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3年 第2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3-04-24
    论文
    数学模型法研究细胞间液中Gd(Ⅲ)对Ca(Ⅱ)物种的影响
    王进平, 张海元, 牛春吉
    2003, 24(4):  565-568. 
    摘要 ( )   PDF (58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数学模型法研究了细胞间液中Gd(Ⅲ)对Ca(Ⅱ)物种的影响,并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估算配合物稳定常数.结果表明,细胞间液中Ca(Ⅱ)物种分布受Gd(Ⅲ)总浓度变化的影响.当Gd(Ⅲ)总浓度为其在细胞间液中的本底浓度时,Ca(Ⅱ)主要以自由Ca(Ⅱ)离子(71.0%),[Ca(HCO3)](9.5%)和[Ca(Lac)](6.0%)等物种存在.随着Gd(Ⅲ)浓度的提高,Gd(Ⅲ)主要与Ca(Ⅱ)竞争磷酸根及碳酸根,并有竞争生物小分子配体趋势,从而导致Ca(Ⅱ)物种随Gd(Ⅲ)浓度变化重新分布.
    猴金属硫蛋白MT1 α-结构域中Cys33和Cys34的突变对蛋白质稳定性的影响
    余文浩, 蔡斌, 高原, 陈东, 黄仲贤
    2003, 24(4):  569-575. 
    摘要 ( )   PDF (64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重组猴金属硫蛋白MT1及其C33M,C34S和C33M/C34S突变体蛋白的蛋白质快速液相色谱(FPLC)分析表明,突变体蛋白C34S和C33M/C34S存在着两个稳定的流分f1和f2.CD光谱和重金属离子分析表明,突变体蛋白多流分不仅与半胱氨酸和Cd2+离子结合方式和构型有关,还与金属结合量有关.突变体蛋白多流分的结果表明,在把猴金属硫蛋白α-结构域中的Cys33和Cys34突变为非半胱氨酸残基以建立β-β结构域的金属硫蛋白时,可导致蛋白形成多种结构形式.这表明α-结构域在稳定金属硫蛋白的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半胱氨酸残基在肽链上的分布对金属硫蛋白的三级结构和金属硫簇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
    尖晶石LiMn2O4前驱体的低热固相反应法合成机理及其结构与热分解过程研究
    唐新村, 何莉萍, 陈宗璋, 贾殿赠, 夏熙
    2003, 24(4):  576-579. 
    摘要 ( )   PDF (59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氢氧化锂、醋酸锰和柠檬酸为原料,采用低热固相反应法制备了Li+与Mn2+摩尔比为1∶2的前驱体化合物LiMn2L(Ac)2.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质谱和热重/差热等测试方法对前驱体的组成、结构、合成反应机理及热分解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可在全固相条件下通过低热固相反应得到锂离子与锰离子达到分子级混合水平的前驱体,该前驱体在350℃下焙烧4h即可出现明显的尖晶石相LiMn2O4产物.
    碳碳偶合反应中间体Li[Cp2Zr(C≡CPh)·(η2∶1,2-PhC2C≡CPh)]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赵建社, 顾爱萍, 何水样, Choukroun Robert, Valade Lydie, Cassoux Patrick
    2003, 24(4):  580-583. 
    摘要 ( )   PDF (60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室温下,用Cp2ZrCl2与LiC≡CPh反应,合成了碳碳偶合反应的Zr(Ⅱ)阴离子中间体Li[Cp2Zr(C≡CPh)(η2:1,2-PhC2C≡CPh)].用元素分析、核磁共振谱和红外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分析给出了两个炔烃之间碳碳偶合的证据.用核磁共振谱初步探讨了合成反应机理.
    Mg1-xTixNi(0≤x≤0.4)系列合金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袁华堂, 宋赫男, 李秋荻, 冯艳, 李志云, 王一菁
    2003, 24(4):  584-587. 
