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2年 第23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02-08-24
    研究论文
    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差谱研究抗体-卟啉的相互作用
    祁超, 李伟国, 张玉静, 刘立岩, 赵大庆
    2002, 23(8):  1453-1456. 
    摘要 ( )   PDF (42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meso-四(α,α,α,α-O-苯乙酰苯)卟啉与其单克隆抗体1F2结合后,产生显著的增色效应,反映了卟啉与抗体之间刚性紧密的结合,在抗体中的抗原结合部位存在芳香族氨基酸.用同步荧光光谱结合荧光猝灭法得到抗体抗原结合部位的芳香族氨基酸主要为色氨酸和酪氨酸,但酪氨酸的残基数要少于色氨酸.卟啉与抗体的结合比为1:1,解离常数(2.084±0.246)×10-10mol/L,可见卟啉与McAb1F2有很高的亲和力.
    四环素-Al(Ⅲ)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杨周生, 于俊生, 陈洪渊
    2002, 23(8):  1457-1461. 
    摘要 ( )   PDF (67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四环素(TC)-Al3+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表明,TC与DNA无明显的相互作用,但在Al3+离子存在下,TC能结合到小牛胸腺DNA上.TC先与Al3+作用,生成TC-Al二元配合物,该配合物再与DNA发生作用,形成(TC-Al)-DNA三元配合物.TC-Al二元配合物与DNA的结合常数为6.5×104L/mol,其配位比n(TC):n(Al):n(DNA)=1:1:1.TC-Al配合物与DNA的键合模式主要是静电相互作用.溶液的pH值对TC-Al二元配合物和(TC-Al)-DNA三元配合物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利用TC-Al配合物与DNA作用使体系荧光强度增强的性质测定DNA,其线性范围为1.0×10-6~6.0×10-5mol/L,检测限为5.0×10-7mol/L.分别测定了天然与热变性酵母样品中DNA的含量,结果令人满意.
    制备条件对尖晶石型LiMn2O4的相行为及结构的影响
    宫杰, 王春忠, 刘伟, 杨景海, 魏英进, 宗占国, 陈岗
    2002, 23(8):  1462-1465. 
    摘要 ( )   PDF (20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LiNO3和Mn3O4按不同物质的量比[x=n(Li):n(Mn)=0.50,0.52,0.54,0.58,0.62,0.70]混合,在空气气氛下,于700℃烧结得样品.实验发现,在0.52≤x≤0.70的范围内,样品均呈现出单相的尖晶石型LiMn2O4结构,晶胞参数随着x的增加而减小.将x=0.50的LiNO3和Mn3O4混合物在不同温度(300,400,500,600和700℃)下进行烧结处理.结果表明,于300℃合成得到的样品为尖晶石型LiMn2O4,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晶胞参数增大;当温度大于600℃时出现杂相,可以通过加入过量的Li(即x≥0.52)来加以抑制.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控制烧结温度和Li加入量可以得到理想的尖晶石型LiMn2O4单相材料.
    具有高比表面的介孔Co-SiO2微球的合成与表征
    张萍, 刘云凌, 白妮, 付云龙, 李守贵, 孟祥举, 丁红, 庞文琴
    2002, 23(8):  1466-1469. 
    摘要 ( )   PDF (49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碱性条件下,利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结构导向剂,以含氨基有机硅烷与过渡金属离子Co(Ⅱ)形成的配合物Co(Ⅲ)-APTMOS为金属离子前驱体,合成了含金属元素钴的介孔Co-SiO2微球.运用XRD,TEM以及N2-吸附等技术对所制备的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产物为具有高比表面、孔道无序的介孔微球.同时阐述了金属离子以配合物Co-APTMOS形式加入反应体系的优越性.
    四核钴羰基簇合物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吴秉芳, 张富强, 刘树堂, 胡襄, 金祥林
    2002, 23(8):  1470-1474. 
