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31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0-07-10
    目次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年第31卷第7期目次
    2010, 31(7):  0. 
    摘要 ( )   PDF (354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快报
    利用电子自旋共振技术捕捉烯类单体双光子聚合反应的自由基信号
    赵宁, 孙渝明, 张元红, 张宝芹, 于晓强, 蒋民华
    2010, 31(7):  1285-1287. 
    摘要 ( )   PDF (73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通过生长单晶体的方式提纯引发剂. 实验结果表明, 双光子聚合有明确的自由基信号, 属于自由基历程, 单体和自由基间的能量转移是生成自由基的关键因素.
    在导电高分子薄膜表面沉积密度可控的银纳米粒子
    黄春玉,卜凤泉, 马任平, 齐殿鹏, 吕男
    2010, 31(7):  1288-1290. 
    摘要 ( )   PDF (225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研究了银纳米粒子在聚苯胺薄膜表面的沉积行为, 分别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测试手段进行了表征, 对不同沉积时间的复合膜表面银纳米粒子的覆盖度, 进行了统计分析, 并实现了银纳米粒子在聚苯胺图案上的选择性沉积.

    研究论文
    静电纺丝技术制备Gd3Ga5O12∶Eu3+多孔发光纳米带
    刘莹, 王进贤, 董相廷, 刘桂霞
    2010, 31(7):  1291-1296. 
    摘要 ( )   PDF (197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PVP/[Gd(NO3)3+Ga(NO3)3+Eu(NO3)3]复合纳米带, 将其进行热处理, 得到了Gd3Ga5O12:Eu3+(简称GGG:Eu3+)多孔发光纳米带. 采用XRD, SEM, TEM, TG-DTA, FTIR和荧光光谱等技术对样品进行了表征. PVP/[Gd(NO3)3+Ga(NO3)3+Eu(NO3)3]复合纳米带为非晶态, 经800 ℃焙烧8 h后, 获得了单相石榴石型的GGG:Eu3+纳米带, 属于立方晶系, 空间群为Ia3d. 复合纳米带表面光滑, 尺寸均一, 平均宽度约10 μm, 厚度约为100 nm, 彼此没有交联; 经800 ℃焙烧后GGG:Eu3+多孔纳米带平均宽度约2.5 μm, 厚度30 nm, 长度大于500 μm, 呈多孔网状多晶结构. 当焙烧温度高于700 ℃时, 复合纳米带中DMF、有机物和硝酸盐分解挥发完全, 总失重率为93.1%. 焙烧温度为800 ℃时, 生成了纯净的无机氧化物. 在254 nm的紫外光激发下, GGG:Eu3+纳米带发射出主峰位于591 nm的明亮红光, 属于Eu3+5D07F1跃迁. 对GGG:Eu3+纳米带形成机理进行了讨论.

    由钛酸盐纳米带水热制备锐钛矿型TiO2纳米带
    刘扬, 嵇天浩, 周吉, 李丽, 孙家跃
    2010, 31(7):  1297-1302. 
    摘要 ( )   PDF (482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水热处理具有层状结构的钛酸钠纳米带或钛酸纳米带转化为锐钛矿型TiO2的制备过程、难易程度和相转化机理. 实验结果表明, 当水热反应温度和时间分别在160 ℃ 和24 h以内, 钛酸钠纳米带很难完全转化为锐钛矿型TiO2, 若升高反应温度并延长反应时间, 则可制得纯的锐钛矿型TiO2, 但纳米带形貌被严重破坏; 当水热反应温度和时间分别为160 ℃ 和16 h时, 1次酸洗的钛酸纳米带能够完全转化为锐钛矿型TiO2, 若钛酸纳米带经过3次强酸浸泡, 则在160 ℃下相转化时间就会缩短到12 h, 所有钛酸纳米带在转化为TiO2后的形貌仍为纳米带, 但经3次酸浸后生成的TiO2纳米带表面更光滑. 讨论了钛酸钠纳米带或钛酸纳米带转化为锐钛矿型TiO2的相转化机理.

