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99年 第2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9-02-24
    论文
    氧钒离子作用下人血红蛋白构象变化的动态过程及2,3-二磷酸甘油酸的影响
    薛德平, 林华宽, 王夔
    1999, 20(2):  167-171. 
    摘要 ( )   PDF (36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停流分光光度计检测在有或无DPG结合时Hb与氧钒离子作用过程中自身荧光的变化,发现无DPG的Hb自身荧光只是一个单调的荧光猝灭过程.DPG结合于Hb后的荧光变化则先为荧光猝灭,转而缓慢增加.用氧钒离子结合引起的构象变化及DPG和DPG的水解产物3PGA所起的稳定Hb四级结构作用解释了上述过程.
    复合氟化物Li2BeF4的水热合成、晶化动力学研究及结构表征
    施展, 冯守华
    1999, 20(2):  172-175. 
    摘要 ( )   PDF (172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中温水热法合成出复合氟化物Li2BeF4,并对合成中反应物的配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条件进行了研究.XRD测试结果表明产物物相纯净,SEM显示产物为250μm的六方柱形晶体;IR和XPS测试表明产物中羟基和氧含量低.实验发现了晶化曲线的振荡现象,并做了初步的解释.
    三乙四胺六乙酸钆单核配合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王瑞瑶, 张华杰, 金天柱, 周忠远, 周向革
    1999, 20(2):  176-180. 
    摘要 ( )   PDF (68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水溶液中合成了三乙四胺六乙酸(H6ttha)钆单核配合物(NH4)2[Gd(Httha)]·6H2O,获得了单晶,并测定了其结构.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1.0400(4)nm,b=1.2761(4)nm,c=2.3132(4)nm,β=90.89(3)°,V=3.070(2)nm3,Z=4,Dc=1.709g/cm3.R1=0.0394,F(000)=1612.配合物是单核分子,每个钆离子与来自同一个三乙四胺六乙酸的4个氮原子和5个羧基氧原子配位,配位数为9,形成单帽四方反棱柱型配位多面体.
    Yb(ClO4)3-BAPHDCA-H2O的相平衡研究及其三元化合物的制备
    崔斌, 陈开勋, 唐宗薰, 郭志箴
    1999, 20(2):  181-185. 
    摘要 ( )   PDF (27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相平衡法研究了三元体系Yb(ClO4)3-BAPHDCA-H2O(BAPHDCA:N,N′-二安替比林-1,6-己二酰胺)在30℃时的相平衡.结果表明,体系中形成了未见文献报道的固液异组成三元化合物Yb(BAPHDCA)2(ClO4)3·4H2O.在相平衡结果的指导下制备了该化合物,并通过化学分析、元素分析、IR光谱、TG-DTG及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等对其进行了表征.
    2MgO·2B2O3·MgCl2·14H2O在60℃水中的溶解及相转化动力学研究
    刘志宏, 夏树屏, 高世扬
    1999, 20(2):  186-189. 
    摘要 ( )   PDF (31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动力学方法研究了2MgO·2B2O3·MgCl2·14H2O在60℃水中的溶解及相转化过程.通过对不同时间取出液相的化学分析及不同阶段分离出固相所作鉴定结果表明:该复盐呈不同步溶解,中间产物是MgO·B2O3·4H2O和Mg(OH)2,最终转化产物是柱硼镁石(MgO·B2O3·3H2O).提出了溶解及相转化机理,给出了溶解和转化结晶动力学方程.
    研究简报
    稀土对氨基酸旋光度的影响
    李洪光, 张华杰, 刘晖, 金天柱
    1999, 20(2):  190-192. 
    摘要 ( )   PDF (15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稀土在农林牧业和医学方面应用的不断扩大,导致稀土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为此,有必要了解稀土对生物体的近期和远期效应[1].研究稀土与氨基酸的相互作用将为探索稀土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及其生物效应提供基础.
    杯芳烃的超分子化学研究 (Ⅰ)──对-叔丁基杯[n]芳烃对K+和Na+离子的液膜传输规律
    施宪法, 汪宇平, 刘艳生, 蒋忠良, 陶凌, 孙红保
    1999, 20(2):  193-195. 
    摘要 ( )   PDF (143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杯芳烃的液膜传输作用是其典型的超分子化学特征之一[1].在探索杯芳烃及其衍生物作为流动载体传输金属离子的能力及传输作用的规律性,以及模仿细胞壁两边金属离子的传递过程及其控制方式方面有潜在应用前景.
