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6-04-10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年第27卷第4期目次
    2006, 27(4):  0.  doi:
    摘要 ( )   PDF (130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论文
    海藻异枝麒麟菜多糖抑制尿石盐草酸钙晶体生长的研究
    邓穗平, 吴秀梅, 欧阳健明
    2006, 27(4):  595-598. 
    摘要 ( )   PDF (41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方法研究了从海藻异枝麒麟菜中提取的硫酸多糖(ESPS)对草酸钙(CaOxa)晶体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添加ESPS能抑制一水草酸钙(COM)的生长, 同时诱导二水草酸钙(COD)晶体的形成. 随着ESPS的质量浓度从0增加到0.03和0.50 mg/mL, COD的质量分数从0分别增加到10%和55%; COM的(1 01)晶面加强, (020)晶面减弱直至消失, 并从三维晶体转变为棱角圆顿的四角形片状晶体; COM和COD的尺寸均明显变小. 这些结果表明, ESPS是抑制CaOxa结石形成的一种潜在药物.

    研究简报
    Y2O3/ZrO2中空纤维陶瓷膜的制备与表征
    孟秀霞, 杨乃涛, 孟波, 谭小耀
    2006, 27(4):  599-601. 
    摘要 ( )   PDF (51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结合相转化技术和干湿法纺丝工艺制备了以YSZ(以摩尔分数为8%的Y2O3稳定的ZrO2)为原料的中空纤维陶瓷膜, 考察了YSZ粉体的粒度分布和形貌, 并研究了YSZ中空纤维陶瓷膜的气密性、 孔特性、 机械性能、 微观结构及晶型变化等.

    以阴离子手性模板合成螺旋形貌的介孔分子筛
    曲凤玉, 朱广山, 林惠明, 张维维, 李守贵, 裘式纶
    2006, 27(4):  602-604. 
    摘要 ( )   PDF (53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首次以具有手性的药物分子布洛芬(Ibuprfen, 2-(4-异丁基苯基)丙酸)为模板剂, 以3-氨丙基-3-乙氧基硅烷为共模板剂, 合成了具有新颖螺旋形貌的介孔分子筛, 并用XRD, FTIR, TEM 和SEM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溶液中铝还原制备Ni-Fe合金纳米粉体及其还原过程
    张烃烃, 周增均, 张启运, 李星国
    2006, 27(4):  605-607. 
    摘要 ( )   PDF (28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多相合成方法, 以金属铝粉作还原剂还原FeSO4·(NH4)2SO4和NiSO4·(NH4)2SO4的混合溶液, 制备了Ni-Fe合金的钠米粉体, 并对反应的过程进行了讨论.

    研究论文
    应用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法提取中药活性成分非瑟酮
    李礼, 胡树国, 何锡文, 李文友, 陈朗星, 张玉奎
    2006, 27(4):  608-611. 
    摘要 ( )   PDF (27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别以中药黄栌的主要成分非瑟酮为印迹分子、 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及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 通过封管聚合法合成了分子印迹聚合物; 将其装于自制的固相萃取柱中, 研究了以不同体积比的乙醇-水溶液为溶剂时非瑟酮在柱上的保留行为; 通过优化清洗及洗脱条件, 使非瑟酮与它的结构相似物槲皮素在柱上得到了很好的分离.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用于烟叶中酸性成分的分离与分析
    李海锋, 路鑫, 鹿洪亮, 马晨菲, 朱书奎, 孔宏伟, 赵明月 , 谢剑平, 叶耀睿, 牛森, 许国旺
    2006, 27(4):  612-617. 
    摘要 ( )   PDF (59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立了烟叶中酸性化合物(挥发性、 半挥发性羧酸类和酚类)组成研究的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MS)分析方法, 并用此方法对香料烟中的酸性化合物进行了表征. 用同时蒸馏萃取样品的前处理方法, 采用TOFMS谱图库检索结合全二维特有的包含结构信息的二维谱图, 通过族分离和结构谱图, 鉴定出了香料烟中143种挥发性及半挥发性酸性组分, 包括10种酸酐和呋喃二酮, 43种有机酸和90种酚类化合物. 同时对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在二维气相色谱上的分布模式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的高分辨率非常适合于烟叶这类复杂体系的分离分析.

