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1-10
    上一期   
    超分子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刘轶, 张皓, 杨柏
    2025, 46(1):  1-2. 
    摘要 ( )   PDF (27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次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25年第46卷第1期封面和目次
    2025, 46(1):  1-6. 
    摘要 ( )   PDF (2292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合评述
    开环制备聚二硫化物及其在药物递送方面的应用
    孙玉洁, 牛振田, 佟昊轩, 胡悦, 俞丙然, 徐福建
    2025, 46(1):  20240116.  doi:10.7503/cjcu20240116
    摘要 ( )   HTML ( )   PDF (1658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二硫键的动态交换与重组使其易于进行开环聚合(ROP)反应得到聚二硫化物. 聚二硫化物因其还原环境敏感性而被广泛应用于药物递送领域. 本文综合评述了二硫化物的ROP策略, 主要分为开环自聚和巯基引发的双硫交换聚合; 讨论了聚二硫化物在药物递送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主要包括核酸递送、 蛋白质递送和小分子药物递送; 最后, 对聚二硫化物的开环制备策略及其在药物递送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基于多酚的超分子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严子谅, 李蓓, 代云路
    2025, 46(1):  20240260.  doi:10.7503/cjcu20240260
    摘要 ( )   HTML ( )   PDF (3289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超分子纳米药物递送平台因具有性质多样化、 药物释放可控及制备简易等特点而备受关注. 据报道, 富含酚羟基结构的多酚可与不同性质类药物产生非共价相互作用, 自组装成超分子纳米系统, 从而实现不同路径的药物递送. 同时, 多酚自身具备抗肿瘤、 抗菌、 抗氧化、 抗炎和保护心脏等功能, 这使得基于多酚的递送系统在疾病治疗方面前景广阔. 本综合评述概述了多酚型超分子纳米递送系统构建中包括的超分子相互作用力. 根据所负载药物的性质(例如疏水性药物、 蛋白质、 DNA等), 分类阐述了不同相互作用力在药物负载中发挥的功能. 最后, 对当前基于多酚的超分子纳米系统中存在的争议性问题进行了评述总结. 本文可为各种新兴的多酚基材料的设计和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纳米材料诱导肿瘤细胞铜死亡的研究进展
    何扩, 丁彬彬, 马平安, 林君
    2025, 46(1):  20230525.  doi:10.7503/cjcu20230525
    摘要 ( )   HTML ( )   PDF (3388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纳米材料选择性诱导肿瘤细胞发生程序性细胞死亡(PCD)被视为一种很有前途的癌症治疗方法. 铜死亡是一种最近被发现的由细胞内铜离子过载引起、 以脂酰化线粒体酶的聚集和Fe-S蛋白质丢失为特征的全新的PCD模式. 目前, 多种纳米材料已被开发并用于诱导肿瘤细胞铜死亡, 实现癌症治疗. 大量的研究表明, 将铜死亡与其它肿瘤治疗方式联合使用可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本文综合评述了细胞铜死亡的相关机制及特征, 总结和概括了纳米材料诱导的肿瘤细胞铜死亡策略及相关机制, 重点分类概述了纳米材料诱导的铜死亡联合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并对这一新兴的肿瘤治疗方式的未来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基于超分子纳米递送系统的精准医疗研究进展
    陈俊年, 张海峰, 王海兵, 杨火诚, 罗忠
    2025, 46(1):  20240267.  doi:10.7503/cjcu20240267
    摘要 ( )   HTML ( )   PDF (1517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癌症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最主要威胁之一, 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现行的多元化抗肿瘤疗法(如化疗、 放疗、 光疗和免疫疗法等)已取得重大临床研究进展, 但其严重的毒副作用以及不可控的药物释放行为等因素往往导致抗肿瘤疗效不佳. 因此, 如何有效精准递送药物实现按需给药, 并缓解对正常组织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研究亟待解决的难题. 近年来,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由于其高载药量、 低毒副作用、 可控的药物释放性能以及良好的靶向性等优点备受关注. 其中, 基于超分子化学组装的纳米递送体系具有独特的动态可调谐相互作用, 使得其对环境的微小变化较为敏感, 有利于实现其在肿瘤病灶部位的受控形变, 从而达到药物控释的目的, 实现精准医疗. 本文综合评述了超分子纳米递送系统的最新进展, 包括不同类型的超分子纳米递送体系的构建、 超分子纳米递送系统的药物控释策略以及超分子纳米递送系统的生物应用. 最后, 探讨了超分子纳米递送系统的精准医疗前景和关键挑战.