    生物分子辅助溶剂热合成硫化锑纳米棒
    钟家松, 向卫东, 刘丽君, 杨昕宇, 蔡文, 张景峰, 梁晓娟
    2010, 31(7):  1303-1308. 
    摘要 ( )   PDF (348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SbCl3L-胱氨酸为反应原料, 采用溶剂热法在170 ℃反应12 h, 制得硫化锑(Sb2S3)纳米棒. X射线衍射(XRD)、能量分散光谱(ED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表明所得产物为典型的Sb2S3正交结构.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显示, Sb2S3纳米棒长为3~6 μm, 平均直径约为150 nm. 讨论了不同反应时间对Sb2S3的形成及其形貌的影响, 并根据实验结果对所合成的一维纳米棒可能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新型β-双链桥连双卟啉的合成及光敏活性
    黄齐茂, 李志远, 潘威, 潘志权, 邓鹏星, 肖欣
    2010, 31(7):  1309-1313. 
    摘要 ( )   PDF (95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设计合成了一种β-双链桥连双卟啉及其Cu(Ⅱ), Ni(Ⅱ), Zn(Ⅱ)配合物, 通过1H NMR, MS, IR, UV和元素分析进行了表征. 以1,3-二苯基异苯并呋喃(DPBF)为猝灭剂测试了β-双链双卟啉产生单线态氧的能力; 通过DNA凝胶电泳比较了其对pBR322质粒DNA的光敏切割效果; 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研究了其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 光敏剂β-双链双卟啉具有较强的产生单线态氧能力, β-双链桥连使双卟啉对pBR322质粒DNA具有较好的光敏切割效果, 与DNA有较强的结合能力.

    通过一步萃取将组蛋白分为多个亚组分的蛋白质组预分离方法的建立
    白海鑫, 刘小花, 杨帆, 杨秀荣, 汪尔康
    2010, 31(7):  1314-1321. 
    摘要 ( )   PDF (132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基于正丙醇、氯化钠和水的双水相体系用于蛋白质组的预分离研究, 并考察了体系酸度及在不同浓度的盐、正丙醇及蛋白质存在时该双水相体系对蛋白质的分离效果. 将经该双水相体系预分离过的蛋白质组样品在未与成相试剂分离的条件下直接用于凝胶电泳分析. 结果表明, 该双水相体系可通过一步萃取将蛋白质组样品分为3个亚组群. 该蛋白质组预分离方法简单、快速、成本低, 并具有生物相容性、可连续操作性、无需昂贵复杂仪器以及在进行电泳分析前无须(或易于)将目标蛋白与成相试剂分离等优点. 该蛋白质组预分离方法的建立在蛋白质组学和方法学方面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基于锁核酸的高选择性新型分子信标
    王青, 崔亮, 羊小海, 王柯敏, 何磊良
    2010, 31(7):  1322-1326. 
    摘要 ( )   PDF (45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在分子信标的错配位点修饰锁核酸, 不仅可有效地改善其单碱基错配识别能力, 还可提高检测灵敏度. 因而有望发展成为一种通用的提高分子信标单碱基错配识别能力的方法.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测定生长抑素含量
    高锦航, 刘瑞, 童欢, 李献, 强鸥 , 唐承薇
    2010, 31(7):  1327-1331. 
    摘要 ( )   PDF (34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生长抑素(SST)含量的方法, 在pH=5.0, SST浓度为75 μg/mL的最佳偶联条件下, SST在CM5芯片上的偶联值为1231.7 Response unit(RU). 选择117.7 nmol/L作为固定的大分子量抗体浓度, 用抗原-抗体-抗原结合法检测SST纯品, 在20~2000 pg范围内, SST纯品含量和RU值之间可建立直线相关的标准曲线, R=-0.824, p<0.05, 变异系数CV=1.3%. 所建立的方法测定SST含量的范围为20~2000 pg, 重复性好且可随时检测, 有望用于SST的临床即时检测.

