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1年 第2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1-02-24
    研究论文
    新型一维链状氰根桥联配合物[Eu(DMF)4(H2O)2Mn(CN)6·H2O]n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闫冰, 王诗玺, 陈志达
    2001, 22(2):  167-170. 
    摘要 ( )   PDF (20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K3Mn(CN)6,N,N-二甲基甲酰胺和Eu(NO3)3·6H2O为原料合成了新型一维链状氰根桥联配合物[Eu(DMF)4(H2O)2Mn(CN)6·H2O]n,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进行了表征.利用单晶X射线四圆衍射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1.2992(3)nm,b=1.2764(3)nm,c=1.9154(4)nm,β=109.42(3)°,V=2.9956(12)nm3,Dx=1.573Mg/m3,Z=4,R=0.0372,Rw=0.0962,GOF=1.095.在Eu和Mn原子之间存在两个CN桥,配合物呈现一维链状结构.
    金属卟啉的直接电化学合成及其固体微粒伏安行为研究
    庄乾坤, Fritz Scholz
    2001, 22(2):  171-174. 
    摘要 ( )   PDF (72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固体微粒伏安法在电极表面直接获得了铜卟啉、铁卟啉及钴卟啉,在氯化钾支持电解质溶液中用循环伏安法对meso四苯基卟啉(H2TPP)及现场合成的金属卟啉的固体电化学行为进行了表征.作为电荷补偿,实验证明在固体金属卟啉还原及氧化过程中同时伴随有钾离子在晶胞中的迁移,文中对金属卟啉的形成机理及其电极反应机理进行了详细探讨.
    Al掺杂对Li(AlyCo1-y)O2材料结构的影响
    郝万君, 陈岗, 史延慧
    2001, 22(2):  175-178. 
    摘要 ( )   PDF (29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报道了在800℃烧结制备的新型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Li(AlyCo1-y)O2(y=0,0.11)的X射线衍射结果和由此而揭示的结构演化过程.研究表明,y≤0.5时,材料呈单相,0.6≤y≤0.9时,材料呈两相[Li(AlyCo1-y)O2,C-LiAlO2]共存状态,y=1时,材料又呈单相,为LiAlO2相.Li(AlyCo1-y)O2材料中y值的上限即Al的最大固溶度在0.5左右.在单相区(y≤0.5),随着Al掺杂的增多,Li(AlyCo1-y)O2材料晶格结构参数发生变化,a轴缩短,c轴变长,c/a比基本呈线性增加,材料的层状属性更加明显.
    研究快报
    一种气相合成Silicalite-1沸石膜的新方法
    李军, 龙英才
    2001, 22(2):  179-181. 
    摘要 ( )   PDF (20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简报
    稀土硝酸盐与1,1,1-三(4'-二苯胺甲酰基-2'-氧杂丁基)丙烷配合物的合成及谱学性质
    台夕市, 谭民裕, 刘伟生
    2001, 22(2):  182-184. 
    摘要 ( )   PDF (17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η2C70[RhCl(CO)(PPh3)2]n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杨森根, 唐田, 林永生, 程大典, 詹梦熊, 郑兰荪
    2001, 22(2):  185-187. 
    摘要 ( )   PDF (37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镧系四元混合配体配合物[Ce(CH2ClCOO)2(NO3)(phen)(H2O)]2的晶体结构、芳环堆积效应和2D氢键网络
    朱龙观, Susumu Kitagawa
    2001, 22(2):  188-190. 
    摘要 ( )   PDF (43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论文
    基于荧光内滤效应的锂离子荧光化学传感器研究
    仲敬荣, 刘妙根, 敖冰云, 羊小海, 王柯敏, 肖丹
    2001, 22(2):  191-196. 
    摘要 ( )   PDF (156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报道了一种基于荧光内滤效应的荧光增强型锂离子光化学传感器,将荧光试剂、亲脂性pH指示剂和锂离子中性载体结合在增塑的PVC膜中,Li+与H+在膜相中的竞争萃取效应引起受亲脂性pH指示剂调制的敏感膜荧光值的变化.推导了有关理论关系式,研究了该传感器的响应特性,并对人工合成样品进行测试,结果较为满意.
