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98年 第19卷 第7期    刊出日期:1998-07-24
    论文
    C60乙二胺衍生物铂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硅氢化性能
    陈远荫, 方鹏飞, 朱绫, 盛蓉生
    1998, 19(7):  1011-1015. 
    摘要 ( )   PDF (50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60与乙二胺反应,再与氯亚铂酸钾配位,得到了一种以C60衍生物为基的Pt(Ⅱ)配合物,并研究了其在烯烃与三乙氧基硅烷的硅氢加成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该配合物为硅氢加成反应的高效催化剂,并对苯乙烯有独特的催化性能,以近100%的区域选择性得到α-加成产物。
    邻苯二酚衍生物与稀土元素配位反应的研究(Ⅴ)--3,4-二羟基苯甲酸与铈(Ⅲ)的配位与转型反应
    邓建成, 朱美香, 钟超凡, 童珏
    1998, 19(7):  1016-1019. 
    摘要 ( )   PDF (45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稀土元素铈(Ⅲ)离子与3,4-二羟基苯甲酸(H3L)在水溶液体系中生成羧基配位化合物的条件,表征其组成为Ce(H2L)2(OH)·3H2O,并研究了该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铈离子由羧基配位反应变为由两个邻酚羟基配位的配合物[Ce(HL)n]的转型反应及氧化成铈(Ⅳ)配合物的反应。
    研究快报
    一种新的具有滞后现象的自旋转换配合物[Fe(PhCH=Ntrz)3](BF4)2·3H2O
    王红梅, 李立存, 杨光明, 廖代正, 阎世平, 姜宗慧, 王耕霖, 吴卫芳, 王耘波
    1998, 19(7):  1020-1022. 
    摘要 ( )   PDF (44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旋转换配合物(又称自旋交叉配合物)由于可用作分子基电子器件材料而受到科学家的广泛关注[1~4].近年来,虽然发现了一些具有自旋交叉现象的Fe(Ⅱ)配合物,但其转换温度多在液氮温度以下且无滞后现象,不能满足实用信息存储材料的要求。
    研究简报
    BaBeF4:Sm3+的温和水热合成与光谱性质研究
    赵春燕, 朱连杰, 冯守华, 曹志成, 徐如人
    1998, 19(7):  1023-1025. 
    摘要 ( )   PDF (16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已报道的复合氟化物发光材料多数是通过高温固相反应或高温高压水热反应制备的[1~3].高温固相合成方法需要苛刻的氟化设备,惰性气氛保护及高温(>800℃)条件。高温高压水热反应通常在400℃以上进行,对反应设备要求高且反应不易控制。
    四(α-萘基)四苯并卟啉钴配合物的光谱电化学性质
    师同顺, 张旭光, 柳巍, 贾伯文, 刘国发
    1998, 19(7):  1026-1028. 
    摘要 ( )   PDF (44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Kelet等[1]研究CoTMAPI催化水制取氢气的反应时指出,活性中心是一价钴卟啉。曹锡章等[2]研究钴卟啉催化CO2电化学还原时指出,活性中心也是一价钴卟啉。然而,不稳定价态的金属卟啉配合物的制备和性质研究较为困难。
    铌取代型钨硅杂多酸盐的合成及抗病毒活性研究
    刘杰, 王恩波, 彭军, 胡长文, 阎淑珍
    1998, 19(7):  1029-1031. 
    摘要 ( )   PDF (121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杂多化合物因具有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抗病毒活性[1,2],近年来受到普遍重视,但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抗艾滋病毒(HIV)、疱疹病毒(HSV)、抗肿瘤等方面[3,4],而忽视了对植物病毒防治的研究。
    论文
    吸附方波伏安法研究单偶氮化合物表面电化学反应
    徐刚, O Dea J. J., Osteryoung J. G.
    1998, 19(7):  1032-1039. 
