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编委会
青年执行编委
编辑部简介
征稿简则
在线期刊
网络首发
优先出版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03年 第2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3-01-24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共沉淀法合成稀土正磷酸盐(La,Gd)PO
4
:RE
3+
(RE=Eu,Tb)及其真空紫外光谱特性
吴雪艳, 尤洪鹏, 曾小青, 洪广言, 金昌弘, 卞锺洪, 庾炳容, 朴哲熙
2003, 24(1): 1-4.
摘要
(
)
PDF
(55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稀土正磷酸盐荧光粉(La,Gd)PO
4
:RE
3+
(RE=Eu,Tb).红外光谱分析发现GdPO
4
的红外光谱吸收峰与LaPO
4
一致,只是峰位向高波数方向移动.(La,Gd)PO
4
:RE
3+
的真空紫外光谱特性研究表明,Gd
3+
在能量传递过程中起中间体作用.XPS研究揭示,LaPO
4
的价带由O
2-
的2p能级构成,而GdPO
4
的价带则是由O
2-
的2p能级和Gd
3+
的4f能级共同构成.
嵌段共聚物反介观液晶相新方法合成多级有序排列的二氧化硅纳米棒
余承忠, 田博之, 范杰, 屠波, 赵东元
2003, 24(1): 5-8.
摘要
(
)
PDF
(63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非极性溶剂体系中,开辟了利用反相液晶法制备多级有序纳米材料的新方法.利用嵌段共聚物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溶剂中形成反相胶束,无机硅物种可以进入胶束的内部,在溶剂挥发后,有机-无机物种进一步组装成为反相六方液晶相.除去模板剂后即制备出尺寸规则的二氧化硅纳米棒材料.由于嵌段高分子的作用,六方排列的二氧化硅纳米棒进一步排列成层状结构(层间距约150nm).通过选择表面活性剂及改变其浓度,纳米棒的尺寸可以在9~15nm范围内调变.该反应途径对于合成其它尺寸均一、多级有序排列的纳米棒材料是非常有意义的.
3{1-[2-(-3-羟基-1-甲基-2-亚丁烯氨基)-苯亚氨基]-乙基}4-甲硫基-2,4-戊二烯-2-醇的不对称Schiff碱镍(Ⅱ)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
徐显秀, 牟忠诚, 郭黎萍, 王芒, 刘群, 邢燕, 胡宁海, 贾恒庆
2003, 24(1): 9-12.
摘要
(
)
PDF
(187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5-(2-乙酰基-1-甲硫基-3-羰基-亚丁基)-丙二酸亚异丙酯(1)与邻苯二胺及乙酸镍()经一步反应合成了3{1-[2-(-3-羟基-1-甲基-2-亚丁烯氨基)-苯亚氨基]-乙基}4-甲硫基-2,4-戊二烯-2-醇(3)的不对称四齿Schiff碱镍(Ⅱ)配合物(2),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2属单斜晶系,P2
1
/C空间群.a=1.1476(2)nm,b=1.1782(2)nm,c=1.4810(3)nm;β=111.73(2)°,V=1.8602(7)nm
3
,Z=4,Rf=0.0535.电化学(循环伏安)测定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在测定条件下(阳极峰电位为1.1V)发生了不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
(Nd
1-x
Y
x
)
3
Fe
27.31
Ti
1.69
化合物的结构与磁性研究
王文全, 张惜锋, 苏峰, 王向群, 杜晓波, 金汉民, 杨伏明, 吴光恒
2003, 24(1): 13-16.
