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4年 第25卷 第S1期    刊出日期:2004-12-31
    研究论文
    微流控芯片电化学与电化学发光检测的某些进展
    汪尔康
    2004, 25(S1):  1-2. 
    摘要 ( )   PDF (25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微全分析系统(μTAS)发展很快[1~3],已有多种检测器被应用.电化学检测法具有微型和原位的特点,可为微环境提供高灵敏度的检测效果.

    PDMS微流控芯片-电化学检测集成系统
    陈洪渊
    2004, 25(S1):  3-3. 
    摘要 ( )   PDF (14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全分析系统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目前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其中的一个主要分支芯片毛细管电泳已成功地用于多种物质的分离和检测.

    Development of PDMS-based Microfluidic Device for Cell-based Assays
    LI Cheuk-Wing, YANG Jun, TZANG Chi-Hung, YANG Meng-Su
    2004, 25(S1):  4-6. 
    摘要 ( )   PDF (25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In a single step photolithography,multi-level microfluidic device is fabricated by printing novel architectures on a film photomasks.The whole fabrication process is executed by classical PCB technology without the need to access clean room facilities.Different levels of protruding features on PCB master are produced by exposing a photomask with specifically arranged "windows and rims" architectures,followed by chemical wet etching.Poly(dimethylsiloxane)(PDMS) is then molded against the positive relief master to generate microfluidic device featured with multi-level sandbag structure and peripheral microchannels.This sandbag structure is an analog to traditional dam or weir for particle entrapment.The microstructure does not collapse when subjected to applied pressure,which is suitable for operation on elastic PDMS substrate.Typical immunocytochemcial staining assays were performed in the microdevice to demonstrate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sandbag structure for cellular analysis.This simplified microfabrication process employs low-cost materials and minimal specialized equipment and can reproducibly produce mask lines with about 20 μm in width,which is sufficient for most microfluidic applications.

    单细胞分析研究
    金文睿
    2004, 25(S1):  7-7. 
    摘要 ( )   PDF (11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单细胞分析是一个令分析化学家十分感兴趣和重视的领域.本实验室近年来在以下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

    细胞芯片分析概念与技术发展
    陈义
    2004, 25(S1):  8-8. 
    摘要 ( )   PDF (11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子层次的分析问题已被广泛研究,虽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继续突破,但已经能够解决诸如基因组全序测定这样的重大科学课题.与此不同,细胞层次的分析研究却进展缓慢,而且主要集中于生物界.

    微流控芯片的研制及其相关仪器的集成化研究
    林金明, 苏荣国
    2004, 25(S1):  9-10. 
    摘要 ( )   PDF (20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报道了微流控芯片的制作方法、芯片材料的选择以及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实验方法,侧重介绍芯片毛细管电泳分离与检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研究的进展,总结了近年来作者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研制成功的微流控芯片仪器.

    电泳芯片微通道中分子传递效率的比较研究
    刘笔锋, 路清铭, Shigeru Terabe
    2004, 25(S1):  11-12. 
    摘要 ( )   PDF (21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用聚二甲基硅氧烷为电泳芯片材料,比较了同步辐射和紫外光刻蚀技术制作的芯片微通道内样品的分子分散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同步辐射刻蚀技术制作的微通道具有更好的分子传递效率.根据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表征结果初步推断,可能与通道的内表面的粗糙度有关.进一步的色谱保留分析证实了该假设的可靠性.

    毛细管电泳芯片的电特性研究
    罗怡, 陈阳, 刘冲, 王立鼎
    2004, 25(S1):  13-13. 
    摘要 ( )   PDF (15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芯片毛细管电泳技术是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分析技术.本文研究了毛细管电泳芯片的电特性.在一定的电压范围内,玻璃和有机玻璃芯片的伏安特性都有线性段区域,因此在此线性段内研究芯片的电特性可以将其简化为电阻模型.根据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建立了毛细管电泳芯片的等效电阻模型,研究了分离电压以及分离焦耳热的影响因素,为毛细管电泳芯片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微流控芯片-荧光编码微球流式生化分析技术的研究
    牟颖, 杨蕊, 吴喆, 金钦汉
    2004, 25(S1):  14-15. 
    摘要 ( )   PDF (42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流控芯片以其体积小、散热性好和灵活方便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并且经交叉、融合了激光技术、流体力学、生物化学和分析检测等众多领域的知识和成果后,已经被大量应用于化学、生物和医药分析等领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芯片毛细管电泳管道中电渗流的数值模拟
    周霆, 何凤云, 夏兴华
    2004, 25(S1):  16-17. 
    摘要 ( )   PDF (19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芯片毛细管电泳管道中电渗流的数学模型,模拟了正常管道和细管道中十字交叉进样电渗流的性质以及其中样品浓度的分布.模拟的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引人了时间参数,对电渗流以及浓度的分布作了一个含时的考察.同时,提出了通过管道表面修饰改变ζ电势的方法以消除弯道效应.

    一种以毛细作用和蒸发为驱动力的新型微泵的研制
    关艳霞, 戴敬, 方肇伦
    2004, 25(S1):  18-19. 
    摘要 ( )   PDF (21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关于微泵的研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1],现已研制开发出很多种类的微泵,如可以用多种驱动力驱动的机械微泵(压电驱动、静电驱动和热气动力驱动等)[2]和以场感应流微泵为主的非机械微泵(包括电渗泵、磁液态动力泵和电液态动力泵等[3]).机械微泵的制造工艺复杂,而且液流有脉动性;场感应流微泵的液流无脉动性,流速范围可在每分钟几纳升到每分钟几百微升之间变化,因此被微流控系统广泛采用,但这种微泵需要庞大的驱动器,使用不便.

    微流控分析系统中的自动控制和数据分析
    刘菁, 庄贵生, 徐良基, 贾春平, 金庆辉, 赵建龙
    2004, 25(S1):  20-21. 
    摘要 ( )   PDF (28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自动控制及数据分析方法在微流控分析系统中的应用技巧及可行方案.以芯片电泳系统为例,具体介绍电子技术应用于微流控检测仪器搭建及检测数据处理,同时,拓展说明了未来信息技术在微流控分析系统中可能的应用领域.