    摘要 ( )   PDF (61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机械合金化法成功制备了Mg1-xTixNi(0≤x≤0.4)系列三元合金.XRD结构分析表明,不同成分的合金在相同的球磨时间下非晶化程度有所区别,并且合金的非晶化程度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而趋于完全.少量Ti的加入使得该系列合金的电化学性能及循环稳定性都有所提高.在球磨120h的该系列合金中,Mg0.9Ti0.1Ni合金的最大初始放电容量达到356.85mA·h·g-1(100mA·g-1,-0.5Vvs.Hg/HgO),而Mg0.7Ti0.3Ni合金的循环稳定性最好.Ti的加入亦提高了合金的抗腐蚀性能,使其腐蚀电位正移.
    具有甲状腺素脱碘酶活性的抗体酶的化学修饰
    孙立伟, 刘立岩, 赵大庆
    2003, 24(4):  588-590. 
    摘要 ( )   PDF (51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单分子层γ-氨基丁酸共价修饰玻碳电极同时测定多巴胺、尿酸和抗坏血酸
    张雷, 林祥钦
    2003, 24(4):  591-594. 
    摘要 ( )   PDF (52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电氧化法制备了一种新型γ-氨基丁酸(ABA)修饰的玻碳电极.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循环伏安法研究表明,ABA以单分子层状态以C—N键牢固地共价键合在电极表面.该修饰电极对多巴胺(DA)、尿酸(UA)和抗坏血酸(AA)都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催化特性.在pH=7.0磷酸缓冲溶液中,DA,UA和AA分别于0.45,0.25和0.07V(vs.Ag/AgCl)有一个良好的、独立的阳极方波伏安峰,表明此修饰电极可用于这3种物质的同时测定.与DA,UA和AA的方波伏安峰电流呈线性关系的浓度范围分别为4.0~400,2.0~500和1.0~600μmol/L,检测限(3δ)分别为1.6,1.2和0.8μmol/L.该修饰电极具有良好的灵敏度、选择性和稳定性,并具有抗污染能力.
    一种基于免疫识别的主因子数判断方法
    邵利民, 邵学广, 林祥钦
    2003, 24(4):  595-598. 
    摘要 ( )   PDF (20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免疫算法的基本思想,提出了一种基于免疫识别(IR)的主因子数判断方法.对模拟数据和HPLC-DAD数据的处理结果表明,IR比嵌入误差(IE)、因子指示函数(IND)和交叉验证(CV)更能有效地克服噪音的影响.当实际数据中的非线性和不等性方差噪音使其它方法失效时,IR仍能得到正确的主因子数.
    抗癌药物马蔺子素伏安行为及极谱催化波研究
    宋俊峰, 何平, 过玮
    2003, 24(4):  599-604. 
    摘要 ( )   PDF (28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线性扫描示波极谱法、循环伏安法、紫外光谱法及恒电位电解法等方法分别在水和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两种介质中研究了抗癌药物马蔺子素的伏安行为及其极谱平行催化波产生机理.结果表明,在Na2B4O7-KH2PO4(pH=7.7)缓冲溶液中,马蔺子素的醌基首先发生1e-和1H+还原,产生中间体半醌自由基,该自由基再以同样方式进一步还原生成相应氢醌,并伴随有化学反应;在DMF-四乙基溴化铵(TEAB)质子惰性介质中,马蔺子素连续两步单电子还原生成相应氢醌阴离子,无中间体半醌自由基的化学反应发生.上述过程产生马蔺子素可逆还原波.当氧化剂K2S2O8存在时,马蔺子素醌基还原中间体半醌自由基被氧化,使原醌基再生,产生了马蔺子素的极谱平行催化波.测得S2O82-氧化马蔺子素半醌自由基的表观一级速率常数kf=3.3×106L·mol-1·s-1.
    基于周期调节的随机共振算法对化学弱信号的检测研究
    潘忠孝, 吴晓静, 郭卫民, 蔡文生, 邵学广
    2003, 24(4):  605-608. 