    cGAS-STING通路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与研究进展
    王适豪, 石万瑞, 刘轶, 张皓
    2025, 46(1):  20240241.  doi:10.7503/cjcu20240241
    摘要 ( )   HTML ( )   PDF (950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环磷酸鸟苷酸合成酶[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adenosine monophosphate(GMP-AMP) synthase, cGAS蛋白]-干扰素刺激因子(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 STING蛋白)(cGAS-STING)信号通路是识别细胞质中异常DNA、 激活先天免疫应答系统的重要通路. cGAS蛋白在识别细胞质内异常DNA后, 可催化三磷酸腺苷(ATP)和三磷酸鸟苷(GTP)合成环状鸟苷酸二磷酸腺苷(Cyclic GMP-AMP, cGAMP). cGAMP作为第二信使激活STING蛋白, 促进I型干扰素的释放, 从而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 cGAS-STING通路可以调控肿瘤的转移和增长, 参与抗肿瘤的先天免疫反应, 探究cGAS-STING通路的作用机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综合评述介绍了cGAS-STING通路的作用机制, 概述了目前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激活cGAS-STING通路的各类策略.

    基于纳米酶的微纳米马达在智能药物递送中的应用
    张荡, 孙小敏, 杨海跃, 宋勃翰, 丛萌, 王宇新, 丁锋, 徐珊珊, 毕赛, 王磊
    2025, 46(1):  20240468.  doi:10.7503/cjcu20240468
    摘要 ( )   HTML ( )   PDF (1764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决生物酶不稳定、 易失活及纳米药物递送效率较低的问题, 研究人员将纳米酶的高效稳定催化作用与微纳米马达的自主运动能力相结合, 设计并制备了基于纳米酶的微纳米马达, 用于在病变部位主动 靶向递送药物并响应特定信号可控释放药物, 在药物递送应用中表现出巨大的潜力. 本文基于纳米酶马达 “动-控-用”的发展思路, 综合评述了代表性的构建微纳米马达的纳米酶, 探讨了微纳米马达的运动调控策略, 系统地梳理了基于纳米酶的微纳米马达在精准药物递送领域的前沿应用, 并对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研究论文
    氨基酸-铁纳米组装体的构筑及组装动力学研究
    邹昊洋, 赵智彤, 王怀志, 杨佳臻, 丁建勋
    2025, 46(1):  20240385.  doi:10.7503/cjcu20240385
    摘要 ( )   HTML ( )   PDF (606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超分子相互作用构筑了以β-羟基氧化铁为结构基元的氨基酸-铁纳米组装体, 并探究了其在不同温度下的组装动力学, 明确了温度对其成核、 生长及组装过程的影响. 通过优化组装条件, 制备了长度为179.1 nm, 宽度为36.1 nm的梭形纳米组装体, 其中总铁(Fe)含量达到49.6%, 络合Fe含量占32.1%. 细胞实验结果表明, 所制备的氨基酸-铁纳米组装体可以被人膀胱移行细胞癌T24细胞高效内吞, 并显著抑制其增殖, 半数最大抑制浓度(IC50)为163.8 μg/mL, 展现出优异的肿瘤治疗潜力, 在纳米药物领域具有很广阔的研究 前景.

    阳离子聚氨基酸的合成及抗菌性能
    段雨秀, 万朋奇, 高郭文猎, 张文龙, 邓明虓, 肖春生
    2025, 46(1):  20240334.  doi:10.7503/cjcu20240334
    摘要 ( )   HTML ( )   PDF (592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侧基结构的阳离子聚氨基酸(PALG n )材料. 这种阳离子聚氨基酸在体外均显示出一定的抗菌活性. 其中, 疏水基团比例为10%, 疏水基团为正丁基结构的PALG20-Bu1表现出最佳的抗菌性能,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和大肠杆菌(E. coli)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12.5 μg/mL. 进一步的机理研究表明, PALG20-Bu1能够有效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 导致细菌死亡. 由于这种独特的抗菌机制, PALG20-Bu1表现出快速的杀菌动力学. 本文工作为治疗临床细菌感染提供了一种新策略.

