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29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08-08-10
    目次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年第29卷第8期目次
    2008, 29(8):  0.  doi:
    摘要 ( )   PDF (156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下期目次预览
    2008, 29(8):  0.  doi:
    摘要 ( )   PDF (105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论文
    利用Ostwald熟化作用合成空心碳纳米材料
    陈锴 ;马丁 ;黄伟新 ;包信和
    2008, 29(8):  1501-1504.  doi:
    摘要 ( )   PDF (51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淀粉等易获得的生物质为碳前驱物, 亚铁盐为添加剂,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碳材料. 实验发现, 在反应过程中, 首先生成了被无定形碳包裹的铁氧化物纳米棒, 形成碳/铁氧化物的核/壳结构. 在进一步的反应中, 铁氧化物核自发溶解, 最终得到了空心的碳纳米棒. 讨论了铁氧化物自发溶解的原因, 认为空心碳纳米棒的形成是由Ostwald熟化现象造成的. 当以葡萄糖或环糊精为碳前驱物时, 得到的是空心碳球, 这可能与各种碳前驱物不同的表面活性剂作用有关.
    大面积Bi单晶纳米线阵列的制备
    晋传贵, 檀杰
    2008, 29(8):  1505-1509.  doi:
    摘要 ( )   PDF (65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有序的氧化铝模板(AAO)的孔洞中, 采用电化学沉积工艺成功地制备了准金属Bi纳米线有序阵列. 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高分辨电子显微镜(HRTEM)对样品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 XRD结果表明, 所制备的铋样品为六方相, 且沿[110]方向有很好的生长取向; FE-SEM图片清晰地说明铋纳米线阵列是大面积、填充率高和高度有序的; TEM的结果显示纳米线直径均匀、表面光滑且长径比大; HRTEM图片中清晰的晶格条纹和选区电子衍射(SAED)结果表明纳米线是单晶.
    四电子还原态α-Keggin型磷钼酸基有机/无机杂化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
    张立娟,李豫豪,周云山,韩瑞雪,张丽辉
    2008, 29(8):  1510-1514.  doi:
    摘要 ( )   PDF (52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铜离子诱导效应下, 采用水热方法, 以α-Keggin型磷钼酸和1,6-己二胺为原料首次成功合成了四电子还原态α-Keggin型磷钼酸基有机/无机杂化超分子化合物, 并利用X射线单晶结构解析、元素分析、IR、UV-Vis、TG/DTA、XPS、磁化率测量以及CV等方法对标题化合物进行了详尽的结构和光谱研究.
    先驱体转化法制备Si-B-N-C陶瓷纤维及表征
    唐云, 王军, 李效东, 李文华, 王浩, 王小宙
    2008, 29(8):  1515-1518.  doi:
    摘要 ( )   PDF (35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聚硼硅氮烷为先驱体, 经熔融纺丝、不熔化处理及氮气中高温热解、烧结得到Si-B-N-C陶瓷纤维. 利用元素分析、FTIR、XRD、高温热重分析等手段对Si-B-N-C纤维的组成、结构以及高温稳定性和抗氧化性等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纤维主要由Si3N4, BN和SiC等相组成, 其室温抗拉强度为2.1 GPa, 弹性模量为230 GPa, 具有很好的非晶稳定性和高温抗氧化性, 惰性气氛中可保持非晶至1700 ℃, 空气中加热至1100 ℃以下时无增重, 在1100-1400 ℃温度范围内增重约3.3%.
    含能配合物[Pb(AZTZ)(bpy)(H2O)·2H2O]n合成、结构及燃烧催化性能
    赵凤起,陈三平,范广,谢钢,焦宝娟,高胜利
    2008, 29(8):  1519-1522.  doi:
    摘要 ( )   PDF (42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设计合成了含能配合物[Pb(AZTZ)(bpy)(H2O)·2H2O]n(1)(AZTZ=5,5’-偶氮四唑阴离子, bpy=2,2’-联吡啶), 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其分子结构. 该晶体属三斜晶系, P1空间群, a=0.7341(6) nm, b=1.0050(8) nm, c=1.3367(1) nm, α=95.354(1)°, β=101.450(1)°, γ=101.233(1)°, V=0.8927(1) nm3, Z=2, S=1.030. 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以及热重分析等手段对标题化合物进行了表征, 并研究了配合物(1)对固体双基推进剂的燃烧催化作用. 结果表明, 配合物(1)可以有效地提高固体双基推进剂的燃速.