    微流通道中的磁力搅拌混合及其应用研究
    王永宁, 李成武, 郭小英, 高云华
    2004, 25(S1):  22-23. 
    摘要 ( )   PDF (16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报道了一种利用外加旋转磁场与芯片微通道中的磁性微粒之间的磁力作用进行主动式微流混合的方法,并初步考査了该方法在免疫反应和发光分析中的应用.

    基于激光加工的聚合物微通道的流动特性研究
    贺永, 傅建中, 陈子辰
    2004, 25(S1):  24-25. 
    摘要 ( )   PDF (28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高斯形截面的微通道中的流场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在压力驱动下,对于深宽比<3的通道,存在2个流速极值,此时通道的顶部对流体的输送也具有较大的贡献.对于深宽比>3的通道却只存在一个极值,此时顶部对流体输送几乎不起作用.研究结果对微通道中流体的流动特性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微全分析系统专用微型电源的研制
    陈缵光, 王立世, 莫金垣
    2004, 25(S1):  26-27. 
    摘要 ( )   PDF (22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芯片毛细管电泳(Chip-CE)是当前微全分析系统(μ-TAS)中最活跃的领域和发展前沿.Chip-CE包括微芯片、高压电源和检测器等3个主要部分.

    微流通道中溶质峰形不对称现象的研究
    梁恒, 刘小龙, 贾振斌
    2004, 25(S1):  28-29. 
    摘要 ( )   PDF (20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微流控芯片分析中,由于微流通道微小的尺寸和检测器灵敏度的限制,容易出现诸如样品相对过载等引起溶质带偏离高斯分布(如前拖尾或者后拖尾等)的现象.引起溶质带峰形不对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吸附等温线[1]和溶质带经过检测器时,由空间分布转化为时间分布所引起的扭曲所致[2].

    Principle of a Multistage Electroosmotic Pump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icrofluidic Chip
    CHEN Ling-Xin, GUAN Ya-Feng
    2004, 25(S1):  30-30. 
    摘要 ( )   PDF (12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In the past decade,a variety of microfabricated pumps and fluid-handling systems based on ultrasonic,electricity,light,magnet and heat actuated technologies were reported1[1],which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two groups;membrane-displacement pumps and field-induced flow pumps.

    微型混合器的结构设计及实验研究
    杨华勇, 刘素芬, 傅新
    2004, 25(S1):  31-32. 
    摘要 ( )   PDF (35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流体系统包括微量流体的传感、输送、检测和控制[1],是MEMS的一个重要分支.微型混合器是实现不同试剂或试样分子级混合的微流控器件系统,混合处理的目的是降低非均匀性.

    Micro-DPIV技术在微型无阀泵瞬变流场检测中的应用
    傅新, 谢海波, 杨华勇
    2004, 25(S1):  33-34. 
    摘要 ( )   PDF (39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型泵作为微流动系统的动力源,是微流动系统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其中微型无阀泵以其结构简单、加工成本低而备受关注,同时该微泵可以进行生物大分子类流体的输送,因此在生化检测和药物控释等领域具有较强的集成应用价值[1].

    玻璃-PDMS复合芯片微流控气动微阀的研制
    李舟, 徐光明, 崔群, 方群
    2004, 25(S1):  35-36. 
    摘要 ( )   PDF (15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报道了一种基于玻璃-PDMS复合芯片微流控气动微阀的制作方法,该方法较Unger等[1]的方法更为简单易行,并克服了PDMS芯片气动微阀刚性不足和与外流路连接困难的缺点,提高了微阀的可靠性.

    PMMA基微流控芯片的准分子激光制备方法研究
    姚李英, 张瑜, 刘保安, 陈涛, 刘世炳, 左铁钏
    2004, 25(S1):  37-38. 
    摘要 ( )   PDF (46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准分子激光微加工技术在PMMA表面加工出了微混合器芯片.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准分子激光微加工技术可以加工出尺寸基本符合要求的、连续的、表面光洁度髙和边界整齐的微通道,可以加工出结构复杂的微流控芯片.

    PDMS夹心式电泳微芯片的研究
    刘长春, 崔大付, 蔡浩原, 王利, 苏波
    2004, 25(S1):  39-40. 
    摘要 ( )   PDF (17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电泳微芯片由于具有自动化程度高、试剂消耗少和分析速度快等优点,目前已经成为微全分析系统研究的热点.

    PDMS复制的微流控芯片微结构尺寸的简易测量方法研究
    戴敬, 樊晓峰, 方肇伦
    2004, 25(S1):  41-42. 
    摘要 ( )   PDF (17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流控芯片上通道与结构尺寸是微流控系统研究与加工中的一个基础数据,由于其微米级的尺度及要求非破坏性等特点,常用的触针式轮廓仪由于其触针尺寸的限制,对髙深宽比的微结构测量失真明显.而其它的测量方法如扫描电镜显微测试技术及光干涉技术等均难以满足需要或难以在普通的化学实验室中实现.

    聚二甲基硅氧烷高聚物微流控芯片的制作与功能性修饰及其在手性分子识别中的应用
    曾湖烈, 苏荣国, 林金明
    2004, 25(S1):  43-44. 
    摘要 ( )   PDF (19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紫外光作为光源,实现了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芯片的不可逆键合.同时实现了通道表面修饰的前处理,在PDMS芯片通道中修饰了手性分子识别剂β-CD.并用于苯并类和联苯类药物的手性拆分.采用紫外检测可获得很髙的信噪比.

    一种玻璃微流控芯片的制作方法研究
    李成武, 王永宁, 高云华
    2004, 25(S1):  45-46. 
    摘要 ( )   PDF (30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以ITO膜为掩膜的玻璃微芯片的制作方法和玻璃-玻璃键合技术,并详细讨论了腐蚀条件对掩膜的性能、玻璃的蚀刻速率和微通道表面形貌的影响.总结出了该制作方法与传统玻璃芯片的制作方法相比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开发出了一种成本低且简易的玻璃芯片制作方法.

    可逆电泳芯片制作及在临床尿蛋白检测上的应用
    庄贵生, 徐良基, 刘菁, 贾春平, 李刚, 金庆辉, 赵建龙
    2004, 25(S1):  47-48. 
    摘要 ( )   PDF (16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报道了一种可逆键合电泳微芯片的制作方法,以及该微芯片在临床尿蛋白检测上的应用.结果表明,本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泳道堵塞而导致的材料浪费,降低了实验成本.