    摘要 ( )   PDF (25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Co2(CO)8与有机杂环二硫代次膦酸盐SP(C6H4OR)(S)N(C6H5)NC(Me)(R=Me,Et)反应,得到两类4个含S,P桥基配体的四核钴羰基簇合物Co4(CO)104-S)[μ4-P(C6H4OR)](1:R=Me;3:R=Et)和Co4(CO)103-S)[μ2-P(C6H4OR)N(C6H5)NC(Me)](2:R=Me,4:R=Et).在反应中,前配体中的PS键以及C—S,P—S,P—N键劈开,产生的分子片与金属钴原子配位,组建成新的羰基钴簇.对这4个簇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IR,1HNMR和MS谱学表征,并测定了簇合物4的晶体结构,该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1.9065(4)nm,b=1.0081(2)nm,c=1.6663(3)nm,β=97.36(3)°,V=3.1704(11)nm3,Z=4,Dc=1.743g/cm3.Co1Co3Co4呈三角形分布,其中Co—Co平均键长为0.251nm,而Co2在该三角平面的一侧,Co2—Co3键为0.269nm.该簇合物分子骨架为三角钉型结构,每个Co原子的立体几何均为变形八面体,但配位环境各不相同.
    半乳糖醇与氯化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及荧光光谱研究
    杨丽敏, 赵莹, 苏允兰, 王哲明, 严纯华, 吴瑾光
    2002, 23(8):  1475-1479. 
    摘要 ( )   PDF (31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测定了半乳糖醇铽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糖的羟基和水分子同时与稀土离子配位,糖的羟基、水分子及氯离子之间形成广泛的氢键网络.红外光谱结果表明,铕和铽对半乳糖醇具有相同的配位方式.本文还测定了荧光光谱,得到稀土离子的特征光谱.
    研究快报
    具有八-环开放骨架结构的Ni3(PO4)2·8H2O的水热合成与表征
    李亚丰, 崔巍, 朱广山, 裘式纶, 方千荣, 王春雷
    2002, 23(8):  1480-1482. 
    摘要 ( )   PDF (49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论文
    用疏水色谱对还原型胍变性牛胰岛素的折叠特性研究
    白泉, 孔宇, 耿信笃
    2002, 23(8):  1483-1488. 
    摘要 ( )   PDF (73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疏水相互色谱(HPHIC)对还原胍变性牛胰岛素在疏水界面上的折叠与复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普通流动相时,对还原胍变胰岛素的复性效果较差,而采用氧化型流动相可使其复性效率提高到66%,并用反相色谱(RPLC)、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及MALDI-TOF对其复性效果进行了验证.同时与体积排阻色谱(SEC)和稀释法对还原胍变胰岛素的复性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SEC根本无法使还原胍变胰岛素复性,而稀释法的复性效率仅有2%.这进一步表明HPHIC是变性蛋白复性的有效工具,变性蛋白在疏水界面折叠过程中,蛋白质与固定相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对蛋白折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蛋白折叠的主要驱动力.
    羧酸类化合物的结构和萃取性能的相关性
    齐玉华, 许禄
    2002, 23(8):  1489-1493. 
    摘要 ( )   PDF (63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量子化学参数研究羧酸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其萃取性能的相关性,并将二维结构参数应用到三维构效关系研究中,从而有效地改善了CoMFA法的结果,用pKa值来表征羧酸类化合物的萃取性能.
    中孔分子筛SBA-15作为液相色谱固定相以及在巯基化合物分离中的应用
    高峰, 赵建伟, 张松, 周峰, 金婉, 张祥民, 杨芃原, 赵东元
    2002, 23(8):  1494-1497. 
    摘要 ( )   PDF (59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共表面活性剂法合成了孔道结构高度有序、孔径较大且粒径均匀的SBA-15颗粒,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其作为毛细管液相色谱柱的填料基体的特性.在SBA-15材料上进行C18官能团化前后,分别对4种巯基化合物即半胱氨酸、谷胱甘肽、多巴胺和6-巯基嘌呤进行了分离分析.
    研究简报
    中性溶液中抗坏血酸在六氰合亚铁酸钴铜膜修饰铂电极上现场红外光谱电化学研究
    汪夏燕, 崔兴品, 崔运梅, 金葆康, 林祥钦
    2002, 23(8):  1498-1500. 
    摘要 ( )   PDF (38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溶解氧的快速现场测定
    杨蕊, 陈焕文, 张寒琦, 于爱民, 金钦汉
    2002, 23(8):  1501-1503. 
