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编委会
青年执行编委
编辑部简介
征稿简则
在线期刊
网络首发
优先出版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2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5-02-10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论文
三元添加剂水溶液体系合成亚微米硫化锌空心球
曹洁明, 邓少高, 冯杰, 郭静, 张防, 陶杰
2005, 26(2): 199-203.
摘要
(
)
PDF
(78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仿生合成方法,通过加入一定量的引发剂使甲基丙烯酸原位聚合,在聚乙二醇(PEG)、聚甲基丙烯酸(PMAA)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三元添加剂混合溶液体系中控制了合成硫化锌晶体,提出了一种简单易行的合成硫化锌空心球的新方法.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XRD)及紫外吸收光谱等手段对合成样品的形貌、结构及性能进行了表征.TEM结果显示,ZnS空心球的直径约为300~400nm,其壳层的厚度约为50nm.SEM结果显示,空心球的外壳是由初级纳米粒子定向熔合排列形成的蠕虫状结构紧密组装而成.由于相应的胶束结构的改变,表面活性剂SDS浓度的变化明显改变了ZnS产物的形貌,在较高浓度的SDS溶液中得到了ZnS片状晶体的球形聚集体.利用核-壳机理初步解释了空心球结构的形成过程.
镶嵌钨硅酸的新型有机-无机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光致变色性能研究
黄焱, 潘庆谊, 程知萱, 张雯, 夏崴
2005, 26(2): 204-208.
摘要
(
)
PDF
(63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超分子自组装技术与Sol-gel过程相结合,制备了镶嵌Keggin结构钨硅酸的MAAM/VTEOS/TEOS纳米复合薄膜,并采用IR,XRD和TG-DSC等方法对薄膜进行了结构表征.在复合薄膜光照变蓝后,通过UV-Vis和ESR光谱对薄膜的光致变色性能及其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钨硅酸在复合网络中仍保持Keggin结构,与有机-无机复合基体中的—NH
2
通过氢键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经紫外光照后发生电荷转移,[SiW
12
O
4
0]
4
-
被还原为[SiW
12
O
4
0]
5
-
,同时产生氨基自由基.褪色过程则与氧气存在与否有关,实验结果表明,该薄膜具有良好的光致变色性能,对光有较快的响应恢复速度和良好的可逆重复性.
矿物药炉甘石成分分析及其纳米形态的抑菌活性研究
郭义明, 赵敬哲, 于开锋, 刘艳华, 王子忱, 张恒彬
2005, 26(2): 209-212.
摘要
(
)
PDF
(92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差示热重等方法分析了矿物中药炉甘石的成分,合成纳米碱式碳酸锌和纳米氧化锌,制备了纳米炉甘石.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了炉甘石及其成分的粒径分布,用透射电镜观察纳米氧化锌的形貌.采用杯碟法,以四环素为对照品,测试纳米炉甘石及其成分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氧化锌的含量与粒径大小决定了炉甘石的抑菌活性,纳米炉甘石抑菌活性显著提高.
锌蒸气的氧化行为与氧化锌的结晶形貌
陈艺锋, 彭长宏, 唐谟堂
2005, 26(2): 213-217.
摘要
(
)
PDF
(100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热重法测定了不同气氛下锌蒸气的氧化动力学曲线,用扫描电镜跟踪观察分析了产物的结晶形貌,结果表明,氧化动力学遵守直线规律时,产物是无定形、颗粒状和单针状的ZnO;氧化动力学为抛物线规律时,产物是四针状或多针状的ZnO.动力学转变规律的原因是锌蒸气中气态锌原子与凝聚生成的锌液滴之间存在动态平衡,气态锌原子的氧化过程遵守直线规律;而锌液滴的氧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受收缩球状界面反应模型R
3
和三维扩散模型D4动力学控制,表观活化能分别为106.3~108.2和114.2~117.3kJ/mol;扩散过程实际上是锌原子通过氧化膜层由里向外扩散,扩散系数D=2.46~9.70×10
-5
cm
2
/s.
在柱透析-毛细管电泳联用分析——一种带有透析采样功能的毛细管电泳的实现与初步应用
喻彦林, 陈华, 肖尚友, 李鸿义, 陶然, 夏之宁
2005, 26(2): 218-221.
