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6-05-10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年第27卷第5期目次
    2006, 27(5):  0.  doi:
    摘要 ( )   PDF (124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论文
    PAMAM树形分子模板法原位制备CdS-ZnS核-壳结构量子点
    丛日敏, 罗运军, 李国平, 谭惠民
    2006, 27(5):  793-796.  doi:
    摘要 ( )   PDF (23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4、5代PAMAM树形分子(64个酯端基)为模板, 在树形分子空腔内原位合成了CdS-ZnS核-壳结构量子点, 并对其形貌和光学性能进行了表征. HRTEM观察发现量子点分散良好, 尺寸均匀, 平均粒径约为2.3 nm. UV-Vis光谱证明ZnS外延生长在CdS核外, EDS能谱也证明了核壳结构的生成. 适当厚度的ZnS壳层可使光致发光效率提高至31%. PAMAM树形分子包在CdS-ZnS核-壳结构量子点外, 构成一层有机壳, 有效地限制了粒子聚集, 钝化了CdS量子点表面, 提高了发光效率. 另外, PAMAM树形分子良好的溶解性也赋予了量子点在不同极性溶剂中良好的溶解性, 提高了其稳定性.

    氯化铵对TiO2纳米晶的形成、 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李道荣 孙灵娜 胡长文
    2006, 27(5):  797-800. 
    摘要 ( )   PDF (30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四氯化钛为原料, 通过氯化铵诱导晶化和热挥发分解法制备了二氧化钛纳米晶, 经粉末XRD, TEM, IR和比表面积及热重分析等手段进行了表征. 通过对粒子生长动力学分析, 在700 ℃以下存在两种生长势, 400 ℃时出现转折, 400 ℃以下粒子生长所需活化能为8.23 kJ/mol; 400 ℃以上粒子生长需活化能为45.71 kJ/mol. 于200 ℃时灼烧样品的表面积最大, 对甲基橙光催化降解活性最高.

    氨基酸多金属氧酸盐纳米粒子复合膜的制备及抗菌活性
    孔育梅 彭军 薛博 潘丽娜 辛志峰 李丽 陆军
    2006, 27(5):  801-804. 
    摘要 ( )   PDF (16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水热微乳法制备了Keggin结构(CTA)0.2(HGly)2.8[PMo12O40]·nH2O(1) 纳米粒子(nano-1), 并通过元素分析, XPS, IR, XRD, TEM和CV进行表征. 利用层接层自组装技术, 将已制备的纳米粒子装配成纳米复合膜, 用紫外-可见光谱监测膜的生长, 用电化学方法分析膜的成分. 测定了纳米粒子对致病Escherichia coli(E. coli)的拮抗性, 结果显示, 纳米粒子及其复合膜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

    从晶体取向特点探讨ZnO薄膜的晶体不完整性
    侯长民,黄科科,高忠民,马艳,杜国同,李向山,冯守华
    2006, 27(5):  805-807.  doi:
    摘要 ( )   PDF (33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MOCVD法在蓝宝石衬底上得到了ZnO(0002)膜, 并用XRD和SEM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薄膜中沿[0001]择优取向生长的柱状晶垂直于衬底表面, 晶柱之间存在着边界和间隙. X射线Ф扫描实验结果表明, 晶柱之间的取向偏差在3°~30°之间. X射线ω摇摆曲线和谱线宽度分析结果表明, 薄膜中的晶柱是由多个晶粒堆叠而成, 且晶粒之间的平均取向偏差也在2.6°以上. 实验结果表明, ZnO大失配度异质外延膜是c轴[0001]取向柱状多晶体, ZnO薄膜的结晶不完整性主要是由其柱状晶结构造成的.

    新型双极有机小分子化合物及其Al3+配合物的合成与发光
    向能军,李狄豪,梁万里,苏树江,石建新,龚孟濂
    2006, 27(5):  808-811.  doi:
    摘要 ( )   PDF (20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一种新的具有“双极”(bipolar)性质的有机小分子蓝色发光材料2-(5-(4-(二苯胺基)苯基)-1,3,4-噁二唑-2-)苯酚[2(5-(4-(diphenylamino)phenyl)-1,3,4-oxadiazol-2-yl)phenol, HPOT], 并以HPOT为配体, 与铝离子配位, 合成了三(2-(5-(4-(二苯胺基)苯基)1,3,4-噁二唑-2-)苯酚)合铝[tri(2-(5-(4-(diphenylamino)phenyl)-1,3,4-oxadiazol-2-yl)phenonate)aluminum, AlPOT]配合物. 用 1 H NMR、 HRMS和元素分析进行了表征, 并测定了两种化合物的光致发光性质和热稳定性. 结果表明: 两种新化合物的热稳定性好, 光致发光性能优良, 是制作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候选材料.

    四聚体手性配合物{[Cu(C20H26N4O2)Cl]Cl·4H2O}4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贺云飞,陈民勤,戴立益,张贵荣,李强,王麟生
    2006, 27(5):  812-816.  doi:
    摘要 ( )   PDF (37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L-苯丙氨酸与乙二胺通过一定反应双缩得到具有手性结构的N,N′-双(L-苯丙氨酸)缩乙二胺, 此配体与氯化铜发生配位, 生成一种四聚体手性Cu(Ⅱ)配合物, 将此配合物溶在甲醇中培养出单晶. 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测得其分子结构. 此配合物单晶属于四方晶系, 空间群I4. 晶胞参数为a=2.504 4(4) nm, b=2.504 4(4) nm, c=0.870 7(3) nm, V=5.461(2) nm 3, Dc=1365 g/cm3, Z=8.

