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编委会
青年执行编委
编辑部简介
征稿简则
在线期刊
网络首发
优先出版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26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05-08-10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论文
氢氧化镍纳米棒的水热制备及其表征
田周玲, 矫庆泽, 赵芸
2005, 26(8): 1387-1390.
摘要
(
)
PDF
(83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Ni
2
SO
4
·6H
2
O和NaOH为原料,在水热条件下制备了氢氧化镍纳米棒.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样品进行了表征,考察了水热反应温度和pH值对产物的形貌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氢氧化镍纳米棒形成的最佳条件是180~200℃,pH为9~10.
两亲性双核钆(Ⅲ)配合物的合成与肝选择MRI增强
周锦兰, 万福贤, 俞开潮, 丁尚武
2005, 26(8): 1391-1394.
摘要
(
)
PDF
(25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二乙三胺五乙酸单环酸酐和乙二胺四乙酸单环酸酐分别与L-赖氨酸苄酯的双酰化反应,制得两种含有双胺羧螯合单元的配体.它们与GdCl
3
·6H
2
O反应得到相应的两亲性双核钆(Ⅲ)配合物.表征了配体和配合物的结构,测试了配合物的纵向弛豫效能(R1).进行了双DTPA酰(L-赖氨酸苄酯)钆(Gd
2
-3
a
)的急性毒性和与Gd-DTPA的动物T
1
加权成像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新配合物的R1都高于Gd-DTPA.Gd
2
-3
a
无明显急性毒性,且比Gd-DTPA对肝区实质细胞有更长时间和更大程度的选择性增强.
混合价硒代锡酸盐K
2
Sn
2
Se
4
的固相合成、晶体结构和反射光谱研究
张丽丹, 魏永革, 冯秀玲, 郭洪猷
2005, 26(8): 1395-1398.
摘要
(
)
PDF
(28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反应性熔盐法在550℃下合成一种新型混合价硒代锡酸盐晶体(K
2
Sn
2
Se
4
).该晶体属于四方晶系,空间群为I4cm,晶胞参数a=0.81524(12)nm,b=0.81524(12)nm,c=0.67152(13)nm.K
2
Sn
2
Se
4
晶体具有一维链状结构,一维的1∞[Sn
2
Se
4
]2-链沿c轴方向无限扩展,K+插入链之间.K
2
Sn
2
Se
4
属于Zintl型化合物,具有半导体特性.漫反射光谱法研究结果表明,该化合物的光学能隙(Eg)为1.7eV.
(Z)-1-[2-(三苯基锡基)乙烯基]-1-茚满醇及其酯和卤代物的合成与表征
吴军政, 王克亮, 康万利, 朱东升
2005, 26(8): 1399-1404.
摘要
(
)
PDF
(30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氮气保护下,1-乙炔茚满醇与三苯基氢化锡进行游离基加成反应,获得加成物(Z)-1-[2-(三苯基锡基)乙烯基]-1-茚满醇(1);将加成物(1)与苯酐反应,得到新型邻苯二甲酸单酯有机锡衍生物(2);衍生物(2)分别与二丁基氧化锡和三苯基氧化锡进行脱水反应,分别获得两个新型邻苯二甲酸酯的有机锡衍生物(3)和(4).将加成物(1)与卤素反应后,与锡原子直接相连的苯基被取代,得到一卤代和二卤代物(5~10).通过元素分析、
1
HNMR和IR等手段对化合物1~10进行了结构表征,确定了该类邻苯二甲酸单酯和邻苯二甲酸酯的有机锡衍生物的结构.并测定了加成物(1)和一溴代物(6)的晶体结构,在加成物(1)中,由于分子内存在较弱的O→Sn[0.2778(8)nm]配位作用,锡原子呈扭曲三角双锥构型.在一溴代物(6)分子中,存在分子内O→Sn[0.2364(2)nm]配位键,锡原子呈扭曲的三角双锥构型.该系列化合物分子内的O→Sn配位能力和Lewis酸性强弱的顺序为:二卤化物>一卤化物>加成物;氯代物>溴代物>碘代物>加成物.
有机分子CTAB对银纳米颗粒形貌的影响
吴青松, 赵岩, 张彩碚
2005, 26(8): 1405-1409.
摘要
(
)
PDF
(113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报道了一种有效调节银纳米颗粒形貌的特殊方法.在不同浓度的CTAB有机分子作用下,片状三角形银纳米颗粒形貌发生改变,形成圆形和纺锤形等特殊形貌的银纳米片,研究了CTAB浓度对银纳米颗粒形貌的影响,从实验结果分析了银纳米颗粒形貌发生改变的主要因素.