摘要
(
)
PDF
(71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石英毛细管的进样端端口内采用相转移法制作聚砜膜,使该毛细管同时具有采样、样品净化与分离功能.建立了一种透析-毛细管电泳在柱联用方法.膜能有效地拦截大分子和颗粒物,性能稳定,12h内连续使用,膜的透过率和对大分子的拦截性能无显著变化.该方法避免了大分子和颗粒物的干扰,可直接对复杂样品中的小分子进行分析.将其应用于咖啡牛奶中游离咖啡因的含量测定,测得其值为0.68mmol/L;用于药物与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获得了盐酸异丙嗪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其值为1.47×10
4
L/mol.
纳米金-蛋白A介导抗体定向固定的压电传感及电化学特性研究
丁艳君, 王桦, 李继山, 沈国励, 俞汝勤
2005, 26(2): 222-226.
摘要
(
)
PDF
(65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纳米金为载体标记蛋白A(PA),用于介导抗体在压电石英晶体金电极表面的定向固定化.以补体C
1q
抗体为模型,采用压电传感技术实时监察了此敏感界面的免疫反应过程,并考察了与补体C
1q
免疫反应的压电响应性能.金标PA固定抗体的方法与传统的直接PA固定化方法相比较,具有传感界面无需活化,固定抗体的免疫活性高等优点,可对相应抗原进行高灵敏的压电免疫检测.分别利用循环伏安和电化学交流阻抗技术对金标PA固定抗体及其免疫反应的动力学过程进行了表征.
聚乙烯吡烙烷酮修饰碳糊电极-双通道毛细管电泳安培法测定环境中的硝基酚
杨冰仪, 莫金垣, 赖瑢
2005, 26(2): 227-230.
摘要
(
)
PDF
(20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立了几种硝基酚的聚乙烯吡烙烷酮修饰碳糊电极-双通道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的新方法.采用双工作电极和两台伏安仪,将样品的检测电位分别设定在氧化电位(+0.5V
vs
.SCE)和还原电位(-1.4V
vs
.SCE),在一个检测池中同时获得所有样品的氧化和还原信息,以还原电流和氧化电流值之比(Nc=ir/io)作为定性依据,对样品的纯度进行确证.通过优化工作电极、检测电位、缓冲溶液、β-CD和乙醇浓度等实验参数,实现了几种硝基酚的分离检测,同时采用样条小波最小二乘法对样品数据信号进行处理,并将此法应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
应用纳米磁性球电化学检测特定序列DNA
刘爱丽, 彭图治, 程琼
2005, 26(2): 231-234.
摘要
(
)
PDF
(63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纳米磁性羧基球,利用化学偶联法将末端修饰氨基的寡聚核苷酸固定在纳米磁性球表面,制成新型核酸探针,该探针可特异性结合目标单链寡聚核苷酸.在磁场作用下,将纳米磁珠与本体溶液分离并富集在电极表面,以中性红为嵌合指示剂,用示差脉冲伏安法测定杂交结果.经过条件优化,本法测定DNA的浓度线性范围为1.0×10
-6
~5.0×10
-9
mol/L,检出限为8.6×10
-10
mol/L.
研究简报
单嘧磺隆原药组成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范志金, 钱传范, 艾应伟, 陈俊鹏, 李正名
2005, 26(2): 235-237.
摘要
(
)
PDF
(73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钳状杯[4]芳烃为探针的固态PVC膜汞离子选择性电极
吕鉴泉, 曾宪顺, 艾娟, 庞代文
2005, 26(2): 238-240.
摘要
(
)
PDF
(50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脱叔丁基杯[8]芳烃键合固定相的制备及其液相色谱性能
李来生, 达世禄, 冯钰锜, 刘敏
2005, 26(2): 241-243.
摘要
(
)
PDF
(17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齿配体改性的氧化锆色谱固定相表面吸附方式的研究
姚礼峰, 冯钰锜, 达世禄
2005, 26(2): 244-246.
摘要
(
)
PDF
(16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流控芯片NDA在线衍生测定单细胞中谷胱甘肽
凌云扬, 殷学锋, 方肇伦
2005, 26(2): 247-249.
摘要
(
)
PDF
(47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论文
3-氨基-6/8取代-1H-吡唑[4,3-c]喹啉类化合物的合成
乔仁忠, 张自义, 赵玉芬
2005, 26(2): 250-253.
