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33卷 第09期    刊出日期:2012-09-10
    目次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2年第33卷第9期封面和目次
    2012, 33(09):  0-0. 
    摘要 ( )   PDF (1560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合评述
    基于不同刺激源的刺激响应聚合物体系的构建
    闫强, 袁金颖
    2012, 33(09):  1877-1885.  doi: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01
    摘要 ( )   PDF (468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刺激响应聚合物是一类具有"智能"行为的大分子体系. 它可以接收外部环境的刺激信号, 如pH值、 光、 温度、 电压、 氧化还原剂和气体等, 使自身大分子结构或状态发生较大改变, 从而影响其物理化学性质, 进而体现出相应的功能.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 刺激响应聚合物在纳米材料科学、 生命科学及临床医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主要介绍了我们课题组在基于不同刺激源的刺激响应性大分子体系研究方面的一些进展.

    研究快报
    金纳米花介导的近红外热疗对人喉癌Hep-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宋文植, 姜雅萍, 纪小会, 赵丽丽, 尹万忠, 杨文胜
    2012, 33(09):  1886-1888.  doi: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02
    摘要 ( )   PDF (87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弱配体柠檬酸钠修饰的金纳米花为介导材料,考察了其对人喉癌Hep-2细胞的NIR热疗作用,结果表明,这种金纳米花材料具有良好的NIR光热转换性能,可有效抑制Hep-2细胞增殖.

    研究论文: 无机化学
    Zn(Ⅱ),Cd(Ⅱ)与混合配体构筑三维贯穿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与荧光性能
    薛铭, 陈思如, 郭莉佳, 裘式纶
    2012, 33(09):  1889-1894.  doi: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03
    摘要 ( )   PDF (316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中温混合溶剂热条件下, 分别用锌离子和镉离子与二羧酸和二吡啶基配体反应合成出2个新颖的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Zn(BPDC)(BPE)·(DMF)2](JUC-91)和[Cd(BPDC)(BPE)·(DMF)2](JUC-92)[BP-DC:4,4'-联苯二羧酸,BPE:反式1,2-二(4-吡啶基)乙烯,DMF:N,N'-二甲基甲酰胺], 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 元素分析、 热重分析、 粉末X射线衍射、 拓扑结构分析和荧光光谱对化合物的结构、 组成和性质进行了表征. 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 化合物JUC-91和JUC-92均具有三维开放骨架结构, 其中, JUC-91具有五重贯穿的金刚石拓扑结构, JUC-92具有双重贯穿的简单立方格子结构.

    规则结构钛酸盐自组装聚集体的制备
    潘琰, 郭玉鹏, 宋文波, 刘志辉
    2012, 33(09):  1895-1901.  doi: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04
    摘要 ( )   PDF (787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水热条件下, 采用不同的钛源, 通过控制溶液碱度和冷却温度等反应条件, 利用无模板自组装技术, 在钛酸盐薄膜表面及溶液相中制备了鸟巢状和绒球状钛酸盐纳米带自组装聚集体以及海胆状钛酸盐纳米管自组装聚集体. 通过引入碳酸钠模板, 制备出形貌新颖的钛酸钠-碳酸钠香蒲状自组装聚集体复合材料. 初步研究了纳米自组装聚集体的形成机理, 认为其形成经历了一维纳米结构(纳米带或纳米管)的生长和一维纳米结构的自组装2个过程.

    氧化石墨烯的可控还原及结构表征
    杨旭宇, 王贤保, 李静, 杨佳, 万丽, 王敬超
    2012, 33(09):  1902-1907.  doi: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05
    摘要 ( )   PDF (273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氧化还原法, 通过控制还原时间制备了不同还原程度的石墨烯; 用红外光谱、 紫外光谱、 拉曼光谱、 X射线衍射、 热重分析、 电导率测量等多种手段系统研究了不同还原程度石墨烯的结构与性能; 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比较了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的形貌. 结果表明, 随着还原程度的增加, 石墨烯中含氧基团减少, 紫外吸收峰逐渐红移, D带与G带的强度比增加, 热稳定性和导电性提高. 微观结构表征说明石墨烯比氧化石墨烯片的厚度增加, 褶皱增多.

    高温水热合成具有超低介电常数的规则介孔氧化硅材料
    刘福建, 韩冰, 曹洋, 邹永存, 孟祥举, 肖丰收
    2012, 33(09):  1908-1914.  doi: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06
    摘要 ( )   PDF (210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别以高分子三嵌段共聚物P123(PEO20-PPO70-PEO20)和F127(PEO106-PPO70-PEO106)为模板剂, 通过高温水热法制备了具有超低介电常数的规则介孔氧化硅材料(OMSs). 当合成温度达到200℃时, 得到的产物仍可保持规则的介孔结构. X射线衍射和氮气吸附结果表明, OMSs系列材料具有规则的二维六方或体心立方介孔结构、 大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及均一的孔径分布. 29Si MAS NMR分析表明, OMSs与低温(100℃)合成产物相比具有更高的骨架缩合度, 从而具有优异的水热稳定性. 由于具有大的孔容和高的骨架缩合度, OMSs表现出了超低的介电常数. 以P123为模板剂, 200℃下合成的OMS的介电常数可达1.31. OMSs作为一类稳定的超低介电常数材料, 对于绝缘材料的发展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α-Fe2O3负载Ag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和气敏性能
    马小东, 郭洪雯, 吕璐, 何璇, 冯玺
    2012, 33(09):  1915-1919.  doi: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07
    摘要 ( )   PDF (171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简单的FeCl3溶液水热方法, 结合焙烧处理合成了α-Fe2O3 纳米粉体; 以所制备的α-Fe2O3为载体负载Ag纳米粒子, 得到Ag/α-Fe2O3 复合纳米材料. 使用X射线衍射、 透射电子显微镜、 氮气吸附-脱附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对样品进行表征, 并考察了Ag/α-Fe2O3复合材料在260℃下对甲醇、 乙醇、 乙醚、 丙酮、 正丁醇和正己醇等挥发性有机物的气敏行为. 结果表明, Ag/α-Fe2O3传感器对这几种挥发性有机物展示了较高的灵敏度和快速、 可逆的响应-恢复特性; 与纯α-Fe2O3相比, Ag/α-Fe2O3复合材料的气敏性能显著提高, 这可能与该复合材料表面独特的多孔结构和活性Ag纳米粒子对敏感反应的催化作用有关.