    摘要 ( )   PDF (37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氟里昂替代物HFC-134a和HFC-152a的多光子电离研究
    王青, 孙凤龙, 王文清, 王栩, 杨达林, 朱起鹤
    2002, 23(8):  1504-1506. 
    摘要 ( )   PDF (16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然水体中生物膜的主要化学组分与水体中相关化学物质的关系
    董德明, 李鱼, 花修艺, 张菁菁
    2002, 23(8):  1507-1509. 
    摘要 ( )   PDF (16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论文
    交河故城古车师人的线粒体DNA分析
    崔银秋, 段然慧, 季朝能, 朱泓, 李惟, 毛裕民, 周慧
    2002, 23(8):  1510-1514. 
    摘要 ( )   PDF (150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距今2000~2500年左右的交河故城古代人骨中提取古DNA,用4对重叠引物对线粒体基因组的调控区(363bp)进行了扩增及测序.线粒体基因组编码区的扩增片段用于限制性片段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4个个体中具有3个DNA序列,其中来自不同墓穴的两个个体的序列相同,说明这两者间有密切的母系遗传关系.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古车师的这4个个体分散分布在现代新疆维吾尔人的序列之中.从这些结果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即古车师人群并不是一个同源群体,在早期铁器时代,欧亚人群的混合就已经存在了.
    新型桥联双四面体簇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张玉华, 李庆山, 夏春谷, 殷元骐, 周忠远
    2002, 23(8):  1515-1519. 
    摘要 ( )   PDF (38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μ3-CCO2Et)Co3(CO)9与单阴离子试剂[Mo(CO)35-C5H4R)]-[R=H,C(O)Me]的反应合成了2个新的含CCo2Mo骨架的簇合物(μ3-CCO2Et)Co2Mo(CO)85-C5H4R)[R=H(1);R=C(O)Me(2)],进而用其与双阴离子试剂{-M(CO)35-C5H4C(O)]}2-1,4-C6H4[M=Mo,W]反应合成了4个双四面体簇合物{(μ3-CCO2Et)CoMoM(CO)75-C5H4R)[η5-C5H4C(O)]}2-1,4-C6H4[M=Mo,R=H(3);M=Mo,R=C(O)Me(4);M=W,R=H(5);M=W,R=C(O)Me(6)].这6个化合物的C和H元素分析,IR,1HNMR等表征都与其结构一致.晶体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化合物2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a=1.1264(3)nm,b=1.1879(3)nm,c=3.3565(10)nm,β=93.320(5)°,V=4.484(2)nm3,Z=8,Dc=1.867g·cm-3,F(000)=2480,R=0.0369,wR=0.1150.
    (2S,3S,4R)-2-正戊基-3,4-二叠氮基四氢噻吩的合成
    史鸿鑫, 林辉, Bloch R, Mandville G, 刘化章
    2002, 23(8):  1520-1523. 
    摘要 ( )   PDF (51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4,10-二氧杂三环[5.2.1.O2,6]-癸-8-烯-3-醇为原料,经8步反应,对映选择性地合成出去氧维生素H的重要中间体:(2S,3S,4R)-2-正戊基-3,4-二叠氮基四氢噻吩.为对映选择性合成手性四氢噻吩类化合物提供了新的方法.
    人血清脂蛋白与胆固醇修饰的葡聚糖的相互作用
    曹宁宁, 俞耀庭, 王满燕, 王连永, 陈长治
    2002, 23(8):  1524-1528. 
    摘要 ( )   PDF (24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浊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人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与胆固醇修饰的葡聚糖(CHD)的相互作用.浊度法研究结果表明,CHD与VLDL混合溶液的浊度大于CHD与LDL混合溶液的浊度.CHD浓度和CHD链上胆固醇含量都对溶液的浊度产生影响.当CHD浓度为0.3mg/mL,CHD链上胆固醇含量为4个/100个糖环时,混合溶液的浊度可达到最大值,表明LDL或VLDL聚集的程度最大.Ca2+对CHD与LDL或VLDL的相互作用没有影响.高效液相色谱的研究结果表明,CHD与LDL的结合使得复合物分子量增加;CHD分子量增大,复合物分子量也增加;当葡聚糖上胆固醇含量为4.0时,复合物分子量最大.实验结果表明,CHD能引起LDL或VLDL的自聚集.
