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郭文瑾, 王晓晗, 李想, 李洋, 孙俊奇. 基于金属配位键的自修复、 可重塑聚丁二烯橡胶的合成及性能[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0, 41(9): 2090-2098. |
[2] |
秦一超, 叶健, 蒋斌波, 王靖岱, 阳永荣. 芳氧基锆系催化剂催化乙烯齐聚与Friedel-Crafts烷基化的串联反应[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5, 36(9): 1825-1831. |
[3] |
尚光远, 李明. 十六烷基膦酸表面修饰纳米镍粉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4, 35(2): 427-432. |
[4] |
张丹枫, 孙悦, 邓筱娟, 陈谦, 董宝军. 二(β-羟亚胺)二氯化钛配合物的合成及催化乙烯聚合[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2, 33(09): 2121-2128. |
[5] |
张贺新, 张浩, 张春雨, 郝秀峰, 张学全. 双(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锆催化合成乙烯-笼型倍半硅氧烷杂化共聚物及其结构表征[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2, 33(08): 1850-1853. |
[6] |
杨睿, 于建, 汪昆华, 刘颖, 宋苑苑, 王宏凯. 聚乙烯-碳酸钙复合材料的光氧化降解及沿深度的分布[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5, 26(11): 2135-2139. |
[7] |
屈小中, 史燚, 陈柳生, 金熹高. 聚苯乙烯胶乳颗粒的成膜过程及尺寸效应[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3, 24(5): 943-945. |
[8] |
彭娅, 傅强, 刘结平, 何天白. 茂金属聚乙烯的非等温结晶行为及其动力学研究[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2, 23(6): 1183-1188. |
[9] |
徐德民, 马志, 宓霞, 柯毓才, 胡友良, 吴春红. 新型非对称二醚给电子体丙烯聚合催化剂研究[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2, 23(5): 982-984. |
[10] |
吴强, 瞿保钧, 吴强华. 聚乙烯光引发交联过程中的表面光氧化和光稳定[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1, 22(9): 1610-1613. |
[11] |
瞿保钧, 吴强华. 聚乙烯光引发交联及其工业应用研究的新进展[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0, 21(8): 1318-1324. |
[12] |
沈之荃, 陈耀峰, 张一烽, 寇瑞强, 陈林深. 杯[8]芳烃钕-Al(i-Bu)3体系催化乙烯聚合[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1999, 20(12): 1982-1984. |
[13] |
陈平, 杜惠, 刘凤歧, 李铁津, 汤心颐. 包覆Fe2O3超微粒的苯乙烯/丙烯酸/丙烯酸丁酯核-壳型复合共聚物的性能研究[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1998, 19(1): 148-151. |
[14] |
管建均, 杨文君, 刘勇, 梅礼芳. 可交联PVC的合成及其交联反应[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1998, 19(1): 152-155. |
[15] |
马永梅, 陈春英, 过俊石, 谢洪泉. 聚苯胺导电复合物二次掺杂的基材效应[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1997, 18(12): 2048-20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