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32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1-09-10
    目次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1年第32卷第9期封面和目次
    2011, 32(9):  0. 
    摘要 ( )   PDF (809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合评述
    基于24-冠-8大环化合物构筑的人工分子器件和分子机器
    张志君 张衡益 刘育
    2011, 32(9):  1913-1927. 
    摘要 ( )   PDF (271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简要阐述了分子器件和分子机器的相关概念,按照调控方式分类综述了基于24冠8的准轮烷、轮烷和索烃大环化合物构筑的分子器件和分子机器等在超分子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研究前景作了展望.
    阴离子协同组装折叠体
    王颖 甘泉 江华
    2011, 32(9):  1928-1938. 
    摘要 ( )   PDF (355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折叠体研究的目的是设计、合成和表征具有折叠结构的人工合成寡聚物,这些折叠体的折叠结构和自然界中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的结构相似但不雷同。折叠体的研究发展为分子识别特别是阴离子识别提供了一个简单而非常有效的工具。本综述将主要介绍近几年国内外关于阴离子协同组装的折叠体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折叠体和阴离子的相互作用规律。
    脲类受体对阴离子的结合、识别和分离
    魏梅莹, 李少光, 贾传东, 吴彪
    2011, 32(9):  1939-1949. 
    摘要 ( )   PDF (71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阴离子受体中,脲基因其作为双氢键给予体,与许多阴离子能形成良好的结合,成为一类重要的、有效的受体单元,同时该类功能团化受体为阴离子结合行为的检测提供了方便。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单脲、双脲、多脲以及金属辅助的脲类受体的设计合成,及其对阴离子的结合、识别和分离方面的研究进展。
    环芳酰胺的合成及自组装行为
    杨永安 冯文 袁立华
    2011, 32(9):  1950-1961. 
    摘要 ( )   PDF (447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由三中心氢键和远程位阻效应促进的环芳酰胺合成,以及利用该类化合物进行自组装行为的研究进展. 在研究一步高效成环的基础上,对合成不同孔径刚性大环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改变大环周边侧链的性质可以调控这类大环分子的自组装行为. 最后对环芳酰胺的应用进行了简单介绍
    多面体笼型倍半硅氧烷纳米杂化低介电材料的研究
    徐洪耀 严正权 张超 苏新艳 光善仪
    2011, 32(9):  1962-1969. 
    摘要 ( )   PDF (180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面体笼型倍半硅氧烷( POSS)是由O-Si-O链接的纳米大小的笼型无机芯[(SiO1.5)n]和外围有机取代基团(活性或惰性)组成,这种独特的结构为杂化功能材料的制备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与基础。本文从低介电材料结构对性能的影响,以及低介电性能的形成机理,综述了当前低介电材料制备方法,尤其是多面体笼型倍半硅氧烷( POSS)在低介电材料控制制备的研究进展,为该领域新材料设计提供借鉴。
    三唑类超分子化学与药物研究新进展
    常娟娟 王艳 张慧珍 周成合 耿蓉霞 吉庆刚
    2011, 32(9):  1970-1985. 
    摘要 ( )   PDF (244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三唑环为含有三个氮原子的五元杂环, 唑环具有芳香性和丰富的电子, 易接受质子和络合金属离子, 因而三唑类化合物易通过配位键、氢键、离子-偶极、阳离子-?、?-?堆积、疏水效应以及范德华力等非共价键力形成超分子聚集体, 表现出许多特殊的性能及生物活性, 具有广泛的潜在应用如作为离子受体、材料、医药等. 近些年来, 相关三唑类超分子化学与医药的研究非常活跃, 发展特别迅速, 已成为十分活跃的热点研究领域. 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 参考国内外近五年文献, 首次系统综述了三唑类化合物作为阳离子和阴离子受体以及三唑类超分子作为发光与磁性材料、医药在抗菌、抗真菌、抗癌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近况. 希望本综述对三唑类超分子化学与药物的进一步研发有所启迪.
    含吡啶鎓阳离子的阴离子受体的研究进展
    包爽 贡卫涛 宁桂玲
    2011, 32(9):  1986-1995. 
