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6-01-10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年第27卷第1期目次
    2006, 27(1):  0-0.  doi:
    摘要 ( )   PDF (126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论文
    三维亚磷酸铁(H3O)2·[FeⅡ5(HPO3)6]的水热合成与结构表征
    范勇 李光华 于广慧 何欣 张志明 宋天佑 冯守华
    2006, 27(1):  1-4. 
    摘要 ( )   PDF (41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于中温水热条件下合成出一种三维亚磷酸铁(H3O)2·[FeⅡ5(HPO3)6], 并对其进行了单晶解析、 热重及磁性等系列表征. 晶体属三方(Trigonal)晶系, P3c1空间群, a=1.026 9(5) nm,  b=1026 9(5) nm,  c=0.929 5(6) nm,  Z=2. 化合物中心铁原子采取略变形八面体构型, 与亚磷酸根假四面体连接形成三维骨架结构, 沿c轴方向有一六元环孔道.


    固定化无机结合肽AG4(NPSSLFRYLPSD)仿生制备银微晶体
    张旭 陈劲春 杨鹏 杨万泰
    2006, 27(1):  5-8. 
    摘要 ( )   PDF (53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利用固定化的AG4进行了离体仿生制备银微晶的研究. 受静电力推动, 正离子化的PET-N(CH3)2膜表面吸附了AG4, AG4/ PET-N+(CH3)2膜经AgNO3溶液浸泡后, 用SEM观测发现了大小为1~2 μm的银微晶体, 其多数呈三角形和正方形. 经XPS检测, 银微晶体的Ag3d结合能为368.1 eV(Ag0的Ag3d结合能标准值为368.2 eV), 同时还测得硝酸银的Ag3d结合能为368.6 eV. 由此推断, 固定化后的AG4在离体条件下能将AgNO3溶液中的Ag+还原为Ag0. 对Ag+在AG4/ PET-N(CH3)2膜上还原并形成微晶体的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


    不同孔径的介孔碳分子筛对VB12的吸附性质研究
    郭卓 朱广山 辛明红 高波 裘式纶
    2006, 27(1):  9-12. 
    摘要 ( )   PDF (37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利用SBA-15为模板, 在不同温度下合成了孔径大小在3.7(CMK-3-100)和6-3 nm(CMK-3-150)之间的介孔碳, 以其作为吸附剂, 研究了它们在水溶液中对VB12的吸附作用. 结果表明, CMK-3-130与CMK-3-100和CMK-3-150相比, 表现出对VB12最大的吸附能力(吸附能力为412.5 mg/g), 这是因为它有比较高的有序结构和比较大的孔容.

    镧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瞬时外向钾电流和延迟整流钾电流动力学的影响
    杜会枝 杨频
    2006, 27(1):  13-16. 
    摘要 ( )   PDF (42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 在急性分离的大鼠海马锥形细胞上研究了La3+对快速激活与失活的瞬时外向钾电流IA和平台电流IK的影响. 结果发现, 随着细胞外液中La 3+浓度的增加, La 3+对IA的抑制率逐渐增大, 而且具有电压依赖性; 10-5 mol/L La 3+可改变IA激活曲线和失活曲线的半数激活电压Vh值, 使激活曲线和失活曲线左移, 但不改变其斜率因子k值. 细胞外液中 La 3+对IK及其激活曲线都没有明显作用. 这可能是镧导致海马神经元异常的作用机制之一.

    研究快报
    利用卟啉中位羧基基团直接缩合卟啉二聚体
    法焕宝 赵朗 王杏乔
    2006, 27(1):  17-19. 
    摘要 ( )   PDF (36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卟啉单体的直接偶合法. 这种方法包括有β-β, meso-β直接连接的二聚体[8,9]和直接连接的N混杂的卟啉二聚体[10]. 我们利用二环己烷基羰化二亚胺(DCC)作催化剂, 在冰盐浴条件下, 通过两个5-(p-羧基苯基)-10,15,20-三苯基卟啉(H2CPTPP)周边上的羧酸基团一步直接缩合获得以羧酸酐连接的新型卟啉二聚体. 利用多种光谱手段证实所合成的物质为目标产物. 该方法具有反应物单一、 反应步骤简单、 副反应少、 产物纯化方便、 时间短和产率高等优点.