    摘要 ( )   PDF (20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了一种新的随机共振算法,通过对系统的周期进行调节以实现系统的共振.讨论了实现共振的系统参数,并对模拟信号和拉曼光谱实验信号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可方便地用于弱化学信号的处理,克服检出信号的滞后现象,而且对不同噪声水平的信号均有良好的适用性.
    研究快报
    利用水相合成的量子点标记木瓜蛋白酶的研究
    林章碧, 张皓, 陈奇丹, 万异, 杨柏, 苏星光, 张家骅, 金钦汉
    2003, 24(4):  609-611. 
    摘要 ( )   PDF (39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简报
    功能性CdS纳米荧光探针荧光增敏法测定人血清白蛋白
    汪乐余, 周运友, 朱昌青, 张明翠, 陶海升, 王伦
    2003, 24(4):  612-614. 
    摘要 ( )   PDF (39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于固相微萃取的乙烯基开链冠醚复合涂层的研制
    杨敏, 曾昭睿, 仇文丽, 黄载福
    2003, 24(4):  615-617. 
    摘要 ( )   PDF (17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乌拉地尔
    郎惠云, 李亚荣, 张维平, 张秀军, 申晔华
    2003, 24(4):  618-620. 
    摘要 ( )   PDF (51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分辨率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测定丹参脂溶性组分
    于文佳, 何坚, 沈金灿, 王小如
    2003, 24(4):  621-623. 
    摘要 ( )   PDF (41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邻苯二胺电聚合膜的抗体固定化方法研究
    李继山, 吴朝阳, 王桦, 沈国励, 俞汝勤
    2003, 24(4):  624-626. 
    摘要 ( )   PDF (38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论文
    手性螺-环丙烷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和解析
    傅玉琴, 张淅芸, 陈庆华
    2003, 24(4):  627-631. 
    摘要 ( )   PDF (33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IR,1HNMR,13CNMR,UV,MS以及X射线晶体衍射测定方法来确认一类新的手性螺-环丙烷化合物的化学结构.为研究新的螺环/环丙烷类复杂化合物的结构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Z)-2-苯氧(硫)基甲基-2-戊烯-γ-内酯和(Z)-2-苯氧(硫)亚甲基-γ-戊内酯的简便合成
    刘利军, 罗芬台
    2003, 24(4):  632-635. 
    摘要 ( )   PDF (60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3-苯氧(硫)基丙炔(1)为原料,经5步反应合成(Z)-2-苯氧(硫)基甲基-2-戊烯-γ-内酯(8)和(Z)-2-苯硫亚甲基-γ-戊内酯(9).合成关键步骤为TMSCl/NaI/H2O/CH3CN体系中化合物(3)的碘氢化和去共轭.
    IgA肾病免疫吸附剂的研究(Ⅱ)
    褚佳强, 俞耀庭, 张卫华, 陈建军, 朱伯儒, 刘景铎
    2003, 24(4):  636-638. 
    摘要 ( )   PDF (14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法活化琼脂糖载体,既起到了活化载体的作用,同时又由于该活化剂分子是长链结构而给载体提供了一定长度的手臂,有利于人免疫球蛋白G(IgG)大分子配基与载体的连接,用该方法制成的免疫吸附剂对高IgA肾病病人血清中IgA进行了吸附研究.通过体外实验条件的优化发现,最高可吸附60%的IgA,同CDI法比较(吸附率可达35%左右),该吸附剂具有较高的吸附效率.
    多羰基甾酮的选择性还原反应研究
    崔建国, 曾陇梅, 苏镜娱
    2003, 24(4):  639-642. 
    摘要 ( )   PDF (46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不同金属离子存在下,多羰基甾酮的甾核及支链上都发生了羰基与硼氢化钠的还原反应,得到具有不同的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的还原产物.
    载铁(Ⅲ)-配位体交换棉纤维素吸附剂对饮用水中砷(Ⅴ)和氟联合去除的研究
    赵雅萍, 王军锋, 陈甫华
    2003, 24(4):  643-647. 