    摘要 ( )   PDF (248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含吡啶鎓阳离子受体在阴离子识别领域的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以吡啶鎓阳离子为主要识别位点的环状、非环状和互锁型阴离子受体的设计合成以及在阴离子识别领域的应用。
    超分子化学在药物共晶中的应用
    陈嘉媚, 吴传斌, 鲁统部
    2011, 32(9):  1996-2009. 
    摘要 ( )   PDF (898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药物共晶是一种新兴的药物晶型, 一个给定的活性药物分子通过形成共晶, 一方面可以大大丰富其结晶形式, 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其物化性质及临床疗效. 本文从超分子化学的角度对药物共晶进行了综述, 列举了一系列通过氢键超分子合成子进行药物共晶设计和制备的研究实例, 旨在促进超分子化学和药学的交叉融合.
    糖基修饰大环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杨芬 张新建 陈琦 颜朝国 韩宝航
    2011, 32(9):  2010-2021. 
    摘要 ( )   PDF (121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糖类分子作为生命过程中许多特殊受体的底物,在生物信息传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一些新型的糖基修饰的杯芳烃、环糊精、冠醚等大环分子通过各种方法被高效率地制备出来,在生物凝集素特异性识别、选择性离子识别及手性催化等应用方面引起研究者们的广泛兴趣.本文从糖基修饰大环分子的合成、功能化及其相关应用方面综述了目前糖基功能化大环分子的研究进展.
    瓜环类超分子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黄英 陶朱 薛赛凤 祝黔江
    2011, 32(9):  2022-2031. 
    摘要 ( )   PDF (136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瓜环具有“内疏水、外亲水”的特殊分子结构,可以多种有机物发生主客体相互作用而形成自组装分子胶囊或超分子实体,使其在环境、医药、化学分离、材料的改性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参考国内外文献综述了瓜环在药物载体及药物传输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就瓜环在药物领域的发展作一展望。
    含氮鎓阴离子受体的研究进展
    董智云 江小枝 薛芸蓉 封美云 高国华
    2011, 32(9):  2032-2045. 
    摘要 ( )   PDF (107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含氮鎓阴离子受体是目前阴离子识别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此类受体具有主体结构修饰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能更好的发挥氢键、疏水作用、静电作用、π-π作用、阴离子-π作用的协同效应等优点。本文详细评述了咪唑鎓和吡啶鎓两类含氮鎓受体的设计、结构及其阴离子识别作用的研究进展。
    超氧化物歧化酶化学模拟的新进展
    李晨 杨征 厍梦尧 尹文婷 李剑利 赵桂仿 史真
    2011, 32(9):  2046-2061. 
    摘要 ( )   PDF (349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超氧化物歧化酶在生物体内特异性地催化超氧离子自由基(O2˙ˉ)的歧化反应, 具有抗氧化、抗癌症、抗炎症等重要生理学作用。近年来,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化学模拟倍受关注并引发人们极广泛的研究兴趣。本文系统综述了超氧化物歧化酶模拟物在设计合成及应用上的新近研究进展。
    碳纳米材料的超分子表面修饰及应用
    承倩怡 周鼎 韩宝航
    2011, 32(9):  2062-2070. 
    摘要 ( )   PDF (358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前碳纳米材料已经成为纳米科学研究中的热点,它的特殊结构使其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对其进行超分子修饰可以提高其分散性以及赋予其新的性能,已经引起研究人员的广泛兴趣.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碳纳米材料的超分子修饰以及其应用研究.重点阐述碳纳米管和石墨烯通过不同的超分子作用,如pi-pi相互作用、疏水相互作用、氢键相互作用、静电相互作用等进行修饰制备具有不同功能的超分子碳纳米材料,以及在光电材料、药物和基因传输以及化学生物传感器等领域的应用.
    脂筏微区超分子聚集体结构的稳定性
    孙润广, 张静, 郝长春, 陈莹莹, 杨谦
    2011, 32(9):  2071-2086. 