    摘要 ( )   PDF (82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静止汞滴电极上用吸附方波伏安法研究了9个单偶氮化合物的表面电化学反应,观察到3种类型的方波伏安图,其中两类可用提出的4电子二步还原反应机理解释。第一步为准可逆还原,第二步为完全不可逆。第三种类型的伏安图可解释为4电子一步还原。以这两种反应机理为数学模型,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分析实验伏安图,理论曲线与实验曲线吻合极好。获得了各偶氮化合物表面电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初步归纳出反应机理与取代基的关系,为研究其在生物体内的降解反应及致癌性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化学信息。
    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硫氰酸盐-碱性三苯甲烷染料体系中的痕量钼
    刘绍璞, 周光明, 刘忠芳, 李明
    1998, 19(7):  1040-1044. 
    摘要 ( )   PDF (144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钼(Ⅴ)与硫氰酸盐和结晶紫、乙基紫、孔雀石绿、亮绿及碘绿等5种碱性三苯甲烷染料形成离子缔合配合物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谱。考察了它们的光谱特征、影响因素和适宜的反应条件,确定了共振瑞利散射强度与钼(Ⅴ)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灵敏度高,不同体系对钼的检出限在2.1~12.0μg/L之间,提出了用共振瑞利散射测定钼的新分析方法,将其用于钢铁中痕量钼的测定获得满意的结果。
    利用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的偏振衬度对各向异性微晶的观察
    汤鸣, 蔡生民, 刘忠范, 欧阳敏, 薛增泉
    1998, 19(7):  1045-1048. 
    摘要 ( )   PDF (21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的偏振衬度对罗丹明6G的微晶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用圆偏振入射光进行观察时,光学图像与表面形貌图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而用线偏振入射光进行观察时,随着入射偏振态的不同,成像差别较大:当偏振态方向沿着具有各向异性吸收的晶粒主吸收方向时,在垂直于主吸收方向上有很高的衬度,但图像分辨率较低;而入射偏振态垂直于主吸收方向时,衬度降低,分辨率提高;在与主吸收方向成45°角入射时,可以得到分辨率和衬度都比较好的图像。
    一种模式分类降维策略及其在复杂化学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陈德钊, 陈亚秋, 高源, 林继雄, 胡上序
    1998, 19(7):  1049-1053. 
    摘要 ( )   PDF (21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分类相关分析方法处理复杂化学信息的模式分类问题。从高维模式中提取的分类相关成分,它们相互独立,并集中了原有模式的分类信息。提出由相关量份额选择分类相关成分,计算简便,用以替代原模式,可以显著地降维,使问题简化,分类效果良好。该方法应用于天然留兰香油多类判别,结果良好。
    人发微量元素与性别关系的模式识别分类研究
    章元, 朱尔一, 庄峙厦, 李波, 王小如
    1998, 19(7):  1054-1056. 
    摘要 ( )   PDF (36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人发样品中22种元素含量的数据进行变量扩维及压缩筛选处理,选出了影响性别判断较显著的变量,用PLS法处理这些变量组成的数据,得到男性与女性分类清晰的二维判别图及预报模型,并根据所建立的预报模型及人发微量元素的含量判别人的性别,准确率为81%.
    稀土离子与伴清蛋白结合的光谱研究
    杨斌盛, Wesley R. Harris
    1998, 19(7):  1057-1061. 
    摘要 ( )   PDF (35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pH=7.4和25℃下,用紫外吸收差光谱进行Eu3+对脱铁伴清蛋白的滴定。Eu3+与脱铁伴清蛋白结合后其差光谱在245nm和296nm处出现吸收峰,在245nm处Eu3+-脱铁伴清蛋白配合物的摩尔吸光系数是(2.1±0.1)×104cm-1·L·mol-1,Eu3+可占据脱铁伴清蛋白的2个金属离子结合部位,条件平衡常数lgKN=8.21±0.20,lgKC=4.60±0.11.脱铁伴清蛋白、N-端单铁伴清蛋白的紫外差光谱及荧光光谱滴定均表明,稀土离子优先占据脱铁伴清蛋白的N-端结合部位。
    研究简报
    茜素红S螯合树脂分离富集测定地质样品中的痕量金、铂和钯
    李增文, 鲍长利, 张凯
    1998, 19(7):  1062-1064. 
