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1-04-10
    表 界 面 化 学 专 辑
    陈晓东, 江林
    2021, 42(4):  0. 
    摘要 ( )   PDF (27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次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21年第42卷第4期封面和目次
    2021, 42(4):  1-6. 
    摘要 ( )   PDF (848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合评述
    溶胶-凝胶法构筑介孔二氧化硅纳微结构
    韩延东, 韩明勇, 杨文胜
    2021, 42(4):  965-977.  doi:10.7503/cjcu20200623
    摘要 ( )   HTML ( )   PDF (1491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硅酸脂水解/缩合的溶胶-凝胶法是目前制备SiO2胶体最为常用的化学方法. 在溶胶-凝胶反应过程中, 引入介孔导向剂(通常是表面活性剂)可以得到具有介孔结构的SiO2胶体. 通过对硅酸脂在多相体系界面水解/缩合过程的调控, 可以构筑具有不同纳微结构的介孔SiO2材料, 为拓展介孔SiO2材料的应用领域提供了新机遇, 同时也丰富了对溶胶-凝胶法的理解和认识. 本文综述了利用溶胶-凝胶法构筑介孔SiO2纳微结构的最新研究进展, 并介绍了其在生物医药、 催化、 吸附分离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最后对这一领域所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有序介孔TiO2的合成及光解水产氢应用
    徐安琪, 李彬, 杜芳林
    2021, 42(4):  978-996.  doi:10.7503/cjcu20200619
    摘要 ( )   HTML ( )   PDF (2907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二氧化钛(TiO2)材料由于其低成本、 天然丰度高、 对环境友好、 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优异的光学性能越来越受到关注. 其中, 有序介孔TiO2材料因其高比表面积、 大的孔体积、 可调的孔结构和形态, 在物理、 化学和材料科学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总结了通过合理控制钛前体水解和交联速率合成有序介孔TiO2材料的重要进展, 同时讨论了其在光催化分解水产氢方面的应用, 并对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展望.

    含 硒 表 界 面 化 学
    夏嘉豪, 许华平
    2021, 42(4):  997-1004.  doi:10.7503/cjcu20200572
    摘要 ( )   HTML ( )   PDF (1062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 本课题组近年的研究表明含硒化学键具有诸多独特的化学性质. 二硒键具有氧化还原双重响应性, 同时是一类光响应的动态共价键, 能够在可见光辐照下发生可逆的交换反应. 将含硒化学键这些独特的性质与表界面化学相结合可以赋予体系独特的响应行为. 本文综合评述了本课题组近年来在含硒表界面化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采用单分子力谱揭示了含硒化学键相互作用的力学规律; 通过表界面化学实现了二硒键动态平衡的调控; 基于二硒键氧化还原及可见光响应性实现了表界面可逆修饰、 二维材料功能化及层层组装膜材料的制备, 在生物医用、 液体输运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全固态锂金属电池表界面化学的研究进展
    邹俊彦, 张焱焱, 陈石, 邵怀宇, 汤育欣
    2021, 42(4):  1005-1016.  doi:10.7503/cjcu20200643
    摘要 ( )   HTML ( )   PDF (1616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传统的锂金属电池存在电解液易泄漏、 易燃等安全隐患, 因此开发不燃性全固态电解质对于解决锂金属电池安全问题至关重要, 而如何有效降低固体电解质与电极之间的界面电阻是发展高性能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的关键. 针对如何优化全固态锂金属电池表界面的问题, 本文综述了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电极和电解质表面修饰的最新研究进展, 对提高界面接触和降低界面电阻的传统方法进行了探讨, 分析并点评了新型的表面修饰技术, 为进一步提高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的综合性能提供新思路. 最后, 对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基于表界面反应及优化的锂金属电池研究进展
    王增强, 孙一翎, 钱正芳, 王任衡
    2021, 42(4):  1017-1030.  doi:10.7503/cjcu20200508
    摘要 ( )   HTML ( )   PDF (2655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金属锂具有高理论比容量和低还原电位, 是锂电池阳极的理想材料之一. 但在长期循环充放电过程中, 金属锂因锂枝晶生长会导致出现界面恶化及能量损失严重等问题, 对锂金属电极与电解质表界面反应的优化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介绍了锂枝晶产生的危害, 从分析及抑制锂枝晶沉积两方面综合评述了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方法, 包括固态电解质界面形成机制和保护机理、 表面改性、 三维锂阳极和液态/固态电解质等方法, 总结了各种方法的优劣势, 并展望锂金属电池在能源领域的研究前景.