    含芳香稠环或杂环的光致变色螺吡喃化合物的光谱性能及与DNA作用研究
    张鹏, 庞美丽, 王永梅, 孟继本
    2002, 23(8):  1529-1532. 
    摘要 ( )   PDF (124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9种带有芳香稠环或杂环基团的光致变色螺吡喃化合物的光致变色性能和荧光性质.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对该类化合物与DNA相互作用性能进行了初步探讨.
    研究简报
    水溶性杯[4]芳烃衍生物与稀土铽[Ⅲ]离子形成配合物的荧光行为
    张宁, 赵邦屯, 刘育
    2002, 23(8):  1533-1535. 
    摘要 ( )   PDF (48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鹿角短指软珊瑚Sinularia Cervicornis Tix-Dur中的一个新糖甙——Cervicoside
    何细新, 苏镜娱, 曾陇梅, 杨若林
    2002, 23(8):  1536-1538. 
    摘要 ( )   PDF (17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川明参茎叶中的化学成分
    王明安, 彭树林, 王明奎, 吕发强, 丁立生
    2002, 23(8):  1539-1541. 
    摘要 ( )   PDF (118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论文
    乙硼烷离子和自由基结构的量子化学研究
    孙延波, 李泽生, 黄旭日, 孙家锺
    2002, 23(8):  1542-1545. 
    摘要 ( )   PDF (24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B3LYP/6-311G(d,p)密度泛函方法对B2H5+阳离子和B2H5·自由基的几何异构体的空间构型进行了优化,并在此基础上用QCISD(T)/6-311++G(3df,2p)偶合簇法进行了单点能计算和零点能校正.结果表明,B2H5+单态有2种稳定的几何构型(D3h,C1),其中C1构型是新发现的.B2H5+三重态阳离子除已知Cs构型外,又发现两种稳定构型(C1).对于B2H5·自由基体系,共有4种异构体(包括两种新发现的构型Cs),其中,具有单桥结构的C2v最稳定.用二级多体微扰理论和密度泛函方法对前人所认为稳定的B2H5+单态的C2v构型进行了全优化,结果发现该构型始终具有一个虚频,不是稳定构型.对B2H5-阴离子体系的单态和三重态进行的全优化,理论上得出单态时具有C2v和Cs两种稳定构型,而三重态只有C2v一种稳定构型.
    一种对大体系局部进行高精度量子化学计算的新方法
    莫依, 王繁, 黎乐民
    2002, 23(8):  1546-1551. 
    摘要 ( )   PDF (40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一种可以对大体系的局部区域进行高精度量子化学计算的新方法.将体系划分为活性区和环境区,采用比较粗略的算法获得大体系的密度矩阵,通过基组的变换将密度矩阵分解为对应于活性区与环境区的子矩阵的直和,活性区和环境区分别拥有整数个电子,成为相对独立的化学键饱和的子体系.然后冻结环境区密度矩阵,同时考虑环境区在活性区所产生势场的作用,对活性区进行高精度的量子化学计算.对一些分子进行计算,得到的电荷分布、键长、键断裂能、电离势与电负性等与对大体系整体进行高精度计算得到的结果相当一致,而计算量减少很多,表明提出的方法可行,并有应用价值.
    Al-P-Ti-Si-O体系催化剂上乙醇和邻苯二酚的O-乙基化反应
    李雪梅, 张文祥, 朱小梅, 潘春柳, 蒋大振, 吴通好, 唐敖庆
    2002, 23(8):  1552-1555. 
    摘要 ( )   PDF (21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常规沉淀法制备了Al-P-Ti-Si-O体系催化剂,并研究了邻苯二酚与乙醇在该催化剂上的气相O-乙基化反应,考察了催化剂组成对催化剂结构、酸性和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活性随表面酸量的增大而增大,选择性则随酸强度的降低而增高.对催化剂活性中心的研究表明,B酸中心是反应的可能活性中心.在适当条件下,Al1-P1.30Ti0.30-Si0.17催化剂上邻苯二酚转化率和目标产物收率分别可达到96%和90%,并在100h稳定性实验中没有活性衰减.
