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4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3-10-10
    目次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23年第44卷第10期封面和目次
    2023, 44(10):  1-6. 
    摘要 ( )   PDF (2333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展 望
    中国沸石分子筛基础研究近年来的突破性进展
    戚刚刚, 孟祥举
    2023, 44(10):  20230227.  doi:10.7503/cjcu20230227
    摘要 ( )   HTML ( )   PDF (1750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分子筛基础研究近年来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 在分子筛的合成新策略、 新结构与表征, 特别是新的功能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突破性进展. 本文将总结自由基加速沸石分子筛晶化、 稳定超大孔硅铝沸石分子筛的合成、 应用新兴电子显微技术对沸石分子筛周期晶格和局域结构的原子级分辨率观察及对其孔道内限域小分子的电子显微镜成像、 沸石分子筛在低碳分子吸附与催化转化过程中的性能以及沸石分子筛在锂电池中的应用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并对沸石分子筛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挑战进行展望.

    综合评述
    碳点的结构与发光起源
    陶淞源, 夏春雷, 杨柏
    2023, 44(10):  20230241.  doi:10.7503/cjcu20230241
    摘要 ( )   HTML ( )   PDF (1897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环境友好、 性能优异的发光纳米材料, 碳点在光电器件、 生物诊疗及能源催化等前沿领域均表现出良好的应用潜力, 近年来备受关注. 由于原料和合成方法的巨大差异, 碳点通常具有复杂的光学性质. 以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工作为基础, 结合对粒子生长过程分析, 本文介绍了碳点的主要发光机理, 包括共轭π域的碳核态、 表面-边缘态、 类有机荧光团的分子态和交联增强发射效应, 综合评述了碳点领域关于粒子结构与发光起源的争议性问题, 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金属氧化物异质结的构建及在光催化CO2还原反应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李孟蝶, 王祖民, 齐健, 于然波
    2023, 44(10):  20230196.  doi:10.7503/cjcu20230196
    摘要 ( )   HTML ( )   PDF (1546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战略目标. 将CO2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学产品和液态燃料, 在实现碳减排的同时, 还可减轻对煤、 石油等传统资源的依赖, 具有重要意义. 光催化CO2还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 设计和制备高效的CO2还原光催化剂是关键. 通过半导体和金属或具有匹配的电子带结构的半导体之间形成良好的异质结结构可以有效地促进电荷转移并抑制光生电子和空穴的重新复合, 从而提高光催化性能. 本综合评述重点讨论了氧化物异质结构用于光催化CO2还原的最新进展, 系统总结了形成异质结构的类型、 组成等因素, 对提高CO2光催化性能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深入阐述, 并对该领域研究发展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分裂内含肽: 一种高效的无痕多肽片段连接工具
    韩东阳, 任宇祥, 杨子毅, 黄赫, 郑基深
    2023, 44(10):  20230188.  doi:10.7503/cjcu20230188
    摘要 ( )   HTML ( )   PDF (539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裂内含肽通过剪接反应实现多肽片段的连接, 具有高效且无痕的特点, 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基于分裂内含肽的结构特征与剪接反应过程, 结合近年来关于分裂内含肽性能优化和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评述, 揭示其作为一种日渐成熟的蛋白质工程化技术在蛋白质化学合成领域的前景, 并简要分析了目前分裂内含肽工具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并对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了展望.

