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86年 第7卷 第6期    刊出日期:1986-06-24
    研究论文
    Eu2+在碱土金属氟卤化物MFX(M=Ca、Sr或Ba,X=Cl、Br或I)中的发光
    苏勉曾, 林建华
    1986, 7(6):  479-486. 
    摘要 ( )   PDF (61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们合成了六种Eu2+激活的碱土金属氟卤化物MFX:Eu2+(M=Ca、Sr或Ba;X=Cl、Br或I)。研究了它们的荧光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讨论了Eu2+离子的跃迁发射随基质晶体组成和结构变化的规律。根据晶体场理论,按照C4v点对称性,计算得到在MFCl:Eu2+(M=Ca、Sr或Ba)晶体中Eu2+离子的4?65d1激发态能级分裂的数值。
    邻羟基苄基氨乙酸及其配合物的研究(Ⅳ)—Cu(Ⅱ)配合物的一些平衡常数及酸式配合物的性质
    张华麟, 章惠农, 周梅生
    1986, 7(6):  487-492. 
    摘要 ( )   PDF (41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邻羟基苄基氨乙酸与Cu(Ⅱ的酸式配合物固体,研究了它的溶解度、摩尔电导、磁性、红外光谱以及热谱,确定了配合物的配位方式。用pH滴定法测得配合物的生成常数、酸解离常数,并讨论了各种配合物的不同配位形式。
    BAT离子电极的研制及其跟踪I--BAT-H2O2反应测定微量碘
    王柯敏, 俞汝勤
    1986, 7(6):  493-498. 
    摘要 ( )   PDF (44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用长链季鏻盐十六烷基三苯基鏻(HTPP)制备了一种新的溴胺T(BAT)离子电极。其性能较类似的氯胺T有显著改善。用其跟踪碘离子催化的BAT-H2O2反应可测定0.4—64ppb范围内的碘,多数离子不干扰测定。提出了催化反应的可能机理,并确定了催化反应的动力学方程。该法用于人体血清蛋白结合碘的测定,获得了较好的结果。
    研究简报
    表面活性剂对Me-5-Br-DEPAP及Me-5-Cl-PADAB显色反应作用的研究
    戚文彬, 朱利中
    1986, 7(6):  499-502. 
    摘要 ( )   PDF (23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们曾研究了离子型-非离子型混合表面活性剂对Ag2+-5-Cl-PADAB和Cu2+-5-Cl-PADAB等显色反应的作用。本文研究了阴离子、阳离子、非离子及阴-非混合表面活性剂对一系列Me-5-Br-DEPAP及Me-5-Cl-PADAB显色反应的作用,试图寻求表面活性剂对显色体系增敏作用及协同增敏作用的原因,并对其作用机理作一初步探讨。
    研究论文
    催化电位法测定痕量铜
    仝华翔, 仰蜀薰
    1986, 7(6):  503-507. 
    摘要 ( )   PDF (34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提出固定时间标准校正比较法,用碘离子选择性电极为指示电极研究了Cu2+-S2O82--I-反应体系催化测定痕量Cu2+的最佳条件并应用于实际分析。
    含5-氟尿嘧啶的氨基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卓仁禧, 范昌烈, 赵儒林
    1986, 7(6):  508-512. 
    摘要 ( )   PDF (36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氟尿嘧啶乙酸对硝基苯酯和5-氟尿嘧啶丙酸对硝基苯酯与一系列氨基酸反应,制备了12个新的含5-氟尿嘧啶的氨基酸衍生物,并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初步动物试验表明某些化合物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分析(Ⅵ)—极性与非极性二茂铁化合物的高效液相色谱研究
    杨学谨, 孙月稳, 董襄朝, 师树简, 李逢泽, 曹世明, 张建国
    1986, 7(6):  513-518. 
    摘要 ( )   PDF (42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以国产YWG-C18H37(十八烷基键合微粒硅胶)为固定相,以不同比例的甲醇-水为流动相进行二茂铁化合物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研究,分离了十一类共32种不同极性的二茂铁化合物,并探讨了它们在反相色谱中保留特性和分子结构的关系。
    研究简报
    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质的研究
    杜先献, 申美娜, 杨世珖, 陈玉康, 万显美
    1986, 7(6):  513-518. 
    摘要 ( )   PDF (15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合成了一类在酸、碱介质中不易水解,对强酸中的钢铁材料具有较好的缓蚀性,临界胶束浓度递变的新的两性表面活性剂2-(2′-二乙氨基乙氧基高级脂肪酸的盐酸盐.
    用气液分配色谱对外消旋2-辛醇的析解
    尹承烈, 俞稼镛, 王涵慧, 李宗琦, 康致泉
    1986, 7(6):  519-521. 