    In[(C2H5O)2PS2]3配合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研究
    刘兴芝, 薛红, 赵瑾, 宋玉林, 臧树良
    1999, 20(2):  196-198. 
    摘要 ( )   PDF (16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稀散元素材料已成为当代高新技术领域的重要支撑材料,其中铟应用于液晶材料(ITO)的研究与开发[1,2].烷基二硫代磷酸酯具有优良的配位性能,可用作石油添加剂和高聚物防老化剂[3,4].因此,目前对稀散元素烷基硫代配合物研究十分活跃.
    论文
    HELP法在中草药分析中的应用研究──冬虫夏草的化学成分测定
    龚范, 彭源贵, 崔卉, 梁逸曾, AlexanderK.M.Leung, Foo-timChau
    1999, 20(2):  199-203. 
    摘要 ( )   PDF (66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直观推导式演进特征投影(HELP)法,对冬虫夏草子座和虫体分别进行了多组分同时定性定量测定.结果表明,HELP法能减少样本提取分离的步骤,降低色谱分离条件的要求,提高检测准确度.联用色谱检测与化学计量学解析法相结合将为复杂中草药分析提供一种全新手段.
    药物甲氧苄氨嘧啶分子模板聚合物结合作用及选择性研究
    周杰, 何锡文, 赵洁, 史慧明
    1999, 20(2):  204-208. 
    摘要 ( )   PDF (190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分子自组装印迹技术合成了对甲氧苄氨嘧啶有高选择性的模板聚合物受体.通过Scatchard分析、1HNMR和紫外光谱研究了模板聚合物的选择结合特性.结果表明,模板聚合物主要形成一类等价结合位点,通过协同氢键作用专一地结合模板底物,其离解常数为2.22×10-4mol/L.底物的选择性结合实验表明,这种聚合物对甲氧苄氨嘧啶呈现高的选择性结合能力.
    一种新的流动注射电化学发光分析方法及硫离子的分析测定研究
    郑行望, 章竹君
    1999, 20(2):  209-213. 
    摘要 ( )   PDF (45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设计了一种用于流通体系的电解池,并以恒电流电解法与流动注射技术相结合,在线定量电解产生不稳定试剂次溴酸根,使其浓度和反应活性得以在线控制,稳定地应用于化学发光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了BrO-在pH=9.60Na2CO3-NaHCO3缓冲介质中氧化鲁米诺弱化学发光反应的分析特性,并基于硫离子对该弱化学发光反应体系的发光强度的增敏作用,建立了一种新的测定S2-的流动注射电化学发光分析法.采用该方法测定S2-的线性范围为3.10×10-7~9.30×10-5mol/L,检出限为1.00×10-7mol/L,相对标准偏差为2%[n=11,c(S2-)=3.10×10-6mol/L]
    β-溴代萘的无保护流体室温磷光性质及介质效应
    牟兰, 陈小康, 李隆弟
    1999, 20(2):  214-217. 
    摘要 ( )   PDF (58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无任何保护性介质存在下,β-溴代萘(β-BrN)水溶液仅以Na2SO3作化学除氧剂,经仪器光源适当照射,即能很快产生强而稳定的室温磷光(RTP)信号.不同种类和用量的有机溶剂存在时,RTP强度和获得稳定RTP信号所需光诱导的时间显著不同.含2.5%乙腈的β-BrN水溶液仅需极短的光诱导时间就能产生很强的RTP发射,β-BrN浓度在8.0×10-8~1.6×10-5mol/L范围内与其RTP强度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4.7×10-8mol/L
    研究简报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应用于水-乙醇溶液中海南霉素的测定
    邱江, 丁乐, 洪叶勤, 张嗣良
    1999, 20(2):  218-220. 
    摘要 ( )   PDF (43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化学计量学方法处理光谱重叠和光谱采样技术的发展,红外光谱应用于多组份同时定量分析和过程分析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1~5].海南霉素(C47H79O15Na,分子量907.122)是国家一类新药,用于防治鸡球虫病,易溶于有机溶剂,不溶于水.
    硝基磺酚C光度法测定蛋白质的研究
    胡秋娈, 李娜, 赵凤林, 李克安
    1999, 20(2):  221-223. 
    摘要 ( )   PDF (17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蛋白质的定量分析是生化研究、临床化验和食品检验等领域经常涉及的内容.以有机小分子作光谱探针测定蛋白质,如甲基橙[1,2]、考马斯亮蓝G-250[3]、溴酚蓝[4]、溴甲酚绿[5]和偶氮胂Ⅲ[6]等已得到研究.
