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编委会
青年执行编委
编辑部简介
征稿简则
在线期刊
网络首发
优先出版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1997年 第18卷 第5期 刊出日期:1997-05-24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含氮Ylide对C
60
的1,3-偶极环加成反应法合成含吡咯环C
60
衍生物
周德建, 赵一雷, 甘良兵, 骆初平, 黄春辉, 吕木坚, 潘景歧, 武轶
1997, 18(5): 665-670.
摘要
(
)
PDF
(42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肌氨酸与对位含不同取代基的苯甲醛、共轭烯烃醛类及酮类反应生成的含氮Ylide对C
60
的加成反应,合成并分离、纯化制得了一系列含不同取代基的C
60
吡咯环纯衍生物,并用
1
HNMR、
13
CNMR、FDMS、FT-IR、UV-Vis等光谱手段确定了它们的分子结构.
阿霉素─铁(Ⅲ)配合物的电化学特征及其与DNA结合作用研究
王宏飞, 杨频, 李青山, 邬强
1997, 18(5): 671-675.
摘要
(
)
PDF
(45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示波极谱法和循环伏安法研究了3公铁离子Fe(Ⅲ)与阿霉素(ADM)配合物的电化学特性.在生理pH条件下,Fe(Ⅲ)与ADM形成2:1的稳定配合物,Fe(Ⅲ)的配位使ADM在更负的电势下才能还原,这与其心脏毒性减轻密切相关.采用线性扫描、吸收光谱和凝胶电泳法研究了ADM-Fe(Ⅲ)配合物与DNA的结合作用,ADM-Fe(Ⅲ)配合物仍保留了ADM插入结合的特征,并形成一种稳定的DNA-Fe(Ⅲ)-ADM的三元结合物.
[Y(NTO)
2
NO
3
(H
2
O)
5
]·2H
2
O的制备、晶体结构和热分解机理的研究
宋纪蓉, 胡荣祖, 李福平, 毛治华, 周宗华, 洪洲
1997, 18(5): 676-679.
摘要
(
)
PDF
(38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Y(NTO)
2
NO
3
(H
2
O)5]·2H
2
O(NTO为3-硝基-1,2,4-三唑-5-酮),并测定了晶体结构,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Cm,晶胞参数:a=0.6773(2)urn,b=20866(2)um,c=0.6551(1)um;β=102.98(2)°,V=0.9021(1)um
3
,Z=2,D
C
=1.970g·cm
-3
,μ=33.49cm
-1
,F(000)=54O,R=0.032.中心Y(Ⅲ)与2个NTO的羰基氧原子、1个NO
3
的1个氧原子及5个水分子的氧原子配位,形成畸变的十二面体.Y-O键长在0.2283~0.2478um之间.
研究快报
纳米氮化镁的合成
张源魁, 廖世健, 徐筠
1997, 18(5): 680-681.
摘要
(
)
PDF
(16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简报
长脂肪碳链卟啉的合成及其LB膜的制备和气敏性质研究
刘玉文, 赵玉娥, 王立波, 王润伟, 梁宏斌, 朱浩, 曹锡章
1997, 18(5): 682-684.
摘要
(
)
PDF
(25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萃取有机相中微乳液的稳定性研究
沈兴海, 李改玲, 高宏成
1997, 18(5): 685-687.
摘要
(
)
PDF
(32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磷光寿命法研究稀土配合物的跨膜传输
马贵斌, 郭玉玲, 陈亮, 赵建国, 杨频, 赵春贵
1997, 18(5): 688-690.
摘要
(
)
PDF
(23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论文
核苷酸、聚核苷酸和核酸猝灭Tb
3+
-钛铁试剂络合物荧光的机理研究
赵一兵, 王冬媛, 郭祥群, 许金钩
1997, 18(5): 691-695.