    分子自组装单层膜的表面浸润性研究现状和展望
    马卓远, 汪大洋
    2021, 42(4):  1031-1042.  doi:10.7503/cjcu20200620
    摘要 ( )   HTML ( )   PDF (696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立足于分子自组装单层膜的制备及结构, 讨论了分子自组装单层膜的头基基团与基底的作用机理、 主链与环境的温度依赖关系, 特别是其端基基团的化学性质及构象对表面浸润行为的影响. 重点讨论了分子自组装单层膜的端甲基基团对表面能的贡献、 极性端基基团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自组装单层膜表面的分子尺寸粗糙度对表面浸润的影响. 最后, 基于理论和实验基础对以上问题提出新的认知与看法, 并对未来该领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展望.

    绿色环保特殊浸润性纺织品的前沿进展
    李淑荟, 黄剑莹, 赖跃坤
    2021, 42(4):  1043-1060.  doi:10.7503/cjcu20200646
    摘要 ( )   HTML ( )   PDF (3744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仿生超疏表面的工作机制以及疏水整理液的发展, 系统综述了近10年来特殊浸润性在开拓多功能绿色纺织领域的研究进展, 讨论了双面超疏、 超疏/超亲、 图案化及可响应浸润性纺织品的制备技术及应用, 介绍近几年在纺织品疏水化功能改性方面取得的前瞻性工作, 包括自清洁防污、 油水分离、 机械耐久、 图案化、 自修复、 单向运输等, 特别是在智能响应、 电子可穿戴、 能源等新兴领域方面的应用. 最后, 对超疏水纺织功能材料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水滴在超疏水植物叶片上的沉积方法和机理研究进展
    崔迎涛, 王顺, 李伟, 崔淑敏, 黄艳杰, 李赫, 段虎, 宋美荣, 董智超, 王毅琳, 江雷
    2021, 42(4):  1061-1073.  doi:10.7503/cjcu20200621
    摘要 ( )   HTML ( )   PDF (2308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然界中有很多超疏水植物叶片, 水滴撞击在这些表面时极易产生溅射和反弹, 造成农用化学品喷雾施药时药物的大量损失, 利用率低下, 从而重复喷洒施药. 农用化学品过度使用将造成食品安全、 农药残留、 水资源浪费及环境生态污染等问题. 因此, 增加水滴在超疏水植物叶片表面的沉积效率对提高农药利用率尤为重要. 本文从分析水滴在超疏水表面的撞击动力学特征开始, 结合添加助剂后液滴的物理化学性质, 系统阐述了水滴在超疏水植物叶片上的沉积方法和机理, 并提出筛选助剂和研究机理不仅要考虑助剂性质还要结合基底结构、 撞击动力学特征等因素, 而且还要考虑单水滴尺寸大小、 基底运动和弹性及环境因素等对沉积的影响. 本文对农药喷洒及生物医学、 机械工程、 涂料喷涂和油墨打印等领域均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柔性电子学中的表界面化学
    姬少博, 陈晓东
    2021, 42(4):  1074-1092.  doi:10.7503/cjcu20200644
    摘要 ( )   HTML ( )   PDF (2048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柔性电子作为新兴的研究热点, 涉及材料、 化学、 物理等多个基础学科的交叉, 以及在生物医用、 可穿戴设备及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的应用. 柔性电子设备的制造加工过程中会用到弹性基底、 导电层、 功能层等多种性质各异的材料, 其互相之间的整合受到它们表面性质和界面结合力的限制; 器件的功能、 可靠性、 对环境的敏感性等也受到了器件表界面性质的影响; 因此, 对材料和器件表界面的处理在柔性电子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对柔性电子学中常用的表界面化学过程分为3大类进行介绍: 表面电化学过程, 基于特定化合物反应产生的电流制备电化学传感器, 利用电流/电压控制表面负载化合物; 表面修饰, 通过表面改性提高材料的加工性能, 共价修饰分子层或其它材料赋予器件特殊功能性质或保护层; 不同材料之间的界面连接, 通过共价连接或化学反应辅助的物理交联实现不同材料的结合, 提高柔性器件的稳定性, 实现柔性设备的整合. 对各应用进行总结和举例后, 讨论了存在的问题, 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前景进行了展望.