    摘要 ( )   PDF (24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使用新型载铁(Ⅲ)-配位体交换棉纤维素吸附剂,通过静态和动态吸附实验,研究了饮用水中砷酸钠[砷(Ⅴ)]和氟化钠(氟)联合去除的效果和浓度因素的影响以及吸附剂经过反复吸附-洗脱再生-再吸附后性能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该吸附剂能够高效、高选择性地联合去除高砷(Ⅴ)和高氟.吸附柱的饱和吸附容量可高达15mg/g干重,反复使用中饱和体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0.5%,柱处理出水的各项有关指标均符合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特别是砷(Ⅴ)的质量浓度低于0.010mg/L,符合世界健康组织(WHO)推荐的饮用水严格砷标准.说明该吸附剂在砷氟共存的地区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1,3,5-三芳基吡唑类化合物合成的新方法
    王炳祥, 刘玮炜, 胡宏纹
    2003, 24(4):  648-650. 
    摘要 ( )   PDF (40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发现了一种以查耳酮(1a~1g)等不饱和酮(1h)和苯肼为主要原料,二氢铬酸四吡啶合钴(TPCD)为脱氢芳构化试剂,经“一锅法”合成1,3,5-三芳基吡唑(3a~3g)等吡唑类化合物的新方法.合成过程中首先生成的1,3,5-三取代吡唑啉不需要分离,直接在二氢铬酸四吡啶合钴氧化下脱氢芳构化成相应的吡唑类化合物,反应物分子中的碳-碳双键不受加入的二氢铬酸四吡啶合钴影响.该合成方法原料易得,反应条件温和,产率较高(65%~93%).
    研究简报
    二(4-溴苯基)氧化膦的改进合成及其在水溶性膦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
    张天柱, 徐立进, 陈湧, 莫峻, 孙文华
    2003, 24(4):  651-653. 
    摘要 ( )   PDF (17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含吡啶环拟除虫菊酯的合成及其杀虫杀螨活性
    马军安, 黄润秋
    2003, 24(4):  654-656. 
    摘要 ( )   PDF (99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论文
    糖脂功能化聚二乙炔Langmuir-Schaefer薄膜与大肠杆菌的分子识别及动力学过程研究
    范翊, 张立功, 候芳玉, 马保亮, 申德振, 李亚军
    2003, 24(4):  657-661. 
    摘要 ( )   PDF (117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气液界面上研究了α-D-甘露糖苷-十六烷(MC16)与10,12-二十五碳双炔酸混合单分子膜行为,二者具有较好的互溶性.在疏水的玻璃衬底上用Langmuir-Schaefer(LS)薄膜技术制备单层MC16/PDA薄膜,研究了这种仿生薄膜与大肠杆菌jm109的相互作用.大肠杆菌jm109对MC16修饰的聚二乙炔LS薄膜的吸附,使薄膜颜色由蓝色变为红色,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进行定量检测.动力学研究显示比色响应值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3min内即有显著变化,15min后趋于饱和,20min后CR值达到28%,进一步探讨了分子识别的动力学过程.
    水热法制备稳定的发光CdTe材料
    张刚, 于沂, 张皓, 韩宇, 邸岩, 邹永存, 肖丰收, 杨柏
    2003, 24(4):  661-665. 
    摘要 ( )   PDF (30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水热合成技术将表面修饰有羧基的纳米CdTe微粒与表面活性剂和硅源进行自组装,得到了一种与氧化硅复合的稳定的CdTe发光材料.通过一系列表征手段(如TG-DTA,EDX,TEM,荧光光谱和N2吸附)证实了CdTe微粒复合在氧化硅中.进一步通过烧结的方法除去表面活性剂,用稀酸除去金属氧化物,即得到多孔的氧化硅材料.
    稀土-二苯甲酰甲烷、邻菲咯啉固态配合物及其掺杂硅胶共发光效应的光声光谱研究
    杨跃涛, 张淑仪
    2003, 24(4):  662-670. 