    自组装纳米胶束通过增加药物积累和延长滞留时间用于肿瘤光动力治疗
    安要龙, 李子恒, 吴富根
    2025, 46(1):  20240331.  doi:10.7503/cjcu20240331
    摘要 ( )   HTML ( )   PDF (1628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两亲性D-α-生育酚聚乙二醇1000琥珀酸酯(TPGS)和疏水性光敏剂焦脱镁叶绿酸a(Ppa)的共组装制备了用于光动力疗法(PDT)的纳米胶束(表示为TPGS/Ppa). 所制备的纳米胶束为直径(18.0±2.2) nm的球形结构, zeta电位约为-18 mV. 此外, 纳米胶束表现出优异的光稳定性、 生物相容性和光毒性, 并通过增强渗透和滞留效应(EPR效应)有效地到达肿瘤区域. 此外, 发现TPGS/Ppa纳米胶束对4T1小鼠乳腺癌细胞的光毒性比游离Ppa更高; 并在4T1荷瘤小鼠模型中验证了该纳米胶束的优异抗肿瘤效果. 本研究开发的新型光动力纳米胶束TPGS/Ppa可增加药物在肿瘤区域的积累并延长其保留时间, 为小分子疏水性药物的递送和肿瘤PDT提供了可行的策略.

    葡萄糖氧化酶与替拉扎明纳米胶囊用于肿瘤乏氧治疗
    王美伊茗, 李响, 石皓天, 骆昱超, 徐斌, 田文晶
    2025, 46(1):  20240239.  doi:10.7503/cjcu20240239
    摘要 ( )   HTML ( )   PDF (1677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原位自由基聚合反应设计合成了葡萄糖氧化酶纳米胶囊(nGOx)和负载替拉扎明(TPZ)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胶囊(nMSNs-TPZ), 具有交联结构的聚合物壳层赋予GOx与MSNs-TPZ更高的稳定性与更长的瘤内滞留时间. nGOx持续增强的肿瘤乏氧微环境能够促使TPZ转化为具有细胞毒性的自由基, 二者协同作用增强了肿瘤治疗的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 nGOx与nMSNs-TPZ均具有尺寸均一的球形结构. nGOx在胰蛋白酶、 特定温度以及不同pH溶液中的稳定性均有显著提升, 并展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 nMSNs-TPZ在谷胱甘肽(GSH)存在下能够有效降解, 实现TPZ的可控释放. 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动物实验均证实, nGOx产生的局部乏氧环境更有利于TPZ发挥作用, 两者的协同治疗展现出更优越的抑瘤效果.

    超声调控的细胞膜表面氧化还原反应促进纳米粒摄取和内涵体逃逸
    李瑶, 翟婉莹, 王征, 张葆鑫, 赵燕军
    2025, 46(1):  20240265.  doi:10.7503/cjcu20240265
    摘要 ( )   HTML ( )   PDF (599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细胞摄取和内涵体逃逸是纳米药物递送的两个关键屏障. 研究发现, 细胞外表面的硫醇可以通过巯 基-二硫化物/二硒化物交换反应同时克服这两个屏障. 然而, 该策略增强纳米药物递送的能力有限.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本文采用机械力(超声)来提高硫醇-二硫化物/二硒化物交换反应的动力学, 进而提高药物递送效率. 研究结果为提高纳米药物递送效率提供了新方法.

    核糖核酸酶A表面原位聚合构建抗肿瘤纳米胶囊研究
    赵启轩, 马骏, 刘爱江, 梁骁, 李全顺
    2025, 46(1):  20240262.  doi:10.7503/cjcu20240262
    摘要 ( )   HTML ( )   PDF (615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原位聚合策略, 在核糖核酸酶A(RNase A)表面构建聚合物外壳, 制备了纳米胶囊n(RNase A). 表征结果表明, n(RNase A)呈现均一的球形结构, 流体力学直径和zeta电位分别为(118.9±14.1) nm和(7.3±1.5) mV. 通过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对纳米胶囊n(RNase A)的肿瘤摄取能力进行表征, 发现该体系能够被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A549高效摄取. 以此为基础, 纳米胶囊n(RNase A)能够切割细胞质中的RNA分子,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显著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本研究利用表面原位聚合技术构建了能够实现RNase A胞内递送的纳米制剂, 为其它医用酶分子纳米胶囊的构建与评价提供了借鉴思路.