    两种高聚物生物芯片材料的光学透过及激光加工性能分析
    祁恒, 陈涛
    2004, 25(S1):  49-49. 
    摘要 ( )   PDF (13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准分子激光对高聚物材料进行微加工制作,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高聚物基生物芯片.根据对制作生物芯片材料的性能要求,比较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和聚碳酸酯(PC)对不同波长激光的光波透过率,测量了高聚物材料经准分子激光微加工后的微结构,并得出准分子激光对不同髙聚物材料的刻蚀速率与入射激光能量密度之间的关系.

    聚二甲基硅氧烷/玻璃微流控芯片永久性粘合方法及其微通道表面改性研究及其应用
    陈林, 任吉存, 毕睿, 陈迪
    2004, 25(S1):  50-51. 
    摘要 ( )   PDF (26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聚二甲基桂氧烷[Poly(dimethylsilloxane),PDMS]基质微流控芯片因其透光性能好,价格便宜,加工容易,适合大规模生产,成为微全分析系统(Micro total analysis system,μ-TAS)发展的一个热点[1].PDMS易于复制微通道形状,且具有较高的保真度,省去了玻璃芯片刻蚀的复杂过程;而玻璃具有易于集成功能单元,散热性能好的优点,PDMS-玻璃杂合微流控芯片同时结合了PDMS和玻璃的优点,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2].

    热压聚合物微流体芯片成型过程的温度场有限元模拟研究
    傅建中, 贺永, 陈子辰
    2004, 25(S1):  52-53. 
    摘要 ( )   PDF (44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热压法(Hot embossing)是一种快速复制微流控芯片的技术.它是生产高质量、高精度聚合物材料微流体芯片的一种方法.

    CO2激光直写加工聚合物微流体芯片的建模研究
    傅建中, 相恒富, 陈子辰
    2004, 25(S1):  54-56. 
    摘要 ( )   PDF (31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C02激光直写聚合物(PMMA)微流体芯片加工原理基础上,对激光直写PMMA微流道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研究.采用能量守恒原理对激光直写PMMA微流道成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微流道的形状呈髙斯函数型分布,并获得了微流道深度和激光功率、加工速度的函数关系及微流道截面形状的数学模型.实验数据较好地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该模型对C02激光直写聚合物(PMMA)微流体芯片的加工工艺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介孔材料在微PDMS芯片固定化酶中的应用
    田玉平, 刘晓英, 吴会灵, 杨芃原
    2004, 25(S1):  57-58. 
    摘要 ( )   PDF (33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酶解是蛋白质分析的重要前处理方法.微流控芯片具有样品耗样量小,可以实现样品的预处理、分离、富集、鉴定等分析过程于一体等特点.将酶固定在微流控分析芯片上,可以为蛋白质样品的分析提供一个高通量的技术平台.

    有机玻璃微流控芯片表面的蛋白质固定化及应用研究
    屈海云, 王海涛, 黄懿, 陆豪杰, 钟伟, 孔继烈, 杨芃原, 刘宝红
    2004, 25(S1):  59-60. 
    摘要 ( )   PDF (21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分子聚合物由于具有种类繁多、价格低廉、加工方法多种多样以及容易实现批量生产等优势,已越来越多地成为微芯片材料的首选[1];将生物分子固定于固相载体上,与底物发生异相生化反应,从而使得产物易与反应体系分离,并可多次重复使用,无污染且大大降低消耗等特点而备受关注[2].但是,由于聚合物材料表面较强的疏水性和化学惰性,无法直接通过如吸附、包埋、共价键合等常规的实验手段完成生物分子的有效固定.

    玻璃基质微流控芯片的室温键合技术
    贾志舰, 方群, 方肇伦
    2004, 25(S1):  61-62. 
    摘要 ( )   PDF (17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芯片键合是微流控芯片加工的一个重要步骤.目前玻璃芯片的键合多采用高温键合技术(500~650℃).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微流控芯片的制备和表面改性
    孔泳, 朱小荧, 陈恒武, 吕小玲
    2004, 25(S1):  63-63. 
    摘要 ( )   PDF (15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聚物微流控芯片具有制备简单、成本低、可批量生产等突出优点而有望成为一次性器件,近年来在国内外引起了同行们的兴趣.但是,高聚物表面的憎水性、对有机分子的强吸附性、电渗流的不稳定性等又成为高聚物芯片在微流控分析领域得以广泛应用的障碍.

    分子筛修饰微流控芯片的研究和应用
    黄懿, 单巍, 屈海云, 刘宝红, 孔继烈, 杨芃原
    2004, 25(S1):  65-65. 
    摘要 ( )   PDF (20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微电子机械系统(Microelectreomechanical System,MEMS)技术研究发展起来的微全分柝系统(Micro Total Analysis System,pTAS)是近10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薪新的微生化分析系统[1].现在也称其为实验室芯片(Lab-on-a-Chip)或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ic Chip)等.

    一种微流控芯片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的研制及应用
    郭怀忠, 陈蓉, 孙毓庆
    2004, 25(S1):  66-67. 
    摘要 ( )   PDF (20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制了一台正交结构的微流控芯片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将较宽的芯片架固定在1个三维操作平台上,可用于检测点的调节和激光光斑校准微调.不同发射波长的半导体激光器以及不同波长的窄带滤光片均可方便更换,以满足不同品种的分析要求.该检测器结构简单、体积小和操作灵活方便,对微流控芯片的尺寸及通道结构适应性强.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多种芯片的应用研究需要.

    全柱成像激光诱导荧光微阵列芯片检测器
    张祥民, 毛煜
    2004, 25(S1):  68-69. 
    摘要 ( )   PDF (29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微分离技术的发展和微电子、微制造技术的进步,芯片分析仪器已成为当今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传统的单通道、单点检测所存在的弊端是检测通量太小.

    一种新型铜离子荧光探针——CdTe量子点
    李良, 钱惠锋, 任吉存
    2004, 25(S1):  70-71. 
    摘要 ( )   PDF (26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讨了髙量子产率CdTe量子点作为铜离子探针的可能性,发现铜离子对碲化镉量子点的荧光有猝灭效应,且量子点溶液的荧光强度与铜离子浓度成良好的负相关线性关系.由于CdTe量子点比CdS具有更为优良的光学性质和稳定性,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纳米离子探针.