    摘要 ( )   PDF (728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膜中脂筏微区结构的动态特征与稳定性决定着生物膜的功能。通过从动物细胞提取脂筏,实验不但观测到质膜微囊烧瓶状凹陷结构,而且还观测到大量的球状和椭球状结构.通过模拟脂筏微区结构,重点对二元体系和三元体系的超分子聚集体结构的多形性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研究发现随着表面压力的增加,鞘磷脂和胆固醇双层膜出现了紧密聚集不规则的微区结构,在 SM/Chol/DOPC双层膜中,SM/Chol形成的微区结构漂浮在液态DOPC小颗粒上部。当 DOPE加入到SM/Chol中,三种成份形成不稳定的双层膜结构.Ceramide促进了SM/Chol结构发生重排,微区形状从原来的不规则向着紧密聚集的圆形结构演变;混合单层膜的分子面积与表面吉布斯自由能决定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当过量分子面积与过量吉布斯自由能为负值时,分子间相互作用表现为吸引力, 出现凝聚现象; 为正值时,分子间相互作用表现为排斥力, 促使单层膜出现相分离现象. 过量吉布斯自由能值越小, 单层膜的热稳定性越高.通过动物细胞提取脂筏与体外模拟脂筏相结合的方法,从超分子水平阐述了脂筏微区结构与功能的生物学意义,为生物膜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持。
    研究论文
    37-冠-10的合成及离子选择性
    陈岭 张衡益 刘育
    2011, 32(9):  2087-2090. 
    摘要 ( )   PDF (58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均苯四甲酸二酰亚胺和1,5-萘二酚为基本结构单元,设计合成了一种不对称的37-冠-10 (1), 解析了其晶体结构,进而采用紫外和核磁等手段研究了其与一些阳离子的键合行为. 结果表明,冠醚1存在分子内的电荷转移相互作用,导致的较小空腔对锂离子表现出较强的键合能力.
    二咪唑-Ag(I)配位聚合物发光凝胶的设计与制备
    罗亮, 李卫, 高戈, 兰静波, 游劲松
    2011, 32(9):  2091-2096. 
    摘要 ( )   PDF (164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设计合成了新型的氟硼荧(氟硼二吡咯,BODIPY)功能化的间苯二咪唑配体5。利用刚性二咪唑配体的配位作用及氟硼二吡咯的荧光特性,配体5与Ag(I) 络合后成功地获得了具有优良发光特性的配位聚合物凝胶,并通过TEM、SEM、荧光光谱等检测手段对该凝胶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显示,银离子的加入并未影响荧光团的发射波长及荧光强度,使得配体的荧光特性在凝胶状态下得以保持。这一研究结果是本课题组刚性二咪唑-Ag(I)配合物凝胶的又一成功范例,使得采用类似方法构筑其它不同类型的配位聚合物发光凝胶成为可能。
    基于异源自分类串联反应集成策略构筑不对称的1,4-二氢吡啶衍生物
    高蒙 杨雁 王紫华 张冬雪 吴柳明 邓聪 舒文明 吴安心
    2011, 32(9):  2097-2102. 
    摘要 ( )   PDF (48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假设不同结构的底物可以同时参与自分类的串联反应,而且各自生成的合适官能化的分子能够进一步发生汇聚反应,将更为有效地制备复杂的产物。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反应模型来验证该策略的可行性。例如,在醋酸铵和间硝基苯甲醛的存在下,两种1,3-二羰基化合物可以经过两个并存的串联反应路径分别生成烯胺和烯酮中间体,二者随后汇聚选择性生成不对称的1,4-二氢吡啶.通过核磁直接检测反应液进一步证实了该反应的高度选择性,即不同底物发生串联反应的高度自分类且汇聚的特性.我们希望该结果能启发化学家通过更为有效的异源自分类串联反应集成策略实现由简单底物来高效制备复杂的分子.
    新型四硫富瓦烯-杯芳烃衍生物的合成及与四氯苯醌的分子间电子转移
    赵邦屯 刘连委 丁静静 渠桂荣
    2011, 32(9):  2103-2108. 