摘要
(
)
PDF
(40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核苷酸、聚核苷酸和核酸对Tb
3+
-钛铁试剂(TR)络合物的荧光碎灭机理,认为荧光猝灭过程是核苷酸、聚核苷酸和核酸分子中的磷酸基组分与TR竞争Tb
3+
离子,生成实验条件下无荧光的二元络合物的静态猝灭过程;用Tb
3+
-TR络合物荧光探针研究DNA嵌入剂和金属离子与DNA相互作用的实验结果说明这一机理是合理的.
模式识别用于压电晶体传感器阵列识别可燃物质
邢婉丽, 方艳红, 何锡文
1997, 18(5): 696-700.
摘要
(
)
PDF
(36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7个压电晶体组成传感器阵列,每个晶体上分别涂有不同种类的气相色谱固定液,通过测定各种可燃物质燃烧时放出的混合气体来识别所燃物质,在识别中分别应用了人工神经网络法(ANN)和逐步判别分析法(SDA).讨论了解决神经网络开始训练时不收敛或产生麻痹现象的方法,提出了训练数据选取的新方法─—训练集逐步扩展法.实验证明:人工神经网络对被测物质的识别准确率达100%,高于逐步判别分析法(83%).
利用尺寸排阻色谱法研究蛋白质的变性
陈国亮, 李蓉, 李华儒
1997, 18(5): 701-705.
摘要
(
)
PDF
(50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比较蛋白质变性时的色谱行为和生物物理特性,提出利用尺寸排阻色谱法研究蛋白质变性时的构象变化.根据色谱参数中的保留时间,比较蛋白质变性时体积的相对变化;利用色谱峰数,确定形成变体的数目;根据峰形和峰数的变化,描述蛋白质的伸展程度;利用不同波长下峰高的变化,推断蛋白质变性时芳香族氨基酸残基的暴露情况.利用建立的尺寸排阻色谱法观察了液体和固体α-淀粉酶在低温下放置时的变性情况,讨论了变性时间和变性温度对强白质展开行为的影响.
硫堇衍生化自组装膜修饰金电极的电化学性质及其对抗坏血酸的电催化氧化
徐静娟, 方惠群, 陈洪渊
1997, 18(5): 706-710.
摘要
(
)
PDF
(38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硫堇共价键合到自组装在金电极表面的半胱胺单分子层上,制成了衍生化自组装单分子膜修饰电极,并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它的电化学性质.循环伏安图显示其在pH=7.7的磷酸盐缓冲液中,于-0.45~+0.50V(vs.SCE)范围内有2对氧化还原峰.峰电位分别为E
pa
1
=214mV。E
pc
1
=82mV,E
pa
2
=-75mV,E
pc
2
=-160mV(vs.SCE).pH在5.0~9.0范围内,峰1有2个质子参与反应,峰2有1个质子参与反应.它的表面电子转移速率常数k
s
=0.02S
-1
.此膜对抗坏血酸的氧化有催化作用,其氧化过电位较在裸金电极上降低了约250mV.催化电流与抗坏血酸的浓度在1.0×10
-6
~4.0×10
-3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抗坏血酸催化氧化的异相速率常数为2.68×10
-3
cm/s.
正丁胺的等离子体聚合膜性质及氢离子响应功能研究
向建南, 张伟强, 王柯敏, 颜永红, 王彬锋, 尹霞
1997, 18(5): 711-715.
摘要
(
)
PDF
(42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正丁胺为单体,采用等离子体聚合法,在盖玻片与玻璃碳及一些金属基片上得到附着性和稳定性均良好的聚合膜.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结果和睦性质研究表明;该聚合膜具有高度支化、交联的结构,具有良好的耐热和耐腐蚀性.以该膜为敏感材料制成的电位型化学传感器在强酸性溶液中对H
+
离子具有超能斯特响应,且稳定性和重现性较好.
pH分布-光谱法用于背景与待测物波谱严重重叠灰色体系的定量分析
丛培盛, 朱仲良, 李通化
1997, 18(5): 716-719.