    基于高黏附可拉伸高分子材料的人机交互界面
    张鋆, 刘忆旋, 杜晓慧, 杨辉
    2021, 42(4):  1093-1113.  doi:10.7503/cjcu20200597
    摘要 ( )   HTML ( )   PDF (3571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柔性电子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 将柔性传感器与人工智能、 大数据和5G通讯有机结合, 能够构建以人为中心的智能人机交互系统, 在智能健康监测和生物医疗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连接人体信号与网络空间的人机交互界面, 皮肤电极的力学性能直接影响监测信号的灵敏度和稳定性. 从材料的角度出发, 如何同时实现电极的可拉伸性和高黏附性, 让其稳定地贴敷于皮肤表面, 成为皮肤电极进一步应用亟待解决的科学难题和技术挑战. 本文综合评述了近年来高黏附可拉伸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在人机交互界面的各种应用, 并展望了下一代智能人机交互界面的发展趋势.

    高性能聚偏氟乙烯基柔性压电材料的设计策略进展
    张淑婷, 安琪
    2021, 42(4):  1114-1145.  doi:10.7503/cjcu20200636
    摘要 ( )   HTML ( )   PDF (4308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压电现象在新能源开发、 传感、 医药材料设计及可穿戴电子设备中具有广泛的潜在应用, 并受到普遍重视. 在压电材料中, 聚偏氟乙烯(PVDF)及其共聚物因具有良好的柔韧性、 易加工性、 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等优点而备受关注. 本文综合评述了近年来在制备工艺和材料复合两个维度提高PVDF基压电材料输出性能的研究进展. 在研究PVDF压电性原理的基础上, 阐释了流延法、 静电纺丝法、 拉丝法及纳米限域策略等工艺和添加小分子、 高分子、 石墨类粒子及无机纳米粒子等复合策略提升其压电性能的机理. 这些制备工艺的提高和填料的掺杂有助于偶极子的排列和高β相的形成. 最后, 对目前存在的一些挑战进行了概述和讨论, 并对PVDF基材料的发展前景提出展望.