一种测定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HPLC-DAD计算分析方法
赵筱萍, 陈闽军, 程翼宇
2005, 26(8): 1410-1414.
摘要
(
)
PDF
(68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窗口因子分析所得结果作为初值,采用交替迭代进行窗口的自适应优化调整,以迭代逼近方法有效地解决了窗口选择难题.将其用于丹参中丹参酮、隐丹参酮和丹参酮A含量的HPLC-DAD分析测定,加样回收率分别达94.16%,91.57%和104.48%.计算机仿真和模拟中药物质体系的实验结果均表明,本方法分析结果受窗口偏差的影响较小,显著优于经典窗口因子分析法,可推广用于计算解析复杂样品色谱分析中出现的重叠峰.
硝基苯偶氮酚衍生物应用于阴离子识别
吴芳英, 胡美华, 谭晓芳, 赵永强, 纪昭君, 李丽
2005, 26(8): 1415-1418.
摘要
(
)
PDF
(56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设计合成了对硝基苯偶氮酚类化合物,比较了α-萘酚、8-羟基喹啉和苯酚等3类偶氮硝基苯衍生物的吸收光谱及其阴离子配合物稳定性的差异.研究表明,α-萘酚、8-羟基喹啉和苯酚等3个含酚羟基的偶氮硝基苯化合物均可识别阴离子客体,产生显著的光谱和颜色变化,实现了裸眼检测阴离子.就同一主体分子而言,主-客体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大小依次为AcO
-
>F
-
>H
2
PO
-
4
>Cl
-
,与阴离子碱性强弱顺序一致;而不同主体分子对同一阴离子亲和力的大小顺序为:α-萘酚>8-羟基喹啉>苯酚,亲和力的大小与主体分子中电子供体的给电子能力和主体分子共轭体系的大小相关.
一种连接石英毛细管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电泳芯片的制作及其应用
刘军山, 郭怀忠, 王立鼎, 陈蓉, 王颂, 孙毓庆, 罗怡
2005, 26(8): 1419-1423.
摘要
(
)
PDF
(85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模拟仿真软件模拟了死体积对于电泳分离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种实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电泳芯片与毛细管的最小死体积连接方法.将紫外吸收检测的检测窗口设计在石英毛细管上,使该PMMA芯片上的电泳分析可以直接采用紫外吸收检测器进行检测.利用该芯片对维生素B2进行了电泳分析,理论塔板数为73000/m;联磺甲氧苄啶片中的3种组分的分离度为4.5和1.9,3个峰迁移时间的RSD依次为1.0%,1.4%和1.0%,峰高的RSD依次为4.1%,3.0%和4.1%(n=5).
葡萄酒中7种酚酸的色谱电化学分析
曹炜, 索志荣, 宋纪蓉, 郑建斌
2005, 26(8): 1424-1427.
摘要
(
)
PDF
(56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立了同时测定葡萄酒中没食子酸、原儿茶酸、丁香酸、p-香豆酸、咖啡酸、绿原酸和阿魏酸等7种生物活性酚酸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分析新方法,并测定了5种国产不同品牌的葡萄酒.采用HypersilODS色谱柱(250mm×4.0mm,5.0μm),流动相为甲醇-4%醋酸,梯度洗脱,流速为0.8mL/min,工作电压为0.7V,柱温为30℃.实验结果表明,电化学法的检出限比紫外法的检出限低4~600倍.
水溶性荧光聚合物用于测定聚赖氨酸
陈彦国, 何治柯
2005, 26(8): 1428-1431.
摘要
(
)
PDF
(81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一种水溶性荧光聚合物聚[5-甲氧基-2-(3-磺酰化丙氧基)-1,4-苯撑乙烯](MPS-PPV),对该聚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聚赖氨酸(PLL)对该聚合物荧光具有明显的猝灭作用,据此建立了一种快速灵敏测定聚赖氨酸的新方法,检出限为5.0×10
-10
mol/L.探讨了聚赖氨酸猝灭MPS-PPV荧光的机理.
功能化纳米金放大的DNA电化学传感器研究
李金花, 胡劲波, 丁小勤, 李启隆
2005, 26(8): 1432-1436.
摘要
(
)
PDF
(83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DNA夹心杂交和直接杂交体系,将功能化纳米金引入到标记有生物素的杂交双链上,制成具有电化学活性和纳米金放大作用的DNA电化学传感器,采用循环伏安法测试.在夹心杂交体系中,靶点DNA浓度与阳极峰电流关系曲线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0%~13.0%,在浓度为6.9×10
-3
~0.14nmol/L范围内得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达到2.0×10
-3
nmol/L,实现了对单碱基突变的高灵敏检测和序列识别.直接杂交检测限为2.5×10
-4
mol/L,分别在2.5×10
-4
~5.0×10
-3
nmol/L和5.0×10
-3
~10nmol/L范围内得到峰电量与浓度的良好线性关系.并比较这两种体系.