摘要
(
)
PDF
(29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基于残差双线性(RBL)的原理并结合数值遗传算法,充分利用这一信息,把pH分布-光谱两维信息引入灰色体系的定量分析中.结果表明,对于背景与待测物波谱严重重叠的体系,本法对待测组分预报有较高的准确度.
研究简报
毛细管区带电泳分离麦芽寡糖的研究
许丹科, 陈洪渊, 朱叔韬
1997, 18(5): 720-722.
摘要
(
)
PDF
(24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有机膨润土的吸附性能研究
李益民, 朱利中, 王珏, 张建英
1997, 18(5): 723-725.
摘要
(
)
PDF
(32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论文
1,4,2-二氮磷杂环戊-5-(硫)酮类化合物除草活性的构效关系研究
陈茹玉, 何良年, 杨华铮, 杨秀凤, 王惠林
1997, 18(5): 726-729.
摘要
(
)
PDF
(30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与自由能有关的取代基的物理化学参数,考察了1,4,2-二氮磷杂环戊-5-(硫)酮类化合物对除草活性的相关性.根据Hansch方程及多元回归分析,进行了结构与活性定量关系的研究,建立了较好的结构与活性相关式,预测出化合物的活性并得到实验证实.
钾通道启开剂研究(Ⅰ)─—反式-4-氨基-3-羟基-3,4-二氢-2,2-二甲基-2-氢-1-苯并吡喃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心血管活性
孙宏斌, 华维一, 陈玲, 彭司勋, 王霆, 刘国卿
1997, 18(5): 730-733.
摘要
(
)
PDF
(35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溴醇两步环氧化法并采用三本基膦脱氧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反式-4-氨基-3-羟基
-3
,4-二氢-2,2-二甲基-2-氢-1-苯并吡喃类化合物,通过IR、NMR、MS和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证.研究了其中13个化合物对KCI刺激大鼠胸主动脉条收缩抑制作用,考察了其体外血管扩张活性;还对其中11个化合物进行了S.D.大鼠体内降血压实验.结果表明,所测化合物对低钾刺激引起的收缩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Ⅰ
1
、Ⅰ
2
、Ⅱ
5
、Ⅱ
6
效果较好,部分化合物显示较好的降血压活性.
鼠脑钠通道Ⅰ的IS3片段的溶液法合成
苗振伟, 蒋云, 李向群, 徐筱杰, 唐有祺
1997, 18(5): 734-738.
摘要
(
)
PDF
(39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本甲酸甲酯作为α-羧基的暂时性保护基,以片段缩合的方式合成了疏水性多肽──鼠脑钢通道Ⅰ的IS3片段,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对其进行了纯化,并通过了氨基酸组成分析和快原子轰击质谱鉴定.
含硅二硫代磷酸酯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贺峥杰, 李正名, 毕富春, 王文丽
1997, 18(5): 739-743.
摘要
(
)
PDF
(36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硅基甲硫醇R
1
R
2
CH
3
SiCH
2
SH与O,O-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酯(RO)
2
P(S)SH及甲醛可顺利地发生类Mannich缩合反应.利用此反应和硅基甲硫醇与O,O-二乙基-S-(2-溴乙基)二硫代磷酸酯的取代反应合成了37种新的含硅二硫代磷酸酯化合物(RO)
2
P(S)S(CH
2
)
n
SCH
2
SiCH
3
R
1
R
2
(n=1,2).在初筛浓度下,该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杀虫、杀螨活性.
人纤维蛋白溶酶原中色氨酸残基的化学修饰
赵陈光, 刘兰英, 邱爱东, 刘淑英
1997, 18(5): 744-747.
摘要
(
)
PDF
(29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N-溴代琥珀酰亚胺为修饰剂,对人纤维蛋白溶酶原(HPg)中色氨酸(Trp)残基的分布及其与酶活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每个HPg分子有19个Trp残基,5个位于分子表面;有2个是快反应残基,其中1个是活性必需的氨基酸.酶被修饰后其荧光光谱及圆二色谱发生了变化.