    摘要 ( )   PDF (17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螯合树脂对金属进行分离富集及测定,前人已做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1~4].曾用含键合S双硫腙(P-D)和脱氢双硫腙(P-DT)功能团的离子交换树脂和螯合树脂分离金和铂族金属[5],用双硫腙负载树脂分离富集Cu(Ⅱ)[6]
    论文
    双[N,N'-亚烃基-2,2'-(芳亚甲基)二(3,4-二甲基吡咯-5-醛缩亚胺)]合双锰(Ⅱ)的合成、光谱特征及拟酶催化性能研究
    陈新斌, 桂明德, 朱申杰, 郭灿城
    1998, 19(7):  1065-1069. 
    摘要 ( )   PDF (24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首次报道了新型Schif碱类配体双[N,N-亚烃基-2,2-(苯亚甲基)二(3,4-二甲基吡咯-5-醛缩亚胺)]和双[N,N-(1,2-亚乙基)-2,2-(4-甲氧基苯亚甲基)二(3,4-二甲基吡咯-5-醛缩亚胺)]及其双锰配合物的合成方法、光谱特征及用配合物催化PhIO单加氧化环己烷反应的研究。
    1,3,3a,5-四苯基-3a,4,5,11-四氢-3H,6H-1,2,4-三唑并[4,3-d][1,5]苯并二氮杂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许家喜, 金声, 张泽莹, 麦松威
    1998, 19(7):  1070-1073. 
    摘要 ( )   PDF (169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2,4-二苯基-2,3-二氢-1H-1,5-苯并二氮杂与苯甲酰氯苯腙的[2+3]环加成反应制备了标题化合物,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其晶体结构。晶体属正交晶系,空间群为Fdd2.晶胞参数:a=1.7628(4)nm,b=5.7512(12)nm,c=1.0227nm,V=10.368(5)nm3,Z=16,Dc=1.262g·cm-3,μ=0.075mm-1,F(000)=4160,1139个可观测衍射点,R=0.0461,Rw=0.0560.
    1-酰氧(胺)-2,8,9-三氧杂-5-氮杂-1-锡杂三环[3.3.3.01.5]十一烷的合成和结构研究
    李靖, 唐拥军, 刘华, 董淑萍, 谢庆兰
    1998, 19(7):  1074-1077. 
    摘要 ( )   PDF (29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14个新化合物:1-酰氧(胺)基-2,8,9-三氧杂-5-氮杂-1-锡杂三环[3.3.3.01.5]十一烷。由IR、1HNMR、13CNMR和119SnNMR及元素分析确定其结构。该类化合物在CDCl3中可能形成六配位化合物,而在DMSO中,溶剂分子参与Sn原子配位,聚合体解聚为六配位化合物。
    C(10)取代苯磺酸盐的胆绿素类似物的合成
    姚团利, 金声, 王昌琦, 马金石
    1998, 19(7):  1078-1081. 
    摘要 ( )   PDF (18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报道了C(10)位苯磺酸盐取代的胆绿素类似物的合成方法,并用光谱研究了该化合物及其与锌离子形成的配合物。
    含2-苯基-1,2,3-三唑色酮及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
    刘方明, 于建新, 王玮, 刘育亭, 陈耀祖
    1998, 19(7):  1082-1085. 
    摘要 ( )   PDF (163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报道了取代邻位羟基苯乙酮(Ⅰa-Ⅰe)与2-苯基-1,2,3-连三唑-4-甲酸缩合制得酚酯(Ⅱa-Ⅱe),Ⅱa-Ⅱe经重排得1,3-二酮化合物(Ⅲa-Ⅲe),Ⅲa-Ⅲe在本酸性催化条件下环化为2-位连杂环色酮(Ⅳa-Ⅳe),Ⅲa-Ⅲe分别与脲和硫脲缩合得到嘧啶酮Ⅴa-Ⅴe和Ⅵa-Ⅵe.
