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82年 第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82-01-25
    论文
    双核钼(Ⅴ)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络合物的歧化离解平衡及其离解常数
    白明章, 罗宣干, 孙丽娟
    1982, 3(1):  1-5. 
    摘要 ( )   PDF (36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于发生歧化离解,Mo2O3(S2CNEt2)4的溶液不遵守Beer定律,我们测定了有关溶液的光吸收性质以及Mo2O3(S2CNEt2)4的歧化离解常数,于15℃时数值为2.2×10-4
    色层法检测王冠化合物对稀土元素的络合能力
    杨燕生, 朱家芹
    1982, 3(1):  6-12. 
    摘要 ( )   PDF (49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应用反相纸色层法和静态吸附平衡法检测了王冠化合物与稀土离子之间的络合能力和水相阴离子类型对络合能力的影响。所用的王冠化合物有:B-15-C-5,DB-18-C-6,四氢呋喃丙酮四聚体,DB-18-C-6-甲醛缩聚物和B-15-C-5-甲醛缩聚物。得到如下主要结果:1.不同王冠化合物的络合能力顺序是;B-15-C-5>DB-18-C-6》四氢呋喃丙酮吗聚体,另B-15-C-5-甲醛缩聚物>DB-18-C-6-甲醛缩聚物。2.稀土离子络合能力的顺序是:Sm3+Er3+=La3+(反相纸色层法),Er3+>Eu3+>La3+(吸附平衡法)。3.与不同阴离子缔合的离子对的稳定性顺序是:苦味酸根>三氯代乙酸根>磺基水杨酸根》Cl-、NO3-、ClO4-及SO4=
    沸石分子筛转晶的研究——4A转晶为NaY型沸石的机理
    须沁华, 鲍书林, 董家騄
    1982, 3(1):  13-18. 
    摘要 ( )   PDF (67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光衍射分析和高真空苯吸附量的测定等方法,研究了在一定的化学环境下沸石分子筛的介稳状态;探讨了不同转晶条件对沸石重新晶化的影响;分别研究了在Y型、AG4型或Ω型沸石的合成条件下,加入其它型号的沸石转变为Y型、AG4或Ω型沸石的过程;并研完了在Y型沸石合成的化学环境下,A型沸石向Y型沸石转变的过程,并探讨其机理。
    硅酸及其盐的研究(Ⅻ)—氟离子与硅酸的反应及其平衡常数
    陈荣三, 柳海澄, 王金晞, 戴安邦
    1982, 3(1):  19-27. 
    摘要 ( )   PDF (81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酸性范围内,在不同F/SiO2值及不同硅酸浓度的溶液中,用氟电极法测得氟和硅酸的结合量,并求得反应式:Si(OH)4+HF[Si(OH)3F]+H2O其平衡常数β1=1.7×102。从而验证了在酸性含氟硅酸溶液中主要存在着这种初始反应。同时求算了六氟硅酸的总形成常数β6=2×1012
    磷酸锡的离子交换性质(Ⅲ)——四十四种金属离子的薄层层析
    殷伯海, 雷根虎, 刘勤英
    1982, 3(1):  28-34. 
    摘要 ( )   PDF (46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用磷酸锡无机离子交换剂制成薄层板,不另加粘合剂,以DMSOHNO3为混合溶剂系统对四十四种金属离子的薄层层析行为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混合溶剂系统中,增加硝酸的浓度,磷酸锡交换剂中的交换基电离度降低,许多金属离子的比移值有所增加;当以DMSO-H2(1:1)为溶剂,除Hg2+,Cd2+,Cr3+(或Cr6+和贵金属离子外,其它金属离子的比移位接近于零。故选择适当比例的DMSO-HNO3和DMSO-H2O为混合溶剂系统,利用磷酸锡对某些金属离子的选择性,可使许多金属离子相互分离。如:Hg2+与Pb2+,Cd2+与Pb2+,Hg2+与Hg22+,Pb2+与Zn2+,Hg2+与As3+等的分离是成功的。这些离子对环境保护中微量组分的分离和富集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催化动力学法测定微量银
    陈国树
    1982, 3(1):  35-40. 
    摘要 ( )   PDF (41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研究了银(Ⅰ)对a,a'-联吡啶与亚铁氰化钾反应的催化作用动力学测定微量银(Ⅰ)。测得银的催化反应为零级反应。在本文确定的条件,方法灵敏度为6.5×10-4微克/毫升,变动系数为0.072%,银的测定范围为0-3.5微克/40毫升。
    钼(Ⅵ)和钨(Ⅵ)的阴离子交换性能研究——草酸-盐酸体系
    蔡淑莲, 周执明
    1982, 3(1):  41-47. 