    用于提取外周血DNA微流控样品预处理芯片的研制
    陈兴, 崔大付, 刘长春, 李辉, 赵卫星
    2006, 27(4):  618-621. 
    摘要 ( )   PDF (40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固相萃取原理和微电子机械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MEMS)技术研制了一种多孔氧化硅微流控样品预处理芯片, 并利用具有大比表面积的多孔氧化硅作为提取DNA的固相载体, 从而大大提高了DNA的提取产率. 分析了影响DNA提取产率的因素, 改进了芯片制备工艺和DNA提取实验方案, 成功地提取了小鼠外周血DNA, 提取产率为24 ng/(μL全血), 达到商用试剂盒水平. 同时以该DNA作为PCR扩增模板, 扩增效果良好.

    芘基丁酸键合硅胶固定相对含π电子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研究
    余琼卫, 屈粒, 何海波, 冯钰锜
    2006, 27(4):  622-626. 
    摘要 ( )   PDF (36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芘基丁酸键合硅胶固定相对含π电子物质的分离研究, 考察了该固定相的色谱性能. 结果表明, 该固定相不仅具有疏水作用和电荷转移性能, 还具有很强的平面识别能力, 可很好地分离烷基苯、 稠环芳烃及取代硝基苯等各种含π电子物质, 且在pH 3.5~7.0 时化学稳定性能良好, 硅醇基效应得到了很好的抑制, 可有效地用于碱性化合物的分离分析.

    采集的生物膜中痕量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特征
    李鱼, 陈界江, 王晓丽, 董德明, 郭书海
    2006, 27(4):  627-631. 
    摘要 ( )   PDF (32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改进的Tessier连续萃取方法对从松花江中采集的生物膜中锰、 铁、 铜、 铅、 锌及镉的化学形态进行分析, 考察了生物膜上铁、 锰氧化物和有机质吸附重金属的相对作用, 同时讨论了在研究培养的生物膜吸附痕量重金属时所建立的选择性萃取方法对于采集的生物膜组分分离的适用性.  研究结果表明, 在采集的生物膜上痕量重金属以铁、 锰的氧化物为主要结合形态存在, 以此种形态存在的铜、 锌、 铅和镉分别占其总含量的62.9%, 58.3%, 53.8%和32.6%, 而以有机结合态存在的铜、 锌、 铅和镉, 分别占其总含量的1.1%, 0.6%, 9.9%和1.8%, 表明采集的生物膜上铁、 锰氧化物在吸附重金属的过程中起主要的控制作用, 而有机质的作用相对较小, 与以往利用选择性萃取技术研究培养的生物膜吸附重金属的规律一致.  进一步分析表明, 如扣除生物膜上铁的残渣态部分, 则选择性萃取分离技术可以有效地将采集的生物膜上的铁、 锰氧化物及有机质分离开. 

    研究快报
    纳米脂质体包裹荧光试剂进入单细胞的研究
    孙悦 卢敏 殷学锋
    2006, 27(4):  632-634. 
    摘要 ( )   PDF (34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首次使用直径约100 nm的小脂质体包裹荧光染料, 通过细胞的内吞作用或融合过程, 转移不透膜荧光物质进入细胞内, 标记细胞内组分.
    人卵巢癌耐药细胞株的比较蛋白质组分析
    吕磊 刘志强 李丽 刘宁 刘淑莹
    2006, 27(4):  635-637. 
    摘要 ( )   PDF (41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采用高分辨二维凝胶电泳分离技术对人卵巢癌细胞株COC1及其耐药细胞株COC1/DDP中的蛋白质进行分离和差异表达分析, 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对酶解多肽进行测定[即测定蛋白质的肽质量指纹图(Peptide mass fingerprinting, PMF)], 并通过相应的数据库搜索来鉴定蛋白质. 为获得更准确的检索结果, 采用串联质谱技术对各肽段进行氨基酸测序, 并应用IPI-HUMAN数据库对上述检索结果进一步加以确认. 

    集成化液膜萃取-反萃取-毛细管电泳联用芯片
    蔡增轩 陈恒武
    2006, 27(4):  638-640. 
    摘要 ( )   PDF (23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们设计并制作了集成有支持液膜萃取-反萃取试样预处理的毛细管电泳(SLMEBE-CCE)微流控芯片. 分别以荧光素钠和丁基罗丹明B作为模型待测物和共存物, 在该芯片上进行了在线试样预处理与毛细管电泳联用的初步实验.