    白藜芦醇纳米颗粒结合可溶性微针用于瘢痕疙瘩治疗
    付燚盈, 许文哲, 荣莉, 刘树威
    2025, 46(1):  20240268.  doi:10.7503/cjcu20240268
    摘要 ( )   HTML ( )   PDF (2523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白藜芦醇(RES)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原料, 通过纳米沉淀法制备了尺寸均一的RES-PVP球形纳米颗粒(RES-PVP NPs); 将其作为纳米药物负载在以透明质酸为基质的可溶性微针(MNs)中, 制备了载药微针(MN-NPs). 微针载药后仍然保持了较高的机械强度, 能够满足穿透人瘢痕组织皮肤的需要. MN-NPs中的RES-PVP NPs能够诱发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凋亡并抑制其迁移. 体内实验结果表明, MN-NPs能够有效抑制瘢痕疙瘩的生长, 展现出治疗瘢痕疙瘩的能力. 本文提出的以载药微针实现白藜芦醇纳米药物的透皮给药并治疗瘢痕疙瘩的方法是可行的,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化疗-光热治疗-自促进饥饿治疗纳米治疗平台的构筑及对乳腺癌的治疗效果
    马爽, 吕明杨, 张赐童, 刘轶
    2025, 46(1):  20240467.  doi:10.7503/cjcu20240467
    摘要 ( )   HTML ( )   PDF (2182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 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 多功能纳米复合材料在肿瘤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因肿瘤的异质性、 复杂性以及多样性的特征, 使得单一的治疗手段很难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因此, 将多种治疗方式相结合实现肿瘤的联合治疗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纳米治疗平台, 在Pt@介孔Au纳米材料(Pt@Au)的表面包覆聚多巴胺(PDA)壳层, 并在PDA壳层中负载阿霉素(DOX), 在PDA壳层表面修饰葡萄糖氧化酶(GOx)和NH2-PEG5K-cRGD. NH2-PEG5K-cRGD可以与肿瘤细胞中过表达的αvβ3整合素特异性结合, 实现纳米治疗平台在肿瘤区域的富集. DOX可以损伤肿瘤细胞的DNA, 用于化学治疗. 介孔Au和PDA优异的光热性能可以用于光热治疗. GOx可以与肿瘤细胞内的葡萄糖反应生成葡萄糖酸和H2O2, 实现饥饿治疗. Pt作为常见的类过氧化氢酶可以催化肿瘤细胞内H2O2分解生成O2, 缓解肿瘤乏氧微环境, 促进饥饿治疗. 因此, 制备的Pt@Au@PDA-DOX-GOx-cRGD具有化疗-光热治疗-自促进饥饿治疗联合治疗肿瘤的能力.