    AZ91D镁合金上钼改性锌系磷化膜的制备、 结构及性能
    李光玉, 连建设, 牛丽媛, 江中浩, 蒋青
    2006, 27(5):  817-820.  doi:
    摘要 ( )   PDF (37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在磷化液中添加钼酸钠及腐蚀抑制剂的方法, 在AZ91D 镁合金表面上制备了均匀细致的锌系复合磷化膜. 用XRD对膜层的化学组成及结构进行了表征,用SEM和EDS对膜层的形貌和组分含量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磷化膜主要由Zn3(PO4)2·4H2O和单质Zn组成. 在磷化液中加入钼酸钠使磷化膜组织更加细致而且无裂纹. 磷化液中的钼酸钠含量为1.5 g/L时, 磷化膜的结晶最致密, 单质锌的含量最高, 耐蚀性最好. 还提出了一种快速测量镁合金表面膜层耐蚀性的试验方法, 同时对镁合金上的磷化反应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新型N,N′-二(邻氧乙酸)苄叉乙二胺合钴(Ⅱ)和N-(邻氧乙酸)苄叉乙二胺合铜(Ⅱ)的合成、 晶体结构及生物有效性研究
    李辉,王静,秦峰梅,周道玮,朱东升
    2006, 27(5):  821-825.  doi:
    摘要 ( )   PDF (46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水溶液中, 将N,N′-二(邻氧乙酸)苄叉乙二胺(1)与氯化钴(Ⅱ)反应, 获得配合物Co(Ⅱ)L1·H2O(2)[L1=N,N′-二(邻氧乙酸)苄叉乙二胺]; 将邻氧乙酸苯甲醛、 乙二胺与氯化铜(Ⅱ)反应, 获得Cu(Ⅱ)ClL2·2H2O(3)[L2=N-(邻氧乙酸)苄叉乙二胺]. 用元素分析、 1 H NMR和IR等方法对所合成的化合物1和配合物2和3进行了结构表征, 并测定了配合物2和3的晶体结构. 黄豆种子经不同浓度配合物2和3处理均能萌发, 但发芽率、 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比对照组低, 说明配合物2和3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对黄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产生一定的阻滞作用.

    信号核酸识体用于药物托普霉素的高灵敏度检测
    周翠松,江雅新,汪俊,麻宝成,李梦龙,方晓红
    2006, 27(5):  826-829.  doi:
    摘要 ( )   PDF (28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了一种利用RNA核酸识体和光开关化合物[Ru(phen)2dppz\]2+ (RU)高灵敏检测药物分子的荧光分析新方法. 以托普霉素(TOB)为靶分子, 检测限可达到10 nmol/L, 同时该方法有较好的选择性, 能在溶液中实现无需分离的实时检测. 这种无标记检测方法有利于不稳定RNA核酸识体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 简化实验操作, 为其它药物分子的检测提供了新思路.

    羧基化碳纳米管在荧光酮光度法测定铅中的应用
    毛蕾蕾, 王宗花, 邢琳琳, 闫永臣, 陈悦
    2006, 27(5):  830-833.  doi:
    摘要 ( )   PDF (30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羧基化碳纳米管(c-MWNT)存在下二溴羟基苯基荧光酮(DBH-PF)与铅离子的显色反应. 结果表明, 在pH=9.4~10.0的硼酸盐缓冲介质中, 二溴羟基苯基荧光酮和铅离子在羧基化碳纳米管的存在下能形成稳定的浅红色配合物, 最大吸收波长为558 nm, 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5.62×104 L·mol-1·cm-1. 当含量在(1~50 μg)/25 mL范围内时, 满足朗伯-比尔定律.

    毛细管电泳乙腈-盐在线堆积方法机理研究
    孔宇, 赵永席, 王波
    2006, 27(5):  834-838.  doi:
    摘要 ( )   PDF (41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两种多肽为例, 在详细考察样品基质、 背景缓冲液性质以及其它操作因素对堆积影响的基础上, 提出乙腈-盐堆积法的可能机理为乙腈-致-快速-大体积堆积-盐诱导-类-等速电泳过程, 并用实验加以验证.

    基于层-层自反应的葡萄糖氧化酶有序多层膜电极
    孙莹莹, 赵爽, 杨微微, 孙长青
    2006, 27(5):  839-844.  doi:
    摘要 ( )   PDF (34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胱胺修饰的金电极为基础电极, 利用席夫碱反应使经高碘酸根氧化的葡萄糖氧化酶在该电极表面进行自身的层-层有序组装. 用电化学交流阻抗法对多层酶膜形成过程的跟踪结果表明, 该多层酶膜的生长是一个逐步形成的均匀过程. 用循环伏安法和I-t曲线法研究了该酶电极对葡萄糖的电催化氧化. 实验结果表明, 当采用羟基二茂铁作为人工电子转移媒介体时, 该酶电极对葡萄糖具有很好的电催化氧化功能. 该传感器制作简便, 响应迅速, 性能稳定, 催化电流与葡萄糖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 并且可以通过控制葡萄糖氧化酶的组装层数来调节该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与检测限.

