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2年 第2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2-04-24
    研究论文
    新型镁基储氢合金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袁华堂, 李秋荻, 王一菁, 宋赫男, 冯艳
    2002, 23(4):  517-520. 
    摘要 ( )   PDF (35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扩散法成功地合成了Mg1.5Al0.5-xNiVx(x=0,0.1,0.2,0.3,0.4)系列合金。XRD结构分析表明,合金中出现一个新的物相,其化学式为Mg3AlNi2,属立方晶系,Fd3m空间群,新相具有很好的电化学性能。钒的添加使合金的容量进一步提高。未经任何预处理的Mg1.5Al0.3V0.2Ni合金的最大放电容量达到333mA·h·g-1(50mA·g-1,-0.5Vvs.Hg/HgO).Al对六方晶系Mg2Ni合金结构中Mg的部分取代对于延长合金的循环寿命有重要作用。
    超分子化合物(bipyH2)2(H2P2Mo5O23)·H2O的水热合成、晶体结构和性质
    赵士龙, 黄长沧, 张汉辉
    2002, 23(4):  521-525. 
    摘要 ( )   PDF (246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新型超分子化合物(bipyH2)2(H2P2Mo5O23)·H2O,对其进行了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荧光光谱和循环伏安等分析表征,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表明,标题化合物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α=1.67951(7)nm,b=1.15193(4)nm,c=1.88908(8)nm,β=108.335(1)°,V=3.4692(2)nm3,Z=4,Dc=2.382g/cm3.F(000)=2408,μ=1.951mm-1,R=0.0244,Rw=0.0721.标题化合物的杂多阴离子[P2Mo5O23]4-由5个MoO6畸变的八面体和2个PO4畸变四面体通过共顶点或共边组成;5个Mo原子近似处于同一平面,它们和2个P原子组成了一个畸变的五角双锥构型;杂多阴离子与质子化的4,4'-bipy和水分子通过氢键连成无限二维网状结构,形成超分子化合物。
    稀土离子诱导钙调蛋白构象变化后的单克隆抗体制备
    李伟国, 祁超, 杜丽, 刘仔, 赵大庆
    2002, 23(4):  526-529. 
    摘要 ( )   PDF (112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单克隆抗体技术研究了三价稀土离子与钙调蛋白作用后对其与靶分子识别能力的影响。牛脑钙调蛋白经2.4-二硝基氟苯修饰后再结合三价的铕离子,然后免疫Balb/c小鼠,经过3次免疫后在小鼠血清中检测到相应的抗体,抗体效价为1:12000;用杂交瘤细胞技术制备出一株抗钙调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2C3;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结果证实钙调蛋白结合稀土离子前后对该抗体的识别能力存在显着差异,表明该抗体可以用于进一步研究金属离子对钙调蛋白构象变化及其对靶分子识别的影响。
    抗meso-四(α,α,α,α-O-苯乙酰苯)卟啉抗体的酶学性质研究
    祁超, 丁兰, 丁天兵, 刘志强, 张玉静, 刘立岩, 赵大庆
    2002, 23(4):  530-534. 
    摘要 ( )   PDF (47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小分子meso-四(α,α,α,α-O-苯乙酰苯)卟啉作为全抗原免疫小鼠,通过细胞融合等技术制备了单克隆抗体(McAb)1F2,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证明纯化得到的单抗是很纯的。McAb1F2的保留时间是2.63min,亚型为IgG2a,相对分子量为156678.8.McAb1F2-卟啉复合物形成时,卟啉Soret带最大吸收峰从408nm红移到416nm,并有增色效应,说明McAb1F2-卟啉是刚性且紧密结合。抗体酶稳定性很高,但比活力只有4.6875U/mg,为天然酶HRP的1.899%.抗体酶的Km=20.29mmol/L,kcat=396.82min-1,kcat/Km=1.9557×104L·mol-1·min-1.
    研究简报
    三维骨架{[Cu(1,2-pn)2]4[V18O42(H2O)]}n·8nH2O化合物的水热合成和晶体结构
    林碧洲, 刘世雄
    2002, 23(4):  535-537. 
    摘要 ( )   PDF (29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NaX型沸石分子筛中吸附质分子结构与吸附热的关系
    李宝宗, 国永敏, 庞文琴
    2002, 23(4):  538-540. 
    摘要 ( )   PDF (32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论文
    氨甲蝶呤在Co/GC离子注入修饰电极上电化学行为及其应用研究
    孙自杰, 胡劲波, 钱永贵, 鲁毅强, 李启隆
    2002, 23(4):  541-545. 