    高性能Silicalite-1分子筛膜的合成
    陈红亮 李砚硕 刘杰 杨维慎
    2006, 27(1):  20-22. 
    摘要 ( )   PDF (40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首次利用自制的多孔二氧化硅载体, 通过二次原位水热合成出具有较高分离性能的Silicalite-1分子筛膜, 对其进行了SEM表征, 并利用渗透气化装置对乙醇-水的分离能力进行了评价, 同时还研究了乙醇-水原料液温度对Silicalite-1分子筛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研究简报
    利用具有核壳结构的SiO2@PPy粒子制备SiC空心球
    朱钰方 方莹 刘亚云 施剑林
    2006, 27(1):  23-25. 
    摘要 ( )   PDF (43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碳化硅(SiC)材料具有耐高温、 耐酸碱腐蚀和高机械强度等优异性能, 因此, 许多研究者都致力于制备优良的SiC材料以取代传统材料用作苛刻条件下催化剂的载体材料[1~4]. 研究结果表明, 具有高比表面积和空心核结构的载体材料可以负载更多的异质催化剂, 从而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因此, 制备同时具有高比表面积和空心核结构的SiC材料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传统的碳热还原反应、 自蔓延高温合成、 聚合物热分解等方法都不适合制备具有独特结构形貌的SiC材料[5~8]. 近年来, Ledoux等[1~4, 9]采用形状记忆合成(Shape memory synthesis)方法将不同形貌的固相碳材料与气相SiO蒸气反应, 成功地制备了不同形状的SiC材料, 比表面积在20~100 m2/g之间. Vix-Guterl等[10- 11]采用反应复制技术(Reactive replica technique)从C/SiO2材料制备了微米级的管状SiC材料. 另外, Tang等[12]采用水热合成法得到了纳米级的SiC空心球, 但产率不高. 本文利用具有核壳结构的SiO2@PPy粒子在1 300 ℃进行碳热还原反应, 成功制备同时具有较高比表面积和空心核结构的SiC空心球材料.

    研究论文
    基于信息融合的中药多元色谱指纹图谱相似性计算方法
    范骁辉 叶正良 程翼宇
    2006, 27(1):  26-29. 
    摘要 ( )   PDF (43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用信息融合算法合并多张色谱指纹图谱, 解决中药多元指纹图谱相似性评价难题,  提出一种多元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计算方法. 用该方法先对各单元指纹图谱进行串行或并行象素级信息融合, 再对融合了各指纹峰信息的多元色谱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 计算机仿真和复方丹参滴丸多元HPLC指纹图谱应用结果表明, 该法能够评价中药多元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 定量表征中成药产品批次间质量波动情况.

    10°锥角台锥型液相色谱柱尺寸等比例放大和柱内谱带流型的可视化研究
    观文娜 谭峰 关亚风
    2006, 27(1):  30-34. 
    摘要 ( )   PDF (64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利用改进的可视化装置, 研究了10°锥角的台锥型液相色谱柱内的谱带流型与柱参数变化的关系. 将有机玻璃柱管加工成内圆台外方型的一体结构, 选择折射率一致的色谱固定相硅胶和流动相环己烷, 使整个色谱柱成为高度清晰的透明体, 能直接观察柱中彩色样品谱带的动态三维流型. 研究结果表明, 在实验条件范围内, 流动相流速对谱带流型无影响, 填料的形状和性质对塞子状流型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比较了柱长为5cm和等比例放大后柱长为10cm锥型柱内的流型, 发现放大后的锥型柱内仍然保持塞子状流型, 总柱效等比例增加. 表明继续按比例放大成为工业规模色谱柱后仍能保持塞子状流型.

    中药红曲化学稳定性多成分综合评价
    李永国 柳红 王峥涛 胡之璧
    2006, 27(1):  35-38. 
    摘要 ( )   PDF (31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立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红曲中具降血脂活性的12种他汀类成分的方法, 并进行方法学评价. 研究了红曲在高温(80及60 ℃)高温高湿(60 ℃及75%RH), 室温高湿(25 ℃及92.5%RH)和光照等条件下的化学稳定性, 在40 ℃及75%RH的条件下进行3个月的加速试验. 通过测定稳定性试验样品中12种他汀类成分的含量, 考察了红曲中这些成分的动态变化情况, 并加以综合评价.

    一种用于食品中二氧化硫快速测定的样品前处理方法
    马隽 王兴华 李宝华 黄峰 谢菲 于爱民
    2006, 27(1):  39-42. 
    摘要 ( )   PDF (24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了一种采用半微量蒸馏-半导体制冷技术的食品中二氧化硫快速提取的新方法, 研制出了可在15 min内完成二氧化硫提取的食品检测快速蒸馏提取装置. 采用本装置,  无需冷凝水和含汞吸收剂即可实现对样品中二氧化硫的蒸馏提取. 考察了蒸馏液酸度、   蒸馏液体积、 馏分收集体积和蒸馏提取时间对二氧化硫提取效率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该方法在30 min内即可完成对食品中二氧化硫的快速定量测定.

    一种新型一氧化氮电化学传感器
    王亚珍 陈彦国 何治柯 胡胜水
    2006, 27(1):  43-46. 
    摘要 ( )   PDF (31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一种自合成的水溶性聚对苯撑乙烯(PPV)衍生物电聚合到玻碳电极表面, 制得一种新型NO电化学传感器. 实验结果表明, 该传感器对NO具有灵敏的伏安响应, 相对裸玻碳电极两个氧化峰电位均负移达180 mV. 安培实验结果表明, NO的响应电流与其浓度在 1.8×10-7~1.0×10-4 mol/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3), 检出限达到2.3×10-8 mol/L. 用旋转圆盘电极研究了NO在该传感器上的电化学行为, 并计算出NO在0.1 mol/L的磷酸盐生理缓冲溶液(PBS)中的扩散系数.

