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3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0-02-10
    目次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年第31卷第2期目次
    2010, 31(2):  0. 
    摘要 ( )   PDF (90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论文
    氰根桥联Fe(Ⅲ)-Cu(Ⅱ)双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磁性研究
    崔爱莉, 倪为为, 寇会忠
    2010, 31(2):  215-220. 
    摘要 ( )   PDF (48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五氰构筑单元[Fe(CN)5L]2-[L=1-甲基咪唑(1-Meim), 咪唑(Him)]和铜大环配离子合成了3个氰根桥联Fe(Ⅲ)-Cu(Ⅱ)双金属配合物, 并研究了它们的晶体结构和磁性. 单晶结构分析表明, 3个化合物为一维链状的Fe-Cu配合物, 铜离子的配位构型为拉长八面体结构, 轴向由2个[Fe(CN)5L]2-上的氰根氮原子配位, 而每个[Fe(CN)5L]2-用2个氰根桥联2个铜离子, 得到1个交替一维链结构. 磁性研究表明, 其中2个配合物呈铁磁相互作用, 1个呈少见的反铁磁耦合.

    系列Co-M(M=Cd, Zn, Co)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光电性能
    孟秦, 金晶, 刘佳操, 牛淑云
    2010, 31(2):  221-226. 
    摘要 ( )   PDF (49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水热合成方法得到了3个Co-M配聚物: [CoCd(mal)2(H2O)4]n(1), [CoZn(mal)2(H2O)4]n(2) 和[Co2(mal)2(H2O)4]n(3)(mal=malonate). 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各配聚物的结构. 3个配聚物都是由丙二酸构筑并具有2D层状结构, 通过氢键进一步将2D层网联成3D无限网络结构. 通过表面光电压谱(SPS)对3个配聚物的表面光电性能进行了重点研究, 并与其相应的UV-Vis吸收光谱进行了对比. 结果表明, 这3个配聚物在300~600 nm范围内均表现出正的光伏响应, 而且SPS和UV-Vis光谱之间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静电纺丝制备多级结构TiO2微纳米纤维
    王女, 张京楠, 陈洪燕, 赵勇, 曹新宇, 杨青林, 马永梅, 江雷
    2010, 31(2):  227-230. 
    摘要 ( )   PDF (64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共轴电纺内流体溶液浓度和流速的调控得到4种具有不同内部结构的TiO2微纳米纤维, 即具有“微孔”、“囊泡”、“竹节”和“管”状结构的TiO2微纳米纤维, 实现了对纤维内部结构的有效控制, 对于新型仿生中空纤维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吲哚咪唑基钌(Ⅱ)联吡啶配合物与酵母RNA的相互作用
    杨怀霞, 刘艳菊, 赵琳, 王科志
    2010, 31(2):  231-234. 
    摘要 ( )   PDF (32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滴定、稳态荧光猝灭和溴化乙啶竞争键合实验研究了Ru(Ⅱ)配合物[Ru(bpy)(H2iip)2](ClO4)2{bpy=2,2′-联吡啶, H2iip=2-(吲哚-3-基)-咪唑[4,5-f][1,10]-邻菲罗啉}的酵母RNA键合性质. 结果表明, 二者键合模式为嵌入键合, 其键合常数为7.09×106 L/mol, 比小牛胸腺DNA的键合常数大, 且比同类配合物[Ru(bpy)2(H2iip)](ClO4)2的酵母RNA键合常数大.

    利用Kirkendall效应制备Ce1-xTixO2中空纳米球
    王增鹏, 赵永男, 余建国
    2010, 31(2):  235-238. 
    摘要 ( )   PDF (90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Kirkendall效应, 在溶剂热条件下成功制备了复合氧化物Ce1-xTixO2的纳米空心球, 并通过XRD, TEM和XPS等测试手段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Ce1-xTixO2纳米空心球的粒径为65 nm, 小于初始状态的CeO2纳米球, 并且Ce1-xTixO2纳米空心球的结构与前驱体CeO2晶体结构相同, 均为面心立方结构. Ti/Ce摩尔比和温度是影响产物形貌和结构的重要因素, 通过实验得出最佳反应条件为n(Ti)∶n(Ce)=8∶10, 于190 ℃反应8 h.

    镁热还原法制备圆片状氮化硼多晶微粉
    王吉林, 潘新叶, 谷云乐
    2010, 31(2):  239-242. 
    摘要 ( )   PDF (28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三氧化二硼(B2O3)、氯化铵(NH4Cl)和镁粉为反应物, 以三氧化二铁(Fe2O3)为催化剂, 利用镁热还原法在700~850 ℃下反应, 制备了氮化硼多晶微粉. 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 产物为六方相, 晶格常数a=0.2499 nm, c=0.6682 nm. 产物的红外光谱中在790和1380 cm-1处出现了六方氮化硼的特征吸收峰.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到产物为圆片状颗粒, 平均直径约为0.9 μm, 平均厚度约为100 nm. 讨论了Fe2O3的存在对产物形成的影响.