    研究论文
    神经红蛋白突变体(F28Y, F106Y)的构建、 表达与表征
    赵超,李连之,冀海伟,王莉,许涛,刘金凤
    2006, 27(4):  641-645. 
    摘要 ( )   PDF (36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构建了神经红蛋白F28Y, F106Y的两种突变体, 并进行了表达、 纯化和谱学表征. 电喷雾质谱表明突变体蛋白的分子量与理论值一致. 氧化型和还原型F28Y及F106Y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野生型相似, 仅氧化型F28Y的Soret 带有2 nm的蓝移, 说明这两种突变体蛋白仍保持六配位形式. F28Y的荧光最大发射峰明显红移(340 nm→347 nm), 表明其荧光基团更加暴露于极性环境中. 圆二色光谱表明, 突变体蛋白的α螺旋含量降低且F28Y产生了β折叠, 这是由于F28相对于F106则位于疏水腔外部且更加接近于溶剂表面所致. 热稳定性顺序为NGB>F28Y>F106Y, F106Y最不稳定, 是因为其与血红素间存在着较强的疏水作用, 突变使F106与血红素间的作用力减弱, 从而导致血红素在热变性条件下更容易从蛋白中解离出来.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与酵母线粒体基因组维持蛋白Mgm101的相互作用
    薛冬桦 王丽 左小明
    2006, 27(4):  646-650. 
    摘要 ( )   PDF (54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酵母双杂交方法, 以Mgm101p为诱饵, 筛选酵母cDNA文库. 分离鉴定15个与Mgm101p相互作用的蛋白因子, 其中5个阳性克隆均为GPD1编码的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 克隆了GPD1在 S. cerevisiae的同系物ScTDH2基因, 进行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 亚细胞组分分离和蛋白质印迹分析,  结果表明, GAPDH除了在细胞质为糖酵解酶的主要作用外, 可能为多功能蛋白, 在酵母线粒体中与Mgm101p相互作用参与线粒体DNA维持的生物过程.

    氨基苯基类中氮茚化合物的合成及作为质子探针的研究
    沈永淼, 王炳祥, 冯玉英, 沈珠英, 沈健, 李邨, 胡宏纹
    2006, 27(4):  651-653. 
    摘要 ( )   PDF (24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设计合成了3个氨基苯基类中氮茚化合物, 研究了其在不同pH值的缓冲溶液中的荧光强度变化. 结果表明, 在pH=2.1~4.2之间, 该类化合物具有荧光敏感性. 化合物3a和3b可以作为良好的质子控制的荧光开关器件信号分子.

    三种瓜环与4,4′-联吡啶及N,N′-二甲基4,4′-联吡啶盐酸盐相互作用的研究
    牟兰 薛赛凤 杜莹 赵云洁 祝黔江 陶朱
    2006, 27(4):  654-659. 
    摘要 ( )   PDF (62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七元瓜环(Q[7])和新型椭圆型改性瓜环——对称四甲基取代六元瓜环(TMeQ[6])为主体, 4,4′-联吡啶的盐酸盐(44)以及N,N′-二甲基4,4′-联吡啶的盐酸盐(dm44)为客体的主客体相互作用进行了考察. 实验结果表明, Q[7]与客体44及dm44作用体系中, 客体为了更有效地被主体Q[7]包结, 在Q[7]内腔中呈倾斜状分布的几率最高. 用核磁共振、 循环伏安以及紫外吸收光谱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印证和补充, 验证了TMeQ[6]与客体44及dm44可发生较强的相互作用, 形成一维的自组装超分子结构. 核磁共振以及循环伏安方法的实验结果表明, 没有观察到Q[6]与客体44及dm44的明显作用, 而紫外吸收光谱方法证实, Q[6]与客体44确实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 比较主客体的结构特征, 该作用体系也可能存在自组装的一维超分子结构等多种作用形式.

    多羟基吡咯烷衍生物的立体选择性合成
    李小六,田军,徐晓明,侯银菊
    2006, 27(4):  660-665. 
    摘要 ( )   PDF (30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D-木糖及D-葡萄糖为原料, 经具有降冰片结构的双环缩醛中间体, 合成了适当羟基保护的五元环氮杂糖衍生物及其氟代衍生物, 进一步探讨了含氮杂糖结构的双糖衍生物的合成.

    研究简报
    三种天然脱氧核苷的高效合成
    季奇, 黄飞, 李金亮, 孟继本
    2006, 27(4):  666-668. 
    摘要 ( )   PDF (27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以1-氯-2-脱氧-α-3,5-二-O-(对氯苯甲酰基)呋喃核糖(1)(以下简称氯代糖)为原料, 开发出可以适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的简单、 高效的合成上述三种天然核苷路线.