    以枝形大分子聚酰胺-胺(PAMAM)为键合固定相的开管毛细管电色谱柱的制备及评价
    张志胜 杨屹
    2006, 27(1):  47-51. 
    摘要 ( )   PDF (37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作偶联剂, 在毛细管内壁上逐步合成树枝形大分子聚酰胺-胺(PAMAM), 制得了1, 2和3代PAMAM键合的开管毛细管电色谱柱, 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随着大分子代数的增加, 毛细管电渗流(EOF)逐步下降. 利用制得的1, 2和3代PAMAM修饰的开管毛细管电色谱柱对丙氨酸和脯氨酸的分离进行对比, 结果显示, 随着大分子PAMAM代数的增加, 分离度逐步增大, 丙氨酸和脯氨酸可在3代树枝状大分子PAMAM修饰的开管毛细管电色谱柱上达到基线分离. 采用非衍生化法和3代PAMAM修饰的开管毛细管电色谱柱成功地分析了精氨酸、 丙氨酸、 脯氨酸、 甲硫氨酸和组氨酸. 结果表明, 键合毛细管柱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研究简报
    无患子皂苷成分的串联质谱分析
    李锐 周燕 杨永成 吴志军 丁立生
    2006, 27(1):  52-54. 
    摘要 ( )   PDF (35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们采用电喷雾串联质谱直接对无患子总皂苷中各皂苷成分进行鉴定. 该方法方便快捷, 适合于无患子或其它皂苷混合物的快速分析.

    气体传感器阵列信号的盲分离研究
    魏广芬 唐祯安 陈正豪 余隽 王立鼎 闫桂珍
    2006, 27(1):  55-57. 
    摘要 ( )   PDF (40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在使用一个四单元微热板式集成气体传感器阵列测试煤矿中的两种主要易燃易爆气体一氧化碳和甲烷的基础上, 将气体传感器阵列与盲信号分离技术相结合, 讨论了混合气体分析的盲可辨识性, 并使用盲信号分离中的一种主要方法独立分量分析法(ICA)进行了分析和验证.

    研究论文
    拓扑异构体的研究(Ⅰ)C型与S型拓扑异构体的波谱性质及结构鉴定
    周宝晗 殷国栋 刘小鹏 吴安心
    2006, 27(1):  58-61. 
    摘要 ( )   PDF (41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 1H和 13C NMR, IR, UV, SEM对合成的4种C型和S型拓扑异构体进行了结构表征和分析, 发现对于不同拓扑结构的C型和S型分子可以通过 1H NMR来鉴别, 而对于相同拓扑结构的S型cis(SC)和trans(ST)分子,  C型 cis(CC)和trans(CT)分子则要结合 13C NMR来鉴别. 四种拓扑异构体的IR, UV, 波谱性质以及SEM图象没有显著的差异.

    解偶联剂CCCP对莱茵衣藻光照产氢过程的调控
    冉春秋 张卫 虞星炬 金美芳 邓麦村
    2006, 27(1):  62-66. 
    摘要 ( )   PDF (31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研究莱茵衣藻在含硫和缺硫连续光照条件下, 不同浓度的CCCP对PSⅡ光化学效率、 光照产氢、 光合放氧以及光能的吸收和转换效率等的影响和调控规律.

    大孔吸附树脂法去除淫羊藿多糖中蛋白的研究
    李瑞军 李德耀 张现峰 任冬春 刘宏民
    2006, 27(1):  67-70. 
    摘要 ( )   PDF (30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4种大孔吸附树脂中筛选出ADS-7, 考察了其对淫羊藿多糖中蛋白的去除作用, 并讨论了pH值、 鞣酸、 上样量等对树脂去蛋白效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该方法对淫羊藿粗多糖中的蛋白具有较高的去除效率, 淫羊藿粗多糖中的蛋白含量由1.2%下降到0.035%.

    一种海洋弧菌(Vibrio sp.  WYA)褐藻胶裂合酶降解特性研究
    张真庆 于广利 赵峡 王远红 吕志华 管华诗
    2006, 27(1):  71-74. 
    摘要 ( )   PDF (32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海洋弧菌(Vibrio sp.  WYA)中得到一种褐藻胶裂合酶, 将其分别作用于寡聚甘露糖醛酸和古罗糖醛酸纯品(dp5~7)以及褐藻胶, 采用HPTLC和FPLC等技术对产物进行分析, 并应用ESI\|MS和NMR进行结构分析. 结果表明, 该酶最小识别片段为六糖, 终产物主要为三糖, 且识别和切割位点为甘露糖醛酸残基.