    一种基于二氧化硅微颗粒的基因载体的制备新方法
    林霞, 何晓晓, 王柯敏, 谭蔚泓
    2006, 27(5):  845-848.  doi:
    摘要 ( )   PDF (33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立了一种基于二氧化硅微颗粒的基因载体的制备新方法. 首先将正硅酸乙酯在乙醇和氨水环境下水解, 合成得到二氧化硅微颗粒, 然后通过静电作用将多聚赖氨酸修饰到硅微颗粒上, 制备出可有效地结合DNA的基因载体. 所制备的基因载体可将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pEGFP导入COS-7细胞中, 实现了绿色荧光蛋白的高效表达. 本方法简便、 快速, 在基因转染与基因治疗研究领域具有较好的潜在应用价值.

    金纳米微粒作探针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测定亚甲蓝
    鲁群岷, 何佑秋, 刘绍璞, 刘忠芳
    2006, 27(5):  849-852.  doi:
    摘要 ( )   PDF (20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pH为6.5~9.5的中性或弱碱性介质中, 金纳米微粒可与亚甲蓝(MB)阳离子靠静电引力及疏水作用力结合, 形成粒径较大的聚集体(平均粒径从12 nm增至20 nm), 这种聚集体的形成导致共振瑞利散射(RRS)强度显著增强, 最大散射峰位于371 nm. 在适当条件下, 散射强度(ΔI)与亚甲蓝浓度成正比. 该法具有高灵敏度, 将金纳米微粒作为测定亚甲蓝的高灵敏RRS探针, 对亚甲蓝的检出限为21.17 ng/mL, 该法简便, 快速, 且有较好的选择性, 可用于血液中亚甲蓝的测定.

    研究快报
    重要传感材料荧光共轭聚合物PPESO3的一种新的简便合成路线
    张涛, 范宏亮, 周建光, 刘国良, 金钦汉
    2006, 27(5):  853-855.  doi:
    摘要 ( )   PDF (17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简便得多的合成路线, 既避免了BBr3的使用, 又简化了反应步骤, 使PPESO3的合成简单易行, 为更广泛地对其进行研究与应用提供了便利条件. 此外, 本文还研究了PPESO3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之间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PVP与PPESO3形成了稳定的络合体, 可以有效地打破聚合物在水溶液中的聚集, 提高荧光量子产率.

    毛细管电泳直接分析与水不互溶溶液中痕量物质的新方法
    方怀防, 曾昭睿, 刘岚, 庞代文
    2006, 27(5):  856-858.  doi:
    摘要 ( )   PDF (16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采用在线反萃取-场放大进样方法实现了毛细管电泳与溶剂微萃取的直接联用.

    研究论文
    杯菊中的倍半萜内酯
    李祖强 马国义 罗蕾 张熹泰
    2006, 27(5):  859-862. 
    摘要 ( )   PDF (20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杯菊(Cyathocline purpurea)是云南民间民族药, 全株用于治疗各种炎症和肺结核. 采用L1210细胞系对杯菊的粗提物、 分步萃取物的成分进行了细胞毒试验; 用柱层色谱法同步对活性组分进行化学成分分离纯化; 通过理化数据测定及波谱分析鉴定单体结构. 杯菊的氯仿及乙酸乙酯萃取物具有细胞毒活性, 其IC50分别为3.5和2.8 μg/mL. 从活性组分中分离出3种成分, 分别鉴定为Santamarin(1)、 9β-乙酰基广木香内酯(9β-acetoxycostunolide, 2)和9β-乙酰基小白菊内酯(9β-acetoxypathenolide, 3), 其IC50分别为0.41, 0.89, 0.59 μg/mL. 这三个化合物都有较强的抗癌活性, 其中化合物3为新化合物.

    新荧光试剂双(2-苯并噻唑重氮氨基)-3,3′,5,5′-四甲基联苯的合成及其分析应用
    廖雪明 冯锋 陈泽忠
    2006, 27(5):  863-866. 
    摘要 ( )   PDF (12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3,3′,5,5′-四甲基联苯胺和苯并噻唑类试剂结合, 并引入杂环三氮烯结构, 合成了新荧光试剂双(2-苯并噻唑重氮氨基)3,3′,5,5′-四甲基联苯(BBTDTMB), 其结构经红外光谱、 核磁共振谱和元素分析证实. 研究结果表明, 在碱性介质中, 该试剂在λex/λem=342 nm/420 nm处产生强荧光, 并且Ag(Ⅰ)对其荧光有很好的猝灭作用, 因而建立了BBTDTMB测定Ag(Ⅰ) 的新荧光分析方法. 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240 μg/L, 检测限为 0.5 μg/L, 应用于人发、 茶叶中的Ag(Ⅰ) 的测定, 结果令人满意.