    新型含硫肿瘤坏死因子类肽抑制剂的合成与活性
    王鼎,张奇涵,许家喜
    2006, 27(4):  669-671. 
    摘要 ( )   PDF (27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发展新型TNF类肽抑制剂, 考虑到酶活性中心含有Zn2+离子, 我们以通式1的骨架为基础, 设计并合成了一类含有硫原子的类肽化合物2, 其具有三肽的基本骨架, 羟胺的游离羟基和侧链上的硫原子均可与金属蛋白酶活性中心的Zn2+络合, 起抑制活性作用.

    研究论文
    Span/Tween混合表面活性剂微乳液制备纳米铁及脱硝研究
    李铁龙,金朝晖,刘海水,王薇,李海莹,韩璐
    2006, 27(4):  672-675. 
    摘要 ( )   PDF (57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以Span 80和Tween 60为混合表面活性剂的微乳液的形成。以电导率及目测法为表征手段,利用正交试验,分析了多因素对W/O型微乳液最大增容水量的影响,探明了该乳液形成的适宜条件。

    合金化程度对炭载Pt-Ru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陈煜 唐亚文 吴伟 曹洁明 刘长鹏 邢巍 陆天虹
    2006, 27(4):  676-679. 
    摘要 ( )   PDF (42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含四氢呋喃(THF)的水溶液中,  室温下用NaBH4还原H2PtCl6和RuCl3制得Pt-Ru/C催化剂.  其Pt-Ru 粒子的合金化程度较高,  平均粒径较小, 相对结晶度较低.  因此对甲醇氧化的电催化活性远高于Pt-Ru 粒子的平均粒径和相对结晶度相似的, 而且Pt-Ru合金化程度低的商业化的E-TEK的Pt-Ru/C催化剂,  表明Pt-Ru的合金化程度对Pt-Ru/C催化甲醇氧化的电催化活性有很大的影响.

    三聚氰胺和环三酮氢键复合物的理论研究
    朱亮亮, 滕启文, 吴师
    2006, 27(4):  680-683. 
    摘要 ( )   PDF (32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AM1和PM3方法对三聚氰胺和环三酮衍生物的超分子复合物进行理论研究, 得到稳定化能和相对生成焓; 在AM1优化构型的基础上, 分别用INDO/SCI和AM1方法计算复合物的电子光谱和红外光谱. 结果表明, 两个单体通过氢键形成多聚体, 导致体系能量降低, 单体的电性和位阻差异能改变体系的稳定化能. LUMO-HOMO能隙的减小使电子光谱吸收峰发生红移, 氢键的形成削弱了单体原来的N—H键, 使红外振动频率变小.

    一维中心势V(q)=Bq2+A/q2(A, B>0)中运动的粒子在量子相空间表示中的解
    隗功民 吕立强 李前树
    2006, 27(4):  684-686. 
    摘要 ( )   PDF (20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Torres-Vega 和 Frederick(T-F)量子相空间理论的框架下, 求解了相空间中一维中心势场V(q)=Bq2+A/q2(A, B>0),中运动的单粒子的本征函数, 并对相空间中的概率密度函数进行了讨论.

    用荧光猝灭和荧光加强两种理论研究喹诺酮类新药与白蛋白的作用
    杨曼曼 席小莉 杨频
    2006, 27(4):  687-691. 
    摘要 ( )   PDF (37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荧光加强和荧光猝灭两种理论公式, 对四种喹诺酮类药物与人血清和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作进行了对比研究, 对药物与白蛋白的结合特点和通常的表征量(解离常数、 猝灭常数、 猝灭效率、 能量转移效率、 给体受体作用距离等)进行了深入地分析; 在白蛋白与药物结合类型上, 四种药物对HSA和BSA的猝灭实验结果表明, 这种由给体-受体结合引起的猝灭作用类型不是由生物大分子血清白蛋白单方面决定的, 而是由血清白蛋白与药物、 即给体与受体两者的分子结构和相互匹配共同决定的.

    FCC汽油模型化合物光催化氧化脱硫的研究
    赵地顺,刘翠微,马四国
    2006, 27(4):  692-696. 
    摘要 ( )   PDF (34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噻吩的二甲苯溶液作为FCC汽油的模型化合物, 双氧水为氧化剂, 研究了在光催化作用下, 双氧水体积分数、 高速均质时间和二氧化钛的加入量等工艺条件对脱硫率的影响, 在适宜条件下, 模型化合物的脱硫率可达到80%以上. 以FCC汽油为实际体系, 在适宜的光催化条件下, 脱硫率可达到59%. 分析结果表明, 含硫化合物的氧化产物为更高极性的物质.