摘要
(
)
PDF
(19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合成3-氨基-6/8取代-1H-吡唑[4,3-c]喹啉类化合物的简易方法.通过3-芳基-4-氨基-5-巯基-1,2,4-三唑与6-/8-取代-4-羟基喹啉羧酸在三氯氧磷催化下的缩合反应及所生成的3-芳基-6-(6-/8-取代-4-氯喹啉-3-基)-1,2,4-三唑[3,4-b]-1,3,4-噻二唑类化合物与水合肼在乙醇中的肼解反应,合成了6个3-氨基-6/8取代-1H-吡唑[4,3-c]喹啉类化合物,并对活泼的氨基进行了初步研究,新化合物通过元素分析,IR,
1
HNMR和MS确定结构,并讨论了其波谱性质.
基于分子对接的6-萘甲基取代HEPT类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构效关系研究
何严萍, 胡海荣, 许辽萨, 孟歌, 范康年, 陈芬儿
2005, 26(2): 254-258.
摘要
(
)
PDF
(28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分子对接方法得到了一系列6-萘甲基取代HEPT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分子与HIV-1逆转录酶复合物模型,从中抽取出抑制剂分子的活性构象,进一步应用CoMFA和CoMSIA方法建立了具有较好预测能力的3D-QSAR模型,深入探讨了这些化合物的定量构效关系,为进一步的药物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以化合物13及其相应的β异构体24为代表,结合量子化学从头算分子轨道理论方法考察了它们的前线轨道,为阐明α和β系列化合物的活性差异提供了理论依据.
天然产物(±)-Aiphanol的全合成研究
王小龙, 夏亚穆, 冯建鹏, 曹小平, 潘鑫复
2005, 26(2): 259-263.
摘要
(
)
PDF
(69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醛1和5为起始原料,经几步反应后用Ag
2
O偶联,得到含苯并二氧六环骨架的化合物7,化合物7经过选择性保护酚羟基,再用NaIO
4
/OsO
4
(cat.)氧化断裂双键,得到关键中间体9,化合物9和10经过Wittig-Horner反应,并用苯硫酚和AIBN实现了顺式双键向反式的转化,脱去保护基后完成了具有新颖结构的天然产物(±)-Aiphanol(12)的合成.
研究简报
对映体纯1-甲基-7-氧杂双环[2.2.1]庚烷-2-酮的制备
关玉昆, 房丽晶, 郑国君, 李裕林
2005, 26(2): 264-266.
摘要
(
)
PDF
(50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原子经济反应:氢氧化铯催化下二硒醚与端炔反应合成炔硒醚
许新华, 卢锐亮, 张秋林, 陈雄, 李言杰, 张青丽
2005, 26(2): 267-269.
摘要
(
)
PDF
(73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喹唑啉稠合螺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李筱芳, 冯亚青, 尤旭东, 胡晓芬
2005, 26(2): 270-272.
摘要
(
)
PDF
(40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论文
非极性烷烃溶剂在聚乙烯膜中无限稀释扩散系数的测定
姜珍, 李继定, 赵之平, 陈翠仙, 于宏伟, 张志华
2005, 26(2): 273-276.
摘要
(
)
PDF
(29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气相色谱法研究小分子溶剂与聚合物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快速、准确、方便的方法,该方法可以用来研究多种小分子溶剂在聚合物中的溶解和扩散行为.通过气相色谱法测定了3种小分子烷烃溶剂(正庚烷、正壬烷和正癸烷)在固定液聚乙烯中的保留时间和半峰宽,用vanDeemter模型进行数据处理,得到3种小分子在聚乙烯膜中的无限稀释扩散系数.
纳米结构表面浸润性质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曹炳阳, 陈民, 过增元
2005, 26(2): 277-280.
摘要
(
)
PDF
(62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氩纳米液滴在铂金属及其模型固体表面的浸润现象,获得了液滴在平滑表面和三角纳米结构阵列表面的接触角和展布特性.研究表明,液滴与壁面的势能作用较强时,液滴与纳米结构表面为均匀浸润,但是由于迟滞效应,接触角受表面纳米结构的影响不明显;势能作用较弱时,纳米结构间隙中存在类似蒸汽的低密度相,液滴与纳米结构表面为非均匀浸润,接触角受纳米结构的影响而增大;表面纳米结构可以使表面具有超疏水性.
带相反电荷高分子和表面活性剂复合物膜在空气/水界面上的特性
赵丰, 杜玉扣, 杨平, 唐季安, 李兴长
2005, 26(2): 281-284.