    新型三环系稠杂环[1,2,4]-三唑并[1,5-a][1]-苯并氮杂及[1,2,4]-三唑并[1,5-a]-喹啉的合成
    白鹤翔 孟青青 王全瑞 陶凤岗
    2006, 27(5):  867-870. 
    摘要 ( )   PDF (21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α-四氢萘酮的乙氧羰基腙(1)经LTA氧化, 得到α-偶氮-α-乙酰氧基化合物2. 在AlCl3作用下, 化合物2脱去乙酰氧基产生重氮正离子中间体3, 再经与腈的1,3-偶极环加成、 [1,2]-迁移扩环、 碱性水解和与苦味酸作用, 得到新型[1,2,4]-三唑并[1,5a][1]苯并氮杂苦味酸盐6a~6c. 以2,3-二氢-1-茚酮为底物, 采用相同的合成路线, 合成了1,2,4-三唑并[1,5-a]-二氢喹啉苦味酸盐12a~12c.

    N-硝基苯基吡咯酰胺对阴离子识别研究
    尹振明 何家骐 程津培
    2006, 27(5):  871-874. 
    摘要 ( )   PDF (13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2个N-硝基苯基吡咯酰胺阴离子识别主体. 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间位硝基取代物的结构, 氢键及π-π相互作用在该化合物的组装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利用UV-Vis光谱研究了这两个主体对常见无机阴离子的识别, 结果表明, 它们不仅对F-和H2PO4-离子有比较强的识别能力, 而且在识别发生时还伴随着显著的颜色变化, 因此这两个化合物都可作为阴离子的比色传感器.

    新型水稻黄单胞菌Harpin蛋白的纯化及其特性研究
    陆徐忠 王金生
    2006, 27(5):  875-879. 
    摘要 ( )   PDF (55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报道水稻黄单胞(Xanthomonas oryzae)的两个致病变种(pv.oryzae和 pv.oryzicola)所产生的Harpin蛋白. 结果表明, 表达菌株HRF1和HRF2分别携带两个致病变种编码Harpin的hrf1和hrf2基因. 在IPTG诱导下, 两个表达菌株的无细胞破碎液均具有激发烟草叶片过敏反应(HR)的活性. 采用(NH4)2SO4沉淀、 阴离子交换层析、 Native-PAGE微量制备等方法, 分别纯化出分子量为15 600和15 300, pI皆为4.5左右的单一条带; 这两个单一组分符合典型Harpin蛋白的特征: 可激发烟草HR, 诱导烟草抗TMV, 对蛋白酶K敏感、 对热稳定; 放线菌素D、 环己酰亚胺和氯化镧等真核生物代谢抑制剂可消除它们的生物活性; 琼脂双扩散试验(ODD)血清反应表明, 两个Harpin蛋白有交叉反应.

    角膜内皮细胞载体膜片的性质研究及移植试验
    陈列欢 刘万顺 韩宝芹 位晓娟 杨朝忠
    2006, 27(5):  880-884. 
    摘要 ( )   PDF (44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溶剂浇铸/颗粒沥滤技术制备出壳聚糖和硫酸软骨素共混膜, 研究了共混膜的透光性、 表面结构、 红外图谱、 X-射线衍射图谱以及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 结果表明, 共混膜透明度高, 结构均匀, 孔隙大小合适, 壳聚糖分子与硫酸软骨素达到分子水平分散, 且分子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 共混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 以共混膜为载体培养兔角膜内皮细胞, 结果表明, 共混膜非常适合角膜细胞贴附生长, 10 d内长成良好单层细胞. 将载有角膜内皮细胞的膜片植入内皮缺损兔眼中, 在56 d内术眼基本保持透明, 之后角膜水肿, 逐渐模糊并出现新生血管, 在230 d时术眼新生血管基本消失, 角膜恢复透明.

    研究简报
    端基为肝靶向基团的聚谷氨酸苄酯的合成及表征
    查瑞涛, 杜田, 袁直
    2006, 27(5):  885-887.  doi:
    摘要 ( )   PDF (16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研究甘草次酸、 甘草酸和胆酸的二胺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引发谷氨酸苄酯-N-羧酸酐的开环聚合, 合成了在端基具有不同肝靶向识别基团的聚谷氨酸苄酯. 该材料可能具有肝细胞主动靶向作用, 为进一步的肝靶向药物控释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新型杯[4]芳烃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镧系金属离子的识别研究
    刘志莲, 梁志, 江林, 高云华
    2006, 27(5):  888-890.  doi:
    摘要 ( )   PDF (17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超分子化学是与材料化学、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等学科紧密相关的一门交叉学科, 近年来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分子识别是超分子化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 也是生命体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目前分子识别的主体化合物有3代: 冠醚、 环糊精和杯芳烃. 杯芳烃因具有空腔大小可调、构象可变换、易于化学修饰和既是离子受体又是分子受体等特点, 而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SPAP2基因的克隆、融合表达及分离纯化
    胡鑫,张小平,王绍峰,焦明,闫新颖,付学奇
    2006, 27(5):  891-893.  doi:
    摘要 ( )   PDF (57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构建的表达载体pGex-2T-SPAP2CT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可融性蛋白, 其分子量为46 000, 经纯化后得到产率为10%、 纯度大于90%的GST-SPAP2CT蛋白.