    摘要 ( )   PDF (44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氨甲蝶呤在0.1mol/LHAc-NaAc(pH=4.96)缓冲溶液中,用Co/GC离子注入修饰电极进行伏安测定,得到一良好的还原峰,峰电位为-0.95V(vs.SCE).峰电流Ip与氨甲蝶呤的浓度在2.2×10-7~8.8×10-6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1×10-8mol/L.建立了测定氨甲蝶呤的新方法,可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回收率在98.9%~106.2%之间。用线性扫描和循环伏安法研究了体系的电化学行为及电极反应机理。实验表明,氨甲蝶呤的还原为不可逆吸附过程,并伴随两个电子和两个氢离子参与电极反应。用俄歇电子能谱(AE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表面分析技术对Co离子注入修饰电极的表面元素组成及深度分布等进行测定,表明Co离子确被注入到玻碳表面。扫速对催化效率的影响实验证明体系存在催化作用。
    利用目标试验因子分析法确定化学反应的级数及速率常数
    朱仲良, 夏骏, 宓守刚, 李通化
    2002, 23(4):  546-551. 
    摘要 ( )   PDF (48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目标试验因子分析(TTFA)结合数值遗传算法(NGA).解析反应过程中在线测得的动力学谱-光谱数据矩阵,可在未知各组分纯光谱及动力学模型情况下同时求解出各组分的纯光谱、反应级数及速率常数。提出用近似计算法计算各组分的动力学谱,使该方法能适用于任意反应级数的体系。针对两步连续反应模型,对反应物、中间体和最终产物均有吸收及某一种组分没有吸收的体系的模拟实验数据矩阵进行了处理,表明该方法均能适用。利用该方法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在碱性介质中的水解反应及日落黄水溶液的电解降解反应过程中测得的数据矩阵进行解析,均获得了可靠结果。
    鼠脑尾核和海马区微透析液中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常理文, 徐桂芸, 韩慧婉, 常溪燕, 赵卓
    2002, 23(4):  552-554. 
    摘要 ( )   PDF (25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反相液相色谱分离-脉冲安培检测和微透析取样技术,测定了取自鼠脑尾核和海马区微透析液中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对不同神经活动状态下取得微透析液中肾上腺素含量作了比较,将该法用于测定肾上腺素,灵敏度为25μg/L.
    一种简单快速测定竞争性等温线的新方法——前流速度分析法
    杨更亮, 孙素芳, 刘海燕, 王德先, 陈义, 孙汉文
    2002, 23(4):  555-558. 
    摘要 ( )   PDF (34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间二酚和对苯二酚二元体系为例,以甲醇-水(体积比20:80)为流动相,采用前流速度分析法测定了该体系在C18-硅胶固定相上的竞争性等温线。在相同实验条件下与传统的矩型脉冲法对该体系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法不仅能够准确测定二组分竞争性等温线,而且具有简单、快速等优点。
    分子中芳香性自动识别算法
    郝军峰, 许禄
    2002, 23(4):  559-563. 
    摘要 ( )   PDF (58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图论为基础,从化合物的二维连接表出发,在环识别算法的约束下,对分子中的节点进行判断。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识别大多数化合物中的芳香性。作为约束条件,把芳香性的识别算法应用于ESESOC系统中结构的穷举生成,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研究快报
    加替沙星铽敏化化学发光与应用
    连宁, 赵慧春, 孙春燕, 金林培, 张仲伦, 郑雁珍
    2002, 23(4):  564-566. 
    摘要 ( )   PDF (36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型芯片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系统及其在神经递质分离检测中的应用
    曾勇, 陈洪, 庞代文, 王宗礼, 程介克
    2002, 23(4):  567-569. 
    摘要 ( )   PDF (30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简报
    温度限制串联相关神经网络及其在细菌辨识中的应用
    张卓勇, Aaron Urbas, Peter de B Harrington, Kent J. Voorhees, Jon Rees
    2002, 23(4):  570-572. 
    摘要 ( )   PDF (26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场激光热透镜光谱法测定催化反应动力学参数的研究
    韩权, 阎宏涛
    2002, 23(4):  573-575. 
    摘要 ( )   PDF (30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论文
    新型含酰胺键的噻二唑类液晶的合成
    商永嘉, 李茂国, 陆婉芳, 王彦广
    2002, 23(4):  576-580. 
    摘要 ( )   PDF (109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以酰胺键为中心桥键的1,3,4-噻二唑衍生物3个系列共16个新化合物。液晶性质测试表明,它们均为具有高相变温度和宽相变范围的稳定液晶化合物。说明极性的酰胺键有利于介晶性能。比较了端某碳原子数目的多寡对Sc相相变温度的影响。
    双三烃基锡1,1′-二茂铁二甲酸盐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母昭德, 孙丽娟, 罗宁, 谢庆兰
    2002, 23(4):  581-584. 
