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4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9-01-10
    目次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年第40卷第1期封面和目次
    2019, 40(1):  0-0. 
    摘要 ( )   PDF (1564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无机化学
    二(2-乙基己基)二硫代次膦酸对硝酸溶液中Am3+和Eu3+的萃取
    张利荣, 王志鹏, 刘莹, 徐超, 陈靖, 丁颂东
    2019, 40(1):  1-10.  doi:10.7503/cjcu20180133
    摘要 ( )   HTML ( )   PDF (178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正十二烷作稀释剂, 研究了二(2-乙基己基)二硫代次膦酸(D2EHDTPA)对HNO3溶液中Am3+和Eu3+的萃取行为. 考察了酸度、 萃取剂及NO3-浓度和皂化度对萃取的影响. 在考察的pH范围(2.5~4.5)内, D2EHDTPA萃取Am3+和Eu3+的分配比(D)随pH值增大而增加; pH=3.65时, 分离因子(SFAm/Eu)值达到最大(4000). 随D2EHDTPA浓度的增加, DAmDEu值均增加. 斜率分析表明, D2EHDTPA萃取Am3+和Eu3+主要形成3:1和2:1型的萃合物. NO3-未直接参与D2EHDTPA对Am3+和Eu3+的萃取反应. D2EHDTPA经NaOH皂化后, 萃取能力显著增强, SFAm/Eu值提高到104量级, 萃取容量约为理论值的60%. 此外, 使用高分辨质谱、 红外光谱和等温微量热滴定方法研究了D2EHDTPA与Eu3+的配位化学行为, 得到了金属离子与配体的组成比、 络合物稳定常数以及配位热力学参数ΔH, ΔS和ΔG值.

    掺钯碳纳米管的制备及电接触性能
    孙蒙蒙, 常春蕊, 张志明, 安立宝
    2019, 40(1):  11-17.  doi:10.7503/cjcu20180506
    摘要 ( )   HTML ( )   PDF (563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PbCl2为介质, 采用无电沉积方法制备了掺钯碳纳米管, 并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掺入的钯纳米粒子分布均匀、 粒径均一, 掺杂量与粒径尺寸适中; 所掺入的纳米粒子的成分为0价态的钯, 且掺杂类型为p型. 电接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 掺钯碳纳米管与金电极间的接触电阻得到了明显改善, 阻值平均降幅高达近71.09%.

    温度对碳球形貌及超级电容性能的影响
    刘浩, 赵丁选, 巩国栋, 张祝新, 贾拓, 陈瀚喆
    2019, 40(1):  18-23.  doi:10.7503/cjcu20180474
    摘要 ( )   HTML ( )   PDF (317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三氯乙烷和二氯乙烷为原料, 金属钠为还原剂, 在溶剂热条件(100~150 ℃)下使氯代乙烷中的碳氯键和碳氢键发生断裂制备了碳纳米球, 并对制备的碳纳米球进行了表征. 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 样品为类石墨结构, 衍射信号宽且弱, 表明样品的结晶性较差; 拉曼光谱分析结果也表明样品具有较高的无序度. 样品的SEM与TEM分析结果表明, 在较高的反应温度下, 碳球具有更好的单分散性, 碳球的粒径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选区电子衍射结果表明碳球内部为无定形的类石墨结构. 以碳纳米球为负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测试结果表明, 50周循环后比容量为941 mA·h/g, 库仑效率接近100%, 放电容量保持率为103.7%, 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测试了不同温度下制备样品的超级电容器性能, 发现120 ℃下制备的碳纳米球具有较高的比电容和较低的内阻值, 比电容高达130 F/g, 经过1000周循环充放电后比电容衰减比例低于14%, 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ZnO@ZIF-8核壳微球的制备及对U(Ⅵ)的吸附性能
    王芙香, 陈子玉, 杨玮婷, 刘丽娟, 任国建, 刘艳凤, 潘勤鹤
    2019, 40(1):  24-29.  doi:10.7503/cjcu20180469
    摘要 ( )   HTML ( )   PDF (217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ZnO诱导制备了ZnO@ZIF-8复合微球材料并将其用于溶液中U(Ⅵ) 的去除. 研究表明, 制备的ZnO@ZIF-8复合微球的直径为1~7 μm, pH=4时, 在水溶液中对U(Ⅵ) 的吸附量最大, 达到145.32 mg/g, 吸附机理可能与铀酰离子与复合材料之间的配位作用和氢键作用相关. 考虑到复合微球中用于U(Ⅵ) 吸附的有效成分ZIF-8的含量仅为12.6%, 以ZIF-8含量计算, 该材料对U(Ⅵ) 的单位吸附量高达1137 mg/g.