    Sinulariol-D,Sinularial-A和Sinularic Acid-A前体化合物的合成
    岑文, 邢雅成, 李裕林
    1998, 19(7):  1086-1089. 
    摘要 ( )   PDF (21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报道了以香叶醇为起始原料经9步反应合成Sinulariol-D,Sinularial-A和SinularicAcid-A的前体化合物(E,E,E)-2,6,10,14-四甲基-2,3-环氧-16-苯硫醚基十六碳-6,10,14-三烯-1-醇(15)的实验结果.
    糖的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MALDI-MS)研究
    郝春雁, 马秀俐, 刘志强, 季怡萍, 刘淑莹, 刘长城, 孙允秀, 刘举正
    1998, 19(7):  1090-1094. 
    摘要 ( )   PDF (55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糖类化合物3种常用基质MALDI-MS分析效果的比较以及寡糖和多糖正、负离子MALDI-MS谱的对比,找到了适合糖分析的基质2,5-DHB,探讨了糖类化合物激光解吸/电离条件下形成离子的过程,指出了Na+、K+离子在寡糖分子量测定中的重要作用,借助柱层析分离手段,成功地测出了分子量大于10000的葡聚糖的分子量。
    甲基取代的甲酸态的四氢叶酸辅酶模型的合成及其取代碳单元转移反应
    赵炳筠, 夏炽中, 程津培
    1998, 19(7):  1095-1100. 
    摘要 ( )   PDF (48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乙二胺和乙酰胺为原料,经4步反应合成了碘化1,2-二甲基-3-间(或对)-硝基苯磺酰基咪唑啉(2a,2b),以2a和2b作为甲基取代的甲酸态四氢叶酸辅酶模型,同单亲核中心的氮亲核体(对甲苯胺,对甲氧基苯胺等)和碳亲核体(丙二腈)反应得到次乙基单元(CH3-C>)转移的中间体产物;与双亲核中心的亲核体(邻苯二胺,邻氨基酚)反应得到次乙基单元完全转移的产物。
    研究简报
    槲皮素-β-环糊精包合物的研究
    邵伟, 王金山, 王春香, 米广太, 王大庆
    1998, 19(7):  1101-1103. 
    摘要 ( )   PDF (36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槲皮素具有抗氧化、抗自由基、抗癌防癌、抗菌和抗过敏等作用,对由腺苷二磷酸、胶原或凝血酶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及血栓有抑制作用。但由于槲皮素几乎不溶于水、稳定性差等影响了其临床应用。
    醋酸纤维素膜固定化脲酶的研究
    王杰, 宋锡瑾, 伍明, 任仲皎, 袁斌, 雷灼霖
    1998, 19(7):  1104-1106. 
    摘要 ( )   PDF (46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酶固定膜反应器兼具有反应和分离两种功能,是酶工程领域中较活跃的研究课题.随着酶固定化技术和水平的提高,各种固定化酶生物反应器不断涌现,其中以采用固定化脲酶技术制作的人工肾最为成功.
    论文
    层状苯膦酸-磷酸锆的合成与磺化研究
    肖进兵, 徐金锁, 唐颐, 高滋
    1998, 19(7):  1107-1111. 
    摘要 ( )   PDF (22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制备苯膦酸-磷酸锆Zr(PO4H)2-n(PO3Ph)n的主要影响因素。在F-/Zr4+=12和H3PO4/Zr4+=20条件下,通过改变苯膦酸用量获得了n=0~2的系列单一晶相层状苯膦酸-磷酸锆,其热稳定性达400℃以上。苯膦酸-磷酸锆的磺化试验表明层间苯环可被完全磺化,磺化产物Zr(PO4H)2-n(PO3PhSO3H)n具有丰富的酸性位,其热稳定性亦可达到300℃以上。
    铜离子交换分子筛上NO吸附的IR光谱及TPD研究
    张文祥, 贾明君, 张春雷, 张丽华, 吴通好, 孙铁, 八寻秀典, 岩本正和
    1998, 19(7):  1112-1116. 