    顺序注射-液芯波导H-通道芯片联用系统DNA片段的毛细管电泳分离激光诱导荧光检测
    王世立, 徐章润, 方肇伦
    2004, 25(S1):  72-73. 
    摘要 ( )   PDF (18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毛细管电泳微流控芯片分离-激光诱导荧光(LIF)检测DNA片段是近年来微流控分析系统中研究得较为成功的领域,该方向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促进了微流控分析系统的发展.在相关的报道中,待分析样品和系统运行溶液仍然主要使用手工操作.

    微流控芯片化学发光检测系统的设计及其应用
    苏荣国, 林金明
    2004, 25(S1):  74-75. 
    摘要 ( )   PDF (22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标准光刻、化学刻蚀及热键合技术制作微流控电泳芯片,在芯片上集成流通式化学发光检测池,实现样品的芯片电泳分离化学发光检测.采用双(2,4,6-三氣苯基)草酸酯(TCPO)-过氧化氢化学发光体系,通过微泵输送化学发光试剂.单酰化苯并氨基酸和单酰化肌氨酸在该系统中得以成功地分离检测,其检测限分别达到2.8和3.2 μmol/L.

    高灵敏的化学发光微流控电泳芯片检测系统的研究
    黄香宜, 汪娇宁, 任吉存
    2004, 25(S1):  76-77. 
    摘要 ( )   PDF (16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化学发光检测具有灵敏度高、光学构型简单和背景低等特点,非常适合于毛细管电泳和微流控芯片检测.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检测方法已成功地用于氨基酸、蛋白质、ATP、过渡金属离子和镧系元素离子等的检测,对金属离子的检测限达到l012mol/L.

    用于微流控芯片的共焦式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研制及在DNA片段分离检测中的应用
    刘科辉, 梁宁, 姚波, 罗国安, 王义明
    2004, 25(S1):  78-79. 
    摘要 ( )   PDF (20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无胶筛分技术用于微流控芯片分离DNA将大大提高分析的速度,并且可以进一步集成化.目前这一技术虽然已有商品仪器——Agilent Bioanalyzer 2100,但是由于仪器本身各项参数均为定值不可更改,因此限制了该仪器的推广应用.

    微流控芯片直接化学发光检测方法研究
    吉邢虎, 何治柯, 庞代文, 程介克
    2004, 25(S1):  80-81. 
    摘要 ( )   PDF (20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Ru(bipy)32+的化学发光反应,建立了一种新型微流控芯片化学发光检测方法.以草酸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表面活性剂CTAB的浓度、化学发光反应酸度以及Ru(bipy)32+浓度等因素对峰形以及检测灵敏度和重现性的影响.草酸的线性范围为1.0×10-4~5.0×10-6mol/L,检测限达到2.0×10-6mol/L.该方法的建立为微流控芯片分离检测某些有机酸、药物、环境物质及核酸等提供了新方法.

    液滴荧光传感与计算机联用技术在微量分析中的应用
    冯锋, 陈泽忠, 林洁刁
    2004, 25(S1):  82-83. 
    摘要 ( )   PDF (21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在LS55型荧光-磷光-发光分光光度计上加装液滴产生及调节附件,采用计算机采集与分析处理数据,成功地研制了双通道液滴光化学传感装置.利用葡聚糖凝胶对复合维生素B中不同组分的选择性吸附来达到分离与同时检测的目的,并将其用于复合维生素B药片的分析,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化学发光二维两点检测微流控芯片系统
    范军, 石晓强, 梁恒
    2004, 25(S1):  84-85. 
    摘要 ( )   PDF (21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化学发光二维两点检测微流控芯片系统设计集成了一种可用于分离检测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等复杂样品的化学发光二维两点检测微流控芯片系统.该系统采用双检测器同时检测第一维和第二维的分离峰信息,可获得样品的二维分离谱图,满足了对多种复杂结构微流控芯片分离特性进行研究的要求.

    耦联式安培-电导检测器的研制及其在CE中的应用
    谢天尧
    2004, 25(S1):  86-87. 
    摘要 ( )   PDF (19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毛细管电泳(CE)检测器的研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目前已发展的一些检测方法有光学、电化学、质谱的和放射同位素等.

    柱端安培检测毛细管电泳芯片及其初步应用
    吴友谊, 林金明, 蔡宗苇
    2004, 25(S1):  88-89. 
    摘要 ( )   PDF (14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两步蚀刻技术制作集成工作电极导管的毛细管电泳芯片,30 μm直径的碳纤维微电极通过导管与分离通道末端对齐和固定,芯片上还制作了阴极通道以固定电泳负极.以神经传递物质多巴胺(DA)和邻苯二酚(CA)表征制作的芯片,DA和CA测定的线性范围为5~200 μmol以及20~800 μmol,检测限分别是0.51和2.9 μmol(S/N=3).三种酚类的检测结果表明该芯片可应用于环境样品的分析.

    一种新型电泳芯片柱端安培检测池结构
    陈志锋, 高云华, 李成武, 林金明, 李清岭
    2004, 25(S1):  90-91. 
    摘要 ( )   PDF (23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设计并精密制作了电沐芯片电化学安培检测池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电泳芯片插人式集成检测系统.采用柱端安培检测模式,以多巴胺和儿茶酚为检测模式物,对该系统的各项分离检测性能进行了评价.

    毛细管电泳芯片简化安培检测系统的研制
    李成武, 高云华, 陈志锋, 李清岭
    2004, 25(S1):  92-93. 
    摘要 ( )   PDF (19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开发出一种新型电化学检测器,该检测器具有噪声低、基线漂移小、检测限低、整体体积小及便于现场使用等优点.在集成ITO电极的PDMS/玻璃毛细管电泳芯片上,利用多巴胺标准样品对该检测器的性能进行了评价.

    带有可更换半自准工作电极的集成化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芯片(Ⅱ)——实验参数对多巴胺半波电位的影响
    孟斐, 王钰蓉, 陈恒武
    2004, 25(S1):  94-94. 
    摘要 ( )   PDF (16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带有可更换半自准式集束碳纤维圆盘工作电极的集成化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芯片,以多巴胺为模型化合物,通过考察分离电压、通道构型及电极与通道出口的间隙等参数对待测物多巴胺半波电位的影响,提出了芯片毛细管电泳-柱端安培检测系统中减小分离电压对安培检测系统干扰的措施.