    蒙脱土修饰碳纤维电极的制备及其应用于活体测定脑神经递质
    杨丽菊, 彭图治
    2001, 22(2):  197-200. 
    摘要 ( )   PDF (44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制备了蒙脱土修饰碳纤维电极,研究了其对神经递质多巴胺(DA)及5羟色胺(5HT)的富集作用,以及对负电性的代谢产物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5羟吲哚乙酸(5HIAA)及脑内大量存在的抗坏血酸(AA)排斥性能.该电极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分辨率和抗干扰性,对DA的检测下限达16×10-8mol/L,优于传统的Nafion修饰电极,对5HT的检测下限为1×10-7mol/L.在动物活体分析中,使用该电极成功地检测了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再灌损伤时,脑纹状体中神经递质DA浓度的变化.
    微波等离子体炬耦合方式的研究
    赵丽巍, 付瑶, 宋大千, 张寒琦, 金钦汉
    2001, 22(2):  201-205. 
    摘要 ( )   PDF (37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气动雾化连续进样、端视观测法,考察了微波等离子体炬原子发射光谱法中等离子体Ar线的背景发射以及Al,Mg,V等元素的信号发射强度随天线耦合连接点位置的不同而发生的变化.结果表明,当天线位于炬管顶端,即天线距离活塞3λ/4和λ/4时均能获得较好的等离子体,λ/4略好,信号发射强度和信背也较大,只是精密度略差一些.初步探讨了MPT炬管的电磁场结构.
    应用扫描电化学显微镜研究水/1,2-二氯乙烷界面上离子诱导的电子转移反应
    张志全, 佟月红, 孙鹏, 邵元华
    2001, 22(2):  206-211. 
    摘要 ( )   PDF (76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扫描电化学显微镜和微电极技术研究了水/1,2二氯乙烷界面上的反向电子转移反应.分别以K4Fe(CN)6和7,7,8,8四氰代二甲基苯醌(TCNQ)作为水相和有机相的电活性物质,通过选择合理的共同离子(TPAs+与TBA+)来控制界面电位差,实现了这一在热力学上通常不可能实现的反向电子转移反应.利用扫描电化学显微镜给出的正负反馈信息,研究了界面电位差驱动的液/液界面上的电子转移反应,并进一步得到了在不同的共同离子浓度比时,此异相界面反应速率常数kf为1.3×10-31.8×10-2cm/s(共同离子为TBA+)和2.5×10-32.8×10-2cm/s(共同离子为TPAs+).验证了此反应速率常数kf是由界面电位差所决定的.在此实验条件下,此反应速率常数kf与界面电位差的关系遵守Butler-Volmer公式.
    研究简报
    分子中的环识别算法
    郝军峰, 许禄
    2001, 22(2):  212-214. 
    摘要 ( )   PDF (25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植物组织传感器测定草酸盐
    彭友元, 秦伟, 章竹君
    2001, 22(2):  215-217. 
    摘要 ( )   PDF (83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论文
    竞争包结法研究β-环糊精及其两种衍生物对一些手性脂肪族客体分子的识别作用
    尤长城, 赵彦利, 刘育
    2001, 22(2):  218-222. 
    摘要 ( )   PDF (64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酚酞作为光谱探针,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测定了β-环糊精(β-CD)、单(6-氧α-麦芽糖)-β-环糊精(6-G2-β-CD)和单[2-氧(2-羟丙基)]-β环糊精(2HP-β-CD)在25℃时,pH=10.5缓冲液中(0.025mol/L)与几种脂肪族手性客体分子所形成超分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多种弱相互作用力协同作用于环糊精的配位过程,主客体间的尺寸匹配决定所形成配合物的稳定性.环糊精衍生物的取代基影响主体的配位能力,对于尺寸较小的客体分子配位能力的大小一般为2-HP-β-CD>β-CD>-6-G2-β-CD.另一方面,3种环糊精主体化合物对一些脂肪族客体分子也表现出一定的手性识别能力,对(+)异构体给出相对较强的键合能力,其中,2-HP-β-CD对(+)/(-)樟脑的配位选择性为1.25.
    手性Salen-Cu(Ⅱ)和噁唑啉-Cu(Ⅱ)配合物催化2-苯基环己酮的不对称Baeyer-Villiger反应研究
    彭云贵, 冯小明, 王斌, 李智, 杨桂树, 蒋耀忠
    2001, 22(2):  223-227. 