摘要
(
)
PDF
(89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技术、表面压松弛法对带相反电荷高分子和表面活性剂在气/水界面形成的界面复合物膜进行了特性研究.原子力显微镜研究结果表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所形成的界面复合物膜呈现出“团”状聚集体形貌.两性聚丙烯酰胺与CTAB形成的界面复合物膜呈现出“纤维丝”的聚集体形貌.亚相中盐的存在对界面复合物的形貌有很大影响.表面压松弛实验则进一步表明界面复合物膜形貌结构的变化对其膜稳定性有直接的影响.
Mo-Zn/HZSM-5催化剂上甲烷与丙烷混合物的无氧芳构化
郑海涛, 楼辉, 李影辉, 费金华, 侯昭胤, 徐艳, 万书宝, 王斯晗, 郑小明
2005, 26(2): 285-289.
摘要
(
)
PDF
(105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甲烷和丙烷的混合气体在x%Mo+6%Zn/HZSM-5催化剂上(x=0.3,0.5,0.7,0.9)的无氧芳构化反应性能.结果表明,在873K,GHSV=3L/(g·h)和n(C
1
)/n(C
3
)=1.0条件下,甲烷的转化率在29%~35%之间,芳烃选择性大于80%.其中0.7%Mo+6%Zn/HZSM-5对甲烷表现出最优的活性,甲烷转化率达到34.8%,丙烷转化率为69.6%.探讨了反应时间和n(C
1
)/n(C
3
)比对甲烷和丙烷转化率及其产物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丙烷的存在促使甲烷活化并参与芳构化反应.同位素13
C
H
4
示踪实验发现,13
C
进入了C
6
H
6
+
,C
7
H
8
+
和C
8
H
10
+
碎片中,进一步证实了甲烷进入芳烃形成过程.此种用丙烷活化甲烷的过程可能为天然气和炼厂气的直接利用提供了一个新的反应途径.
呋喃同系物C
4
H
4
X(X=O,S,Se,Te)非线性光学性质的TDDFT-SOS理论研究
秦春生, 杨国春, 苏忠民, 朱玉兰, 周子彦
2005, 26(2): 290-293.
摘要
(
)
PDF
(20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组合态求和(SOS)方法计算了呋喃同系物[呋喃(C
4
H
4
O)、噻吩(C
4
H
4
S)、硒吩(C
4
H
4
Se)、碲吩(C
4
H
4
Te)]的非线性光学性质.计算结果表明,体系的三阶NLO系数(γ)随着杂原子被重原子的取代而逐步增大,B3LYP等4种势函数计算的NLO系数基本一致.计算的色散关系曲线表明,标题化合物在宽频区存在小的色散作用,是一类具有应用前景的NLO材料.
氢键桥联双核铜配合物磁耦合的密度泛函研究
孙友敏, 王若曦, 刘成卜
2005, 26(2): 294-298.
摘要
(
)
PDF
(81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密度泛函理论的基础上,应用对称性破损方法研究了氢键桥联双核铜模型配合物的磁耦合行为以及磁耦合常数随O-O距离的变化趋势.计算结果表明,反铁磁耦合作用来源于Cu原子的d
x
2
-y
2
和氧原子的p
x
或p
y
磁轨道的部分重叠,而H原子不参与磁耦合作用.磁耦合常数J与O-O距离r之间存在指数关系,而不是线性关系.
H
3
PO→H
2
POH异构化反应的直接动力学研究
王文亮, 王渭娜, 罗琼, 房喻, 李前树
2005, 26(2): 299-303.
摘要
(
)
PDF
(24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QCISD(T)/6-311C
++
G(2df,2pd)//QCISD/6-311C
++
G(d,p)+ZPE水平上,对H
3
PO的异构化反应H
3
PO→
(1)
H
2
POH(trans)→
(2)
H
2
POH(cis)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表明,H原子由P原子向O原子迁移反应(1)的能垒为250.0kJ/mol,是反应速率控制步骤,而O_H键绕P_O键旋转的构型转化反应(2)的能垒只为12.3kJ/mol.利用经典过渡态理论(TST)与变分过渡态理论(CVT)分别计算了反应(1)在200~2000K温度区间内的速率常数k
TST
和k
CVT
,获得了经小曲率隧道效应(SCT)及Eckart模型校正后的速率常数k
TST
/Eckart和k
CVT
/SCT.对只涉及H原子迁移的反应(1),量子力学隧道效应的影响在低温段非常明显,而变分效应对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很小.