    2,2-二芳基取代萘并吡喃类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谈廷风 付亿方 韩杰 庞美丽 孟继本
    2006, 27(1):  75-78. 
    摘要 ( )   PDF (31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光消色速度和最大吸收强度两个角度出发, 用Grignard试剂和萘并吡喃-2|酮合成了一系列2,2-二芳基取代萘并吡喃类光致变色化合物, 并用 1H NMR, IR, MS和元素分析确定其结构. 研究了其紫外-可见光谱, 并探讨了紫外-可见光谱和光致变色性能之间的关系, 分析了其结构和光消色速度之间的关系, 初步探索到光消色速度快慢和取代基位置之间的规律, 为实用化的有机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研究快报
    苯肾上腺素诱导乳鼠心肌细胞蛋白质
    表达变化的蛋白质组分析
    刘宁 李子健 刘志强 刘淑莹 韩启德 张幼怡
    2006, 27(1):  79-81. 
    摘要 ( )   PDF (33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α1-肾上腺素受体(α1-Adrenergic receptor, α1-AR)是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GPCR), 也是内源性儿茶酚胺、 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最重要的靶受体之一. α1-AR广泛分布于机体的各种器官、 组织和细胞中, 并介导多种生理效应, 如血管收缩、 蛋白质合成及心脏变力变时作用等[1,2]. 很多研究已经证实, α1-AR及其信号转导通路与许多心血管疾病存在密切关系[3,4]. 蛋白质组学可提供一种发现在疾病情况下异常表达蛋白质的方法, 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愈后判断提供指南, 并为针对性疾病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简报
    新型树状化合物1,3,5-三{3-[2,4,8,10-四氧杂\|9(3,5-二(2,6-二氧杂-4,4-二羟甲基环己基)苯基]螺[5.5]十一烷基}苯的制备
    魏荣宝 陈苏战 梁娅 刘秀明 李洪波
    2006, 27(1):  82-84. 
    摘要 ( )   PDF (22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实验采用季戊四醇与苯三甲醛缩合, 制成树状化合物1,3,5-三{3-|[2,4,8,10-四氧杂-9(3,5-二(2,6-二氧杂-4,4-二羟甲基环己基)苯基)螺[5.5]十一烷基}苯. 该类树状分子具有手性螺环结构, 手性密度很高, 可开发成理想的高效手性催化剂[3~8], 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

    研究论文
    载体酸性对铜基交联黏土催化剂上C3H6选择性催化还原NO反应的影响
    林绮纯 林维明 郝吉明 李俊华 傅立新
    2006, 27(1):  85-88. 
    摘要 ( )   PDF (38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聚合羟基复合阳离子合成交联蒙脱土Al-Ce-PILC, 并分别用NH4NO3和(NH4)2SO4处理后, 将其作为载体,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应用于C3H6选择性催化还原NO反应的铜基交联黏土催化剂Cu/Al-Ce-PILC. 用Py-IR, IR和DSC等表征技术研究了不同处理方式对Al-Ce-PILC的结构、 酸性和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未经处理的Al-Ce-PILC中同时存在L酸和B酸, 以L酸为主, Cu/Al-Ce-PILC上NO的最大转化率仅为18。5%; 用NH4NO3处理提高了L酸量, NO转化率降低; 而用(NH4)2SO4处理改变了Al-Ce-PILC的酸性结构, 增大了B酸量, 并形成了超强酸中心, 催化剂上NO转化率显著提高, 在350 ℃时达最大值50.2%. B酸对于Cu/Al-Ce-PILC上NO的还原是必要的, 它有利于C3H6吸附并适度氧化为活性中间物种, 其酸量和酸强度的增加是催化剂活性改善的主要原因.

    三变量反应扩散方程的空间周期解析解
    吕翎 李钢
    2006, 27(1):  89-91. 
    摘要 ( )   PDF (15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三变量反应扩散方程进行了稳定性分析, 确定了反应系统失稳后出现空间周期有序结构时系统的可调参数μ的临界值μc. 求出了空间周期解析解的表达式, 此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

    直链烷烃体系电子转移的价键方法研究
    林永辉 宋凌春 莫亦荣 吴玮
    2006, 27(1):  92-95. 
    摘要 ( )   PDF (32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价键理论研究直链烷烃体系的电子转移过程, 直接计算得到的耦合能与实验值以及其它的理论计算结果一致. 对于阳离子系列, BOVB方法和VBCIS方法都给出了与实验相符的计算结果, 但对于阴离子系列, VBCIS方法的β值基本一致, 而BOVB方法的β值较大. 计算结果表明, 价键理论可以应用于电子转移的理论研究, 而VBCIS方法是研究电子转移问题的一种合适的价键计算方法.

    LFMO和NBO的定域性和作用能解析
    刘向文,包鹏,虞忠衡
    2006, 27(1):  96-99. 
    摘要 ( )   PDF (33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分析苯并分子C12H6的垂直共振能(VRE), 建立了定域片断分子轨道(LFMO)和自然键轨道(NBO)两种基组, 并在两种基组之上进行NBO能量分析和Morokuma能量分解. 在NBO能量分析中, 两种基组的VRE都是稳定的; 而在Morokuma能量分解中, VRE的稳定性取决于基组. 在NBO能量分析中, Fock矩阵的一次性对角化忽视了σ体系和π体系之间的电子耦合作用. 故NBO基组和NBO能量分析方法在计算VRE时似乎都不合理.