    摘要 ( )   PDF (31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Eu(Dbm)3·Phen同核和Eu0.8Ln0.2(Dbm)3·Phen(Ln:Er3+,Y3+)异核固体配合物微晶粉末及其掺杂的SiO2凝胶样品,在300~800nm范围内测定了其光声光谱.结果表明,配合物Eu0.8Er0.2(Dbm)3·Phen,Eu(Dbm)3·Phen和Eu0.8Y0.2(Dbm)3·Phen配体吸收处的光声强度依次减弱;而Eu0.8Y0.2(Dbm)3·Phen和Eu(Dbm)3·Phen配合物掺杂的凝胶则情况相反.研究发现,光声强度与稀土配合物分子中能量传递过程相关,Er3+,Y3+离子的引入改变了三元配合物的弛豫过程,且配合物在粉末状态和凝胶状态的弛豫历程不尽相同.结合荧光光谱,从无辐射跃迁和辐射跃迁的角度分析了标题化合物在两种不同固体状态下的发光性质.
    丙酮团簇的多光子电离解离与结构计算
    胡湛, 金明星, 许雪松, 刘航, 丁大军
    2003, 24(4):  671-674. 
    摘要 ( )   PDF (21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355nm激光多光子电离解离飞行时间质谱观测到在超声分子束中形成的最多为12个分子的团簇离子及其碎片.用密度泛函方法对n=2~5的丙酮团簇结构进行计算,给出了优化构型及其基态能量.结果表明,两个丙酮分子组成团簇时稳定结构为近似垂直构型.3~5个丙酮分子组成团簇时以环状结构最稳定.
    (H2O)2和(HCl)2非线性光学性质的从头计算研究
    王义, 李志儒, 吴迪, 郝希云, 张蛮, 储三阳, 孙家锺
    2003, 24(4):  675-677. 
    摘要 ( )   PDF (71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MP2方法及aug-cc-pVDZ,aug-cc-pVDZ+BF,aug-cc-pVTZ和aug-cc-pVTZ+BF基组对(H2O)2和(HCl)2超分子的静态偶极矩μ0,极化率α0及第一超极化率β0进行计算.采用Counterpoise方法消除基组的重叠误差(BSSE),得到上述物理性质的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贡献,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其中新的长程π型氢键的效应.
    铜簇Cun-和羰基铜簇CunCO-(n=2~7)的结构与光谱性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王延金, 曹泽星, 张乾二
    2003, 24(4):  678-681. 
    摘要 ( )   PDF (27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相对论有效核势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方法研究了Cun-和CunCO-簇的平衡几何构型、稳定性、主要碎片化模式、CO吸附能及其团簇的光谱性质.计算结果表明,奇数簇Cun-的电离势比其相邻偶数簇Cun-的电离势大;奇数的Cu5CO-簇有最大的CO解离能.奇数铜簇阴离子相对较高的稳定性与近似浆汁模型的8电子电子闭壳层效应一致.计算得到的Cun-簇碎片化能量表明,较小Cun-的优势解离通道与其包含Cu原子数目的奇偶性有关,偶数的Cun-簇主要解离为Cu原子和Cun-1-,而奇数Cun-簇易以解离成铜的二聚物Cu2和Cun-2-.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讨论了这些簇的静态极化率和CO吸附性质与簇大小的关系.
    富勒烯衍生物(C36OH)+异构体间的相互转化机理──羟基(OH)的分子内迁移
    许秀芳, 杨作银, 王贵昌, 尚贞峰, 吴本湘, 潘荫明, 赵学庄
    2003, 24(4):  682-685. 
    摘要 ( )   PDF (51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从头算HF/STO-3G方法对(C36OH)+的3种异构体之间的重排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异构体2的热力学稳定性最强;从动力学角度考虑,由异构体1和3转化为2比反方向转化容易得多.结合电荷在碳笼表面的分布,预计动力学上最终在C7和C26位置上发生羟基加成的几率最大,该结论与热力学上预计的跨赤道六元环内羟基1,4-加成所得到的C36(OH)2异构体最稳定的结果一致.