    程序升温技术研究Mo/HZSM-5催化剂上甲烷无氧芳构化反应积炭的化学特性
    刘红梅, 李涛, 徐奕德
    2002, 23(8):  1556-1561. 
    摘要 ( )   PDF (68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经过程序升温表面甲烷无氧芳构化反应(TPSR)后的Mo/HZSM-5催化剂上的积炭进行了程序升温加氢反应(TPH)和程序升温CO2反应(TPCO2),并对相应催化剂上的积炭进行了程序升温氧化反应(TPO)和热重(TG)实验.TPH实验及TPCO2实验表明,H2主要对高温烧炭峰发生作用.CO2则可同时对这两种烧炭峰产生影响,对低温峰积炭的影响尤其明显.对不同Mo含量的催化剂进行上述实验的结果表明,Mo担载量的变化及不同的实验过程都会影响催化剂上两种温峰的积炭在总积炭量中所占的比例.由TG实验数据计算出的动力学结果说明,无论是TPH还是TPCO2实验都可以降低烧炭过程的一级反应起始温度,并减少其活化能.此外,催化剂中Mo担载量的变化也会对开始温度和烧炭活化能产生明显影响.
    四苯基卟啉质子化结构变化的理论研究(Ⅱ)——五氟苯基及吡咯环上氟的取代基效应
    黄晓芬, 马思渝, 刘若庄
    2002, 23(8):  1562-1566. 
    摘要 ( )   PDF (86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卟啉的衍生物在DNA螺旋中的嵌入并堆积具有高选择性.为考察5,10,15,20-四(五氟苯基)卟啉(TF5-PPH2)和2,3,7,8,12,13,17,18-八氟-5,10,15,20-四(五氟苯基)卟啉(F28TPPH2)中F取代基对质子化卟啉结构的影响,在四苯基卟啉研究的基础上,用半经验的AM1MO方法,并进行合理的对称性限制,计算了TF5-PPH2和F28TPPH2及其质子化二酸(TF5-PPH42+)和(F28TPPH42+)的几种可能的构型.结果表明,由于F取代基的影响,质子化过程中的结构、键电荷布居和前线分子轨道均有明显的变化,二者的质子化二酸与溶液质子的快速交换作用也都变得更加困难.
    反胶束体系制备负载型TiO2纳米光催化剂
    冯琳, 褚莹, 刘景林, 孙闻东, 江雷
    2002, 23(8):  1567-1569. 
    摘要 ( )   PDF (16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AOT/异辛烷反胶束体系中制备了粒径为2~5nm的单分散球形TiO2纳米粒子,用TEM,DSC和XRD等手段对其进行了分析;用浸渍法以小孔分子筛HZSM-5为载体制备了负载型TiO2纳米粒子,用FTIR,Langmuir及BET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用以上2种TiO2粒子作光催化剂进行了简单模拟废水处理研究,用UV-Vis光谱分析其催化效果表明,负载型TiO2纳米粒子比纯TiO2纳米粒子的光催化活性更高.
    CO2在金属表面活化的UBI-QEP方法研究
    傅钢, 吕鑫, 徐昕, 万惠霖
    2002, 23(8):  1570-1573. 
    摘要 ( )   PDF (47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UBI-QEP方法估算了金属表面上形成的活化吸附态CO2-在Cu(111),Pd(111),Fe(111)和Ni(111)表面上的吸附热,计算了各种相关反应的活化能垒.结果表明,CO2-在4种过渡金属表面的相对稳定性的顺序为Fe>Ni>Cu>Pd;在Fe和Ni表面上CO2-较易生成,且容易进一步发生解离反应,在Fe表面会解离成C和O吸附原子,而在Ni表面上解离的最终产物为CO和O;在Cu表面上,CO2-虽较难形成,但其加氢反应的活化能比解离反应低,因此加氢反应是其进一步活化的有效模式;在Pd表面上,CO2-吸附态在能量上很不稳定,所以CO2在Pd表面上不容易活化.
    纳米Au-TiO2复合薄膜的溶胶-凝胶法制备、表征和性能
    陈云霞, 刘维民, 张平余, 邵士俊
    2002, 23(8):  1574-1578. 