碳掺杂硼氮纳米管导电性的理论研究
赵景祥, 戴柏青, 张桂玲
2005, 26(2): 304-307.
摘要
(
)
PDF
(69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DFT/B3LYP的计算结果,从能带、态密度和电子结构的变化,讨论了以C_C键替换B_N键的二碳和四碳掺杂的硼氮纳米管的导电性.结果表明,替换后硼氮纳米管的导电性能增强,并且可以通过控制替换的量来调节管的半导体性能
氮苄叉基苯胺及其衍生物的构象
徐红, 虞忠衡
2005, 26(2): 308-311.
摘要
(
)
PDF
(54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索氮苄叉基苯胺及其衍生物产生大扭角构象的根本原因,对21个分子分别在HF/6-311G
**
和B3LYP/6-311G
**
水平下进行了全优化和近似的势能面扫描.结果显示,分子扭曲的驱动力源于分子内的电子相互作用,片段间的核排斥作用是分子扭曲的阻力.经B3LYP/6-311G
**
势能面扫描后,分别用HF,BLYP,BVWN,B3LYP和MP2法在不同的基组下对各旋转构象再作单点能运算.在简单的NBA分子中,STO-3G可以足够精确地描述分子扭曲的驱动力,但是它不能很好地描述分子内的氢键效应.
杯[4]吡咯在不同溶液中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陈沛全, 孙宏伟, 陈兰, 沈荣欣, 袁满雪, 赖城明
2005, 26(2): 312-316.
摘要
(
)
PDF
(33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方法对杯[4]吡咯与不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能、杯[4]吡咯在不同溶液中的构象变化以及杯[4]吡咯与溶剂分子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进行了计算研究.模拟发现,杯[4]吡咯与不同溶剂间的相互作用能受溶剂分子偶极矩和杯[4]吡咯-溶剂分子间氢键相互作用影响.杯[4]吡咯在不同溶液中的构象发生翻转的主导因素是杯[4]吡咯与溶剂分子间形成氢键相互作用,溶剂分子的偶极矩不是杯[4]吡咯发生构象转化的主要因素.
磷光配合物(L)Re(CO)
3
Cl(L=α,α-diamine)的电化学性质和电子能级
李茂, 张明, 曾明, 张武, 杨兵, 马於光, 李叶芝, 杨丽, 封继康
2005, 26(2): 317-320.
摘要
(
)
PDF
(74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循环伏安法对磷光发光材料(L)Re(CO)
3
Cl(L=α,α-diamine)系列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合电子吸收、荧光光谱和量子化学计算确定了其能级结构,考察了二胺配体的取代基修饰对能级结构影响的规律.(L)Re(CO)
3
Cl系列配合物表现为单一的氧化(正电位方向)和多步还原(负电位方向)过程,分别反映了Re—Cl的杂化轨道组成的HOMO能级和二胺配体的π
*
轨道组成的LUMO能级的结构.与光谱数据比较发现,(L)Re(CO)
3
Cl配合物电化学数据主要反映的是三重态电子能级结构.
现场紫外光谱及圆二色谱研究电化学还原反应诱导微过氧化物酶-11构象的转变
姜秀娥, 张哲泠, 黄卫民, 刘小强, 汪尔康, 董绍俊
2005, 26(2): 321-325.
摘要
(
)
PDF
(68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现场紫外光谱及圆二色谱电化学方法研究了微过氧化物酶-11的电化学还原过程.同时应用奇异值分解最小二乘法和双对数法对所得光谱数据进行处理.研究发现,电化学还原过程诱导微过氧化物酶-11的构象由无规卷曲向α螺旋转变,这为进一步理解生物电子传递过程与生物分子构象转变机理提供了基础信息.
离子液体中间硝基苯酚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还原行为研究
王欢, 叶小鹤, 陈黎明, 陆嘉星, 何鸣元
2005, 26(2): 326-329.
摘要
(
)
PDF
(88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EMIM]Br体系中,以玻碳为工作电极,铂丝为辅助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研究了间硝基苯酚的电化学行为.采用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量法,研究了扫描速度、温度和底物浓度等因素对其电化学行为的影响,求得扩散系数D为9.184×10
-7
cm
2
/s,传递系数α为0.37,证明了在[EMIM]Br体系中,此反应是受扩散控制的不可逆反应.