    Ne-HCl势能面和振转光谱的理论研究
    李绛, 朱华, 谢代前, 鄢国森
    2003, 24(4):  686-689. 
    摘要 ( )   PDF (20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CCSD(T)和大基组aug-cc-pVTZ加键函数3s3p2d对Ne-HCl体系的分子间势能面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势能面上有两个势阱,分别对应于线性Ne-ClH和Ne-HCl构型.通过精确求解核运动方程发现,该从头算势能面分别支持5个(对Ne-HCl)和7个(Ne-DCl)振动束缚态.计算得到的振转跃迁频率与实值值吻合.
    临界溶剂化作用对水解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袁佩青, 程振民, 刘涛, 袁渭康
    2003, 24(4):  690-693. 
    摘要 ( )   PDF (132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过渡态及Kirkwood介电模型考察近临界水中醋酸甲酯(MeAc)水解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临界溶剂化作用使本体系在623K附近出现反应活化体积(ΔV)极负值现象,同时反应表观活化能降低至(23.5±8.29)kJ/mol.利用lnkc与反应场的线性关系可修正压力因素对水解动力学的影响,并证实了近临界水介质中MeAc水解SN2反应机理的可靠性.
    钼磷酸铵及钼磷酸掺杂的聚合物电解质
    赵旭, 熊焕明, 丁红, 奚春宇, 陈接胜
    2003, 24(4):  694-697. 
    摘要 ( )   PDF (20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聚氧乙烯(PEO)为基质,掺杂适量的钼磷酸铵或钼磷酸,制备出PEO-(NH4)3PMo12O40及PEO-H3PMo12O40质子导电聚合物电解质膜,测定了其电导率.讨论了加入(NH4)3PMo12O40及H3PMo12O40对PEO构型及Keggin阴离子的影响,分析了PEO-(NH4)3PMo12O40及PEO-H3PMo12O40复合膜质子电导提高的原因.其中PEO-(NH4)3PMo12O40质子导电聚合物电解质复合膜的室温电导率最高可达1.4×10-3S/cm.
    莫来石的低温合成与结构研究
    刘从华, 邓友全, 黄佺, 李强, 高雄厚, 谭争国
    2003, 24(4):  698-702. 
    摘要 ( )   PDF (75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在高岭土中引入质量分数为1%~5%的钒以后,在700℃左右的较低温度下观察到莫来石相的生成,并结合酸、碱抽提反应过程制得较纯的莫来石.进一步研究了低温莫来石点阵参数的测定方法,发现低温钒-莫来石的晶胞体积比常规的高温莫来石大,表明钒进入了莫来石的骨架结构.另外,低温莫来石的形成动力学可表述为钒-高岭石低温共熔体迁移过程.
    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中采用新的实验手段研究煤岩显微组分中的氢键
    李东涛, 李文, 孙庆雷, 李保庆
    2003, 24(4):  703-706. 
    摘要 ( )   PDF (21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首次提出采用小瓷片反应器,结合增大载气流量的方法进行产生挥发组分固体的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实验,研究了两种煤的镜质组和丝质组中的氢键分布及热稳定性.两种显微组分间氢键分布的规律相似;镜质组中SH—N、羧酸二聚体和自缔合羟基等的热稳定性比丝质组中的高.但对OH—N、羟基四聚体和OH—OR2的热稳定性随煤岩组分的变化无明显规律;随着温度的升高,OH-π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于350~380℃达最大值,其中镜质组OH-π的含量增加较快.显微组分中氢键的变化规律反映了其结构上的差异.
    盐酸羟胺络合法制备银溶胶及表面增强拉曼基底
    李小灵, 徐蔚青, 张俊虎, 贾慧颖, 赵冰, 杨柏
    2003, 24(4):  707-710. 