    核酸介导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及应用
    郝强军, 叶子, 温蓓, 彭汉勇
    2023, 44(10):  20230125.  doi:10.7503/cjcu20230125
    摘要 ( )   HTML ( )   PDF (715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核酸是一种具有独特性质和结构的生物材料, 用作介导功能纳米材料精准合成的模板不仅可以提高对纳米颗粒尺寸、 形貌的控制, 还能赋予纳米颗粒新的理化性质. 本文介绍了核酸介导功能纳米材料定向生长的基本原理, 综述了核酸介导纳米材料的合成路线和方法, 主要包括还原法、 沉淀法和水解法等, 总结了核酸介导纳米材料在分子检测、 细胞成像、 催化降解、 药物递送和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为设计与构建新型功能纳米材料及其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论文: 无机化学
    基于高性能二维二硒化钨的光电探测器
    刘翔宇, 唐嘉琦, 谭志富, 潘曹峰
    2023, 44(10):  20230217.  doi:10.7503/cjcu20230217
    摘要 ( )   HTML ( )   PDF (514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物理气相沉积(PVD)方法制备了二维二硒化钨(WSe2)材料, 并与利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方法制备的材料进行对比, 证明了其具有不同的导电类型和更好的电学性质. 利用两种不同工艺所得材料分别为 p型和n型导电的性质, 制备了由同种WSe2材料组成的pn结器件. 测试结果表明, 该器件在黑暗条件下具有单向整流性和对光照极灵敏的响应度, 证明了其在光电器件应用领域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基于WO3/Ag和TiO2/NiO/CdS复合电极的高性能电光双方式调控变色器件
    柳春蕾, 杨继凯, 刘昱麟, 李思远, 刘昊睿
    2023, 44(10):  20230203.  doi:10.7503/cjcu20230203
    摘要 ( )   HTML ( )   PDF (862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电致变色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智能窗领域, 但电致变色过程仍需施加外部电压才能完成, 而将电致变色器件与太阳能电池结合构建的电光双调控变色器件则不需外部供电即可实现智能变色调控. 性能优异的变色阴极和光阳极对电光双调控变色器件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水热法结合电沉积法制备了WO3/Ag复合薄膜并研究了其电致变色性能; 通过水热法、 电沉积法结合连续离子层沉积法制备了TiO2/NiO/CdS复合薄膜并研究了其光电转换性能. 将WO3/Ag复合薄膜和TiO2/NiO/CdS复合薄膜分别作为变色阴极和光阳极构建了电光双方式调控的WO3/Ag-CdS/NiO/TiO2变色器件. WO3/Ag-CdS/NiO/TiO2电光双调控变色器件具有较为迅速的光调控响应时间(着色/褪色为82.4 s/135.6 s)和良好的光调制范围(630 nm处为30.4%), 将其作为变色智能窗在建筑、 汽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L沸石晶间转化快速合成SSZ-13沸石及其中空结构形成机理
    张宗洋, 李玉平, 张若茜, 刘宇峰, 陈泽, 韩丽娜, 韩培德
    2023, 44(10):  20230034.  doi:10.7503/cjcu20230034
    摘要 ( )   HTML ( )   PDF (781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N,N,N-三甲基-1-金刚烷胺氢氧化物(TMAdaOH)为有机模板, 在180 ℃晶化温度下, 通过补加硅源, 以低硅铝比L沸石直接转晶合成SSZ-13分子筛. 采用XRD, FTIR, SEM, N2吸附-脱附和HRTEM等表征手段对晶化过程进行了跟踪, 发现180 ℃高温下晶化4.5 h即可获得高结晶度的SSZ-13沸石; 且在该实验条件下, 晶化过程中晶粒出现了中空现象. 进一步结合SEM-EDS表征结果对中空现象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 发现主要是由于在低硅L沸石缓慢降解和SSZ-13快速成核和生长过程中, 存在晶粒中间部位较边缘硅铝比高的现象, 即晶粒硅铝比分布不均匀. 随着晶化时间的延长, 富硅的晶核会在碱液作用下选择性脱硅, 从而产生中空现象. 最后对合成的中空样品进行铜离子交换, 测试其对NO x 的NH3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的催化性能, 并结合NH3程序升温脱附(NH3-TPD)和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表征对催化结果进行了分析.

    化学剥离碳化钛纳米片辅助合成可控尺寸的银纳米线
    刘建芳, 赵浩成, 梁芳楠, 尤雪瑞, 周琨
    2023, 44(10):  20230009.  doi:10.7503/cjcu20230009
    摘要 ( )   HTML ( )   PDF (725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银纳米线(Ag NWs)是制备柔性透明电极(TCs)的重要材料, 但目前使用多元醇还原法合成的Ag NWs直径较大, 影响所得Ag NWs薄膜的光学和电学性能. 本文利用MXene辅助合成Ag NWs, 通过控制纳米片尺寸实现了不同直径Ag NWs的生长. 利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研究了其生长机制, 揭示了MXene同时作为还原剂和成核剂的重要作用. 本工作发现MXene作为一种新型二维层状材料可用于辅助合成高质量 Ag NWs, 使其有望成为新一代高性能柔性透明电极材料.