    以含铬类水滑石型层状化合物为模板制备硫化物半导体纳米晶
    郭影,李国栋,张赫,陈接胜
    2006, 27(4):  697-700. 
    摘要 ( )   PDF (57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类水滑石型混合金属氢氧化物(CdCr-LDH和ZnCdCr-LDH)为前驱体, 通过气-固反应方法, 制备了根植于层状氢氧化物层板中的硫化镉纳米晶和硫化镉/硫化锌复合纳米晶, 通过改变前驱体(CdCr-LDH)中镉和铬的摩尔比可以调控硫化镉纳米晶的粒径.

    穿插程度对高分子链结晶初始阶段的影响
    张竹青, 杨小震
    2006, 27(4):  701-703. 
    摘要 ( )   PDF (33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具有不同穿插程度的寡链凝聚体系结晶初始阶段的有序化过程. 链间穿插程度通过径向分布函数的统计进行表征. 模拟计算结果表明, 链间的穿插程度对体系的有序化过程具有明显的影响, 穿插程度越小的体系有序化越快, 形成的有序结构也更完整. 与实验结果的比较表明, 在聚合物粒子结晶的初始阶段, 体系由穿插引起的缠结就已经起到了作用.

    ZnxCd1-xS∶Ag纳米晶的合成及其光学性质研究
    戴洁, 菅文平, 庄家骐, 杨文胜
    2006, 27(4):  704-707. 
    摘要 ( )   PDF (48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巯基丙酸(MPA)为稳定剂, 利用共沉淀法制备了水溶性的Ag掺杂的ZnxCd1-xS合金型纳米晶. Ag掺杂后ZnxCd1-xS纳米晶产生新的发射峰, 并且发光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 通过改变纳米粒子中Zn/Cd比例可有效地调控ZnxCd1-xS∶Ag纳米晶的吸收带隙宽度, 同时可以在425~603 nm之间实现对ZnxCd1-xS∶Ag纳米晶发射峰位的连续调控.

    Se-CO-H2O体系生成H2Se的反应机理研究
    李静,瞿永泉,韩克利,陆世维,何国钟
    2006, 27(4):  708-710. 
    摘要 ( )   PDF (25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B3LYP/6-31G**方法研究了在三乙胺存在下, 从Se-CO-H2O体系中制备H2Se的详细机理. 溶剂效应采用(CPCM)模式, 在相同的方法与基组条件下模拟了该反应. 计算结果表明, 在四氢呋喃溶液中, 反应通过三个能垒(分别是45.4, 8.4和119.9 kJ/mol)的过渡态. 中间产物[(HOOCSe-) ·(Base·H+)]的稳定性与产物接近, 可以和HSe的铵盐共存, 而且, 按照理论计算的结果, 这种物质可以作为还原剂.

    水杨醛缩乙二胺双席夫碱及其Ni(Ⅱ) 配合物的电子结构和非线性光学性质的INDO/CI研究
    颜力楷, 苏忠民, 仇永清, 朱东霞, 王悦, 王荣顺, 任爱民, 封继康
    2006, 27(4):  711-715. 
    摘要 ( )   PDF (41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量子化学ab initio HF方法, 在6.31G(d)基组水平上, 对水杨醛缩乙二胺类双席夫碱及其Ni配合物体系进行几何构型优化. 以优化的稳定构型为基础, 利用INDO/CI方法计算体系的电子光谱, 同时用ZINDO.SOS方法给出该系列分子二阶(βijk)和三阶(γijkl)非线性光学系数. 计算结果表明, 共轭性增强有助于增大分子的二阶及三阶非线性光学系数, 双席夫碱化合物1的β和γ值分别为35.54×10-30和-1.20×10-34 esu, 而共轭桥为萘环的化合物4的β和γ值分别为54.22×10-30和2.00×10-34 esu, 端部引入苯并环的化合物5的β和γ值增加幅度更大. 对应的金属Ni(Ⅱ)配合物的β值增加较明显, 为配体的1.7~10.8倍, γ值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胶体铜催化丙烯腈水合的高选择性及其活性中心结构的研究
    孙道兴,夏树伟,夏少武
    2006, 27(4):  716-720. 
    摘要 ( )   PDF (41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胶体铜催化丙烯腈水合制丙烯酰胺的高选择性与活性中心结构的关系. 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保护下, 用肼和氢氧化钠混合液还原CuCl2制得胶体铜, 用其催化丙烯腈水合反应, 选择性达到100%, 产生高选择性的原因如下: (1) 胶体铜的活性中心不是胶粒表面的点缺陷, 而是胶体铜颗粒表面的位错端点. (2) 由于胶体铜具有高硬度和高强度的力学特性, 保证了活性中心结构的稳定性; 胶体铜颗粒的平均粒径(45 nm)超过晶粒的特征长度, 进一步保证了活性中心的稳定性.