    摘要 ( )   PDF (25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一系列手性Salen和唑啉配体与中心金属Cu(Ⅱ)的配合物催化2苯基环己酮的不对称BaeyerVilliger反应进行了研究,设计和合成了新型手性配体Ⅲ,Ⅳ,Ⅴ,对配合物ⅤCu(Ⅱ)进行了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并考察了助氧化剂、溶剂等对反应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
    研究快报
    3β-羟基-4,11-二烯桉烷酸甲酯的不对称全合成
    张喆, 周罡, 高晓蕾, 李裕林
    2001, 22(2):  228-229. 
    摘要 ( )   PDF (13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论文
    芳香类化合物在ITQ-1分子筛中吸附特性的蒙特卡罗模拟
    侯廷军, 朱丽荔, 徐筱杰, 计明娟, 叶学其
    2001, 22(2):  230-233. 
    摘要 ( )   PDF (100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巨正则统计系综蒙特卡罗模拟研究了苯、甲苯以及间二甲苯分子在ITQ-1分子筛中的吸附特性.从这3种分子的粒子分布云图上,可发现分子的扩散和吸附主要在十二元环超笼内发生,在十元环通道内的吸附和扩散则相对较难.从一系列不同压力下的蒙特卡罗模拟还预测了3种分子的吸附等温线,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这3种分子在一定压力下,都可通过十元环通道或连接十二元环超笼的十元环窗口到达分子筛孔道内部,达到较好的吸附平衡状态.
    碳前驱体CH3ArCH2NH2的热解性能及动力学研究
    王惠, 杨海峰, 罗瑞盈, 杨延清, 冉新权
    2001, 22(2):  234-239. 
    摘要 ( )   PDF (28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密闭压力容器法、常压DSC、高压DSC及紫外分光光度定量分析法等实验手段,对液相沉积法制碳/碳复合材料用碳前驱体CH3ArCH2NH2的热裂解行为进行了研究,获得不同温度、不同压力下该碳前驱体的热分解温度和残碳率,用等温动力学和非等温动力学方法获得了热裂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实验结果表明,常压热裂解温度大约为530.15~556.55K,1~3MPa的高压范围内的热裂解温度大约在618.34~675.49K;密闭压力容器中的残碳率为5623%,常压下的残碳率为28.96%~36.47%,而高压下残碳率可达591.1%;根据基辛格等方法获得了等温条件下和非等温条件下热裂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分别为206.78kJ/mol和183.93kJ/mol,反应级数n≈1.
    糖与非电解质在甲酰胺中相互作用的Gibbs自由能参数
    汤清虎, 白同春, 卢雁, 赵培真, 卢锦梭
    2001, 22(2):  240-244. 
    摘要 ( )   PDF (135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气液色谱法测定了298.15K时10个非电解质溶质在不同浓度甲酰胺糖(葡萄糖,果糖,蔗糖)溶液中的保留参数.依据McMillanMayer理论,求得非电解质溶质与糖间的Gibbs自由能相互作用参数gij和gijj.采用OkamotoWood的基团加合法,求得各基团的Gibbs自由能相互作用参数Gx,y,讨论了非电解质溶质与糖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溶剂性质的影响.
    D-π-A分子H-聚集体的电子光谱
    陈思光, 姜月顺, 卢然, 杨文胜, 杨继华, 李铁津, 杜祖亮
    2001, 22(2):  245-248. 
    摘要 ( )   PDF (20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具有强电子给体和强电子受体的D-π-A分子5-(4-N,N-二甲氨基苯乙烯基)-(1H,3H)-2,4,6-嘧啶三酮(AB1)和5-(4-N,N-双十八烷基氨基苯乙烯基)-(1H,3H)-2,4,6-嘧啶三酮(AB18),并对其电子光谱进行了研究.AB18在环己烷中聚集体的吸收光谱及AB1和AB18的表面光电压谱在450nm附近出现H-聚集体的谱带,比其在氯仿溶液中单体的ICT带蓝移了30nm左右.AB1和AB18固体及其高浓度的氯仿溶液分别在620nm和610nm附近出现来源于H-聚集体的激基缔合物的荧光,620nm带比单体红移3000cm-1左右.还探讨具有强电子给体和受体的D-π-A分子间π-π相互作用.
