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生物-化学法合成黑色素前体5, 6-二羟基吲哚
    金睿明, 穆晓清, 徐岩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2, 43 (8): 20220134-.   DOI: 10.7503/cjcu20220134
    摘要1779)   HTML48)    PDF(pc) (1746KB)(1261)    收藏

    研究了偶联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BY4741/pYX212?TYR催化L-多巴(L-Dopa)合成多巴色素(DC)的生物氧化步骤和DC还原合成5,6-二羟基吲哚(DHI)化学步骤, 实现了DHI的生物-化学合成. 通过优化生物氧化步骤的反应条件及供氧策略等因素, 使L-Dopa的转化率提升至94.75%; 通过优化化学还原步骤反应条件及化学助剂, 使DHI的产率提高到90.03%. 产物的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分析结果表明, 反应体系中存在DHI可溶性低聚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铂单原子催化剂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谱的研究进展
    任诗杰, 谯思聪, 刘崇静, 张文华, 宋礼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2, 43 (9): 20220466-.   DOI: 10.7503/cjcu20220466
    摘要1492)   HTML52)    PDF(pc) (18155KB)(598)    收藏

    相比于传统块体材料, 铂单原子催化剂(Pt SACs)具有接近100%的贵金属利用率、 优异的催化活性和均一的反应位点等优势, 近年来逐渐成为催化研究的前沿之一. 高度分散的Pt原子与载体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Pt SACs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因此, 建立金属-载体相互作用与性能之间的内在关联机制, 对于单原子催化剂的优化设计至关重要. 得益于同步辐射光源高亮度、 高准直性和宽波谱的优势, X射线吸收谱技术在鉴别单原子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和局域配位方面的成果显著. 本文综合评述了Pt SACs X射线吸收谱的研究进展, 重点介绍了Pt与金属氧化物、 金属、 纳米碳和多孔有机框架等载体之间独特的相互作用, 以及其对性能的影响机制, 并对未来同步辐射新技术在Pt SACs的高分辨解析方面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多重短程有序准化学模型: 有序原子对的对立与统一
    王坤, 邹星礼, 曹战民, 李重河, 鲁雄刚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2, 43 (11): 20220391-.   DOI: 10.7503/cjcu20220391
    摘要1420)   HTML11)    PDF(pc) (1164KB)(316)    收藏

    在准化学模型框架下, 假设有序原子对同时具有可区分与不可区分的双重属性, 首先构造了双重短程有序准化学模型, 然后讨论了该模型所能满足的各类理论极限. 经总结提炼, 提出了有序原子对的对立统一理论. 基于该理论, 进一步将双重短程有序准化学模型做了一般化推广, 开发了多重短程有序准化学模型. 该模型能够有效描述二元熔体中存在多重短程有序构型时的热力学行为. 选取了至少存在两重短程有序构型的Bi-K熔体来检验模型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结果表明, 除配位数外, 只需4个模型参数就能合理再现该二元熔体所有的热化学数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近红外二区活体荧光成像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汪诗琪, 罗博文, 俞计成, 顾臻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2, 43 (12): 20220577-.   DOI: 10.7503/cjcu20220577
    摘要1417)   HTML84)    PDF(pc) (13891KB)(647)    收藏

    由于具备组织穿透深度深和时空分辨率高等优势, 近年来近红外二区(Near-infrared-Ⅱ, NIR-Ⅱ, 1000~1700 nm)荧光成像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其在肿瘤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潜力更是引发了广泛关注. 本文首先阐释了NIR-Ⅱ窗口荧光成像的原理及其优势, 随后根据结构分类归纳总结了现有荧光团的特征, 重点介绍了荧光探针在性能优化上的进展以及在肿瘤早期检测、 术中导航和光疗中的应用, 最后讨论了现有NIR-Ⅱ 荧光探针的局限以及临床转化面临的挑战, 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有序介孔材料: 历史、 现状与发展趋势
    郭程, 张威, 唐云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2, 43 (8): 20220167-.   DOI: 10.7503/cjcu20220167
    摘要1383)   HTML58)    PDF(pc) (21747KB)(875)    收藏