    摘要 ( )   PDF (25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Au-TiO2复合薄膜.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原子力显微镜、紫外-可见光谱及摩擦磨损实验研究表明,复合薄膜均匀致密,Au以纳米晶粒形式均匀、不连续分散镶嵌于TiO2基体中,纳米Au粒径为14~25nm;复合薄膜在可见光区有较强的吸收,吸收峰位置和强度与烧结温度和金的添加量有关;复合薄膜具有良好的抗磨减摩性能,在1N负荷下,摩尔分数为5%的Au-TiO2薄膜的摩擦系数仅为0.09~0.10,耐磨寿命多于2000滑动周次.
    HAsS2异构体结构与稳定性
    于海涛, 池玉娟, 光焕竹, 傅宏刚, 黄旭日, 李泽生, 孙家锺
    2002, 23(8):  1579-1582. 
    摘要 ( )   PDF (28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MP2/6-311++G(d,p)和QCISD(t)/6-311++G(3df,2p)(单点)水平下计算得到9个异构体和10个过渡态的HAsS2体系势能面.异构体cis-HSAsS(E1)的能量最低,其次是trans-HSAsS(E2)、具有AsSS三元环的立体HAs(S)S(Cs,E3)和HAs(S)S(C2v,E4)结构的异构体,能量分别比cis-HSAsS高1.46,60.78和93.63kJ/mol.根据体系的势能面,异构体E1,E2,E3和E4具有一定的动力学稳定性.AsH和S2第一步反应产物将会异构化为具有较高动力学稳定性的异构体E3,而SH和AsS第一步反应产物将会异构化为E1.计算结果与HNO2,HNS2,HPO2,HPS2和HAsO2等价电子相同的分子的势能面进行了比较.
    皂荚素的表面活性及其二元体系的热力学研究
    王正武, 李干佐, 牟建海, 关大任, 廖莉玲, 娄安境
    2002, 23(8):  1583-1587. 
    摘要 ( )   PDF (25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表面张力的测定研究了皂荚素(GS)的表面活性及其热力学性质随温度的变化.测定了皂荚素分别与十二烷基磺酸钠、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硫酸钠、全氟辛酸钠、十二烷基脂肪醇聚氧乙烯(9)醚、辛基酚聚氧乙烯(10)醚及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等复配的表面张力-浓度对数关系(γ~lgc)曲线,并用二维晶格模型及正规溶液理论计算了含皂荚素的二元表面活性剂溶液表面吸附层的组成、分子相互作用参数及分子交换能.结果表明,皂荚素主要呈现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质,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呈微弱的离子性.复配后分子交换能均小于零,复配增效.增效顺序为GS/阳离子>GS/非离子>GS/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
    超临界CO2+CH3OH及C2H5OH二元系的气液平衡
    朱虎刚, 田宜灵, 陈丽, 冯季军, 付华锋
    2002, 23(8):  1588-1591. 
    摘要 ( )   PDF (107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带有石英可视窗和内搅拌的可变体积高压釜内,测定了超临界CO2+CH3OH及C2H5OH两个系统的相平衡数据,温度为50~200℃,压力4.0~16.0MPa.利用从硬球模型得出的适用于高压高温的状态方程,计算了这两个系统的临界曲线,并与实验值进行比较.
    研究快报
    超声波作用下的钛醇盐水解法制备纳米TiO2
    国伟林, 王西奎, 林志明, 宋广智
    2002, 23(8):  1592-1594. 
    摘要 ( )   PDF (46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醇-水混合溶剂中双亲水嵌段共聚物对CaCO3粒子形貌的调控
    齐利民, 李洁, 马季铭
    2002, 23(8):  1595-1597. 
    摘要 ( )   PDF (22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简报
    水溶性C60-β丙氨酸衍生物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及对小鼠胸腺细胞生长影响的研究
    孙涛, 金亚旭, 陈万喜, 张欣欣, 陈卫祥, 徐铸德
    2002, 23(8):  1598-1600. 
    摘要 ( )   PDF (18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论文
    自组装膜中原位光反应固定化脱氧核糖核酸及膜稳定性
    侯学良, 孙璐, 吴立新, 张刚, 张希, 沈家骢
    2002, 23(8):  1601-1604. 