    Fe掺杂与天然沸石载体对TiO2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侯天意 蒋引珊 李芳菲 孙申美
    2006, 27(1):  100-103. 
    摘要 ( )   PDF (48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具有多孔结构的天然斜发沸石为载体, FeCl3和TiCl4为前驱物制备铁离子掺杂TiO2光催化剂. 分别在紫外光和太阳光照射下, 研究了Fe-TiO2,  TiO2/沸石和Fe-TiO2/沸石对甲基橙溶液(MO)的光催化分解过程, 并通过XRD,  AFM,  FTIR和吸收光谱等手段, 探讨了Fe和沸石对TiO2的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适当浓度的Fe不仅可以提高TiO2的光催化效率, 而且能够拓展TiO2的吸收波长范围至可见光区. 而沸石的引入不仅提高了光催化剂的效率, 而且也增强了光催化剂的抗失活性能.

    低介电多孔薄膜的制备及形成机制研究
    徐洪耀 王献彪 吴振玉
    2006, 27(1):  104-107. 
    摘要 ( )   PDF (33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利用硅烷偶联剂KH-570(γ-甲基丙烯酰氧基甲氧基硅烷)水解缩合生成的多面低聚倍半硅氧烷(POSS)溶胶为模板剂, 经热解制备低介电多孔薄膜材料. 使用FTIR对材料制备过程及形成机制进行动态研究, 通过 29Si NMR、 椭偏仪、 氮气吸脱附曲线和TEM等对材料的介电性质、 孔洞大小和分布情况进行表征. 制备的介电多孔薄膜材料孔洞分布均匀、 孔径约1 nm, 比表面积为384.1 m2/g, 介电常数为2.5的低.

    甲醇在氧化锌表面吸附的研究
    王谋华 董庆年 张文郁 魏伟 孙予罕
    2006, 27(1):  108-111. 
    摘要 ( )   PDF (28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用原位红外和脉冲实验研究了甲醇在氧化锌表面的吸附行为. FTIR结果表明, 甲醇吸附于氧化锌上易生成甲氧基, 且其生成量随着吸附温度的提高而增加. 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 甲氧基是由甲醇同氧化锌表面的羟基反应生成的, 将其暴露于水蒸汽中后很快消失. 脉冲实验发现, 氧化锌上脉冲甲醇时产生水, 再脉冲水则产生甲醇. 因此甲醇在氧化锌表面吸附生成甲氧基和水的反应是可逆的.


    除草剂2-甲基-4-氯苯氧乙酸(MCPA)与OH自由基的气相化学反应
    韩蕾 朱彤 孙凤龙 尚静
    2006, 27(1):  112-115. 
    摘要 ( )   PDF (39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长光程气体池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得了除草剂2-甲基|4|氯苯氧乙酸(MCPA)与·OH自由基在23 ℃时的反应速率常数为2.67×10-11  cm3/(s*mol), 以此估算了在大气中·OH自由基浓度为 7×105  mol/cm3时, MCPA与·OH自由基反应导致的大气寿命为14.9 h. 结果表明, 在大气环境中MCPA较容易降解, 不会通过大气输送对环境造成广泛和持久性污染. 

    非晶Mg-Fe复合物的机械球磨制备及其电化学储氢特性
    肖学章 陈长聘 王新华 陈立新 高林辉 王丽 杜树立
    2006, 27(1):  116-120. 
    摘要 ( )   PDF (61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机械球磨制备的(2Mg+Fe)+x%Ni(x=0, 50, 100, 200)复合物的微结构和电化学储氢性能. 结果表明, 不加镍粉时, 镁粉与铁粉混合物经120 h球磨后仍然为纯镁与纯铁两相组织, 其电化学放电容量不到20 mA·h/g. 而加入镍粉和提高球磨强度有助于Mg-Fe非晶的形成, 并使颗粒尺寸减小, 添加镍粉越多, Mg-Fe非晶化程度越高, 放电容量越大, 而组合钢球混合球磨的粉末比等径钢球球磨的非晶化程度更高, 颗粒也更加细小均匀. 在x=100时, 不同尺寸和等径钢球球磨120 h合成的Mg2Fe非晶复合物的最大放电容量分别达到542.0和455.3 mA·h/g.

    羟基新戊醛在PbO2-SPE组合电极上的电氧化研究
    余建国 曹学静 张恒彬 李斐 徐玉玲
    2006, 27(1):  121-124. 
    摘要 ( )   PDF (35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热压-电镀法制得PbO2-固体高聚物电解质(SPE)组合电极. 通过伏安曲线和槽压与过电位曲线的测量, 研究羟基新戊醛在该组合电极上电氧化行为. 通过PbO2-SPE组合电极在阳极液中有、 无液相支持电解质及不同阴极液情况下的循环伏安曲线和线性伏安曲线比较, 证明该组合电极对羟基新戊醛氧化有较好的电催化作用.

    柠檬酸铋的热分解机理、 非等温反应动力学及其对双基推进剂燃烧的催化作用
    宋秀铎 赵凤起 刘子如 潘清 罗阳
    2006, 27(1):  125-128. 
    摘要 ( )   PDF (35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TG和DSC以及变温固相原位反应池/傅里叶红外光谱(RSFTIR)联用技术研究了柠檬酸铋的热分解行为, 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 并计算了主分解反应的动力学参数. 柠檬酸铋主分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分别为213.82 kJ/mol和1016.48 s-1. 将柠檬酸铋应用到双基推进剂配方中研究其对双基推进剂燃烧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柠檬酸铋对双基推进剂燃烧有良好的催化作用, 能显著提高双基推进剂的燃速, 降低压力指数, 特别是与少量炭黑(CB)复合后, 对双基推进剂燃烧的催化效果更好.