    有机化学
    两亲磺化杯芳烃对护肤成分的增溶、增稳和促进渗透作用
    于红梅, 李诗慧, 田汉文, 蔺一琳, 张树昕, 耿文超, 李华斌, 王宏磊, 刘娟, 郭东升
    2023, 44(10):  20230143.  doi:10.7503/cjcu20230143
    摘要 ( )   HTML ( )   PDF (118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下缘十二烷基修饰的磺化杯[8]芳烃(SC8A-12C), 用于提高维生素A(Va)在水相中的溶解性和稳定性, 并促进Va的经皮渗透. 脂溶性Va在水中几乎不溶, SC8A-12C能将Va的溶解度提高至1.1 mg/mL, 将Va在水溶液中的半衰期从5 h延长到35 h. 体外透皮测试表明, SC8A-12C提高Va的透皮量达16.9倍. SC8A-12C还能增溶苯乙基间苯二酚、 水杨酸、 槲皮素及壬二酸等多种护肤成分, 并将水杨酸的透皮量提高3.8倍. SC8A-12C从增溶、 增稳和透皮性3个方面提升了Va的功效, 有望开发出无油配方的纯水剂Va类护肤品. 鉴于SC8A-12C对多种护肤成分的增溶作用, 有望助力于多功效护肤品的发展.

    葫芦[n]脲主体对二乙烯基蒽类衍生物力致变色性质的影响
    李卓, 孙冬冬, 韩勰, 刘思敏
    2023, 44(10):  20230171.  doi:10.7503/cjcu20230171
    摘要 ( )   HTML ( )   PDF (225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设计合成了3种9,10-二乙烯基蒽衍生物G1~G3; 通过紫外-可见光谱、 荧光光谱、 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等表征手段, 研究了其作为客体分子与葫芦[n]脲(CB[n]s, n=8, 10)主体的主客体识别过程及主客体作用对其力致变色(MCL)性能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CB[8]和CB[10]可分别与客体分子形成摩尔比为2∶2和1∶2的主客体包合物, 被包合的客体分子间π-π相互作用得以增强. 与自由客体分子相比, 主客体包合物的荧光发射产生了显著红移(>100 nm), 研磨处理使得包合物的荧光发射进一步红移. 此外, 不同的葫芦[n]脲对客体分子的MCL性能的影响也有所区别. 本文揭示了主客体作用对MCL材料变色性能的影响, 为进一步设计基于主客体作用的新型MCL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新型螺环四氢喹啉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抑菌活性
    陈伟, 兰雨欣, 金彦西, 陈阳, 吴润, 储承文, 高焉凤
    2023, 44(10):  20230179.  doi:10.7503/cjcu20230179
    摘要 ( )   HTML ( )   PDF (79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天然的四氢喹啉生物碱和氢化中氮茚类化合物为先导, 结合螺环类化合物显著的生物活性, 通过合理的药效团拼接, 将巴比妥酸引入四氢喹啉母核, 设计并合成了12个结构新颖的螺环四氢喹啉衍生物(Ia~Il). 离体抑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 在50 mg/L的浓度下, 目标化合物Ia~Il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中等的抑制活性, 其中化合物Ik对所有受试菌种的抑制率都大于51.0%, 化合物Il对玉米小斑病菌和西瓜炭疽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78.1%和77.8%, 与对照药百菌清相当. 初步构效关系研究表明, 螺环四氢喹啉衍生物具有抑菌潜力, 引入吡唑药效团可以增强抑菌活性和扩大抑菌谱.