摘要
(
)
PDF
(64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制备了(Nd
1-x
Y
x
)3Fe
27.31
Ti
1.69
(0≤x≤0.6)系列化合物,通过X射线衍射和磁性测量等手段研究了它们的结构和磁性.这些化合物均为Nd
3
(Fe,Ti)
29
型结构,A2/m空间群.化合物晶胞体积随Y含量增加而单调减少,居里温度T
c
随Y含量增加略有降低,说明化合物的居里温度主要由Fe-Fe之间的交换相互作用所决定.温度为5K时,饱和磁化强度Ms随Y含量的增加而单调降低,与一个简单的稀释模型预期结果一致.所得化合物在低温下均发生自旋重取向,自旋重取向温度T
sr
随Y含量增加而单调降低,从x=0时的232K减小到x=0.6时的121K.基于磁晶各向异性的研究结果确定了所得化合物的自旋相图.
纳米尺寸多酸脂质体复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王晓红, 王立敏, 刘景福
2003, 24(1): 17-20.
摘要
(
)
PDF
(56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杂多化合物α-K
8
H
6
[Si
2
W
18
Ti
6
O
77
](α-Si
2
W
18
Ti
6
)的脂质体纳米粒子.通过红外、固体核磁和极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使用透射电镜和粒径分析仪研究了纳米粒子的形态和粒径分布.所合成的纳米粒子中多酸化合物仍保持母体的结构,纳米粒子的粒径在60~150nm之间.用MTT法测定了不同粒径纳米粒子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发现多酸化合物形成脂质体纳米粒子后稳定性和活性都有所提高.
一种新的潜在心肌显像剂[
99m
Tc(CO)
3
(TBI)
3
]
+
的制备及其生物分布研究
张现忠, 王学斌, 温海涛
2003, 24(1): 21-24.
摘要
(
)
PDF
(31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
99m
TcO
4
]
-
为起始物,在0.1MPa下制备了中间体[
99m
Tc(CO)
3
(H
2
O)
1
]
+
,通过配体交换反应,叔丁基异腈(TBI)配体取代该配合物中的3个水分子,制得一种标记率大于90%的[
99m
Tc(CO)
1
(TBI)
1
]
+
配合物.该配合物在室温下放置6h以上,标记率无明显变化.在正常昆明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实验结果表明,[
99m
Tc(CO)3(TBI)3]
+
具有较高的心肌摄取,且滞留也相当好,在静脉注射5min和60min后时的心肌摄取值分别为(19.07±0.81)%(ID/g)和(18.24±2.41)%(ID/g).该配合物的非靶本底摄取较低,注射60min后的心/肝、心/肺和心/血摄取比值分别为1.02,5.83和23.69,有望发展为一种新的心肌显像剂.
研究快报
多吡啶钌(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与RNA相互作用的光谱学研究
徐宏, 邓洪, 胡红雨, 刘建忠, 巢晖, 刘杰, 计亮年
2003, 24(1): 25-27.
摘要
(
)
PDF
(114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三维无机-有机杂化骨架微孔材料──[Co
3
(BTC)(HBTC)(H
2
BTC)(C
2
H
4
O
2
)
3
]·3(DMF)·6(H
3
O)的合成与结构
方千荣, 石鑫, 辛明红, 吴刚, 田歌, 朱广山, 李亚丰, 叶玲, 王春雷, 张震东, 唐璐璐, 裘式纶
2003, 24(1): 28-31.
摘要
(
)
PDF
(44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简报
一种新颖的具有螺旋孔道的磷酸钴Co
2
(HPO
4
)
2
·H
2
O的水热合成与晶体结构
曾庆新, 陈连山, 李亚丰, 杨国昱, 徐吉庆
2003, 24(1): 31-33.
摘要
(
)
PDF
(129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型笼状同多钒酸盐[Ni(1,10′-phen)
3
]
2
·[V
2
Ⅳ
V
8
Ⅴ
O
26
]的水热合成和晶体结构
李阳光, 栾国有, 王恩波, 王树涛, 胡长文, 胡宁海, 贾恒庆
2003, 24(1): 34-36.
摘要
(
)
PDF
(104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快报
通过三嗪荧光探针的多氢键作用识别胸腺嘧啶
聂丽华, 马会民, 李晓花, 孙铭, 尤洪涛, 金永平
2003, 24(1): 37-39.