    光诱导富精氨酸多肽修饰的Fe2O3@Au纳米粒子的细胞毒性
    刘桂锋, 高忠礼, 余琼, 张惠茅, 王振新
    2012, 33(09):  1920-1925.  doi: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08
    摘要 ( )   PDF (205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人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为对象考察了富精氨酸多肽RRRRRRRR(R8)修饰的金-三氧化二铁壳核纳米粒子(R8-Fe2O3@Au NPs)对活细胞的光毒性. 研究结果表明, 内化后的R8-Fe2O3@Au NPs对活HeLa细胞无显著的细胞毒性, 但在激光照射下则可导致HeLa细胞的凋亡, 表现出很强的细胞光毒性. R8-Fe2O3@Au NPs的细胞光毒性与照射激光波长有关, 并随细胞吞噬的R8-Fe2O3@Au NPs的量、 光照强度和时间的增加而增强.

    分析化学
    基于中空氧化镍纳米微球和离子液体复合膜固定血红蛋白的NaNO2生物传感器
    谷广哲, 董社英, 黄廷林, 汤宏胜, 郑建斌
    2012, 33(09):  1926-1931.  doi: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09
    摘要 ( )   PDF (152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微波水热法合成了一种中空氧化镍纳米微球(NiO), 然后将其与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BMIMBF4)的复合膜用于血红蛋白(Hb)在碳糊电极上的固定, 制备了NaNO2生物传感器.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及紫外-可见光谱等分析表明, Hb已固定于NiO和BMIMBF4的复合膜中并能保持其生物活性; 进一步通过电化学阻抗法研究了修饰电极中混合物各组分的作用. 结果表明, 在NiO和BMIMBF4的复合膜中, Hb能实现有效的直接电子转移, 且修饰后的电极对NaNO2有良好响应, 响应时间小于5 s, 检出限为4.57 μmol/L(S/N=3), 灵敏度为46.2 μA·L·mmol-1, 线性范围为10~170 μmol/L, 表观米氏常数KM为2.4 mmol/L, 该方法的重现性和电极的稳定性良好.

    阿卡波糖对Ⅱ型糖尿病大鼠尿液代谢轮廓的影响
    刘跃芹, 皮子凤, 宋凤瑞, 刘志强, 刘忠英
    2012, 33(09):  1932-1937.  doi: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10
    摘要 ( )   PDF (154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MS)方法研究了阿卡波糖对Ⅱ型糖尿病大鼠代谢轮廓的影响, 分析了健康组、 糖尿病模型组和糖尿病给予阿卡波糖组的大鼠尿样,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对数据进行分析. PCA得分图表明, 健康组、 糖尿病组和阿卡波糖组的代谢轮廓有显著差别, 根据PLS-DA载荷图筛选, 将对各组分离贡献大的化合物的串联质谱分析数据经Human Metabolome Database(HMDB)和Mass Bank.jp等数据库检索, 进行质谱信息匹配, 鉴定出苯乙酰甘氨酸、 肌酐及葡萄糖酸等8种内源性代谢物为潜在生物标记物.

    微波等离子体常压解吸电离质谱法快速检测化学药剂中的活性成分
    张体强, 金伟, 周建光, 张莹, 朱志强, 周炜, 金钦汉
    2012, 33(09):  1938-1944.  doi: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11
    摘要 ( )   PDF (186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构建了一种新型电离源——微波等离子体常压解吸电离源, 等离子体由微波等离子体炬产生, 工作气体为Ar气, 微波频率为2450 MHz, 该离子源可在大气压下产生稳定的等离子体. 将该电离源与具有大气压接口的Corsair API-TOF型飞行时间质谱仪结合, 实现了化学药剂中单一或多种主要活性成分的快速分析, 在手动进样条件下, 检测速度可达每小时360次. 在微波等离子体环境下, 活性物质成盐时母体化合物上结合的酸性物质可被直接除掉, 谱图中主要离子为母体化合物的准分子离子[M+H]+, 便于识别. 微波等离子体常压解吸电离质谱法无需化学试剂, 具有实时、 快速及无污染等特点, 为药剂研发及化学工业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测技术.

    基于金纳米颗粒信号放大效应电化学检测DNA聚合酶
    刘金权, 倪小祺, 何晓晓, 王永红, 王柯敏, 陈智峰, 苏婧, 晏根平
    2012, 33(09):  1945-1949.  doi: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12
    摘要 ( )   PDF (151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金纳米颗粒(AuNPs)比表面积大、 尺寸小和能够承载大量DNA片段的特点, 建立了一种免标记、 简便、 快速检测DNA聚合酶Klenow fragment exo-(KF-)的电化学方法. 首先将巯基化的DNA引物片段修饰在金电极上, 然后加入模板DNA链以及修饰有报告DNA链的金纳米颗粒(AuNPs-DNA), 模板DNA链能同时与DNA引物片段和修饰在AuNPs上的报告DNA链进行互补杂交形成"三明治"结构, 从而将AuNPs-DNA修饰在电极表面; 当加入电活性物质钌铵(RuHex)后, RuHex可通过静电吸附作用结合在DNA上. AuNPs上修饰的报告DNA链能够吸附大量RuHex, 导致电化学信号放大. 当加入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dNTPs)以及KF-聚合酶后, 引物片段发生延伸反应, 将与模板DNA链杂交的AuNPs-DNA竞争下来, 带走大量的RuHex, 使电信号降低, 从而实现对聚合酶的检测. 实验结果表明, 利用该方法可以检测到5 U/mL的KF-.