    摘要 ( )   PDF (42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13个新的双三烃基锡1,1'-二茂铁二甲酸衍生物,并进行了化合物的波谱表征。Cy2MesnOOCFcCOOSnMeCy2的X射线衍射单晶结构测定表明,其结构为单斜晶系,Fdd2空间群,晶胞参数:α=1.8735(4)nm,b=3.5930(7)nm,c=1.1122(2)nm;α=β=γ=90.00(0)°;V7.487(4)nm3;Z=8;F(000)=3552;最终可靠因子Rt=0.048,Rw=0.054.为五配位轻微畸变的三角双锥的线性聚合结构化合物。
    含(1-芳乙酰胺基-2-叔胺基)乙烷结构的六氢-1H-1,4-二氮(艹卓)类化合物的合成与镇痛活性
    沈敬山, 雷厉军, 李剑峰, 嵇汝运
    2002, 23(4):  585-590. 
    摘要 ( )   PDF (61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或5-取代的六氢-1H-1,4-二氮(艹卓)类化合物(1~3)经单酰化及酰化反应后,合成了16个带有(1-芳乙酰胺基-2-叔氨基)乙烷结构的六氢-1H-1,4-二氮(艹卓)类目标化合物(5~9,11~13,15~17,19~23),经元素分析、IR、MS和1H NMR确证了其组成和结构。对所有目标化合物都进行了豚鼠回肠试验,初步药理试验表明,16个化合物对受试标本显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抑制率较高的两个化合物5和7测试了IC50值。对在豚鼠回肠试验中显示较强激动作用的4个化合物进行了小鼠扭体法镇痛活性试验,测得了其ED50值。
    1-氮杂-2,8-二氧杂二环[3.3.0]-辛烷类化合物合成的新方法
    简天英, 汪朝阳, 王建平, 陈庆华
    2002, 23(4):  591-594. 
    摘要 ( )   PDF (35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苯基-3,5-二(甲氧基羰基)-2-异(口恶)唑啉-N-氧化物为偶极体,丙烯酸乙酯为亲偶极体,通过[3+2]环加成反应,简便地合成了含有多官能团的1-氮杂-2,8-二氧杂二环[3.3.0]-辛烷类化合物。该反应条件温和,产率较高(50%~93%).化合物的结构经元素分析,1H NMR,13C NMR,IR和MS确认和表证,并对其波谱性质进行了讨论。
    柄型金属有机化合物(V)——锗桥连茚基及取代茚基锆化合物的合成及催化烯烃聚合
    徐善生, 田公路, 王佰全, 周秀中, 梁波, 赵亮
    2002, 23(4):  595-599. 
    摘要 ( )   PDF (256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锗桥连茚及取代茚配体相继与丁基锂及ZrCl4作用,生成锗桥连茚基及取代茚基锆化合物Me2Ge(2-R1-4-R2-Ind)2ZrCl2[R1=R2=H(1);R1=Me,R2=H(2);R1=Me,R2=Ph(3)].化合物1-3均为内消旋和外消旋异构体的混合物,通过多次重结晶得到化合物1和2的纯外消旋异构体及化合物3的内消旋异构体。由元素分析和1H NMR谱表征了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研究了在甲基铝氧烷(MAO)的助催化下,化合物1-3对乙烯和丙烯聚合的催化性能。由锗桥连茚基化合物1-3得到的聚乙烯的分子量分布比一般茂金属催化剂略宽。内消旋和外消旋异构体的混合物(3)由于两个催化活性中心不等同而使得到的聚乙烯的分子量分布相当宽。外消旋异构体1和2催化丙烯聚合得到高等规聚丙烯。
    蒺藜草中一个新的六糖甾体皂甙结构的NMR研究
    涂光忠, 马立斌, 李喜来, 安东各, 孙文基, 郭遵武, 郜尽
    2002, 23(4):  600-604. 
    摘要 ( )   PDF (42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蒺藜草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六糖甾体皂甙,利用NMR方法,特别是2DNMR技术,确定了它的化学结构为3-O-{β-D-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基}-22-甲氧基-26-O-{β-D-吡喃葡萄糖基}-蒺藜基皂甙元。
    海葵毒素多肽的分离和初步表征
    禚如朋, 付宏征, 李军, 张礼和, 仲崇波, 王晓良, 林文翰
    2002, 23(4):  605-609. 