    室温下激发强度对ZnO晶须发光的影响
    郭星原, 丁战辉, 赵旭东, 邱利霞, 薛燕峰, 许大鹏
    2010, 31(2):  243-246. 
    摘要 ( )   PDF (28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浮区法(FZ)在高氧压条件下生长出大尺寸的ZnO单晶晶须. X射线衍射(XRD)和拉曼光谱(Raman)分析结果表明, 生长的ZnO单晶晶须为六方结构晶体, 沿(100)晶面方向有明显的择优生长取向. 研究了0.3 MPa氧压下生长的ZnO晶须的变功率光致发光光谱, 结果表明, 晶须在室温下有比较高的紫外光致发光效率和较低的缺陷, 其紫外发光激发强度的阈值>1 kW/cm2.

    单斜层状LiMn0.97Al0.03O2-x(PO4)x材料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
    粟智, 徐茂文, 叶世海, 王永龙
    2010, 31(2):  247-252. 
    摘要 ( )   PDF (66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Na2CO3, (CH3CO2)2Mn·4H2O, Al2O3, Na3PO4·12H2O和CH3COOLi·2H2O为原料, 通过2次高温固相法和一步水热离子交换法得到一系列铝和磷掺杂的LiMn0.97Al0.03O2, LiMnO1.99(PO4)0.01和LiMn0.97Al0.03O2-x(PO4)x(x=0.01, 0.03, 0.05)化合物. 用X射线衍射(XRD)表征了前驱体及交换产物的晶体结构, 用扫描电镜(SEM) 测定了晶体的形貌. 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红外光谱及恒电流充放电测试, 研究了掺杂离子对合成材料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Al-PO4复合掺杂综合了Al3+掺杂提高材料的电化学反应活性和减低材料的电化学反应阻抗以及PO43-掺杂增大材料的晶胞体积的特点, 提高材料中Li+的扩散能力, 有效地抑制了材料由于Jahn-Teller效应引起的结构畸变, 改性后的LiMnO2正极材料既保持了较高的容量又获得了良好的电化学循环性能.

    脉冲电沉积制备HA/ZrO2纳米复合涂层的稳定性及生物相容性评价
    王英波, 鲁雄, 冯波, 屈树新, 翁杰
    2010, 31(2):  253-259. 
    摘要 ( )   PDF (110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脉冲电化学沉积法成功地在生物医用钛金属表面制备出均匀的纳米HA/ZrO2复合涂层. 通过热处理提高涂层的致密性, 同时保留涂层的微纳结构. 考察了热处理后复合涂层的成分、形貌、生物相容性及生理稳定性. 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 复合涂层成分为HA和ZrO2. 扫描电镜观察发现, 热处理后复合涂层的致密性有所提高. 研究发现, ZrO2的加入大大降低了HA/ZrO2复合涂层中钙离子的释放速度, 提高了HA/ZrO2复合涂层的生理稳定性. 纳米划痕实验结果表明, HA/ZrO2复合涂层具有较好的结合强度. 通过培养成骨细胞考察了复合涂层的生物相容性. Alamar Blue检测表明, HA/ZrO2复合涂层表面细胞黏附及增殖能力较好. ALP检测发现, 热处理后HA/ZrO2复合涂层表面的细胞分化能力较强. 综合细胞培养结果显示, HA/ZrO2复合涂层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CdTe量子点-罗丹明6G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王绪炎, 梁建功, 马金杰, 陈姝含, 韩鹤友
    2010, 31(2):  260-263. 
    摘要 ( )   PDF (35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巯基化合物修饰的CdTe量子点构建了量子点(供体)-罗丹明6G(受体)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 研究了CdTe量子点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CdTe量子点与BSA相互作用后提高了CdTe量子点-罗丹明6G 体系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效率, 减小了CdTe量子点和罗丹明6G分子间的距离(r), 证实BSA是通过其色氨酸(Trp)残基与CdTe量子点表面金属发生配位作用而直接结合到量子点表面的.

    碳纳米管修饰电极同时测定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
    杨绍明, 魏志鹏, 胡光辉, 江丹, 黄爱花, 郑龙珍
    2010, 31(2):  264-268. 
    摘要 ( )   PDF (41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分散碳纳米管(CNTs), 通过层层组装(LBL)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DA)和CNTs构筑PDDA/CNTs多层膜电极. 利用紫外-可见光谱法对PDDA/CNTs多层膜的组装过程进行监测, 用循环伏安法(CV)和差分脉冲伏安法(DPV)研究了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同时存在时PDDA/CNTs多层膜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结果表明, 碳纳米管修饰电极对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有较好的电催化活性和电分离作用, 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无需经过分离即可同时被检出. 在修饰电极上的线性范围如下: 邻苯二酚为2.0×10-6~1.4×10-4 mol/L, 线性相关系数R=0.9991; 对苯二酚为2.0×10-6~1.4×10-4 mol/L, 线性相关系数R=0.9987.