    人参与附子、黄连配伍的HPLC-ESI-MS研究及抗氧化活性测定
    杜芹芹, 张旭, 宋凤瑞, 刘志强, 刘淑莹
    2010, 31(7):  1332-1336. 
    摘要 ( )   PDF (41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与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HPLC-ESI-MS)对不同比例的人参与附子或黄连的水煎液、药渣和沉淀进行研究, 共鉴定了8种人参皂苷, 发现加入附子或黄连后, 溶液中人参皂苷含量明显减少, 进一步研究证明附子或黄连中的某些成分阻止了皂苷的溶出; 同时以抗坏血酸作对照, 应用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测定法(FRAP)测定了人参单煎液及人参与附子、黄连共煎液中正丁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 结果证明, 共煎液中正丁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高于人参单煎液, 同时也高于人参与附子或黄连单煎混合液的抗氧化活性, 但水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有所不同, 这可能与煎煮过程中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截短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构象研究
    聂新华, 张涛, 李元, 郑学仿, 曹洪玉, 唐乾
    2010, 31(7):  1337-1341. 
    摘要 ( )   PDF (218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截短胰高血糖素样肽-1(sGLP-1)不仅具备刺激胰岛β细胞增生和降低血糖的功能, 而且半衰期较长, 具有非常好的新药开发前景. 为了阐明sGLP-1的功能, 本文运用圆二色光谱和荧光光谱探究了sGLP-1在不同条件下的构象, 结果表明, sGLP-1在磷酸盐缓冲液中主要呈无规则构象, 螺旋含量很低; 在含十二烷基硫酸钠或三氟乙醇的磷酸盐缓冲液中主要呈螺旋构象. 溶液pH值和温度变化对sGLP-1的构象影响显著. sGLP-1保留了结合并激活受体的关键残基, 在受体的诱导下, 在体内形成正确构象, 从而结合并激活受体, 发挥它的功能. 研究结果表明, 适当缩短GLP-1 C端片段, 能获得作用时间长、效力高的GLP-1类似物.

    Verbenachalcone的另法全合成
    张应鹏, 陈宇涛, 杨云裳, 关晓
    2010, 31(7):  1342-1345. 
    摘要 ( )   PDF (26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一种新的简便方法对Verbenachalcone进行全合成, 针对目标物的结构特征, 将其切为2个合成片段, 即化合物4和6, 然后再将2个片段连接. 从对羟基苯甲醛(2)开始经过溴代、乙酰化、Ullmann反应、甲氧甲基化、羟醛缩合、脱保护和催化加氢等7步反应完成了标题化合物的全合成, 总收率为39.1%, 合成的关键步骤是3-溴-4-羟基苯甲醛(3)和香兰素进行的Ullmann反应. 关键中间体与最终产物的化学结构经1H NMR, 13C NMR和ESI-MS等表征确认.

    放线菌素D新类似物的设计、合成与体外抗肿瘤活性
    张邦治, 王凯荣, 王则周, 李欣檑, 王小丽, 倪京满
    2010, 31(7):  1346-1352. 
    摘要 ( )   PDF (39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提高临床抗肿瘤药物放线菌素D(AMD)的抗肿瘤效果和治疗指数, 在AMD构效关系研究基础上, 设计全合成了包括9个新类似物在内的两类共13个AMD类似物. 保持环肽2位D-Val不变, 环肽5位分别用Sar, D-Me-Leu和Me-Ile等氨基酸替换以改变侧链基团长度, 合成了类似物8b~8e; 以环肽2位D-Phe替换的低毒性类似物[D-Phe2]2AMD为基础, 在环肽5位进行氨基酸替换, 改变侧链基团长度和空间指向, 并引入芳香族氨基酸等, 合成了类似物8f~8m. 优化了类似物的合成中的反应条件, 提高了五肽环化产率, 避免了消旋产物的生成. 所有类似物经[α]D, 1H NMR和高分辨质谱表征后, 采用MTT法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 结果表明, 保留环肽2位D-Val及延长5位氨基酸侧链基团能显著提高类似物的抗肿瘤活性, 而2位D-Phe替换后类似物的抗肿瘤活性普遍下降.

    新型丁二炔-二酰胺大环化合物的合成及与TTF和DNP在溶液中的络合行为
    周松根, 陈木娟, 唐明飞, 蒋腊生, 徐志锴, 张素辉, 梁吉东
    2010, 31(7):  1353-1359. 
    摘要 ( )   PDF (46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三甘醇和四甘醇出发, 经炔丙基烷基化、Mitsunobu反应和Eglinton偶联反应3步合成了2个含均苯四甲酸二酰亚胺结构单元以及丁二炔结构单元的大环化合物, 关环产率分别为81%和85%. 大环化合物及中间体的化学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碳谱、低分辨质谱、高分辨质谱或元素分析等确认. 通过氘代丙酮中1H NMR实验以及氯仿中紫外滴定实验研究了这类大环化合物与客体分子四硫富瓦烯(TTF)和1,5-二甲氧基萘(DNP)在溶液中的相互作用, 结果发现, 大环化合物的核磁化学位移及紫外光谱均发生变化. 通过得到的主-客体间的络合常数可知, 此类新型大环化合物与TTF和DNP之间有一定的络合作用.