    中温复合固体电解质SDC-LSGM的制备和性能
    徐丹, 刘晓梅, 王德军, 朱成军, 严端廷, 裴力, 苏文辉
    2008, 29(8):  1523-1527.  doi:
    摘要 ( )   PDF (57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甘氨酸-硝酸盐法分别制备了Ce0.85Sm0.15O2-δ(SDC)与La0.9Sr0.1Ga0.8Mg0.2O3-δ(LSGM)两种电解质材料, 并用固相混合法将两种材料按不同质量比(SDC与LSGM的质量比分别为9∶1, 8∶2, 5∶5)混合制备复合电解质材料. 采用交流阻抗技术对样品的电学性能进行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 SDC与LSGM的质量比为9∶1(SL91)时, 样品具有较高的电导率, 在350—800 ℃温度范围内其电导率均比SDC的高. 以复合电解质为支撑体, 以Sm0.5Sr0.5CoO3 为阴极、NiO/SDC 为阳极制成单电池, 测试结果显示, 在800 ℃时以SL91为电解质的单电池的最大输出功率密度为0.25 W/cm2, 最大电流密度为1.06 A/cm2. 在电池的工作温度区间(600—800 ℃)内以复合材料为电解质的单电池的开路电压比以SDC为电解质的高.
    二维网格结构的新型配位聚合物[Zn(PDA)]n的合成、晶体结构及荧光性质
    张中强,黄如丹,许颜清,胡长文
    2008, 29(8):  1528-1531.  doi:
    摘要 ( )   PDF (40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2,6-吡啶二酸为配体, 与锌盐通过水热合成法得到具有二维网格结构的新型配位聚合物[Zn(PDA)]n(PDA=2,6-吡啶二羧酸根); 采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热重分析及单晶X射线衍射等手段对[Zn(PDA)]n的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 并进一步研究了[Zn(PDA)]n的荧光性质.
    研究快报
    花瓣形YBO3∶Eu3+发光薄膜的制备与表征
    杨智, 宋峰, 汪小林
    2008, 29(8):  1532-1534.  doi:
    摘要 ( )   PDF (47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报道了通过水热合成在AAO模板上组装出花瓣形YBO3∶Eu3+薄膜的研究工作.
    研究论文
    柴胡皂苷A对抑郁模型大鼠脑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
    戈宏焱,陈博,许丹,李有田,李洋
    2008, 29(8):  1535-1538.  doi:
    摘要 ( )   PDF (24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酸性条件下,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柴胡皂苷A对抑郁模型大鼠脑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物含量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柴胡皂苷A可使抑郁型大鼠脑中的高香草酸、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及5-羟色胺的含量升高, 这一结果有利于对柴胡皂苷治疗抑郁症的物质基础及相关机理进行更深入了解.
    静电组装金纳米粒子制备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膜
    王烨,卜凤泉,谷玥娇,徐萍,宁晓华,徐抒平,赵冰,徐蔚青
    2008, 29(8):  1539-1543.  doi:
    摘要 ( )   PDF (38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聚电解质自组装技术制备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传感膜的方法, 在玻璃基片上依次沉积聚电解质PDDA, PSS和PVTC, 并通过静电吸附构建胶体金纳米粒子自组装膜形成LSPR传感膜. 利用扫描电镜对LSPR传感膜表面形貌以及膜中金纳米粒子的粒径进行了表征, 同时通过紫外-可见消光光谱对其灵敏度和渗透深度等重要参数进行检测. 研究结果表明, 所制备的LSPR传感膜粒子分布均匀、单分散性好、稳定性高、重现性好; 消光峰位对样品溶液折射率的检测灵敏度为71 nm/RIU, 相应的峰强检测灵敏度为0.21 AU/RIU, 对表面吸附层的渗透深度约为16 nm.
    红外光谱法研究苯胺和环氧丙烷的共聚机理及共聚物的表征
    李美超,胡佳琦,刘艳娜,马淳安
    2008, 29(8):  1544-1548.  doi:
    摘要 ( )   PDF (48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原位红外光谱技术对苯胺和环氧丙烷的电化学共聚机理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环氧丙烷能在苯胺及其低聚物阳离子自由基的催化作用下发生α位开环, 与苯胺发生电化学共聚, 生成了含有芳香-脂肪醚结构的共聚物. 采用显微红外成像技术研究苯胺和环氧丙烷共聚物在电极表面的生长特点发现, 该共聚物能在电极表面从中间向两侧有规律地生长.