摘要
(
)
PDF
(41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超顺磁性DNA纳米富集器应用于痕量寡聚核苷酸的富集
何晓晓, 王柯敏, 谭蔚泓, 刘斌, 李杜, 黄杉生
2003, 24(1): 40-42.
摘要
(
)
PDF
(49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简报
基于酶催化反应的核酸定量新方法
魏玲, 杨黄浩, 陈小兰, 曲会英, 许金钩
2003, 24(1): 43-45.
摘要
(
)
PDF
(17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有序生物膜的电容型层胶粘蛋白新型免疫传感器
江德臣, 唐佳, 刘宝红, 沈先荣, 张松, 杨芃原, 李爱珍, 黄宜平, 孔继烈
2003, 24(1): 46-48.
摘要
(
)
PDF
(17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微芯片化学反应器实现酶催化化学发光测定葡萄糖的研究
徐溢
2003, 24(1): 49-51.
摘要
(
)
PDF
(17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组合化学肽库中筛选亲和配基
方灿良, 赵睿, 刘阳, 余晓, 熊少祥, 刘国诠
2003, 24(1): 52-54.
摘要
(
)
PDF
(40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地质样品中Pb同位素比值
胡圣虹, 杨薇, 帅琴, 刘勇胜, 林守麟, 高山
2003, 24(1): 55-57.
摘要
(
)
PDF
(47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论文
2,3,4,6-四-O-乙酰基-
β-D
-吡喃葡萄糖基异硫氰酸酯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建方方, 文丽荣, 李雪梅, 张书圣, 焦奎
2003, 24(1): 58-60.
摘要
(
)
PDF
(26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葡萄糖作原料经乙酰化、溴化和硫氰酸化三步合成了2,3,4,6-四-O-乙酰基-
β-D
-吡喃葡萄糖基异硫氰酸酯,培养出了单晶,用X射线衍射分析了其晶体结构.结果表明,晶体为正交晶系,P2
1
2
1
2
1
空间群,a=0.72624(2)nm,b=1.17508(2)nm,c=2.17210(5)nm,α=β=γ=90°,V=1.85365(7)nm,Z=4,R=0.0531,wR=0.1359.
蝉翼藤茎中蔗糖酯成分研究
杨学东, 刘江云, 许莉, 徐丽珍, 杨世林
2003, 24(1): 61-63.
摘要
(
)
PDF
(125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云南产蝉翼藤(
Securidacainappendiculata
)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蔗糖酯类成分.采用化学方法和现代光谱分析技术(包括UV,IR,ESIMS,FABMS,1D和2DNMR等)鉴定其结构分别为
β-D
-(3,4-O-disinapoyl)fructofuranosyl-α-D-(6-O-sinapoyl)glucopyranoside(1),
β-D
-(3-O-feruloyl)fructofura-nosyl-α-D-(6-O-sinapoyl)glucopyranoside(2)和
β-D
-(3-O-feruloyl)fructofuranosyl-α-D-(6-O-feruloyl)gluco-pyranoside(3).其中,化合物3为新的阿魏酸蔗糖酯,命名为蝉翼藤糖酯A(SecurosideA).
咪唑衍生物的一锅法选择性合成
蒋宗林, 肖蓉, 苏晓渝, 鄢家明, 谢如刚
2003, 24(1): 64-67.
摘要
(
)
PDF
(124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氰乙基)咪唑与α,ω-二卤代烃、二溴苄及三溴苄选择性地发生季铵化反应,继而在碱作用下发生Hoffmann型消去反应,简便而高效地制备了3个系列咪唑衍生物:1-(ω-卤烷基)咪唑3a~3e、含中心功能基的双咪唑5a~5b和三咪唑6a~6b,并类似地制得相应的苯并咪唑衍生物7和8.