    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在锇配位聚合物和Nafion双层膜修饰碳基电极上的电催化氧化及其痕量测定
    倪静安, 鞠先, 陈洪渊, DónalLeech
    1999, 20(2):  224-226. 
    摘要 ( )   PDF (47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巴胺(DA)、肾上腺素(EP)和去甲肾上腺素(NE)等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是生物分子电化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1,2].它们在固体电极上的电子传递速率非常缓慢,且其本身或反应产物易在电极表面吸附,导致电极表面的钝化[3].
    论文
    S-烯丙基-O-取代苯基硫代磷(膦)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杀菌活性研究
    贺峥杰, 刘菊湘, 周正洪, 唐除痴
    1999, 20(2):  227-231. 
    摘要 ( )   PDF (48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O,O-二烯丙基硫代磷(膦)酸酯(6)与三氯氧磷发生异构化氯化反应得到S-烯丙基硫代磷(膦)酰氯7和O-烯丙基磷酰二氯酯(8).7在碱性溶液中与取代酚反应,合成了18个新的标题化合物,生物活性测试表明,这些化合物均有一定的杀菌活性,有些化合物还具有较好的杀菌活性或杀虫活性.
    含哌啶结构杂环醇的立体化学研究
    高守海, 胡文祥, 恽榴红
    1999, 20(2):  232-236. 
    摘要 ( )   PDF (131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分子力学和量子化学计算方法(AM1)研究了含哌啶结构杂环醇(1_4)及其羧酸酯类化合物的立体化学问题.结果表明,在哌啶醇(1)及醇(3)分子中,4位羟基处于哌啶环的a键位时,环上的氮原子和羟基氧原子之间可能形成非经典的轨道超共轭作用,使其构型构象得到稳定.
    苯乙烯基噻吩单体及对应的聚脲烷的合成及其非线性光学性能
    王江洪, 周家云, 张欣欣, 翟剑峰, 李兆, 沈玉全, 徐钢
    1999, 20(2):  237-242. 
    摘要 ( )   PDF (52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一种新型的反式-7-[4-N,N-二(β-羟基乙基胺基苯)]-3,5-二硝基乙烯基-噻吩(HBDT)单体分子及对应的预聚物和聚脲烷被合成和表征.由于噻吩环的电子去局域化能量低于苯环,在受授有机共轭化合物中噻吩环比苯环表现出更有效的共轭和更高的非线性,同时也能使目标分子保持好的光、热稳定性.该单体分子及其对应的聚脲烷在普通有机溶剂中具有良好的可溶性,聚脲烷膜具有好的热稳定性.制备了高质量的聚脲烷膜并进行了电晕极化.单体在甲醇中的紫外可见吸收峰(530nm)与对应未经电晕极化聚脲烷膜的吸收峰基本上没有改变.通过溶剂变色法及简并四波混频(DFWM)法测试了单体的二阶和三阶非线性极化率,其βμ(3)和γ值分别为8.443×10-45esu,1.016×10-12esu(c=3.96×10-3mol/L),3.93×10-32esu.
    漆树漆酶的催化氧化作用 (ⅹⅢ)──Fe2+离子对漆酶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
    涂楚桥, 梁宏, 王光辉
    1999, 20(2):  243-247. 
    摘要 ( )   PDF (58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5,6-二溴-2,3-二氰基氢醌为底物,在pH4.50条件下,用分光光度法考察了FeSO4对漆树漆酶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文实验条件下SO42-离子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而Fe2+离子对漆酶的催化氧化反应则有明显的竞争性抑制作用.研究证实,Fe2+离子的抑制作用是通过它还原酶促反应的产物半醌自由基阴离子来实现的.
    研究简报
    一种新型结构的金属硫蛋白──Pb-MT'
    贺卫国, 褚德萤, 杨静岳, 姚丹凤, 邵美成
    1999, 20(2):  248-250. 
    摘要 ( )   PDF (15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金属硫蛋白(metalothioneins,简称MTs)是一大类富含巯基的小分子蛋白质(分子量<9000),具有很强的金属结合能力,哺乳动物MT每分子可结合7个二价金属离子或12个一价金属离子.
    1-(SR)-对甲苯亚磺酰基-3-戊烯-2-酮与环戊二烯的不对称催化环加成反应
    裴文
    1999, 20(2):  251-253. 