    摘要 ( )   PDF (123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经冻融法提取,丙酮沉淀,SPSephadexC-25强离子交换和HPLCODS反相色谱层析,从海葵(Ac-tiniacari)中提纯到2个新的毒素多肽,命名为RSAPⅢ和RSAPⅣ。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I-DITOP-MS)鉴定,RSAPⅢ和RSAPⅣ均为单一成分,分子量分别为5327和5310,初步钠通道药理学实验表明,RSAPⅢ对豚鼠心室肌细胞钠通道表现出活性,使钠离子内流减少,起阻滞作用。
    综合评述
    Delta-诱眠肽的研究进展
    周闯, 田桂玲, 叶蕴华
    2002, 23(4):  610-616. 
    摘要 ( )   PDF (64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Delta-诱眠肽是第一个已阐明化学结构的睡眠物质。本文评述了近20年来用溶液法、固相法、酶促法及基因工程法合成Delta-诱眠肽的研究进展。介绍了Delta-诱眠肽的新生物活性及临床应用前景。概述了Delta-诱眠肽的构效关系及溶液构象的研究进展,展望了Delta-诱眠肽的研究方向。
    研究简报
    杯芳烃的分子设计(Ⅵ)——一种新的杯[4]磺胺衍生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赵邦屯, 张宁, 刘育, 陈企发
    2002, 23(4):  617-619. 
    摘要 ( )   PDF (18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论文
    高比表面积VPO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王晓书, 聂维艳, 季伟捷, 颜其洁, 陈懿
    2002, 23(4):  620-623. 
    摘要 ( )   PDF (121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有机相制备VPO催化剂,在制备过程中加入聚乙二醇(PEG)作为分散剂可有效提高VPO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实验中采用两种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PEG 6000和PEG 10000),所得VPO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分别为52与54m2/g,而不加聚乙二醇的VPO催化剂其比表面积仅为19m2/g.XRD,XPS及FTIR的结果表明,催化剂的主要晶相均为(VO)2P2O7,但两类催化剂的微观结构有所不同。正丁烷选择氧化生成马来酐的催化反应结果表明,385℃时加聚乙二醇制备的VPO催化剂其丁烷的转化率为84%~86%.马来酸酐的选择性为78%,而不加聚乙二醇制备的VPO催化剂其转化率和选择性均为71%.
    Δ6去饱和酶催化合成γ-亚麻酸
    咸漠, 康亦兼, 闫吉昌, 刘延, 李文兴, 毕颖丽, 甄开吉
    2002, 23(4):  624-627. 
    摘要 ( )   PDF (48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报道了含△6去饱和酶的深黄被孢霉菌丝提取物催化亚油酸合成γ-亚麻酸。研究了辅酶、温度、时间等对γ-亚麻酸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降低,γ-亚麻酸的产率提高。在10℃以下。γ-亚麻酸的产率达到最大值;苹果酸盐对该反应有明显促进作用。γ-亚麻酸的产率随体系pH增加而增加,且在pH=7~8时产率较高;该反应需在分子氧存在下进行;NADPH,ATP和CoA是该反应的必需辅酶。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γ-亚麻酸的产量达到0.21mg/mL.
    Ag-ZSM-5催化剂上CH4选择催化还原NOx的研究
    石川, 程谟杰, 曲振平, 杨学锋, 包信和
    2002, 23(4):  628-631. 
    摘要 ( )   PDF (46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研究Ag-ZSM-5催化剂上CH4选择性催化还原NOx的反应性能,采用TPD和TPSR技术研究NO和O2共吸附于Ag-ZSM-5催化剂表面形成的吸附物种及其和CH4之间的反应。结果表明,Ag-ZSM-5催化剂上CH4选择性还原NOx活性和选择性较高。NO和O2共吸附在Ag-ZSM-5催化剂上形成的NO3(s)吸附物种能被CH4还原生成N2.在NO3(s)和O2共存的体系中,CH4能优先并选择性还原NO3(s)生成N2.
    微波放电脱除NO
    唐军旺, 杨黄河, 任丽丽, 王爱琴, 马磊, 张涛, 林励吾
    2002, 23(4):  632-635. 
    摘要 ( )   PDF (36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报道一种不用催化剂,一步脱除NO的新方法--常压微波放电法。探讨在(NO,He),(NO.O2,He)和(NO,O2,H2O,He)体系中微波放电脱除NO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NO,He)条件下可实现一步高效脱除NO,在(NO,O2,He)条件下也可实现80%左右的NO转化,其中N2的选择性高达80%,而H2O的加入并未影响N2的产率。同时发现,随着微波功率的加大,NO转化率也增大,而N2的选择性增大得更多。最终可达到一个平衡值。最后研究了NO和O2浓度及气体流量对NO脱除的影响。
    AlPO4-5分子筛模板剂的量子化学计算
    李宝宗, 国永敏, 庞文琴
    2002, 23(4):  636-639. 