七配位二聚体配合物{(PhCH
2
)
2
Sn·[2,6-(O
2
C)
2
C
5
H
3
N](CH
3
OH)}
2
的合成及结构
尹汉东, 王传华, 王勇, 马春林, 邵建新
2003, 24(1): 68-72.
摘要
(
)
PDF
(25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三乙胺存在下利用三苄基氯化锡和2,6-吡啶二甲酸,以1:1摩尔比反应,合成了七配位二聚体{(PhCH
2
)
2
Sn[2,6-(O
2
C)
2
C
5
H
3
N](CH
3
OH)}
2
.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该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化合物为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0.9625(6)nm,b=1.0947(9)nm,c=1.996(3)nm,α=90.00(2)°,β=87.69(3)°,γ=90.00(3)°,Z=2,V=2.102(6)nm
3
,μ=1.248mm
-1
,F(000)=1000,R
1
=0.0476,wR
2
=0.0782.化合物中2个锡原子呈七配位畸变五角双锥构型.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研究简报
辅酶NADH模型物还原反应动力学的核磁共振研究
李劲, 刘有成, 吴赛玉, 夏静静, 张家海, 吴季辉
2003, 24(1): 73-75.
摘要
(
)
PDF
(35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醛和胺原位生成的手性亚胺盐催化的不对称环氧化
郑炎松, 江岸
2003, 24(1): 76-78.
摘要
(
)
PDF
(16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三溴化铟催化的Biginelli反应原位合成3,4-二氢嘧啶-2-酮
傅南雁, 袁耀锋, 庞美丽, 王积涛
2003, 24(1): 79-81.
摘要
(
)
PDF
(52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论文
室温下纳米氧化锌新相的合成及表征
杨青林, 郭林, 吴中华, 江雷, 徐文国, 李前树
2003, 24(1): 82-85.
摘要
(
)
PDF
(63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常温常压下,用高分子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表面修饰剂,成功地合成了粒度分布窄、平均粒度为4.0nm的氧化锌纳米微粒,其晶体结构与文献报道在高温高压(450℃,6×10
8
Pa)下合成的体相ZnO具有相同结构.EXAFS实验结果表明,纳米Zn-O的键长比体相发生收缩,Zn原子周围的氧配位数减少.
硅表面有机单分子膜的新表征方法──界面微分电容测量法
孙乔玉, Catherine Henry de Villeneuve, 力虎林, Philippe A llongue
2003, 24(1): 86-90.
摘要
(
)
PDF
(25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一种表征硅表面有机单分子膜的新方法界面微分电容测量法.通过对新制备的H-Si(111)表面和一系列烯烃分子修饰的硅表面/电解液界面的微分电容的研究,建立了硅表面有机膜结构和性质与界面电容之间的联系.实践证明这是一个简便、快速和有效的实验技术,为硅表面化学修饰与功能化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力的工具.
微量热法研究硒对砷在大肠杆菌生长中的联合作用
李曦, 刘义, 吴军, 屈松生
2003, 24(1): 91-94.
摘要
(
)
PDF
(56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大肠杆菌为模型生物,结合生物学的细菌培养方法,用微量热法研究了硒代吗啉与亚砷酸钠对大肠杆菌的联合作用,初步探讨了它们之间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硒代吗啉和亚砷酸钠之间既有拮抗作用,也有协同作用,这依赖于两者的相对浓度.硒与砷的作用机理可能与细菌生长代谢过程中酶的合成有关.
碳纳米管负载氧化铝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水中氟离子的研究
王曙光, 李延辉, 赵丹, 赵华章, 徐才录, 栾兆坤, 梁吉, 吴德海
2003, 24(1): 95-99.