    一种简单的微流控芯片正交型激光诱导荧光检测系统
    富景林, 方群, 黄艳贞
    2004, 25(S1):  95-96. 
    摘要 ( )   PDF (20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微流控芯片检测技术的研究一直是近年来微全分析系统领域的研究热点.激光诱导荧光(Laser induced fluorescence,LIF)检测技术因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成为目前微流控分析芯片采用最广的检测方法[1].

    双光路同步调制提高微流控系统中基于发光二极管的荧光检测的信噪比
    张涛, 方群, 方肇伦
    2004, 25(S1):  97-98. 
    摘要 ( )   PDF (31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随着微全分析系统的快速发展,使得将传统化学中混合、反应、分离以及检测等操作集成到芯片上,以减少试剂消耗和提高分析速度成为可能.实现这一目标的挑战性工作之一是如何克服在微型化的光度检测中由于光程变短以及有效检测体积减少而导致的系统灵敏度的降低.

    微芯片毛细管电泳电化学/电化学发光同时检测药物分子
    杨秀荣, 邱海波, 严吉林, 赵晓翠, 汪尔康
    2004, 25(S1):  99-100. 
    摘要 ( )   PDF (18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了基于毛细管电泳芯片的电化学和电化学发光同时检测技术.在此芯片系统中,三联吡啶钌Ru(bpy)32+[Tris(2,2'-bypiridyl) ruthenium(Ⅱ)]既作为电化学发光(ECL)检测所需的发光试剂与被分析物反应,生成激发态的Ru(bpy)32+*,从而产生电化学发光信号;又具有催化作用参与电极表面的电化学反应,从而得到增强的电流响应.电化学信号与电化学发光信号同时产生并被分别纪录,从而实现了电化学和电化学发光的同时检测.这种芯片由两部分构成,分别是带有分离和进样通道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层和ITO(Indium tin oxide)工作电极底片.PDMS层与ITO电极底片采用可逆键合的方式组成芯片,该芯片大大简化了操作过程,提髙了发光信号的采集效率.在整个实验过程中,ITO电极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可长时间多次使用.选用山莨菪碱和氧氟沙星两种药物分子作为被分析物,对芯片系统性能进行了表征.

    研究简报
    微流控玻璃芯片毛细管电泳鞘流型紫外光度检测系统
    刘军, 方群
    2004, 25(S1):  101-102. 
    摘要 ( )   PDF (19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前,微流控芯片分析系统中常用的检测方法有激光诱导荧光检测、质谱、化学发光、电化学和光度法等.其中应用最多的是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但其所测样品大部分需要衍生.

    研究论文
    生化芯片上的光纤消逝波吸收光度检测
    李锋, 吴一辉, 赵华兵
    2004, 25(S1):  103-103. 
    摘要 ( )   PDF (14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化芯片上探测器的总体性能将影响整个芯片分析系统的检出限、检测速度和适用范围等指标,是芯片分析系统的一个关键部分.针对生化芯片检测区的检测体积小、样品剂量少以及与生化芯片集成等特殊要求,设计了易于集成在芯片内的,用分光光度法对混合后液体的消逝波吸收光谱探测的方法.

    一种新的与微型化自发电池整合的电化学发光检测芯片研究
    吕家根
    2004, 25(S1):  104-105. 
    摘要 ( )   PDF (13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实现微流控芯片电化学发光检测的微型化,开展了微型自发电池与微流控芯片的整合研究.设计并制作出一种简易、实用的微型化电化学发光检测芯片.初步的分析应用说明了以上设计的可行性.本文结果对催生完全自主性的微型化芯片实验室具有积极的意义.

    腐蚀接头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系统用于临床药物的快速检测
    尹学博, 汪尔康
    2004, 25(S1):  106-106. 
    摘要 ( )   PDF (15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毛细管电泳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分离分析技术,以其分辨率高、分离时间短及样品试剂用量小等特点而被广泛用于环境、生物以及临床分析[1].基于三联吡啶钌的电化学发光检测技术结合了电化学检测的微型、原位和化学发光的高灵敏,可用于胺类、醇类、DNA以及免疫分析[2].毛细管电泳和电化学发光检测技术的结合可以成为一种低费用、低成本及简便快速的分离分析技术.

    毛细管电色谱研究的一些新进展
    邹汉法, 傅红靖, 靳文海, 谢传辉
    2004, 25(S1):  107-108. 
    摘要 ( )   PDF (20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毛细管电色谱(Capillary electrochromatography,CEC)是一种新兴的以电渗流为驱动力的微柱分离分析新技术和新方法[1].它主要依靠电渗流驱动流动相,流动相的流型为塞状平推流,具有与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类似的高效性.

    微芯片电泳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的连接技术研究
    宋启军, Gillian M. Greenway, Tom McCreedy
    2004, 25(S1):  109-110. 
    摘要 ( )   PDF (21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基于微芯片电泳分离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的连接技术,并对不同形态的Cu和As进行了快速分离和检测.

    毛细管电泳同时测定肌肽、鹅肌肽和高肌肽
    黄颖, 蒋秀燕, 段建平, 陈红青, 陈国南
    2004, 25(S1):  111-112. 
    摘要 ( )   PDF (18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肌肽类生物活性肽为含组氨酸的二肽,是一类重要的神经递质,具有调节酶的活性以及螯合重金属等重要生物学功能,对老年性白内障的治疗以及受伤肌肤的康复都有独特作用.测定这类物质的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法[1~3]和离子交换色谱法[4]等.

    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法测定生物活性肽的研究
    黄颖, 段建平, 林升, 许雪琴, 蒋秀燕, 陈国南
    2004, 25(S1):  113-114. 
    摘要 ( )   PDF (20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法对生物活性肽Tyr-Trg,Tyr-D-Arg和Tyr-Gly-Gly进行了分离检测,获得了较好的结果.

    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用于肌肽类生物活性肽的分离检测
    黄颖, 段建平, 陈红青, 蒋秀燕, 陈国南
    2004, 25(S1):  115-116. 
    摘要 ( )   PDF (17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肌肽类生物活性肽是一类含组氨酸的二肽,广泛分布在脊椎动物体的骨骼肌以及神经组织中,具有抗氧化及保持生物体酸碱平衡等重要生物学功能.生物体液中这类物质的含量大小可以作为临床上诊断某些代谢疾病的依据[1,2].本文以3-(4-羰基苯甲酰基)-喹啉-2-羰醛(CBQCA)为柱前衍生试剂,对肌肽(Car)、鹅肌肽(Ans)和高肌肽(Hear)进行了柱前衍生,建立了高效、灵敏的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检测方法.