    研究快报
    单分子流式检测仪的研制
    杨玲玲, 朱少彬, 杭纬, 颜晓梅
    2008, 29(8):  1549-1551.  doi:
    摘要 ( )   PDF (32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激光诱导荧光和流体动力学聚焦技术成功地研制出单分子流式检测仪, 实现了对水溶液中单个藻红蛋白及单个DNA分子片段的检测, 检测速率可达到每秒几十次. 与单分子荧光显微术相比, 流式分析将固定的标本台改为流动的单分子悬液, 大大提高了检测速率和统计精确性, 更加适合生物样品的快速、超高灵敏分析.
    铁氧化物/金磁性核壳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富集与SERS研究
    鲍芳, 姚建林, 顾仁敖
    2008, 29(8):  1552-1554.  doi:
    摘要 ( )   PDF (37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用种子生长法制备铁氧化物/金磁性核壳纳米粒子, 并利用SERS对其磁场靶向性进行了检测.
    研究论文
    环钯化二茂铁亚胺卡宾络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对Buchwald-Hartwig胺化反应的催化性质
    李敬亚, 吴养洁, 韩自省, 姜松
    2008, 29(8):  1555-1559.  doi:
    摘要 ( )   PDF (34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一个新的二茂铁亚胺环钯化卡宾络合物, 并经过IR, 1H NMR, 13C NMR, HRMS和X射线衍射对其单晶结构进行鉴定. 新合成的催化剂对空气和湿气都很稳定, 并且对氯代苯参与的Buchwald-Hartwig胺化反应有较好的催化活性, 在摩尔分数为0.5%的催化剂用量下, 3 h即可以达到中等以上的收率.
    新型杂环三氮烯荧光试剂1,8-双(2-苯并噻唑重氮氨基)萘的合成及其分析应用
    付国良,冯锋,陈泽忠,白云峰,孟双明,林森,江润生
    2008, 29(8):  1560-1563.  doi:
    摘要 ( )   PDF (30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1,8-萘二胺和苯并噻唑类试剂结合, 并引入杂环三氮烯结构, 合成了新荧光试剂1,8-双(2-苯并噻唑重氮氨基)萘(BBTANP), 其结构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和元素分析证实. 研究结果表明, 在碱性介质中, 该试剂与Cu(Ⅱ)形成1∶1的络合物, 并在λex/λem=362 nm/459 nm处产生荧光增强作用. 据此建立了BBTANP测定Cu(Ⅱ)的新型荧光分析法, 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8.0×10-7—1.0×10-5 mol /L, 检测限为1.3×10-7 mol/L. 将其应用于水样中Cu(Ⅱ)的测定, 结果令人满意.
    基于聚乙烯醇/Fe2O3纳米颗粒的纤维素酶固定化
    廖红东, 袁丽, 童春义, 朱咏华, 李杜, 刘选明
    2008, 29(8):  1564-1568.  doi:
    摘要 ( )   PDF (54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聚乙烯醇/Fe2O3磁性纳米颗粒为纤维素酶固定化载体, 通过反复冻融的方法成功地实现了纤维素酶固定化. 采用透射电镜、红外光谱仪、振动样品磁强度计对固定化酶复合体进行了表征, 结果显示, 固定化酶复合体为大小约1 μm的微凝胶团, 内含10 nm左右的Fe2O3纳米颗粒. 研究影响固定化因素后发现, 当pH为6, 固定化时间为11 h, 纤维素酶/PVA质量比为4, PVA/Fe质量比为50时, 固定化纤维素酶效果最好. 通过该方法固定后酶活回收率达42%, 酶水解效率显著提高, 经过5次反应后的固定化酶相对酶活力保留50%以上. 因此, 基于聚乙烯醇/Fe2O3纳米颗粒的纤维素酶固定有利于酶的循环使用并显著提高酶的使用效率, 是一种有效固定化纤维素酶的新方法.