    摘要 ( )   PDF (50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在草酸-盐酸体系中,研究钼、钨等元素在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ZerolitFF上的阴离子交换行为,并确定其分离的最佳条件。用高仅2厘米,直径0.9厘米的交换柱可分离大量钨等元素中的微量钼;其分离比率高达1×104:1。应用于试剂级钨酸钠中钼的分离,结果满意。此外,还确定在该体系中,钼与树脂相进行交换的主要形式为MoO2(C2O4)22-
    高效离子交换色谱法分离和测定氯溴碘
    刘满仓, 范必威, 胡之德
    1982, 3(1):  48-54. 
    摘要 ( )   PDF (47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国产高效离子交换色谱仪及国产阴离子交换树脂研究了分离Cl-、Br-、Ⅰ-的条件,以硝酸钠为洗脱液,在三十五分钟内完全分离了上述三种离子。进行了一些样品的定量测定。用无换向阀的予柱富集测定了去离子水中ppb级的Cl-。从软硬酸碱理论的观点讨论了Cl-、Br-.Ⅰ-的色谱行为,得出了用结构参数及实验条件估算分配系数的经验式:1gD=0.24φg[B]-1g[B]+0.49φ+0.61。
    氟离子电极全固态结构的研究
    俞汝勤, 龚洪钟, 陈本敬
    1982, 3(1):  55-60. 
    摘要 ( )   PDF (51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对不同内部接触体系的全固态氟电极进行了实验比较,通过在氟化镧晶体表面电解形成氟化铋及氟化铅的实验,直接观察到氟离子在氟化镧单晶膜中的迁移现象。认为BiF3-Bi-Ag体系较适宜用作全固态氟电极的内部接触。并测试了制得的全固态氟离子电极的电位响应特性。
    示波极谱滴定研究(Ⅸ)——四苯硼钠滴定钾
    潘胜天, 高鸿
    1982, 3(1):  61-66. 
    摘要 ( )   PDF (47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了一个用四苯硼钠在交流示波极谱图上的切口来指示终点的测定常量钾的容量方法。方法快速、准确,干扰很少。
    以氯代钒酸酯-三异丁基铝催化体系合成丁二烯-丙烯交替共聚物的研究
    焦书科, 余鼎声, 戚银城
    1982, 3(1):  67-76. 
    摘要 ( )   PDF (74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比较了各种氯代钒酸酯-三异丁基铝体系催化丁二烯、丙烯交替共聚的活性,得出氯代钒酸二新戊酯-三异丁基铝体系催化活性最高。能制得高分子量的交替共聚物。研究了该催化体系的特点和聚合规律及提高共聚物[η]的途径。在-76—-45℃温度范围内可以制得正[η]为1.7—2.6dl/g的丁丙交替共聚物,单体转化率在80%以上。通过分析鉴定,证明产物交替度在95%左右,反式1,4丁二烯组分含量在95%以上。
    O-乙基-O-芳基-N-异丙基硫代磷酰胺酯的1H、31P及13C核磁共振谱
    张殿坤, 李国煒
    1982, 3(1):  77-82. 
    摘要 ( )   PDF (43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测量了(R=MeO、Bu、Me、H、Cl、Br、I和NO2)、类型化合物1H、31P和13CNMR谱化学位移值。结果指出:磷-31NMR化学位移值,随R取代基拉电子能力的增加而减小,其顺序是:MeO>Me>H>Br>NO2;而苯环质子平均化学位移值则相反,随R取代基拉电子能力的增加而增大,即NO2>Br>H>Me>MeO;但碳—13NMR化学位移值则没有上述规律性。并根据上述现象进行了简单的讨论。
    双[O,O-二烷基硫代磷酰]多硫化物与仲胺反应的研究
    彭永冰, 孙致远, 毕国良
    1982, 3(1):  83-92. 
    摘要 ( )   PDF (55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阐明了(RO)2S)n(OR)2(R=CH3,C2H5;n=2,3,4)与R'2NH(R'=C2H5,iC3H7)的反应。从几个方面证明其反应产物之一,就是相应二硫代磷酸酯的胺盐:(RO)2S-·H2R'2。反应过程中所有S-S键断裂,从而证明上述有机磷多硫物不是R'2NH的烷基化试剂。反应提供了合成(C2H5O)2SN(C2H5)2,(C2H5O)2(这里有图片19820113-83-3.gif)S-·H2(C2H5)2和(C2H5)2NSN(C2H5)2的新路线。
    用HMO法处理某些1,4-双[β-(4-取代苯基)乙烯基]苯衍生物
    薛价猷, 林少凡, 张毓凡
    1982, 3(1):  93-97. 