PEO-LiClO
4
-ZSM-5复合聚合物电解质——ZSM-5对锂离子选择通过的影响
席靖宇, 马晓梅, 崔孟忠, 唐小真
2005, 26(2): 330-333.
摘要
(
)
PDF
(56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溶液浇铸法制得了一系列以不同分子筛和蒙脱土为填料的PEO基复合聚合物电解质,利用交流阻抗-稳态电流方法研究了填料对复合聚合物电解质锂离子迁移数(T
Li
+
)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所有填料都有利于同时提高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T
Li
+
和离子电导率,但以Li-ZSM-5为填料时T
Li
+
最高,这是因为ZSM-5的特殊二维孔道结构有利于阳离子Li
+
的进入,而排斥阴离子ClO
4-
的通过.较高的T
Li
+
和室温离子电导率说明PEO-LiClO
4
-ZSM-5有可能作为全固态锂离子聚合物电池的电解质材料.
植酸盐缓蚀剂及其机理研究
赵地顺, 刘会茹, 徐智策, 庞登甲, 王春芳
2005, 26(2): 334-336.
摘要
(
)
PDF
(45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研究锌锰干电池缓蚀剂的基础上,筛选出了缓蚀效果较好的植酸盐缓蚀剂.实验结果表明,植酸盐的最佳质量分数为0.01%.用循环伏安仪和交流阻抗进一步对其缓蚀机理进行了研究,得出植酸盐的缓蚀机理为化学吸附过程.
研究简报
[B
20
H
18
]
n-
(n=0,2,4,6)离子异构体的结构、稳定性与电子计数规则
张坚, 张明瑜, 赵媛媛, 陈保国, 孙家锺
2005, 26(2): 337-339.
摘要
(
)
PDF
(37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型N-甲基-N-烯丙基吗啡啉季铵盐类离子液体的合成
张青山, 刘爱霞, 郭炳南, 吴锋
2005, 26(2): 340-342.
摘要
(
)
PDF
(66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溴化锌-离子液体复合催化体系高效催化合成环状碳酸酯
李福伟, 肖林飞, 夏春谷
2005, 26(2): 343-345.
摘要
(
)
PDF
(74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环氧树脂E-44的电子束固化研究
高春玲, 郭冬子, 谢立青
2005, 26(2): 346-348.
摘要
(
)
PDF
(55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论文
DNA改性聚砜多孔微球选择性清除环境激素
赵长生, 杨开广, 野水基义, 西则雄
2005, 26(2): 349-352.
摘要
(
)
PDF
(21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DNA视为生物大分子材料,制成DNA改性聚砜微球,在生物体外考察改性微球对环境激素,包括重金属离子的选择性清除.制备了2种改性聚砜微球:DNA共混微球(将DNA共混入聚砜溶液,当混合溶液滴入水中时,发生相分离而沉淀)和DNA表面改性聚砜微球(先制备聚砜多孔微球,再通过紫外线照射的方法将DNA接枝到聚砜微球表面).两种DNA改性聚砜微球在水中比较稳定,在酸或碱性条件下,由于DNA水解而不稳定.对环境激素的清除结果表明,DNA改性聚砜微球可以选择性清除包括联苯、苯酚和二恶荚类环境荷尔蒙物质;同时选择性吸附锌、铜、银、铅和铬等重金属离子.
聚酰胺-胺(PAMAM)树状大分子对甲氨蝶呤的包合及缓释研究
叶玲, 江晓舟, 杨华, 苏健婷, 恽榴红
2005, 26(2): 353-355.
摘要
(
)
PDF
(38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甲氨蝶呤(MTX)为模型药物,研究了G5.0PAMAM树状大分子对其包合和释放,并用13
C
NMR对PAMAM-MTX包合物进行了表征.UV-Vis研究结果表明,1个G5.0PAMAM树状大分子能包合27个MTX分子,体外释放研究表明,在37℃,pH=7.4的10mmol/LTris-HCl缓冲溶液中G5.0PAMAM树状大分子对MTX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利用TDGL方法模拟嵌段共聚物链长和浓度对A/B/A-B三组分体系相形态演化的影响
叶祥贵, 孙昭艳, 安立佳
2005, 26(2): 356-361.