    有序介孔材料是指孔径在2~50 nm之间的多孔材料, 是一类具有均匀孔径、 高有序度纳米孔道和高比表面积的新材料. 在过去30年里, 有序介孔材料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可控合成、 结构设计和调控及功能化等方面形成了系统的理论. 同时, 其应用领域也不断被拓展, 包括能源存储与转化、 催化、 生物医药和传感等方面. 本文首先回顾了有序介孔材料的发展历史, 简要介绍发展过程中“里程碑式”的研究工作; 然后根据构效关系总结了其在不同领域应用的最新进展; 最后讨论了有序介孔材料领域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并对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硫代磷酸酯寡聚核苷酸的立体控制合成研究进展
    曹舒杰, 李泓君, 管文丽, 任梦田, 周传政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3, 44 (3): 20220304-.   DOI: 10.7503/cjcu20220304
    摘要1351)   HTML35)    PDF(pc) (3881KB)(824)    收藏

    硫代磷酸酯(PS)修饰的寡聚核苷酸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机制研究、 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领域. 硫代磷酸酯中心P原子的立体构型对于PS核酸的生化性质具有显著影响. 因此, 高效、 高立体选择性地合成PS寡聚核苷酸在过去的30年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分类归纳了制备立体纯PS寡聚核苷酸的方法, 重点总结了近10年来基于立体纯单体和手性催化剂进行立体控制合成PS寡聚核苷酸的重要进展, 对不同合成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 最后对立体纯PS寡聚核苷酸合成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电催化氧化木质素解聚: 温和高效的生物质增值策略
    徐佳宁, 白文静, 楼雨寒, 于海鹏, 窦烁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3, 44 (5): 20220749-.   DOI: 10.7503/cjcu20220749
    摘要1252)   HTML47)    PDF(pc) (5356KB)(1424)    收藏

    木质素是一种天然可再生芳香族聚合物, 通过催化反应过程可实现其解聚制备芳香族化学品, 其高附加值转化对实现生物燃料、 精细化学品和大宗化学品的绿色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 电催化氧化解聚为木质素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一种高效节能途径. 凭借电催化过程中电位或电流易于调节的特性, 可实现产物的选择性和反应物转化率的有效调控. 但实现木质素的可控降解, 首先需对其解聚机理充分了解掌握. 其中, 由催化剂、 电解质和催化反应池等组成的电催化系统均需合理设计. 本文以木质素解聚过程中C—C键和C—O键的断裂机理为基础, 综合评述了近年来木质素及其模型化合物在电催化氧化制备芳香族单体过程中不同的断键机制, 总结了自由基中间体在C—O和C—C键的高选择性断裂中发挥的决定作用. 最后, 展望了电催化木质素解聚的发展前景以及面临的挑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泛Kennard-Stone算法的数据集代表性度量与分块采样策略
    武晴滢, 祝震予, 吴剑鸣, 徐昕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2, 43 (10): 20220397-.   DOI: 10.7503/cjcu20220397
    摘要1232)   HTML14)    PDF(pc) (1847KB)(661)    收藏

    在大数据机器学习时代, 选择更具代表性的数据集对于模型的训练和验证尤为重要. Kennard- Stone(KS)算法及其各种变种(泛KS算法)是一大类优异的数据集分割方法, 但其采样比例或采样数的选择仅能依靠经验或根据建模结果事后评判. KS算法依据原始文献的计算复杂度为OK3, 难以用于超大数据样本量的计算. 本文基于数据集完备性的讨论, 提出泛KS算法的数据集代表性度量, 以简正振动采样的甲烷分子中碳氢键数据特征分布为例展示采样集代表性效果. 简化KS采样过程的筛选算法, 提高算法效率至O'K2. 提出将数据集切分成多个子集分别实施KS采样的分块采样策略, 可进一步提高算法效率至OK. 偏最小二乘回归测试结果表明, 该方法在提高采样效率的同时仍可保障采样集的代表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分裂内含肽: 一种高效的无痕多肽片段连接工具
    韩东阳, 任宇祥, 杨子毅, 黄赫, 郑基深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3, 44 (10): 20230188-.   DOI: 10.7503/cjcu20230188
    摘要1225)   HTML67)    PDF(pc) (5394KB)(2227)    收藏