    TiO2对流感病毒(H1N1)灭活作用的研究
    林章祥, 李朝晖, 王绪绪, 付贤智, 杨桂芹, 林华香, 孟春
    2006, 27(4):  721-725. 
    摘要 ( )   PDF (61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滴度测定和透射电镜观察研究了365 nm的紫外光照射下TiO2对流感病毒(H1N1)的灭活性能, 并结合催化剂样品的XRD分析、 N2气吸附性能测定及其在实验条件下的表面Zeta电势的测量结果, 探讨了催化剂用量、 焙烧温度、 比表面积以及表面电性与灭活性能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 400 ℃时焙烧的TiO2对H1N1的灭活性最好; TiO2的表面电性对灭活性有显著影响; TiO2对H1N1的光催化灭活作用首先发生在H1N1的纤突部分, 纤突部分的破坏导致H1N1的失活, 分解直至矿化. 

    纳米Ce 1-x ZrxO2催化剂上乙醇催化氧化发光研究
    叶青 高岐 张新荣 徐柏庆
    2006, 27(4):  726-730. 
    摘要 ( )   PDF (71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纳米Ce 1-x ZrxO2上乙醇催化氧化发光特性, 重点考察了反应温度和催化剂组成[n(Ce)/n(Zr)]对发光强度的影响. 在相近的反应条件下研究了纳米Ce 1-x ZrxO2上乙醇催化氧化反应的活性、 选择性和可能的催化发光机理. 结果表明, 催化发光强度与催化反应中生成CH3CHO的产率有很好的顺变关系.

    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性非离子大分子间团簇化作用部位的1H和13C及2D NMR表征
    方云 刘雪锋 夏咏梅 宗李燕
    2006, 27(4):  731-734. 
    摘要 ( )   PDF (39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 1H NMR, 13C NMR, 2D NOESY-NMR及2D ROESY-NMR等多种波谱技术联合表征典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与典型水溶性非离子大分子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或聚乙二醇(PEG)间的团簇化作用部位. NMR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SDS分子亲水头基邻近的C1~C2片段与PVP分子中内酰胺氮为中心的主链α-C、 五元环上羰基C1(记为P1)及C4(记为P4)片段给出较强的作用信号, 推断SDS分子亲水头基与PVP分子中内酰胺氮及其两者的相邻区域可能为形成团簇时SDS束缚胶束与PVP间超分子作用的主要部位. 而SDS束缚胶束与PEG形成团簇时, 除极性部位及其相邻区域的相互作用外, 部分PEG链节可能渗入到SDS束缚胶束的C3部位或更深的内部.

    LiCl-Li2B4O7-H2O体系在298.15 K下热力学性质的等压研究
    杨吉民 姚燕 张爱云 宋彭生
    2006, 27(4):  735-738. 
    摘要 ( )   PDF (29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等压法研究了298.15 K下LiCl-Li2B4O7-H2O体系在不同LiB4O7质量摩尔浓度时的等压平衡浓度,  水活度; 计算了LiCl和Li2B4O7混合盐溶液的渗透系数等热力学性质. 用298.15 K下的实验数据对Pitzer离子相互作用模型进行了参数化研究, 拟合求取了298.15 K下Pitzer离子相互作用参数, 用获得的参数计算了LiCl和Li2B4O7在LiCl-Li2B4O7-H2O体系中的活度系数. Pitzer模型计算的渗透系数值与实验结果一致.

    研究快报
    室温离子液体中合成方钠石的研究
    马英冲 徐云鹏 王少君 王炳春 田志坚 余加祐 林励吾
    2006, 27(4):  739-741. 
    摘要 ( )   PDF (32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以离子液体为溶剂, 在常压下采用离子液体热合成方法合成了方钠石分子筛.

    研究简报
    三步升温法合成阵列碳纳米管
    曹培江, 朱德亮, 马晓翠, 潘跃武
    2006, 27(4):  742-744. 
    摘要 ( )   PDF (55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使用结构简单的单温炉设备, 以二茂铁/三聚氰胺混合物为原料, 采用独特的三步升温方法于光滑的SiO2衬底上合成出了大面积的阵列碳纳米管, 并对碳纳米管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研究.