    物理化学
    沸石雏晶固定的铱基催化剂及其催化转移加氢性能
    王舒琪, 杜可, 李贺, 张亚红
    2023, 44(10):  20230224.  doi:10.7503/cjcu20230224
    摘要 ( )   HTML ( )   PDF (292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均相催化剂固定化能够同时保留均相催化剂高反应活性和多相催化剂易分离的优点. 本文以具有超小尺寸、 超大比表面积的沸石雏晶(Al-MFI-SC)作为载体, 通过物理吸附法实现了均相转移加氢催化剂 [Cp*Ir(bpyO)]OH-的固定化, 制备了固定化催化剂[Cp*Ir(bpyO)]OH-/Al-MFI-SC.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固定化过程和稳定性进行初步研究, 确定了催化剂的固定量, 并证明了该固定化催化剂的稳定性. X射线衍射仪、 透射电子显微镜、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Ar物理吸附-脱附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征结果证明, [Cp*Ir(bpyO)]OH-被均匀地固定在Al-MFI-SC表面, 沸石雏晶中的铝物种与铱配合物之间的强相互作用是该固定化催化剂稳定的原因. 将该催化剂用于以葡萄糖作为氢供体、 环己酮转化为环己醇的催化转移加氢反应, 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能够得到75.4%的环己醇产率. 与铱含量相同的均相催化剂的催化反应结果相比, 这种固定化催化剂展现出了更好的催化活性, 同时具备良好的循环使用性能.

    柱[5]芳烃共价偶联聚乙二醇聚拟轮烷滑环材料的合成与流变性质
    刘诗佳, 李倩, 崔崑, 马志, 张丹维, 王辉, 黎占亭
    2023, 44(10):  20230211.  doi:10.7503/cjcu20230211
    摘要 ( )   HTML ( )   PDF (333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柱[5]芳烃与高分子量聚乙二醇共价交联构筑了系列互穿交联聚合物, 经过退火制备了柱芳烃-聚乙二醇互穿滑环材料. 核磁滴定实验、 模型分子互穿实验以及高分子量聚乙二醇互穿等研究结果表明, 在该聚合物中柱[5]芳烃与聚乙二醇发生晶态络合并达到互穿平衡. X射线粉末衍射及差示扫描量热-热重分析实验结果证实该互穿滑轮聚合物具有良好的晶型结构、 热性能及热稳定性, 由分子量为1×106的聚乙二醇合成的固态聚拟轮烷表现出较好的滑环效应, 其流变行为受到链长度、 滑环数量和滑环运动等因素影响. 在引入滑环分子柱[5]芳烃后, 该固体滑环材料表现出较好的热稳定性、 柔性以及弹性机制响应性.

    平面十二配位MB8C4(M=Ca, Sr, Ba)分子轮团簇的理论研究
    冯林雁, 胡晓波, 闫苗, 苗常青, 陈瑞, 郭谨昌, 王迎进
    2023, 44(10):  20230281.  doi:10.7503/cjcu20230281
    摘要 ( )   HTML ( )   PDF (889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 在B3LYP/def2-TZVP水平下对碱土金属(Ca, Sr, Ba)掺杂的硼碳环团簇的稳定性、 化学成键及芳香性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CaB8C4团簇的全局极小结构是以Ca为中心的完美平面分子轮. 对于SrB8C4团簇, 十二配位分子轮和拉长状八配位结构能量相近, 可能共存于其异构体中. 随着掺杂金属原子半径的增加, 拉长状八配位结构逐渐趋于稳定, 为BaB8C4团簇的基态结构. 电荷分析结果表明, 轮状结构是一个高电荷转移化合物, 可被视为[M]2+[B8C4]2-离子复合物. 成键分析揭示分子轮结构具有10σ/8π冲突芳香性, 且中心金属与外围硼碳环之间存在微弱的共价作用. 磁感应环电流密度分析进一步证实轮状结构的成键特征. 该体系可视为双重芳香轮状结构的一个反例. 拟合出了体系的红外光谱, 并对主要特征峰进行了归属分析.