    摘要 ( )   PDF (34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23种有机分子作为模板剂用于AlPO4-5分子筛的合成,利用分子图形技术研究这些有机分子的形状和尺寸,采用量子化学PM3方法研究这些有机分子的电子性质,计算它们与AlPO4-5分子筛骨架模型簇之间的相互作用能。结果表明,量子化学计算数据可以作为寻找合成AlPO4-5分子筛新型模板剂时的重要参考依据。
    CH2F2…H2O中强π型二级氢键
    吴迪, 李志儒, 郑植仁
    2002, 23(4):  640-643. 
    摘要 ( )   PDF (32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从头计算,用较大基组6-311+G(2d,2p),在MP2水平上计算得到CH2F2…H2O体系的优化几何构型,与实验结构一致。其中∠F…H-O=116.5°,偏离普通氢键之键角达到63.5°。为探讨产生氢键巨大弯曲的原因,采用点电荷扫描的办法,探测CH2F2…H2O体系中H2O的O原子上的两对孤电子对的方向,发现了一个强的π型二级氢键相互作用。使用这种新的相互作用方式说明了产生这一巨大氢键弯曲的原因,并且在MP4水平上使用Counterpoise技术计算了π型二级氢键的稳定化能。
    药物溶解性能与溶剂分子三维静电势参数的定量关系
    邹建卫, 商志才, 俞庆森
    2002, 23(4):  644-647. 
    摘要 ( )   PDF (35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一系列溶剂分子的三维静电势及其统计上的导出参数进行了计算,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扑热息痛、利多卡因、氟派啶醇和磺胺嘧啶等四种常见药物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与溶剂分子三维静电势参数之间的关系。从溶剂接受质子和给质子的能力以及极性大小方面对各药物的溶解性能进行了阐述。
    铬-磷二元团簇(CrP4+,CrP8+)的量子化学研究
    王素凡, 封继康, 孙家锺, 高振, 孔繁敖
    2002, 23(4):  648-651. 
    摘要 ( )   PDF (32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相应的实验基础上,利用量子化学方法(DFT/B3LYP)对CrP4+和CrP8+的各种可能构型进行理论计算,预测了各团簇的稳定构型,所得结果能较好地说明有关团簇的光解实验结果。
    Dawson结构杂多阴离子(P2M18O62)6-(M=Mo,W)的电子结构和催化性质的理论研究
    肖慎修, 杨胜勇, 陈天朗, 王荣顺
    2002, 23(4):  652-655. 
    摘要 ( )   PDF (40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第一原理密度泛函理论的离散变分方法(DFT-DVM)计算典型的Dawson结构杂多阴离子(P2M18O62)6-(M=Mo,W)的电子结构,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Dawson结构中极位和赤道位的原子有不同的化学行为,还原电子将主要进入赤道位的金属原子。(P2Mo8O62)6-的反应活性中心主要是配位金属原子Mo、极位桥氧Opb、赤道位端氧Oet和赤道位中心氧Oei;(P2W18O62)6-的反应活性中心主要是配位金属原子W、极位桥氧Opb、赤道位端氧Oet.(P2Mo8O62)6-的氧化性强于(P2W18O62)6-,而酸性则与此相反。这与Keggin结构(PM12O40)3-杂多阴离子的情况相同。
    含钴、锰杂原子分子筛上烷烃低温分子氧氧化
    田鹏, 许磊, 黄韬, 谢鹏, 刘中民
    2002, 23(4):  656-660. 
    摘要 ( )   PDF (60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水热法合成了MeAlPO-5,MeAPSO-35,MeAlPO-18(MeAPS-18(Me=Co,Mn)分子筛,并用XRD和TPD对其进行表征。考察了在氧气作氧化剂的情况下,辛烷在这些杂原子分子筛上的氧化反应行为。辛烷氧化反应产物中,除辛酮和辛醇外,还出现了辛烷裂解氧化产物和辛烷多氧代产物。不同结构的分子筛催化剂上,辛烷氧化反应产物的选择性差异不大。在含有较多酸中心的MeAPSO分子筛上,n(辛酮)/n(辛醇)比要高于相同结构的MeAlPO分子筛。催化剂转移实验显示,氧化反应在多相体系中进行。考察了反应时间和温度变化对辛烷氧化反应的转化率及产物选择性等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对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
    In-Situ Raman光谱研究MCFC中NiO阴极溶解破坏机理
    陈丽江, 程璇, 林昌健, 黄朝明
    2002, 23(4):  661-664. 