    碳纳米纤维在浓硝酸-浓硫酸溶液中表面氧化对其负载的Pd-Pt催化剂颗粒分散状态的影响
    唐天地 陈久岭 李永丹
    2006, 27(1):  129-133. 
    摘要 ( )   PDF (49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用混合的浓硝酸和浓硫酸在不同温度下氧化处理催化生长的碳纳米纤维. 利用X射线衍射、 N2物理吸附、 FTIR和离子交换研究了氧化处理对碳纳米纤维织构性质和表面含氧基团生成的影响.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碳纳米纤维负载Pd-Pt催化剂, 并利用高分辨电镜和脉冲H2化学吸附对Pd-Pt金属颗粒的分散状况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经过氧化处理的碳纳米纤维表面生成了含氧基团, 生成量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负载的Pd-Pt催化剂的分散程度也随着表面含氧基团浓度的增大而提高, 同时对后者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讨论.

    Cu/MoO3-TiO2/SiO2上光催化CO2和C3H8合成异丁烯醛的研究
    胡蓉蓉 钟顺和
    2006, 27(1):  134-139. 
    摘要 ( )   PDF (53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表面改性法和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金属修饰的负载型复合半导体材料Cu/MoO3-TiO2/SiO2, 用X射线衍射、 比表面积测定、 红外光谱、 拉曼光谱和紫外-可见漫反射等技术对固体材料的结构、 吸光性能和化学吸附性能进行了表征, 研究了该材料对CO2和丙烷合成异丁烯醛的光促表面催化规律. 结果表明, 半导体活性组分MoO3和TiO2在所制备的催化剂Cu/MoO3-TiO2/SiO2表面形成化学键, 并存在多种活性吸附位; 金属Cu的修饰拓展了固体材料对光源的响应范围, 提高了反应体系的吸光能力; 固体材料对CO2和丙烷的有效吸附使其在较低温度下就能促进异丁烯醛的紫外光化学合成, 反应选择性达到85%左右. 根据实验结果对光促CO2和丙烷表面催化合成异丁烯醛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自由电子激光对芳香聚酰胺纤维热处理的研究
    吴燕婕 杨丽敏 徐怡庄 杨学平 李永贵 王明凯 王笃金 吴瑾光 徐端夫
    2006, 27(1):  140-143. 
    摘要 ( )   PDF (27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红外自由电子激光方法处理芳香聚酰胺纤维.  实验结果表明, 芳香聚酰胺纤维在自由电子激光辐照时在外力拉伸下可出现“缩颈”现象. 红外光谱研究结果表明, 经自由电子激光处理的芳香聚酰胺纤维样品未出现热裂解. 这种方法有可能发展成一种热处理芳香聚酰胺纤维的新方法.

    研究快报
    相转移催化应用于催化裂化汽油氧化脱硫的研究
    赵地顺 马四国 刘翠微 任红威
    2006, 27(1):  144-146. 
    摘要 ( )   PDF (28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及原油硫含量的增大, 生产满足环境保护要求的清洁燃料是全球炼油工业的发展趋势, 燃料油脱硫显得越来越重要. 在众多的脱硫方法中, 选择性氧化脱硫技术以其工艺条件温和, 脱硫效果明显等特点, 受到了炼油行业的极大关注[1~3], 但脱硫率偏低(30%), 其关键是水相氧化剂与含硫化合物的有效混合. 本文将相转移催化应用于催化裂化(FCC)汽油的氧化脱硫中, 并对脱硫的工艺和机理进行了研究.

    钙离子体系中隐式和显式内随机共振
    李亚平 李前树
    2006, 27(1):  147-149. 
    摘要 ( )   PDF (27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 细胞内钙离子信号及其产生机理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这是因为钙离子信号能控制细胞的生死、 传递细胞间的信息、 提高基因表达的有效性和特殊性[1~3]. 在钙离子信号传递过程中, 受环境扰动是不可避免的. Shuai等[4]发现噪音能够控制钙离子通道中钙离子的释放. 在过去的十年中, 无论是物理、 化学还是生物体系[5~10]的噪音效应已被广泛研究, 其中包括对随机共振(SR)的研究[5], 经典SR是环境噪音能够放大弱的外加信号.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 发现有无噪音SR[11]和内SR(ISR) [6]. ISR的内信号来自噪音诱导的内信号, 这种SR现象叫隐式内SR(IISR). 而我们则发现了另外一种内SR, 即显式内SR(EISR) [12], 它的内信号是体系固有的内信号, 而不是由噪音诱导的. 本文主要研究加入外信号将对IISR和EISR产生的影响.