研究快报
胶束毛细管电动色谱法用于DNA碱基腺嘌呤和嘌呤类抗癌药物的研究
张兰, 李瑞宝, 童萍, 陈国南
2005, 26(8): 1437-1439.
摘要
(
)
PDF
(17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Kalman滤波-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同时测定痕量铌和钽的研究
刘名扬, 李俊锋, 王红霞, 王洪艳
2005, 26(8): 1440-1442.
摘要
(
)
PDF
(17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型β-希夫碱衍生化β-环糊精键合硅胶手性固定相的合成与色谱性能研究
方敏, 周智明, 罗爱芹
2005, 26(8): 1443-1445.
摘要
(
)
PDF
(47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论文
柴胡逆转肝细胞癌多药耐药作用与相关机制的研究
盖晓东, 曾常茜, 洪敏
2005, 26(8): 1446-1450.
摘要
(
)
PDF
(103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用对VCR天然耐药肝癌细胞株Bel-7402为对象来研究柴胡逆转MDR效果与相关的机制,以寻找一种新型的具有多药耐药逆转活性的中药.结果表明,柴胡具有逆转肝细胞癌多药耐药作用,并与抗癌药物VCR有协同作用.柴胡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株具有多药耐药逆转作用,提高了耐药细胞内的VCR含量,增加了VCR对细胞G2期阻滞作用,抑制了P-170糖蛋白的表达,抑制MDR1/mRNA的表达,提高了TopoαmRNA水平.
噁唑环取代的俘精酸酐的合成及其光致变色性能的研究
卢珍, 冯育林, 陈兆斌, 肖军平, 阎文鹏, 樊美公
2005, 26(8): 1451-1454.
摘要
(
)
PDF
(21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含噁唑环的俘精酸酐,4-(5-甲基-2-对甲氧苯基-4-乙酰基唑)乙叉(异丙叉)丁二酸酐,研究了该化合物在不同溶剂中的光致变色性能,进行了光成色和光消色过程的动力学研究,并考察了溶剂极性对该化合物吸收光谱的影响.稳态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呈色体的光消色反应遵循一级动力学规律,俘精酸酐本身的光反应比较复杂,不符合简单的动力学级数.
细胞毒活性二萜Wangzaozin A的晶体结构
丁兰, 郁开北, 刘国安
2005, 26(8): 1455-1458.
摘要
(
)
PDF
(21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对对映-贝壳杉烷化合物WangzaozinA的晶体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最小不对称单元中存在两个构象稍有差异(键长和键角不同)的分子,其中两者的3个六元环均为椅式构象,而五元环为扭曲信封式构象.WangzaozinA晶体结构属正交晶系,P2
1
2
1
2
1
空间群,晶胞参数a=0.66485(8)nm,b=2.5796(4)nm,c=1.0473(2)nm,Z=4.分子通过分子内氢键O
3
—H
3
0…O
2
和O
3
'—H
3
0'…O
2
'以及分子间氢键O1—H10…O
3
,O1'—H10'…O
3
',O
2
—H
2
0…O
4
'和O
2
'—H
2
0'…O
4
形成网络结构,并在晶体中沿c轴排列.体外抗肿瘤实验证实,标题化合物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活性,由SRB法测试其抗Bel-7402及HO
-
8910细胞株的IC
50
值分别为(5.32±0.79)和(4.10±1.00)μmol/L.
苯环2-位不同酯基取代的磺酰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除草活性
李鹏飞, 马宁, 王宝雷, 李正名, 王素华, 李永红
2005, 26(8): 1459-1462.
摘要
(
)
PDF
(64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正在开发的磺酰脲类超高效除草剂NK94827[N'-(4'-甲基嘧啶-2'-基)-2-甲氧羰基苯磺酰脲]的基本结构为基础,设计合成了18个苯环2位不同酯基取代的的新型磺酰脲类化合物,产物结构均经
1
HNMR及元素分析确证.经油菜平皿法和盆栽试验测试除草活性,所合成的部分磺酰脲化合物的除草活性高.
(R)-2-甲基-7-炔-辛酸的合成
陈宏亮, 冯亚青, 许正双, 刘新刚
2005, 26(8): 1463-1466.