    基于MALDI-TOF-MS的脂质组学研究——鲫鱼受镉暴露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李国琛, 王颜红, 吴仁安, 王世成
    2010, 31(2):  269-273. 
    摘要 ( )   PDF (40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含镉(Cd)500 μg/L水体中养殖0, 10, 20 d的3组鲫鱼为研究对象, 测定鱼肉中Cd含量, 借助HPLC与MALDI-TOF-MS离线联用技术得到鱼肉磷脂图谱, 并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LS-DA)针对图谱数据开展模式识别分析. 结果表明, 在20 d暴露期内, 鱼肉中Cd含量呈持续上升趋势, 而磷脂酰胆碱(PC)含量在暴露10 d后显著低于正常水平(未受镉暴露)(p<0.05), 暴露20 d后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 PLS-DA分析实现了3组样本的组间判别, 说明磷脂指纹图谱能更好的反映外源Cd对鲫鱼的代谢影响. PC可以作为指示水体Cd对鲫鱼毒害作用的生物标志物. HPLC与MALDI-TOF-MS离线联用技术不仅能定量分析鱼肉中PC总量, 也分离纯化了PC组分, 从而使MALDI-TOF-MS成功用于复杂鱼肉样品的磷脂分析, 适用于脂质组学研究.

    双链荧光核酸适体探针用于蛋白质的简便快速检测
    郭秋平, 羊小海, 王柯敏, 孟祥贤, 李军, 仲志鸿
    2010, 31(2):  274-278. 
    摘要 ( )   PDF (34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发展了一种基于双链荧光核酸适体(F-Aptamer)探针的简单快速检测蛋白质的分析方法. 该双链荧光Aptamer探针由一条带荧光标记的Aptamer探针和带猝灭标记的互补DNA组成, 当靶蛋白存在时, 能形成比双链荧光Aptamer探针更稳定的F-Aptamer/蛋白质复合物, 并发出荧光, 从而实现对蛋白质的简便快速检测, 检测线性范围为6~100 nmol/L, 检出限为6 nmol/L. 该方法设计简单, 对核酸适体分子的大小和空间结构没有要求, 可作为一种通用的基于F-Aptamer识别机理的蛋白质检测方法.

    甲亢患者血清和尿液的核磁共振代谢组学研究
    危阳洋, 王彩虹, 李伟, 董继扬, 陈忠
    2010, 31(2):  279-284. 
    摘要 ( )   PDF (46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基于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方法, 研究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患者和健康人群的血清和尿液, 分析甲亢疾病的特征代谢物. 实验收集33个甲亢患者和17个健康志愿者的血清样品以及53个甲亢患者和58个健康志愿者的尿液样品, 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甲亢组和对照组血清和尿液中的内源性代谢差异. 结果表明, 甲亢组血清中的胆碱、葡萄糖和三甲胺等物质的含量升高, 而VLDL, LDL和胆固醇等脂质以及乳酸、糖蛋白和丙氨酸等代谢物的含量下降; 甲亢组尿液中的葡萄糖、柠檬酸、牛磺酸以及肌氨酸等代谢物的含量升高, 而马尿酸、TMAO、甲酸和琥珀酸等代谢物的含量下降. 结果表明, 甲亢病不仅影响了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三大物质的代谢, 还对能量代谢、肝肠循环和肠道微生物等多个生理系统产生显著影响, 并且可能造成肝脏及肾脏等器官的损伤.