摘要
(
)
PDF
(133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碳纳米管和硝酸铝制备了碳纳米管负载氧化铝新型除氟材料.X射线衍射检测发现,当焙烧温度低于850℃时,氧化铝为无定形态,当焙烧温度为1050℃时,氧化铝为α形态,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碳纳米管与氧化铝均匀掺杂.同时用碳纳米管负载氧化铝复合材料进行水中氟离子的吸附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除氟效能.氧化铝负载量为30%、焙烧温度为450℃条件下制备的碳纳米管负载氧化铝复合材料的吸附除氟能力是γ-氧化铝的2.0~3.5倍,与IRA-410聚合树脂的吸附除氟能力相当,适宜pH范围为5.0~9.0,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
复合钙硅固硫剂的固硫反应动力学研究
郭锋, 武增华, 崔爱莉, 王立新
2003, 24(1): 100-104.
摘要
(
)
PDF
(49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机械混合法、沉淀法及溶胶-凝胶法制备了Ca-Si系列复合固硫剂,并用热分析法分别研究其固硫性能和固硫过程,用等效粒子模型对固硫反应的动力学过程进行表征,计算了各固硫反应的动力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氧化钙固硫动力学参数活化能与指前因子之间存在着耦合现象,即反应活化能E
a
下降时,指前因子k
0
相应下降,反之,活化能增加时,指前因子相应增加.用不同方法制备的Ca-Si复合固硫剂的固硫性能和固硫过程有明显差别,但其固硫率都高于纯CaCO
3
,其中溶胶-凝胶法效果最好;Ca-Si系列复合固硫剂对固硫反应的影响表现为在反应初期(即化学反应控制阶段),其反应速率较纯CaCO
3
的低;而到反应后期(即产物层扩散控制阶段),其反应速率显著增加,固硫反应温度越高,这种影响越明显,与固硫转化率的实验结果非常吻合.
C
40
异构体的结构和稳定性的理论研究
刘桂霞, 张红星, 孙家锺, 唐敖庆
2003, 24(1): 105-108.
摘要
(
)
PDF
(60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Gaussian98程序,采用密度泛函(DFT)方法中的B3LYP,选用6-31G基组对富勒烯(Fullerene)C
40
的6种异构体[
D
5d
,
T
d
,
D
2h
,
C
3v
,
D
2
(Ⅰ),
D
2
(Ⅱ)]进行了几何构型优化,其中,对于
T
d
对称性的C
40
由于易发生Jahn-Teller畸变,则降低其对称性为
D
2d
,再进行优化.对它们的平衡几何和电子结构进行了比较具体的分析,同时,根据计算得到的总能量推断出这6种异构体的稳定性顺序是
D
2
(Ⅰ)>
D
5d
>
T
d
>
C
3v
>
D
2h
>
D
2
(Ⅱ).
1-三氯锡烷基-2,3-丁二烯和2-三氯锡烷基-1,3-丁二烯与甲醛反应的B3LYP研究
夏鲁惠, 徐开来, 罗美明, 方德彩, 谢代前
2003, 24(1): 109-112.
摘要
(
)
PDF
(24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密度泛函方法在B3LYP/6-31G
**
水平上研究了1-三氯锡烷基-2,3-丁二烯和2-三氯锡烷基-1,3-丁二烯与甲醛的反应.优化得到各驻点的几何构型,通过振动分析和内禀反应坐标对过渡态进行了确认,解析了反应路径.并用SCRF(PCM)方法在同一水平上对在CH
2
Cl
2
溶液中的两反应进行了研究.计算了两反应在气相和CH
2
Cl
2
溶液中的活化能垒、自由能和平衡常数.结果表明,反应具有很强的选择性,主要得到1-三氯锡烷基-2,3-丁二烯与甲醛反应的产物.该结果与实验事实一致.
(NO)
2
+
复合物阳离子的结构和性质研究
孙立祥, 步宇翔, 陈志达
2003, 24(1): 113-116.