    摘要 ( )   PDF (33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一种新的原位Raman光谱技术对CO2在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中的NiO阴极的溶解过程中的微观作用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CO2气体极易吸附于NiO阴极的表面,在含氧气氛及熔融碳酸盐的条件下,吸附的CO2与活化态O2相互作用形成碳酸根,并进入熔盐电解质。NiO表面的脱附态CO2也可与NiO中的晶格氧作用,导致NiO的溶解破坏。
    十二烷基氧丙基-β-羟基三甲基溴化铵与阴离子聚电解质的缔合作用
    陈爱民, 徐桂英, 郑立强, 沈强, 魏西莲
    2002, 23(4):  665-669. 
    摘要 ( )   PDF (45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电势滴定和表面张力法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氧丙基-β-羟基三甲基溴化铵(C12NBr)与疏水修饰的丙烯酸类聚合物AMB、AMBA及柔性阴离子聚合物HPAM的结合等温线。结果表明,C12NBr与HPAM缔合过程中有明显的协同特征,即结合量突然上升,并且在很窄的表面活性剂浓度范围内达到饱和。C12NBr与AMB或ANBA的相互作用是非协同性的,结合等温线经历了较宽的浓度范围,没有明显的临界聚集浓度,结合量较小,此现象归结为这类聚合物具有较高的疏水性。
    折叠型双银配合物电子结构与相关性质
    郑康成, 匡代彬, 沈勇, 康北笙
    2002, 23(4):  670-673. 
    摘要 ( )   PDF (38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密度泛函B3LYP/LanL2DZ的水平上,对具有π-π弱相互作用调控的折叠型银配合物Ag2(MPTQ)22+进行计算研究。探讨该配合物的电子结构、成键特征、π-π弱相互作用机理、电荷布居及其相关性质。计算结果表明,Ag…Ag之间存在弱的直接相互作用,HOMO主要布居在配体中芳香环的σ-p轨道、S的σ-p轨道及与S相连的C12的S轨道上,LUMO主要布居在配体中芳香环的π*-p轨道上,基态电子光谱主要是配体中的n→π*跃迁产生的电荷转移光谱。论文还讨论了分子间π-π弱相互作用的本质及活性部位等。计算结果能较好地解释实验现象与规律。
    电氧化甲酸反应体系的随机共振调制
    皮宗新, 辛厚文
    2002, 23(4):  674-677. 
    摘要 ( )   PDF (32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甲酸电氧化的反应模型对随机共振的调制进行了研究。反应模型中有驱动电流和CO的饱和覆盖率两个控制参量。当弱信号和噪声同时作用于驱动电流时,固定信号强度,体系输出的脉冲间隔分布可以在合适的噪声强度时最有序,表明出现了随机共振现象。对CO的饱和覆盖率施加周期性信号的作用可以对随机共振行为进行调制,调制的结果取决于调制信号的周期及初相位。
    Ti表面修饰纳米TiO2膜电极的电催化活性
    褚道葆, 沈广霞, 周幸福, 林昌健, 林华水
    2002, 23(4):  678-681. 
    摘要 ( )   PDF (91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电化学合成法在Ti表面修饰一层纳米TiO2膜,TEM和XRD测试表明晶型为锐钛矿型,晶粒平均尺寸为25nm.用循环伏安法、循环方波伏安法和电解合成法研究了纳米TiO2膜电极在硫酸介质中的氧化还原行为以及对硝基苯还原的电催化活性。结果表明,纳米TiO2膜电极具有异相氧化还原催化行为,膜中的Ti(Ⅳ)/Ti(Ⅲ)作为媒质间接电还原硝基苯为对氨基苯酚,收率和电流效率分别达91.6%和95.2%.
    含长链不饱和酯基的三官能度溶胶-凝胶薄膜制备及发光氧气传感的研究
    朱辉, 马於光, 樊玉国, 沈家骢
    2002, 23(4):  682-684. 
    摘要 ( )   PDF (28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含发光三吡啶钌[Ru(bpy)32+]分子的三官能度硅氧烷预聚液,并通过旋转涂敷及凝胶处理制备了高性能的薄膜,探讨了载体的微结构和发光分子的微环境效应。与传统的四官能度正硅酸乙酯(TEOS)/Ru(bpy)32+膜体系相比,含长链不饱和酯基的甲基丙烯酸丙酯基三甲氧基硅烷(PMA-TMS)/Ru(bpy)32+体系具有成膜性能好,气体的猝灭响应值高,响应时间短等特点。
    导电聚合物-半导体纳米颗粒自组装膜(Ⅱ)——光电化学性质
    李东升, 吕功煊
    2002, 23(4):  685-689. 