    研究论文
    左旋聚乳酸的结晶行为研究
    何勇, 高兆芬, 辛燕,于 瀛, 李速明, 范仲勇
    2006, 27(4):  745-748. 
    摘要 ( )   PDF (40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DSC, WAXD和POM对Zn催化剂制备的左旋聚乳酸(PLLA)的熔体结晶行为进行了研究. 在95~125 ℃范围内, PLLA熔体结晶生成厚度约(14±1) nm的片晶, 该片晶不易发生熔体等温增厚. 对实验数据分别用Avrami方程和Arrhenius方程进行了计算, Avrami指数n=3±0.3, 表明PLLA以球晶形式生长, 其最大结晶速率温度为(105.0±0.5) ℃, t1/2约为5.2 min. 利用Lauritzen-Hoffmann(LH)理论对PLLA结晶机理进行了分析, 发现PLLA结晶的Regime Ⅱ和Regime Ⅲ的转变温度为107 ℃. Kg(Ⅱ)和Kg(Ⅲ)分别为4.57×105 K2和1.115×106 K2, 且Kg(Ⅲ)/Kg(Ⅱ)=2.4, 与LH理论值一致.

    膨化柞蚕丝内部形态和结构的研究
    孙登峰, 邵正中, 陈新
    2006, 27(4):  749-752. 
    摘要 ( )   PDF (50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扫描电镜(SEM), 结合拉曼(Raman)光谱、 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ATR-FTIR)光谱和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研究了膨化型柞蚕丝的内部形态和结构, 表征了其热性能和力学性能. 结果表明, 虽然经过了相应的膨化处理, 柞蚕丝素蛋白分子链仍表现出具有高度取向的反平行β-折叠构象, 而其单丝是由许多带状微纤沿纤维轴平行组装而成, 且具有较高力学性能的纤维.

    线形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的粘弹弛豫与相形态
    杜淼,郁秋明,王万杰, 郑强
    2006, 27(4):  753-757. 
    摘要 ( )   PDF (39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不同温度下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的粘弹弛豫与相形态. DSC分析发现, SBS的相结构特别是其中质量分数较低的PS相畴的大小受热历史影响显著. 用TEM表征了SBS的双相连续形态和两相相畴尺寸. 用动态流变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SBS嵌段大分子的松弛行为. 结果表明, 在低于PS相玻璃化转变温度时, 嵌段分子中的PB段已可发生运动; 而当高于PS玻璃化转变温度后, 由于PB与PS间的相互作用及PB的链缠结所限制, 体系仍保持较高的弹性模量, 呈现“第二平台”特征流变行为.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制备及自组装形态的研究
    王莹, 王长明, 杨柏
    2006, 27(4):  758-760. 
    摘要 ( )   PDF (30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2-溴异丁酸乙酯为引发剂, 氯化亚铜/联二吡啶为催化剂, 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获得分子链末端含一个α-溴原子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Br), 以此为大分子引发剂引发甲基丙烯酸铅[Pb(MA)2]单体进行ATRP反应, 制得P[MMA-b-Pb(MA)2]嵌段共聚物, 将此共聚物在盐酸中进行离子交换即得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P(MMA-b-MAA)]. 用FTIR, GPC, NMR和SEM方法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

    含氰基离子液体的合成、表征及流变性质研究
    弓胜民,马洪洋,宛新华,赵永峰,何吉宇,周其凤
    2006, 27(4):  761-766. 
    摘要 ( )   PDF (46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合成、 表征了一系列新的含氰基咪唑类离子液体. 测定了该离子液体的密度、 熔点及溶解性等物理性质, 研究了其在稳态、 瞬态和动态条件下的流变行为. 结果表明, 当剪切速率在0.1~50 s-1范围内时, 其粘度不随剪切速率的变化而变化, 但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粘流活化能随取代基长度变化呈现规律性变化. 对于1-丁基-3-氰乙基咪唑六氟磷酸盐离子液体, 维持剪切速率不变时, 其剪切应力和粘度均不随时间变化, 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在动态条件下, 在线性粘弹区, 复合粘度和损耗模量G″ 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关键词