    苯二酣位置异构体的毛细管电泳-方波安培分离检测
    刘绮文, 谢天尧, 石欲容
    2004, 25(S1):  117-118. 
    摘要 ( )   PDF (20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邻苯二酚(儿茶酚)、间苯二酚(雷锁辛及树脂酚)和对苯二酚(氢醌)是苯二酚的3种位置异构体,它们均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被广泛应用于化工材料、农药、化妆品和医药等领域,其中儿茶酚是神经递质代谢过程的中间体.因此,建立简便、灵敏而快速的苯二酚异构体的分离检测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饮用水中几种主要阴离子的高效毛细管电泳-电导分离检测
    谢玉璇, 谢天免
    2004, 25(S1):  119-120. 
    摘要 ( )   PDF (19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毛细管电泳(CE)由于具有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样品用量少、环境友好、应用范围广以及在很大程度上所显示的高选择性等优点,可用于无机小离子和以有机酸或生物碱为代表的有机小分子的分离分析,并已愈来愈引起分析工作者的关注,成为现有的一些分析手段,如离子色谱(IC)和光谱分析等的重要竞争对象[1].与离子色谱相比,在CE中,待测物按溶质离子的荷质比顺序分离,且有快速分离复杂化合物的能力,离子组分能在数分钟内得到分离,而且不需要任何复杂的操作程序,选择性强,分离效率较1C有很大的提高,同时不存在IC的柱内树脂易中毒的问题,毛细管即使被污染,也容易冲洗,可以反复使用.

    功能型微流控芯片实验室的高通量和规模集成
    林炳承
    2004, 25(S1):  121-123. 
    摘要 ( )   PDF (53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单一十字通道为基本构成,毛细管电泳为主体性能的第一代微流控芯片,曾经活跃了很长一段时间,至今仍是很大一部分同类芯片中的主流技术.我们曾在自行设计研制的波长为532 nm的激光诱导荧光电泳芯片仪上,分别采用自行设计研制的玻璃芯片、PMMA和PDMS塑料芯片,开展了DNA、蛋白质、糖蛋白的分离和手性药物的拆分研究,并完成了SARS病毒基因反转录多重PCR检测,癌症病人P16基因甲基化DNA诊断和髙血压基因筛査等的研究和相应的一定规模(分别为18例、159例和226例)的实际样品的测试,实现了微流控芯片系统的初级功能化.

    聚二甲基硅氧烷毛细管电泳芯片电化学检测——快速测定对乙酿氨基酚及其水解产物
    何凤云, 刘爱林, 夏兴华
    2004, 25(S1):  124-125. 
    摘要 ( )   PDF (21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毛细管电泳微芯片安培检测法测定了对乙酰氨基酚及其水解产物对氨基酚.考察了缓冲溶液pH值、检测电位及分离电压的影响.以微铂电极为工作电极,在检测电位为0.8 V时,实现了对乙酰氨基酚和对氨基酚的快速分离,两者的线性范围均为10~500μmol/L,检出限为5 μmol/L.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流控芯片分离DNA片段的初步研究
    杜晓光, 方肇伦
    2004, 25(S1):  126-127. 
    摘要 ( )   PDF (20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从1995年Mathies[1]首次将微流控芯片毛细管凝胶电泳用于基因测序研究以来,DNA片段的分离已成为微流控芯片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最早应用于DNA分析的微流控芯片是玻璃芯片,聚合物微流控芯片以其品种多、成本低、易于加工,与玻璃芯片相比具有封接温度大大降低,微通道内电渗流显著减小等特点,已被成功应用于DNA片段的分离[2,3].

    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检测血浆中布比卡因
    武亚艳, 李甜, 薛静, 梁恒
    2004, 25(S1):  128-129. 
    摘要 ( )   PDF (17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布比卡因是一种外科局部麻醉剂,使用过量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血管系统中毒[1],可引起心脏停博.高效液相色谱和毛细管电泳(CE)[2]是该药常用的检测方法.

    芯片毛细管电泳中氨基酸的电化学检测
    鲍宁, 徐静销, 陈洪渊, 夏兴华
    2004, 25(S1):  130-130. 
    摘要 ( )   PDF (14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PDMS微管道集成电化学检测系统中,利用集成的三维调节精确准直定位装置,以直径为150 μm的铜圆盘电极,采用柱端检测模式,构建了PDMS微管道-安培检测平台,解决了由于PDMS管道几何位置易变造成的准直问题.应用该系统分离检测了精氨酸和组氨酸,结果令人满意.

    基于复合型微流控芯片的紫外检测电泳分析系统的优化及应用
    曹小丹, 方群, 方肇伦
    2004, 25(S1):  131-132. 
    摘要 ( )   PDF (16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们[1]于2002年提出了复合型微流控芯片的紫外检测电泳分析系统.该系统具有简单可行和通用性好等优点,但也存在分离效果不佳的缺点..

    基于无接触电导检测和流动注射进样的微型毛细管电泳系统
    傅崇岗, 王立新
    2004, 25(S1):  133-134. 
    摘要 ( )   PDF (19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毛细管电泳(CE)电导检测(CD)是相对较灵敏和仪器结构简单的一项溶液分析技术,尤其是对于无生色团的无机离子分析更具有突出优势.然而,目前众多商品CE仪器并不配置CD检测器,这极大地限制了该项技术的发展.

    “阀上实验室”——介观流控分析系统及其在样品预处理中的应用
    王建华, 方肇伦
    2004, 25(S1):  135-136. 
    摘要 ( )   PDF (30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微全分析系统的重要补充,第三代流动注射分析技术——"阀上实验室(LOV)"在生命科学分析、联用技术、过程分析与控制以及样品超微预处理等领域中的应用已初步证实了这一技术的有效性.最近,我们将这一新技术定义为介观流控分析系统(Mesofluidic Analytical Systems).

    芯片式流通池顺序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水中的亚硝酸根
    王洋, 范世华
    2004, 25(S1):  137-138. 
    摘要 ( )   PDF (18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ic chips)是微全分析系统(μTAS)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在仪器微型化方面展现出很多的优点[1].化学发光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在微芯片检测中应用逐渐增多[2,3].