摘要
(
)
PDF
(32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1,5-戊二醇为起始原料,用Evans手性助剂诱导的烷基化反应构造了C-2手性中心,用Ohira-Bestmann试剂制备了末端炔基,通过13步反应,合成了(R)-2-甲基-7-炔-辛酸,总收率为17.1%,e.e.值大于99%.
单炔基桥联双杯[4]芳烃的合成与对溶剂分子的包合性能
王巍, 龚淑玲, 孟令芝, 陈远荫
2005, 26(8): 1467-1470.
摘要
(
)
PDF
(46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叔丁基杯[4]芳烃直接与1,4-二氯-2-丁炔反应,一步制备了单炔基单桥联双杯[4]芳烃和单炔基双桥联双杯[4]芳烃,并证实单桥联双杯[4]芳烃是双桥联双杯[4]芳烃的中间产物.经
1
HNMR,
13
CNMR和ESI-MS分析证实了产物的结构.ESI-MS结果表明两种产物对DMF和H
2
O有不同的包合能力.
聚乙二醇支载的螺吡喃类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合成及其逆光致变色性质
邹武新, 谈廷风, 李旭, 孟继本
2005, 26(8): 1471-1473.
摘要
(
)
PDF
(52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DCC缩合的方法,将吲哚啉螺苯并吡喃的衍生物和聚乙二醇相缩合,以聚乙二醇末端的羟基和吲哚啉螺苯并吡喃衍生物的羧基为反应活性基团,实现了带有羧基的螺吡喃类光致变色化合物支载到了聚乙二醇两端.通过引入亲水基团得到了水溶性较好的螺环类光致变色化合物.通过对产物的紫外-可见光谱的研究发现,产物具有良好的光致变色性质,在乙醇、丙酮和乙酸乙酯中皆具有良好的光致生色现象;产物可溶于水,在紫外光(波长365nm)照射时产生了光消色现象,具有明显的逆光致变色性质.该方法原料易得,反应条件容易控制,为光致变色新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新方法.
研究快报
钯催化偶合卟吩-并合杂环顺烯二炔二联体的合成
殷军港, 王进军, 沈荣基
2005, 26(8): 1474-1476.
摘要
(
)
PDF
(28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一步法合成沙利度胺及其重要的衍生物
袁修华, 郭海泉, 邱雪鹏, 康传清, 刘旭东, 高连勋
2005, 26(8): 1477-1479.
摘要
(
)
PDF
(35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论文
对硝基甲苯在多硫化钠溶液中氧化还原机理的质谱研究
高坡, 乐征宇, 陈念陔, 唐恢同
2005, 26(8): 1480-1483.
摘要
(
)
PDF
(58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高分辨质谱仪跟踪监测对硝基甲苯在多硫化钠存在下于乙醇-碱性水溶液中生成对氨基苯甲醛过程中反应中间体的变化及转变规律.结果显示,在80℃时反应进行到120min之内,有数种分子量较大的缩合中间体生成,表明对氨基苯甲醛可能是经类席夫碱的多聚体水解生成的.同时,对席夫碱多聚体的形成提出了与文献不同的机理.
LiNi
1-x
Al
x
O
2
(x=0~0.6)的制备和结构演变
刘伟, 宫杰, 杨景海, 宗占国, 陈岗
2005, 26(8): 1484-1487.
摘要
(
)
PDF
(30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研究LiNiO
2
和α-LiAlO
2
的制备条件,合成出LiNi
1-x
Al
x
O
2
(x=0~0.6)材料.XRD和XPS测试结果表明,各样品均具有α-NaFeO
2
型单相结构,并形成LiNi
1-x
Al
x
O
2
固溶体.随着Al固溶量x的增加,材料Ni(Al)—O结合能增加,晶胞的a轴缩短,c/a比增大,层状属性更加明显,结构稳定性增强.烧结实验结果表明,在低Al固溶量时,材料的合成需要在氧气气氛中进行,Al掺杂能够抑制结构中的Li缺位,降低材料形成温度及其在合成过程中对氧气的依赖程度.
掺Ga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Co
0.3-x
Ga
x
Ni
0.7
O
2
的影响
童东革, 赖琼钰, 吉晓洋
2005, 26(8): 1488-1491.
摘要
(
)
PDF
(66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0≤x≤0.5的范围内合成了LiCo
0.3
-x
Ga
x
Ni
0.7
O
2
的单相.对样品进行了XRD、粒度、比表面积和充放电循环测试.随着掺Ga量的增加,LiCo
0.3
-x
Ga
x
Ni
0.7
O
2
的放电容量增加.其中LiCo
0.25
Ga
0.05
Ni
0.7
O
2
在2.8~4.3V和0.2C时的首次放电容量为177.5mA·h/g,经25次充放电循环后无容量衰减.LiCo
0.25
Ga
0.05
Ni
0.7
O
2
的放电容量随着放电倍率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充放电域压上限的增加而增大.但是材料的放电容量在高放电倍率下放电后仍可以完全恢复,且其循环性能与放电域压上限无关.此外,LiCo
0.25
Ga
0.05
Ni
0.7
O
2
在充放电循环中结构稳定,无相变发生.