    导电高分子在神经界面电极中的应用
    樊文倩, 钟正祥, 田宫伟, 王宇, 巩桂芬, 齐殿鹏
    2021, 42(4):  1146-1155.  doi:10.7503/cjcu20200583
    摘要 ( )   HTML ( )   PDF (1362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神经界面电极作为人体和外部器件间信息融合的媒介, 为人们进一步探究神经系统高级功能的机制提供了有效工具. 传统的神经电极多以金属和半导体材料为主, 这两类材料因具有惰性材料的特性及优越的 导电性能而成为早期神经电极的主要制备材料, 但由于其刚性过大和光滑表面导致的机械失配及与生物组织间过高的电化学阻抗限制了神经电极的进一步发展. 导电高分子作为一种有机导电材料, 同时具备柔软性 (杨氏模量约在0.01~10 GPa)和导电性(高掺杂度的导电高分子的电导率在金属范围, 100~105 S/cm)的特征, 是制备神经电极的有效材料. 近年来, 人们利用导电高分子材料对传统电极材料进行改性甚至替代, 以提高电极比表面积、 减小界面阻抗, 并提高电极检测的灵敏性; 同时减小电极与组织间的应变失配, 减少炎症反应, 并进一步在导电高分子中引入功能性生物大分子, 减少生物组织对电极的排异反应, 增加电极在体内长期植入的稳定性. 本文讨论和总结了导电高分子材料在神经电极中的应用, 分别对导电高分子作为涂层修饰神经电极、 全导电高分子材料神经电极及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神经电极等展开讨论, 分析了导电高分子在神经界面电极中的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以期对神经界面电极在脑科学和生物电子医疗等前沿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硅纳米结构对表面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检测性能的提高
    窦树珍, 王中舜, 吕男
    2021, 42(4):  1156-1166.  doi:10.7503/cjcu20200506
    摘要 ( )   HTML ( )   PDF (1679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总结了多种构筑硅纳米结构的方法, 综述了近年来利用硅纳米结构提高表面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SALDI-MS)性能的研究工作, 展望了利用功能化的硅纳米结构表面进一步提高激光解吸/电离(LDI)效率的前景.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分离分析领域的研究进展
    王隆杰, 范鸿川, 秦渝, 曹秋娥, 郑立炎
    2021, 42(4):  1167-1176.  doi:10.7503/cjcu20200494
    摘要 ( )   HTML ( )   PDF (1036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是由金属离子节点和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连接形成的具有序多孔骨架的材料, 因其具有比表面积大、 孔隙可调及表面性质可控等优点而备受关注. 通过对有机配体和金属离子进行选择及对金属有机框架材料进行后修饰处理, 可实现对金属有机框架材料表面性质的调控, 以提升其选择性吸附及特异性识别等性能, 进而拓展其在分离分析等领域的应用. 本文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表面性质调控出发, 介绍了其表面性质与分离分析性能的关系, 总结了近年来该领域的代表性工作, 并展望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分离分析领域的应用前景.

    石墨烯基海绵在止血领域的研究进展
    杜芳林, 吴冰昕, 刘娇, 徐聪聪, 李国锋, 王兴
    2021, 42(4):  1177-1187.  doi:10.7503/cjcu20200496
    摘要 ( )   HTML ( )   PDF (1971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石墨烯基海绵是一类新型的外伤止血材料, 由二维纳米片层构筑形成, 具有多级孔道结构、 快速液体吸收能力及易于表面功能化等特性, 可作为平台式载体实现多功能复合, 在外伤止血领域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文对石墨烯基海绵的外伤止血应用与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 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贵金属基纳米酶的研究进展
    蔡瑞, 刘建波, 吴晓春
    2021, 42(4):  1188-1201.  doi:10.7503/cjcu20200591
    摘要 ( )   HTML ( )   PDF (1433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贵金属纳米材料在纳米尺度具有独特的光学、 电学性质及优异的催化性能, 是一类重要的功能纳米材料. 基于贵金属材料的纳米酶研究是贵金属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一个前沿研究方向. 贵金属基纳米酶具有特殊的光学性质、 较好的化学稳定性、 可调控的类酶活性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是目前纳米生物医学领域的热点研究材料. 本文总结了贵金属基纳米酶的活性种类、 活性机理、 活性调控以及在生物医学等领域的潜在应用.

    功能化金纳米材料在肿瘤诊疗中的研究与应用
    葛浩英, 杜健军, 龙飒然, 孙文, 樊江莉, 彭孝军
    2021, 42(4):  1202-1212.  doi:10.7503/cjcu20200639
    摘要 ( )   HTML ( )   PDF (1646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一种重要的贵金属, 金具有表面等离子共振的光学特性, 在材料、 催化和医学诊疗等领域有着广泛且重要的应用. 本文综合评述了表面功能化的金纳米材料在肿瘤诊断及治疗领域的相关研究, 并对金纳米材料在肿瘤诊疗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表面等离激元金属纳米粒子的多元化结构及应用
    王雅雯, 李东, 梁文凯, 孙迎辉, 江林
    2021, 42(4):  1213-1224.  doi:10.7503/cjcu20200666
    摘要 ( )   HTML ( )   PDF (1551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前, 单一的金属纳米粒子结构已经难以满足多学科交叉发展的需求. 因此, 将多种金属纳米粒子(如不同尺寸、 形状、 组分等)集成在同一基底表面, 能够充分发挥不同金属纳米粒子的性质和优势, 极具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 本文介绍了多元化表面等离激元纳米粒子结构的构筑方法, 以及其在信息编码、 光电器件、 能源催化等领域的应用. 最后, 提出了当前在多元化结构制备中存在的挑战, 并展望了利用多元化结构实现性能提升的前景.