    联苯基团修饰的联茚满二羟基烯二酮的合成与性质
    韩杰, 王娟玉, 庞美丽, 孟继本
    2010, 31(7):  1360-1364. 
    摘要 ( )   PDF (29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联苯基团修饰的联茚满二羟基烯二酮2a和2b, 研究了其光致变色、光致自由基和液晶性质, 讨论了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两种目标化合物在固态下均具有光致变色和光致自由基性质, 但都不具有液晶性质. 当联苯基团与联茚满二羟基烯二酮母体结构单元之间的烷氧基链较短时, 光致变色现象更显著.

    1-乙酰基-3-(2-羟基-4,6-二甲氧基苯基)-5-苯基-2-吡唑啉的合成及锌离子探针的研究
    杨安博, 徐助雄, 吴婧, 冯玉英, 王炳祥
    2010, 31(7):  1365-1368. 
    摘要 ( )   PDF (101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设计合成了1-乙酰基-3-(2-羟基-4,6-二甲氧基苯基)-5-苯基-2-吡唑啉(4), 测试了其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 研究了其对锌离子的选择性识别作用. 结果表明, 化合物4作为锌离子荧光探针, 受常见离子的干扰较小, 对于锌离子有着较高的选择性和较低的检出限.

    枝化二阶非线性发色团分子的合成及在聚合物体系中的电光性能
    陈卓, 高武, 李晓东, 甄珍, 刘新厚
    2010, 31(7):  1369-1374. 
    摘要 ( )   PDF (38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设计合成了一类以2-二氰基次甲基-3-氰基-4,5,5-三甲基-2,5-二氢呋喃(TCF)为受体、己氧基取代噻吩为π电子桥的新型有机非线性光学化合物, 并利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以及质谱对化合物分子结构进行了鉴定, 同时对此类化合物在有机聚合物体系中的电光性能进行了表征和研究. 结果发现, 该类发色团分子与聚合物相容性好, 电光活性高, 并且随着发色团分子在聚合物体系中浓度的升高, 聚合物体系的宏观电光活性也有所提高, 甚至当发色团的掺杂质量分数高达47.2%时, 体系的电光活性仍呈上升趋势, 显示了该发色团的静电相互作用得到了明显抑制. 此时测得聚合物体系的电光系数为30 pm/V(1310 nm).

    含硫甲基的芴-苯结构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能
    张展, 张利锋, 薛芸蓉, 杨榆, 冀海英, 陆嘉星, 王欢, 高国华
    2010, 31(7):  1375-1380. 
    摘要 ( )   PDF (116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双Suzuki偶联反应一步合成了2种含硫甲基的芴-苯结构化合物2,7-二(4-硫甲基苯基)-9,9-二己基-芴(a)和2,7-二(2,6-二甲基-4-硫甲基苯基)-9,9-二己基-芴(b). 紫外-可见和荧光光谱以及分子轨道理论计算表明, 位阻较小的化合物a具有更好的共轭性能, 其最大紫外-可见吸收波长达到351 nm, 比两端苯基含4个邻位取代基的化合物b红移了38 nm; 化合物a的最大荧光发射波长达到410 nm, 为典型的蓝光化合物, 比化合物b红移了43 nm. 化合物ab都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 分别为59%和65%, 在光电材料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新型水溶性不对称五甲川菁染料的合成、光稳定性及蛋白质的荧光标记
    王丽, 彭孝军, 戴彬, 王炳帅, 刘飞, 强新新
    2010, 31(7):  1381-1385. 
    摘要 ( )   PDF (36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并表征了系列水溶性五甲川菁染料, 研究了其在不同溶剂中的光谱性能. 结果表明, 染料在水中的最大吸收和荧光光谱在647~665 nm波长范围内, 荧光量子产率达到0.1左右. 考察了N位取代基对染料水溶液光稳定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N原子上引入带有苯环结构和大体积的磺酸基, 可以提高染料的光稳定性. 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结果表明, 染料4a的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活性酯标记牛血清白蛋白(BSA)的检测限为1.2×10-8 mol/L, 与紫外检测相比, 检测灵敏度提高了近2个数量级.