    摘要 ( )   PDF (53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的导电聚合物SPAn/纳米硫化镉复合膜的电化学和光电化学性质。单层SPAn膜在0.1mol/L的LiClO4/乙腈电解液中有弱的阴极光电流效应,为p型半导体;化学沉淀CdS膜为n型半导体。复合膜PSS/Q-CdS仅有阳极光电流效应,为CdS的n型半导体。自组装复合膜SPAn/Q-CdS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光电响应,在阴极区(导电聚合物SPAn处于未掺杂状态)具有阴极光电流,在阳极区(SPAn处于导电状态)具有阳极光电流;导电聚合物的电化学状态对复合膜的光电化学性质有决定性作用。
    Na+,K+,Mg2+//Cl-,SO42--H2O五元体系15℃介稳相图研究
    金作美, 周惠南, 王励生
    2002, 23(4):  690-694. 
    摘要 ( )   PDF (49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得到Na+,K+,Mg2+//Cl-,SO42--H2O五元体系15℃时的介稳溶解度数据,绘制了该体系15℃的介稳相图,共有9个为氯化钠所饱和的结晶区域:氯化钾、硫酸钠、钾钠芒硝、软钾镁矾、白钠镁矾、光卤石、七水硫酸镁、六水硫酸镁和水氯镁石。所得15℃介稳相图和Van'tHoff稳定相图比较有较大区别;在15℃介稳相图中钾镁矾、钾盐镁矾以及五水硫酸镁和四水硫酸镁结晶区域消失,而软钾镁矾结晶区域显着扩大。比较作者所作该五元体系15℃,25℃及35℃介稳相图,发现软钾镁矾(包括钾镁矾)相区以25℃时最大,35℃时最小;随温度升高,钾钠芒硝结晶相区依次向KCl相区平行移动,导致KCl相区缩小,Na2SO4相区扩大;随温度升高相应点的钠含量和水含量依次减小。
    三(1-氧代-1-磷杂-2,6,7-三氧杂双环[2.2.2]辛烷-4-亚甲基)磷酸酯的合成、晶体结构及热性能
    李昕, 欧育湘, 张蕴宏
    2002, 23(4):  695-699. 
    摘要 ( )   PDF (49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季戊四醇和三氯氧磷出发,经由两步反应合成了三(1氧代-1-磷杂-2,6,7-三氧杂双环[2.2.2]辛烷-4-亚甲基)磷酸酯(Trimer),并采用元素分析、FTIR、1H NMR、31P NMR及X射线四圆衍射等技术确定了新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结构分析表明,Trimer分子中含3个结构高度对称的双环笼状磷酸酯单元,属单斜晶系,C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α=1.2754(3)nm,b=1.8582(4)nm,c=1.1269(2)nm,V=2.3242(8)nm3,Z=4.最终偏离因子R=0.0322,Rw=0.0907.TG-DTA与DSC结果表明,Trimer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与成炭性能,将成为一种高效能的膨胀型阻燃剂。
    双-锌卟啉对DABCO分子识别的立体构象及其热力学研究
    任奇志, 朱志昂, 江冬青, 黄锦汪, 计亮年, 陈荣悌
    2002, 23(4):  700-705. 
    摘要 ( )   PDF (66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系列不同长度以柔性侧链相连的p/p型双-锌卟啉配合物,用1H NMR和UV-Vis研究了不同温度下该系列配合物与刚性双齿配体DABCO(1,4-二氮杂双环)的轴向配位反应,考察了侧链长度对双-锌卟啉与配体的分子识别能力影响。结果表明,主体分子双-锌卟啉可以对客体分子BABCO进行分子识别,合适长度的柔韧烷氧链可以调节主体分子的构象,使DABCO嵌入双卟啉两个卟啉环间空位中,形成锌卟啉-DABCO-锌卟啉三元夹心式配合物构象。探讨了配位反应中立体构象的变化过程,并测定了热力学参数。
    研究快报
    凝胶网格共沉淀法制备Cu/ZnO/Al2O3合成甲醇催化剂
    洪中山, 邓景发, 范康年, 曹勇
    2002, 23(4):  706-708. 
    摘要 ( )   PDF (124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四原子分子中Majorana算子矩阵元的新计算公式
    王美山, 丁世良, 李伯符, 张刚
    2002, 23(4):  709-711. 
    摘要 ( )   PDF (21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简报
    柴油深度脱芳烃Pd-Pt/USY催化剂的EXAFS研究
    杨军, 张喜文, 韩崇仁, 卢冠忠
    2002, 23(4):  712-714. 
    摘要 ( )   PDF (31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Rh2CO2/Al2O3上H2吸附及CO和H2共吸附
    陈耀强, 龚茂初, 祝小红, 明虹, 唐水花
    2002, 23(4):  715-717. 