    MXenes复合材料的发展: 界面调控及结构设计
    巴智晨, 梁大鑫, 谢延军
    2021, 42(4):  1225-1240.  doi:10.7503/cjcu20200716
    摘要 ( )   HTML ( )   PDF (2513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MXenes作为一类新兴的二维材料, 因具有独特的亲水性、 优异的力学性能、 丰富的表面官能团、 高导电率、 光热以及光电效应等性能而成为研究热点, 广泛应用在电磁屏蔽、 电化学储能、 生物医药、 分离、 传感器和海水淡化等领域. 虽然MXenes具有这些优异的性能, 但是其存在的与疏水性高分子相容性差、 带负电的官能团阻碍电解质运输及易氧化等问题限制了其实际应用. 近年来, 通过对MXenes进行界面调控以解决其固有缺陷, 并在此基础上对MXenes进行针对性的结构设计以提升界面稳定性, 其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本文对MXenes复合材料发展过程中在界面调控和结构设计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并重点介绍了MXenes的结构和性质及MXenes在复合材料中的界面调控手段, 对MXenes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进行了阐述, 并对MXenes复合材料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研究论文
    对羟基二联苯诱导的表面金属-有机键断裂
    徐智超, 李雪超, 唐雁宁, 张海明, 迟力峰
    2021, 42(4):  1241-1245.  doi:10.7503/cjcu20200661
    摘要 ( )   HTML ( )   PDF (839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金属-有机杂化结构是表面在位反应过程中常见的中间体. 金属-有机杂化结构中金属-有机键的断裂需要克服较高的活化能垒, 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竞争副反应以及分子的脱附. 本文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了 4,4′-二羟基联苯分子在金属表面与预先制备的金属-有机链的作用, 发现其氧端能有效地降低金属有机杂化体系断键的能垒, 使得金属-有机键的断键反应能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 该结果提供了一种调控表面反应中间物的新手段.

    羧基甜菜碱型两性离子聚氨酯水凝胶的制备及水下抗原油黏附性能
    王阿强, 朱玉长, 靳健
    2021, 42(4):  1246-1252.  doi:10.7503/cjcu20200697
    摘要 ( )   HTML ( )   PDF (939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4-溴丁酸乙酯和N-甲基二乙醇胺之间的亲核取代反应制备得到季铵离子型二元醇. 以季铵离子型二元醇与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三聚体为基本原料, 通过聚加成反应制备得到聚氨酯预聚体. 进一步经碱性水解等过程后制备得到不同水解时间的羧基甜菜碱型两性离子聚氨酯水凝胶(CBPU). 结果表明, 水解 60 min后的羧基甜菜碱型两性离子聚氨酯水凝胶不仅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 而且对十六烷、 煤油、 石油醚、 异辛烷甚至原油的水下油接触角(UOCA)均达160°以上, 水下油黏附力均为0. 该羧基甜菜碱型两性离子聚氨酯水凝胶在防油涂层、 油水分离膜以及防污减阻等方面均具有重大的应用前景.