    摘要 ( )   PDF (41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设计合成了两个新型醚键连接的四硫富瓦烯-杯芳烃衍生物4a和4b,并对其进行了核磁、质谱、红外等结构表征.循环伏安法研究表明化合物4a和4b均呈两电子的可逆氧化还原行为.同时,利用紫外-可见光谱研究了金属离子(Na+, K+, Ba2+)对化合物4a和4b作为电子供体分别和电子接受体四氯苯醌分子间电子转移的影响.
    双吲哚烯类受体对氨基酸的比色识别作用
    王利涛 何晓明 郭勇 徐健 邵士俊
    2011, 32(9):  2109-2113. 
    摘要 ( )   PDF (30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设计合成了一系列3,3′-双吲哚烯类受体分子,应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该类受体对二十种天然氨基酸分子的识别作用. 结果表明,在乙腈-水溶液中,双吲哚烯受体分子可以通过其氢键受体位点的质子化作用比色识别天冬氨酸、谷氨酸等酸性氨基酸;而硝基取代的双吲哚烯受体分子则通过其氢键供体位点的去质子化作用比色识别精氨酸、赖氨酸等碱性氨基酸. 在乙腈-水的中性缓冲溶液体系中,硝基取代的双吲哚烯类受体分子通过与巯基发生亲核加成反应高选择性比色识别半胱氨酸和同型半胱氨酸.
    多重氢键自组装联萘酚和含氮化合物
    吉保明 邓冬生 马宁 苗少斌 刘鹏 李贤飞
    2011, 32(9):  2114-2122. 
    摘要 ( )   PDF (285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外消旋联萘酚与各种芳香胺及其衍生物,包括4,4’,6,6’-四甲基联嘧啶,1,2-双(4-吡啶基)乙烷,1,2-双(4-吡啶基)乙烯,4,4'-联吡啶-N,N'-二氧化物,2-二吡啶基酮能够相互识别,分别形成晶形很好的共晶化合物1,2,3,4和5。这些共晶是由O-H???O, N-H???O 和 O-H???N氢键形成稳定的结构,文章中阐述了它们结构特点。在这些晶体结构中,各组分能够相互识别形成一维极性链排列。需要注意的是,C-H???π和π???π弱作用在晶体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并影响整个晶体结构排列。在这些弱作用的辅助下,共晶1,2和5呈现出二维的面状结构,而共晶3和4展现出三维的超分子结构。
    半青蓝素修饰汞离子探针的比色传感行为
    李园园 陆燕 何松 曾宪顺
    2011, 32(9):  2123-2127. 
    摘要 ( )   PDF (79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以半青蓝素为发光基团,分别以Se2N和S2N为结合位点的比色传感器3a和3b,通过紫外-可见光谱研究了它们对各种金属离子的化学传感行为. 结果表明,与含有S原子的主体分子3b相比,含有Se杂原子的主体3a对Hg2+具有较好的识别作用.向主体3a的乙腈水溶液中加入Hg2+后,其吸收光谱在410 nm处出现了一个新的吸收峰,同时溶液颜色由玫瑰红色变为桔黄色. 因此,化合物3a有望成为一种用于检测Hg2+的新型化学传感器.
    新型[12]aneN3衍生物的合成及对磷酸二酯的催化降解
    郭治佛 闫浩 李志芬 卢忠林
    2011, 32(9):  2128-2132. 
    摘要 ( )   PDF (45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工核酸酶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是化学领域富有挑战性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利用叠氮与端基炔在铜(I)催化下的高效click反应制备了3,5二甲基苯甲酸甲酯衍生的单和双[12]aneN3化合物4a和4b,并对它们进行了核磁、红外、元素分析和高分辨质谱表征。动力学实验表明相应的单核和双核锌(II)配合物在甲醇介质中能够有效催化RNA模型磷酸二酯2-羟丙基对硝基苯基磷酸二酯(HPNPP)的降解反应,与背景反应相比可加速反应达107倍。
    基于新的亚胺蒽醌生色离子载体的选择性碱土金属离子传感
    胡树振 王雪花 陈传峰
    2011, 32(9):  2133-2138. 