    摘要 ( )   PDF (36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原位IR光谱及TPD技术研究了NO在铜离子交换分子筛上各种表面物种的生成及脱附,并与NO在Cu-ZSM-5上的分解反应性能相关联,考察了Cu-ZSM-5反应活性高的原因及O2的生成机理。NO的吸附状态随分子筛母体种类及铜离子交换度的不同而变化,交换度较高的ZSM-5催化剂上容易形成NO-3物种,该物种对NO分解及O2的生成具有重要作用。
    荧光和动态光散射方法研究两性表面活性剂胶束的聚集和相互作用
    李方, 李干佐, 汪汉卿, 安英丽
    1998, 19(7):  1117-1120. 
    摘要 ( )   PDF (26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芘为荧光探针、二苯酮为猝灭剂,利用荧光方法测定了两性表面活性剂N-十二烷基-N,N-二甲基氨基丙磺酸盐(DDAPS)胶束在不同温度和不同NaCl浓度下的聚集数。利用动态光散射方法得到了胶束的水力半径Rh.结果表明,DDAPS的胶束聚集数和Rh值随NaCl浓度的升高略有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稍有下降。DDAPS胶束之间的作用力以排斥力为主。
    BZ反应系非理想性对化学振荡动力学区域的影响
    华达银, 罗久里
    1998, 19(7):  1121-1125. 
    摘要 ( )   PDF (22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Debye-Huckel强电解质溶液活度系数理论、反应速度的活化络合物理论以及三变量微分方程奇点理论,探讨了非理想性对BZ反应体系振荡动力学区域的影响。以Oregonator为模型建立了均匀体系非理想BZ反应的系统动力学方程,计算并绘制了化学振荡的临界"溴酸钠浓度-离子强度"阈值图谱,划分了不同的动力学区域,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得到了与理论分析一致的结论.
    从头计算法研究取代锂卡宾正离子的分子轨道和稳定化能
    李吉海, 冯圣玉
    1998, 19(7):  1126-1130. 
    摘要 ( )   PDF (22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从头计算法计算了各种取代的锂卡宾正离子XCHLi+(X=OH,NH2,CH2CH,NC,C6H5)相对于锂卡宾正离子CH2Li+的稳定化能,并讨论了稳定化能和它们分子轨道的关系。具有π给予功能的取代基,在其共平面分子构型中,由于和卡宾碳和锂原子空轨道形成二电子多中心共轭分子轨道,因而具有最大的稳定作用。相反,在相应的正交构型中,稳定作用则较小。同时具有π给予和σ接受效应的取代基,π给予起主导作用。仅有σ接受功能的取代基,则有去稳定作用。考察它们的LUMO特点,发现它们具有较高的亲电反应性能。
    自由基C69N及双体(C69N)2结构和电子光谱的理论研究
    任爱民, 封继康, 田维全, 孙秀云, 葛茂发, 黄旭日, 孙家锺
    1998, 19(7):  1131-1135. 
    摘要 ( )   PDF (24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INDO系列方法对自由基C69N(Cs)及双体(C69N)2(C2h)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笼骨架上N的掺入使C70笼发生畸变,N向笼外突出,与氮相连的碳(6-6环上的C)自旋密度较大,2个C69N自由基在这个碳上以C-C单键连接,形成双体为C2h对称性,N与附近的3个碳均以单键连接,并不断开。理论计算的电子光谱与实验吻合较好,(C69N)2易分解为单体C69N.
    氮化硼薄膜内应力的红外光谱研究
    赵永年, 邹广田, 王波, 何志, 朱品文, 陶艳春
    1998, 19(7):  1136-1139. 