    摘要 ( )   PDF (56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静电沉积的方法构筑了含有脱氧核糖核酸(DNA)和重氮树脂(DAR)的交替多层膜.在紫外光照射下,这种静电沉积多层膜相邻层间DNA上的磷酸基团与DAR上的重氮基团发生反应,从而将DNA共价连接到多层膜中.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掠角反射吸收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GRAFTIR)研究了这种相邻层间的光化学变化.刻蚀实验结果发现,与光照前相比,光照后的膜在盐溶液中的稳定性大大增强.
    含环碳酸酯基新型聚合物载体的合成及固定化葡萄糖淀粉酶研究
    黄家贤, 李悦, 霍岩丽, 刘彤, 杨媛, 袁直
    2002, 23(8):  1605-1609. 
    摘要 ( )   PDF (66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碳酸亚乙烯酯(VCA)分子中的反应性环碳酸酯基可于温和条件下与氨基发生反应形成稳定的氨基甲酸酯.利用这一性质,将含—NH2基团的酶分子直接以σ键的形式固定于含有环碳酸酯基的聚合物载体上.本文通过反相悬浮聚合,以液体石蜡为介质,VCA为反应性单体,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HEMA)及丙烯酸羟丙酯(HPA)为亲水性共聚单体,合成出一系列交联树脂聚合物.以此聚合物为载体对葡萄糖淀粉酶进行固载实验,表现出良好的固定化性能.同时,固定化酶的稳定性也有所提高.
    成核剂对聚丙烯及其共聚物的结晶行为和性能的影响
    施红伟, 金鹰泰, 杨德才
    2002, 23(8):  1610-1613. 
    摘要 ( )   PDF (55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成核剂1,3:2,4-对二乙基苄叉山梨醇(EDBS)对聚丙烯及其乙烯共聚物的结晶行为和结晶形态的影响,并对其薄膜进行了光学性能的表征.结果表明,添加少量(质量分数0.5%)的成核剂,使聚丙烯样品的结晶温度大大提高,结晶度明显增加.而对于乙烯共聚聚丙烯样品,添加少量(质量分数0.5%)成核剂,不仅使其整体结晶温度大大提高,结晶度增加,而且明显强化了低有序部分的结晶.少量成核剂的加入,使聚丙烯及其共聚物的球晶尺寸明显缩小,薄膜的透光性和雾度显著改善.
    反相浓乳液方法制备聚苯乙烯/二乙烯基苯结构型泡孔聚合物
    杜中杰, 张晨, 励杭泉
    2002, 23(8):  1614-1617. 
    摘要 ( )   PDF (59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反相浓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系列聚苯乙烯/二乙烯基苯(PS/DVB)泡孔聚合物.水作为分散相,其分散相体积分数可达90%;苯乙烯单体作为连续相,聚合后构成PS/DVB泡孔聚合物的结构骨架.用扫描电镜系统研究了乳化剂的浓度、分散相体积分数、添加不同沸点的溶剂等对泡孔聚合物断面形态的影响,并考察了泡孔聚合物对水和柴油的吸附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工艺条件下可以制备出不同孔径的泡孔聚合物,加入不同沸点溶剂使得泡孔壁也形成了多孔结构.
    二阶非线性光学活性聚酰亚胺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潘晓霞, 隋郁, 徐宏杰, 印杰, 马晓东, 朱子康, 王宗光
    2002, 23(8):  1618-1621. 
    摘要 ( )   PDF (119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含二阶非线性光学发色团分散红19(DR19)的硅氧烷染料与聚酰亚胺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利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SEM、DSC和TGA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杂化极化后的序参数高达0.48,并具有优良的极化取向稳定性,423K下处理300h后,序参数仍能保持初始值的90%.杂化薄膜有较好的表面平整性,其断面呈网络结构.杂化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561K,比纯聚酰亚胺的Tg(543K)高18K,表现出优良的高温热稳定性,其5%热失重温度为691K,10%热失重温度为758K.
    交联聚苯乙烯型多孔吸附剂的中孔性质研究
    范云鸽, 李燕鸿, 马建标
    2002, 23(8):  1622-1626. 