    1,10-邻菲啰啉衍生物钌配合物的合成、 表征及与DNA和BSA的相互作用
    赵雅晨, 李季, 张培培, 刘姝娴, 魏代娜, 苏志, 钱勇, 王飞利, PeterJohnSadler, 刘红科
    2019, 40(1):  30-40.  doi:10.7503/cjcu20180370
    摘要 ( )   HTML ( )   PDF (391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2-(4-吡啶)-咪唑[4,5-f]-1,10-邻菲啰啉(L1)与[Ru(η6-cymene)(μ-Cl)Cl]2反应合成了3种新型芳基钌配合物, 并利用新配体2-(4-咪唑基苯基)咪唑[4,5-f]-1,10-邻菲啰啉(L2)与RuCl3反应合成了配合物4. 利用核磁共振波谱、 质谱等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通过紫外光谱和圆二色谱研究了配合物在缓冲溶液中的稳定性及与CT-DNA的相互作用, 利用荧光光谱研究了配合物与牛血清蛋白的作用, 用乌氏黏度计测试了配合物对DNA黏度的影响, 并通过荧光光谱、 凝胶电泳研究了配合物4在不同pH条件下的荧光响应及与pBR322 DNA的作用. 结果表明, 配合物通过嵌入的方式与DNA作用, 并对DNA的二级结构产生影响; 配合物1~4均可与牛血清蛋白的一个位点发生相互作用并使其发生静态荧光猝灭. 配合物4在光照条件下有活性氧生成, 可以使pBR322 DNA断裂并在酸性溶液中荧光增强.

    分析化学
    用于手性识别α-氨基酸的方酰胺荧光探针分子
    白蕾, 霍淑慧, 陈晶, 卢小泉
    2019, 40(1):  41-46.  doi:10.7503/cjcu20180641
    摘要 ( )   HTML ( )   PDF (241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天然氨基酸为手性原料合成了4种新型的手性方酰胺荧光探针分子(5~8), 该合成路线简短, 后处理简单, 无需柱层析纯化. 以荧光光谱为检测手段, 测试了此类探针分子对苯丙氨酸、 缬氨酸和脯氨酸的手性识别效果, 结果表明, 探针分子5可以有效识别苯丙氨酸的2个对映异构体. 当加入L-苯丙氨酸后, 探针分子5的荧光强度显著增强, 而加入D-苯丙氨酸后探针分子5的荧光强度显著减弱, 2种异构体的荧光强度比(IL/ID)可达2.4.

    黄豆黄素与黄豆黄苷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比较研究
    李文红, 王丹阳, 曹津津, 魏永巨
    2019, 40(1):  47-54.  doi:10.7503/cjcu20180421
    摘要 ( )   HTML ( )   PDF (212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黄豆黄素和黄豆黄苷在不同pH条件下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 从分子结构的角度解释了二者呈现不同光谱特征的原因. 黄豆黄素分子基本无荧光. 在弱碱性时, 黄豆黄素分子发生7-OH质子的电离, 导致吸收光谱中320 nm的吸收峰红移至348 nm. 采用pH-光度法测得7-OH质子的电离常数pKa1=7.08±0.04. 黄豆黄素一价阴离子呈现较强荧光, 最大激发和发射波长λex/λem分别为334 nm/464 nm, 荧光量子产率为0.049. 在碱性溶液中, 黄豆黄素4'-OH质子电离, 导致吸收光谱中254 nm的吸收峰红移至260 nm, 电离常数pKa2=9.96±0.01. 黄豆黄苷分子基本无荧光. 在碱性条件下, 黄豆黄苷分子的4'-OH质子发生电离, 导致吸收光谱中256 nm的吸收峰红移至 280 nm, 电离常数pKa=9.81±0.03. 黄豆黄苷阴离子基本无荧光, 但在热碱性条件下发生γ-吡喃酮环裂解反应而产生较强荧光, λex/λem为288 nm/388 nm, 裂解产物的荧光量子产率为0.056. 虽然, 黄豆黄苷与黄豆黄素是苷与苷元的关系, 但黄豆黄苷不能在热碱性条件下通过糖苷水解转变为黄豆黄素, 二者的荧光增强机理存在本质不同.