    不同取代位置的萘衍生两亲分子在气/液界面组装膜中的螺旋结构与圆偏振发光
    孟妍, 王秀凤, 张莉, 刘鸣华
    2021, 42(4):  1253-1259.  doi:10.7503/cjcu20200560
    摘要 ( )   HTML ( )   PDF (660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Langmuir-Blodgett(LB)技术可在二维气/液界面上精确地控制分子之间的排列及堆积方式, 构建有序超薄膜及纳米组装体. 同时, 界面这一不对称环境也可有效放大组装体的手性信息, 实现超分子体系中的手性传递和手性放大. 本文研究了萘环取代位置不同的两种手性两亲分子——N,N′-双十八烷基-α-萘-L-氨基-谷氨酸二酰胺(1NLG)和N,N′-双十八烷基-β-萘-L-氨基-谷氨酸二酰胺(2NLG)在气/液界面的铺展及组装行为, 发现同分异构效应影响了两亲分子在界面的排列, 1NLG组装形成了均一的纳米带状结构, 而2NLG则形成了左手螺旋结构, 并且2NLG薄膜表现出圆偏振发光(CPL)性质, 其不对称因子(glum)比三维体相组装体(超分子凝胶)大23倍, 表明界面促进了超分子手性的放大.

    可控液体输运制备取向聚合物薄膜:面向性能增强的发光二极管
    孟利利, 陈琳琳, 张小亮, 解令海, 刘欢
    2021, 42(4):  1260-1267.  doi:10.7503/cjcu20200478
    摘要 ( )   HTML ( )   PDF (940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了一种由锥形纤维阵列引导的定向液体输运的简单策略, 实现了对聚二芳基芴(PODPF)的有序 排列. 通过热退火处理(~240 ℃), PODPF由无定形相转变为β相态, 制备的PODPF薄膜具有一定的取向性 并且结晶尺寸更大. 在去浸润过程中, 锥形纤维阵列能够精确控制三相接触线的后退, 从而使得共轭高分子在产生的定向应力作用下定向排列. 基于此制备了聚合物发光二极管(PLEDs)器件, 与由旋涂膜制备的器件相比具有更高的电流效率(1.53 cd/A)和更稳定的电致发光. 表明利用锥形纤维阵列可以制备高性能的有机发光 二极管.

    高催化活性M-BHT(M=Co, Cu)电催化还原CO2为CH4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杨涛, 姚会影, 李青, 郝伟, 迟力峰, 朱嘉
    2021, 42(4):  1268-1275.  doi:10.7503/cjcu20200729
    摘要 ( )   HTML ( )   PDF (130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具有独特电子结构和丰富催化位点的二维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是具有高活性的CO2还原反应的电催化剂. 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 发现单层Co-BHT(BHT=benzenehexathiol, 苯六硫醇)将CO2还原为CH4时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 吉布斯自由能变化计算结果表明, 在Co-BHT上将CO2还原成CH4的最佳反应路径为CO2*COOH→*CO→*CHO→*CHOH→*CH→*CH2*CH3→CH4; 整个反应的速度控制步骤为*CO→*CHO; 速度控制步骤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ΔGL)为0.66 eV, 比在二维Cu-C3N4GL=0.75 eV)和传统的Cu(211) 表面(ΔGL=0.74 eV) 将CO2还原为CH4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都小. 而在单层Cu-BHT表面的反应路径和速度控制步骤 (CO2*COOH)与Co-BHT均不同, 且ΔGL为0.76 eV. 与Cu-BHT相比, Co-BHT将CO2还原为CH4的ΔGL更低, 这可能归因于Co-BHT的d能带中心高于Cu-BHT, 导致Co-BHT与中间体的相互作用更强.