AlP
x
O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在邻苯二酚O
-
单醚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刘钢, 李雪梅, 朱小梅, 贾明君, 吴淑杰, 张文祥, 蒋大振
2005, 26(8): 1492-1496.
摘要
(
)
PDF
(54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沉淀法制备了AlP
x
O(x=0,0.33,0.5,1.0,1.5,2.0)催化剂,通过XRD,FTIR,固体核磁共振,BET,NH
3
-TPD和CO
2
-TPD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发现n(P)/n(Al)对催化剂结构及表面酸碱性质有很大影响.考察了AlP
x
O催化剂上以邻苯二酚和甲醇为原料,采用气相法一步合成愈创木酚的反应性能,并研究了催化剂表面酸碱性质对反应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表面同时存在一定量的弱酸和弱碱中心有利于提高愈创木酚的收率.
铌团簇和配合物的多面体分子轨道理论研究
王娴, 林梦海, 谭凯, 王繁, 张乾二
2005, 26(8): 1497-1501.
摘要
(
)
PDF
(65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多面体理论方法研究铌纯金属团簇和配合物的电子结构成键性质,并将理论预测结果用密度泛函方法验证.证实多面体理论是简便预测过渡金属簇,尤其是簇骨架电子结构的有效方法.铌的小团簇总是以低自旋密堆积结构为稳定构型,当体系的价电子数满足轨道成键数时,用该方法可较准确地推断成键性质(如Nb
4
和[Nb
6
Cl
12
]
+4
);而对于不满足成键数的体系(如Nb
5
和Nb
6
),则可利用该理论分析畸变趋势.
Zn-Al水滑石催化碳酸二甲酯与苯酚酯交换反应的研究
于琴琴, 王庶, 白荣献, 梅付名, 李光兴
2005, 26(8): 1502-1506.
摘要
(
)
PDF
(77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共沉淀法制备了Zn-Al水滑石,并用于多相催化酯交换合成碳酸二苯酯的反应.研究了不同n(Zn)/n(Al)比的水滑石及其焙烧产物等对酯交换反应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Zn-Al水滑石催化剂对该反应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很高,当n(Zn)/n(Al)=3时,在150~180℃,n(PhOH)/n(DMC)=2,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总质量的1.5%,在反应时间为12h的条件下,DMC的转化率达到55.9%,DPC和MPC的收率分别为25.3%和27.0%,酯交换产物的选择性达到93.6%.利用XRD,TG-DTA和TEM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CeO
2
修饰SiO
2
担载Cu-Ir双金属催化剂的研究
王立楠, 张雄伟, 储伟, 杨维慎, 张涛
2005, 26(8): 1506-1506,1521.
摘要
(
)
PDF
(90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制备了CeO
2
修饰SiO
2
担载型铜铱基双金属催化剂,添加CeO
2
使Cu-Ir/SiO
2
催化剂在甲醇裂解模型反应中的初始活性和稳定性明显提高,反应10h后甲醇的转化率保持在96%以上,而Cu-Ir/SiO
2
催化剂反应10h后活性下降至39.1%.采用XPS,H
2
-TPR,XRD和TEM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铜和铱发生强相互作用,加入助剂CeO
2
可减少催化剂颗粒团聚.
SARS冠状病毒E蛋白的结构研究及功能预测
邵琛, 胡冬华, 孙海珠, 颜力楷, 苏忠民, 王荣顺, 朱文圣, 郭建华, 史宁中, 孙晖, 李泽生, 孙家锺
2005, 26(8): 1507-1511.
摘要
(
)
PDF
(89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及分子模拟手段,选择较高准确度的方法,预测了SARSE蛋白的分子结构并探讨其潜在的生物学活性和功能.研究结果表明,SARSE蛋白跨膜区25个疏水的氨基酸形成α-螺旋结构,包埋于病毒外壳磷脂双分子层中;N端10个氨基酸残基位于膜外;C端41个残基则附着于磷脂双分子膜内侧.同时发现,C端由9个氨基酸组成的劈裂是一个可能的活性部位.对分子进行进一步静电势分析证实,E蛋白C端可能的活性部位具有较大的静电势,可能的活性残基具有最大电荷密度,故有较强的结合受体或与其它蛋白相互作用的能力.