    环己酮与丙烯酸甲酯及(S)-3-(2′-氧环己基)-丙酸与醇的酯化反应
    王会萍,商艳梅, 王磊, 李叶芝, 黄化民
    2006, 27(5):  894-896.  doi:
    摘要 ( )   PDF (17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R)TTCA·K催化下由环己酮直接与丙烯酸甲酯进行Michael加成反应得到了(S)-3-(2′-氧环己基)-丙酸甲酯, [α]20D-4.14(41.5% e.e.).

    研究论文
    对甲氧基苯甲醛肟晶体结构、 红外光谱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林宪杰,徐为人,王建武,刘成卜
    2006, 27(5):  897-900.  doi:
    摘要 ( )   PDF (28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研究了Z型和E型对甲氧基苯甲醛肟晶体的熔点、 结构、 红外光谱和分子间相互作用. 在E型和Z型晶体中, 对甲氧基苯甲醛肟分子分别呈二聚体重复单元和双链Zigzag结构排列. 研究结果表明, 电荷分布变化引起的静电相互作用差别、 形成氢键的方式和强度以及晶体中分子排列方式导致的范德华作用不同是造成Z型和E型对甲氧基苯甲醛肟固体熔点、 红外光谱等物理性质差别的根本原因.

    双(1,2-二苯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锆化合物发光光谱行为及取代基效应
    梅泽民,,丁红,母瀛,苏清
    2006, 27(5):  901-904.  doi:
    摘要 ( )   PDF (20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干燥的正己烷为溶剂, 在N2气保护下, 研究了金属有机化合物双(1,2-二苯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锆(2)、 双(4-甲基-1,2-二苯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锆(3)和双(1,2,4\|三苯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锆(4)的发光光谱行为. 研究结果表明, 该系列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发光性能, 且荧光光谱的发射波长可通过改变环戊二烯基4位上的取代基R进行调节. 发射光波长大小顺序为Ph>CH3>H.

    小檗碱质谱碎片离子稳定性分析及碎裂机理的量子化学研究
    陈兰慧,胡冬华,王道武,杨双阳,苏忠民,刘淑莹
    2006, 27(5):  905-908.  doi:
    摘要 ( )   PDF (21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量子化学B3LYP/6-31G(d)方法, 研究了小檗碱质谱碎片离子的稳定性规律. 通过几何参数分析、 结合能计算和前线分子轨道分析, 研究碎片离子可能的活性部位及各部位相对反应活性, 并从理论上探讨了质谱碎裂机理. 结合能计算结果表明, 分子离子中C9所连甲氧基的C—O键比C10所连甲氧基的C—O键更容易断裂. 同时发现, 质谱碎裂过程中, 氢的解离促进了羰基的解离, 即质谱中常见的解离CO的过程.

    射频磁控溅射制备纳米晶Ni-Mo催化阴极及其表征
    黄金昭,徐征,,李海玲,亢国虎,王文静
    2006, 27(5):  909-913.  doi:
    摘要 ( )   PDF (43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射频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了纳米晶Ni-Mo合金薄膜, 并将其用作太阳能光电化学制氢的阴极催化膜. 采用XRD, EDS, SEM和AFM对膜的晶型、 成分、 表面形貌以及晶粒尺寸进行了表征. 用稳态极化曲线和电化学交流阻抗谱对膜的析氢电化学特性进行了测试. 结果表明, 在较高的工作压强、 较低的衬底温度和较远的靶距下沉积的膜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 晶粒的细化以及膜中Mo含量的增加有助于析氢催化活性的提高, 在电流密度为100 mA/cm2时析氢过电势为177.7 mV, 电化学脱附是膜上析氢反应的控制步骤.

    Cu/SiO2纳米气凝胶的组成及催化氧化CO性能研究
    赵惠忠,葛山,汪厚植,张文杰
    2006, 27(5):  914-919.  doi:
    摘要 ( )   PDF (38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硝酸铜、 正硅酸乙酯和硝酸铈为原料, 利用溶胶-凝胶-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制备了不同n(Cu)/n(Si)的用于CO催化氧化的Cu/SiO2系列气凝胶催化剂. 利用TEM、 XRD、 物理吸附、 微型反应器和气相色谱等对试样进行了表征. TEM观察结果显示, 试样中含有介孔的气凝胶结构, 5 nm左右的Cu粒子均匀地分布在SiO2的网络组织中. BET分析结果表明, 试样的比表面积均在140 m2/g以上. XRD分析结果显示, 添加铈前后, 试样的物相发生了从Cu 2+ →Cu+ →Cu的转变, 使试样的催化活性进一步提高. 试样的催化氧化CO活性表明, 组分中铜含量的不同及铜的不同物种直接影响试样的催化氧化CO的活性, 当组分中n(Cu)/n(Si)=2时, Cu/SiO2试样上CO完全氧化的温度降为210 ℃; 于400 ℃低温焙烧, 可使试样中有效活性组分全部转变成纳米晶CuO, 并进一步降低了CO完全转变成CO2的温度; 添加少量铈组分, 使试样催化氧化CO的tstart, t50及t90温度提前20 ℃以上, Cu/SiO2试样催化氧化CO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 试样降低CO氧化温度的实质是降低了CO氧化的反应活化能.