    聚合物分散剂对氟虫脲水悬浮剂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冯建国, 路福绥, 陈甜甜, 张树芹, 李慧
    2010, 31(7):  1386-1390. 
    摘要 ( )   PDF (37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测定药物颗粒界面Zeta电位和平均粒径, 研究了聚合物分散剂苯乙烯磺酸聚合物钠盐(GY-D08)用量、pH和盐离子对氟虫脲水悬浮剂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分散剂GY-D08的加入量与水悬浮剂分散效果密切相关, 制备质量分数为5%氟虫脲水悬浮剂的GY-D08最佳用量为2%, GY-D08用量过多或过少都会使分散效果下降; pH影响分散剂GY-D08在水中的电离能力, 当pH=9时, GY-D08分子完全电离, 能为颗粒提供较大的静电位阻, 水悬浮剂分散稳定性最好; Mg2+或Ca2+压缩颗粒界面的双电层, 降低Zeta电位, 使颗粒因带电量减少而聚结, 导致水悬浮剂分散稳定性变差, 且Mg2+或Ca2+浓度愈大, 其分散稳定性愈差; 当离子浓度相同时, Ca2+压缩双电层的能力比Mg2+强, 添加Ca2+后的水悬浮剂的分散稳定性更差.

    铜卟啉-TiO2复合光催化剂制备及降解4-NP的研究
    吕向菲, 李珺, 王晨, 段明玥, 刘惊宙, 刘瑞平, 张逢星
    2010, 31(7):  1391-1397. 
    摘要 ( )   PDF (127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取代基数目不同的3种铜卟啉配合物, 并与纯锐钛矿型TiO2作用, 得到相应的铜卟啉敏化TiO2复合光催化剂.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考察了铜卟啉-TiO2复合光催化剂的形貌特征, 紫外-可见光谱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表明, 铜卟啉负载于TiO2表面, 未改变TiO2的晶型. 可见光降解4-硝基苯酚(4-NP)实验结果表明, 复合催化剂性质稳定, 可多次重复使用, 卟啉环外围极性取代基数目越多, 铜卟啉光敏化效果越好.

    固体酸催化烯烃改性生物油酚类化合物研究
    杨续来, Charles U. Pittman Jr., 朱锡锋
    2010, 31(7):  1398-1404. 
    摘要 ( )   PDF (157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取生物油中含量较高的愈创木酚、儿茶酚和苯酚为酚类模型化合物, 以蒙脱土K-10负载的Cs2.5H0.5PW12O40为固体超强酸催化剂, 苯酚/1-辛烯烷基化反应为探针, 考察了催化剂负载量, 反应温度及物料摩尔比等因素对酚类烷基化反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60~100 ℃范围内, 30%Cs2.5H0.5PW12O40/K-10对苯酚烷基化反应具有很好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 原料摩尔比为1时苯酚氧烷基化产物的选择性最好. 愈创木酚中甲氧基的位阻效应使其转化率在相同条件下比苯酚低很多, 相应氧烷基化产物的选择性也很低. 儿茶酚与1-辛烯反应主要生成单羟基氧烷基化产物, 100 ℃ 时选择性仍高达96%. 升高温度有利于烷基化改性反应的进行, 但产物中氧烷基化产物的选择性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

    SDS/正戊醇-二甲苯-水(盐水)拟三元体系相图和电导研究及纳米ZnO的制备
    朱艳, 魏宁波, 原帅, 肖兵
    2010, 31(7):  1405-1409. 
    摘要 ( )   PDF (74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验绘制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正戊醇(n-C5H10OH)-二甲苯[C6H4(CH3)2]-水[或Zn(NO3)2溶液]四组分微乳液体系在不同温度时的拟三元相图. 测定了电导率随水(或盐溶液)含量变化的规律, 电导的规律与相图吻合. 依据电解质理论探讨了微乳液的微观结构, 研究表明, 温度对油包水(W/O)反相微乳液区域影响不大, 电解质的加入对油包水(W/O)反相微乳液区域影响较大. 通过SDS/正戊醇-二甲苯-H2O及SDS/正戊醇-二甲苯-盐水的拟三元体系的相图观察及实验研究, 选择乳化剂(SDS/正戊醇)与二甲苯质量比为4:6的微乳液作为最佳条件, 制备出了ZnO纳米粒子.