    摘要 ( )   PDF (37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们用HMO法处理了某些1,4-双[β-(4-取代苯基)乙烯基)苯及1,4-双-[β-(4-取代苯基)乙烯基]2,5-二甲氧基苯化合物,求得了π键分子轨道的能量、电荷密度、键序及自由价。另外,最高占有轨道和最低空轨道之间的能差与其电子光谱(紫外光谱及萤光光谱)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两个系列的电子光谱与Hammett方程的取代基常数的绝对值之间也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含钒钢渣碳酸化浸取提钒动力学研究
    柯家骏, 李道文, 李希明, 岳良东, 冯光熙, 黄祥玉, 何晋秋, 李国良, 葛书华
    1982, 3(1):  98-106. 
    摘要 ( )   PDF (90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高钙含钒钢渣经钠盐焙烧后的焙砂样品以及焦钒酸钙合成样品,在15—75℃范围内进行了碳酸化浸取动力学研究。碳酸化浸取提钒,主要是把钢渣中的碳酸钙溶解,使钒呈钒酸钠形式进入溶液,钙转变成碳酸钙沉淀。研究表明,在碱性溶液中通入CO2气体,随着pH值的下降,首先生成Na2CO3,随后生成NaHCO3。此碳酸化浸取的液-固反应过程,用颗粒表面溶解反应的收缩核心模型进行描述,在反应初期阶段是Na2CO3的溶浸作用,然后则主要是NaHCO3的溶浸作用,后者的反应速度比前者快。用焦钒酸钙合成样品进行研究,证实了所推论的反应机理。在所试验的温度范围内,碳酸化浸取焦钒酸钙合成样品的反应表观活化能为25.3千焦/摩尔。
    电解质在混合溶剂中的活度系数及溶剂化数的研究——KClO4-CH3OH-非电解质体系
    杨旦, 刘瑞麟
    1982, 3(1):  107-112. 
    摘要 ( )   PDF (57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测定了KClO4在甲醇-苯,甲醇-甲苯,甲醇-四氯化碳及甲醇-环己烷四个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使用A.D'Aprano[4]和C.W.Davies[2],报告的KClO4及KNO3在甲醇中的缔合常数,计算得“自由离子”浓度。盐的介质效应活度系数fMX以So/Sm或S、D的表示值趋近相等,与非电解质的摩尔分数X(Ne的关系符合经验公式:1gfMX=kXNe,这里So和Sm分别是盐在甲醇和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脚注(±)标识“自由离子”;k为常数。电解质的溶剂化数公式:n++n-=-21gfMX/1gφρ,对KClO4在这些混合溶剂中的情况并不适用,这里n++n-是正、负离子溶剂化数之和;φp是甲醇在混合溶剂中的体积分数。这个结果表明ClO4-的溶剂化层不是完全由甲醇分子所形成,非电解质也影响着ClO4-在这些溶剂中的溶剂化层。KNO3的实验数据,溶解度公式和溶剂化数公式是引自李芝芬、黄子卿、刘瑞麟以前的论文。
    电极金属和电解质溶液界面势垒研究
    张遴绍
    1982, 3(1):  113-118. 
    摘要 ( )   PDF (40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根据肖特基效应和弗兰克-康东原理得到了近似理想极化电极体系赫姆荷尔茨双电层内势垒高度和宽度与电极电荷密度间的关系式。并用Hg—HCl电极电荷密度的文献值作了具体计算。计算表明,电极电势对电子转移势垒形状的影响是很大的。
    光电子能谱与同系能级线性规律(Ⅰ)——同系共轭体系
    孙玉坤, 徐光宪, 黎乐民
    1982, 3(1):  119-129. 
    摘要 ( )   PDF (68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用同系共轭体系的光电子能谱得到的各级垂直电离势验证了同系能级线性规律,并对同系因子和同系能级因子随同系序数n和分子轨道序数k的变化关系与实验测得的分子轨道能级E(n,k)随n和k的变化关系作了比较。
    动量表象中的氦原子和氢分子
    祝继康, 李俊清, 潘毓刚
    1982, 3(1):  130-136. 
    摘要 ( )   PDF (43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推导出动量表象中的基态氦原子和氢分子波函数。对午氦原子,使用了动量变量Pr,Pθ,Pφ,它们分别共轭于球坐标位置变量r,θ,φ。对于氢分子,使用了动量变量Pξ,Pη,Pφ,它们分别共轭于椭球坐标位置变量ξ,η,φ。
    研究快报
    粉状白钨酸的制备
    顾翼东, 朱思三
    1982, 3(1):  137-140. 
    摘要 ( )   PDF (49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钨酸的颜色有黄有白,并有粉状与胶状的区别。其中黄色胶状物是黄色粉状与白色胶状的混合物。一般制得的白色粉状钨酸,又或多或少地杂有胶状物,不易定其组成。所以长时期来,只把黄色粉状钨酸作为钨酸的代表,并作为制备金属钨及其他钨化合物的基本原料。黄色粉状钨酸和白色钨酸的生成机理不同,但二者在生成时每易交织在一起。黄色粉状钨酸是均相沉淀的产物,即是含钨络阴离子的分解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