    红外光谱法研究温度变化对卵粘蛋白构象的影响
    单媛媛, 马美湖, 黄茜, 高菲
    2012, 33(09):  1950-1956.  doi: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13
    摘要 ( )   PDF (246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法和二维相关分析(2D Correlation analysis)技术研究了卵粘蛋白(Ovomucin)的构象转变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当温度为55~65℃时, 卵粘蛋白的红外谱峰的位置和强度发生较大改变. 二维相关分析表明, 在升温过程中, 与肽链相比卵粘蛋白分子中的糖链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 且优先发生构象改变, 糖链分子的存在利于维持卵粘蛋白构象的热稳定性. 在25~95℃升温过程中, 卵粘蛋白分子二级结构的变化次序依次为α-螺旋、 β-折叠、 β-转角和无规卷曲. 由温度变化引起的卵粘蛋白分子结构动态变化的微观信息, 为揭示变温微扰引起的蛋白构象变化机理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

    微流动注射-等离子体质谱直接测定白酒中铅和镉
    郝丽, 程和勇, 刘金华, 殷学锋
    2012, 33(09):  1957-1963.  doi: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14
    摘要 ( )   PDF (171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制了多采样体积的微流控芯片, 结合普通的八通阀实现了等离子体质谱(ICP-MS)亚微升级样品的进样. 研究了白酒基体[52%(体积分数)乙醇]引入量对ICP的稳定性和裂解后所产生碳干扰的情况, 考察了进样体积与灵敏度的关系, 并优化了载流流速. 实验结果表明, 当进样量低于0.8 μL时, ICP-MS能长时间正常运行, 未出现积碳现象; 进一步将进样量降到0.3 μL以下, 可消除白酒基体中的碳所引入的质谱干扰.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用微流动注射ICP-MS直接测定白酒中Pb和Cd的方法, 每小时可分析45个样品, Pb和Cd的检出限分别为12和42 ng/L. 以水标准溶液直接测定了6个白酒样品中的Cd和Pb含量, 结果与微波消解-常规进样系统ICP-MS的分析结果一致.

    中红外光纤光谱法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应用
    潘庆华, 徐怡庄, 来国桥, 刘少轩, 陈静, 杨丽敏, 张元福, 翁诗甫, 吴瑾光
    2012, 33(09):  1964-1968.  doi: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15
    摘要 ( )   PDF (102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纤光谱技术分别用于液相反应体系和固液反应体系的在线监测. 在液相反应体系中, 监测了环烷酸皂化时形成微乳的过程, 初步了解了皂化环烷酸时微乳液的形成机制; 在固液反应体系中, 监测了邻苯二甲酸与氯化铕的配位反应过程, 探索了络合物的生成过程及组分间的相互作用. 该技术有望发展成为一种实时监测化学反应过程的新方法.

    有机化学
    肟的无气味硫缩醛/酮化反应
    于海丰, 廖沛球
    2012, 33(09):  1969-1972.  doi: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16
    摘要 ( )   PDF (58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讨了以无气味且稳定的α-羰基二硫缩烯酮(1)作为代硫醇试剂的肟(2)的硫缩醛/酮化反应. 在乙酰氯-乙醇(体积分数95%)或4-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水体系中及回流条件下, 化合物1与肟2能有效地进行硫缩醛/酮化反应. 反应过程中未闻到硫醇的恶臭气味.

    六元瓜环与二氯化-1,8-二(2-苯并咪唑基)辛烷的自组装模式
    易君明, 薛赛凤, 陶朱
    2012, 33(09):  1973-1977.  doi: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17
    摘要 ( )   PDF (141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1H NMR、 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法考察了主体六元瓜环与合成客体二氯化-1,8-二(2-苯并咪唑基)辛烷的自组装模式. 结果表明, 六元瓜环能与二氯化-1,8-二(2-苯并咪唑基)辛烷发生相互作用, 瓜环包结客体分子的苯并咪唑基团, 烷基链置于瓜环端口外侧. 自组装模式与主客体的摩尔比密切相关. 当主客体的摩尔比为1:1时, 1个瓜环包结客体分子的一端苯并咪唑基团形成棒槌形的包结配合物; 当主客体的摩尔比为2:1时, 2个瓜环分别包结客体分子的两端苯并咪唑基团形成哑铃型的主客体包结配合物.

    天然5,7-二羟基-3-异戊烯基黄酮与5-羟基-3-异戊烯基黄酮的全合成
    黄初升, 刘红星, 施建成, 林森, 段红霞
    2012, 33(09):  1978-1983.  doi: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18
    摘要 ( )   PDF (115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2,4,6-三羟基苯乙酮和2,6-二羟基苯乙酮为原料, 分别通过甲基保护酚羟基、 苯甲酰氯酰化、 Bake-Venkataraman重排、 异戊烯基化、 酸催化关环及EtSLi脱去甲基等6步反应, 以高收率完成了天然5,7-二羟基-3-异戊烯基黄酮(1a, 收率80.6%)和5-羟基-3-异戊烯基黄酮(1b, 收率84.9%)的全合成, 所有化合物均经 1H NMR 和 13C NMR表征确定. 通过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对目标产物(1a和1b)的生物活性进行了预测. 结果表明, 3位异戊烯基侧链的存在能大大增强化合物相应的生物活性, 而且是化合物生物活性增强必需的取代基. 另外, 目标产物1a的生物活性高于产物1b, 归因于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A环上的7-OH属增效基团, 起到增强生物活性的作用, 化合物1a分子中A环上有7-OH, 而化合物1b分子中则无该基团. 本合成方法对其它3-烃基黄酮类天然化合物的合成具有潜在的适用性, 所预测的生物活性结果为3-烃基黄酮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奠定了基础.