新型室温熔盐二(三氟甲基磺酸酰)亚胺锂-乙酰胺体系的谱学研究
陈人杰, 吴锋, 李丽
2005, 26(8): 1512-1516.
摘要
(
)
PDF
(79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分析二(三氟甲基磺酸酰)亚胺锂(LiTFSI)与乙酰胺形成熔盐的作用机制出发,通过红外和拉曼光谱的谱学分析并应用非局部密度泛函方法进行量化计算来对二者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讨论.发现乙酰胺通过Li—O键与LiTFSI中Li
+
配位而破坏了LiTFSI的离子键,形成很大的配位阳离子,且正电荷被屏蔽在乙酰胺分子中;而TFSI-离子中电荷的部分离域导致电荷被终端—CF
3
基团屏蔽在整个分子中,这样两个大的阴阳离子间的库伦作用很弱;同时Li—O配位也导致乙酰胺分子间的氢键断裂,因而室温下体系以液体状态稳定存在.
氮分子与过渡金属中心钼、铁、钒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
金夕, 曹泽星, 张乾二
2005, 26(8): 1517-1521.
摘要
(
)
PDF
(96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过渡金属模型体系的二氮复合物(N
2
)M(NH
2
)3(NH
3
)和(N
2
)M(SH)3(NH
3
)(-OCH
2
COO
-
)(M=Mo,V,Fe),预测了质子-电子还原二氮过程的能量变化.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单过渡金属中心体系,钼与N
2
存在强的相互作用,钒与N
2
相互作用较弱,铁不能有效地结合N
2
.通过质子化过渡金属模型体系中高柠檬酸二齿配体的羧基氧,并改变金属中心的价态和体系的自旋态,可以调控羧基氧与金属配位键的生成与断裂.两类模型体系的计算结果显示,对于单过渡金属中心的钼、钒、铁体系,钼是结合N
2
最有效的活性位.
基于支持向量学习机方法的抗真菌药物活性预测
李泽荣, 陈仕伟, 谈宁馨, 陈宇综, 李象远
2005, 26(8): 1522-1526.
摘要
(
)
PDF
(58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预测分子的抗真菌活性,计算了表征分子的电子、拓扑、几何结构和分子形状等特征的67个分子描述符,并用于支持向量学习机对分子抗真菌活性分类模型的建立和活性预测.分别用留一法和五重交叉法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在五重交叉验证中,根据分子三维结构的相似性,首先把所研究的94个分子分成若干类,再分别从每一类中随机选择若干个分子组成若干个训练集,剩余的分子构成相应的测试集.结果表明,用上述两种验证方法得到的结果相近,且所建立的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性,交叉验证的预测正确率达到84.0%.
海水中铁(Ⅲ)-二元有机酸盐配合物的光化学反应研究
杨桂朋, 赵润德
2005, 26(8): 1527-1531.
摘要
(
)
PDF
(92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实验室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高压汞灯模拟日光照射下铁(Ⅲ)-二元有机酸盐配合物在天然海水中的光化学反应.结果发现,在二元有机酸盐配体的存在下,铁(Ⅲ)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还原态的铁(Ⅲ),铁(Ⅲ)会被溶液中的氧再氧化为铁(Ⅲ).铁(Ⅲ)的光还原反应速率受到配体浓度、pH、光强以及温度的影响.在二元有机酸与Fe(Ⅲ)浓度配比大于2的情况下,Fe(Ⅲ)-二元有机酸盐配合物的光还原反应初期铁(Ⅲ)浓度的增长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规律,100min后浓度趋于稳定,方程式为[Fe(Ⅲ)]
t
=k
OA
[OA]·[Fe(Ⅲ)]
ini
×[1-exp{-(k
OA
[OA]+kox)
t
}]/(k
OA
[OA]+k
ox
).光强升高和pH降低都能加快光还原反应速率,而改变温度则基本上对光还原反应速率无影响,证明铁(Ⅲ)的光还原反应为自由基引发的电子转移过程.
纯锌电极上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
顾仁敖, 沈晓英, 刘国坤, 田中群
2005, 26(8): 1532-1536.
摘要
(
)
PDF
(61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化学刻蚀、电化学沉积和电化学氧化还原等粗糙方法,寻找合适的条件对锌电极表面进行预处理,以期获得吡啶在纯锌电极上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实验证明,电化学氧化还原处理是最佳的选择.以0.5mol/LNaClO
4
中性溶液作为电解质溶液,分别进行电化学氧化还原循环和电位阶跃两种处理.结果表明,将还原电位和氧化电位分别控制在-1.6和-0.7V时,利用共焦显微拉曼系统成功地得到了粗糙锌电极表面吸附吡啶的SERS信号.
pH值对2-(2-吡啶基)咪唑荧光光谱的影响研究
张恒君, 许洪彬, 赵雅辉, 岳淑美, 刘思东, 崔秀君, 马建方, 苏忠民
2005, 26(8): 1537-1540.