    海藻酸钠稳定金纳米簇的肾脏清除
    王天缘, 张华真, 赵聘, 王凯, 林敏
    2025, 46(1):  20240135.  doi:10.7503/cjcu20240135
    摘要 ( )   HTML ( )   PDF (359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使用生物相容性良好的海藻酸钠作为金纳米簇的配体, 制备了细胞毒性极低的海藻酸钠稳定的金纳米簇, 其尺寸为(4.2±0.9) nm. 海藻酸钠配体通过延缓金纳米簇的肾脏代谢过程, 将金纳米簇的血液循环半衰期延长至(8.2±0.2) h, 并将肿瘤的摄取效率提高到10.4%ID/g; 当肿瘤区域存在高浓度的钙离子时, 其与海藻酸钠的交联可将肿瘤摄取效率进一步提高到14.5%ID/g. 通过对小鼠排泄物的监测, 证明了金纳米簇主要通过肾脏过滤, 经过尿液排出体外, 代谢过程仅对肾功能产生可恢复的微小干扰, 表明海藻酸钠稳定的金纳米簇具备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本文通过对配体功能性的探索, 解决了纳米簇在生物安全性与肿瘤治疗效率之间的矛盾, 也为其它高性能纳米诊疗试剂的功能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Fe3+掺杂的聚氨基吡咯纳米粒子用于原位乳腺癌的磁共振成像和光热治疗
    朱宣祺, 崔丽影, 赵欣宇, 姜玲, 张雪
    2025, 46(1):  20240156.  doi:10.7503/cjcu20240156
    摘要 ( )   HTML ( )   PDF (1085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铁离子诱发的氨基吡咯氧化聚合反应及铁离子与聚氨基吡咯间的配位作用制备了尺寸均一的 铁离子掺杂聚氨基吡咯纳米粒子(Fe/Ppy-NH2 NPs). Fe/Ppy-NH2 NPs的胶体稳定性良好, 其中铁离子的质量分数高达17.4%. 铁离子在Fe/Ppy-NH2 NPs中的大量掺杂, 一方面, 能够增强其在近红外光区的消光能力, Fe/Ppy-NH2 NPs的光热转化效率高达37.9%, 是一种良好的光热试剂, 能够实现对肿瘤的光热治疗; 另一方面, 铁离子3d轨道中存在的单电子能够降低纵向弛豫时间, Fe/Ppy-NH2 NPs能够作为T1加权的磁共振成像造影剂, 实现对肿瘤的定位. Fe/Ppy-NH2 NPs在对原位乳腺癌的磁共振成像和光热治疗中展现了良好的效果.

    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掺杂口腔复合树脂材料的近红外光固化
    乐鑫, 贾庭芳, 陈瑶, 周远柱, 曲佳菲, 李聪, 申静
    2025, 46(1):  20240167.  doi:10.7503/cjcu20240167
    摘要 ( )   HTML ( )   PDF (708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提高现有复合树脂材料在近红外光下的固化效果和生物相容性, 合成了一种无细胞毒性的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RE UCNPs)掺杂的口腔复合树脂材料. 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 该RE UCNPs在808 nm近红外光激发下发射出450~475 nm的可见光, 可被光引发剂樟脑醌(CQ)有效吸收. 研究结果表明, 将该RE UCNPs掺入树脂基质中, 可增强树脂单体的固化性能、 机械性能和单体转化率, 并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当该口腔复合树脂材料中含有1%(质量分数)樟脑醌/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CQ/DMAEMA)和4%(质量分数)RE UCNPs时, 在808 nm近红外光的照射下实现了最佳的固化效果, 并可掺杂质量分数为40%的改性SiO2无机填料以获得较好的机械强度. RE UCNPs掺杂的口腔复合树脂材料在近红外光照射下具有较好的固化效果和生物相容性, 为龋病治疗提供了一个有前途的替代方案.

    基于Ag2S量子点的光热治疗协同药物治疗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
    梁惠闲, 王淼, 张雨璨, 白丽, 李雪妹, 于法标, 程子译, 赵琳璐
    2025, 46(1):  20240154.  doi:10.7503/cjcu20240154
    摘要 ( )   HTML ( )   PDF (1001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设计合成了一种具有靶向和光热治疗协同药物治疗的纳米药物, 可通过降脂和抗炎作用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以透明质酸为骨架, 靶向结合炎性巨噬细胞中过表达的CD44受体, 通过共价结合Ag2S量子点, 发挥出光热治疗效果, 同时包载洛伐他汀, 实现了药物治疗作用. 对该纳米药物进行了理化性质分析和细胞实验, 结果表明, 该材料尺寸适宜, 可在透明质酸酶存在的条件下发挥出较好的药物释放效果和光热作用. 此外, 体外和体内实验证明, 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为开发安全有效的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方法提供了新见解.

    功能性多酚-精氨酸自组装纳米药物用于乳腺癌放射增敏
    宁佳雨, 郝鹏飞, 王峰, 叶家全, 崇羽
    2025, 46(1):  20240226.  doi:10.7503/cjcu20240226
    摘要 ( )   HTML ( )   PDF (1815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放射治疗可有效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 为了提高乳腺癌的放射治疗效果, 本文基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 右旋精氨酸(D-Arg)与甲醛在水介质中的化学反应驱动自组装, 制备了复合纳米粒子(E-DA NPs), 并探究了其放射增敏效应. 该复合纳米粒子可有效提高EGCG药物递送的半衰期和生物利用度, 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增强射线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 同时, 肿瘤微环境中高浓度H2O2D-Arg反应释放NO, 进而降低DNA损伤修复水平, 影响细胞增殖, 增强肿瘤细胞的放疗敏感性, 提高肿瘤的控制率和治愈率. 本研究通过构筑多酚-精氨酸自组装纳米药物, 为开发肿瘤微环境响应性的新型放射增敏药物提供了新的方向.

