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阴离子交换膜修饰的水/1,2-二氯乙烷界面上SO42-离子的转移反应
    王欢欢, 胡道盼, 江旭恒, 张烨桦, 陈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6, 37 (3): 546-551.   DOI: 10.7503/cjcu20150626
    摘要2558)   HTML94)    PDF(pc) (1546KB)(25272)    收藏

    将一种均相季铵型阴离子交换膜用于修饰水/1,2-二氯乙烷(W/DCE)界面,并利用循环伏安法、差分脉冲伏安法和计时电量法考察了该界面上强亲水性阴离子SO42-的转移反应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该阴离子交换膜所修饰的W/DCE界面比修饰前具有更宽的电化学窗口,而且在界面上可获得完整的SO42-转移的循环伏安曲线和差分脉冲伏安曲线.其中,循环伏安曲线的峰电流与扫速平方根呈线性关系,SO42-在膜内水相中的扩散系数为7.6×10-8 cm2/s;差分脉冲伏安曲线的峰电流与SO42-的浓度在5~25 m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另外,利用计时电量法测得SO42-在该界面上转移反应的标准速率常数为1.49×10-3 cm/s.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胶体刻蚀——纳米结构化表面的构筑与应用
    张刚, 赵志远, 汪大洋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0, 31 (5): 839-854.  
    摘要4273)      PDF(pc) (11337KB)(12127)    收藏

    综述了近年来胶体刻蚀领域的研究进展, 分别讨论了基于胶体微粒和胶体晶体为模板的可控沉积与可控刻蚀及在固体平面基质、曲面基质和气液界面等不同基质上构筑结构化表面的方法. 同时还探讨了利用胶体刻蚀方法形成的微纳结构在光、电、磁以及表面润湿和生物学等方面的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3年第34卷第9期封面和目次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3, 34 (9): 0-0.  
    摘要1591)      PDF(pc) (16292KB)(8626)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3年第34卷第2期封面和目次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3, 34 (2): 0-0.  
    摘要1676)      PDF(pc) (14662KB)(7076)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吡嗪酰胺类似物的设计、 合成及杀菌活性
    王刚, 梁爽, 单忠刚, 英君伍, 吕亮, 李斌, 杨辉斌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4, 45 (10): 20240369-.   DOI: 10.7503/cjcu20240369
    摘要403)   HTML16)    PDF(pc) (4355KB)(5493)    收藏

    以取代吡嗪酸和2-甲基-3-硝基苯酚为原料, 经4步反应合成了16个吡嗪酰胺类似物(化合物1~16), 其结构经核磁共振波谱(1H NMR和13C NMR)及高分辨质谱(HRMS)确证. 杀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 吡嗪酰胺类似物浓度为6.25 mg/L时对玉米锈病具有优异的杀菌活性, 其中化合物4, 5, 7, 8, 1516对玉米锈病的杀菌活性为100%. 分子对接模拟结果显示, 化合物16通过氢键与琥珀酸脱氢酶(SDH)的TRP-173相互作用, 这可以解释化合物16与目标蛋白之间可能的作用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 化合物16是一种具有潜在前景的杀菌剂候选物, 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可生物降解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及药物的体外释放
    管清香, 朱昆, 林天慕, 管庆涛, 郭杰, 尹建元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0, 31 (11): 2298-2302.  
    摘要3356)      PDF(pc) (581KB)(5098)    收藏
    以可生物降解材料硬脂酸为载体, 以葛根总黄酮为模型药物, 采用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 采用透射电镜研究载药纳米粒形态, 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其粒径, X射线衍射仪进行物相鉴别, 并对纳米粒的包封率及体外释药特性等进行了研究. 分析结果表明, 所制备硬脂酸固态脂质纳米粒为类球实体, 粒径分布比较均匀, 平均粒径为(263.82±3.6) nm, 包封率为(67.53±0.12)%. X射线衍射分析证明药物以分子或细小粒子分散于脂质骨架中. 体外释药研究结果表明, 纳米粒体外释药先快后慢, 12 h累积释药50%, 包封于降解材料骨架内的药物通过骨架溶蚀缓慢释放. 药物的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7. 氧化锌和氧化钛纳米树热液合成的研究进展
    赵丰华 杨贤锋 高琼 吴明娒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1, 32 (3): 451-461.  
    摘要3958)      PDF(pc) (11044KB)(5075)    收藏
    本文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多枝纳米结构材料的研究进展,概述了氧化锌和氧化钛纳米树阵列的热液合成和反应机理,探讨性地展望了多枝纳米树阵列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4)
    8.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3年第34卷第1期封面和目次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3, 34 (1): 0-0.  
    摘要1619)      PDF(pc) (16401KB)(4907)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锂离子电池高容量合金基含锂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毛尔洋, 王莉, 孙永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1, 42 (5): 1552-1568.   DOI: 10.7503/cjcu20200750
    摘要1504)   HTML71)    PDF(pc) (7469KB)(4871)    收藏