    新型层状晶态聚(苯乙烯-苯乙烯基膦酸)-磷酸锌铵有机聚合物-无机杂化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苗强, 傅相锴, 黄静, 李超, 陈国栋, 王国明
    2012, 33(09):  1984-1990.  doi: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19
    摘要 ( )   PDF (231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苯乙烯-苯乙烯基膦酸共聚物、 二水合醋酸锌和磷酸二氢铵在温和的条件下反应, 通过调节无机磷酸盐和有机膦酸的比例, 合成了一系列有机聚合物-无机杂化材料聚(苯乙烯-苯乙烯基膦酸)-磷酸锌铵. 通过FTIR, TG, XRD, SEM和TEM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并测试了其催化性能. 结果表明, 聚(苯乙烯-苯乙烯基膦酸)-磷酸锌铵是一种新型层状晶态的有机聚合物-无机杂化材料, 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特殊的多孔结构. 将其作为催化剂载体, 以芳香二胺作为连接基团, 轴向固载手性Salen Mn(Ⅲ)制备了多相催化剂, 并用于非功能化烯烃的不对称环氧化反应. 催化实验结果表明, 该催化剂在以m-CPBA/NMO为氧化体系催化α-甲基苯乙烯和茚的反应中显示出优良的催化性能, 如催化茚的e.e.值可达99%, 并且可以回收利用, 循环使用8次仍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 具有潜在的工业应用价值.

    Cu2+对联苯甲醛修饰的树状大分子聚酰胺-胺荧光性能的影响
    韩巧荣, 陆天虹, 江玉亮, 王炳祥
    2012, 33(09):  1991-1994.  doi: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20
    摘要 ( )   PDF (113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小分子联苯甲醛(BPA)分别修饰第一和第二代树状大分子聚酰胺-胺(PAMAM), 合成了2种PAMAM的修饰产物G1-BPA4和G1-BPA8. 利用IR, 1H NMR及MALDI-TOF MS等手段表征了2种产物的结构, 研究了Cu2+浓度对其荧光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 作为常见荧光猝灭剂的Cu2+能使2种产物的荧光均显著增强.

    芳香化合物在碘或碘化铵催化作用下的单溴代反应
    朱敏, 李立, 张慧, 刘彩琴
    2012, 33(09):  1995-1999.  doi: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21
    摘要 ( )   PDF (42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芳香化合物在碘或碘化铵催化作用下的单溴代选择性反应, 该反应是经过有机高价碘中间体进行的. 通过该反应, 富电子芳香化合物在碘或碘化铵催化作用下很容易与溴化钾、 间氯过氧苯甲酸、 对甲苯磺酸和少量苯的混合物发生反应, 常温下短时间内得到产率良好并具有区域选择性的单溴代芳香化合物. 考察了反应条件的影响, 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 为简单快速合成单溴代芳香化合物提供了新方法.

    生物化学
    梅花鹿茸多肽的化学结构及生物活性
    张郑瑶, 段冷昕, 周秋丽, 新吉乐, 蔺勇, 张扬
    2012, 33(09):  2000-2004.  doi: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22
    摘要 ( )   PDF (83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马鹿茸活性多肽结构与功能研究基础上, 从新鲜梅花鹿茸中分离纯化了活性单体多肽, 确定了其化学结构, 并与马鹿茸多肽进行结构与活性比较. 利用离子交换层析、 凝胶过滤层析及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层析等生物化学技术, 从梅花鹿茸中分离得到1个新多肽, SDS-PAGE电泳显示为一条带, HPLC图谱为单一峰, MALDI-TOF MS给出该多肽的精确分子量为3263.4, 其等电点pI=8.15. 一级结构研究表明, 该多肽是由3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直链多肽, 不含半胱氨酸, 富含缬氨酸、 赖氨酸、 亮氨酸和甘氨酸, 氨基酸序列为VLSATDKTNVLAAWGKVGGNAPAFGAEALERM. 生物活性检测结果表明, 该多肽可促进原代培养的表皮细胞和软骨细胞增殖, 也能刺激NIH3T3成纤维细胞株的分裂. 梅花鹿茸多肽与马鹿茸多肽在结构上均为3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直链多肽, 但第5, 8, 11和30位氨基酸残基不同. 2种多肽结构上的变化并未影响其促细胞增殖生物活性.

    物理化学
    聚丙烯酸对自然水体生物膜吸附镉的影响
    花修艺, 董德明, 姜旭, 胡津瑞, 郭志勇, 梁大鹏
    2012, 33(09):  2005-2012.  doi: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23
    摘要 ( )   PDF (89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择聚丙烯酸(PAA)为水中溶解态高分子天然有机质的代表, 研究了PAA对自然水体生物膜吸附重金属Cd的影响, 包括不同浓度的PAA对吸附的影响, PAA对特定pH下吸附等温线的影响以及不同pH下按不同顺序添加PAA时对吸附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PAA的存在一般会降低生物膜对Cd的吸附, 其影响程度与PAA的浓度、 溶液pH、 吸附顺序及生物膜厚度等有关. PAA与Cd的浓度比越高, 其对吸附的影响越显著. 吸附溶液pH越高, PAA的影响越显著. 吸附顺序对吸附的影响在pH较低时不明显, 当pH较高时, 先加PAA后加Cd及两者同时吸附时对吸附的降低作用接近且较大, 先加Cd后加PAA时对吸附的降低作用相对较小. 生物膜较薄时PAA的影响更显著. PAA对生物膜吸附Cd的影响主要由PAA与生物膜之间对Cd的竞争以及三元表面配合物的生成与吸附2种因素共同决定. 高pH会促进PAA与Cd的配合而不利于带负电的配合物在生物膜上的吸附.