    S-亚硝基-N-乙酰基-D,L-青霉胺二肽分子中S—NO键断裂能的测定
    李鑫, 程津培
    2008, 29(8):  1569-1572.  doi:
    摘要 ( )   PDF (27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滴定量热技术并结合适当的热力学循环测定了乙腈溶液中7个S-亚硝基-N-乙酰基-D,L-青霉胺二肽化合物中S—NO键的异裂能和均裂能, 其能量范围分别为234.5—246.2 kJ/mol和101.6—122.1 kJ/mol. 结果表明, 所研究的亚硝基硫醇化合物更容易通过S—NO键的均裂释放NO自由基(NO·). 通过热力学循环对7个亚硝基硫醇化合物自由基负离子中S—NO键的异裂能和均裂能进行估算, 能量范围分别为19.2—35.5 kJ/mol和-4.2—22.6 kJ/mol, 表明这些自由基负离子在室温下不稳定, 容易通过S—NO键的异裂释放出NO-.
    七元瓜环与N,N’-二烷基-1,3-(4,4’-二吡啶基)丙烷衍生物的相互作用
    姜平月,薛赛凤,吴明强,肖昕,祝黔江,陶朱
    2008, 29(8):  1573-1577.  doi:
    摘要 ( )   PDF (51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1,3-(4,4’-二吡啶基)丙烷为母体, 合成了N,N’-二乙基、二丁基、二己基以及二辛基1,3-(4,4’-二吡啶基)丙烷衍生物. 利用1H NMR技术和紫外吸收光谱法, 考察了Q[7]与上述链状吡啶衍生物的相互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 Q[7]与客体PC0, PC2作用, 瓜环包结客体的二吡啶基丙烷部分形成1∶1的包结配合物; 对于取代烷基碳链数大于4的N,N’-二烷基-1,3-(4,4’-二吡啶基)丙烷衍生物, 随着主体与客体摩尔比值的增加, 体系中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主导模式是Q[7]逐渐包结了客体二吡啶基丙烷部分, 进而形成Q[7]包结客体两端取代烷基, 甚至形成一个客体分子上“挂满”3个主体瓜环的包结物.
    用生物质谱方法研究抗肿瘤双β-咔啉与DNA及核苷酸的非共价结合
    董肖椿,胥颖,Carlos AFONSO,蒋为群,Jean-Claude TABET,闻韧
    2008, 29(8):  1578-1582.  doi:
    摘要 ( )   PDF (47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电喷雾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研究一系列双β-咔啉化合物与DNA的非共价结合. 发现化合物15与5种不同序列的12-mer双链DNA均有明显的非共价结合, 并且有两个β-咔啉环之间连接碳链的长度对此类化合物与双链DNA的非共价结合活性有明显影响. 同时对此类化合物对于DNA非共价结合的序列选择性进行了讨论. 另外还利用电喷雾离子阱质谱研究了双β-咔啉化合物24与4种单核苷酸的非共价结合.
    N-苄氧/烷氧苯基-4,6-二取代嘧啶胺类化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除草活性
    乌婧, 王宝雷, 李永红, 宋海滨, 王素华, 李正名
    2008, 29(8):  1583-1587.  doi:
    摘要 ( )   PDF (31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5种苄氧基/烷氧基苯胺为基础, 设计合成了系列新颖的N-苄氧/烷氧苯基-4,6-二取代嘧啶胺类化合物, 其结构经1H NMR、MS及元素分析确证, 其中化合物5r的单晶结构经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确证. 油菜平皿法和稗草小杯法测试除草活性结果表明, 4种苄氧基/烷氧基苯胺3a, 3b, 3d, 3e具有较好的除草活性, 在100 μg/mL浓度下对单子叶稗草生长抑制率可达到77.3%—88.5%. KARI活性测试结果表明, 化合物5a—5s有较弱的KARI抑制活性.
    无花果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
    张雷, 曲和之, 黄露, 杜姗姗, 郝东云, 王晓平
    2008, 29(8):  1588-1591.  doi:
    摘要 ( )   PDF (38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我国山东无花果树(Brunswike, 原产法国Ficus carica)树叶为原料, 采用缓冲液抽提、硫酸铵分级、DEAE-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cryl S-100 HR分子筛层析分离纯化得到电泳纯CuZn-SOD, 并对其酶学性质进行研究.