    乳液电纺制备微囊型聚己内酯纳米纤维及其封装蛋白性能
    高冲, 周全, 杨帆, 任瑞鹏, 吕永康
    2023, 44(10):  20230199.  doi:10.7503/cjcu20230199
    摘要 ( )   HTML ( )   PDF (846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油包水乳液, 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了微囊型聚己内酯(PCL)纳米纤维作为封装蛋白的载体. 采用超声乳化的方式, 研究了水添加量、 乳化剂浓度和水相添加剂对乳液形貌的影响, 最佳乳液形成条件为纺丝液与水相体积比为9∶1, 在10%(质量分数)PCL溶液中添加30%(质量分数)表面活性剂泊洛沙姆Pluronic® F108, 在水相中添加甘油和多巴胺, 该条件下可获得长时间稳定的高分子乳液并应用于载酶纳米纤维的制备. 通 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孔径分布表征等研究了微囊型纳米纤维的特性. 结果表明, 纳米纤维的比表面积为31.784 m2/g, 内部微囊泡孔径集中分布在1.06 µm, 牛血清白蛋白(BSA)负载量可达12.89 mg/g, 封装BSA的纳米纤维4 h的蛋白释放率仅为10.03%, 蛋白的固定化率高达89.97%; 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荧光标记的BSA进一步验证了蛋白封装在纳米纤维内部的微囊泡结构中. 本文采用乳液电纺制备的与传统中空/核壳结构不同的微囊型纳米纤维材料在固定化酶、 生物催化等领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气相二氧化硅溶胶的介电弛豫行为研究
    卢玉强, 吴信洁, 陈震
    2023, 44(10):  20230214.  doi:10.7503/cjcu20230214
    摘要 ( )   HTML ( )   PDF (642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制备了不同浓度的亲水气相二氧化硅/水溶胶和憎水气相二氧化硅/乙醇溶胶, 利用阻抗分析仪在 102~107 Hz频率范围内测量了这些溶胶的介电谱. 观察到分别位于104和105 Hz附近的2个介电弛豫行为, 利用Cole-Cole公式对其进行了拟合并准确获得了这些弛豫的特征参数. 结果发现, 两种溶胶的介电弛豫行为均随气相二氧化硅浓度呈规律性变化. 根据这些弛豫的特征及其随气相二氧化硅浓度的变化规律, 确定了低频和高频弛豫分别来自于聚集体的对离子极化和界面极化, 并进一步讨论了亲水和憎水气相二氧化硅分别在水和乙醇中的表面行为、 分散状态及其随气相二氧化硅浓度的变化.

    水/石墨烯界面离子吸附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力场参数优化与吸附机制
    廖首维, 刘炎昌, 石泽南, 赵道辉, 魏嫣莹, 李理波
    2023, 44(10):  20230155.  doi:10.7503/cjcu20230155
    摘要 ( )   HTML ( )   PDF (597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受限在二维纳米孔道的盐溶液的研究对离子输运与筛分、 超级电容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而分子动力学(MD)模拟已成为其中重要的手段. 但通常MD模拟力场却很难准确描述石墨烯等二维材料与离子之间的离子-π相互作用; 溶剂效应对离子在材料表面吸附的调控作用也缺乏深入研究. 针对Li+, Na+, K+, Mg2+, Ca2+, Cl-离子与石墨烯材料, 本文基于平均力势(PMF)发展了模拟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场参数. 使用该力场模拟的(溶液中)石墨烯表面离子吸附自由能与量子化学计算结果一致, 验证了其准确性. 进一步发现离子水合半径、 离子接近石墨烯时水合数的拐点、 PMFwat(溶剂对离子吸附在石墨烯表面PMF的贡献)极小值位置及石墨烯表面水层位置之间有明显关联. 在此基础上阐明了离子脱水及石墨烯表面水层状分布对PMFwat的调控作用. 模拟了1 mol/L盐溶液/石墨烯界面体系. 以上体系使用通常力场参数模拟时, 离子在石墨烯表面吸附都很微弱, 这表明离子-π相互作用对准确模拟盐溶液-石墨烯体系不可或缺.