    摘要 ( )   PDF (20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报道了一种制备银溶胶的新方法.用紫外-可见光谱和透射电镜研究了银纳米粒子的形成过程、粒子形状及粒径分布.紫外光谱结果表明,在还原剂中加入碘化银溶胶后立即形成银纳米粒子,开始时粒子的粒径较小,很快聚集成较大的粒子.随着反应的进行,较大的粒子又逐渐碎裂为较小的粒子.同时,粒子的粒径分布逐渐变窄,说明银纳米粒子的形成过程也是粒子粒径均化的过程.透射电镜的研究结果表明,银纳米粒子为形状均一的球形,平均粒径约35nm.将这种银纳米粒子转移到固体基片上可得到活性较高的表面增强拉曼(SERS)基底.
    原位聚合制备聚乙烯/蒙脱土(MMT)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
    杨凤, 赵海超, 张学全, 黄葆同, 冯之榴
    2003, 24(4):  711-714. 
    摘要 ( )   PDF (98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MgCl2在醇中溶解和蒙脱土(MMT)在醇中层间膨胀的特性,制备了MgCl2/TiCl4负载于MMT层间的MMT/MgCl2/TiCl4催化剂,并通过原位聚合合成了聚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经广角X射线衍射(WAX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表明,蒙脱土片层在乙烯聚合过程中发生了层间剥离,以单片层或几片层共存的形式无规地分散于聚乙烯基质中.与分子量相近的纯聚乙烯相比,极低的蒙脱土含量(质量分数<1%)能使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有很大提高.复合材料中蒙脱土片层以纳米尺寸在聚乙烯基质中的良好分布和对聚乙烯分子链运动的限制作用是力学性能提高的主要因素.
    剥离型聚合物-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线性粘弹性计算
    俞炜, 吴增刚, 周持兴, 赵得禄
    2003, 24(4):  715-718. 
    摘要 ( )   PDF (21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二元限制模型的基础上,计算了剥离型聚合物-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线性粘弹性,提出了纳米复合材料在低频下的弹性增加主要是由吸附聚合物链长松弛模式引起的.
    新型含氮、硫纤维素螯合树脂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
    董绮功, 张军平, 李亚荣, 贾婴琦
    2003, 24(4):  719-723. 
    摘要 ( )   PDF (129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稻壳纤维素的氯化产物(CDC)分别与水合肼、乙二胺、二乙烯三胺、三乙烯四胺、丁二胺和己二胺反应,合成了6种含氮纤维素螯合树脂(ADC-1~ADC-6);在碱性条件下用环硫氯丙烷交联ADC合成了6种新型含氮、硫纤维素螯合树脂(TADC-1~TADC-6),研究了合成条件和ADC,TADC树脂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ADC树脂对Cu2+,Cr3+,Ni2+,Hg2+,Zn2+等离子有较好的吸附性,对Hg2+吸附容量可达0.5mmol/g左右;TADC树脂对Ag+,Cu2+,Hg2+等离子有较好的吸附性,对Hg2+和Ag+吸附容量可达1.1mmol/g和1.9mmol/g左右;强酸性条件下,ADC和TADC树脂的吸附容量都降低,它们对金属离子的吸附顺序分别为Hg2+>Cu2+>Ni2+和Ag+>Hg2+>Cu2+,树脂用10%的氨水解吸附可重复使用.
    一种具有可逆光加工特性的偶氮聚电解质的合成与表征
    王国杰, 和亚宁, 王晓工
    2003, 24(4):  724-727. 
    摘要 ( )   PDF (31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一种具有可逆光加工特性的偶氮聚电解质(PAA-AZ),用核磁、热分析、紫外-可见光谱、接触角及GPC等手段对其进行了结构和性能表征.PAA-AZ的旋涂膜用线偏振Ar+激光照射一段时间,在原子力显微镜(AFM)下观测其表面,膜表面形成了规整有序纳米尺寸的三维表面图案表面起伏光栅(起伏深度为100nm).用氦氖激光检测了PAA-AZ旋涂膜一级衍射效率与光照时间的关系.
    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氢键相互作用与链结构关系的变温溶液氢谱研究
    张秋瑾, 陈群
    2003, 24(4):  728-730. 