    聚L-丙氨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的胶束化行为研究
    张国林, 马建标, 王亦农
    2006, 27(4):  767-770. 
    摘要 ( )   PDF (43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氨基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NH2)为大分子引发剂, 采用开环聚合方法合成了聚L-丙氨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PAME), 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用圆二色谱(CD)研究了嵌段共聚物在水溶液中的二级结构, 用芘荧光探针技术研究了共聚物胶束的形成及其临界胶束浓度(CMC), 利用动态光散射(DLS)和透射电镜(TEM)研究了胶束的粒径分布和形态. 结果表明, 在水溶液中共聚物链以α-螺旋构象形式存在, 在一定条件下嵌段共聚物能够形成球形的稳定胶束, PAME-1形成胶束的CMC为1.99×10-5 mol/L, CMC值受共聚物中聚L-丙氨酸(PLA)链段含量的影响.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环境中导电聚吡咯复合材料的制备
    李刚, 廖霞, 孙兴华, 余坚, 何嘉松
    2006, 27(4):  771-774. 
    摘要 ( )   PDF (60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聚苯乙烯(PS)和锌盐中和的磺化聚苯乙烯(Zn-SPS)膜为基体, 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环境中用化学氧化法原位制备了聚吡咯(PPy)导电复合材料. 由于SC-CO2对聚合物基体的强溶胀作用, 吡咯分子高效地扩散到基体内部进行聚合而形成导电通路, 得到比传统的水溶液法更高的电导率. 聚合物基体的性质对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和形貌产生重要影响. 在相同条件下, Zn-SPS/PPy的电导率比PS/PPy高3~4个数量级, 而它们的体积逾渗阈值分别为2.7%和6.2%, 远远低于理论预测值(16%).

    红外光谱法研究交联淀粉的退化行为
    吴 航, 冉祥海, 张坤玉, 庄宇刚, 董丽松
    2006, 27(4):  775-778. 
    摘要 ( )   PDF (33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红外光谱研究了交联淀粉的退化过程, 结果表明, 交联淀粉具有与原淀粉大分子类似的退化过程, 即淀粉大分子临近的链段间形成双螺旋局部有序化结构, 再进一步规则地排列成结晶有序的结构.  由于交联键的限制, 交联淀粉的有序化过程相对较慢、 程度较低, 而且当交联度过高时无法形成结晶结构.

    原位聚合聚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
    李敏, 何晓峰, 刘景江, 张学全, 孙广平, 蔡洪光, 张春雨
    2006, 27(4):  779-783. 
    摘要 ( )   PDF (46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DSC研究了HDPE与MMT负载的催化剂熔融共混和原位聚合得到的两种纳米复合材料的熔融、 结晶行为和等温结晶动力学.  结果表明, HDPE与熔融共混样品的结晶度、 平衡熔点、 球晶生长速率和结晶能力大体相同; 原位聚合得到的HDPE/MMT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晶度和平衡熔点高于纯HDPE; 在相同过冷度条件下熔融结晶速率和结晶能力低于纯HDPE, 而在相同结晶温度Tc下, 熔融结晶速率和结晶能力则高于纯HDPE.  纯HDPE的晶体生长侧向单位面积表面自由能最小, 其次是熔融共混样品, 原位聚合样品最大, 且随MMT含量的增加逐渐升高.

    研究简报
    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PAA-PHB-PAA的合成及表征
    张雪勤, 郑云, 杨琥, 刘全伟, 谢鸿峰, 王治流, 程镕时
    2006, 27(4):  784-786. 
    摘要 ( )   PDF (26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用ATRP方法, 以两端溴化的聚β-羟基丁酸酯链段(Br-PHB-Br)作为大分子引发剂, 丙烯酸叔丁酯为单体, 合成了一种新的三嵌段共聚物聚丙烯酸叔丁酯-聚β-羟基丁酸酯-聚丙烯酸叔丁酯(PtBA-PHB-PtBA). 在酸性条件下进一步水解, 得到了一种两亲性的聚丙烯酸-聚β-羟基丁酸酯-聚丙烯酸(PAA-PHB-PAA)三嵌段共聚物.

    去质子化调控的肝素/壳聚糖抗凝血多层膜
    谭庆刚, 林全愧, 范德增, 计剑, 沈家骢
    2006, 27(4):  787-789. 
    摘要 ( )   PDF (27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研究了环境pH值变化对多层膜表面性能的影响, 并且评价了组装pH值与测试pH值的差异对多层膜血液相容性的影响.

    采用XPS与接触角法研究氟聚合物表面结构与性能
    张庆华, 刘龙孝, 陈丰秋, 詹晓力
    2006, 27(4):  790-792. 
    摘要 ( )   PDF (32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采用接触角和变角XPS方法对FA共聚物的表面能、 表面微相结构做了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