    研究简报
    香豆素类中药有效成分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的构效关系
    刘雪锋 夏咏梅 曹玉华 方云 邹珠燕 毛本刚 丁漪
    2006, 27(1):  150-152. 
    摘要 ( )   PDF (20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主要用荧光光谱(FS)、 紫外光谱(UV)从药物分子结构角度研究五种香豆素类中药有效成分CⅠ~CⅤ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 BSA)结合时的构效关系.

    二酰胺吡啶修饰杯[4]芳烃与脂肪二羧酸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
    陈东辉 孙宏伟 陈兰 沈荣欣 袁静 陈沛全 袁满雪 赖城明
    2006, 27(1):  153-155. 
    摘要 ( )   PDF (31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用分子力学和分子动力学方法对二酰胺吡啶修饰杯[4]芳烃与脂肪二羧酸的主客体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

    研究论文
    高分子相分离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魏东山 李奕杰 廖琦 金熹高
    2006, 27(1):  156-160. 
    摘要 ( )   PDF (59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粗粒化分子动力学(MD)模拟方法从分子层次研究两组分聚合物共混体系相分离过程中的动力学. 在相分离初期, 相区尺寸不随时间增加而变化; 在相分离中期, 相区尺寸与时间有很好的标度关系, 标度指数(α=1/3)符合Lifshiz-Slyozov提出的以扩散为主导的蒸发-凝聚机理的标度预测; 在相分离后期, 体系实现宏观相分离, 相区尺寸不再随时间改变而变化. 体积分数小的高分子链尺寸在相分离过程中先收缩再扩张, 在实现宏观相分离后, 高分子链尺寸又回到本体状态尺寸.

    聚(ε-己内酯)薄膜结晶形貌及分子取向研究
    王震 谢续明 杨睿 王秀凤
    2006, 27(1):  161-165. 
    摘要 ( )   PDF (72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匀胶机通过溶液铸膜方法在硅片和铝箔基板上分别制备具有不同厚度的聚(ε-己内酯)(PCL)薄膜. 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和偏光衰减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ATR-FTIR)对薄膜中PCL的结晶形貌、 片晶生长方式及分子链取向进行了研究. AFM结果表明, 在200 nm或更厚的薄膜中, PCL主要以侧立(edge-on)片晶的方式生长; 对于厚度小于200 nm的薄膜, PCL片晶更倾向于以平躺(flat-on)的方式生长. 这种片晶生长方式的改变在硅片和铝箔基板上都表现出同样的倾向. 此外, 在15 nm或更薄的薄膜中, PCL结晶由通常的球晶结构变为树枝状晶体. 偏光ATR-FTIR结果表明, 当膜厚小于200 nm时, 薄膜结晶中PCL分子链沿垂直于基板表面方向取向, 并且膜越薄, 取向程度越高, 与AFM的观测结果一致.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马来酸酐)共混体系相分离的流变学行为
    李润明 俞炜 周持兴
    2006, 27(1):  166-169. 
    摘要 ( )   PDF (31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动态流变学方法, 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苯乙烯-马来酸酐)(PSMA)共混体系的相行为进行了研究. 相分离温度由动态储能模量对温度曲线斜率的转折点确定. 结果表明, 表观相分离温度有很大的频率依赖性, 因此, 动态流变学方法应用于相分离温度测定时要外推到频率为零.

    N,N,N,′N′-四炔丙基-4,4′-二氨基-二苯甲烷与4,4′-联苯二苄叠氮固化动力学研究
    罗永红 扈艳红 万里强 薛莲 周围 黄发荣 沈学宁 齐会民 杜磊 陈祥宝
    2006, 27(1):  170-173. 
    摘要 ( )   PDF (42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别利用FTIR和DSC技术对由N,N,N′,N′-四炔丙基-4,4′-二氨基-二苯甲烷(TPDDM)与4,4′-联苯二苄叠氮(BAMBP)形成的一种新型三唑树脂的固化反应及其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TPDDM与BAMBP通过1,3-偶极环加成反应形成三唑五元环结构的聚合物, 固化起始温度约为70 ℃, 体系在较低温度下即可固化.  反应体系的固化反应是一级反应, 采用DSC法与FTIR法分别获得了表观聚合反应动力学参数, 其结果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规则星形高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势的自洽场研究
    徐嘉靖 邱枫 张红东 杨玉良
    2006, 27(1):  174-177. 
    摘要 ( )   PDF (34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自洽场理论方法计算了星形高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势, 并与标度理论的推测以及基于粒子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自洽场理论计算得到的星形高分子之间的二体相互作用势与标度理论推测的结果基本一致: 当两个星形高分子核心之间的距离小于其对应的等效软球的半径R时, 二体相互作用势U与星形高分子核心之间的距离d及官能度f之间的关系为U(d)∝-f 3/2 ln(d/R). 当星形高分子核心间距离较小, 相互作用势与星形高分子核心间距离的对数呈线性关系时, 三体相互作用为吸引作用, 但其强度约等于二体作用的10%. 因此, 以二体作用为基础的基于粒子的模拟方法是基本合理的.