    不同加热速率下亚麻纤维的热解机理
    王昊晨, 赵军
    2023, 44(10):  20230131.  doi:10.7503/cjcu20230131
    摘要 ( )   HTML ( )   PDF (159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亚麻纤维在高温下的热解机理, 首先对纯亚麻纤维在非等温条件下的热解动力学行为进行了分析. 完成了4种加热速率下的热重实验, 研究了亚麻纤维的热解特性, 采用6种无模型法和2种模型拟合法计算了亚麻纤维热解反应活化能随转化率的分布, 判断了不同热解反应阶段的反应模型类别. 结合动力学补偿效应分析, 重建了亚麻纤维主要热解阶段的反应机理函数. 通过模型独立性分析, 对各重建函数的准确性进行了评估. 通过质谱对亚麻纤维的热解生成物进行了归纳. 结果表明, 亚麻纤维热解的主要反应阶段可视为一个独立的子反应, 其温度区间位于半纤维素、 纤维素等主要成分的热解温度范围内. 该阶段的反应机理与F类模型比较接近. 重建的反应模型函数表现出较高的拟合度且具有较好的准确性. 亚麻纤维的主要热解生成物包含烯烃和醛等11种有机化合物.

    蛇皮非对称结构启发增阻/减阻表面的设计与构筑
    闻治瑄, 辛伟闻, 徐倩, 陈伟鹏, 周腾, 房若辰, 孔祥玉, 江雷
    2023, 44(10):  20230116.  doi:10.7503/cjcu20230116
    摘要 ( )   HTML ( )   PDF (573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锦蛇是一种分布广泛的蛇类, 主要栖息在沿海低地及内陆平原、 丘陵和山区等地区, 其反应迅速, 能在多种环境中快速移动. 为了探究锦蛇能够快速移动的奥秘, 对锦蛇腹部与背部进行观察, 发现这两部分具有截然不同的结构. 其中, 锦蛇背部鳞片呈现横向有序凸起结构, 这种结构有利于运动减阻; 锦蛇腹部鳞片呈现纵向有序凸起结构, 这种结构有利于增加锦蛇与接触表面摩擦力, 从而利于其快速向前运动. 受此启发, 以蛇皮腹部、 背部不同的表面结构为模型, 从结构差异及蛇皮腹背功能差异两个方面入手, 通过复形分别制备出具有增阻和减阻功能的仿生材料. 根据锦蛇腹背微结构构建了仿真模型, 通过有限元模拟仿真分析, 揭示了锦蛇特殊的表面微结构能够有效实现材料表面的增阻或减阻, 该工作为功能界面材料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Cu基等级孔ZSM-5分子筛单晶的制备及硝基苯加氢催化性能
    谢小兰, 刘湛, 吕佳敏, 余申, 李小云, 苏宝连, 陈丽华
    2023, 44(10):  20230109.  doi:10.7503/cjcu20230109
    摘要 ( )   HTML ( )   PDF (457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决晶内等级孔创制过程中分子筛骨架不可逆损坏的问题, 本文利用具有反蛋白石结构的有序大孔-介孔碳作为硬模版, 自下而上原位合成了具有规则贯通大孔-介孔-微孔等级多孔结构的硅铝分子筛ZSM-5单晶材料(OMMS-ZSM-5), 其具有较高的外比表面积(195.8 m2/g)和孔体积(0.27 cm3/g). 以该OMMS-ZSM-5为载体,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不同Cu负载量(质量分数分别为1%, 5%, 10%)的系列Cu-OMMS-ZSM-5催化剂, 探究了不同金属载量催化剂在硝基苯液相加氢反应中的催化能力. 对所制备催化剂的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 发现Cu元素以CuO的形式高度分散, 当负载量为9.58%时, 硝基苯转化率最高达到96.8%, 苯胺选择性达到99.3%. 与Cu基微米ZSM-5分子筛催化材料相比, Cu-OMMS-ZSM-5的苯胺选择性提高了32.4%, 硝基苯转化率提高了26.1%, 并在循环3次后仍然保持很高的催化活性.