    无标记定量法研究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血瘀证的差异蛋白质组
    赵慧辉, 杨帆, 王伟, 王红霞, 魏开华
    2010, 31(2):  285-292. 
    摘要 ( )   PDF (69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高解析离子淌度质谱(HDMS)与纳升级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联用, 寻找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血瘀证血浆差异蛋白, 探索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血瘀证的蛋白质组学特点. 采用美国Agilent公司多克隆抗体亲和柱去除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血瘀证患者和健康人血浆中6种丰度最高的蛋白后, 进行无标记定量蛋白质组(Label free proteome)分析. 结果表明, 本方法的离子强度变异系数小于5%, 保留时间变异系数小于3%, 具有良好的重现性. 动态范围约104数量级. 总蛋白数3843种, 差异倍数大于1.5倍的差异蛋白数25种, 上调蛋白数13种(包括心绞痛血瘀证患者独有蛋白3种), 下调蛋白数12种. ACTA1, ITIH3和 LBP仅在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血瘀证患者血浆中表达, Haptoglobin, SAA, CP, C6, MYH11, APOH和ANXA6在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血瘀证患者中高表达, 而HBB, HBA, HBE, HBD, HBG, HRG, IGHG, GSN和TF在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血瘀证患者中低表达. 表达上调的差异蛋白根据功能可分为: (1) 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2) 补体蛋白; (3) 细胞骨架蛋白; (4) 凝血相关蛋白. 表达下调的差异蛋白根据功能可分为: (1) 载脂蛋白; (2) 运输蛋白; (3) 抗凝血相关蛋白; (4) 免疫球蛋白; (5) 细胞骨架调控蛋白. 以上结果提示,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血瘀证可能属于一种炎症反应;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血瘀证患者可能同时存在心肌损伤、凝血因子异常、脂代谢紊乱与氧运输障碍; 这些方面相互影响, 互为因果. 这些差异蛋白可为研究或发现抗心绞痛药物作用的新靶标提供线索. 本研究结果表明, 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Label free proteomics)是疾病及证候生物标志物研究的一种有效手段.

    糖尿病肾病患者AR基因表达量测定
    何永鑫, 李雪, 范雪梅, 王琬, 王义明, 罗国安
    2010, 31(2):  293-295. 
    摘要 ( )   PDF (21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50例正常人和80名糖尿病肾病不同分期的患者进行醛糖还原酶(Aldose Reductase, AR)基因的表达量测定, 提示AR基因有望成为糖尿病肾病(DN)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以及DN治疗上潜在的药物靶点, 并且利用AR基因对DN的中医诊断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验证.

    咪唑盐二醋酸碘苯促进苯并咪唑类衍生物的水相合成
    王孝科, 田敉
    2010, 31(2):  296-302. 
    摘要 ( )   PDF (45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报道了一种简便高效的苯并咪唑类衍生物的水相合成新方法, 合成了兼具离子液体和二醋酸碘苯双重特点的咪唑盐二醋酸碘苯. 以水为溶剂, 在咪唑盐二醋酸碘苯促进下, 通过邻苯二胺或4-甲基邻苯二胺与各种芳醛室温氧化环合, 一步合成了13种苯并咪唑类衍生物, 反应时间25~45 min, 反应产率92%~98%. 用核磁共振、红外光谱、质谱和元素分析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 该合成方法具有底物适用范围广、反应条件温和、反应速度快、反应产率高及氧化剂对应的还原产物可回收利用等优点, 是一种环境友好的绿色合成方法.

    系列ι-卡拉胶寡糖制备及其电喷雾串联质谱序列分析
    杨波, 于广利, 郝翠, 赵峡, 嵇国利, 胡艳南, 王玉峰
    2010, 31(2):  303-308. 
    摘要 ( )   PDF (50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ι-卡拉胶为原料, 在稀酸条件下进行酸水解得到其寡糖混合物, 采用低压凝胶渗透色谱(LPGPC)进行分离纯化, 获得了10个寡糖单体. 在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高效薄层层析(HPTLC)对其纯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波谱(NMR)和电喷雾离子化质谱(ESI-MS)对其结构进行表征, 并用电喷雾碰撞诱导串联质谱(ESI-CID-MS/MS)对其序列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它们分别是还原端为2-硫酸-3,6-内醚半乳糖(A2S)和非还原端为4-硫酸-半乳糖(G4S)的ι-卡拉胶二至二十糖. 这些酸法水解制备的寡糖结构新颖, 不同于ι-卡拉胶酶法制备的新ι-卡拉胶寡糖. 这不仅丰富了海洋寡糖库数据, 也为进一步运用糖生物芯片技术探索其与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研究快报
    i-Motif在分子拥挤条件下的性质
    周俊, 贾国卿, 冯兆池, 李灿
    2010, 31(2):  309-311. 
    摘要 ( )   PDF (28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用人端粒富含C的序列[C3TA2]3C3作为模型, 利用惰性分子PEG 200作为模拟体内分子的拥挤试剂, 通过圆二色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了i-Motif在分子拥挤条件下的性质. 结果表明, PEG的存在对i-Motif的结构没有明显影响, 但是可以提高i-Motif的热稳定性.

    研究论文
    正庚烷复杂化学框架与全局简化机理构筑
    蒋勇, 邱榕
    2010, 31(2):  312-319. 
    摘要 ( )   PDF (53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误差传播的直接关系图法(DRGEP), 针对正庚烷复杂化学, 成功地进行了指定精度的不同水平框架机理简化研究. 精确地查明了指定组分的依赖关系, 构造出仅包含重要化学路径的动力学机理. 分别给定阈值ε为0.01和0.001, 获得的框架机理分别包含690和398个反应、涉及69和52种组分, 虽然给定阈值的精度并不高, 但所得框架机理和原复杂化学关于火焰结构的计算吻合很好. 为了进一步增加简化度, 采用了全局简化机理构筑的延伸算法, 增加了算法的通用性, 同时基于CSP分析, 确定了QSS组分, 在已建立的框架机理的基础上, 进一步构筑了30和20组分全局简化机理, 计算结果表明, 2个全局简化机理仍具有很高的模拟精度.