摘要
(
)
PDF
(19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B3LYP/6-311++G
**
方法对NO二聚体阳离子(NO)
2
+
进行了研究.几何优化并结合振动分析表明,该复合物存在5种可能的稳定构型.能量最低的是N-N相连的反式异构体,具有C
2h
对称性.分析了各稳定构型的相对稳定性及成键特征.建立了态态相关并给出异构化过渡态,分析了各构型之间转化的途径.
微囊化海藻酸离子移变凝胶的制备、结构与性能
陈益清, 孙多先, 刘静怡, 吕景辉
2003, 24(1): 117-120.
摘要
(
)
PDF
(60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静电脉冲技术制备了海藻酸-壳聚糖-海藻酸(Alginate-Chitosan-Alginate,ACA)微胶囊,红外光谱分析表明,ACA是一种以聚电解质配合物为囊膜,以海藻酸钠离子吸附剂为囊心物的微胶囊型离子吸附体系.扫描电镜测试表明,ACA吸附重金属离子的过程是微胶囊囊内海藻酸凝胶化的过程,其解吸附过程是海藻酸凝胶转变成海藻酸溶液的过程.与传统离子交换树脂相比,ACA对Pb
2+
的吸附具有较高的去除率、很强的富集能力和较低的极限吸附浓度,并且能够被多次重复使用.ACA的离子交换速率比传统离子交换树脂快得多,离子交换过程中,交换离子和吸附剂海藻酸分子的相互扩散大大提高了离子交换速率.
SBA-15负载氧化铁催化剂上乙酸选择加氢制乙醛
张雪峥, 乐英红, 高滋
2003, 24(1): 121-124.
摘要
(
)
PDF
(157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制备了一系列SBA-15负载α-Fe
2
O
3
催化剂.研究了负载量、预还原温度和反应温度对乙酸选择加氢制乙醛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负载催化剂上乙醛的最高产率达到42.7%,比纯α-Fe
2
O
3
催化剂的32.2%高.催化剂表面Fe
3
O
4
和Fe
0
共存对提高反应性能有利.该反应有可能遵循Mars-vanKrevelen机理.
负载型Sn
2
(OMe)
2
Cl
2
/SiO
2
催化剂的制备、表征与催化合成碳酸二甲酯
钟顺和, 程庆彦, 黎汉生
2003, 24(1): 125-129.
摘要
(
)
PDF
(69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表面改性法制备了负载型Sn
2
(OMe)
2
Cl
2
/SiO
2
双核桥联配合物催化剂,用IR,TPD和微量反应技术研究了催化剂的表面结构、化学吸附性能和反应活性.结果表明,双核桥联配合物Sn
2
(OMe)2Cl
2
以O(Me)为桥,Cl为配体,并以Sn-O-Si形式键合到SiO
2
表面上;CO
2
与催化剂表面的金属离子Sn
4+
和桥基配体OMe的O
2-
形成桥式和甲氧碳酸酯基两种吸附态,CH
3
OH与催化剂表面的金属离子Sn
4+
仅形成一种分子吸附态;在413K以下,CO
2
和CH
3
OH在Sn
2
(OMe)
2
Cl
2
/SiO
2
催化剂表面上以近100%的选择性生成碳酸二甲酯;CO
2
在催化剂表面形成的甲氧碳酸酯基吸附态是生成DMC的关键物种,其与在同一活性中心的分子吸附态甲醇的反应决定了催化剂的活性和产物选择性.
S
2
O
8
2-
和SO
4
2-
促进ZrO
2
固体超强酸正戊烷反应性能差异的研究
宋国新, 王琳, 薛华欣, 张黎, 陈建民
2003, 24(1): 130-134.