    基于超亲水纳米通道的智能可控微反应器
    汪灿, 王殿宇, 苗伟宁, 田野
    2021, 42(4):  1276-1283.  doi:10.7503/cjcu20200650
    摘要 ( )   HTML ( )   PDF (541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阳极氧化铝(Anodic Alumina Oxide, AAO)多孔膜进行低温空气等离子体处理得到超亲水纳米通道. 在此基础上引入油溶性铁磁流体(Ferrofluid), 通过调节外磁场的方向和强度构建出智能可控微反应器. 该智能微反应器具有多梯度门控、 高电流门控比、 长期循环稳定性的特点. 将其分别用于均相和非均相反应中, 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 不同门控状态下反应产物具有不同的产量和结构, 在微反应器的可控反应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碳掺氧缺型TiO2纤维的无外碳源制备及光催化性能
    周帅, 王娟
    2021, 42(4):  1284-1291.  doi:10.7503/cjcu20200625
    摘要 ( )   HTML ( )   PDF (511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溶胶-凝胶法, 结合离心纺丝技术及水蒸气活化工艺制备了一种碳掺氧缺型TiO2(C-TiO2-n)纤维光催化剂. 探究了C-TiO2-n纤维的结构、 组分、 性质及碳掺杂对其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无外碳源引入的情况下, 利用TiO2前驱体中的有机组分作为碳源, 可以实现对TiO2的碳掺杂, 且碳掺杂明显改善了光催化剂的光捕获能力并有效抑制了光生载流子的复合. 在以水中偶氮染料活性艳红(X-3B)作为目标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实验中, C-TiO2-n纤维展现了优良的光催化活性和循环稳定性. 在可见光照射60 min后, 其对X-3B的降解率达到96.99%, 动力学常数为0.0556 min-1, 是氧缺型TiO2纤维的19.86倍.

    Ni5P4/g-C3N4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
    李冬平, 李彬, 李长恒, 于薛刚, 单妍, 陈克正
    2021, 42(4):  1292-1298.  doi:10.7503/cjcu20200615
    摘要 ( )   HTML ( )   PDF (474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使用尿素、 红磷和氯化镍为原料, 通过一种简单的焙烧方法合成了Ni5P4/g-C3N4光催化剂. 该催化剂形成的异质结可以降低界面电阻, 有效抑制光生电子-空穴对复合率. 以罗丹明B模拟污染物进行降解测试, 发现3NPC的反应速率常数最高, 几乎是g-C3N4的7倍, 并具有最高的光催化产氢能力, 制氢速率高达1013.88 μmol·g-1·h-1, 明显高于g-C3N4(664.38 μmol·g-1·h-1).

    固相烧结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2FeP2O7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王任衡, 肖哲, 李艳, 孙一翎, 范姝婷, 郑俊超, 钱正芳, 贺振江
    2021, 42(4):  1299-1306.  doi:10.7503/cjcu20200630
    摘要 ( )   HTML ( )   PDF (705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一种先冷冻干燥后固相烧结制备正极材料Li2FeP2O7的方法. 利用X射线衍射(XRD)、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材料的组成和形态进行表征, 并通过循环伏安曲线(CV)和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了Li2FeP2O7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研究发现, 合成Li2FeP2O7的最佳温度为590 ℃, 此温度下反应较完全且产物杂质较少, 1.6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达到55 mA·h·g?1, 明显高于其它温度下合成样品的放电比容量. 该温度下合成的Li2FeP2O7还具有低阻抗和较大的交换电流密度, 说明这种合成方式有利于提高锂离子在Li2FeP2O7中的扩散.

    尖晶石型过渡金属硫化物CuCo2S4与MoS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催化析氢性能
    张楠, 韩阔, 李悦, 王春茹, 赵凤, 韩冬雪, 牛利
    2021, 42(4):  1307-1314.  doi:10.7503/cjcu20210098
    摘要 ( )   HTML ( )   PDF (527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简单的三步水热法实现尖晶石型过渡金属硫化物CuCo2S4与MoS2的复合, 以三维多孔泡沫镍(NF)为基底, 制得自支撑催化电极MoS2@CuCo2S4-Ni3S2/NF.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 X射线衍射(XRD)、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结果表明, MoS2纳米片层密集均匀地生长在CuCo2S4-Ni3S2纳米棒表面, 并形成多级核壳结构. 其碱性条件下(1 mol/L KOH)的电催化析氢性能研究结果表明, MoS2与CuCo2S4的复合和特殊形貌的构筑有效提高了电化学活性面积和电子传导效率, 达到10, 100和300 mA/cm2电流密度分别仅需116, 231和282 mV的过电位, 经2000次循环伏安扫描后, 100 mA/cm2电流密度所对应的过电位仅增大6%, 展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析氢催化活性及较好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