    基于金纳米簇探针的荧光猝灭检测铁离子
    刘千榕, 蔡会武, 关明, 乔娟, 齐莉
    2019, 40(1):  55-61.  doi:10.7503/cjcu20180369
    摘要 ( )   HTML ( )   PDF (315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D-色氨酸为保护剂和还原剂, 采用水热法快速制备了具有强荧光的金纳米簇(D-Trp@AuNCs); 以其作为荧光探针, 建立了基于荧光猝灭的选择性高灵敏检测Fe3+的传感方法.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红外光谱(IR)等手段对制备的金纳米簇进行了表征, 并利用荧光光谱研究了D-Trp@AuNCs的荧光性能. 结果表明, D-Trp@AuNCs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其最大激发波长为370 nm, 最大发射波长为460 nm; 向金纳米簇溶液中加入Fe3+后, D-Trp@AuNCs的荧光发生明显猝灭, 其猝灭程度与Fe3+的浓度在0.3~500.0 μmol/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检出限为33.1 nmol/L(S/N=3). 将该荧光探针用于实际水样中Fe3+的检测, 回收率为86.6%~106.5%.

    分子印迹空心球在蛋白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
    孟子晖, 王一飞, 谢腾升, 陈伟, 邱丽莉, 薛敏
    2019, 40(1):  62-68.  doi:10.7503/cjcu20180327
    摘要 ( )   HTML ( )   PDF (242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立了分子印迹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相结合分离复杂样品中牛血红蛋白(Hb)的方法. 以单分散的二氧化硅球为载体, Hb为模板, 采用表面印迹法制备了分子印迹空心球(MIHS). 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该印迹材料的形貌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所制备的MIHS的单分散性好、 粒径均匀, 是一种理想的固相萃取填料. 以该印迹材料作为固相萃取吸附剂, 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研究了其对Hb的吸附行为, 结果表明, 制备的MIHS在磷酸盐缓冲液(pH=7.0)中对Hb的回收率高于80%, 而对核糖核酸酶A(RNase A)和细胞色素C(Cyt C)的回收率低于50%, 方法的精密度高(RSD<5%). 与Hb印迹硅球相比, MIHS具有较快的传质速率和萃取效率. 将MHIS应用于复杂样品中Hb的分离, 结果表明, MIHS可以从加标牛血清中选择性吸附Hb, 吸附率达82%.

    有机化学
    银杏种子糖蛋白的SDS-PAGE分离及N-糖链的质谱分析
    李成, 王承健, 晋万军, 韩健利, 杨梅芳, 郜茜, 黄琳娟, 王仲孚
    2019, 40(1):  69-75.  doi:10.7503/cjcu20180456
    摘要 ( )   HTML ( )   PDF (434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了银杏种子中的糖蛋白组分, 进一步用氨水催化释放N-糖链, 并采用电喷雾离子质谱(ESI-MS)及在线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UV-MS/MS2)等技术对胶条上释放的N-糖链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 从银杏种子中分离得到11种糖蛋白, 共检测到11条N-糖链, 包括高甘露糖型(4.88%)和复杂型(95.12%) 2种类型, 其中分子量为21000, 36000和50000的糖蛋白所释放的核心α-1,3-岩藻糖和β-1,2-木糖修饰的N-糖链所占比率较高, 分别为68.23%, 64.37%和75.09%. 本研究对进一步研究银杏糖蛋白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八元瓜环对氯化矢车菊素溶解性、稳定性及抗氧化性的影响
    蒋静, 黄亚励, 张奇龙, 徐红, 孙晓红
    2019, 40(1):  76-82.  doi:10.7503/cjcu20180448
    摘要 ( )   HTML ( )   PDF (361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 红外光谱及紫外吸收光谱等方法考察了八元瓜环(Q[8])对氯化矢车菊素(Cy)的包结作用. 结果表明, 在pH=0.8的盐酸介质中, Q[8]可与Cy形成摩尔比为1:1的主客体配合物, 紫外吸收光谱法测得的主-客体结合常数为1.51×106 . 相溶解度研究结果表明, Q[8]能使饱和Cy溶液的溶解度增大, 当Q[8]浓度为100 μmol/L时, 可使Cy的溶解度增大12.21倍. 紫外吸收光谱随时间变化结果表明, 在较为稳定存在形态及相同实验条件下, Q[8]/Cy溶液比Cy溶液的稳定性提高了2.58倍. 抗氧化性实验结果表明, Q[8]/Cy包合物和Cy均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Cε3-Cε4蛋白寡核苷酸适配子结合位点的预测与筛选
    刘中成, 刘世芳, 张苏, 杨艳蕾, 李飞, 张楠, 袁欣, 张艳芬
    2019, 40(1):  83-89.  doi:10.7503/cjcu20180428
    摘要 ( )   HTML ( )   PDF (373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NPDock程序对Cε3-Cε4蛋白与其核酸适配子A1的结合位点进行了预测与筛选, 筛选出A1与Cε3-Cε4蛋白结合的关键位点. 同时, 根据蛋白与DNA片段复合物结合界面中氨基酸残基和碱基统计分析发现, 结合界面氨基酸富集碱基G能力最强, 富集碱基T和C能力次之. 本文建立了以NPDock程序虚拟对接为基础的高效适配子优化方法, 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实验参考.