    电化学方法固定CO2用于2-羟基-2-(4-甲氧基苯基)-丙酸甲酯的合成
    张凯, 吴腊霞, 胡磊磊, 丁小燕, 王欢, 陆嘉星
    2010, 31(7):  1410-1415. 
    摘要 ( )   PDF (46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一室型电解池中, 以饱和CO2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液, Mg为牺牲阳极, 不锈钢、钛、铜、镍和银为工作电极, 通过电化学方法固定CO2, 在恒电流电解的条件下研究了对甲氧基苯乙酮的电羧化反应, 得到了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2-羟基-2-(4-甲氧基苯基)-丙酸甲酯. 电羧化产率受支持电解质种类、电极材料、电流密度、电解电量和反应温度等影响. 经过反应条件的优化, 目标产物在恒定电流密度为5.0 mA/cm2的条件下产率达到63%. 同时, 以玻碳电极-Pt丝螺旋电极-Ag/AgI/I-为三电极体系, 研究了对甲氧基苯乙酮的电化学行为, 根据底物在通入CO2前后循环伏安图的变化推测了对甲氧基苯乙酮的电羧化反应机理.

    CO2与2-丁醇二元系统的高压相平衡模型
    王琳, 罗建成, 李入林, 陈开勋
    2010, 31(7):  1416-1420. 
    摘要 ( )   PDF (41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固定体积可视观察法测定了在323.2~353.2 K温度范围内2-丁醇在CO2中高压相平衡数据. 运用Peng-Robinson状态方程(PR)和van der Waals-2混合规则建立了相平衡模型, 并运用Chrastil半经验方程建立了溶解度方程. 通过优化计算得到了状态方程中的模型参数, 同时得到的Chrastil溶解度方程为c=ρ3.3617·exp(-2198.8193/T+6.5545). 二元体系的溶解热为-18.2809 kJ/mol.

    炭载Pd-Pb合金纳米粒子对甲酸电催化氧化的影响
    奚彩明, 陈煜, 周益明, 唐亚文, 陈凤凤, 陆天虹
    2010, 31(7):  1421-1425. 
    摘要 ( )   PDF (95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浸渍还原方法制备了具有不同化学计量比的炭载Pd-Pb合金纳米粒子催化剂. XRD和TEM测试结果表明, Pd-Pb合金纳米粒子的晶格常数随Pb元素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应的粒子尺寸随Pb元素含量的增加而减小. 循环伏安、CO溶出和计时电流等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 炭载Pd-Pb合金纳米粒子催化剂对甲酸氧化的电催化活性随Pb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Al含量对Pt-S2O82-/ZrO2-Al2O3型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异构化性能的影响
    宋华, 董鹏飞, 张旭
    2010, 31(7):  1426-1430. 
    摘要 ( )   PDF (46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向S2O82-/ZrO2催化剂中同时引入适量的Pt和Al2O3, 制备出了具有较高催化性能和高稳定性的Pt-S2O82-/ZrO2-Al2O3型固体超强酸催化剂. 以正戊烷异构化反应为探针, 考察了Al含量对催化剂的异构化性能的影响, 并采用XRD, BET, FTIR, TPR, TG-DTA, NH3-TPD和ICP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Al能够延迟ZrO2的晶化温度, 抑制硫的分解; Al能够增加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增强硫氧键的结合, 提高催化剂的还原性能, 增加催化剂的酸强度和酸总量. 当Al2O3质量分数为2.5%时, Pt-S2O82-/ZrO2-Al2O3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最高, 正戊烷异构化收率可达60.02%, 选择性在98.2%以上.