    疏水蛋白吸附碳纳米管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刘英哲, 蔡文生, 邵学广
    2012, 33(09):  2013-2018.  doi: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24
    摘要 ( )   PDF (278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水溶液中Ⅱ型疏水蛋白HFBI在单壁碳纳米管(SWNTs)表面的吸附过程, 考察了3种不同的HFBI初始取向, 并计算了结合自由能, 从累计240 ns的模拟轨迹中得到了不同的吸附结构. 结果表明, 当HFBI完全通过疏水面与SWNTs作用时, 其结合自由能最有利吸附, 且吸附最稳定. 另外, 由于HFBI含有4个二硫键, 因此吸附过程几乎不改变其二级结构.

    疏水球状碳酸钙的制备、表征及对聚丙烯力学性能的影响
    赵丽娜, 王继库, 孔治国, 王子忱
    2012, 33(09):  2019-2024.  doi: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25
    摘要 ( )   PDF (314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十二碳醇磷酸酯(DDP)为改性剂, 采用碳化法制备了分散性良好的球状碳酸钙粒子. 通过FESEM, XRD, FTIR及活化度和接触角测试对产物进行了表征. XRD分析结果表明, 随着DDP添加量的增加, 所得CaCO3由方解石型向文石型转变. FTIR结果表明, 改性剂与碳酸钙表面是以化学键合和物理吸附方式相结合. 当DDP含量达到2%时, 接触角为120.43°, 活化度达到99%, 碳酸钙粒子由亲水性转变为完全疏水性. 考察了反应温度和DDP含量对产物形貌与结晶行为的影响, 并对改性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将产品填充到聚丙烯(PP)中, 测定了PP的力学性能.

    碳载PdPb催化剂的制备及对甲酸氧化的电催化性能
    耿小为, 邬冰, 高颖
    2012, 33(09):  2025-2029.  doi: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26
    摘要 ( )   PDF (98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液相还原共沉积法制备出高活性纳米电催化剂PdPb/C, 研究发现, 碳载Pd催化剂中加入Pb能够提高催化剂对甲酸的电氧化活性, 并改变甲酸氧化的反应机理. 少量Pb的加入能够提高催化剂中活性粒子的分散度, 且大幅度提高催化剂对甲酸氧化的电催化活性. 当催化剂中Pd与Pb的质量比为8: 1时, 对甲酸的电氧化活性最高, 峰电流密度约为Pd/C催化剂上的180%; 而当Pd与Pb的质量比为2: 1时, 催化剂对甲酸氧化的稳定性最好.

    化学计量比和放氢背压对LiBH4+xMg2NiH4体系放氢性能的影响
    邓帅帅, 肖学章, 陈立新, 韩乐园, 李寿权, 葛红卫, 王启东
    2012, 33(09):  2030-2034.  doi: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27
    摘要 ( )   PDF (102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不同化学计量比(x=0.25, 0.5, 0.75, 1.0, 1.25)和放氢背压(1×10-4和0.4 MPa)对LiBH4+xMg2NiH4复合体系吸放氢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化学计量比(x)的增加, 复合体系的放氢温度逐渐降低, 放氢动力学性能得到提高, 但放氢容量逐渐降低; 其中, 在1×10-4和0.4 MPa初始放氢背压下, LiBH4+0.75Mg2NiH4体系具有最佳放氢动力学性能和较高的储氢容量. 结果表明, 放氢背压和化学计量比均会对高温下液相LiBH4 与固态Mg2NiH4 的润湿性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复合体系的放氢路径和放氢动力学性能.

    镁含量对RE-Mg-Ni系A2B7型储氢合金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高志杰, 康龙, 罗永春
    2012, 33(09):  2035-2042.  doi: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28
    摘要 ( )   PDF (381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感应熔炼方法制备了La0.8-xGd0.2MgxNi3.1Co0.3Al0.1(x=0, 0.1, 0.15, 0.2, 0.25, 0.3, 0.4)储氢合金, 并在氩气气氛和1173 K下进行退火处理. 合金相结构分析结果表明, 镁含量(x)较低时合金以Ce2Ni7型为主相结构, A2B7型相丰度(Ce2Ni7+Gd2Co7)达到98.8%; 镁含量较高时合金相由A2B7型、 CaCu5型和PuNi3型物相构成, 随着镁含量的增加, PuNi3型和CaCu5型相组成逐渐增多, 其晶胞参数随Mg含量的增加而减小, 同时合金的吸氢平台也随之升高. 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 随着合金中Mg含量增加, 合金电极的最大放电容量和循环稳定性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 其中x=0.15时合金电极具有最高的电化学放电容量(393 mA·h/g)和最佳的循环寿命(S100=92.82%). 合金电极的高倍率放电性能(HRD)随Mg含量的增加先减小再增大然后又减小, 适量的Mg元素改善了合金电极的动力学性能.

    硼取代后氨化处理的分子筛碱性的理论研究
    刘楠楠, 丁益宏
    2012, 33(09):  2043-2046.  doi: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29
    摘要 ( )   PDF (162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笼状的分子筛模型, 在B3LYP/6-311++G(d,p)水平下通过对分子筛中各种碱性基团的碱性进行对比来预测硼取代后氨化处理的分子筛的碱性. 结果表明, B-NH2基团本身碱性不强, 但与质子或路易斯酸作用时, B-NH2基团与周围的Si-OH基团共同参与作用并导致碱性增强. 另外, 分子筛中含有的Si-NH2基团也可与周围的B-OH共同作用, 产生强碱性. 因此, 硼取代后氨化处理的分子筛是一种优良的碱性材料.