    摘要 ( )   PDF (37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们曾报导[1]用光学活性试剂α-乙酰氧基-L-丙酰氯与外消旋2-丁醇反应,生成相应的一对非对映异构体酯,经气液分配色谱作定量测定,达到快速、微量分析其旋光异构体含量的目的。
    研究论文
    硝酸镨苯并-12-冠-4配合物的电子结构研究
    李振祥, 倪嘉缵, 徐光宪, 任镜清
    1986, 7(6):  519-521. 
    摘要 ( )   PDF (24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INDO方法计算了硼酸镨苯并-12-冠-4配合物的电子结构、键级以及配位前后净电荷的分布。结果表明,配位时有0.6e的负电荷从冠醚氧迁移到镨上,形成的化学键具有相当程度的共价性。镨的5d轨道对共价性有主要贡献,4f电子则基本上是定域的。冠醚环上存在苯环使配合物的前线轨道具有π键性质。
    12-钨磷酸及其盐的酸性与催化性能的研究
    蔡天锡, 石仁敏, 陈萍, 王大庆, 李吕辉
    1986, 7(6):  522-524. 
    摘要 ( )   PDF (38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红外法研究结果表明12-钨磷酸Fe3+、Mg2+和Na+盐都具有L酸点和B酸点。用Benesi法测得10种12-钨磷酸盐的酸强度顺序为(Al3+、Fe3+、La3+、Cu2+、Cd2+>Zn2+>(Ca2+、Mg2+>(Na+、Li+,其酸量与抗衡阳离子的离子势和电负性大体成线性关系。还看出酸量与所含结晶水量有关。催化剂的酸量与其对异丙醇脱水反应和丁烯-1异构化反应的催化活性的关系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可用“体相型”和“表面型”催化作用的不同特点来解释。
    直链共轭高分子的分子轨道理论(Ⅱ)—共轭体系的同系线性规律
    杨忠志, 叶元杰, 唐敖庆
    1986, 7(6):  535-542. 
    摘要 ( )   PDF (33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差分方程法讨论了一类单连直链共轭高分子的本征方程的分解表达式。提出近似模型,用插入法得到具有交替键长的完整共轭多烯的能级和分子轨道的解析表达式,使许多单连同系列共轭分子的电离势线性关联,包括不同的能级都可用统一的参数处理。对双连体系做了类似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系数的严格评定判据。
    研究简报
    用热脱附方法测定氧气、乙醇在Porapak样品上的脱附级数和脱附活化能
    蒋维栋, 庄承群, 王迅, 蔡显鄂
    1986, 7(6):  543-545. 
    摘要 ( )   PDF (23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采用热脱附(TDS的实验方法,以多孔性Porapak微球为样品,测定了氧气、乙醇分子在PorapakQ、N两种样品上的脱附级数n和脱附活化能Ed,并与气相色谱法测定的吸附热作了比较。得出Ed≥ΔH令人满意的结果。
    研究论文
    二价金属离子与L-蛋氨酸反应的热力学研究
    樊春梅, 马书林, 郭德威, 陈敬堂
    1986, 7(6):  546-548. 
    摘要 ( )   PDF (22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测定了L-蛋氨酸-M(Ⅱ络合物形成的分步稳定常数、焓变和熵变。根据对所测热力学参数的分析,讨论了反应产物的可能结构。
    α-甲基苯乙烯阴离子平衡聚合热力学研究
    郭少华, 应圣康
    1986, 7(6):  549-553. 
    摘要 ( )   PDF (33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研究了α-甲基苯乙烯聚合热力学。发现平衡单体浓度不仅与聚合温度有关,而且依赖于引发剂浓度。本文还报导了缔合体和单量体引发β-甲基苯乙烯聚合的平衡常数、聚合热、浆合熵及聚合自由焓。
    研究简报
    双羧戊酰端基聚酯与α,α-二甲基-β-丙内酯嵌段共聚的反离子效应
    蒋硕健, 刘怀兵, 赵红蓉, 李又欣, 冯新德
    1986, 7(6):  554-556. 
    摘要 ( )   PDF (34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α,α-二甲基-β-丙内酯(即PVL的嵌段共聚近年来受到人们的重视。1979年G.Broze等[1]发现只有α,β或γ位带有极性基团或双键的羧端基才可以进行嵌段共聚,否则只能引发均聚。但他们的实验都是以四正丁铵做为反离子的。我们[2]改用其它季铵反离子发现可以改变嵌段效率,同时发现未嵌段的双羧戊酰端基的聚1,2-丙二醇己二酸酯(PPA上带有微量的酸酐键,因而提出引发PVL时同时存在烷氧与酰氧开环两种引发机制,前者导致嵌段共聚,后者则导致均聚。本文进一步研究了不同季铵与冠醚络合钾反离子对嵌段效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