    分子在ITQ-3分子筛窄孔道内扩散的过渡态理论模型
    霍瑞霞, 刘俊, 杨晓峰, 秦张峰, 王建国
    2010, 31(7):  1431-1435. 
    摘要 ( )   PDF (55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立了一个基于过渡态理论的分子在ITQ-3窄孔道方向扩散的模型. 该模型中, 由于分子从空腔中的一个吸附位越过势垒到相邻的另一个空腔中的吸附位需要克服很大的势垒能, 因而分子在势垒处可以简化处理为只存在排斥势, 可得到扩散系数依赖温度和Lennard-Jones作用参数的解析关系. 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CF4在ITQ-3上扩散进行了模拟并验证了解析关系的合理性. 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得到的扩散活化能、势垒能和吸附位势能与实际值相吻合. 模拟结果也显示了扩散系数依赖于附载量, 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模式. 扩散活化能的计算证实了这一变化机理, 即当附载量增加时, 由于处于空腔中的分子彼此抬高了势能, 降低了扩散活化能, 使得扩散系数随附载量的增加而增大, 之后由于堵塞效应, 扩散系数随附载量的增加而逐步减小.

    六元碳环邻位对称取代的Λ-型分子非线性光学系数的计算
    罗姗姗, 仇永清, 刘春光, 孙世玲, 王荣顺
    2010, 31(7):  1436-1441. 
    摘要 ( )   PDF (69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BHandHLYP /6-31G*方法, 对3类含有六元碳环的Λ-型分子的几何构型进行优化. 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 结合有限场方法(FF)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对分子的二阶非线性光学(NLO)活性及电子吸收光谱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在拐点处环己烷的构象不同时, 分子电荷分布、偶极矩、极化率、二阶NLO系数和电子吸收光谱等变化很小. 以苯环为拐点片段的分子有所不同, 当支链取代基R增大时, 以苯环为拐点片段分子的极化率和二阶NLO系数增加明显.

    Ar-S2(B3Σu-X3Σg-)体系跃迁偶极矩的从头计算
    盖志强, 于俊华, 闫冰, 于欣, 李瑞, 潘守甫, 冯伟, 陈德应
    2010, 31(7):  1442-1445. 
    摘要 ( )   PDF (60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多参考组态相互作用方法计算了Ar-S2团簇, 得到了Ar-S2(X3Σg-)与Ar-S2(B3Σu-)的势能曲面; 计算并讨论了Ar原子与S2分子的相对位置R与S2(B3Σu-X3Σg-)跃迁矩变化的关系; 分析了Ar对S2分子轨道的压缩和诱导偶极矩随R的变化, 以及其在高压脉冲快放电激励S2分子激光器实验中对实现S2分子发光的影响.

    氯代苯阳离子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程建波, 刘怀成, 李文佐, 李庆忠, 于健康, 宫宝安, 孙家锺
    2010, 31(7):  1446-1450. 
    摘要 ( )   PDF (34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B3LYP方法及6-311G(d,p)和6-311+G(d,p) 基组, 对12种氯代苯阳离子进行了理论研究, 优化其电子基态的结构, 计算了对应分子的垂直电离势(VIP)和绝热电离势(AIP). 依据Jahn-Teller理论, 确定了1,3,5-C6H3Cl3+和C6Cl6+离子分别具有C2v(2B1)和D2h(2B2g)结构(对应分子分别为D3hD6h结构). 其余10个离子的构型的对称点群与对应分子相同, 但构型参数值有明显差别. 用B3LYP方法计算的各氯代苯分子的垂直电离势和绝热电离势与实验值符合得很好.

    聚乙丙交酯电纺纳米纤维膜的等离子体改性及性能研究
    聂华荣, 江青松, 韩志超, 贺爱华
    2010, 31(7):  1451-1455. 
    摘要 ( )   PDF (195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等离子体表面处理的方法, 通过正交实验设计, 以纤维膜表面引入的氮含量为响应变量, 确定了NH3等离子体改性PLGA电纺纤维膜的最佳条件, 并在PLGA纤维膜表面成功地引入了功能性氨基基团. 研究结果表明, 改性后PLGA电纺纤维膜的力学性能有所降低, 但表面亲水性明显增强.

    含氮杂冠醚和核酸碱基双亲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
    张瑀健, 何振峰, 李国文
    2010, 31(7):  1456-1460. 
    摘要 ( )   PDF (77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设计合成了含氮杂冠醚和胸腺嘧啶的双亲聚合物聚[N,N-二乙氧基-1,10-二氮杂-18冠-6-5-甲基-胸腺嘧啶-异酞酸酯](PCTSE). 用SEM观测到其在水溶液中自发聚集成直径为150~220 nm的纳米球; 用动态光散射测得PCTSE纳米球水溶液的粒径分布主要集中在130~240 nm, 用FTIR研究了PCTSE/腺嘌呤中胸腺嘧啶与底物腺嘌呤的分子识别作用, 结果表明, 聚合物中胸腺嘧啶环上C4=O伸缩振动峰从1670 cm-1位移至1664 cm-1, 表明胸腺嘧啶与腺嘌呤间形成了氢键. 变温红外光谱表明, 该峰又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向高波数位移, 最后位移到识别前的1670 cm-1处, 表明所形成的氢键断裂.