    基于ThT荧光寿命检测蛋清溶菌酶蛋白寡聚体
    李成, 宋吉雪, 刘婷婷, 李妍, 刘冰南, 王亮, 肖珊, 李琳, 耿旭辉, 王际辉
    2019, 40(1):  90-95.  doi:10.7503/cjcu20180397
    摘要 ( )   HTML ( )   PDF (388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时间分辨荧光技术, 检测了不同形态蛋白聚集体的荧光染料硫磺素T(ThT)荧光寿命. 利用蛋清溶菌酶体外制备了蛋白聚集体; 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ThT稳态荧光检测了结合蛋白纤维生长的动力学曲线, 确定其形成寡聚体及纤维样聚集体的特征和时间. 通过时间相关单光子计数(TCSPC)技术测定了蛋清溶菌酶单体、 寡聚体和淀粉样纤维的ThT荧光寿命曲线, 并拟合、 计算其荧光寿命. 根据圆二色谱(CD)分析结果推测聚集体的结构不同导致其与ThT的结合状态不同, 从而影响ThT荧光寿命. 结果表明, 通过测定ThT荧光寿命可以区分蛋白单体、 寡聚体和纤维样聚集体, 并监测蛋白寡聚体的形成, 为后续病理蛋白聚集过程中形成寡聚体物质的监测提供了研究基础.

    物理化学
    十八胺基分子组装体在碳钢表面的作用机理与模拟
    马玉聪, 樊保民, 郝华, 吕金玉, 冯云皓, 杨彪
    2019, 40(1):  96-107.  doi:10.7503/cjcu20180589
    摘要 ( )   HTML ( )   PDF (730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明确了以β-环糊精(β-CyD)为主体、 十八胺(ODA)为客体的分子组装体(CDDA)的最优空间构型, 并采用动态失重、 电化学极化与阻抗测试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 原子力显微镜、 接触角、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与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等表面分析手段, 研究了CDDA对Q235碳钢在蒸汽凝结水中的缓蚀机理. 结果显示, CDDA的4种构型可共存于组装体系内; 35 ℃下, 添加1 mmol/L CDDA对碳钢的缓蚀率达94.1%; 添加CDDA不改变腐蚀机理, 但可同时抑制电化学反应的阴、 阳极过程, 并显著提升极化阻抗, 属于阳极抑制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 XPS和ATR-FTIR结果均表明, CDDA在碳钢/溶液界面释放客体ODA, 并由其自发吸附组装形成疏水膜, 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式. 分子动力学模拟与量子化学计算结果支持上述ODA释放并于金属表面组装成膜的推断.

    基于精细结构对二元钠硅酸盐玻璃核磁共振波谱的研究
    吴志东, 尤静林, 王建, 王敏, 何莹霞, 杨冶金
    2019, 40(1):  108-114.  doi:10.7503/cjcu20180558
    摘要 ( )   HTML ( )   PDF (215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精细结构表征系列(Qijklm)对二元钠硅酸盐玻璃的核磁共振波谱进行解析, 并结合量子化学模拟了多种精细结构. 研究结果表明, 精细结构的 29Si化学位移与桥氧键角呈线性相关; 实验所得Qijklm结构的化学位移不随玻璃成分的改变而波动, 且Qijklm结构的高斯峰更窄, 说明精细结构表征是二元钠硅酸盐玻璃基本特征结构的表达, 导致初级微结构的 29Si化学位移变化的本质是精细结构含量的变化. 核磁共振波谱表征的是近邻结构的空间信息, 采用Qijklm结构表征能更精确地描述硅酸盐的微结构信息.