摘要
(
)
PDF
(41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Flory-Huggins自由能出发,得到了适合TDGL模拟的自由能泛函.在自由能中保留了各序参量的耦合项,并且还保留了链长的信息.利用自由能中的链长的信息,模拟了不同嵌段共聚物链长以及不同浓度下体系的形态变化,在均聚物的链长和浓度确定的条件下,存在一个使体系的相区尺寸最小的最佳嵌段共聚物链长.同时,在嵌段共聚物和均聚物的链长都一定的情况下,研究了不同量的嵌段共聚物对体系相行为的影响,发现嵌段共聚物的浓度不同,体系的结构存在很大的区别.此外,如果均聚物A和B的浓度不同,其相区的结构也不同.
嵌段共聚物胶束薄膜空穴化结构形成的研究
赵军钗, 王强, 乔丛德, 蒋世春, 姬相玲, 安立佳, 姜炳政
2005, 26(2): 362-365.
摘要
(
)
PDF
(45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嵌段共聚物胶束薄膜的空穴化结构.结果表明,嵌段共聚物胶束薄膜的空穴化强烈地依赖于所用酸中氢离子的数目,只有使用一元酸时才能得到空穴化结构,而二元酸和三元酸都得不到空穴化结构.提出了形成空穴化结构可能的机理.运用选择性溶剂蒸气和一元酸分别处理胶束薄膜,得到了相同的表面形貌.
超顺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安丽娟, 李兆强, 徐娓, 陈欣芳, 杨柏
2005, 26(2): 366-369.
摘要
(
)
PDF
(59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化学共沉淀方法制备了Fe
3
O
4
纳米微粒,并用油酸(十八烯酸)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双层表面活性剂进行表面修饰,制备了稳定的水分散性纳米Fe
3
O
4
可聚合磁流体.在Fe
3
O
4
磁流体存在下,将苯乙烯与甲基丙烯酸通过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磁性高分子微球.透射电镜研究表明,Fe
3
O
4
微粒的平均粒径在10nm左右,乳液聚合形成的磁性高分子微球的粒径平均约为130nm;用超导量子干涉仪对微粒及高分子微球进行了磁性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Fe
3
O
4
纳米微粒以及磁性高分子微球均具有超顺磁性.同时,还用红外光谱及X射线衍射表征了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用热失重方法测得磁性高分子微球中磁性物质的含量为23.6%.
研究快报
配位交联的NBR/PVC合金的制备及表征
李慧, 沈飞, 吴驰飞
2005, 26(2): 370-372.
摘要
(
)
PDF
(74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一种新型的可生物降解的热敏凝胶微粒的制备
朱文, 张颖, 王标兵, 丁建东
2005, 26(2): 373-375.
摘要
(
)
PDF
(48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功能化穴醚核与六个双金(Ⅰ)配位单元构筑的金属基树形超分子的自组装及发光性质
于澍燕, 张忠兴, 李慧, 黄海平, 张榕本, 张建平, 崔育新
2005, 26(2): 376-378.
摘要
(
)
PDF
(38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金纳米粒子与聚吡咯纳米管的复合及其SERS效应研究
何永洪, 袁金颖, 石高全, 武培怡, 王晓琳
2005, 26(2): 379-381.
摘要
(
)
PDF
(79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简报
多壁碳纳米管填充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的导电特性
李文春, 沈烈, 郑强
2005, 26(2): 382-384.
摘要
(
)
PDF
(49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电纺丝到电喷离子化制备核壳纳米粒子
郝秀峰, 李振宇, 李冬妹, 王策
2005, 26(2): 385-387.
摘要
(
)
PDF
(83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制备高密度端羟基聚氧乙烯梳状嵌段聚合物
李晓林, 计剑, 沈家骢
2005, 26(2): 388-390.
摘要
(
)
PDF
(38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PET/PEN/DBS共混体系结构与形貌的研究
李桂娟, 李祎, 石秀敏, 代国兴, 陈彦模, 周恩乐
2005, 26(2): 391-393.
摘要
(
)
PDF
(90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囊泡双层膜中4,44"4-四(正丙氧基羰基)酞菁钴(Ⅱ)催化分子氧氧化巯基苯的反应
宋溪明, 张丹, 常晓红, 张丽, 张向东, 刘祁涛
2005, 26(2): 394-396.
摘要
(
)
PDF
(49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者登录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特刊专辑
更多...
相关下载
稿件模板
投稿流程
版权转让协议
中图分类号
投稿须知
更多...
友情链接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更多...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
当日访问总数:
当前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