    载锌/相转变溶菌酶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在牙本质小管封闭中的应用
    杨庆祎, 赵玉平, 郑文茜, 王端, 孙宏晨, 周鼎, 徐晓薇
    2025, 46(1):  20240249.  doi:10.7503/cjcu20240249
    摘要 ( )   HTML ( )   PDF (1528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开发了一种新型牙本质小管封闭材料, 其具有锌的抗菌性、 相转变溶菌酶(PTL)的表面黏附性和中空介孔二氧化硅(HMSN)的可搭载药物特性. 首先, 利用硬模板法和选择性刻蚀法, 以硅酸四乙酯为硅源制备了HMSN; 通过HMSN表面负电荷的静电作用吸附Zn2+, 制得Zn2+@HMSN; 随后, 使用PTL包覆Zn2+@HMSN, 获得了具有抗菌性和黏附性的Zn2+/PTL@HMSN复合材料. Zn2+/PTL@HMSN不仅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 可严密封闭牙本质小管, 还具有良好的耐酸耐磨稳定性; 并且Zn2+/PTL@HMSN可有效抑制变异链球菌的黏附, 在治疗牙本质敏感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负载阿奇霉素的聚多巴胺纳米粒子用于牙周炎治疗
    王璐, 叶强, 王秀丽, 赵明璨, 李毅, 侯宇川
    2025, 46(1):  20240257.  doi:10.7503/cjcu20240257
    摘要 ( )   HTML ( )   PDF (1138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二甲基咪唑与六水合硝酸锌之间的配位作用制备了正十二面体形貌的ZIF-8; 再以ZIF-8为模板, 多巴胺盐酸盐为原料, 利用配位竞争诱导聚合法制备了中空结构的聚多巴胺纳米粒子(PDA NPs); 进一步以PDA NPs为载体负载药物, 制备了负载阿奇霉素(AZM)的聚多巴胺纳米粒子(AZM@PDA NPs). 研究结果表明, PDA NPs的中空结构有助于阿奇霉素的大量负载, 载药率高达20.2%. AZM@PDA NPs的生物相容性高, 对正常细胞的毒性极低, 能够促进细胞中抗炎因子的表达. AZM@PDA NPs实现的药物缓释能够有效治疗牙周炎, 对抗牙槽嵴吸收, 并且在体内的生物安全性良好, 应用前景广阔.

    具有磁共振/荧光双模式成像功能的Fe3O4/CuInS2二元超粒子
    李滨汐, 张燕, 姚栋
    2025, 46(1):  20240274.  doi:10.7503/cjcu20240274
    摘要 ( )   HTML ( )   PDF (954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诊疗一体化大背景下, 通过设计新颖的纳米材料以实现多模式成像备受关注. 其中, 磁共振和荧光成像是临床常用的成像手段, 将这两种成像方法结合起来实现双模式成像, 可为疾病诊断提供更大便利. 本文采用微乳液模板法将具有T2磁共振成像功能的Fe3O4纳米粒子与具有荧光成像功能的CuInS2纳米粒子共组装, 制备了Fe3O4/CuInS2二元超粒子. 使用生物相容性良好的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嵌段共聚物对二元超粒子进行修饰, 提高了其生物安全性. 该二元超粒子除具有双模式成像功能外, 引入的Fe3O4纳米粒子还赋予其光热治疗潜力, 并可以作为载体负载紫杉醇等药物, 为实现成像引导下的肿瘤联合治疗提供了机会.