    四环素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
    胡佶, 王江涛
    2010, 31(2):  320-324. 
    摘要 ( )   PDF (41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四环素在不同pH、盐度、温度下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特征. 结果表明, 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吸附行为都可以用线性等温式进行描述. 通过一种包含四环素3种形态与沉积物界面相互作用的模型对不同pH下的吸附常数进行拟合, 发现四环素正价态的吸附常数Kd+远大于中性态的Kd0与负价态的Kd-. 随着盐度的减小四环素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增强, 而温度的升高则不利于吸附的进行. 热力学计算结果得出, ΔG0—=-9.746~-9.713 kJ/mol; ΔH0—=-10.056 kJ/mol; ΔS0—<0, 表明该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的、放热的熵减过程.

    钼基复合氧化物在异丁烯选择氧化制甲基丙烯醛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曲渊立, 刘士艳, 王振旅, 徐家宁
    2010, 31(2):  325-329. 
    摘要 ( )   PDF (35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添加不同助剂对钼基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对异丁烯选择性氧化制备甲基丙烯醛反应的影响. 结合XRD, TPR 和FTIR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加入适量的铋能够提高催化剂的性能, 铁和钴元素能明显改变催化剂结构和表面性能, 从而提高异丁烯的转化率和甲基丙烯醛的选择性. 同时发现某种特定晶相及晶相之间的协同作用是提高催化剂性能的关键.筛选出在最佳催化剂上异丁烯的转化率为99.9%, 甲基丙烯醛的选择性为88.7%.

    CuInSe2薄膜的电化学沉积及其形成机理
    吴免利, 李劼, 刘芳洋, 刘军, 赖延清, 张治安, 刘业翔
    2010, 31(2):  330-335. 
    摘要 ( )   PDF (64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电化学沉积法制备了太阳电池用CuInSe2薄膜. 利用循环伏安法(CV)、X射线能谱(EDS)和X射线衍射技术(XRD)研究了电沉积过程中CuInSe2的形成机理, 并研究了制备工艺对膜层成分、形貌和物相结构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铟进入固相是通过In3+受Cu3Se2诱导作用欠电势还原或者In3+与H2Se反应这两种途径实现; 先沉积的Cu3Se2与新生成的铟或铟硒化合物反应最后生成CuInSe2. 在阴极电位为-0.58~-0.9 V(vs. SCE)时出现了不随电位变化的极限还原电流, 在该电位范围内进行电沉积获得了化学计量组成稳定可控且相对致密平整的CuInSe2薄膜. 电沉积的CuInSe2薄膜经真空退火处理后结晶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腺苷酸琥珀酸合成酶与其抑制剂的分子机制研究
    汪月鹏, 王明安, 杜凤沛, 李向东, 姚广伟, 张潘丹, 路慧哲
    2010, 31(2):  336-342. 
    摘要 ( )   PDF (45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选择6-31G(d)基组对腺苷酸琥珀酸合成酶(AdSS)天然抑制剂及其衍生物的结构进行优化, 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分析, 同时采用Mulliken键序、原子电荷分布、表观静电势等对AdSS抑制剂及其衍生物电子结构与其生物活性相关性进行了理论研究. 基于腺苷酸琥珀酸合成酶(AdSS)与其底物肌苷单磷酸(IMP)复合物的晶体结构以及获得的天然抑制剂衍生物稳定构象, 利用分子对接、分子力学优化及常温分子动力学模拟对AdSS酶与天然抑制剂及其衍生物的相互作用复合物结构进行理论预测. 结果表明, AdSS酶的系列抑制剂中磷酸根基团和乙内酰脲(Hydantoin)官能团构成药效团模型, 识别过程中范德华相互作用能的贡献大于静电相互作用能.

    2-亚胺-1,10-邻二氮杂菲铁(Ⅱ)类催化剂活性与中心金属原子净电荷的关系
    段宝根, 孔滨, 孙文华, 杨小震
    2010, 31(2):  343-347. 
    摘要 ( )   PDF (26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金属原子净电荷相关性(MANCC)方法研究了铁(Ⅱ)类催化剂活性. 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占主导作用的催化剂, 活性与中心金属原子净电荷有较好的相关性. 当取代基呈供电子效应时, 催化剂活性随着电荷的增大而升高, 当取代基呈吸电子效应时, 催化剂活性随着电荷的增大而降低. 在此基础上推测烯烃聚合反应催化过程中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活性中心, 一种是[LFe—R]+, 另一种是[LFe—R]2+或[Fe(Cl)RL]+. 当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均对活性有影响时, 发现催化剂的两卤素净电荷差值越小, 催化活性越强.