    摘要 ( )   PDF (48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亚胺蒽醌衍生的冠醚,合成得到一对新的生色离子载体1和2,其中化合物1显示对于 Ba2+ 和Ca2+离子的选择性生色传感,而2 则对Mg2+显示出高选择性与高灵敏性的“肉眼”识别性能。
    基于C3v对称性的杯[6]芳烃对Hg2+的荧光选择性识别
    何松 陆阳 李园园 陆燕 曾宪顺
    2011, 32(9):  2139-2144. 
    摘要 ( )   PDF (61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一系列具有C3v对称性、下缘分别利用Se、Te和S杂原子连接蒽环发光基团的杯[6]芳烃衍生物1-3.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它们对各种碱金属离子和过渡态金属离子的化学传感识别行为. 结果表明,含有Se杂原子的主体1在CH2Cl2溶液中对Hg2+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 并且,通过肉眼可以直接观察到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黄色.通过荧光光谱的连续滴定实验,主体1-Hg2+体系的稳定常数可达(1.12 ? 0.08) ? 105 M-1. 因此,化合物1有望成为一种用于检测Hg2+的新型化学传感器.
    具有三角架结构的丙二酸、β-二酮和吡唑衍生物的合成、结构及超分子自组装
    胡聪, 马明亮, 李晓燕, 胡文敬, 赵小莉, 文珂
    2011, 32(9):  2145-2151. 
    摘要 ( )   PDF (169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系统的探讨了1,3,5-丙二酸衍生物取代基(2-5),戊烷-2,4-二酮取代基(6),3,5-二甲基-1H-吡唑取代基-2,4,6-三乙基苯(7)的合成和结构。1H NMR分析表明,这些化合物在溶液中具有高度的对称性;X-单晶衍射分析确认这些化合物在固态均采取1,3,5-交替构象,即三个功能取代基团处在中心苯环平面的一边,而三个乙基则位于该中心苯环平面的另一边。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是化合物4,5,7实现超分子自组装的主要作用力。化合物7(L)的吡唑取代基与铜离子(II)通过Cu-N的配位键作用形成笼状配合物8 (Cu3L2),在配合物8中,两配体分子7(L)采取了顺式面面相向的构象。
    磺丁醚-β-环糊精/ Fe3O4杂化的磁性纳米复合体的合成与表征
    曹丽燕 王海霞 石娟 周叶红 刘文娟 张国梅 双少敏
    2011, 32(9):  2152-2156. 
    摘要 ( )   PDF (97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层层自组装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磺丁醚-β-环糊精/Fe3O4杂化的磁性纳米粒子复合物(SBE-β-CD/Fe3O4 MNP)。β-环糊精与1,4-丁磺酸内酯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得到磺丁醚-β-环糊精,柠檬酸进一步修饰磺丁醚-β-环糊精使其具有羧基基团,与阿拉伯胶修饰后的含有氨基的磁性纳米粒子进行脱水缩合制得SBE-β-CD/Fe3O4 MNP。运用透射电镜(TEM)、动态光散射(DLS)、红外光谱法(FTIR)和热重分析(TGA)方法进行表征。证实了Fe3O4 MNP上接枝了SBE-β-CD,根据热重分析曲线(TGA)估算出磁性纳米粒子表面的SBE-β-CD的量约71.8mg/g,及每个Fe3O4磁性纳米粒子结合约93个SBE-β-CD分子。有望作为一种潜在的新型药物载体。
    含双Cyclen阳离子脂质的合成及与DNA的相互作用
    陈红 廖易乐 黄清东 吴江 余孝其
    2011, 32(9):  2157-2161. 
    摘要 ( )   PDF (68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阳离子脂质体作为一类非常重要的基因转染载体正得到广泛的重视和研究. 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类新型的阳离子脂质小分子化合物. 化合物1含有双cyclen亲水端和甾体疏水基团. 凝胶电泳实验显示含胆固醇和皂素的双大环多胺阳离子脂质与DOPE形成的阳离子脂质体能够与DNA有效作用, 在氮磷比为6时即可完全包裹DNA, 具备了作为非病毒基因载体的潜在性, 可为设计新型阳离子脂质基因载体提供了新思路.