    离子液体中铜纳米粒子膜的电沉积制备及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杨凤珠, 徐敏敏, 袁亚仙, 梅金华, 姚建林, 顾仁敖
    2012, 33(09):  2047-2050.  doi: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30
    摘要 ( )   PDF (180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恒电位方法研究了室温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氟硼酸盐([BMIM]BF4)中氧化铟锡(ITO)电极表面Cu的沉积过程. 结果表明, Cu2+在ITO表面经中间产物Cu+还原为Cu. 采用XRD和SEM对不同电位下沉积层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考察. 结果表明, 表面组成和结构与沉积电位有关. 在较正电位下沉积所得为Cu/Cu2O的混合纳米粒子; 在较负电位下为Cu纳米粒子. 随着沉积电位逐渐变负, 其形貌经历了花状、 棒状向球形纳米粒子转变的过程, 且所得沉积膜逐渐变得致密, 其中Cu纳米粒子膜表现出较强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活性, 并且SERS信号均一.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中多相接触界面电子转移机制和动力学过程
    刘伟庆, 寇东星, 胡林华, 戴松元
    2012, 33(09):  2051-2055.  doi: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31
    摘要 ( )   PDF (114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了染料敏化太阳电池(DSC)中由导电玻璃、 纳米多孔TiO2薄膜和电解质构成的多相复杂接触界面的电子转移机制和动力学过程. 通过沉积聚合物薄膜简化多相接触界面结构, 根据接触界面结构和电子转移途径的变化, 分析了不同偏压下多相接触界面电子转移机制, 构建与之对应的等效电路, 获得了DSC内部各个主要接触界面的电子转移动力学常数. 结果表明, 通过外加偏压的控制和多相接触界面结构的简化, 可以区别分析多相复杂接触界面电子转移机制与动力学过程.

    酚基嘧啶铍(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光电性质
    李鹏, 张恒军, 朱东霞, 单国刚, 廖奕, 苏忠民
    2012, 33(09):  2056-2060.  doi: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32
    摘要 ( )   PDF (87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Suzuki偶联方法合成了新型有机螯合配体酚基嘧啶(HPP), 利用HPP进一步合成了酚基嘧啶铍配合物Be(PP)2. 采用核磁共振(1H NMR)和红外(IR)光谱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并通过测定紫外-可见(UV-Vis)和光致发光(PL)光谱对Be(PP)2的光学性质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配合物在460 nm处有最大发射. 以Be(PP)2为电子传输层和发光层制备了结构为氧化铟锡(ITO)/N,N'-二(萘-2-基)-N,N'-二(苯基)联苯-4,4'-二胺(NPB)(45 nm)/Be(PP)2(60 nm)/Al(300 nm)的双层模型器件, 获得了最大亮度为103 cd/m2的近白光发射, 色坐标为(0.37, 0.39), 光功率效率为0.13 lm/W.

    微乳液法制备Pt-S2O82-/ZrO2-Al2O3型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及其异构化性能
    宋华, 石洋, 宋华林
    2012, 33(09):  2061-2066.  doi: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33
    摘要 ( )   PDF (191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微乳液法负载Pt制备了Pt-S2O82-/ZrO2-Al2O3(Pt-SZA-M)固体超强酸催化剂, 以正戊烷异构化反应为探针, 对比了微乳液法和浸渍法负载Pt制备的催化剂(Pt-SZA)的异构化性能, 并采用XRD, FTIR, BET, TG-DTA, TPR和TEM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与Pt-SZA催化剂相比, Pt-SZA-M催化剂中Pt粒子的粒径更小(4.5 nm)且尺寸更均一; Pt-SZA-M催化剂的比表面积(109.6 m2/g)比Pt-SZA催化剂(95.0 m2/g)增加了15.4%. Pt-SZA-M催化剂的初始还原温度比Pt-SZA催化剂降低了10~20℃, 表明微乳液法负载Pt可以提高催化剂的氧化活性, 提高氢分子在催化剂上的吸附解离能力. 异构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 与Pt-SZA催化剂相比, Pt-SZA-M催化剂的低温活性得到明显改善, 在反应压力为2.0 MPa、 氢烃摩尔比为4: 1、 质量空速为1.0 h-1的条件下, Pt-SZA-M催化剂在反应温度为230℃时活性达到60.8%, 在100 h内异戊烷的收率可稳定在58.0%左右, 选择性在95.0%以上.

    Mo含量对Ni-Mo-B非晶态合金催化剂结构及催化二硝基甲苯加氢性能的影响
    闫少伟, 范辉, 梁川, 李忠
    2012, 33(09):  2067-2073.  doi: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34
    摘要 ( )   PDF (198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Ni-Mo-B非晶态合金催化剂, 研究了Mo含量对二硝基甲苯加氢制备甲苯二胺催化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当Mo含量(摩尔分数)≤6%时, Mo助剂使Ni-B非晶态合金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显著提高, 选择性均达到100%. 通过XRD, TEM, DSC, XPS, ICP和H2-TPD技术对催化剂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随着Mo助剂含量的增加, Ni-Mo-B非晶态合金催化剂中不仅非晶态结构的无序程度增大, 催化剂粒径逐渐由60 nm左右减小至15 nm左右, 而且分布更加均匀, Ni吸附中心的H2吸附强度变弱, 使氢物种更易于在催化剂表面流动并参与反应, 同时Mo助剂还显著提高了催化剂的热稳定性和抗氧化性. 当Mo含量为6%时, Ni-Mo-B非晶态合金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最好, 在2 MPa和110℃反应条件下, 二硝基甲苯转化率达99.8%, 甲苯二胺选择性为100%.

