳米粒子自建场的形成及对其光电特性的影响
    林艳红, 王德军, 肇启东, 李子亨, 魏霄
    2005, 26(5):  942-944. 
    摘要 ( )   PDF (43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简报
    Fe(OH)2悬浮液在EDTA作用下氧气氧化生成δ-FeOOH的机理研究
    魏雨, 孟哲, 贾振斌, 马子川
    2005, 26(5):  945-947. 
    摘要 ( )   PDF (53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论文
    小分子液滴为模板制备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微胶囊
    倪克钒, 单国荣, 翁志学
    2005, 26(5):  948-951. 
    摘要 ( )   PDF (42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细乳液聚合,在正辛烷液滴外包覆一层苯乙烯与甲基丙烯酸-3-三甲氧基硅丙酯(MPS)的共聚物,制备了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微胶囊.通过透射电镜和动态光散射粒径仪观测其形态,用红外光谱表征了其分子结构.讨论了聚合方法对微胶囊制备的影响;通过溶度参数的计算和实验验证,发现配方中单体体积分数需小于36%才能得到微胶囊;通过界面自由能模型的计算和动力学分析,说明了微胶囊形成的热力学原因;发现共聚物中MPS的加入有利于微胶囊的形成,但若MPS的含量过大将会导致胶囊塌陷;最后阐明了这种微胶囊制备过程的机理.
    炭黑填充聚甲基乙烯基硅氧烷硫化胶的阻温特性与电阻弛豫
    陈永良, 宋义虎, 郑强, 章明秋
    2005, 26(5):  952-955. 
    摘要 ( )   PDF (56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炭黑填充硅橡胶硫化胶的热循环以及热处理过程中的导电行为,发现在热循环中阻温关系曲线逐渐向低电阻方向移动,而在恒温下发生电阻弛豫现象;分析了硫化胶的导电机制,讨论了阻温关系发生移动的原因.
    聚乙二醇-聚L-丙交酯嵌段共聚物结晶形貌研究
    孙敬茹, 庄秀丽, 陈学思, 景遐斌
    2005, 26(5):  956-959. 
    摘要 ( )   PDF (90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偏光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对比研究了PEG-PLLA嵌段共聚物在110℃或120℃等温结晶后的结晶形貌.发现在110℃时只有PEG5000-PLLA2300和PEG5000-PLLA6300在偏光显微镜下呈现环带球晶形貌,在原子力显微镜高度图中显示明显的环带,并具有交替凸凹起伏形貌.而PEG5000-PLLA12000球晶中没有出现环带形貌而是生成了规则的环线.在120℃时,PEG5000-PLLA12000的球晶中才生成了规则的环带图案,原子力显微镜也显示了其球晶具有明显的交替凸凹起伏形貌,说明过冷度直接影响环带球晶的生成.产生周期性凸凹起伏和明暗交替消光是由片晶沿着球晶的半径方向周期性扭转造成的,片晶在凸起部分是Edge-on取向,在凹下部分是Flat-on取向.
    表面上锚定聚乙烯链聚集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韩铭, 李霆, 杨小震
    2005, 26(5):  960-963. 
    摘要 ( )   PDF (51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锚定于二维无限大表面上的聚乙烯分子链的聚集和有序化过程.聚乙烯链与表面的相互作用采用一个以平面法向距离为函数的势能表达式S(z).以均方回转半径垂直于表面的分量s2⊥作为指标,考察了模拟过程中表面势能函数的强度效应和模拟体系的温度效应.研究了锚定聚乙烯在表面上聚集的有序化过程,考察了锚定聚乙烯链的聚集成核的动力学过程,聚集体的形貌及分子量依赖性.发现锚定聚乙烯在300K时只在锚定点附近形成一个局部有序结构,然后以此为核进行生长.在模拟得到的有序程度不同的聚集体结构中,锚定点都位于聚集体链轴的端面.
    环氧化合物与丝素蛋白化学交联凝胶的结构
    闵思佳, 陈芳芳, 吴豪翔
    2005, 26(5):  964-967. 