    两个手性胶囊分子的氢键介质的动态共价键合成
    徐晓娜, 王璐, 赵新, 黎占亭
    2011, 32(9):  2162-2168. 
    摘要 ( )   PDF (26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手性环己-1,2-二胺衍生的手性双头基前体出发合成了两个手性的双层结构的胶囊化合物。设计前体带有氨基和醛基,它们被连接到两个分子内氢键诱导的折叠体片段上。分子内氢键通过促进三个亚胺键的形成促进两个大环板块的选择性形成。
    基于喹啉和三唑环的开链冠醚对金属离子的选择传感
    杨东瑞 张志君 张衡益 刘育
    2011, 32(9):  2169-2174. 
    摘要 ( )   PDF (67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通过Click化学反应合成了一种含喹啉基和三唑基的开链冠醚, 考察和比较了主体化合物对镉等金属离子的荧光传感和选择性键合行为, 并通过荧光和核磁等手段研究了溶剂对其荧光传感的影响.
    Mn4-硫杂杯[4]芳烃单元的溶剂导向超分子组装
    毕研峰, 廖伍平
    2011, 32(9):  2175-2180. 
    摘要 ( )   PDF (305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去叔丁基硫杂杯[4]芳烃与Mn(II)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体系溶剂分别得到了两个四核化合物Mn4(T4A)2 (1)和Mn4(T4A)2(DMF)2(2) (T4A = thiacalix[4]arene)。当反应溶剂为氯仿(CHCl3)和甲醇的混合溶剂时,形成的是以四核锰为结构单元的二维“笼目”(Kagomé)状超分子化合物1,而当反应溶剂为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甲醇的混合溶剂时,得到的是格子状二维超分子互穿的三维结构化合物2。化合物1具有很大的溶剂占有空隙,是一个潜在的多孔材料,而化合物2是一个紧密堆积的拓展结构。

    Zn(II), Cu(II), Co(II)与3,5-二硝基苯甲酸-咪唑三元超分子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
    张有明 张勤生 林奇 曹成 卢彦云 魏太保
    2011, 32(9):  2181-2186. 
    摘要 ( )   PDF (280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在水和甲醇混合溶液中合成了3个配合物[Zn(DNBC)2(Im)2](1), [Cu(DNBC)2(Im)(H2O)](2) [Co1.5(DNBC)4(Im)(CH3OH)(H2O)2](3) (DNBC = 3,5-二硝基苯甲酸, Im = 咪唑), 并进行了常规表征,单晶X-射线衍射测定了3个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配合物1采用四配位,且形成扭曲的四面体形式,通过分子间氢键及范德华力形成了三维网状的超分子框架结构。配合物2中金属铜原子采用五配位,分别与四个氧原子和一个咪唑氮原子配位,形成一个扭曲的四方锥体,而且通过羧基和硝基与金属铜连接形成一个一维Z字链的超分子链状结构。配合物3的空间群为p2(1)/n, a = 1.20876(7)nm, b = 2.63287(16)nm, c = 1.36466(9)nm, V = 4.3045(5)nm3, Z = 4, F(000) = 2166, Co…Co原子之间的距离为0.3587nm。在配合物3中,由八面体配位的Co(II)离子与μ-OH2组成的三核金属钴通过氢键与相邻的三核金属钴连接,Co(II)离子与μ-OH2形成一维Z字链,并且配合物的空腔中包含未配位的咪唑和甲醇分子。配合物3的磁学性质测试表明,三核金属Co(II)之间存在着很好的反铁磁交换作用。
    1,2-二(2-胺基苯氧基)乙烷银配合物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张奇龙 张云黔 朱必学
    2011, 32(9):  2187-2192. 