    桥联双β-环糊精对N-[4-(1-芘基)]丁酰-D/L-苯丙氨酸的手性识别及机理研究
    郝雅琼,王立旭,马立军,吴玉清,刘俊秋,罗贵民,杨光弟
    2006, 27(5):  920-924.  doi:
    摘要 ( )   PDF (29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发射光谱, 结合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曲线以及分子力学(MM2)模拟系统地研究了手性分子N-[4-(1-芘基)]丁酰-D/L-苯丙氨酸(PDP和PLP, 总称PPs)与β-环糊精(β-CD)、 2-位硒桥联双β-CD(2-SeCD)和2-位碲桥联双β-CD(2-TeCD)的包结能力大小及这3个环糊精对PPs手性识别能力的差异和识别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 PPs不能与单疏水空腔的β-CD形成很好的包结复合物, 与具有较长桥联链的2-TeCD结合能力最强. 2-TeCD与PDP和PLP的结合常数分别为2.33×104和6.07×103 L/mol, 对PPs的手性识别比达到KD/KL=3.84, 高于2-SeCD(KD/KL=2.61). 用MM2模拟得出了PPs与这两个双环糊精形成复合物的三维结构: PPs的绝大部分位于双环糊精两个空腔之间, 但是在这两个复合物中, 苯环与芘环所成的二面角不同. 此外, PPs与这两个双环糊精作用时均存在明显的氢键相互作用, 且2-TeCD强于2-SeCD.

    过渡金属离子液体EMIFeCl3的性质研究
    张庆国 ,关伟,佟静,金振兴
    2006, 27(5):  925-928.  doi:
    摘要 ( )   PDF (26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干燥高纯氩气氛的手套箱内, 直接将摩尔比为1∶1的高纯无水FeCl3与氯化1-甲基-3-乙基咪唑(EMIC)混合, 得到棕色透明的离子液体EMIFeCl4. 在293.15~343.15 K温度范围内测定了该离子液体的密度和表面张力. 利用Glasser经验方程和空隙模型研究了EMIFeCl4的性质, 并与离子液体EMIAlCl4进行比较, 指出空隙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改性纳米ZSM-5催化剂上正辛烷转化反应的研究
    张培青,郭洪臣,王祥生,郭新闻
    2006, 27(5):  929-934.  doi:
    摘要 ( )   PDF (31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纳米晶粒HZSM-5(20~50 nm)沸石为活性组分, 用碱性介质水热处理、 负载混合稀土和ZnO(或GaO)组合改性方法对纳米HZSM5分子筛进行改性, 并用TEM, XRF, IR及XRD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 以正辛烷的芳构化和异构化为模型反应, 研究了改性纳米ZSM5催化剂总酸和酸强度分布、 L/B酸位比例对正辛烷异构化和芳构化反应性能的影响以及催化剂酸强度、 L/B酸位比例与催化剂稳定性和积炭的关系. 结果表明, 碱性介质水热处理和混合稀土改性后, 总酸量减少和酸强度降低导致纳米HZSM-5催化剂的芳构化活性减弱, 异构化活性增强, 稳定性明显提高. 在碱性介质水热处理和负载混合稀土改性的基础上, 再负载适量氧化锌(或氧化镓)改性的催化剂, 总酸量增加, 强酸中心数量减少, B酸略有减少, 而L酸明显增加, L/B酸位比值增加. L酸中心和B酸中心的协同作用和较合适的L/B(1.4~1.7)比值使改性的纳米ZSM-5催化剂保持了较强的和稳定的芳构化和异构化活性, 催化剂积炭失活速率降低. 芳烃和异构烷烃产率分别达到约50%和30%, 高辛烷值的烷基芳烃(C7~C9)和异构烷烃(C4~C6)的选择性分别达到84%和80%.

    2-十八烷基-7,7,8,8-四氰基对醌二甲烷和3,3′,5,5′-四甲基联苯胺电荷转移配合物LB膜的制备和表征
    王一兵 ,芦菲,魏平慧,席时权,王海水
    2006, 27(5):  935-938.  doi:
    摘要 ( )   PDF (16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LB技术制备了2-十八烷基-7,7,8,8-四氰基对醌二甲烷(C18TCNQ)和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的电荷转移配合物(CT complex)薄膜, 即TMB·C18TCNQ LB膜. 利用红外(IR)光谱、 紫外-可见-近红外(UV-Vis-NIR)光谱以及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TMB·C18TCNQ在LB膜中的分子取向、结构及表面形貌. 结果表明, 配合物为混合堆积类型, LB膜中电子给体TMB和电子受体C18TCNQ的环面分别垂直于固体基板表面, 而且给体和受体以面对面的方式堆积. 5层TMB·C18TCNQ LB膜的AFM照片显示, 其表面形貌是由许多堆积在一起的六边形片状微晶组成的, 微晶的宽度约为180 nm. 与通过LB技术和掺杂技术制备的TMB·C18TCNQ掺杂膜比较, TMB·C18TCNQ LB膜具有明显不同的结构, 其长的脂肪烃链有向垂直于基板表面方向变化的趋势, LB膜与掺杂膜的表面形貌也有明显不同. 这表明不同的制备方法可以影响薄膜的结构和形貌.