    现有的以石墨为负极的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逐渐接近其理论极限. 基于合金化反应机制的高容量含锂负极材料LixMy(M为能够和锂发生合金化反应的元素)是一类新兴的负极材料, 具有数倍于石墨的储锂比容量, 且可以为电池提供活性锂源. 这些特性使其能够与高容量无锂正极材料(如S, O2, FeF3和V2O5等)相匹配, 构建下一代高比能锂离子电池新体系.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高容量合金基含锂负极材料(如LixSi, LixSn, Li3P和LixAl基系列材料)的研究进展, 分析了所面临的挑战, 概述了材料的合成与电极的制备方法, 并介绍了它们在常规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硫电池及锂离子-空气电池等多个全电池体系中的应用实例, 提出并举证了其电化学性能优化与调控的策略, 最后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的科学性探讨
    朱晓晴, 杨金东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3, 34 (10): 2247-2253.   DOI: 10.7503/cjcu20130183
    摘要7125)      PDF(pc) (1419KB)(4671)    收藏

    利用科学原理对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的科学性进行了考察, 结果表明Marcus电子转移理论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11. 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工作机理及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
    钱柳, 丁黎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5, 36 (4): 595-607.   DOI: 10.7503/cjcu20140927
    摘要6312)   HTML50)    PDF(pc) (5173KB)(4481)    收藏

    本文综合评述了钙钛矿太阳电池的重要研究成果, 解释了其工作机理并总结了影响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 钙钛矿化学组成、 结晶与形貌、 传输层、 电极和体异质结等. 对钙钛矿太阳电池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4)
    12. 蜂毒素在功能化金纳米粒子表面的吸附及构象变化
    王磊, 党永强, 张敏, 孙健, 吴玉清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摘要2266)      PDF(pc) (479KB)(4450)    收藏
    利用硼氢化钠还原法制备了金纳米粒子, 通过在其表面修饰链长不同的巯基羧酸, 得到了功能化纳米粒子. 利用荧光发射、紫外吸收和圆二色谱等手段研究了功能化金纳米粒子与蜂毒素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所诱导的蛋白质分子的构象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 功能化修饰的金纳米粒子可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吸附蜂毒素(Melittin)并诱导其α-螺旋结构的形成, 且这种效应与巯基羧酸分子的链长直接相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
    13. 氧化石墨烯的可控还原及结构表征
    杨旭宇, 王贤保, 李静, 杨佳, 万丽, 王敬超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2, 33 (09): 1902-1907.   DOI: 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05
    摘要7564)      PDF(pc) (2733KB)(4436)    收藏

    采用氧化还原法, 通过控制还原时间制备了不同还原程度的石墨烯; 用红外光谱、 紫外光谱、 拉曼光谱、 X射线衍射、 热重分析、 电导率测量等多种手段系统研究了不同还原程度石墨烯的结构与性能; 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比较了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的形貌. 结果表明, 随着还原程度的增加, 石墨烯中含氧基团减少, 紫外吸收峰逐渐红移, D带与G带的强度比增加, 热稳定性和导电性提高. 微观结构表征说明石墨烯比氧化石墨烯片的厚度增加, 褶皱增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3)
    14. 氮掺杂石墨烯的制备及氧还原电催化性能
    李静, 王贤保, 杨佳, 杨旭宇, 万丽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3, 34 (4): 800-805.   DOI: 10.7503/cjcu20120658
    摘要5821)      PDF(pc) (2932KB)(4403)    收藏

    采用两步热解法, 用尿素掺杂氧化石墨烯(GO)得到N掺杂的还原氧化石墨烯(N-RGO), 通过控制反应温度, 制备了具有不同电催化活性的N掺杂的还原氧化石墨烯.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显示, 制得的氮掺杂石墨烯(nG)表面褶皱和重叠增加.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证明, 氮元素以吡啶N、 吡咯N和石墨化的N 3种形式掺杂在石墨烯中, 最高摩尔分数为6.6%. 通过循环伏安(CV)和旋转圆盘电极(RDE)测试了nG的电化学性能, 结果表明, 在酸性电解质中对氧还原(ORR)有较高的催化活性, 起始电位在0.1 V左右, 电催化还原氧气时主要为四电子反应, 且相对商用的Pt/C催化剂有更好的电化学稳定性, 其中第一步热解温度为200℃制得的nG催化性能最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5)
    15. 柱芳烃的合成及主客体化学研究进展
    王凯, 杨英威, 张晓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2, 33 (01): 1-13.   DOI: 10.3969/j.issn.0251-0790.2012.01.001
    摘要8083)      PDF(pc) (951KB)(4369)    收藏
    柱芳烃是由对苯二酚或对苯二酚醚通过亚甲基桥在苯环的对位连接而成的一类环状低聚物, 是一类新型的大环主体分子. 本文介绍了柱芳烃和功能化柱芳烃分子的合成, 以及在分子识别、 自组装等主客体化学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0)
    16. 价键理论中的组态相互作用
    宋凌春, 吴玮, 曹泽星, 张乾二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1, 22 (11): 1896-1897.  
    摘要1964)      PDF(pc) (123KB)(4238)    收藏
    Configuration interaction tenichque is applied to the valence bond theory. Virtual VBorbitals are built, which are localized and orthogonal to their corresponding occupied orbitals and the excited VBstructures are defined, which come from their corresponding fundamental VBstructures. The testing calculations of H2, LiH, HFshow that the VBresults using CImethod match those of the molecular orbital based on the coupled cluster CCSDmethod, and the CItechnique may become a useful tool in VBmethod.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
    17. HATU介导的苯硼酸快速接枝羟丙基壳聚糖反应
    李奥琪, 胡传智, 石涵, 邓明宇, 肖波, 江波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3, 44 (6): 20220698-.   DOI: 10.7503/cjcu20220698
    摘要995)   HTML26)    PDF(pc) (1100KB)(4081)    收藏