    茶多酚锰-壳聚糖微球的制备、控释和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研究
    黄河宁,李程,谢笠升,黄河清,
    2008, 29(8):  1592-1597.  doi:
    摘要 ( )   PDF (53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用壳聚糖为微米粒包被材料, 制备茶多酚锰(Tea Polyphenol Manganese, TPMn)-壳聚糖微球. 用荧光显微技术研究了TPMn-壳聚糖微球的荧光特性, 用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证实TPMn-壳聚糖微球尺寸和分布规律. RP-HPLC定量分析TPMn-壳聚糖微球包封率为68%, 符合微米级微粒控释药物包封率的要求. 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 茶多酚(TP)-壳聚糖和TPMn-壳聚糖的微球均有控释TP的能力, 控释时间高达40 h以上, 但前者释放速率稍快于后者. TPMn和TPMn-壳聚糖微球均能诱导肝癌细胞凋亡, 但TPMn-壳聚糖微球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速率稍高于TPM. 实验结果证实, 以TPMn-壳聚糖微球方式控释TPMn有利于提高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速率. TPMn-壳聚糖微球具有研发成注射型抗肿瘤新药的可能性.
    基于Zn(Q-Ph)2与DCJTB非掺杂型OLED的制备及其电致发光性能研究
    丁洪流, 赵婷, 施国跃, 金利通
    2008, 29(8):  1598-1602.  doi:
    摘要 ( )   PDF (43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有机发光材料2-苯基-8-羟基喹啉锌Zn(Q-Ph)2, 通过1H NMR, UV-Vis及MS等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 利用该材料与高效的红光染料DCJTB复合制备出全新结构的非掺杂型OLED器件, 其结构为ITO/NPB/DCJTB/Zn(Q-Ph)2/AlQ3/Al. 将DCJTB超薄层的厚度调节到0—2.0 nm范围内, OLED器件的发光色调经历了黄光、红光和橙光的转变, 并且探讨了DCJTB厚度对OLED发光机理以及发光复合区域的影响. 当DCJTB的厚度为0.5 nm时, 获得了稳定的红光发射, 该器件在5.5 V电压下启亮, 在25 V外加电压下发光亮度达到420 cd/m2, 对应的电流密度为250 mA/cm2.
    可见光响应光催化剂BiYWO6的制备、表征及其完全分解水的研究
    刘恢, 袁坚, 上官文峰
    2008, 29(8):  1603-1608.  doi:
    摘要 ( )   PDF (60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制备了一种可见光响应的光催化剂BiYWO6, 该体系是Bi2WO6-Y2WO6的伪二元固溶体, 其禁带宽度为2.71 eV. 其负载了助催化剂后, 可在紫外光和可见光下完全分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其中负载RuO2助催化剂的BiYWO6具有最好的光催化活性. 通过对光催化反应前后的BiYWO6和助催化剂的表面各元素的化学状态的研究证实了RuO2/BiYWO6体系的稳定性. 比较分析了BiYWO6的能带结构, 认为可见光完全分解水的性能可归因于Y和Bi在固溶体BiYWO6中形成了合适的能带结构.
    Cu(Ⅰ)/SO42-/ZnO和Cu(Ⅰ)/S2O82-/ZnO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李忠, 黄海彬, 谢克昌
    2008, 29(8):  1609-1615.  doi:
    摘要 ( )   PDF (65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浸渍法对无定形ZnO分别用稀H2SO4和(NH4)2S2O8溶液处理, 制备了SO42-/ZnO和S2O82-/ZnO固体酸. 通过固体离子交换法制备了Cu(Ⅰ)/SO42-/ZnO和Cu(Ⅰ)/S2O82-/ZnO两种催化剂, 并采用XRD, FTIR, TPD和TPR等进行了表征. 研究结果表明, 用稀H2SO4和(NH4)2S2O8溶液分别浸渍处理无定形ZnO, 经过500-600 ℃高温焙烧后得到的SO42-/ZnO和S2O82-/ZnO固体酸表面形成了Zn3O(SO4)2物种; py-FTIR结果表明, 两者均具有B酸中心和L酸中心, 进一步的NH3-TPD研究结果证明, 制备的固体酸NH3脱附峰均出现在543 ℃附近, 属于高强度固体酸. 结构分析认为, 由于SO42-强烈的电子诱导作用, SO42-和ZnO形成的桥式配位物种产生了B酸中心和L酸中心, 而其螯合配位形成的物种没有酸性. SO42-/ZnO和S2O82-/ZnO固体酸与CuCl进行离子交换所制备的Cu(Ⅰ)/SO42-/ZnO和Cu(Ⅰ)/S2O82-/ZnO催化剂的Cu(Ⅰ)易于还原, 对甲醇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DMC)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和选择性, DMC选择性为98.3%, 时空收率可达到1.9 g(g·h).