研究快报
齿叶橐吾中新吉马烷型倍半萜结构研究
高坤, 杨立, 贾忠建
1997, 18(5): 748-749.
摘要
(
)
PDF
(15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简报
新磺酰脲类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构效关系研究(Ⅴ)─—N-[2-(4-乙基)三嗪基]-2-硝基-苯磺酰脲的晶体及分子结构
李正名, 刘洁, 王霞, 袁满雪, 赖城明
1997, 18(5): 750-752.
摘要
(
)
PDF
(19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论文
线粒体和亚线粒体体外代谢及漆酶影响的微量热研究
熊亚, 谭智群, 刘义, 潘正君, 吴鼎泉, 康立山, 屈松生
1997, 18(5): 753-756.
摘要
(
)
PDF
(31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首次将微量热用于亚细胞器层次的研究,测定了鲤鱼肝脏线粒体和亚线粒体体外代谢的热谱及其漆树漆酶的影响,并用MTD方程和演化计算技术对它们的代谢热动力学参数进行了全局优化.
三氮宾分子的磁性设计
路慧哲, 博强, 仇永清, 赵成大
1997, 18(5): 757-759.
摘要
(
)
PDF
(20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量子化学GAUSSIAN 94 abinitioUHF方法和STD-3G基组设计了一系列三氮宾分子,讨论了分子的几何结构和取代基对其磁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这些分子都具有铁磁性并有高自旋基态,有效交换积分值随取代基的变化而变化.其中一种具有较低的总能量和高的有效交换积分值的分子,可期望被合成.
AOT-正庚烷微乳状液的制备及迁移痕量金属离子的研究
韩立新, 李克安, 童沈阳
1997, 18(5): 760-763.
摘要
(
)
PDF
(33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以二-(2-乙基已基)磺化琥珀酸钠为表面活性剂、以正庚烷为油性溶剂的W/O型微乳状液的形成及迁移痕量金属离子的行为,确定了制乳和迁移的适宜条件.在此条件下,一些金属离子可较完全地从水相或料相迁移到微乳相中,显示出较高的迁移率.
Nd
3+
离子的晶场劈裂与基质晶体的化学键
吴承埙, 张思远, 丁培柱
1997, 18(5): 764-766.
摘要
(
)
PDF
(19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研究复杂晶体化学键的理论方法,计算了一组ABO
4
型基质晶体的结构参数和化学键参数,发现Nd
3+
离子的总晶场劈裂能ΔE与晶体的平均共价性有线性关系.
聚并苯同系分子稳定性及电子极化率规律的研究
霍玉秋, 苏忠民, 黄宗浩, 王秀军, 王荣顺
1997, 18(5): 767-771.
摘要
(
)
PDF
(34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引入外电场微扰的量子化学CNDO/2方法,计算了聚并苯同系分子(C
4n+2
H
2n+4
)的能量和电子极化率.结果表明:全价电子极化率和л电子极化率均随并苯数目的增加而增大,但增率逐渐降低,当n值足够大时,增率趋于一常数;极化率沿分子链增长方向的增率远远大于其它方向;л电子极化率的增率高于全价电子.聚并苯同系分子的稳定性规律为:顺反型相当,二者强于均键长型;分子链每增加一个单元(C
4
H
2
),体系能量降低,其降低值随分子链的增长略有减小.
混合价化合物的研究(Ⅱ)─—电化学及现场光谱电化学方法研究非质子介质中Dawson结构杂多阴离子[HAs
2
Mo
18
O
62
]
n-
的电还原性质
张淑艳, 孙浩然, 杨国昱, 徐吉庆
1997, 18(5): 772-776.