    α,β-不饱和醛在Ni-Pt(111)面上吸附的理论研究
    罗伟, 方镭, 孟跃, 薛继龙, 陈涛, 夏盛杰, 倪哲明
    2019, 40(1):  115-122.  doi:10.7503/cjcu20180551
    摘要 ( )   HTML ( )   PDF (323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巴豆醛和肉桂醛分子在Pt-Ni-Pt(111)面的吸附构型以及相关电子性质. 吸附构型与吸附能结果表明, 巴豆醛和肉桂醛在覆盖度为1/25 ML的条件下, 以C=C和C=O双键协同吸附在Pt-Ni-Pt(111)面较为稳定, 且肉桂醛与Pt-Ni-Pt(111)面的吸附能远大于巴豆醛. 由Mulliken电荷布局和差分电荷密度可知, 在吸附过程中肉桂醛分子向Pt-Ni-Pt(111)面上转移的电荷数较巴豆醛更多, 相互作用更大. 由电子态密度分析结果可知, 不饱和醛与Pt-Ni-Pt(111)面的吸附作用主要是由于分子的p轨道电子与催化剂d轨道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由于苯基的存在使肉桂醛分子在Pt-Ni-Pt(111)面上的吸附更强, 且平行于催化剂表面.

    Z型光催化剂Sb2WO6/g-C3N4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
    张晶, 董玉明, 刘湘, 李和兴
    2019, 40(1):  123-129.  doi:10.7503/cjcu20180498
    摘要 ( )   HTML ( )   PDF (290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水热反应合成了Sb2WO6改性的g-C3N4复合材料(Sb2WO6 /g-C3N4). 通过X射线衍射(XRD)、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紫外-可见漫散射反射光谱(UV-Vis DRS)和光致发光光谱(PL)等表征了样品的性质. 结果表明, Sb2WO6在g-C3N4的表面上生长, 并且复合材料光吸收能力有一定的增强, 光生电子-空穴的重组率降低. 通过罗丹明B(RhB)的光降解评价了Sb2WO6/g-C3N4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 结果表明, 模拟日光下Sb2WO6质量分数为10%的Sb2WO6/g-C3N4复合材料在60 min内对RhB的降解率为99.3%, 高于纯g-C3N4和Sb2WO6. Sb2WO6/g-C3N4复合材料的这种高度增强的光催化活性主要归因于强的界面相互作用促进了光生电子-空穴分离和迁移. 添加自由基清除剂的实验结果表明, ·O2-和h+是光催化反应中的主要活性物质. Sb2WO6/g-C3N4复合材料在几个反应周期内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 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一种可能的Z型光催化机理.

    辛烷基二甲基苄基季铵盐离子液体对Q235钢的缓蚀性能
    张光华, 董秋辰, 张万斌, 王爽
    2019, 40(1):  130-137.  doi:10.7503/cjcu20180453
    摘要 ( )   HTML ( )   PDF (232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失重分析、 极化曲线、 电化学阻抗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研究了辛烷基二甲基苄基季铵盐离子液体(ODBA)对1 mol/L盐酸溶液中Q235钢的缓蚀性能, 并分析了其在Q235钢表面的吸附行为. 失重分析结果表明, 随着ODBA浓度的增加, 缓蚀效率逐渐提高, 在ODBA质量浓度为0.2 g/L、 温度为30 ℃时, 缓蚀效率可达95.53%; 电化学测试结果与失重分析结果一致; 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 ODBA在碳钢表面的吸附是放热过程, 且遵循Langmuir吸附等温线, 是以化学吸附为主的混合型吸附; 同步热分析测试表明ODBA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提高嗜热磷酸三酯酶样内酯酶非特异性底物活力的理论研究
    朱镜璇, 于正飞, 刘野, 詹冬玲, 韩佳睿, 田晓翩, 韩葳葳
    2019, 40(1):  138-146.  doi:10.7503/cjcu20180445
    摘要 ( )   HTML ( )   PDF (548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拉伸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 结合分子力学-广义玻恩表面积(MM-GB/SA)方法进行自由能计算和结构交互指纹分析, 研究了模拟过程中非特异性底物(对氧磷/内酯)分别与嗜热磷酸三酯酶样内酯酶(SsoPox)野生型和突变体(W263F/W263T)结合的构象变化, 分析了Loop8中重要残基Trp263的突变提高SsoPox非特异性底物活力的原因, 发现其能够影响门控残基Phe229的构象变化, 导致活性口袋入口变宽(Phe229与Tyr99之间的距离变大), 使对氧磷和内酯更容易结合到蛋白质的活性位点上; Asp256和Arg223形成盐桥的几率高于野生型(WT)SsoPox, 在Arg223(位于Loop7)的协助下质子更加高效地从活性中心的Asp256(位于Loop8)传递到溶剂中去, 因而能够提高SsoPox水解底物的效率. 通过比较2个野生型复合物的结构稳定性和结合自由能差异, 发现在模拟过程中SsoPox与内酯的复合物体系更加稳定并且具有更低的结合自由能, 有利于SsoPox识别底物并使其埋在活性部位的疏水环境中, 促进氢氧化物亲核进攻底物的亲电中心. 因此, 底物与酶稳定的相互作用可能是SsoPox具有天然内酯酶活性的原因之一.