    苯硼酸(PBA)在水溶液中可与顺-1,2-二醇或1,3-二醇形成可逆共价键, 常在纳米/水凝胶中用作葡萄糖响应单元或动态交联基团. 本文提供了一种快速合成苯硼酸接枝壳聚糖衍生物(CPBA-HPCS)的方法. 以羟丙基壳聚糖(HPCS)为原料, 2-(7-偶氮苯并三氮唑)-N,N,N',N'-四甲基脲六氟磷酸酯(HATU)为缩合剂, 在二甲基亚砜(DMSO)中反应1 h即可得到在pH>8.5的水溶液中可溶的CPBA-HPCS.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波谱(NMR)对该衍生物结构进行验证, 并对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得到了一系列不同取代度的CPBA-HPCS, 其取代度最高可达0.78. 这种新的壳聚糖衍生物在制备智能水凝胶和药物载体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活性炭表面基团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李娜, 朱健, 查庆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2, 33 (03): 548-554.   DOI: 10.3969/j.issn.0251-0790.2012.03.022
    摘要4440)      PDF(pc) (469KB)(3700)    收藏

    利用过硫酸铵对石油焦基活性炭进行了氧化处理, 并使用元素分析、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带质谱检测的程序升温脱附(TPD-MS)、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ANES)等方法对样品进行了分析和表征, 并对不同表征方法所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元素分析所得结果与TPD-MS分析结果较吻合, XPS和XANES分析所得含氧量结果偏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7)
    19. 超支化聚合物的结构特征、合成及其应用
    魏焕郁, 施文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1, 22 (2): 338-344.  
    摘要1964)      PDF(pc) (737KB)(3606)    收藏
    超支化聚合物由于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合成方法和应用领域而引起了聚合物科学家们越来越浓厚的兴趣.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对超支化聚合物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讨论,旨在加深人们对该领域的了解,从而促进该领域的快速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68)
    20. CuBi2O4/Bi2WO6 Z型异质结用于光电类芬顿体系下高效降解环丙沙星
    王秋霞, 韩玉贵, 赵鹏, 王爽, 刘亚茹, 李轶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4, 45 (1): 20230370-.   DOI: 10.7503/cjcu20230370
    摘要623)   HTML14)    PDF(pc) (7287KB)(3548)    收藏

    针对目前水环境中抗生素污染严重的问题, 使用简单的溶剂热法制备了CuBi2O4/Bi2WO6(CBWO)Z型异质结催化剂.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表明, 其结构为棒状和纳米片状. 能量色散元素图谱显示, Cu, W, Bi和O元素均匀分散在CBWO-60中; 使用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探究了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和化学键、 官能团组成; BET表征结果证明, CBWO-60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证明Cu+和Cu2+共存, 促进了芬顿(Fenton)反应的循环进行, XPS结合能的位移证明了异质结中CuBi2O4和Bi2WO6之间具有强的电子相互作用, 而不是物理混合; 使用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和价带-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了异质结的能带结构; 利用光致发射光谱、 电化学阻抗谱和瞬态光电流响应谱探究了催化剂的电荷转移情况. 在该系列催化剂中, CBWO-60在光电类芬顿(PEF-like)体系中对环丙沙星(CIP)的降解效率最高, 90 min时, 降解效率为98.0%. 同时, 溶液初始pH在2~6范围时, 体系始终能够维持有效的CIP去除效率, 与传统芬顿体系相比, 该体系的pH应用范围得到了有效拓宽. 在PEF-like体系中, CBWO-60对喹诺酮类、 磺胺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均表现出较强的降解能力, 充分证明了CBWO-60的普适性. CBWO-60在连续5次循环实验后, 对CIP仍保持87.8%的降解率, 并且反应后催化剂的晶体结构没有发生改变. 根据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的结果, 提出了CIP降解的5种可能 途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