    可溶性共聚型聚苯并咪唑的合成及性能
    盛丽, 徐宏杰, 房建华, 印杰
    2010, 31(7):  1461-1464. 
    摘要 ( )   PDF (32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对苯二酚和对氟苯甲腈为原料, 合成了1,4-二(4-羧基苯氧基)苯, 并与4,4′-二羧基二苯醚作为共聚单体与3,3′-二氨基联苯胺反应合成了共聚型聚苯并咪唑, 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热重分析等手段对聚合物的结构及热性能进行了分析. 研究了聚合物的黏度、溶解性、成膜性及聚合物薄膜的力学性能.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二聚和三聚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表面性质
    杨芳, 黎钢, 张松梅, 祁健, 刘荣, 徐念
    2010, 31(7):  1465-1470. 
    摘要 ( )   PDF (48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系列壬基酚聚氧乙烯醚二聚表面活性剂(DNP)和三聚表面活性剂(TNP), 用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并用表面张力法和稳态荧光法对DNP和TNP的表面性能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随着氧乙烯(EO)单元数的增长, DNP和TNP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值逐渐增大; DNP和TNP的cmc值较相应的单体壬基酚聚氧乙烯醚表面活性剂(NP)明显降低, 显示了较高的表面活性、吸附能力和润湿能力.

    P(MMA-co-MAh)-g-mPEG的合成及环境敏感性
    刘丽, 刘晓丽, 杨猛, 刘凤岐
    2010, 31(7):  1471-1474. 
    摘要 ( )   PDF (30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偶合接枝法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马来酸酐(MAh)无规共聚物上接枝不同含量的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 合成具有pH敏感和温度敏感的两亲接枝共聚物P(MMA-co-MAh)-g-mPEG, 并对其进行了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表征. 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了接枝共聚物水溶液的透光率, 结果表明, 接枝聚合物的水溶液呈现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 其LCST值对环境pH值和无机盐等因素敏感, 并可通过控制亲水侧链含量来调节.

    聚倍半硅氧烷复合超支化聚酯的结构及相容性
    吴节莉, 赵辉鹏, 陈群, 何琳, 徐敏
    2010, 31(7):  1475-1479. 
    摘要 ( )   PDF (120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三羟甲基丙烷(TMP)为内核, 二羟甲基丙酸(DMP)为支化单元用准一步法合成了重均分子量为12100的第四代端羟基脂肪族超支化聚酯G4, 并与聚甲基三乙氧基硅烷(PMSQ)共混制备出一系列不同质量分数的复合物. 利用固体核磁共振(NMR)等方法表征了各个样品的结构和反应程度, 并通过测量1H T1ρ值发现超支化聚酯与聚倍半硅氧烷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容性, 相容尺寸为3~5 nm.

    以铱配合物为核、3,6-咔唑为枝的超支化电磷光聚合物的合成与发光性能
    应磊, 王磊, 张安琪, 许运华, 杨伟, 曹镛
    2010, 31(7):  1480-1484. 
    摘要 ( )   PDF (40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Suzuki缩聚反应制备了以铱配合物为核、3,6-咔唑为枝的超支化电磷光聚合物(PCzIrMppy1和PCzIrMppy3). 超支化聚合物PCzIrMppy3的光致发光量子效率为62%, HOMO能级为-5.22 eV, 接近阳极ITO/PEDOT∶PSS的能级(-5.20 eV), 表明其优异的空穴注入性能. 以PCzIrMppy3聚合物为发光层制备的绿光电磷光电致发光器件ITO/PEDOT∶PSS/Emissive layer/CsF/Al的最大电流效率为10.4 cd/A, 最大亮度为34758 cd/m2. 此外, 器件的效率随电流密度的衰减较慢, 说明这种超支化结构可有效减少高电流密度下的浓度猝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