    高分子化学
    电致变色/电控荧光双功能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
    周明娟, 闫莹, 晁单明
    2019, 40(1):  147-152.  doi:10.7503/cjcu20180415
    摘要 ( )   HTML ( )   PDF (251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电活性双胺单体4,4'-二氨基二苯醚与1,2,4,5-环己烷四甲酸二酐共聚, 得到电活性聚酰胺酸聚合物. 再通过后功能化方法, 采用酰胺化反应将2-氨基芴引入到聚合物结构中, 合成了荧光聚合物. 通过核磁、 红外和凝胶渗透色谱证实了聚合物的结构. 该聚合物在0~0.8 V的电压下展示出可逆的电化学活性. 在利用电压改变苯胺齐聚物链段的氧化状态的过程中, 聚合物薄膜发生了明显的颜色变化, 展现出良好的电致变色性质. 荧光性质随着施加电压的改变而变化, 展现出优异的电控荧光特性.

    单分散键合型含铕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与荧光传感性能
    张春燕, 罗建新, 李文军, 欧丽娟, 喻桂朋, 潘春跃
    2019, 40(1):  153-159.  doi:10.7503/cjcu20180383
    摘要 ( )   HTML ( )   PDF (385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制备了一种可定性定量检测水溶液中三价铁离子的含铕聚苯乙烯微球, 分别用固体核磁碳谱(13C CP/MAS NMR)、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元素分析、 粒度分析和ζ电位分析等对其化学组成和结构形貌进行表征. 当铕配合物单体用量低于2.5%时, 可以得到稳定的单分散键合型含铕聚苯乙烯微球. 用紫外光激发时, 该含铕聚苯乙烯微球发射铕离子的特征红光. Fe3+能猝灭该微球的荧光, 酸根离子和其它金属离子对其干扰较少; 猝灭效率与Fe3+浓度在0~300 μmol/L浓度范围内均呈线性关系; 随着铕配合物单体用量的增加, 微球的荧光增强, 其在检测Fe3+的荧光时, 猝灭常数(KSV)增加, 检测限(LOD)下降. 调节铕配合物单体的用量, 可获得热性能优异、 红光发射强度高且稳定性好的单分散聚苯乙烯荧光微球, 对Fe3+荧光检测显示出较高的选择性, 在生物检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基于动态光散射技术的含乳糖组装体与蛋白质相互作用
    张攀, 孙鹏飞, 林铭昌, 高振飞, 陈国颂
    2019, 40(1):  160-165.  doi:10.7503/cjcu20180367
    摘要 ( )   HTML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非共价键合胶束(NCCM)的组装策略, 制备了表面为糖聚合物的纳米粒子, 利用动态光散射技术, 实时跟踪了在溶液中糖与蛋白相结合的动力学数据, 并以聚集体形成的速度来体现不同的蛋白对相同组装体的结合能力强弱. 实验结果表明, 对表面覆盖100%乳糖的组装体, 各蛋白的结合能力表现为SBA?LecA≈Galectin 3>ECA≈Galectin 1, 表明蛋白的糖结合位点个数及其空间分布对多价作用的动力学有较大影响. 基于此模型, 对人半乳凝素-3与糖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初步探究.