    CHMI/MMA共聚物结构与性能的量子化学研究
    张桂玲, 戴柏青, 韦永德, 董绍胜
    2001, 22(2):  249-251. 
    摘要 ( )   PDF (17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从头算方法,在3-21G基组水平上对CHMI和MMA单体进行几何全优化,在优化构型下,用STO-3G基组对CHMI/MMA共聚物和PMMA分子链的结构单元作单点计算.从内旋转势垒、键能、电子云布居和自由体积的角度定量分析了CHMI/MMA共聚物的结构特点.结果表明,CHMI/MMA共聚物的参数值均比PMMA更高,从理论上确认了该共聚物具有优异性能的根本原因,得到与实验一致的结论.
    第一过渡系金属硅烯配合物的理论研究
    李吉海, 高建军, 冯大诚, 冯圣玉
    2001, 22(2):  252-256. 
    摘要 ( )   PDF (51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HF/6-311+G*基组研究了硅烯SiH2同第一过渡系金属的配合物MSiH2的分子轨道特征及键解离能.MSiH2为共平面构型.其中基态的3TiSiH2和4CoSiH2带有明显的双键特征.M—Si键具有共价性质.M—Si的键解离能,从Sc到Cu呈现周期性变化,这种变化趋势同M的金属离子激发能之间存在近似的线性关系.
    五元杂环分子超极化率的电子相关效应
    王煦, 杨明理, 孙泽民
    2001, 22(2):  257-261. 
    摘要 ( )   PDF (23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有限场方法在HF和MP4水平上计算呋喃、吡咯和噻吩的极化率、一阶和二阶超极化率.结果表明,电子相关效应对各阶极化率,尤其是高阶极化率影响较大.MP2计算值较HF有显著改善,一阶超极化率的MP2,MP3和MP4计算值依次增大,二阶超极化率的MP2和MP4值相近,而MP3值小于MP2.呋喃、吡咯和噻吩的各阶极化率在各级微扰中均具有与HF水平上一致的相对大小顺序.
    锌卟啉对氨基酸甲酯手性分子识别的理论研究
    王传忠, 朱志昂, 李瑛, 陈荣悌, 文欣, 缪方明, 陈新滋
    2001, 22(2):  262-264. 
    摘要 ( )   PDF (18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Tripos力场和分子力学方法研究了手性锌卟啉的最低能量构象,并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了锌卟啉对氨基酸甲酯的识别过程.发现锌卟啉与D氨基酸酯结合能力强于L氨基酸,这与热力学实验结果一致.
    C60与硅烯环加成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夏树伟, 尚贞锋, 陈兰, 潘荫明, 赵学庄, 唐敖庆
    2001, 22(2):  265-271. 
    摘要 ( )   PDF (34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半经验AM1法研究了C60与单态硅烯环加成反应机理.经Berny梯度法优化得到反应的过渡态,并进行了振动分析确认.计算结果表明:硅烯在C60的66键上的加成反应分两步,第一步反应物生成中间配合物,无势垒;第二步由中间配合物经过渡态变为产物.65键上的加成反应分三步,第一步由反应物生成中间配合物,第二步由中间配合物经过渡态I得到闭环结构的中间体,第三步由中间体经过渡态Ⅱ形成产物.66键加成反应的活化势垒较低,从反应机理和动力学角度解释了66键加成优于65键加成的原因.
    溴代甲烷在TiO2上的光催化降解研究
    苏文悦, 付贤智, 魏可镁
    2001, 22(2):  272-275. 
    摘要 ( )   PDF (31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系统地研究了CH3Br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TiO2催化剂上的气相光催化氧化行为,考察了催化剂煅烧温度、催化剂中残留NO-3、反应物料中的水份、反应温度等催化剂制备及反应条件对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并结合XRD、BET比表面积和FTIR等表征结果对TiO2催化剂的反应行为进行了解释.实验结果表明,CH3Br在TiO2上的气相光催化氧化是典型的一级反应,表观活化能为13.7kJ/mol.反应初始阶段存在显著的催化剂失活现象,催化剂高温煅烧,NO-3及水等对该反应活性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提高反应温度有利于改善催化剂的反应性能.