    摘要 ( )   PDF (19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变温溶液核磁共振氢谱研究了不同组成的乙烯-乙烯醇共聚物在二甲亚砜溶液中的氢键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乙烯醇单元中羟基的信号随温度升高而线性地向高场位移,且不同的三单元组中羟基信号的位移速率不同,表明羟基形成的氢键强度与链结构间存在相关性.
    梯度型聚合物光纤中折射率分布的洛仑兹函数模型应用
    储九荣, 温序铭, 丁文, 徐传骧
    2003, 24(4):  731-734. 
    摘要 ( )   PDF (20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洛仑兹函数对梯度型聚合物光纤(棒)中折射率分布曲线进行模拟,建立折射率分布的洛仑兹函数模型.该模型只需掺杂物的初始浓度、分子体积和聚合温度3个基本参数.利用该模型对各种高折射率的掺杂物掺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制备的梯度型聚合物光纤中的折射率分布进行了预测,发现掺杂物的折射率比分子体积对折射率梯度的影响更大;惰性掺杂物中二苯硫(DPS)掺杂效率最高;共聚掺杂物中苯甲酸乙烯酯(VB)掺杂效率最高.
    芳茂铁阳离子聚合光引发剂引发活性研究
    王涛, 黄毓礼, 师树简
    2003, 24(4):  735-738. 
    摘要 ( )   PDF (60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7种不同芳烃结构的芳茂铁四氟硼酸盐作为阳离子紫外光聚合和光固化引发剂在环氧体系中的光引发活性,其中[C5H5Fe2,5-(CH3)2CO-C6H3]BF4(Ⅵ)和[CH3CO-C5H4Fe2,4-(CH3)2-C6H4]BF4(Ⅶ)为新物质.研究发现,这7个芳茂铁四氟硼酸盐在370和450nm附近均有较强吸收;芳环上引入共轭CC和共轭CO使吸收峰发生红移,且使摩尔消光系数和感光速度均有所提高,更适合于以高压汞灯为辐射光源的长波紫外固化;芳茂铁四氟硼酸盐可以引发环氧树脂、脂环族和脂肪族缩水甘油基环氧单分子,通过加热或使用有机过氧化物[如过氧化苯甲酰(BPO)]可明显提高环氧化合物的聚合速度.
    氧化-还原引发剂引发苯乙烯超浓乳液聚合的研究
    张洪涛, 操建华, 王岸林
    2003, 24(4):  739-744. 
    摘要 ( )   PDF (59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过氧化羟基二异丙苯(CHPO)和四乙烯五胺(TEPA)为氧化-还原引发剂,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十六醇(CA)为共乳化剂,通过超浓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聚苯乙烯乳胶粒子.探讨了乳化剂浓度及配比、分散相体积分数、引发剂种类、引发剂浓度及配比和温度等各因素对乳液稳定性、聚合速率、乳胶粒子大小、形态及分布的影响.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了乳胶粒子的形态,用粘度法测定了聚苯乙烯的粘均分子量.考察了苯乙烯进行超浓乳液聚合的反应动力学,求得在30℃时聚合速率方程为Rp=K[M]0.36[I]0.49[E]0.72,表观活化能为19.72kJ/mol.所得乳胶粒子的直径在0.1~0.3μm之间,粘均分子量在2×106~4×106之间.为低温下实现超浓乳液薄层聚合提供了参考数据.
    研究简报
    超亲水TiO2和TiO2-SiO2表面的动态润湿性
    冯文辉, 管自生, 蒋峰芝, 张金彪, 宋延林, 江雷
    2003, 24(4):  745-747. 
    摘要 ( )   PDF (50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阴离子、基团转移及自由基聚合方法合成旋光性聚甲基丙烯酸薄荷酯
    徐永安, 薛宏, 张所波, 高连勋, 丁孟贤
    2003, 24(4):  748-750. 
    摘要 ( )   PDF (49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聚丁二烯形变中内能贡献的预报
    孙娟, 杨小震
    2003, 24(4):  751-752. 
    摘要 ( )   PDF (23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