    分裂内含肽通过剪接反应实现多肽片段的连接, 具有高效且无痕的特点, 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基于分裂内含肽的结构特征与剪接反应过程, 结合近年来关于分裂内含肽性能优化和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评述, 揭示其作为一种日渐成熟的蛋白质工程化技术在蛋白质化学合成领域的前景, 并简要分析了目前分裂内含肽工具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并对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水凝胶基仿生离子通道及其智能离子传输
    陈伟鹏, 孔祥玉, 闻利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3, 44 (6): 20220772-.   DOI: 10.7503/cjcu20220772
    摘要1222)   HTML59)    PDF(pc) (14959KB)(982)    收藏

    离子可控传输是维持众多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基础, 而实现可控离子传输的关键是生命体系中的各类蛋白质离子通道. 受此启发, 科研工作者开发了一系列仿生智能离子通道, 实现了类似生命体中的可控离子传输. 其中, 基于水凝胶体系的离子通道由于其空间荷电性和三维互通特性, 展现出高离子选择性和高离子通量的优点. 同时, 水凝胶基离子通道的生物相容性、 可形变特性及稳定的离子储存特性, 使其成为智能离子传输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该类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离子-电子电路、 医疗健康、 能源转化与存储以及资源与环境等领域. 本文主要从水凝胶基智能离子通道的构筑方法出发, 阐述了凝胶内部离子传输机制, 并对其在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总结, 最后对目前水凝胶基离子通道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固态电解质锂离子输运机制研究进展
    富忠恒, 陈翔, 姚楠, 余乐耕, 沈馨, 张睿, 张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3, 44 (5): 20220703-.   DOI: 10.7503/cjcu20220703
    摘要1202)   HTML94)    PDF(pc) (9332KB)(826)    收藏

    全球环境问题推动了可充电锂电池技术的飞速发展. 与液态电解液相比, 固态电解质不易燃, 构筑所得固态电池的安全性能得以提升. 如果能够理解固态电解质中的离子输运行为, 就能精准调控固态电池锂的动力学稳定性和倍率性能.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原子尺度模拟技术成为理解材料离子输运的重要手段. 针对以上问题, 本综合评述首先汇总了固体材料中的常见扩散机制; 然后介绍了固态电解质中的锂离子输运机制, 着重讨论了影响固态电解质锂离子输运的重要因素(晶体结构、 电子结构、 外部因素及晶界); 最后对固态电解质锂离子输运机制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单原子与团簇光催化: 竞争与协同
    林治, 彭志明, 贺韦清, 沈少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2, 43 (9): 20220312-.   DOI: 10.7503/cjcu20220312
    摘要1164)   HTML51)    PDF(pc) (7157KB)(468)    收藏

    光催化技术被认为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可存储化学能的有效策略. 通过在半导体光催化剂上负载高度分散的金属活性位点(如单原子、 团簇等), 能够显著促进光催化过程中物质和电荷的转移, 提高光催化反应的效率. 光催化过程中真正的活性位点是单原子还是团簇仍存在较大争议. 本文概述了单原子光催化的最新研究进展, 在此基础上对单原子和团簇作为活性位点的竞争与协同作用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并探论了用于鉴别单原子和团簇光催化活性位点的可靠方法. 最后, 对单原子与团簇协同的光催化在水分解和CO2还原等太阳能-化学能转化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核酸G-四链体的识别、 复合物结构与细胞内探测的研究进展
    刘文婷, 刘柳宜, 朱博琛, 毛宗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3, 44 (3): 20220419-.   DOI: 10.7503/cjcu20220419
    摘要1144)   HTML47)    PDF(pc) (7527KB)(734)    收藏