    原位红外光谱研究镧对负载钯催化剂上甲醇车尾气氧化机理的影响
    万颖, 王幸宜, 卢冠忠
    2001, 22(2):  276-279. 
    摘要 ( )   PDF (20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色谱微反装置上考察了负载Pd催化剂的甲醇深度氧化性能.结果表明,在γ氧化铝载体中,添加镧对负载Pd催化剂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影响较大,甲醇氧化含氧中间物含量大大降低.利用insituFTIR技术测定了镧改性后的负载Pd催化剂表面的吸附物种和表面的程序升温反应,对负载Pd催化剂甲醇深度氧化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负载型Cu2(OAc)2/SiO2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活化──CO2和EO合成EC的TPD和In sisu-IR研究
    高健, 钟顺和
    2001, 22(2):  280-284. 
    摘要 ( )   PDF (55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表面改性和金属嫁接相结合的双核移植法制备了SiO2负载的双核配合物催化剂Cu2(OAc)2/SiO2,用络合滴定、IR、固定相UVVis光谱和磁分析方法表征了催化剂表面的化学组成、桥基配体的配位方式、金属离子的价态和配位环境.根据实验结果,给出了催化剂的总体模型,并讨论了催化剂的形成机理.运用TPD和insituIR技术研究了催化剂对CO2和环氧乙烷(EO)的化学吸附特性及催化合成碳酸乙烯酯(EC)的反应性能.实验结果表明,CO2和EC在催化剂表面形成桥式化学吸附态,其脱附峰温度分别为120℃和130℃;催化剂对CO2和EO合成EC有良好的催化活性.
    沸石表面有机金属化学──ZSM-5外表面上—Ge(n-C4H9)x基团的接枝及其性质研究
    王绪绪, 赵慧霞, 付贤智, Frédéric LEFEBVRE, Jean-Marie BASSET
    2001, 22(2):  285-288. 
    摘要 ( )   PDF (33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气体分析及IR,NMR和元素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真空系统中230和280℃下四丁基锗在ZSM-5沸石表面上的接枝反应,并对所得沸石的热稳定性和吸附性质进行了表征.与作者曾报道的在硅胶及丝光沸石上的反应类似,四丁基锗也能与ZSM-5沸石表面上的硅羟基发生缩合反应,在其外表面或孔口生成组成为(≡Si—O)xGe(nC4H9)4-x(x=13)的表面有机锗化合物.在230℃接枝丁基锗基团不影响沸石的结构和表面积,仅改变它的孔口大小.在改性后的沸石上,N2的吸附性质没有改变,而不同分子尺寸的烃,如正己烷、2甲基戊烷、2,3二甲基丁烷却呈现出完全不同于起始ZSM-5沸石的择形吸附效应.
    胆固醇(Cholesterol)嵌入卵磷脂(PC)有序体后对其中CaCO3晶型结构的影响
    童华, 姚松年, 胡继明
    2001, 22(2):  289-292. 
    摘要 ( )   PDF (54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PC和Chol/PC有序体中进行CaCO3沉淀反应,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方法表征了反应物结构,研究了作为有机模板剂的不同分子有序体对CaCO3的晶型和形态的指导作用.在反胶束合成中出纳米级CaCO3颗粒.胆固醇对有序体有显著影响,进而影响此体系中形成的CaCO3晶型,可诱导生成3种CaCO3异构体:胶体CaCO3、球霰石和方解石.方解石含量随胆固醇含量增加减少.
    研究快报
    咪唑啉盐向邻苯二胺转移一碳单元反应的理论研究
    康从民, 冯大诚, 蔡政亭
    2001, 22(2):  293-295. 
    摘要 ( )   PDF (17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简报
    硫化态Mo/γ-Al2O3催化剂活性位的低温CO-FTIR方法表征及噻吩HDS活性
    齐兴义, 徐春明, 刘植昌, 李文钊, 辛勤
    2001, 22(2):  296-297. 
    摘要 ( )   PDF (15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论文
    茂金属聚乙烯和低密度聚乙烯共混物的流变行为
    刘琛阳, 李育英, 王进, 何嘉松, 张林
    2001, 22(2):  298-302. 