    摘要 ( )   PDF (15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前文曾报道了α-苯磺酰基-α,β-不饱和酮作为双烯体和亲双烯体所进行的不对称催化HeteroDiels-Alder反应[1]和Diels-Alder反应[2].为深入研究其反应机理,提出反应过渡态模型和鉴定环加成物构型.
    论文
    NiO在USY分子筛、γ-Al2O3及其混合载体上的NO吸附行为和分布规律
    牛国兴, 曹志松, 李全芝, 黄曜黄, 郁芳
    1999, 20(2):  254-259. 
    摘要 ( )   PDF (60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红外技术和高斯函数对红外谱图进行分峰拟合,研究了对NiO在USY分子筛、γ-Al2O3和混合载体上的对NO吸附规律,并推断出不同NiO含量时,Ni2+在这些载体上的分布.结果表明:位于γ-Al2O3表面、USY分子筛SⅡ、SⅠ位和SⅡ位的Ni2+离子吸附NO时,它们的吸附频率分别为1855~1875、1900和1905cm-1.NiO在γ-Al2O3的体相和表面间存在分布平衡,约有75%NiO存在于γ-Al2O3体相中.在USY分子筛上,Ni2+分布于分子筛SⅠ位的趋势远大于SⅡ和SⅡ、SⅠ位.增加NiO含量将增强这种趋势.在混合载体上,Ni2+分布于Al2O3表面的能力大于分布于分子筛的SⅡ和SⅡ、SⅠ位,增加NiO量,分布于γ-Al2O3表面及USY分子筛SⅡ位的Ni2+量显著增加,而分布于分子筛SⅡ、SⅠ位的Ni2+量受其影响较小.
    异质富勒烯C58BN的结构与光谱研究
    陈中方, 陈兰, 马克勤, 栗方星, 潘荫明, 赵学庄, 唐敖庆, 封继康
    1999, 20(2):  260-263. 
    摘要 ( )   PDF (18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AM1、MNDO和INDO半经验方法研究了异质富勒烯C58BN各异构体的结构、稳定性和电子光谱.所有这些半经验方法给出了相似的稳定性顺序.结果表明,在6-6位置取代的异构体是最稳定的,异构体的稳定性随杂原子间距离的增加而降低;与C60相比,硼氮杂富勒烯C58BN具有较低的前线轨道能级差、较小的电离势和较低的稳定化能.C58BN很可能具有与C60分子相似的反应活性,易发生亲核反应,但比C60更易失去电子形成正离子.以AM1优化构型为基础,利用INDO/CIS方法计算了各异构体的电子光谱.
    多肽IS4溶液构象的进一步NMR研究
    涂光忠, 苗振伟, 张日清, 罗雪春, 蒋云, 赵南明
    1999, 20(2):  264-267. 
    摘要 ( )   PDF (20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二维核磁共振技术对多肽IS4中除Ser-1外的所有残基质子进行了指认.积分NOESY谱中的相关峰可得到距离约束.二面角的约束来自偶合常数3JNHα.由慢交换质子可得到氢键的约束.在进行距离几何程序计算时利用这些约束可得到一组构象,用能量最优化程序优化后的结果表明,多肽IS4在CF3CD2OH中的构象为α-螺旋.
    偶氮染料分子的电子结构与生物降解活性 (Ⅱ)──取代基非定域活性对偶氮键还原裂解的影响
    张笑一, 兰薇, 潘渝生, 任大恭, 都国友, 段正坤, 刘志春, 姚莎
    1999, 20(2):  268-271. 
    摘要 ( )   PDF (46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MNDO计算及相关实验结果,用取代基非定域活性概念分析了羟基、氨基及硝基在-N=N-上的电子效应,阐述了取代基影响偶氮键生物降解活性的电子结构机理,并提出将MNDO统计集居分析中的活性电荷QA(其值可反映原子在分子中的化学活性)作为关联偶氮键生物降解活性的电子结构参数.
    水解对MCM-41分子筛的结构破坏作用
    李惠云, 孙渝, 乐英红, 高滋
    1999, 20(2):  272-276. 
    摘要 ( )   PDF (145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详细考察了SiMCM-41、AlMCM-41和HAlMCM-41在不同环境中的水解和结构破坏情况.空气和水蒸汽中短期高温焙烧对全硅型SiMCM-41的结构影响较小,但在潮湿空气中长期放置可因Si-O-Si键发生水解而造成结构的严重破坏.AlMCM-41的抗水解能力优于SiMCM-41的,但因其结构中包含一定量的Na+离子,降低了高温焙烧时结构的热稳定性和水热稳定性.HAlMCM-41的热稳定性和水热稳定性均优于AlMCM-41.分子筛水热晶化过程中的盐析效应被证实是导致AlMCM-41和HAlMCM-41抗水解能力增强的原因,因此在合成原料中加盐可显著改善MCM-41分子筛的抗水解能力和稳定性.