摘要
(
)
PDF
(48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2-(2-吡啶基)咪唑,并通过稳态荧光光谱研究了它在溶液中的光物理行为及溶液酸碱度的影响.发现2-(2-吡啶基)咪唑化合物存在分子内光诱导电子转移反应(PET),并且这一过程强烈地依赖于溶液的pH值,但是氮原子的质子化会影响PET过程.
NaNO
2
/FeSO
4
存在下聚苯乙烯大分子引发剂的合成及嵌段共聚
许淼清, 黄剑莹, 颜明发, 林明华, 林强, 陈一虹, 邹友思
2005, 26(8): 1541-1543.
摘要
(
)
PDF
(61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NaNO
2
/FeSO
4
·7H
2
O体系替代TEMPO在有机相中合成分子量可控的聚苯乙烯大分子引发剂,引发苯乙烯聚合及酯类单体[如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甲酯(MA)和丙烯酸乙酯(EA)等]聚合,得到两嵌段共聚物.其多分散性指数小于1.5,体现了可控聚合的特征.用大分子引发剂引发苯乙烯进行活性链增长,单体的转化率较高.嵌段共聚物的实测分子量与理论分子量相近,结构经
1
HNMR和GPC表征.NaNO
2
/FeSO
4
·7H
2
O体系在纯有机相中的应用降低了活性聚合的成本,有利于工业化应用.
聚(L-丙氨酸)-聚羟乙基谷氨酰胺双嵌段两亲性共聚多肽的合成及其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
李丽颖, 孙平川, 要旸, 陈铁红, 李宝会, 金庆华, 丁大同
2005, 26(8): 1544-1547.
摘要
(
)
PDF
(60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光气法分别以L-谷氨酸和L-丙氨酸为原料,合成了γ-谷氨酸苄酯-NCA单体和L-丙氨酸-NCA单体,再以三乙胺为引发剂,合成了聚(L-丙氨酸)-聚(γ-谷氨酸苄酯)(PLA
50
-b-PBLG
20
)双嵌段共聚多肽,并用乙醇胺对其中的PBLG嵌段进行亲核取代,把疏水性的苄酯侧链变为亲水性的羟烷酰胺侧链,得到双亲性的聚(L-丙氨酸)-聚羟乙基谷氨酰胺(PLA-b-PHEGA)双嵌段共聚多肽.利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用TEM研究了双嵌段共聚多肽PLA
50
-b-PHEGA
20
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研究结果表明,双嵌段共聚多肽在水溶液中可自组装形成囊泡.
胶体颗粒在聚电解质多层膜表面的可控组装
秦胜, 陈柳生, 史燚, 金熹高
2005, 26(8): 1548-1551.
摘要
(
)
PDF
(81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磺化聚苯乙烯胶体颗粒在由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和聚苯乙烯磺酸钠层状自组装而成的多层膜表面的组装.该组装受表面性质影响,通过对多层膜的最外层的组装条件或利用盐溶液对多层膜进行后处理可以控制胶体颗粒在膜表面的组装密度.
PET/PC共混体系的酯交换反应对其高压结晶行为的影响
吕军, 王选伦, 黄锐, 李良彬
2005, 26(8): 1552-1555.
摘要
(
)
PDF
(97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转矩流变仪、DSC、SEM及WAXD等表征手段研究了PET/PC共混体系的酯交换反应对其高压结晶行为的影响.SEM观察表明,PET和PC熔混时的酯交换反应有利于PET/PC体系在高压结晶时生成厚度较大的伸直链晶体,且可以促进其高压下酯交换反应的发生.楔形伸直链晶体和弯曲伸直链晶体的存在证明链滑移扩散和酯交换反应两种机制对体系中聚酯伸直链晶体的增厚有贡献.拟合分峰法和War-ren-Averbach傅里叶分析法的计算结果表明,随PET/PC体系熔混时酯交换反应程度的增加,高压结晶共混物的结晶度降低,PET的平均微晶尺寸增大,点阵畸变平均值则减小,而微晶尺寸分布变宽.提出了在共聚物组分都具备结晶能力时,结晶诱导化学反应和化学反应诱导结晶两种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可同时发生的观点.