    环糊精和α-萘乙酸包络物的核磁共振研究
    彭敏, 孔旭新, 余亦华, 陈群
    2006, 27(5):  939-943.  doi:
    摘要 ( )   PDF (14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溶液2D-ROESY谱,利用溶液2D-ROESY谱, 13C固体高分辨谱以及自扩散系数测量等核磁共振技术, 研究了环糊精(CD)和α-萘乙酸(α-NAA)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α-CD和β-CD均能与α-NAA形成包络物, 但是由于尺寸更为匹配, β-CD与α-NAA体系的包络相互作用强度明显比α-CD和α-NAA体系的大; 通过测量 β-CD与α-NAA混合溶液中α-NAA的自扩散系数, 计算出包络物结合与解离的平衡常数, 以此为基础对β-CD/α-NAA 体系在实现α-NAA缓释方面的应用方式进行了探讨. 13C固体高分辨谱以及自扩散系数测量等核磁共振技术, 研究了环糊精(CD)和α-萘乙酸(α-NAA)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α-CD和β-CD均能与α-NAA形成包络物, 但是由于尺寸更为匹配, β-CD与α-NAA体系的包络相互作用强度明显比α-CD和α-NAA体系的大; 通过测量 β-CD与α-NAA混合溶液中α-NAA的自扩散系数, 计算出包络物结合与解离的平衡常数, 以此为基础对β-CD/α-NAA 体系在实现α-NAA缓释方面的应用方式进行了探讨.

    高热稳定性、 高比表面积低铈型铈锆钇储氧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王敏, 张晓玉, 龚茂初, 陈清泉, 陈耀强
    2006, 27(5):  944-947.  doi:
    摘要 ( )   PDF (12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氨水碳酸铵混合沉淀剂制备了低铈型铈锆钇三组分储氧材料. 采用X射线衍射、 BET、 氧脉冲吸附和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等技术对材料的晶体结构、 比表面积、 孔结构、 储氧性能和还原性能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该材料经873 K焙烧4 h后比表面积达到116.8 m2/g, 孔容达到0.30 cm3/g, 经1 273 K老化10 h后, 比表面积和孔容仍然保持在68.1 m2/g和 0.22 cm3/g. 由XRD结果可知, 材料的物相组成为四方相的Zr0.84 Ce0.16 O2, 在热处理过程中物相结构稳定. 氧脉冲吸附和程序升温还原的结果表明, 材料储氧性能保持较好.

    研究简报
    基底材料对脉冲电流法制备的聚苯胺膜性能的影响
    温靖邦, 周海晖, 罗胜联, 庞新宇, 陈金华, 旷亚非
    2006, 27(5):  948-950.  doi:
    摘要 ( )   PDF (30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采用脉冲电流法(PGM)在不同的基底材料表面沉积PANI, 通过平均电位\|时间曲线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研究了基底材料对PGM法制备PANI的影响; 并采用循环伏安(CV)和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了不同电极材料表面PANI的电化学性能.

    研究论文
    反应性梳状聚乙二醇改性聚酯薄膜表面及其内皮细胞相容性的研究
    浦鸣, 计剑, 李晓林, 沈家骢
    2006, 27(5):  951-955.  doi:
    摘要 ( )   PDF (25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高密度梳状PEG(CPEG)作为表面改性材料, 将PEG末端羟基转化为醛基, 将梳状PEG和线形PEG固定在氨基化的PET膜表面, 并利用表面的反应性醛基进一步固定了氨基酸和整合素配体多肽片段RGD多肽. 红外光谱、 接触角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定结果表明, 该法可有效地固定氨基酸和多肽, 获得模拟细胞膜中多糖-蛋白质复合物结构的特异性功能表面. 对两种不同结构的PEG细胞培养实验结果表明, CPEG比线形PEG(LPEG)具有更好的抗非特异粘附性. 此外, CPEG比LPEG具有更多的活性反应基团, 用PEG末端活性的醛基固定整合素配体多肽片段RGD, 可有效地诱导材料表面的内皮细胞化, 改善材料的细胞相容性.

    聚丙烯酸-b-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温度和pH值敏感性自组装研究
    李桂英, 安英丽, 何振平, 马如江, 张望清, 史林启
    2006, 27(5):  956-960.  doi:
    摘要 ( )   PDF (30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方法, 在丁酮/异丙醇混合溶剂中合成了分子量可控和分布较窄的聚丙烯酸叔丁酯-b-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tBA-b-PNIPAM)嵌段共聚物, 用GPC和 1 H 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PtBA-b-PNIPAM在甲苯中水解得到聚丙烯酸-b-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AA-b-PNIPAM). 用动态光散射技术对PAA-b-PNIPAM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随pH值和温度变化的响应进行了初步研究.

    光谱法分析乙丙共聚物的序列结构及链节比
    董慧茹, 陶红, 王楠楠, 毕鹏禹
    2006, 27(5):  961-965.  doi:
    摘要 ( )   PDF (30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FTIR, 1 H NMR和 13 C NMR分析乙丙共聚物的序列结构与链节比. 通过对乙丙共聚物 1 H NMR, 13 C NMR和 13 C-1 H二维核磁共振谱的综合分析, 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归属, 并提出了不同位置碳原子积分面积相关性分析方法, 该方法避免了烦琐的理论计算, 可简便地得到乙丙共聚物的主要序列结构. 通过比较 1 H NMR和 13 C NMR计算乙丙共聚物中乙烯、 丙烯链节比, 表明可以用 1 H NMR代替 13 C NMR完成对乙丙共聚物中乙烯、 丙烯链节比的定量计算.