    螺旋共轭化合物及其相对应的多烯及联苯连接化合物的结构、光谱和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的比较研究
    孙秀云, 封继康, 任爱民, 孙家锺
    1999, 20(2):  277-280. 
    摘要 ( )   PDF (18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AM1和INDO/CI方法研究了螺旋共轭化合物Ⅰ的结构和电子光谱,并在此基础上,用完全态求和公式(SOS,自编程序)计算了二阶非线性光学系数βμ.把结果与其对应的多烯及联苯连接的化合物Ⅱ和Ⅲ用同一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果加以比较,发现螺旋共轭化合物Ⅰ的二阶非线性光学系数βμ虽然小于Ⅱ和Ⅲ,但其透明性均比化合物Ⅱ和Ⅲ好.
    2,4-二硝基氯苯碱性水解胶团催化的活化能
    赵振国, 焦天恕
    1999, 20(2):  281-285. 
    摘要 ( )   PDF (66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氯化十六烷基吡啶(CPC)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胶团对2,4-二硝基氯苯(DNCB)碱性水解的催化作用和小分子极性有机物丁醇的加入对该反应的影响,计算了反应活化能.结果表明:(1)CPC和CTAC胶团对DNCB碱性水解都有明显的催化作用;(2)加入少量叔丁醇略有利于提高催化效果;(3)在CPC和CTAC胶团溶液中DNCB碱性水解反应的活化能约为49kJ/mol,比纯水中的91kJ/mol低得多,说明反应机制可能存在差异.
    四极质谱法研究激光烧蚀Y1Ba2Cu3O7-δ产物的分布
    唐永新, 党海军, 章壮健, 秦启宗
    1999, 20(2):  286-288. 
    摘要 ( )   PDF (14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空间和时间分辨的四极质谱法研究了355nm脉冲激光烧蚀高Tc超导体Y1Ba2Cu3O7-δ的产物分布.对于同一金属元素(Y、Ba和Cu)的原子和离子,它们的飞行时间(TOF)谱具有比较接近的形状,而对于O原子,则有很大的差异.激光能量密度的变化并不影响各产物粒子的平动能.各金属粒子的空间角分布一般符合cosnθ分布.
    O(1D)与CF3Br的反应研究
    于勇, 潘循皙, 李朝敏, 侯键, 侯惠奇
    1999, 20(2):  289-293. 
    摘要 ( )   PDF (36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CF3Br-O3体系在253.7nm紫外光照射下所引发的O(1D)与CF3Br的反应.O(1D)与CF3Br反应的最终产物为CF2O、F2和Br2,反应速率常数k为1.32×10-10cm3·mol-1·s-1.讨论了O(3P)与CF3Br反应的可能性、O(1D)与CF3Br反应的机理及外加气体对反应的影响等.
    研究简报
    CnDm-簇离子的结构特性和形成动力学研究
    周异男, 陈宏, 唐紫超, 张强, 黄荣彬, 郑兰荪
    1999, 20(2):  294-296. 
    摘要 ( )   PDF (15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较小碳原子簇负离子Cn-结构的研究是从直链向单环乃至双环构型发展的.氢原子在碳原子簇中起着电子给予体的作用[1,2].但以往的研究未发现碳原子数的奇偶性和氢原子数目对簇离子构型的影响.
    AlON尖晶石微结构的固体NMR研究
    任海兰, 岳勇, 叶朝辉, 戴英, 南策文
    1999, 20(2):  297-298. 
    摘要 ( )   PDF (11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γ-Al2O3为低温型晶体,是尖晶石型结构,n(O)∶n(Al3+)为1∶2,在氧化气氛下升温至950~1000℃时,则向α-Al2O3转变.α-Al2O3中氧原子呈六方密堆积,Al3+离子仅占据氧八面体空隙.
    论文
    离子交联聚氯乙烯的结构与性能
    包永忠, 黄志明, 翁志学, 潘祖仁
    1999, 20(2):  299-303. 