    富含鸟嘌呤的DNA或RNA序列可以折叠成非典型G-四链体二级结构. G-四链体结构丰富多样, 在生物体内动态存在, 参与了转录、 复制、 基因组稳定性和表观遗传调控等关键的基因组功能, 与癌症生物学密切相关. G-四链体的结构与功能机制研究促进了以G-四链体为靶点的肿瘤治疗干预. 本文综合评述了核酸G-四链体的特异性识别、 细胞内探测及生物学功能的调控, 总结了识别靶向G-四链体的小分子及复合物结构的研究进展, 讨论了以G-四链体为靶点的靶向干预及疾病治疗的可能性, 最后展望了G-四链体未来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XAFS技术在单原子电催化中的应用
    汪思聪, 庞贝贝, 刘潇康, 丁韬, 姚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2, 43 (9): 20220487-.   DOI: 10.7503/cjcu20220487
    摘要1120)   HTML42)    PDF(pc) (16209KB)(494)    收藏

    X射线吸收精细谱学(XAFS)技术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材料表征技术, 具有对中心吸收原子的局域结构和化学环境敏感的特征, 非常适合表征单原子催化剂. 本文从XAFS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出发, 深入探讨了该技术在电催化水分解、 燃料电池阴极反应和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等多个单原子催化应用场景下的独特作用, 并展望了XAFS技术在单原子电催化领域的未来发展与应用前景, 以期为更深入明确的单原子催化剂结构表征和电催化机理描述提供指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纤维素纳米晶的空间受限自组装: 从胶体液晶到功能材料
    段一雄, 杨柏, 李云峰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3, 44 (2): 20220474-.   DOI: 10.7503/cjcu20220474
    摘要1116)   HTML76)    PDF(pc) (11645KB)(434)    收藏

    作为最有前途的生物衍生材料之一, 纤维素纳米晶体(CNCs)具有来源广泛、 生物相容性好和可形成光子结构等优点, 在能源、 生物医学和光子材料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总结了CNCs的制备、 CNCs形成的胆甾型胶体液晶及CNCs衍生的光子材料的研究进展, 重点评述了CNCs在液滴和毛细管中的自组装和基于CNCs空间受限组装的功能材料研究进展, 并讨论了空间受限CNCs自组装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水/石墨烯界面离子吸附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力场参数优化与吸附机制
    廖首维, 刘炎昌, 石泽南, 赵道辉, 魏嫣莹, 李理波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3, 44 (10): 20230155-.   DOI: 10.7503/cjcu20230155
    摘要1114)   HTML39)    PDF(pc) (5971KB)(424)    收藏

    受限在二维纳米孔道的盐溶液的研究对离子输运与筛分、 超级电容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而分子动力学(MD)模拟已成为其中重要的手段. 但通常MD模拟力场却很难准确描述石墨烯等二维材料与离子之间的离子-π相互作用; 溶剂效应对离子在材料表面吸附的调控作用也缺乏深入研究. 针对Li+, Na+, K+, Mg2+, Ca2+, Cl-离子与石墨烯材料, 本文基于平均力势(PMF)发展了模拟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场参数. 使用该力场模拟的(溶液中)石墨烯表面离子吸附自由能与量子化学计算结果一致, 验证了其准确性. 进一步发现离子水合半径、 离子接近石墨烯时水合数的拐点、 PMFwat(溶剂对离子吸附在石墨烯表面PMF的贡献)极小值位置及石墨烯表面水层位置之间有明显关联. 在此基础上阐明了离子脱水及石墨烯表面水层状分布对PMFwat的调控作用. 模拟了1 mol/L盐溶液/石墨烯界面体系. 以上体系使用通常力场参数模拟时, 离子在石墨烯表面吸附都很微弱, 这表明离子-π相互作用对准确模拟盐溶液-石墨烯体系不可或缺.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基于聚苯乙烯磺酸的锂金属负极界面保护层的设计
    李威, 罗飘, 黄廉湛, 崔志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2, 43 (8): 20220166-.   DOI: 10.7503/cjcu20220166
    摘要1091)   HTML37)    PDF(pc) (4773KB)(698)    收藏