摘要
(
)
PDF
(35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电化学和现场紫外-可见-近红外及现场FTIR光谱电化学方法对Dawson结构杂多阴离子[HAS
2
Mo
18
O
62
]
5-
在非质子介质(CH
3
CN)中的电还原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杂多阴离子在非质子介质中经历4步单电子还原反应,所产生的杂多蓝阴离子在近红外区出现宽广的价间电荷转移吸收带,而红外区Mo=O端键及Mo—O—Mo桥键的特征吸收峰在还原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红移.
CO和CH
3
ONO在Al
2
O
3
负载钯铜合金催化剂上合成草酸二甲酯的原位红外光谱研究
梁贤振, 赵维君, 杨瑞华, 冯鸣华, 王忠文, 马新宾, 徐根慧
1997, 18(5): 777-781.
摘要
(
)
PDF
(36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原位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常压下CO和CH
3
ONO多相催化合成草酸二甲酯的反应.发现在草酸二甲酯生成的同时还存在副反应,副产物NO继续与CO反应生成CO
2
和N
2
O.铜在合金催化剂中起辅助作用,铜分散把,使CO桥式吸附减少,线式吸附增多.主反应与CO桥式吸附无关,而副反应却依赖于CO的桥式吸附.CO线式吸附具有更高的反应活性.
HC
n
S
-
与HSC
n
-
簇离子的量子化学从头计算
刘朝阳, 黄荣彬, 郑兰荪
1997, 18(5): 782-785.
摘要
(
)
PDF
(32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量子化学从头计算能量解析梯度法,以HF6/31G为基组优化了HC
n
S
-
与HSC
n
-
1~9)同分异构团簇离子的几何结构,计算了它们的电子总能量.结果显示HC
n
S
-
比相应的HSC
n
-
稳定.从相邻簇离子的能量差及簇离子的平均原子结合能可知n为偶数的HC
n
S
-
和HSC
n
-
较n为奇数的簇离子稳定,能量的差异随着n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计算和实验结果完全相符.还分别计算了HSC
n
-
失去H、HC、HC;、S、CS和C
2
S以及HSC
n
-
失去H、HS、HSC、C、C
2
和C
36
条解离途径的解离能,同样证明n为偶数的簇离子较稳定.
微量热法研究漆酶和3,4,5-三羟基苯甲酸的反应
望天志, 吴鼎泉, 万洪文, 屈松生, 杜予民
1997, 18(5): 786-790.
摘要
(
)
PDF
(47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LKB-2107型微量热系统,在不同的温度(pH=7.4)条件下,测定了3,4,5-三羟基苯甲酸与漆酶反应的摩尔反应烙、米氏常数、反应速率常数、漆酶的活性并计算了结合能、活化自由能、活化能和活化烟等.在此基础上,应用过渡态理论,从能量变化的角度,对其催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由活化摘(△S
≠
T
<0)得出酶-底物过渡态的结构较酶-底物复合物更为有序的结论.
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磷脂酸Langmuir-Blodgett双层膜中超分子结构
袁春波, 丁德胜, 顾宁, 陆祖宏, 刘举正
1997, 18(5): 791-794.
摘要
(
)
PDF
(41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二棕榈酰磷脂酸(DPPA)双层LB膜的分子排列结构,发现DPPA双层膜的分子排列具有长程的位置和取向有序,为有序六方结构;同时,在DPPA双层膜的极性区磷酸基团间存在局域超分子结构.
一些双官能团苯基醚化合物的离子/中性复合物中间体质谱碎裂
佘益民, 刘淑莹, 杨明生
1997, 18(5): 795-799.
摘要
(
)
PDF
(34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报道了3种含双官能团苯基醚化合物2-(2,6-二氯苯氧基)丙睛、N-羟基-4-丁氧基苯乙酰胺、2-(1-甲基乙氧基)苯酚甲氨基甲酸酯的电子轰击质谱碎裂.用亚稳分析和低能碰撞诱导解离研究了3种化合物的分子离子碎裂规律,除简单的直接键断裂外,还证实经历了离子/中性(碎片)复合物中间体的单分子解离反应同时存在的竞争机理,解释了观察到的分子内单氢迁移、双氢迁移现象.