    聚多巴胺包覆的金纳米棒用于大鼠下颌下腺造影成像
    宋子琦, 公柏娟, 王璐, 冯婧, 王博, 闫弘静, 李志民, 孙宏晨
    2019, 40(1):  166-172.  doi:10.7503/cjcu20180362
    摘要 ( )   HTML ( )   PDF (368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生物相容性好且毒性低的聚多巴胺对金纳米棒进行表面包覆, 利用其造影增强的功能, 将聚多巴胺包覆的金纳米棒应用于大鼠下颌下腺导管, 实现了下颌下腺造影成像.

    改性壳聚糖抗菌纳米微球的制备
    殷茂力, 王英沣, 任学宏
    2019, 40(1):  173-179.  doi:10.7503/cjcu20180351
    摘要 ( )   HTML ( )   PDF (431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卤胺化合物为抗菌基团对壳聚糖接枝改性, 并制备成纳米微球, 提高壳聚糖的抗菌性能. 通过核磁共振和紫外光谱对改性壳聚糖进行结构表征; 探讨了改性壳聚糖浓度、 三聚磷酸钠浓度及两者体积比对纳米微球的形成和粒径分布的影响; 测定了纳米微球的抗菌性能. 结果表明, 在改性壳聚糖浓度为4.0 mg/mL, 三聚磷酸钠浓度为2.0 mg/mL时, 形成的纳米微球形态稳定, 粒径分布均匀, 氯化后的纳米微球可在30 min内杀灭107 cfu(cfu为单位体积中的菌落总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 表现出优异的抗菌性能.

    基于基团贡献法和分子动力学预测聚间苯二甲酰对苯二胺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吴红枚, 李惠婷, 李永成, 王宏青, 王孟
    2019, 40(1):  180-186.  doi:10.7503/cjcu20180344
    摘要 ( )   HTML ( )   PDF (199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基团贡献法(GC)和分子动力学法(MD)模拟了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纤维(MPDI)和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PPTA)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并与实验值进行了对比. 结果表明, 使用基团贡献法和分子动力学法测得的MPDI和PPTA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与实验值接近, 说明基团贡献法和分子动力学法可以用来预测芳香族聚酰胺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在此基础上, 采用GC和MD预测了聚间苯二甲酰对苯二胺(PPIA)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在MD模拟中, 对密度、 比体积、 回转半径和非键相互作用随温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自由体积理论能较好地解释PPIA的玻璃化转变现象, 其中非键相互作用随温度的变化是玻璃化转变的本质原因. PPIA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介于MPDI和PPTA之间, 有望成为综合性能介于两者之间的另一种高性能聚酰胺.

    含硅氧烷结构聚酰亚胺树脂的耐热稳定性及高温结构演变
    刘仪, 许晓洲, 莫松, 翟磊, 何民辉, 范琳
    2019, 40(1):  187-194.  doi:10.7503/cjcu20180342
    摘要 ( )   HTML ( )   PDF (409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含硅芳香二胺双(4-氨基苯氧基)二甲基硅烷(APDS)设计制备了系列苯乙炔基封端的含硅氧烷结构聚酰亚胺树脂预聚物(PEPA-PIS), 考察了硅氧烷含量对树脂固化物耐热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利用非反应性苯酐基团封端的模型预聚物(PA-PIS)证明了温度对于硅氧烷结构演变的影响. 通过对树脂固化物高温固化处理后耐热稳定性与微观结构和表面形貌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发现在高温下硅氧烷结构发生氧化交联反应, 并在树脂表面形成具有无机特性的二氧化硅结构, 这种有机/无机杂化特性可显著提高聚酰亚胺树脂的耐热稳定性.

    软胶体粒子形成束晶的动力学模拟
    马兰, 容婧婧, 朱有亮, 黄以能, 孙昭艳
    2019, 40(1):  195-200.  doi:10.7503/cjcu20180323
    摘要 ( )   HTML ( )   PDF (373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广义指数模型描述软胶体粒子, 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软胶体粒子形成束晶的动力学过程. 通过等温压缩和等密度降温2个不同的过程, 研究了束晶形成过程中结构变化特征和动力学路径对结构的影响规律. 研究发现, 与蒙特卡洛模拟结果相比, 分子动力学模拟得到的结构随着密度的变化有明显的迟滞现象, 这是由于考虑了真实的动力学因素引起的差异. 此外, 在相同温度和压力下通过不同的动力学路径得到的相结构不完全相同, 这是由于动力学形成过程会对相结构产生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