    摘要 ( )   PDF (248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采用配体1, 2-二(邻氨基苯氧基)乙烷(L)分别与AgPF6, AgCF3SO3, AgNO3和AgSbF6 进行配位反应,依次得到了四个配合物1 [Ag2(L)2(PF6)]、2 [Ag2(L)2(CF3SO3)2]、3 [Ag(L)NO3]n 和4 [Ag(L)2SbF6]n,并通过FTIR、元素分析、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对配合物的结构与组成进行了表征。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为双核银(I)配合物,3和4为银(I)的配位聚合物。配合物1具有穴状结构,2经Ag?Ag键桥连两个配体形成扭曲的非平面结构。聚合物3的结构为一维(1D)“之”字链,4具有三维(3D)多孔的结构框架。在四个配合物结构中,相应的抗衡阴离子均未参与Ag(I)进行配位作用。
    新型含丙腈基和咪唑基三脚架配体-银(Ⅰ)配合物的合成与结构
    蔡凯 王媛媛 周鑫 亓昭鹏 王鹏 苏志 孙为银
    2011, 32(9):  2193-2197. 
    摘要 ( )   PDF (133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设计合成了同时含有丙腈基和咪唑基的新型三脚架配体N,N-二(3-丙腈基)-[3-(1-咪唑基)]正丙胺(L),并与银盐按1:1和2:1的比例反应分别得到了配合物{[AgL]X}n (X = BF4-,1a;X = ClO4-,1b)和{[Ag(L)2]ClO4}n(2),并用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和电喷雾质谱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a和1b为一维链状结构,而配合物2则为单核结构。表明金属盐和配体的比例对配合物结构有很大影响。
    两个新的含铜杂多钨酸盐的合成、晶体结构和电化学行为
    梁畅 傅海 鹿颖 李阳光 王恩波
    2011, 32(9):  2198-2203. 
    摘要 ( )   PDF (140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水热法合成两个新的含铜杂多钨酸盐[Cu(en)2]6[Cu4(SiW9O34)2]?7H2O(en=乙二胺) (1)和[Cu(en)2H2O]2[Cu(en)2]4[CuSiW11O39]2?7H2O (2). 化合物1是由过渡金属配位阳离子连接的夹心型多金属氧酸盐构建成的无机-有机超分子化合物. 化合物2是具有空穴的二维(4,4)网状结构以平行交错的排列方式形成的一个3D超分子化合物, 这种在一个单胞里含有双Keggin多酸的结构目前报道的比较少. 本文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固态电子光谱、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对化合物1和2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测试和表征.
    双(二吡啶胺)配体的二维和三维超分子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丁彩霞, 曾凡花, 汪成, 倪佳, 伍锡荣, 解永树
    2011, 32(9):  2204-2209. 
    摘要 ( )   PDF (251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含4,4'-二吡啶胺结构单元的双(二吡啶胺) 桥联配体出发,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两个结构新颖的配位聚合物:[CdL1Br2]n?7.5nH2O (L1 = N,N,N′,N′-四(4-吡啶)-1,4-苯二胺) (1)和[Cu2L2(μ1,1,3-SCN)2]n?nMeOH (L2 = N,N-二(2-吡啶)-N',N'-二(4-吡啶)-1,4-苯二胺) (2),对它们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表征,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其晶体结构。单晶测试结果显示,配合物1中配体L1的四个吡啶N原子均参与配位,桥联了4个Cd原子,每个Cd原子与四个吡啶 N 原子和两个溴配位,形成六配位的八面体构型。通过这些配位作用,最终形成包含 Kagome 结构的三维超分子网络。配合物2 是由一维柱状 {Cu(SCN)}n 链通过 L2 桥联生成的二维结构。有趣的是,L2中具有螯合能力的2,2'-二吡啶胺单元并未参与配位,只有4,4'-二吡啶胺单元中的两个吡啶N原子分别与一个 Cu(I) 配位,连接了相邻两条平行的{Cu(SCN)}n 链,生成二维结构。
    基于环糊精功能化介孔材料制备高选择性化学修饰电极
    徐帅 张鑫 段烁 徐晓萌 周长利
    2011, 32(9):  2210-2214. 