摘要
(
)
PDF
(71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考察了常温下S
2
O
2-
8
促进ZrO
2
(PSZ)固体超强酸催化剂上正戊烷的反应性能,并与SO
2-
4
促进ZrO
2
(SZ)反应相比较,观察到PSZ和SZ对正戊烷都具有异构化和裂解的双重作用,主要产物分别为异戊烷和异丁烷.正戊烷的异构化转化率和表观反应速率常数主要取决于样品的焙烧温度.但对于正戊烷异构化反应,PSZ的最佳焙烧温度为550℃,比SZ的低50℃.在各自的最佳焙烧温度下反应1h后,前者的异戊烷生成率为后者的1.3倍.通过S含量和比表面积测定以及用XRD和FTIR等手段分析了PSZ的物理化学特性.从原位FTIR谱图发现,PSZ(550℃)表面S-O键的红外吸收明显比SZ(600℃)的强;通过吡啶红外手段发现PSZ(550℃)吡啶离子吸收峰的红移大于SZ(600℃),表明前者的Lewis酸强于后者.
Cu/ZnO-NiO上光促表面催化二氧化碳和水反应规律的研究
陈崧哲, 钟顺和
2003, 24(1): 135-139.
摘要
(
)
PDF
(58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摩尔分数为0.5%Cu/ZnO-1.5%NiO的n-p复合半导体材料,利用XRD,TEM,IR,UV-Vis和TPD技术对材料结构、吸光性能和化学吸附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了该材料上CO
2
和H
2
O的光促表面催化反应(PSSR)规律.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材料能够明显促进PSSR的进行,室温条件下即有CH
3
OH,CH
4
和CO生成.讨论了温度对PSSR的影响规律.根据实验结果,得出CO
2
在材料表面的剪式和卧式吸附态分别为CH
4
和CH
3
OH的前驱物,并对PSSR机理进行了讨论.
研究快报
新型自增湿膜电极的制备及其燃料电池性能
王诚, 毛宗强, 徐景明, 谢晓峰
2003, 24(1): 140-142.
摘要
(
)
PDF
(139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偶氮苯取代吡唑啉衍生物PMMA薄膜的光诱导双折射性质研究
金明, 杨庆鑫, 卢然, 潘凌云, 赵英英
2003, 24(1): 143-145.
摘要
(
)
PDF
(17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论文
锐钛矿型纳米TiO
2
介孔粉体表面织构的研究
杨儒, 李敏, 李友芬, 刘家祥, 严彩霞
2003, 24(1): 146-150.
摘要
(
)
PDF
(73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硫酸钛和尿素为原料,聚乙二醇-1000为空间构造剂,104℃下经尿素水解均匀沉淀法研制颗粒分散均匀、粒径可控的高热稳定性锐钛矿型纳米TiO
2
介孔粉体,并对其晶相、颗粒大小、比表面积、形貌和孔道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未经任何热处理的TiO
2
粉体即为锐钛型晶相,颗粒为均匀分散的类球型颗粒,且颗粒间形成直通型的介孔孔道,其孔径在10~30nm之间.控制焙烧温度可以达到控制颗粒大小及形貌的目的,经850℃焙烧5h的样品仍保持锐钛矿型晶相,未出现向金红石型晶相转变的迹象.
PET类共聚酯的玻璃化转变
边界, 叶胜荣, 封麟先
2003, 24(1): 155-159.
摘要
(
)
PDF
(166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DSC,IR和DLI(解偏振光法)等方法研究了聚(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EI)]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丁二醇)酯[P(ET/BT)]系列共聚酯的玻璃化转变.结果表明,共聚酯的玻璃化转变是玻璃态有序结构解序后的一种转变.随ET链段含量的减少,两系列共聚酯的玻璃化转变在DSC中均表现出由拐折渐变为峰形,这是由于需要维持构象转变的ET链段在数量上的减少所致.玻璃态共聚酯的有序结构与分子链末端的游离羟基有关,游离羟基与羰基形成氢键是PET及可结晶共聚酯在结晶时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而不能结晶的共聚酯(IPA30)则因该氢键的形成导致其玻璃化转变的消失.