    摘要 ( )   PDF (113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77K温度下的氮气吸附方法,测定了经悬浮聚合制备的不同交联度的交联聚苯乙烯多孔吸附剂的吸附/脱附等温线.根据BET吸附模型计算了比表面,由吸附量计算了总的孔体积,由孔体积和比表面计算出平均孔径,并依据脱附等温线采用BJH方法计算孔径分布.结果表明,交联度对交联聚苯乙烯多孔吸附剂的孔结构均具有显著影响.随着交联聚苯乙烯多孔吸附剂的交联度升高,其孔径变小,比表面增大,而且低交联度吸附剂的中孔接近圆柱形,高交联吸附剂的中孔形状接近“墨水瓶”形.显然,交联度对孔性质的影响与孔结构在交联聚苯乙烯多孔吸附剂制备和后处理过程中的稳定性密切相关.交联度低时,初期形成的小孔不能保持稳定,在后续聚合及后处理过程中合并为大孔,结果造成低交联吸附剂大孔径、低比表面的现象.通过对孔径分布的研究,揭示了不同吸附剂在中孔范围内的孔特征,并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
    二维傅里叶变换红外(2D FTIR)相关光谱技术研究聚羟基丁酸酯(PHB)的熔融与结晶
    田格, 吴琼, 孙素琴, 野田勇夫, 陈国强
    2002, 23(8):  1627-1631. 
    摘要 ( )   PDF (70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新型二维傅里叶变换红外(2DFTIR)相关光谱研究细菌合成聚羟基丁酸酯(PHB)在升温时的预熔行为以及降温后的重结晶过程.在25~220℃的变温过程中测得动态红外光谱.着重讨论了在热力学干扰导致红外谱图中羰基峰(1700~1770cm-1)和醚键(1230~1310cm-1)吸收强度的波动.结果表明,这种影响来自样品中PHB的结晶态和非晶态之间的相态变化.二维谱图分析表明,在热熔过程中,结晶态的消失并不同时引起完全非晶态的出现,暗示在分子排列高度有序的晶态和非晶态之间存在某种中间态,PHB晶体向非晶态转变时必须经过一个预熔过程.在红外谱图上这个中间态很可能对应着由二维分析显示出来的位于1730cm-1的吸收峰.同时,在PHB熔体从非晶态逐渐生成晶体的过程中也探测到了中间态的存在.
    新型低聚噻吩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凝胶化性能研究
    刘平, 童真, 邓文基
    2002, 23(8):  1632-1637. 
    摘要 ( )   PDF (185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低聚噻吩衍生物N,N'-双十八烷基-5,5"-(2,2:5,2"-三噻吩)二酰胺[N,N'-distearyl-5,5"-(2,2:5,2"-terthiophene) dicarboxamide (DNC183T)]、N,N'-双烷烃基-5,5"-(3,3"-双辛烷基-2,2:5,2"-三噻吩)二酰胺[N,N'-dialkyl-5,5"-(3,3"-dioctyl-2,2:5,2"-terthiophene)dicarbox-amide(DNCnDOc3T,n=5,8,16,18)]及N,N'-双十八烷基-5,5-(3,3-双辛烷基-2,2:5,2":5",2-四噻吩)二酰胺[N,N'-distearyl-5,5-(3,3-dioctyl-2,2:5,2":5",2-tetrathiophene)-dicarboxamide(DNC18DOc4T)].研究结果表明,DNC183T和DNC5DOc3T同有机溶剂不形成凝胶.DNCnDOc3T(n=8,16,18)和DNC18DOc4T能同几种有机溶剂形成透明、半透明或不透明的凝胶.通过测定凝胶随温度变化的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紫外光谱(UV),揭示出形成有机低分子凝胶的驱动力不仅有分子间氢键,而且π-π相互作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偏光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显示出有机低分子凝胶呈三维网络结构.另外,DNC18Doc3T/盐/氰基苯凝胶体系在电场作用下发生可逆的颜色.
    研究简报
    原子吸收法研究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Cr(Ⅲ)凝胶的交联密度
    段洪东, 侯万国, 武玉民, 韩书华, 朱维群
    2002, 23(8):  1638-1640. 
    摘要 ( )   PDF (47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