    B4O分子异构化稳定性的理论研究
    邵长斌, 金林, 丁益宏
    2010, 31(2):  348-352. 
    摘要 ( )   PDF (59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CCSD(T)/6-311+G(2df)//B3LYP/6-311+G(d)方法, 系统研究了B4O体系各个异构体的结构和能量, 以及重要异构体的解离和异构化稳定性. 结果表明, 单态平面三角形含—BO单元的异构体cB3-BO 11能量最低, 其次是带状的异构体B4O 12(10.9 kJ/mol), 并且1112结构都具有良好的动力学稳定性. 因此对于B4O体系, 1112都是有可能存在的. 而文献报道的三态直线型结构BBBBO(146.0 kJ/mol)的能量比异构体1112高得多.

    α-Co(OH)2的制备及其超级电容特性
    谢莉婧, 金小青, 付国瑞, 解玉龙, 王耀先, 胡中爱
    2010, 31(2):  353-356. 
    摘要 ( )   PDF (57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氯化钴为原料, 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 采用化学沉淀的方法制备出由纳米粒子组成的片状α-Co(OH)2. 用红外光谱对所制样品的组分进行分析, 用X射线衍射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产物的结构和形貌, 用循环伏安和恒电流充放电等测试方法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由纳米粒子组成的片状α-Co(OH)2表现出优良的电化学性能, 单电极比电容高达1220 F/g.

    噻唑衍生物电子光谱和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的理论研究
    谭回, 马小华, 梁然, 艾希成, 孙萌涛, 张建平
    2010, 31(2):  357-360. 
    摘要 ( )   PDF (36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方法(DFT)在B3LYP/6-31G(d)水平上对有机二阶非线性光学生色团(E)-2-(5-(4-(双(4-甲氧苯基)氨基)苯乙烯基)噻唑-5)三氰乙烯(TPA-Ti2-TCV)(1)和(E)-2-(5-(4-(双(4-甲氧苯基)氨基)苯乙烯基)噻唑-2)三氰乙烯(TPA-Ti5-TCV)(2)进行几何构型的完全优化, 在优化所得构型的基础上, 采用含时密度泛函方法(TDDFT)在6-31G(d)基组水平上计算了电子吸收光谱的跃迁性质. 再采用有限场法(FF)在B3LYP/6-31G(d)水平上计算了分子的一阶超极化率β. 计算结果表明, 三芳胺在噻唑环上取代C5比取代C2有更大的一阶超极化率, 这是由于噻唑的区域化学性导致ΔEHOMO-LUMO(TPA-Ti2-TCV)比ΔEHOMO-LUMO(TPA-Ti5-TCV)大很多造成的.

    聚丙烯酰胺对烷基苯磺酸盐界面吸附膜扩张流变性质的影响
    窦立霞, 程建波
    2010, 31(2):  361-366. 
    摘要 ( )   PDF (38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小幅低频振荡和界面张力弛豫技术, 研究了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Mo-4000)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2-丙基-4,5-二庚基苯磺酸钠(377)体系在癸烷/水界面上的扩张黏弹性质, 并考察了电解质对体系界面流变性质的影响. 研究结果发现, 低表面活性剂浓度时, 聚合物的加入大大降低了扩张模量; 而高表面活性剂浓度时, 聚合物的存在导致了界面膜更接近弹性膜. 一方面电解质压缩双电层, 增加界面膜的紧密程度, 造成高频条件下扩张模量增大; 另一方面, 电解质增强表面活性剂分子在界面与体相间的扩散交换作用, 增大了扩张模量的频率依赖性, 造成低频条件下扩张模量降低.

    溴甲烷在强激光场中的电离和解离
    杨正, 刘洪涛, 唐紫超, 高振
    2010, 31(2):  367-373. 
    摘要 ( )   PDF (66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自制的反射式飞行时间质谱仪(RTOF-MS)研究了多原子分子CH3Br在强激光场中的电离解离. 得到了溴甲烷在强激光场中电离解离的飞行时间质谱, 基于RTOF-MS的高分辨率(MM>2000), 测量了分子库仑爆炸产生的系列碎片离子的动能释放(KER), 用多光子解离和库仑爆炸解释了实验结果. 与碘甲烷在强场中的实验结果对比发现: (1) 在相同的激光场强下, 碘甲烷电离解离的最高价碎片离子为I6+而溴甲烷为Br3+; (2) 溴甲烷质谱中存在母体离子的脱氢产物CHmBr+ 和CHmBr2+, 而对于碘甲烷, 没有检测到这些通道, C—I键首先断开; (3) 质谱中存在H79Br+和H81Br+, 而碘甲烷的电离解离中不存在HI产物; (4) 溴甲烷库仑两体爆炸的有效电荷间距随着两碎片电荷乘积的增大而增大, 而对于碘甲烷此间距几乎不随电荷乘积变化; (5) CHm+(m=0, 1, 2)的主要生成通道可能与碘甲烷不同, 不是来自CH3+的顺序脱氢, 而是来自脱氢母体离子的直接解离.