    小型连续注样电泳芯片及集成化的激光诱导荧光检测系统
    李海芳, 林金明, 屈锋
    2004, 25(S1):  139-140. 
    摘要 ( )   PDF (16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在芯片进样通道上设计一微孔进样阀,将连续进样系统耦联到芯片上,实现了试样的连续注人.并以小型半导体激光器为光源,借助光纤耦合技术,通过在芯片上设计光纤通道,将自组装的光纤耦合激光诱导荧光检测系统集成到芯片上.还研制了一种小型集成化的连续注样-激光诱导荧光检测电泳芯片分析系统.

    小型化智能微进样器的研究及其在微流控芯片中的应用
    李清岭, 王志泉, 华威
    2004, 25(S1):  141-142. 
    摘要 ( )   PDF (12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小型化智能微进样器的原理,讨论了宏观试样与微流控芯片的接口技术及其在微流控芯片应用的可能性.

    可连续换样的集成化重力驱动微流控芯片连续流动分析系统
    黄艳贞, 方群, 李丹妮
    2004, 25(S1):  143-144. 
    摘要 ( )   PDF (20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微流控芯片系统中采用重力驱动方法的优点是不需要额外的驱动装置,系统体积微小、造价低廉、使用方便,可显著提高整体系统的集成度,但目前文献所报道的此类分析系统均采用手工换样方式,不具有连续自动换样功能,换样操作繁琐费时、效率低,影响了系统对不同试样的分析通量(多数低于10样/小时)和系统的实用性.

    微流控芯片停流液-液萃取系统的研究
    陈宏, 方群, 蔡增轩
    2004, 25(S1):  145-146. 
    摘要 ( )   PDF (24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液-液萃取技术[1]的研究是目前微流控芯片分析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与传统液-液萃取系统相比,萃取系统微型化能显著降低试剂与样品的消耗(仅为传统系统的万分之一),加快分析速度,易实现操作的自动化和分析系统的集成化等.

    微流控芯片液-液萃取-气相色谱联用系统的研究
    叶丛葵, 方群, 陈宏, 殷学锋
    2004, 25(S1):  147-148. 
    摘要 ( )   PDF (17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流控芯片多相层流技术自Yager等[1]首次报道以来,已广泛应用于芯片上无膜渗析、过滤和萃取等前处理过程.2000年,Kitamori等[2]报道了基于多相层流原理的芯片上液-液萃取系统,利用在微通道内形成并行流动的有机相和水相层流体系,通过溶质在液流间的分子扩散作用完成无膜的萃取分离操作.

    微流控芯片微孔膜液-液萃取系统
    蔡增轩, 方群, 陈恒武, 方肇伦
    2004, 25(S1):  149-150. 
    摘要 ( )   PDF (21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ic chip)是微全分析系统(MTAS)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和发展前沿,在仪器微型化方面展现出很多优点[1].Kitamori等[2,3]根据多相层流无膜扩散分离技术建立了芯片上的微流控液-液萃取分离系统,对芯片上的液-液萃取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芯片式流通池用于顺序注射可更新表面荧光免疫法测定人血清中的IgG
    朱海霖, 陈恒武, 周永列
    2004, 25(S1):  151-152. 
    摘要 ( )   PDF (17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芯片式流通池作为非均相免疫反应和原位固相荧光检测的场所,用双岔光纤将芯片式流通池与荧光光度计耦联,以双抗夹心式非均相免疫反应的模式,研究建立了测定人血清中IgG的顺序注射可更新表面非均相免疫分析新方法.

    集成试样引入微泵的微流控芯片毛细管电泳分析系统
    贾志舰, 谢海波, 方群, 刘玲, 傅新, 杨华勇, 胡志翔, 方肇伦
    2004, 25(S1):  153-154. 
    摘要 ( )   PDF (20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流控分析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一门前沿学科,它的出现使化学检测设备的微型化、集成化与便携化成为可能.微流控分析系统的核心是微流体操纵和控制,而微流体的驱动则是实现微流控操作的基础.

    芯片电泳推拉式压力进样方法
    吴志勇, 白晓霞, GAMBY Jeanolivier, GIRAULT H. Hubert
    2004, 25(S1):  155-156. 
    摘要 ( )   PDF (17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芯片电泳作为微流控分析系统的典型代表,广泛涉及材料、微加工方法、微液流控制、分离模式和检测方法等诸多方面.与传统分析系统一样,样品制备和引入也是微全分析系统实现样品到结果首先面临的问题.

    微流控芯片电化学检测单细胞分析
    夏方铨, 金文睿, 殷学锋, 方肇伦
    2004, 25(S1):  157-158. 
    摘要 ( )   PDF (16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流控芯片已被用于进行各种细胞分析的研究.最近,方肇伦等[1]用十字型微流控芯片压力进样,激光诱导荧光检测进行了人单个血红细胞内谷胱甘肽的测定.用双T型微流控芯片电化学检测方法对小麦愈伤组织中抗坏血酸(AA)的单细胞分析进行了研究.

    以石英晶体微天平-流动注射系统动态测定生物分子相互作用
    张红武, 赵睿, 陈志勇, 上官棣华, 刘国诠
    2004, 25(S1):  159-160. 
    摘要 ( )   PDF (9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命过程均涉及到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开展生物分子间相互识别的动力学研究,获知其相互作用过程的动态信息,将有助于了解其作用机理,并在分子水平上认识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时间分辨化学发光测定微量蛋白质的研究
    李正平, 范双双, 张丽娜, 石生勋
    2004, 25(S1):  161-162. 
    摘要 ( )   PDF (18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对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发展,需要分离、鉴定更微量的蛋白质组分.常规的蛋白质分析方法(如Lowry和Bradford法)由于其灵敏度低而不能满足微量蛋白质分析的需要.

    铁纳米粒子共振光散射测定纳克级核酸
    成永强, 李正平, 石生勋
    2004, 25(S1):  163-164. 
    摘要 ( )   PDF (21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核酸作为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对其进行分析化学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当前,微流控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核酸的高灵敏检测展示了新的前景.