    摘要 ( )   PDF (52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氯乙烯/丙烯酸悬浮共聚合成了不同羧基含量的PVC树脂,采用溶液反应和熔融加工法制备离子交联PVC,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聚物中羧基主要以二聚体形式存在,用金属离子中和能形成部分络合结构;用Ca2+、Mg2+离子络合的羧基含量较高的VC/AA共聚物存在离子对聚集态结构;离子对含量、金属离子种类和增塑剂浓度影响离子聚集相的比例和稳定性,离子聚集具有热可逆性;离子交联使PVC的Tg、熔体粘度和回弹性提高.
    氯乙烯/N-苯基马来酰亚胺悬浮共聚合速率的研究
    杜淼, 翁志学, 单国荣, 黄志明, 潘祖仁
    1999, 20(2):  304-308. 
    摘要 ( )   PDF (125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考察了单体配比、温度、引发剂浓度诸因素对氯乙烯(VC)/N-苯基马来酰亚胺(PMI)悬浮共聚速率的影响.VC/PMI共聚有显著的交叉终止,致使共聚速率降低,测得交叉终止速率常数的函数=5.77,PMI均聚综合速率常数的倒数值δ2=53.65,共聚表观活化能Ea=127.9kJ/mol,增长活化能Ep=63.7kJ/mol,聚合速率对引发剂浓度的反应级数为0.786.并对VC/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CHMI)和VC/PMI两个体系进行了比较.
    综合评述
    聚合物半导体电致发光显示器件
    李晓常, 孙景志, 马於光, 沈家骢
    1999, 20(2):  309-314. 
    摘要 ( )   PDF (28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列举了聚合物半导体发光显示器件(PLED)近年来取得的主要突破性成果.简要介绍了PLED的工作原理,阐述了影响PLED量子效率的因素.以最近常用的多层PLED为重点,介绍了载流子传输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在PLED中的作用.最后,对PLED的主要用途、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评述.
    研究简报
    可溶性聚吡咯复合导电薄膜的研制
    王长松, 周本濂
    1999, 20(2):  315-317. 
    摘要 ( )   PDF (43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聚吡咯具有容易合成、导电率较高、稳定性较好等优点,已经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且逐渐向工业应用方向发展[1].但其不溶不熔性使得难于对其进行分子结构表征和加工.
    乳液法制备掺杂聚苯胺的微观结构研究
    封伟, 韦玮, 吴洪才
    1999, 20(2):  318-320. 
    摘要 ( )   PDF (72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众多的导电聚合物中,聚苯胺(PAn)被认为是最具应用前景的导电聚合物[1].本征态PAn的电导率约10-13S/cm数量级,呈电绝缘性.当用质子酸对PAn掺杂后,电导率达到5~10S/cm,可实现从绝缘体到导体的转变.
    载体化Et(Ind)2ZrCl2催化乙烯-苯乙烯共聚
    阎卫东, 张雷, 周鼐, 洪瀚, 胡友良
    1999, 20(2):  321-323. 
    摘要 ( )   PDF (15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均相亚乙基二(1-茚基)二氯化锆(Et(Ind)2ZrCl2)催化乙烯和苯乙烯共聚时,所得共聚物中苯乙烯链节含量和聚合活性不能同时满足聚乙烯功能化的要求[1,2].因此我们用SiO2对Et(Ind)2ZrCl2进行载体化.
    聚醚酯/蒙脱土复合材料的结晶动力学和结晶形态
    顾群, 吴大诚, 易国祯, 张国耀, 杨宇, 吴立衡
    1999, 20(2):  324-326. 
    摘要 ( )   PDF (28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是近来材料科学发展的热点,无机物对基体的结晶行为有很大的影响[1,2].聚醚酯嵌段共聚物的高弹性依靠硬段结晶形成的物理交联点[3,4],因而任何影响结晶的因素必然导致其性能的变化.
    聚合物负载的CpTiCl3催化苯乙烯间规聚合
    徐君庭, 欧阳建莹, 范志强, 陈德铨, 封麟先
    1999, 20(2):  327-329. 
    摘要 ( )   PDF (16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苯乙烯间规聚合催化剂[1]的发现引起了工业界和学术界的重视[2~4],现已积极开展了各方面的工作,其中之一就是将催化剂负载化[5~9].但是以往的研究表明,将均相催化剂负载于无机载体上,如Al2O3,MgCl2和SiO2等.
    论文
    蓬勃发展中的超分子科学
    韩万书
    1999, 20(2):  330-331. 
    摘要 ( )   PDF (26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超分子科学作为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而产生的新研究领域,近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有望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分子电子学、传感器等领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国内外愈来愈多的科学家加入到这一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