    摘要 ( )   PDF (44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射频(RF)磁控溅射制备了立方氮化硼(c-BN)薄膜。FTIR光谱和电子衍射实验表明:该薄膜是纯的,其结晶度很高。FTIR光谱研究指出,基板负偏压是c-BN相形成的重要因素,但也由此产生了c-BN薄膜的应力,且负偏压越高,产生的应力越大。比较透射谱和反射谱的结果,c-BN薄膜表面层的应力小于内部的。按照c-BN形成的压力模型,表面应力小到一定程度可能影响c-BN的继续生长。一个特制的分层结构BN薄膜保留了由于应力造成的c-BN的裂纹,这个裂纹分布在一些同心圆上,中心是缺陷或杂质,同心圆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线,把c-BN表层分割成许多应力区。
    添加氧影响下低压金刚石生长的条件
    刘志杰, 万永中, 张卫, 张剑云, 王季陶
    1998, 19(7):  1140-1143. 
    摘要 ( )   PDF (19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非平衡热力学耦合模型研究金刚石在CO-H2、CO-O2-H2体系中的生长情况,计算不同氧含量下的金刚石生长相图,固定氧氢比考察压力变化对金刚石生长区的影响,讨论了不同氧氢含量对金刚石生长区的影响。与经典的平衡热力学理论计算所得的相图不同,本文的相图均有金刚石生长区,可以很好地解释低压下金刚石在气相中的生长,还可以用于指导低压金刚石生长的实验研究。
    3-苄氧羰基四氢噻唑-2-硫酮的晶体结构与量子化学研究
    李叶芝, 郭纯孝, 胡学山, 杜莉萍, 黄化民
    1998, 19(7):  1144-1147. 
    摘要 ( )   PDF (27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苄氧羰酰氯与四氢噻唑-2-硫酮在三乙胺存在下反应生成了3-苄氧羰基四氢噻唑-2-硫酮。在甲醇中培养了标题化合物单晶,用X射线衍射法进行了结构表征。晶体结构属三斜晶系,P1间群,晶体学参数:a=0.6274(2)nm,b=0.7340(3)nm,c=1.2976(4)nm;α=100.73(3)°,β=94.53(3)°,γ=103.28(3)°,Z=2,Mμ=4.30cm-1.分子中的>C=O与>C=S基团处于C(4)-N-C(1)键的同侧,为顺式。用PM3分子轨道方法研究了该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得到电荷和键序分布以及前线轨道等性质。
    研究快报
    DNA分子结构的多态性研究(Ⅰ)--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诱导λ-DNA由线圈型向球型的转变
    冯喜增, 林璋, 王琛, 白春礼
    1998, 19(7):  1148-1150. 
    摘要 ( )   PDF (31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活性细胞众多的遗传信息均通过DNA链的碱基序列按一定的自身调节方式表达出各种蛋白质.DNA与各种不同性质的组分,如蛋白质、类脂及无机离子等的相互识别作用是确保细胞处于生理活性状态的重要调节机制。
    C60与甲基醚CH3OCnH2n+1的气相离子分子反应研究
    马理, 刘子阳, 王维杰, 郭兴华, 刘淑莹
    1998, 19(7):  1151-1153. 
    摘要 ( )   PDF (17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宏观量合成和分离C60以来,人们不断地合成各种功能化的C60衍生物.在对C60化学性质的认识过程中,气相离子化学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过渡金属掺杂MCM-48分子筛催化氧化α-二十碳醇制α-二十碳酸
    魏长平, 蔡强, 王海军, 毕颖丽, 庞文琴, 甄开吉
    1998, 19(7):  1154-1156. 
    摘要 ( )   PDF (75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孔分子筛由于具有孔径大、吸附能力强和热稳定性好等特点而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极大关注.近年来,有关MCM-48的合成、结构表征及应用研究的报道甚少.MCM-48分子筛因无酸性而催化活性较弱.
    论文
    酚氧树脂/聚(4-乙烯基吡啶)高分子复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徐胜清, 赵汉英, 陈斌, 黄葆同
    1998, 19(7):  1157-1161. 