    PAA/PU合金制备多孔PI薄膜及结构与性能研究
    刘久贵 姜立忠 战佳宇 武德珍 金日光
    2006, 27(1):  178-181. 
    摘要 ( )   PDF (41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 在聚氨酯(PU)溶液中使均苯四酸二酐(PMDA)与4,4′-二氨基二苯醚(4,4′-ODA)缩聚成聚酰亚胺(PI)预聚体聚酰胺酸(PAA), 从而制成PAA/PU的混合溶液, 然后刮涂成膜, 经过热处理使得PAA亚胺化和PU降解, 制备多孔PI薄膜. 通过对薄膜进行红外光谱,热失重分析及透射电镜(TEM)观察, 结果表明, 最佳的PU热降解温度为360 ℃, PU降解后在PI基体中留下长条状纳米孔, 且孔径大小随聚氨酯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通过对薄膜进行力学性能、 介电性能和吸水率研究, 结果表明, 随着体系中PU用量的增加, 热处理后的多孔PI薄膜的介电常数逐渐下降, 但拉伸强度降低, 吸水率上升.

    壳聚糖溶液pH对载细胞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性能的影响
    于炜婷 刘袖洞 李晓霞 綦文涛 任东文 马小军
    2006, 27(1):  182-186. 
    摘要 ( )   PDF (42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为研究手段, 原位直观地考察了在不同pH条件下聚电解质膜的络合程度和蛋白扩散情况. 通过分析pH值对微胶囊膜性能的影响规律, 并结合不同种类细胞对环境pH的敏感特性, 确定了制备细胞培养用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的最佳pH值. 结果表明, 当壳聚糖溶液的pH值由3.50增加到6.50, 微胶囊膜的络合深度呈现高-低-高的趋势, 而微胶囊膜的膨胀性能呈现低-高-低的趋势, 模型蛋白通过微囊膜的扩散呈现低-高-低的趋势, 拐点均出现在pH=4.00和5.50处. 结合动物细胞及微生物细胞对环境pH耐受能力的考察, 确定制备微囊化动物细胞时, 微胶囊成膜反应溶液的最佳pH值为5.50; 制备微囊化大肠杆菌时, 反应溶液的最佳pH值为5.00; 制备微囊化酵母菌时, 反应溶液的最佳pH值为4.50.

    向列型液晶与硬粒子两相体系的织态演化动力学研究
    王涛 洪珂 张红东 杨玉良
    2006, 27(1):  187-191. 
    摘要 ( )   PDF (76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二维XY模型和CDS元胞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向列型液晶与少量硬粒子组成的两相体系的织态演化动力学. 通过模拟给出了织态演化过程的偏光图案, 其中纯液晶体系的偏光图案与实验观察到的结果一致; 并计算得到了空间相关函数和结构因子以及相区域的特征长度随时间t增长的标度关系. 同时统计了体系中缺陷点的数目, 得到了缺陷数目随时间t减少的标度关系. 发现粒子与液晶的相互作用将导致序参量有序化过程、  相区域增长速度和缺陷湮灭速度减慢.

    HTEMPO和TMPD调控下MMA可控/活性光聚合研究
    刘晓暄 任亚娥 张婷 韩梅 吴光国
    2006, 27(1):  192-195. 
    摘要 ( )   PDF (35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HTEMPO(2,2,6,6-四甲基-4-羟基哌啶-1-氧自由基)和TMPD(2,2,6,6-四甲基哌啶酮)为调控介质, 以Irgacure 651为引发剂, 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光聚合体系的控制反应动力学, 比较了单分子(HTEMPO为调控介质)和双分子(HTEMPO和TMPD为调控介质)调控体系, 并讨论了HTEMPO和HTEMPO/TMPD在MMA光聚合体系中的调控作用、 光敏化作用和原位光氧化反应. 结果表明, 对MMA光聚合体系, 以HTEMPO/TMPD为控制介质的双分子调控体系是有效的, 获得了良好的ln(\[M0\]/\[M\])与时间, 数均分子量与转化率之间的线性动力学关系, 并且PMMA均聚物的多分散性指数(PDI)随着转化率的提高而减小. 在高转化率(>85%)下, 体系的多分散性指数(PDI)最小值可达到1.2.

    研究快报
    浸润性可调的导电聚苯胺/聚丙烯腈同轴纳米纤维
    朱英 张敬畅 郑咏梅 翟锦 江雷
    2006, 27(1):  196-198. 
    摘要 ( )   PDF (38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聚苯胺(PANI)因其具有可调的导电性、优异的化学稳定性、简单的制备方法等特点,  在化学电源、抗静电涂层、电磁屏蔽材料、抗腐蚀、传感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4].  由于聚苯胺的刚性分子链使得聚苯胺几乎不溶不熔,  难以加工应用, 因此,  将导电聚合物直接制成纳米纤维一直是合成纤维界所希望的目标之一.  此外,  由于材料尺度的减小,  使纳米材料的表面与界面性质,尤其是表面浸润性变得更为突出.  浸润性是固体表面的重要特征之一,  它主要由表面的化学组成和微观结构共同决定[5,6].  可调的浸润性在超疏水材料、药物传输、仿生材料和微流体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7~10] ,  引起人们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