    基于GFP发光机理构建非共轭胺与环烷基醇胶束荧光体系
    兰帅, 张雨, 杜威龙, 贾丹丹, 曹磊, 王东军
    2023, 44(10):  20230096.  doi:10.7503/cjcu20230096
    摘要 ( )   HTML ( )   PDF (558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模拟绿色荧光蛋白(GFP)发光机理构建了一种新型化学发光体系, 在该体系中, 环烷基醇形成胶束保护非共轭有机胺高效地发射荧光. 实验结果表明, 该体系的形成是物理过程, 且胶束微环境对荧光性能有重要影响. 构建的发光体系具有荧光强度高和温敏性强等特点, 可以应用于细胞染色成像和温度传感等领域. 该工作为制备高效非共轭发光系统提供了一种绿色、简便和低成本的新方法.

    高分子化学
    一种多重刺激响应性多色荧光水凝胶的制备
    邹少爽, 杨朋, 刘涛
    2023, 44(10):  20230175.  doi:10.7503/cjcu20230175
    摘要 ( )   HTML ( )   PDF (622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分子结构设计理论, 设计并合成了一种结构新颖的吡啶羧酸类荧光配体甲基丙烯酸-2-(6-脲基吡啶羧酸)-乙酯(UPA). 采用自由基聚合法, 以UPA和磺酸甜菜碱型两性离子3-[(3-丙烯酰丙基)二甲胺基]丙基-1-磺酸内盐(DMA)为单体, 无机黏土为物理交联剂, 通过光固化将荧光配体引入水凝胶结构中, 再经过Eu3+或Tb3+配位后, 在水凝胶中形成镧系配合物, 构筑了机械强度高、 自修复速度快、 刺激响应性多(温度、 pH、 离子强度等)且发光效率高的新型智能稀土杂化水凝胶材料, 解决了稀土发光材料在水相中稳定性差、 易荧光猝灭以及传统水凝胶力学性能差、 功能性单一等问题, 为信息防伪、 生物成像及荧光标记等领域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新思路.

    PLGA-姜黄素纳米颗粒的制备及体外抗炎性能评价
    李真, 郝凯, 贺超良, 田华雨
    2023, 44(10):  20230154.  doi:10.7503/cjcu20230154
    摘要 ( )   HTML ( )   PDF (523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聚乙烯醇(PVA)水溶液为水相,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和姜黄素(Cur)的二氯甲烷溶液为油相, 采用水包油包水的双乳液法制备了包载姜黄素的PLGA纳米颗粒(PLGA@Cur NPs), 改善了姜黄素的分散性, 提高了其抗氧化和抗炎性能. 动态光散射粒度仪(DL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结果显示, PLGA@Cur3呈均匀的球形, 平均尺寸为(340±15) nm, 多分散指数(PDI)为(0.22±0.01), 电位为(-20.2±4.2) mV, 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结果表明, PLGA@Cur3 NPs中Cur的包封率为15.09%, 载药率为34.85%. 细胞水平结果显示, PLGA@Cur NP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能够清除多种活性氧(ROS), 有效降低RAW 264.7巨噬细胞分泌的促炎细胞因子含量, 缓解细胞水平的炎症.

    硼氢化钠/Ziegler⁃Natta稀土催化剂组成的还原体系用于还原液体端羧基氟橡胶
    常云飞, 廖明义, 袁高飞
    2023, 44(10):  20230133.  doi:10.7503/cjcu20230133
    摘要 ( )   HTML ( )   PDF (107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液体端羧基氟橡胶(LTCFs)为原料, 硼氢化钠/Ziegler-Natta稀土催化剂(NaBH4/Ziegler-Natta)为还原体系, 采用一锅法将液体端羧基氟橡胶还原为液体端羟基氟橡胶(LTHFs).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 核磁共振氟谱(19F NMR)和化学滴定法对液体端羧基氟橡胶和液体端羟基氟橡胶的分子链结构和官能团含量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液体端羧基氟橡胶中的碳碳双键(—C=C—)和端羧基官能团(—COOH)均被高效地还原为碳碳单键(—C—C—)和端羟基(—OH). 与传统硼氢化钠/催化剂还原体系相比, 硼氢化钠/Ziegler-Natta催化剂还原体系对LTCFs的还原效果具有催化剂用量小、 反应时间短、 反应温度低及对—COOH还原能力强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