    将聚苯乙烯磺酸(PSS)进行锂化处理后, 涂覆在锂箔表面, 在锂金属表面构筑一层均匀的聚苯乙烯磺酸锂(PSSLi)界面保护层, 形成PSSLi@Li复合电极. 通过红外光谱(FTIR)、 电化学阻抗谱(EIS)、 电池性能分析和有限元多物理场仿真模拟等方法, 对该复合电极进行了结构和性能研究. 结果表明, PSSLi界面保护层能有效地避免电解液与锂金属的直接接触, 抑制了“死锂”和锂枝晶的生成. 聚苯乙烯磺酸锂具有整齐排布的磺酸基团, 为锂离子提供了稳定的传输通道, 能够均匀化锂离子的迁移速率, 调节锂离子在电极表面的浓度分布, 并实现均匀的锂金属沉积/剥离. 电化学实验数据表明, 将该PSSLi界面层涂覆在铜箔表面进行库仑效率测试, 循环 350次实验后仍然能够保持在99.5%以上; 利用PSSLi@Li复合电极组装形成的对称电池, 在1 mA/cm2的电流密度、 1 mA·h/cm2的面积容量下, 能够稳定循环1200 h以上; PSSLi@Li与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组装的全电池, 在1C倍率下循环500次后, 仍具有115 mA·h/g的容量, 容量保持率可达81%以上; 在8C的高倍率下, 该电池的容量可达到105 mA·h/g.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单原子催化剂的合成及其能源电催化应用的研究进展
    姚青, 俞志勇, 黄小青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2, 43 (9): 20220323-.   DOI: 10.7503/cjcu20220323
    摘要1057)   HTML56)    PDF(pc) (24431KB)(602)    收藏

    基于电化学反应的能源储存与转化技术为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提供了一条绿色、 可持续的途径, 高效的电催化剂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得益于在物理、 化学性质上的独特优势, 单原子催化剂在电催化能源转化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 本文综合评述了单原子催化剂的合成及其能源电催化应用的研究进展, 介绍了单原子催化剂的常见表征手段, 总结了单原子催化剂的合成方法(湿化学法、 高温热解法、 原子沉积法、 电化学沉积法等), 并介绍了该类材料在氧还原、 二氧化碳电还原、 电解水及氮气电还原反应中的研究进展, 重点探讨了催化剂微观结构与其性能之间的关系, 最后, 对单原子能源电催化领域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总结, 并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手性纳米材料: 生物成像、 生物传感与治疗
    卢美如, 张宏宇, 石百媚, 孙茂忠, 徐丽广, 胥传来, 匡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2, 43 (12): 20220683-.   DOI: 10.7503/cjcu20220683
    摘要1056)   HTML39)    PDF(pc) (21055KB)(335)    收藏

    手性无机纳米结构不仅形貌和结构可调控、 易于表面功能化修饰, 而且光学性质独特, 在生物领域的应用上展现了很大的优异性.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手性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重点介绍了手性金属和手性半导体纳米结构的合成策略、 圆二色效应、 光手性机制及在生物成像、 生物传感、 肿瘤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医学领域的应用. 手性纳米材料的研究丰富了生物化学的纳米技术手段, 促进了肿瘤等重大疾病诊断与治疗技术的进步, 推动了手性在生命科学中的发展, 鼓励了研究者对这一新兴领域的持续探索与挑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MOFs基微流控电化学芯片对多种重金属离子的实时在线检测
    陈晓萍, 王旭潭, 刘宁, 汪庆祥, 倪建聪, 杨伟强, 林振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4, 45 (2): 20230395-.   DOI: 10.7503/cjcu20230395
    摘要1034)   HTML53)    PDF(pc) (5671KB)(1422)    收藏

    将具有丰富微孔的ZIF-8金属有机框架和电化学技术对金属离子的富集作用与微流控器件对溶液流动的可控性相结合, 构建了一种新型传感器, 实现了高通量、 实时和快速检测环境中的多种金属离子污染物. 研制的ZIF-8-Nafion/ITO 基微流控电化学传感器对Cd2+, Pb2+及Hg2+离子在0.1~100 μmol/L的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检出限分别为 0.055, 0.0025及0.0016 μmol/L(S/N=3). 该微流控芯片对于样品的需求量少, 可降低对能源的消耗; 同时由聚二甲基硅氧烷拓印的微流控器件还有望实现柔性电极的功能, 对便携式电化学柔性器件在生物和环境样品的集成化和自动化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