    摘要 ( )   PDF (24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茂金属催化乙烯丁烯1共聚物mPE和LDPE共混物的流变行为.测定了一系列共混物的稳态剪切粘度和动态粘弹性,用改进Cross模型拟合实验数据.mPE的零切粘度η0较小,从牛顿型转变为非牛顿型所需的剪切速率较大,转变应力较高,在挤出加工剪切速率范围内熔体粘度高,对剪切敏感性差,这是由于它有较低的重均分子量、窄的分子量分布(Mw/Mn=21)所致.对于对数加和规律,共混物η0在mPE/LDPE为50/50和25/75时有强烈的正偏差,这是由于共混物自由体积减小所致.共混物的转变应力τ*和非牛顿指数n随LDPE加入量增大而降低,表明共混物对剪切的敏感性提高,加工性得到改善.G'和G”的一致性说明mPE和LDPE共混是相容的.
    物理老化无规聚苯乙烯屈服机理的研究
    宋锐, 赵军, 杨娟, 令狐欣, 高金贵, 范庆荣
    2001, 22(2):  303-306. 
    摘要 ( )   PDF (61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机械拉伸、示差扫描量热(DSC)以及溶剂溶胀等方法研究了物理老化后的无规聚苯乙烯(α-PS)的应力屈服行为,并从凝聚缠结的观点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解释.实验结果表明,经物理老化后的α-PS在拉伸过程中出现应力屈服峰实质上是逐步打开凝聚缠结的过程.凝聚缠结是聚合物非晶相在物理老化过程中相邻的两三条链的局部链段由于范德华吸引力的作用形成的一种有序结构,其作用能很弱,升温至Tg附近,机械拉伸至屈服点以及溶胀剂都可将其完全破坏.
    新型侧链液晶M5MPP/MMEANB高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范广宇, 赵晓光, 周恩乐, 田颜清
    2001, 22(2):  307-311. 
    摘要 ( )   PDF (63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4,4'-二羟基联苯、4-硝基苯胺、二溴己烷、甲基丙烯酸、氯代乙醇为原料合成了单体甲基丙烯酸[5(4'-甲氧基联苯4氧基)戊基]酯(M5MPP)、4-硝基偶氮苯基甲基-2-甲基丙烯酸酯基乙胺(MMEANB),并完成了单体的聚合和共聚,得到了含有非线性光学活性基团(NLO)的侧链液晶高分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均聚物PM5MPP及共聚物(M5MPP/MMEANB)属双向液晶高分子;PMMEANB属于非晶性高分子.证实了分子间吸电子与给电子基团相互作用有利于提高液晶高分子热稳定性,共聚物(M5MPP/MMEANB)具有较宽的液晶相温度范围.
    CMC系列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与原油超低界面张力形成机理的研究
    曹亚, 李惠林
    2001, 22(2):  312-316. 
    摘要 ( )   PDF (52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动态激光光散射及环境扫描电镜研究了羧甲基纤维素系列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与大庆原油形成超低界面张力的机理.结果表明,CMC系列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具有与低分子量表面活性剂相比拟的表/界面活性,其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可达2835mN/m,界面张力达到10-110mN/m.碱的加入可显著降低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与原油的界面张力,在适当条件下界面张力达到超低值(10-3mN/m),可望作为三次采油的驱油剂.等效烷烃模型研究表明,用碱与原油酸性组分的作用来解释碱能使界面张力下降至超低值的传统观点是不完善的,加入碱能使高分子表面活性剂胶束解缔,胶束数量增多,胶束粒径减小,单分子自由链增加,有利于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向界面迁移和排布,这是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和碱复配体系与原油界面张力下降至超低值的主要原因.
    细胞相容性聚氨酯的合成及其细胞相容性研究
    管建均, 高长有, 沈家骢
    2001, 22(2):  317-320. 
    摘要 ( )   PDF (32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紫外光和过氧化氢的共同作用下,过氧化氢基团被引人到聚氨酯膜(PU)表面.将丙烯酸羟乙酯(HEA)吸附于氧化后的PU膜表面,在紫外光下实现了膜表面的接枝,并考察了接枝膜的表面性能.人体脐带静脉内皮细胞粘附和生长的研究表明,HEA接枝后的PU表面细胞粘附率显著提高,细胞的生长速率加快,增值率提高.