聚甲基乙烯基醚的局部构象
曾希果, 陈琳, 杨小震
2005, 26(8): 1556-1560.
摘要
(
)
PDF
(69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低能构象方法和构象扫描方法,在Dreiding力场下,对含有3种不同侧基取向的PVME的全同二单元体和间同二单元体进行全松弛优化.通过统计平均得到PVME各种构象状态的几何参数和构象能.由统计平均的结果确立了包含侧基所有可能取向信息的PVME链的RIS模型,并利用MontCarlo方法计算了PVME链的特征比,结合实验数据讨论了侧基取向行为的影响.
N~+离子注入聚对苯乙炔衍生物的非线性光学性能
李宝铭, 吴洪才, 高潮, 孙建平
2005, 26(8): 1561-1564.
摘要
(
)
PDF
(24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对甲氧基苯酚和溴代异戊烷为原料,用脱氯化氢反应制备可溶性聚[2-甲氧基-5-(3'-甲基)丁氧基]对苯乙炔(MMB-PPV),通过核磁氢谱(
1
HNMR)和红外光谱(FTIR)对产物分子的结构进行表征.用能量为15keV、剂量为3.8×10
15
~9.6×10
16
ions/cm
2
的氮正离子(N
+
)对MMB-PPV薄膜进行注入改性.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显示,注入离子在MMB-PPV薄膜内部引入杂质能级,破坏了分子的共轭结构.随着注入剂量增加,吸收边逐渐向长波方向移动,且分子激发态和基态间的光学带隙由2.12eV减小至1.81eV.用简并四波混频(DFWM)技术研究了离子注入MMB-PPV薄膜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结果表明,未注入薄膜的三阶非线性极化率(χ(3))值为7.1×10
-10
esu,随着注入剂量的增加,χ(3)值逐渐增大,当注入剂量达到3.8×10
16
ions/cm
2
时,χ(3)值提高到9.3×10
-9
esu,继续增加注入剂量,χ(3)值开始下降,当注入剂量为9.6×10
16
ions/cm
2
时,χ(3)值降低到1.5×10
-10
esu.对离子注入MMB-PPV薄膜χ(3)值变化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含不同侧氨基密度的PLGA-(ASP-Diol)_x-PLGA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赵洁, 全大萍, 廖凯荣, 伍青
2005, 26(8): 1565-1569.
摘要
(
)
PDF
(62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N-(苄氧羰基)-L-天冬氨酸和亚硫酰氯反应制备了N-苄氧基天冬氨酸酐,将其与不同链长的二醇(乙二醇、二缩三乙二醇、聚乙二醇200和600)缩聚,合成了含端羟基的天冬氨酸-二醇交替预聚物(ASP-Di-ol)
x
;以其为大分子引发剂,辛酸亚锡为催化剂进行丙交酯/乙交酯(摩尔比75∶25)开环共聚,合成系列含侧氨基的天冬氨酸-二醇-聚乙丙交酯[PLGA-(ASP-Diol)
x
-PLGA]多元三嵌段共聚物.用FTIR,
1
HNMR,EA,DSC和GPC对共聚物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影响预聚物分子量的主要因素不是二醇的分子量,而是其端羟基的活性.随着二醇链段长度增加,多元共聚物中氨基含量降低,玻璃化转变温度也明显下降.通过改变二醇链段的长度(或分子量)可有效地控制PLGA-(ASP-Diol)
x
-PLGA中侧氨基的密度及分布.
FeBr
3
/Me
6
TREN催化MMA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研究
李忠辉, 张永明, 刘燕飞, 薛敏钊, 刘燕刚
2005, 26(8): 1570-1573.
摘要
(
)
PDF
(130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FeBr
3
/Me
6
TREN催化的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进行了研究.在不同的催化剂、引发剂的配比、聚合温度和配体用量等条件下,该催化体系催化的MMA聚合反应动力学为一级反应,聚合物分子量可控,分子量分布很窄,说明该体系催化的聚合反应为活性可控聚合.通过实验计算了反应的活化能,并利用UV光谱对催化剂进行了研究.
研究快报
新型含硅聚芳醚酮的合成与表征
高自宏, 范星河, 陈小芳, 周其凤
2005, 26(8): 1574-1578.
摘要
(
)
PDF
(38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纳米二氧化锆改性聚醚砜的研究
周宏伟, 马嘉, 李志成, 陈春海
2005, 26(8): 1582-1584.
摘要
(
)
PDF
(28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者登录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特刊专辑
更多...
相关下载
稿件模板
投稿流程
版权转让协议
中图分类号
投稿须知
更多...
友情链接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更多...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
当日访问总数:
当前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