    摘要 ( )   PDF (35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NHn(n=1~3)体系电子对内对间相关能的变化规律
    禚淑苹, 韦吉崇, 居冠之
    2002, 23(4):  718-720. 
    摘要 ( )   PDF (26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模板法制备高度有序的聚苯胺纳米纤维阵列
    王臻, 力虎林
    2002, 23(4):  721-723. 
    摘要 ( )   PDF (199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光系统Ⅱ反应中心内组氨酸参与给体端次级电子转移反应的人工模拟ESR研究
    刘海锋, 刘扬, 王鹏, 张启元
    2002, 23(4):  724-726. 
    摘要 ( )   PDF (29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给体和受体取代的苯乙烯衍生物的π-π相互作用
    杨文胜, 姜月顺, 庄家骐, 李铁津, 田玫
    2002, 23(4):  727-729. 
    摘要 ( )   PDF (26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论文
    胺氧化酶修饰聚苯胺电极的生物电化学响应特性
    薛怀国, 沈之荃, 李永舫
    2002, 23(4):  730-733. 
    摘要 ( )   PDF (35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聚合物掺杂方法将胺氧化酶固定在聚苯胺膜中制成聚苯胺/胺氧化酶电极。该电极对组胺有快速的生物电化学响应,电极反应受酶动力学控制。固定化胺氧化酶的表观米氏常数为0.21mmol/L.最适pH值为7.3~7.6,酶催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76kJ·mol-1.酶电极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可用来测定组胺。此外,酶电极的电化学性质通过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进行了表征。
    插层聚合聚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形态
    马继盛, 张世民, 漆宗能, 胡友良, 张树范
    2002, 23(4):  734-738. 
    摘要 ( )   PDF (320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使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广角X射线衍射法研究了插层聚合法制备的聚丙烯-蒙脱土(PP-MMT)纳米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形态发展。结果表明,随着插层聚合反应的进行,较大的初级MMT粒子逐渐剥离成较小的次级粒子。次级粒子由2~20片的单个MMT片层组成,其层间充满了PP分子链。提出了插层聚合过程中PP-MMT复合材料的形态发展模型。另外,MMT的加入对PP的球晶形态也有重要影响,PP完整的球晶随MMT的加入逐渐变小和趋于扭曲甚至破碎。
    马来酸酐接枝氢化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增韧聚苯醚体系的韧性、亚微相态和流变性能
    汪晓东, 张强, 金日光
    2002, 23(4):  739-743. 
    摘要 ( )   PDF (240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考察了氢化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弹性体(SEBS)及其马来酸酐接枝共聚物(SEBS-g-MA)增韧聚苯醚(PPO)体系。DSC谱图显示,PPO与SEBS的共混物仅有一个Tg,两者完全相容;PPO与SEBS-g-MA的共混物存在两个Tg,只能达到部分相容。力学性能研究表明,在PPO/SEBS体系中,基体中分散相SEBS的相界面模糊,无法引发基体银纹和剪切屈服,增韧PPO的效果有限;而部分相容的PPO/SEBS-g-MA共混物显示了增韧剂良好的相界面引发基体银纹和剪切屈服的作用,其缺口冲击强度在SEBS-g-MA质量分数为20%时达到1260J/m的超韧性。亚微相态显示,SEBS在PPO中呈现条形分散相的"海岛"结构;而SEBS-g-MA在基体中呈现网络结构。流变性能研究显示,PPO/SEBS共混物的表观粘度均高于PPO,并随SEBS的含量增加而变大;而PPO/SEBS-g-MA则完全相反。
    六甲氧基甲基三聚氰胺-多元醇-丙烯酸酯混杂聚合过程热互补效应的研究
    洪啸吟, 陈其道, 陈琳, 陈明, 邬瑞光, 冒怀庆
    2002, 23(4):  744-747. 
    摘要 ( )   PDF (33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六甲氧基甲基三聚氰胺(HMMM)-多元醇-丙烯酸酯-酸催化剂的混合体系在较高温度下同时进行缩聚和自由基聚合并表现出协同效应。DSC研究结果表明,丙烯酸酯在HMMM和酸的催化作用下可在较低温度下发生自由基聚合反应,并把反应释放出来的大量的热量有效地传递给缩聚反应,满足缩聚反应吸热的要求,从而节省固化所需要的能量。为了提高储存稳定性,本文以潜酸催化剂作为酸的来源,对该混杂聚合体系进行了研究,仍有明显的热互补效应。
    研究简报
    氧阴离子引发甲基丙烯酸-2-(N,N-二甲氨基)乙酯聚合制备Y型大分子单体
    倪沛红, 潘祺晟, 府寿宽
    2002, 23(4):  748-750. 
    摘要 ( )   PDF (37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