    吡啶-2,6-二甲酸氢钾的合成、结构表征及热化学性质
    钟文文, 邸明哲, 邸友莹
    2012, 33(09):  2074-2079.  doi: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35
    摘要 ( )   PDF (96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吡啶-2,6-二甲酸氢钾(KHDPC). 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确定了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用精密自动绝热热量计测量了其在78~360 K温度区间的低温热容. 利用最小二乘法对配合物的实验热容进行拟合, 得到热容随温度变化的多项式方程. 利用此方程计算出温度区间内的舒平热容值及相对于298.15 K时的热力学函数值. 利用Hess定律设计合理的热化学循环, 在等温环境下利用溶解-反应热量计分别测定所设计热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产物在所选溶剂中的溶解焓并计算出反应的反应焓. 最后, 计算出该化合物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为-(1052.69±1.52) kJ/mol.

    曙红-碳纳米管-NiO光催化体系的构建及光催化还原水制氢性能
    穆劲, 陈丽莉, 康诗钊, 李向清
    2012, 33(09):  2080-2084.  doi: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36
    摘要 ( )   PDF (114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构建了曙红-碳纳米管-NiO(Eosin Y-MWNTs-NiO)光催化体系, 利用氢气还原法对其进行了活化, 然后使用三乙醇胺作为牺牲剂考察了其可见光催化还原水制氢性能. 研究结果表明, 氢气活化后的Eosin Y-MWNTs-NiO是一个高效的可见光催化剂. 其光催化还原水析氢的速率可达344 μmol·g-1·h-1. 其中, 氢气活化对催化剂的活性具有重要影响, 未活化的Eosin Y-MWNTs-NiO光催化体系的活性仅为活化后的光催化体系的1/10. 此外, 还研究了溶液pH值和催化剂用量对催化体系活性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 对Eosin Y-MWNTs-NiO的光催化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高分子化学
    蠕虫状聚离子复合型胶束的合成、组装和胶体稳定性
    张鑫淼, 张佳伟, 魏光耀, 刘东旭, 于达慧, 姚卫国, 董文飞
    2012, 33(09):  2085-2091.  doi: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37
    摘要 ( )   PDF (188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开环聚合方法制备了嵌段共聚物聚乙二醇-聚乙烯亚胺(PEG-b-PEI), 通过静电组装方法使其与质粒DNA(pDNA)在溶液中自发构筑成蠕虫状聚离子复合型胶束(PICmicelle),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 动态光散射、 Zeta电势和凝胶电泳等方法研究了血液或细胞间质中各种因素对胶束稳定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蠕虫状聚离子复合型胶束中, PEI和pDNA通过静电吸引构成疏水性内核, 而亲水性的PEG分子作为保护型外壳包裹在内核的表面. 在保持PEG链段长度不变的前提下, 增加PEI链段长度可明显增强PEI与pDNA的静电结合力, 有效地防止了NaCl对胶体结构的破坏, 而且有助于抑制阴离子的取代. 但增加PEI链段长度会导致胶束表面PEG分子含量的降低, 不利于胶束抵抗蛋白质的吸附和DNA酶的降解. 因此合理地调整PEG-b-PEI分子的结构, 对于获得高效、 安全和稳定的蠕虫状聚离子胶束具有重要意义.

    三臂支化PLLA-PDLA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立构复合结晶行为
    石文鹏, 赵辰阳, 李速明, 范仲勇
    2012, 33(09):  2092-2098.  doi: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38
    摘要 ( )   PDF (135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三羟甲基乙烷为起始剂, 开环聚合L-丙交酯(LLA), 合成三臂支化左旋聚乳酸(PLLA)预聚物. 采用端基活化技术对预聚物进行端羟基活化, 再与D-丙交酯(DLA)进行开环聚合, 合成了不同分子量的三臂支化左旋聚乳酸-右旋聚乳酸(PLLA-PDLA)嵌段共聚物. 采用核磁共振谱和凝胶渗透色谱等对样品的结构和分子量进行测试, 结果表明,合成的嵌段共聚物链结构具有链段立构规整度和高分子量的特点; 通过调节DLA单体与PLLA预聚物的投料比, 可实现对PLLA-PDLA嵌段共聚物的序列结构调控. 差示扫描量热仪和广角X 射线衍射结果表明, 三臂支化PLLA-PDLA嵌段共聚物的异构体分子间生成立构复合晶体, 其熔点高于200℃; 共聚物的嵌段序列结构对材料的凝聚态转变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生物相容性嵌段型聚电解质胶束在水溶液中的酶降解行为
    毛骏, 薄淑琴, 姬相玲
    2012, 33(09):  2099-2105.  doi: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39
    摘要 ( )   PDF (238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激光光散射仪和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生物相容性嵌段型聚电解质聚左旋乳酸-b-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PLLA-b-PDMAEMA)胶束在水溶液中2个温度(室温25.0℃和人体温度36.8℃)和2个pH值(肿瘤pH=4.9和正常组织pH=7.4)条件下的酶降解行为. 酶降解过程中存在一个失活时间, 在此之前, 胶束的酶降解遵循逐个降解机理. 失活时间之后, 出现裂纹或是通道的胶束核为降低其在溶剂中的表面积, 从而降低体系自由能, 胶束之间发生了聚集. 升高温度后, 酶的活性提高, 初始降解速率加快. 由于pH=4.9时胶束壳层因静电斥力作用而较为伸展, 使得胶束降解更快.