    Apicidin选择性抑制ClassⅠ HDACs分子动力学研究
    李晓晖, 赵俊伟, 滕虎, 西野宪和, 修志龙
    2010, 31(2):  374-378. 
    摘要 ( )   PDF (43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模拟方法研究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Apicidin)选择性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 HDACs)中的HDAC1和HDAC8. 通过HDAC8晶体结构同源模建HDAC1三维结构模型, 将Apicidin分别与HDAC1和HDAC8对接并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 结果表明, HDAC1活性口袋入口处的Arg270是Apicidin-HDAC1形成稳定结构的重要因素; HDAC1中Tyr303及His178与Apicidin形成2个持续存在的氢键, 而在HDAC8中未发现, 这是Apicidin选择性抑制HDAC1高于HDAC8的另一重要原因.

    鸟嘌呤受羟基自由基损伤反应机理的量子化学研究
    申勇立, 郝金库, 曹映玉, 杨恩翠, 刘书文
    2010, 31(2):  379-382. 
    摘要 ( )   PDF (25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羟基自由基与鸟嘌呤分子加成反应的过渡态, 并进行内禀反应坐标(IRC)反应路径解析, 结果表明, 羟基自由基加成到鸟嘌呤碳碳双键上. 利用B3LYP/6-31++G**对反应物、反应物络合物、过渡态以及产物络合物等反应通道上各个能量驻点的能量进行了计算, 得到反应活化能Ea=28.0867 kJ/mol. AIM计算结果显示, 过渡态结构中鸟嘌呤分子碳碳双键结构被削弱, 羟基自由基氧原子与鸟嘌呤分子碳碳双键中的C4原子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 双键中剩余的π电子离域到了环体系中.

    F68和F108水溶液溶胶-凝胶转变过程的流变学研究
    汤建凯, 谢宇, 孙昭艳, 安立佳
    2010, 31(2):  383-386. 
    摘要 ( )   PDF (30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流变学方法研究了具有高PEO质量分数(80%)的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Pluronic F68(PEO80-PPO30-PEO80)和F108(PEO133-PPO50-PEO133)的水溶液在升温过程中的溶胶-凝胶转变过程, 发现对于特定浓度的嵌段共聚物水溶液, 在溶胶-凝胶转变过程中会出现一个“软凝胶”区域, 通过对F68进行区域的频率扫描实验, 推测了相应的内部结构.

    聚甲醛在强磁场下结晶的形貌分析
    滕莹雪, 班春燕, 崔建忠
    2010, 31(2):  387-390. 
    摘要 ( )   PDF (31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电子显微分析、X射线衍射法、傅里叶红外光谱法及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强磁场对聚甲醛的结晶形态与片晶分布的影响, 探讨了微观组织特征与晶体学取向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 聚甲醛(POM)在强磁场(12 T)作用下, 片晶厚度以及片晶间距都发生了明显的增大, 熔点升高, 分子链受到磁场的诱导而趋于定向结晶, 产生了沿磁场方向排列的类似漩涡状的结晶形貌.

    PAMPSLi/P(MMA-VAc)为基体的聚合物电解质
    牛丽丹, 傅相锴, 刘素娟, 杜秋亮
    2010, 31(2):  391-396. 
    摘要 ( )   PDF (60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聚(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锂)(PAMPSLi)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醋酸乙烯酯)[P(MMA-VAc)]与LiClO4共混, 制备了复合聚合物电解质膜. 用FTIR, TG, XRD, DMA, SEM及电化学交流阻抗和机械性能测试对聚合物及其电解质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PAMPSLi与P(MMA-VAc)共混后结晶状态发生变化, 交联网络变得密实, 提高了热稳定性和拉伸强度, 聚合物电解质膜含有较多微孔结构, 孔径为5~10 μm; 在20 ℃时, 当n(MMA)∶n(VAc)=2∶8, m(PAMPSLi)∶m[P(MMA-VAc)]=5∶95, m(LiClO4)∶m(copolymer)=15∶85时, 聚合物电解质膜电导率可达到1.68×10-3 S/cm, 且电导率未出现随LiClO4含量的进一步增加而下降的现象. 将此电解质用于全固态电致变色显示器件表现出了优良的性能. 对加入PAMPSLi后聚合物电解质膜电导率和热稳定性提高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长链支化聚乳酸的多重松弛行为
    汪永斌, 牛艳华, 杨靓, 于逢源, 张洪斌, 王志刚
    2010, 31(2):  397-401. 
    摘要 ( )   PDF (44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辐照法制备长链支化聚乳酸(LCB-PLA)的基础上, 采用凝胶渗透色谱-多角度激光光散射联用(SEC-MALLS)表征了LCB-PLA的支化结构, 利用动态流变学方法考察了PLA的黏弹松弛行为, 计算得到了线型及支化PLA在较宽时间范围内完整的加权松弛时间谱. 结果表明, 由于长支链的引入及支链长度的增加, 导致LCB-PLA松弛时间谱加宽, 松弛时间增长, 并呈现多重松弛行为. 提出了一种计算长链支化聚合物支链长度的方法, 可以定量表征LCB-PLA的支链长度以及长支链的分子量.