    摘要 ( )   PDF (49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SBA-15有序多孔氧化硅材料并用β-CD对其进行了修饰,制备了功能化介孔修饰碳糊电极(CD-SBA15/CPE),利用循环伏安法(CV)、示差脉冲伏安法(DPV)等电化学技术,研究了修饰电极对硝基苯酚、硝基氯苯、苯二酚异构体的识别机理。研究表明:该修饰电极不仅能识别o-、m-、p-硝基苯酚、o-、p-硝基氯苯、o-、p-苯二酚异构体,且具有分辨率高、测定灵敏度高的特点。可望用于实际样品中同分异构体快速、灵敏和选择性检测。
    葫芦脲用作固相微萃取涂层新材料
    江玉玲 齐美玲 傅若农
    2011, 32(9):  2215-2218. 
    摘要 ( )   PDF (94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对葫芦脲(CB)作为一种新型固相微萃取(SPME)涂层材料进行了研究并用于中药白豆蔻的气相色谱分析测定.本文采用的CB SPME涂层制备方法简便、快速,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重复性.CB[6]SPME萃取得到的主要成分与水蒸气蒸馏(SD)法基本一致,并且CB[6]SPME对色谱后流出的目标成分的相对峰面积比明显高于SD法和商品SPME萃取材料PDMS/CAR和PDMS/DVB,这可能是由于葫芦脲的特殊分子结构及其与组分分子间选择性作用所致.葫芦脲作为一种新型SPME涂层材料具有很大的研究潜力和应用前景.
    磺化硫杂杯[4]芳烃修饰纳米金的制备及对水溶液中Cr3+的比色检测
    孙忠月 郑秋玲 李海兵
    2011, 32(9):  2219-2222. 
    摘要 ( )   PDF (194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不需外加还原剂的条件下一步原位合成了磺化硫杂杯[4]芳烃修饰的纳米金,并将其作为比色探针对金属离子进行检测。研究表明,磺化硫杂杯[4]芳烃修饰的纳米金能够选择性的识别CrP3+P,其检测限可达到1μM。
    包合作用与质子化程度对聚(N-丙烯酰-N′-丙基哌嗪)浊点的影响
    郭开, 孙良, 武梦春, 王少单, 王力彦
    2011, 32(9):  2223-2226. 
    摘要 ( )   PDF (64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聚(N-丙烯酰-N′-丙基哌嗪)(PAcrNPP) 是一种pH和温度双重响应的均聚物,通过调节PAcrNPP溶液的pH值可以改变其质子化程度,随着质子化程度的增加高分子溶液浊点逐渐升高。我们测试了不同尺寸的环糊精(CD)对PAcrNPP浊点的影响,在相同摩尔浓度时,α-CD对高分子溶液浊点影响最大,而α-CD对浊点几乎没有影响。分别在pH 9.0和pH 7.4时测量了含有不同浓度的α-CD的PAcrNPP水溶液的浊点,不同pH条件下,PAcrNPP水溶液的浊点随α-CD浓度的增大而升高。并根据溶液中不同存在形式的PAcrNPP对浊点的贡献,推导了一个方程,从化学平衡的角度说明了环糊精的包合与质子化程度对浊点的共同影响。
    β-环糊精功能化聚丙烯腈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β-环糊精功能化聚丙烯腈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
    张旺 陈铭 刁国旺
    2011, 32(9):  2227-2230. 
    摘要 ( )   PDF (161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 利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聚丙烯腈(PAN)/β-环糊精(β-CD)纳米纤维. 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和粉末XRD对纳米纤维进行了表征, 并检测了纺丝溶液的电导率和黏度. 结果表明, β-CD的添加量可以改善纳米纤维的形貌, 固定在纤维上的β-CD保留了空腔结构, 为其在纳米纤维中发挥超分子特性提供了可能. 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PAN/β-CD纤维对亚甲基蓝(MB)溶液的吸附性能. 结果表明, 纳米纤维中的β-CD显著提高了PAN/β-CD纤维对MB的吸附能力, 使其在吸附分离、电化学传感器及药物控制释放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