PS-PMMA嵌段共聚物/PMMA在选择性溶剂中的自组装行为
尹芬芳, 史林启, 安英丽, 张望清, 何炳林, 郭世宜
2003, 24(1): 160-164.
摘要
(
)
PDF
(132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动态光散射和透射电镜研究了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S-b-PMMA)和其对应的均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在选择性溶剂四氢呋喃/环己烷(THF/CYH)中的自组装行为.选择性溶剂对PS嵌段是良溶剂,对PMMA嵌段和均聚物PMMA是非良溶剂,实验结果表明,在适当的分子量及组成条件下,PS-PMMA/PMMA在选择性溶剂中形成了单分散的纳米胶束,均聚物PMMA与PMMA嵌段一同形成了胶束的核,通过控制均聚物PMMA的量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调整胶束的尺寸.
新型环氧树脂基液晶光定向层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于海峰, 白鹤, 连彦青, 王晓工, 刘德山
2003, 24(1): 165-168.
摘要
(
)
PDF
(36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经双酚A型环氧树脂与苯胺缩聚反应,制备含有羟基的先驱聚合物EP-AN,通过EP-AN上羟基与肉桂酰氯的酯化反应,制备了侧链带有肉桂酸酯基团的光敏聚合物EP-AN-CI.用核磁共振(1HNMR)、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热分析等手段确定了上述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用FTIR等方法表征了EP-AN-CI的光交联反应.经线性偏振光聚合技术(LPP)处理聚合物EP-AN-CI膜制备成液晶定向层,通过装配液晶盒和偏光显微镜观察表明,所制备的定向层具有很好的定向能力,该聚合物是一类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新型液晶光定向层材料.
谷氨酸柱撑水滑石超分子结构层柱材料的插层组装
任玲玲, 何静, EVANS David G., 段雪
2003, 24(1): 169-173.
摘要
(
)
PDF
(62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返混沉淀方法实现了谷氨酸柱撑水滑石超分子结构层柱材料的插层组装,得到结晶度高、晶相单一且谷氨酸在层间有序排列的超分子结构层柱材料.用X射线衍射、原子光谱、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热重-差热分析表征了超分子结构层柱材料的结构,给出其结构模型.
倒浮萍聚合物ES-3LB膜掠角反射-吸收红外光谱的研究
王强, 徐蔚青, 赵冰
2003, 24(1): 174-177.
摘要
(
)
PDF
(43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傅里叶变换红外掠角反射-吸收光谱技术对ES-3LB膜的取向和相变行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金表面上制备的ES-3LB膜中烷基链基本垂直于基面.相转变行为的研究表明,ES-3LB膜有3个相变点,分别在65,105和140℃.第一个相变过程表现为LB膜从一种有序状态到另一种有序状态的转变;第二个相变过程表现为LB膜中烷基链的有序-无序转变;第三个相变过程是LB膜的层状结构坍塌转变为各向同性熔融体的过程.
研究快报
反应型表面活性剂包覆CdTe纳米晶
张皓, 陆广, 纪秀磊, 李哲, 杨柏
2003, 24(1): 178-180.
摘要
(
)
PDF
(38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重氮树脂与牛血清白蛋白共价结合自组装膜及其表面细胞培养
付寅, 姚桂君, 董宇平, 曹宇静, 段恩奎
2003, 24(1): 181-183.
摘要
(
)
PDF
(24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低介电常数含氟聚芳醚的合成
呼微, 刘佰军, 张丽梅, 张淑玲, 姜振华, 王贵宾, 吴忠文
2003, 24(1): 184-185.
摘要
(
)
PDF
(32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光聚合α-CD组装超分子结构水凝胶的合成与表征
赵三平, 冯增国, 朴东旭
2003, 24(1): 186-188.
摘要
(
)
PDF
(35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者登录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特刊专辑
更多...
相关下载
稿件模板
投稿流程
版权转让协议
中图分类号
投稿须知
更多...
友情链接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更多...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
当日访问总数:
当前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