    渗透物在致密聚合物膜中扩散的分形介质模型
    徐叶新, 尚天刚, 陈翠仙, 李继定
    2006, 27(5):  966-969.  doi:
    摘要 ( )   PDF (26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自由体积理论讨论了渗透物分子在致密聚合物膜内的扩散机理, 提出了“扩散通道”的概念, 建立了渗透物在致密聚合物膜中扩散的分形介质模型, 考虑了自由体积分布对扩散过程的影响. 根据建立的模型, 渗透物在膜内的扩散是由在“扩散通道”上的一系列跳跃构成的. 根据致密膜内扩散通道的关联长度ξ(p)与膜厚L的关系, 可以把扩散分为正常扩散、 过渡扩散和分形扩散三部分, 给出了扩散相图, 提出并解释了分形渡越现象.

    稀土化合物参与的聚丙烯反应挤出接枝马来酸酐
    朱连超,唐功本,石强,殷敬华
    2006, 27(5):  970-974.  doi:
    摘要 ( )   PDF (31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多种稀土化合物用于等规聚丙烯(iPP)与马来酸酐(MAH)的接枝反应, 对接枝共聚物的结构、 接枝率和加工行为等进行了表征和研究. 结果表明, 稀土氧化物CeO2和Nd2O3的加入促进了iPP熔体接枝MAH的反应, 与未加入稀土化合物的接枝体系相比, MAH单体接枝率最大值分别提高了14%和25%, 同时接枝共聚物的熔体流动速率(MFR)也分别增大了34%和56%. 根据实验条件下接枝共聚物的MFR与MAH单体接枝率间的关系, 并结合熔体接枝反应机理, 提出了采用MFR来表征接枝率的方法, 并建立了工作曲线. 同时, 对不同稀土化合物抑制或促进熔体接枝反应发生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淀粉和生物降解大分子间的半互穿聚合物网络的耐水性研究
    吴 航, 冉祥海, 张坤玉, 庄宇刚, 董丽松
    2006, 27(5):  975-978.  doi:
    摘要 ( )   PDF (20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淀粉和可生物降解的PCL或PHBV等疏水性脂肪族聚酯为原料, 制备了淀粉基的Semi-IPN材料. 加入PCL或PHBV等疏水性大分子的使淀粉基Semi-IPN材料的耐水性能相对于原淀粉有很大的改善, 通过热处理和溶剂化作用能使Semi-IPN的耐水性进一步提高.

    研究简报
    聚合物-二氧化硅复合基材中CdS纳米晶的合成
    汤钧,林航,王策
    2006, 27(5):  979-981.  doi:
    摘要 ( )   PDF (21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报道在Sol-gel基材中制备由聚合物稳定的CdS纳米晶的新方法, 即通过甲基丙烯酸镉与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共聚合合成了含有Cd 2+的聚合物微凝胶, 在聚合物微凝胶网络中原位聚合正硅酸乙酯形成聚合物互穿的Sol-gel复合基材. 再向该聚合物/二氧化硅复合基材中通入H2S气体得到CdS纳米晶. 在聚合物网络中原位聚合正硅酸乙酯可以降低纯二氧化硅材料的脆性; 另一方面, 二氧化硅可以作为增强剂增加聚合物材料的强度. 因此, 在我们合成的聚合物/二氧化硅复合基材中制备的CdS纳米晶将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聚ε-己内酯的微米硅球固定化猪胰脂肪酶促合成
    王迎霞, 贺枫, 李峰, 冯俊, 卓仁禧
    2006, 27(5):  982-984.  doi:
    摘要 ( )   PDF (10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采用微米硅球固定化猪胰脂肪酶为催化剂合成聚ε-己内酯, 以期获得具有较高分子量、 良好生物相容性和使用安全性的生物可降解医用高分子材料.

    利用酶促开环聚合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方法合成AB型嵌段共聚物
    沙柯, 李冬霜, 李亚鹏, 刘啸天, 艾鹏, 王薇, 王静媛
    2006, 27(5):  985-987.  doi:
    摘要 ( )   PDF (11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们用端基官能化方法实现两种聚合反应的结合, 成功地制备了AB型双嵌段共聚物PCL-b-PSt和BAB型三嵌段共聚物PSt-b-PCL-b-PSt. 本文利用上述方法, 将酶促开环聚合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有机地结合起来, 合成了AB型嵌段共聚物-聚己内酯/聚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PCL-b-PGMA. 此嵌段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在现代生物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交联剂用量对PMVS/CB复合材料压阻特性的影响
    陈永良,宋义虎,郑强,章明秋
    2006, 27(5):  988-990.  doi:
    摘要 ( )   PDF (12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研究交联剂用量对PMVS/CB导电复合材料单轴压阻特性的影响, 并讨论PMVS交联密度与复合体系单轴压阻性能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