    Studies on Enzyme Kinetics by Microchip and Related Techniques
    James J. Bao, WANG Huai-Feng, ZHOU Da-Wei, Ken R. Wehmeyer
    2004, 25(S1):  165-166. 
    摘要 ( )   PDF (17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Both conventional and microchip-based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 technologies have been used for the analysis of enzymes.Practical procedures of using CE to determine the Km and Vmax values of an enzyme have been developed.By studying the inhibition to the enzyme,it is possible to select a suitable drug candidate.When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CE method,single lane microchip-based method can improve the speed for the assay three times.By using multiple lane-based microchip,the speed can be further increased.

    在线衍生微流控芯片电泳和激光诱导荧光法测定单细胞中谷胱甘肽
    凌云扬, 殷学锋, 方肇伦
    2004, 25(S1):  167-168. 
    摘要 ( )   PDF (22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流控分析芯片的网络结构和微米通道尺寸适合于单细胞进样、控制和分离分析[1~4].在测定细胞内容物时,大多采用柱前细胞内衍生法[1,2,4],但操作复杂,需多次离心分离,且能透过细胞膜标记胞内组分的荧光试剂较少.

    用荧光关联谱单分子检测系统研究DNA分子
    张普敦, 任吉存
    2004, 25(S1):  169-170. 
    摘要 ( )   PDF (18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命科学的发展对分析检测技术的灵敏度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希望在单分子水平上了解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生命的过程.

    毛细管电泳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检测辣根过氧化物酶及其在免疫分析中的应用
    汪矫宁, 任吉存
    2004, 25(S1):  171-172. 
    摘要 ( )   PDF (18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是从植物辣根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由无色的酶蛋白和深棕色的卟啉结合而成的糖蛋白,能催化鲁米诺(luminol)、异鲁米诺(isoluminol)及其衍生物而发光.由于其具有稳定性好、比活性髙和特异性强等优点而被作为标记物广泛用于酶免疫分析中.

    微流控芯片细胞操纵及单细胞荧光检测
    姚波, 刘科辉, 冯雪, 罗国安, 王义明
    2004, 25(S1):  173-174. 
    摘要 ( )   PDF (24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流控芯片系统用于细胞分析是该技术近期发展的一个热点[1,2],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主要原因在于微全分析系统具备高度微型化、集成化和设计灵活等特点,通过巧妙设计和准确加工能够实现细胞的培养、凋亡及检测等功能[3].

    超微电极电化学及显微荧光成像时空监测单细胞释放
    黄卫华, 吴文展, 庞代文, 王宗礼, 程介克
    2004, 25(S1):  175-176. 
    摘要 ( )   PDF (19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细胞的受激释放即分泌化学信号分子是胞间通讯最重要、最广泛的一种途径,是其参与生命活动的重要形式,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其进行研究在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病理学和药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蛋白质微阵列芯片技术及其在抗体筛选中的应用
    何为, 刘志红, 许丹科, 李明, 孙启鸿
    2004, 25(S1):  177-178. 
    摘要 ( )   PDF (33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阵列是一种可用于生物学研究的大规模、高通量的重要分析技术.近年来,蛋白质微阵列技术已经在蛋白质组的功能研究、疾病诊断以及药物开发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1,2],例如可用于抗原-抗体、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核酸、蛋白质-脂质、蛋白质-小分子以及酶-底物等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等.

    流动式微流控PCR芯片快速扩增乙肝病毒DNA
    刘金华, 孙悦, 殷学锋, 吕火祥, 方肇伦
    2004, 25(S1):  179-180. 
    摘要 ( )   PDF (27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快速检测乙肝病毒(HBV)是临床医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1].目前临床用的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只能提供HBV感染的间接证据.

    微流控芯片用于单细胞分析
    程介克
    2004, 25(S1):  181-182. 
    摘要 ( )   PDF (22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流控芯片通道内径一般约10~50 μm.典型哺乳类动物细胞直径一般为8~30 μm,体积为87 fL~4 pL.

    一维生物芯片蛋白质检测技术平台
    周雷激, 王柯敏, 左新兵, 文建辉, 刘斌, 陈韵晴, 王焊, 谭蔚私, 黄杉生
    2004, 25(S1):  183-184. 
    摘要 ( )   PDF (28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提出和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生物芯片平台技术,这种芯片平台技术将微流控芯片[1~3]与基于高通量并行分析方法的生物芯片[4]原理相结合,发展成基于微流控串行分析技术的一维生物芯片.这种芯片设计的优势在于不仅试样用量极微,自动化程度髙,不易污染,而且有望在"芯片实验室"上实现将单细胞水平上的基因、蛋白表达谱分析.

    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微流控芯片毛细管电泳分离多肽的研究
    唐敏, 方群
    2004, 25(S1):  185-186. 
    摘要 ( )   PDF (17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流控芯片分析系统是当前分析科学及分析仪器重要的发展前沿,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微分析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将微流控分析系统应用于电泳分离,与传统的电泳分离手段相比较,具有微型化、集成化、速度快等特点.

    芯片毛细管电泳分离多种FITC衍生的氨基酸
    何巧红, 王楠, 陈恒武, 方群, 贾志舰
    2004, 25(S1):  187-188. 
    摘要 ( )   PDF (18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芯片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检测系统研究了分离多种荧光素异硫氰酸酯(FITC)衍生氨基酸的实验条件.采用以乙醇为有机添加剂的胶束毛细管电动色谱分离体系(50 mmol/LSDS,体积分数为15%的乙醇,5 mmol/L pH 9.2的硼砂缓冲液),在72 mm长的通道上实现了10种常见氨基酸的分离,一次分离的时间小于5 min.

    集成化微流控芯片氨基酸分析仪的研究
    方群, 徐光明, 富景林, 贾志舰, 殷学锋, 方肇伦
    2004, 25(S1):  189-190. 
    摘要 ( )   PDF (29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全分析系统在新世纪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应用于分析检测仪器的微型化.目前国外商品化的微流控芯片分析仪价格昂贵,体积较大.

    微型化快速病原体检测生物分析装置的研制
    邢怡铭, 蔡宏, 李铭鸿, 刘英健
    2004, 25(S1):  191-191. 
    摘要 ( )   PDF (16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制一种能够快速检测和筛选细菌以及病毒微生物,并且能够对动物体内致病载体进行现场监测的完整的微分析装置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种便携式的生物分析系统不需要繁杂的仪器设备就能进行复杂的生物样品分析,并由一般的未经训练的个体在短时间内完成操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