    “化学一步法”制备电磁功能化聚吡咯/γ-Fe2O3复合物纳米球及结构表征
    张志明, 李琼, 王月, 崔志洁, 于良民
    2012, 33(09):  2106-2110.  doi: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40
    摘要 ( )   PDF (149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不添加掺杂剂的条件下, 以吡咯为单体, 三氯化铁为氧化剂, 采用"化学一步法"合成了电磁功能化的聚吡咯/γ-Fe2O3 复合物纳米结构. 研究了不同氯化亚铁用量对聚吡咯/γ-Fe2O3 复合物形貌、 电学性能以及磁学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氯化亚铁的用量对聚吡咯/γ-Fe2O3复合物的形貌影响不大, 都得到了聚吡咯/γ-Fe2O3复合物纳米球; 然而, 聚吡咯/γ-Fe2O3复合物纳米球的电学和磁学性能却明显受到氯化亚铁用量的影响. 聚吡咯/γ-Fe2O3复合物纳米球的电导率和最大饱和磁化强度随着氯化亚铁用量的增加而增大, 并在氯化亚铁用量增加到150 mg时达到最大值, 分别为72.1 S/cm和10.07 A·m2/kg, 实现了高电学性能和高磁学性能兼顾的电磁功能化导电聚合物纳米结构的制备.

    分子印迹β-环糊精聚合物选择性识别水中的双酚A
    胡品, 熊振湖, 刘建明
    2012, 33(09):  2111-2116.  doi: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41
    摘要 ( )   PDF (271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双酚A为模板分子, β-环糊精为功能单体, 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为交联剂, 二甲基亚砜为溶剂, 采用沉淀聚合法合成了分子印迹β-环糊精聚合物. 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 从选择性、 吸附容量、 结合特性对吸附剂的性能进行了评价. 底物类似物的机会均等与机会不均等竞争吸附实验证明了β-CD-MIPs对底物的结合容量远大于对类似物的结合容量. 用热力学参数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 发现β-CD-MIPs对BPA的吸附为自发的放热过程, 温度低对吸附有利.

    耐高温交联侧基苯乙炔封端酰亚胺预聚体
    杨明, 白哲革, 周宏伟, 陈春海, 党国栋
    2012, 33(09):  2117-2120.  doi: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42
    摘要 ( )   PDF (78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含有苯乙炔基的二胺单体 3,5-二氨基-4'-苯乙炔苯甲酮(DPEB), 并与3,3',4,4'-联苯四酸二酐(s-BPDA)和1,4-双(4'-氨基苯氧基)-2-(苯基)苯(p-TPEQ)进行了缩聚反应, 以4-苯乙炔苯酐作为封端剂, 合成了交联侧基苯乙炔封端酰亚胺预聚体(n=4). DSC测试结果表明, 引入交联侧基后预聚体依然保持着较宽的加工窗口. 利用所合成的预聚体在370℃热压1 h制备了热固性薄膜. DMA测试结果表明, 引入交联侧基的预聚体树脂具有更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并且其储存模量在玻璃化转变后有很好的保持.

    二(β-羟亚胺)二氯化钛配合物的合成及催化乙烯聚合
    张丹枫, 孙悦, 邓筱娟, 陈谦, 董宝军
    2012, 33(09):  2121-2128.  doi: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43
    摘要 ( )   PDF (134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报道了3个β-羟亚胺配体(2,6-emPr2C6H3)N=C(Ph)CH2CH(Ph)OH(1a), (2,6-emPr2C6H3)N=C·(Ph)CH2C(Ph)2OH(1b)和(2,6-emPr2C6H3)N=C(Ph)CH2C(C12H8)OH(1c)及其二(β-羟亚胺)二氯化钛配合物[(2,6-emPr2C6H3)N=C(Ph)CH2CH(Ph)O]2TiCl2(2a), [(2,6-emPr2C6H3)N=C(Ph)CH2C(Ph)2O]2·TiCl2(2b)和[(2,6-emPr2C6H3)N=C(Ph)CH2C(C12H8)O]2TiCl2(2c)的合成, 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在助催化剂甲基铝氧烷(MAO)作用下, 以化合物2b为主催化剂, 研究了Al/Ti摩尔比、 反应时间、 温度和聚合压力等对乙烯聚合的影响, 发现该催化体系在较宽的反应条件下均可得到很高分子量的聚乙烯, 熔点均在140℃左右. 以化合物2a~2c为主催化剂对乙烯进行催化聚合, 发现在β碳位上取代基的立体位阻对催化剂活性有很大影响. 当化合物2b上引入2个苯基取代基时, 催化剂显示出最佳催化活性.

    新型抑菌聚砜超滤膜的制备及性能
    王雪, 徐佳, 蒋钰烨, 高学理, 高从堦
    2012, 33(09):  2129-2134.  doi:10.3969/j.issn.0251-0790.2012.09.044
    摘要 ( )   PDF (322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辣素功能结构单体N-(4-羟基-3-甲氧基苯甲基)丙烯酰胺(HMB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通过自由基引发合成出抑菌型共聚物P(H-co-M), 通过红外吸收光谱和热重分析证实了共聚物的结构. 采用共混法将共聚物引入聚砜(PSF)铸膜液中, 通过浸没沉淀相转化法制备了新型抑菌超滤膜. 考察了P(H-co-M)含量对超滤膜分离性能及抑菌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当P(H-co-M)质量分数为0.5%时, 超滤膜分离性能最佳, 对5 mg/L腐殖酸溶液的稳定水通量为122.2 L/(m2·h), 截留率为84.4%, 与未添加P(H-co-M)的超滤膜相比, 分别提高了19.2%和9.2%. 改性超滤膜具有较强的抑菌性能, 当P(H-co-M)含量为1.0%时, 抑菌率最大(约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