研究快报
混合反胶束的电导与微结构研究
刘道军, 马季铭, 程虎民, 赵振国
1997, 18(5): 800-802.
摘要
(
)
PDF
(25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论文
溶胶-凝胶法合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二氧化钛杂化聚合物材料
黄智华, 丘坤元
1997, 18(5): 803-806.
摘要
(
)
PDF
(29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共聚合在PMMA聚合物链段上引入了-Si(OR)
3
功能团,通过溶胶-凝胶过程合成了PMMA/TiO
2
杂化聚合物材料.溶剂抽提结果表明有化学键存在的杂化材料体系中凝胶的含量很高.通过FTIR测试对材料结构进行了分析,由TGA、DSC测试分析了杂化材料体系中无机组份的含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软段结构对聚氨酯性能影响的研究
朱永群, 黄亦军, 胡巧玲, 傅晏彬, 俞晓薇
1997, 18(5): 807-812.
摘要
(
)
PDF
(47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熔融缩聚法合成了已二酸系和已二酸/芳香二酸混合酸系两个系列的聚酯;用溶液一步法将部分聚酯与MDI反应,形成一系列聚酯型聚氨酯.以化学分析、VPO、IR、DSC、WAXD、力学拉伸等手段对聚酯和聚氨酯进行了表征;讨论了软段聚酯的结构对聚氨酯的结晶性、耐热性、粘结性等性能的影响.
含磷聚酸酐药物控制释放材料的研究
傅杰, 卓仁禧, 范昌烈
1997, 18(5): 813-817.
摘要
(
)
PDF
(37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二氯磷酸乙酯或苯酯与对羟乙氧基苯甲酸反应,制备了含磷酸酯键的二羧酸.将其转化为混合酸酐并通过熔融缩聚,合成了主链含磷酸酯键的聚酸酐.以含磷酸酯键二羧酸与1,3-双(4-羧基苯氧基)丙烷(CPP)熔融共聚,得到主链含磷酸酯键的共聚酸酐.研究了两类聚酸酐的体外降解、酶促降解.这些聚酸酐的降解过程既包含酸酐键的断裂,也包含磷酸酯键断裂,前者比后者更容易断裂.核糖核酸酶和碱性磷酸酶能加速这类聚酸酐的降解.还研究了这些聚酸酐对广谱抗菌素环丙沙星的释放性能.
聚(丙烯酰胺-丙烯酸)/聚(丙烯酰胺-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分子复合型聚合物驱油剂的增粘作用
淡宜, 王琪
1997, 18(5): 818-822.
摘要
(
)
PDF
(52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Brookfield粘度测定及室内岩心驱油试验评定,研究了聚(丙烯酰胺-丙烯酸)/聚(丙烯酸胺-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AM-AA)/P(AM-DMDAAC)]分子复合型聚合物驱油剂的增粘、抗温、抗盐性及其驱油效果.结果表明:聚合物组成一定时,其复合比影响溶液复合增粘效果;复合型聚合物溶液的抗盐性明显优于P(AM-AA)溶液的抗盐性;多价金属离子的加入是提高溶液抗盐性的有效途径.该驱油剂的最终采收率达61.91%.
研究快报
掺杂聚苯胺溶致液晶相的产生和表征
郑裕东, 李吉波, 黄炯亮
1997, 18(5): 823-825.
摘要
(
)
PDF
(30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简报
含联苯结构聚醚醚酮酮共聚物和共混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那辉, 苑晶, 倪余伟, 张万金, 吴忠文, 张宏放, 莫志深
1997, 18(5): 826-828.
摘要
(
)
PDF
(30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者登录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特刊专辑
更多...
相关下载
稿件模板
投稿流程
版权转让协议
中图分类号
投稿须知
更多...
友情链接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更多...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
当日访问总数:
当前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