    ATRP法合成接枝共聚物PVDF-g-PNIPAAm及其分离膜的研究
    林先凯, 冯霞, 陈莉
    2010, 31(2):  402-405. 
    摘要 ( )   PDF (34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氯化亚铜(CuCl)/三(N,N-二甲基氨基乙基)胺(Me6TREN)为催化配位体系, 用DMF作为溶剂, 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方法直接在商用聚偏氟乙烯(PVDF)粉末上接枝温敏性材料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Am). 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1H NMR)分析表明, PNIPAAm成功接枝到了PVDF上. 考察了聚合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对接枝率的影响. 接枝共聚物以相转化法进行制膜, 通过纯水通量测试温敏性能, 结果表明, PVDF能成功用于ATRP反应, 当温度变化时所制备的PVDF-g-PNIPAAm共聚膜呈现出一定的温度敏感性能.

    P(AMPS-co-BMA)水凝胶的电场敏感性及电刺激响应机理
    林松柏, 袁丛辉, 张弦, 黄铂扬
    2010, 31(2):  406-412. 
    摘要 ( )   PDF (51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离子型单体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及非离子型单体甲基丙烯酸丁酯为原料, 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 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 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 通过自由基聚合合成了一系列聚离子浓度不同的聚(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co-甲基丙烯酸丁酯)电场敏感性水凝胶. 研究了其在去离子水及NaCl溶液中的溶胀行为. 结果表明, 该水凝胶在去离子水中的平衡溶胀度在236.4~298.5之间, 其溶胀速率随着AMPS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并且随着凝胶内部聚离子浓度的增加, 凝胶在NaCl溶液中的消溶胀速率及消溶胀度逐渐减小. 凝胶的电刺激响应性能研究结果表明, 在电场存在下, 凝胶在NaCl溶液中的溶胀行为与凝胶内部聚离子浓度和溶液中NaCl浓度的相对大小有关, 当凝胶内部聚离子浓度大于溶液中NaCl浓度时, 凝胶溶胀, 反之则凝胶消溶胀; 而且, 凝胶在电场作用下的偏转行为同样与凝胶内部聚离子浓度和溶液中NaCl浓度的相对大小有关, 当凝胶内部聚离子浓度大于溶液中NaCl浓度时, 偏向阴极, 反之则凝胶偏向阳极. 另外, 在电场存在下, 凝胶在NaCl溶液中的电偏转速度与环境温度密切相关.

    pH响应性聚膦腈水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洪挺, 刘志玲, 周圆圆, 蔡晴, 金日光
    2010, 31(2):  413-417. 
    摘要 ( )   PDF (40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N,N-二甲基乙二胺为阳离子型取代基, 甲基丙烯酸羟乙酯或烯丙胺为共取代基, 制备了同时带有pH响应性侧基和不饱和双键侧基的聚膦腈. 该聚合物的结构和组成经1H NMR和FTIR确认后, 通过自由基引发交联得到聚膦腈凝胶. 凝胶在不同介质中的吸水率测试结果表明, 该阳离子型聚膦腈水凝胶的溶胀行为受聚合物侧基组成、介质pH、离子强度和阴离子价态影响显著, 有望与葡萄糖氧化酶结合后实现对胰岛素的葡萄糖响应释放.

    基于TiO2/SiO2溶胶的新型PET缩聚催化剂的合成
    殷明, 冯润财, 李春成, 管国虎, 张栋, 萧耀南
    2010, 31(2):  418-420. 
    摘要 ( )   PDF (27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一种基于TiO2/SiO2溶胶的高活性PET缩聚催化剂, 用电子探针显微镜(EPMA)和热重分析(TGA)表征了催化剂的组分, 结果与理论值符合.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证实, 催化剂中加入的己内酰胺与Ti存在配位作用, 极大地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 所制备的催化剂催化聚合得到的PET性能远优于用传统锑系催化剂制备的PET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