    摘要 ( )   PDF (150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元素分析、DSC、FTIR、紫外光谱及XPS等手段对酚氧树脂和聚(4-乙烯基吡啶)在氯仿中溶液共混形成的高分子复合物的组成及结构进行了研究,并与相应的共混物作了比较。结果表明,所得的各复合物的组成相同,其值与组分分子中的链节等摩尔比一致;而共混物也为相容体系,其组成与两高分子组分的投料比对应。基于实验结果,揭示了复合物的形成过程。
    活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溴甲基化聚苯乙烯偶合反应制备接枝共聚物
    邹友思, 郭金全, 戴李宗, 张景辉, 潘容华
    1998, 19(7):  1162-1165. 
    摘要 ( )   PDF (17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基团转移聚合、阴离子聚合以及高分子偶合反应的方法,合成了一种结构明确、链长均匀和分子量可控的聚苯乙烯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主链聚苯乙烯由阴离子聚合得到,并进行溴甲基化。支链活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由基团转移聚合制备。经偶合反应后得到分子量为3×104~7×104、多分散性指数D为1.2~1.4的接枝共聚物。溴甲基化聚苯乙烯和活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偶合反应活性随分子量的增大而降低,理想的反应温度为-20℃。用1HNMR、GPC和DSC表征接枝产物。和均聚物相比,共聚物的玻璃化温度较低。
    苯乙烯微乳液种子聚合
    徐相凌, 张志成, 吴欣, 葛学武, 左榘, 牛爱珍
    1998, 19(7):  1166-1170. 
    摘要 ( )   PDF (52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观测苯乙烯微乳液种子聚合前后体系内聚合物粒子大小及其分布的变化发现,无论是γ射线还是KPS引发,聚合过程中都没有新的聚合物粒子生成。尽管聚合前体系中存在单体溶胀的胶束,但在聚合过程中这些胶束主要充当单体仓库,自己成核聚合的几率很低。由于微乳液种子聚合体系内,单体量相对较低,聚合物粒子数目很大,其聚合动力学明显不同于常规乳液种子聚合。
    沉淀聚合制备磺酸掺杂的聚苯胺
    马永梅, 谢洪泉, 王松林, 冯定松
    1998, 19(7):  1171-1174. 
    摘要 ( )   PDF (128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二丁基萘磺酸(DBNSA)或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为有机酸,水为主要反应介质的条件下进行沉淀聚合直接制备有机酸掺杂的聚苯胺(PAn).讨论了酸度、温度和氧化剂用量等反应条件对产物的影响。2L规模扩大实验的产率约为75%~80%,所得PAn具有高电导率(3.0S·cm-1),并易溶于普通有机溶剂。其中PAn-DBNSA在各方面较具优势。
    研究快报
    含SC相硅碳烷树枝状分子液晶
    张其震, 孙继润, 王大庆, 王艳, 李光
    1998, 19(7):  1175-1177. 
    摘要 ( )   PDF (35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树枝状化合物具有规整的结构,其分子体积、形状和功能基可在分子水平上精确控制.它的出现对于经典的有机高分子界是一个冲击,它是化学、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点,成为当前学术界的一大研究热点。
    研究简报
    Cp2ZrCl2/异丁基铝氧烷催化乙烯聚合动力学
    范志强, 翁建华, 王齐, 封麟先
    1998, 19(7):  1178-1180. 
    摘要 ( )   PDF (15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均相茂金属催化烯烃聚合体系大多采用甲基铝氧烷(MAO)为助催化剂,但对MAO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楚。据文献报道,乙基铝氧烷(EAO)和异丁基铝氧烷(BAO)也有类似的助催化作用,但聚合活性远低于MAO体系。
    醚的初始暗氧化反应机理的研究
    朱军民, 曹维孝, 冯新德
    1998, 19(7):  1181-1183. 
    摘要 ( )   PDF (95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有机化合物的空气氧化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研究课题。早在1851年Schonbein[1]就注意到醚在空气中会被氧化产生过氧化物。本世纪初,Clover和Milas分析了醚的空气氧化产物,并且对醚的氧化机理,进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