    组分可调的PdRh双金属纳米酶用于亚硝酸盐精准高效比色传感
    唐玉玺, 杨启, 直鑫鹏, 陈梦媛, 刘思源, 李嘉昌, 刘梓洋, 贾会敏, 仝玉萍, 何伟伟
    2025, 46(1):  20240341.  doi:10.7503/cjcu20240341
    摘要 ( )   HTML ( )   PDF (834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无模板一锅水热法, 通过调控钯(Pd)与铑(Rh)摩尔比, 制备了系列PdRh双金属纳米酶(Pd3Rh, PdRh和PdRh3), 并研究了其类过氧化物酶(POD-like)及类氧化酶(OXD-like)活性. 结果表明, 双金属纳米酶的催化活性比单金属纳米酶(Pd和Rh)更高, 且表现出明显的组分依赖性. 其中, PdRh3和PdRh分别表现出最强的POD-like和OXD-like活性. 酶促动力学分析表明, PdRh3纳米酶以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和H2O2为底物的米氏常数(Km)分别为15.65和381.99 μmol/L, 对应的最大反应速率(vmax)分别为8.40×10-8和11.01×10-8 mol/(L·s). 此外, PdRh3纳米酶的POD-like活性表现出pH依赖性, 在pH=5时活性最佳. 在此条件下, 开发了基于PdRh3纳米酶的比色传感体系, 根据445和652 nm处吸光度比值(A445 nm/A652 nm)与亚硝酸根离子(NO2- )浓度的线性关系, 实现了对溶液中亚硝酸盐浓度的快速定量检测. 结果表明, 在pH=5的缓冲溶液和纯水中, 该体系检出限分别为0.467和30.523 μmol/L, 且在多种盐离子干扰下特异性良好, 在生物传感中具有较大应用潜力.

    N-卤胺聚合物表面修饰金纳米粒子的抗菌性能
    萨仁格日乐, 梁靖, 关少钰, 常宇佳, 张佳博, 梁楠, 亢静, 董阿力德尔图
    2025, 46(1):  20240151.  doi:10.7503/cjcu20240151
    摘要 ( )   HTML ( )   PDF (707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致病菌引发的各类疾病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持续威胁. 致病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 导致抗生素效力逐步减弱. 然而, 目前多数纳米材料主要以单一组分抗菌为主, 其单一性和片面性阻碍了对微生物污染的全面预防和高效控制. 为了预防和遏制细菌耐药性的滋生与蔓延, 本文提出了一种有效复合多种抗菌材料构建多元抗菌体系的方法, 以实现多组分协同杀菌效果. 将高效杀菌的N-卤胺聚合物与具备光热效应(PTT)的金纳米粒子(Au NP)相结合, 开发出一种新型的Au NP@pAMPS-Cl-b-PEG纳米抗菌材料. 该材料可充分发挥光热与化学抗菌机制的协同作用, 更有效地抑制细菌, 降低了抗生素耐药性的发生. 该方法为联合抗菌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超分子纳米疫苗用于黑色素瘤免疫治疗
    崔彦琪, 封文洁, 刘轶
    2025, 46(1):  20240245.  doi:10.7503/cjcu20240245
    摘要 ( )   HTML ( )   PDF (2384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纳米疫苗是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抑制并清除肿瘤; 但是肿瘤组织普遍存在的免疫抑制微环境会大大降低纳米疫苗的治疗效果. 因此,设计制备既可以逆转肿瘤组织免疫抑制微环境, 又可以激活机体抗肿瘤免疫响应的纳米疫苗, 对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利用铁离子(Fe3+)和紫草素(Shik)之间的配位相互作用构筑了Fe/Shik超分子纳米结构, 并通过负载鸡卵白蛋白(OVA, B16-OVA肿瘤抗原)和R837(TLR7激动剂, 佐剂)制备了OVA/R837@Fe/Shik纳米疫苗. 该纳米疫苗具有良好的胶体稳定性及抗肿瘤活性, 可以在肿瘤微环境中特异性拆解并释放Fe2+, Shik, OVA和R837, 通过诱导肿瘤细胞铁死亡和程序性坏死引发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并释放细胞裂解物, 细胞裂解物协同OVA以及R837共同诱导树突细胞成熟, 促进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激活与浸润以及巨噬细胞向M1表型极化, 从而在逆转肿瘤组织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同时激活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深切缅怀原总编赵静宜编审
    2025, 46(1):  1-2. 
    摘要 ( )   PDF (18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