    摘要 ( )   PDF (28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丝素蛋白水溶液与环氧化合物交联剂(PGDE)反应制备的丝素凝胶(CFG)的结构进行了研究.用位相差显微镜观察到CFG具有整体均一的形态结构,而未经PGDE交联的纯丝素凝胶(FG)为颗粒聚集结构.CFG的红外吸收光谱在1104cm-1处出现PGDE分子中烷醚的吸收峰,而没有出现PGDE两端环醚的特征吸收峰,显示PGDE已经开环交联在丝素蛋白上.氨基酸分析结果显示,酪氨酸、组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与反应前相比明显减少,PGDE在这些位点与丝素蛋白发生了交联反应.固体13CNMR谱观察到酪氨酸羟苯基上的碳发生了化学位移,进一步证实了酪氨酸残基与PGDE发生了化学交联.研究表明,PGDE与丝素蛋白交联形成了分子间交联网络结构,从而使CFG成为较为匀质的凝胶,并有较好的透明度和柔韧性.
    药物和蛋白质与聚己内酯分层复合纳米纤维的微观结构与力学特性
    黄争鸣, 张彦中
    2005, 26(5):  968-972. 
    摘要 ( )   PDF (60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同轴共纺技术制得芯质和表层为两种不同材料的分层复合纳米纤维.分别以乙酰螺旋酶素片剂和明胶蛋白质为芯质材料,以可生物降解的聚己内酯作为表层材料,研究了这种分层复合纳米纤维的微观结构与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尽管药物与表层聚合物材料的溶解溶剂互不相同,但仍可以将药物包覆在壁厚小于100nm的超细纤维中.这种纤维可用作体内手术伤口缝合线或大面积创伤如烧伤伤口的敷布.在实验范围内,纤维膜的力学性能随芯质内溶质含量的提高而降低.
    取代基结构对聚[(3-烷基)噻吩-2,5]-取代苯甲烯衍生物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的影响
    高潮, 吴洪才, 易文辉, 孙建平, 孟令杰
    2005, 26(5):  973-977. 
    摘要 ( )   PDF (71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3-烷基噻吩与对硝基苯甲醛和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的聚合反应得到了5种聚(3-烷基)噻吩取代苯甲烯衍生物:聚(3-丁基)噻吩对硝基苯甲烯(PBTNBQ)、聚(3-己基)噻吩对硝基苯甲烯(PHTNBQ)、聚(3-丁基)噻吩对二甲氨基苯甲烯(PBTDMABQ)、聚(3-己基)噻吩对二甲氨基苯甲烯(PHTDMABQ)和聚(3-辛基)噻吩对二甲氨基苯甲烯(POTDMABQ).计算其光学禁带宽度分别为PBTNBQ(1.82eV),PHTNBQ(1.85eV),PBTDMABQ(1.71eV),PHTDMABQ(1.78eV)和POTDMABQ(1.67eV).利用简并四波混频技术测量了5种聚合物薄膜的三阶非线性极化率,分别为1.74×10-8,1.82×10-8,5.62×10-9,8.64×10-9和1.22×10-8esu,均具有较大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针对取代基结构对聚(3-烷基)噻吩取代苯甲烯衍生物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的影响从分子内极化程度和主链电子的离域程度两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纳米级固定化猪胰脂肪酶催化三亚甲基碳酸酯的开环聚合研究
    喻湘华, 卓仁禧, 冯俊
    2005, 26(5):  978-981. 
    摘要 ( )   PDF (72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纳米级固定化猪胰脂肪酶(IMPPL)催化三亚甲基碳酸酯(TMC)的开环聚合,研究了IMPPL浓度、聚合反应温度和聚合反应时间对聚三亚甲基碳酸酯(PTMC)分子量和产率的影响.同时也研究了回收再利用的IMPPL对TMC开环聚合的催化作用以及IMPPL对PTMC的降解作用.实验结果表明,IMPPL不仅在60~100℃能有效地催化TMC的开环聚合,而且在较高的温度下IMPPL可以有效地催化PTMC的降解.回收使用的固定化酶可表现较高的催化活性及重复利用性.
    研究快报
    电子墨水微胶囊及电泳显示原型器件的制备
    荣宇, 吴刚, 陈红征, 汪茫
    2005, 26(5):  982-984. 
    摘要 ( )   PDF (45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简报
    二氧化硅@聚合物同轴纳米纤维
    洪友良, 商铁存, 靳玉伟, 杨帆, 王策
    2005, 26(5):  985-987. 
    摘要 ( )   PDF (51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聚肽接枝共聚物的自组装行为研究
    陈涛, 汤冬梅, 林嘉平, 朱国全, 章苏宁, 田晓慧
    2005, 26(5):  988-990. 
    摘要 ( )   PDF (51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