    温度梯度引起的聚合物共混物梯度相形态的研究
    俞炜, 周持兴
    2001, 22(2):  321-324. 
    摘要 ( )   PDF (49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两相不相容聚合物共混物在静态退火时,由温度梯度引起的分散相尺寸的空间分布梯度相形态,讨论了分散相体积分数和两相之间界面张力对梯度形态形成的影响.应用接触凝聚模型计算了在温度梯度作用下,分散相粒子的粗化过程.计算结果表明,界面张力越大,或者分散相体积分数越大,形成的梯度相形态越明显;并且在温度梯度存在下,分散相粒子粗化的速度加快.
    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与顺丁烯二酸二丁基锡三元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颜志森, 钱庆荣, 陈庆华, 章文贡
    2001, 22(2):  325-328. 
    摘要 ( )   PDF (39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将顺丁烯二酸二丁基锡(DBTM)与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进行本体三元共聚反应,探讨了共聚反应条件.用液相色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热重分析对共聚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动态热流变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含锡量相同的情况下,共聚物对PVC的热稳定效果优于DBTM,可以作为多功能化的PVC热稳定剂.
    光响应性偶氮聚电解质自组装研究
    庹新林, 陈峥, 吴立峰, 王晓工, 刘德山
    2001, 22(2):  329-333. 
    摘要 ( )   PDF (33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3种侧链带有不同偶氮生色团的聚电解质,用逐层浸渍的方法使其组装成多层膜.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自组装膜的表面形貌以及随着组装层数增加的变化.详细研究了在紫外光的照射下,薄膜内偶氮生色团由反式到顺式构型的光响应转变,以及在暗室中由顺式回复到反式构型的回复特性.与自组装膜的光响应性和相应的旋涂膜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PNAPE/PDAC自组装膜没有明显的光色效应,而PEAPE/PDAC,PPAPE/PDAC具有明显的光色效应.在暗室中,随生色团的结构不同和在不同的凝集态中,由顺式回复到反式构型的速率明显不同.
    液晶聚芳醚酮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张善举, 富露祥, 杨德才, 孙辉, 王贵宾, 吴忠文
    2001, 22(2):  334-337. 
    摘要 ( )   PDF (110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联苯二酚、取代对苯二酚及含氟酮单体为原料,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合成了系列具有液晶性的新型聚芳醚酮.研究了聚合物分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由于结晶相是从有序的液晶相转化形成的,故侧基含量的增加对液晶聚合物的融熔转变温度无显著影响.聚合物的液晶稳定性受侧基影响较大,含极性侧基的氯取代聚合物的液晶温区比含大空阻侧基的聚合物的液晶温区小得多,说明空间几何因素比极性因素对液晶稳定性的影响大.不同分子量聚合物有不同的液晶有序结构,低分子量聚合物具有高有序液晶结构,而高分子量聚合物只有低有序的向列相结构.
    综合评述
    超支化聚合物的结构特征、合成及其应用
    魏焕郁, 施文芳
    2001, 22(2):  338-344. 
    摘要 ( )   PDF (73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超支化聚合物由于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合成方法和应用领域而引起了聚合物科学家们越来越浓厚的兴趣.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对超支化聚合物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讨论,旨在加深人们对该领域的了解,从而促进该领域的快速发展.
    研究快报
    梯度引发自由基聚合体系(Ⅰ)──基原法合成超高分子量聚合物
    杨万泰, 刘涛, 尹梅贞
    2001, 22(2):  345-347. 
    摘要 ( )   PDF (114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其它
    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控制合成、结构调控及性能研究
    陈荣
    2001, 22(2):  348-348,324. 
    摘要 ( )   PDF (31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当前无机化学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具有与材料科学结合,并运用分子设计和分子工程思想进行无机功能材料的复合、组装、杂化以及加强功能性物质结构与性能关系等特点.多种无机物如金属氧化物等被广泛应用于光电子材料、分离和催化等过程.由于这些材料是由无机元素组成的,其结构的改造和修饰难度很大,难以根据实际需要来控制其大小、形状以及物理化学特性.而有机化合物则具有优良的分子剪裁与修饰的功能,但它们却在坚固性与稳定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缺点.如何将无机和有机化合物两者互补的性能结合起来,构筑结构可塑、稳定、坚固的新型杂化材料已成为无机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