    氧芴三苯胺多枝分子的双光子吸收与电化学行为
    张唯舟,王筱梅,方香云,蒋宛莉,赵俊芳
    2008, 29(8):  1616-1619.  doi:
    摘要 ( )   PDF (34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3个氧芴/三苯胺衍生物: E-2,8-双(4-二苯胺基苯乙烯基)氧芴(简称OT-G1)、E-2,8-双[4-(二苯基氨基-二苯乙烯基)(4’-溴苯基)氨基-苯乙烯基]氧芴(简称OT-G1.5)和E-2,8-双-[4’,4″-二-(二苯胺基苯乙烯基)-4-二苯胺基苯乙烯基]氧芴(简称OT-G2)的双光子吸收和电化学行为. 研究结果表明, 分子“代数”从1→1.5→2增高, 氧芴三苯胺多枝分子的HOMO能级升高、双光子荧光强度和双光子吸收截面明显增大. 由于HOMO能级的升高有利于分子的电荷转移, 因而分子表现出强的双光子吸收能力, 这表明可通过电化学行为来推断出分子的双光子吸收性能.
    含酯基苯并噻唑衍生物的摩擦膜及热膜化学结构
    吴华, 李晶, 任天辉
    2008, 29(8):  1620-1624.  doi:
    摘要 ( )   PDF (29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制备了两种苯并噻唑衍生物2-苯并噻唑基-巯基硫代乙酸正辛酯(MBTT)和2-苯并噻唑基-巯基乙酸正辛酯(MBTA), 并用元素分析和核磁共振谱表征其分子结构. 用X光吸收近边结构谱(X-ray absorption near edge structure, XANES)全面地分析了杂环化合物在矿物油和菜籽油中所形成的摩擦膜和热膜的化学态. 分析结果表明, 在矿物油中, 添加剂MBTT和MBTA摩擦反应生成的摩擦膜主要由FeS2组成, 而菜籽油中, 两种添加剂摩擦反应生成的摩擦膜由FeSO4组成; 在两种基础油中, 两种添加剂生成的热膜都是由FeSO4组成的.
    过渡金属-双硫分子配合物的理论研究
    黄斌, 曹泽星
    2008, 29(8):  1625-1628.  doi:
    摘要 ( )   PDF (41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密度泛函方法, 对一系列过渡金属-双硫分子配合物的结构和相关性质进行了理论计算研究, 讨论了中心金属原子、配体等结构修饰对分子性质的影响. 计算结果表明, 过渡金属双硫分子配合物的HOMO和LUMO轨道主要由其配体轨道组成, 且其能隙很小; 中心金属原子和配体中一些基团的改变对分子配合物构型的影响很小, 而且HOMO-LUMO能隙变化不大. 配合物的氧化主要表现在配体部分, 氧化过程对调控HOMO-LUMO能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钒、铬团簇的电子亲合能、硬度与原子数的关系
    聂小琴, 徐文国, 卢士香
    2008, 29(8):  1629-1634.  doi:
    摘要 ( )   PDF (60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静电球形液滴模型理论和离子极化、屏蔽效应对团簇的影响, 推导适合钒、铬团簇电子亲合能、硬度与原子数关系符合的普遍公式: Y=ae2/R+b/R2+c, R=rsN1/3, 从而更方便地预测大尺寸团簇的性质参数, 并发现和分析结构和性质异常的小团簇, 如Vn(n=5, 7, 9, 13)和Crn(n=6, 10, 17)的性质.
    咪唑桥连双核铜SOD模拟物的电子结构及催化活性的理论研究
    陆清霞, 谭宏伟, 陈光巨, 王艳
    2008, 29(8):  1635-1640.  doi:
    摘要 ( )   PDF (49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半经验PM3和密度泛函B3LYP方法研究了β环糊精咪唑桥连双核铜SOD模拟物({[Cu(L)·(H2O)(β-CD)]2(im)}3+)、模拟物的衍生物及模拟物与底物分子结合的复合物分子的电子结构, 运用自然键轨道(NBO)方法对该体系的电荷分布及成键特征进行了分析. 计算结果表明, 该模拟物中核心Cu离子与配体H2O分子的结合较弱, 在进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催化反应中可被其它配体所取代. 胍基的存在使得超氧化物歧化酶中Cu所带的正电荷增多, 而有利于催化反应的进行. 与其它配位原子相比, 与两个五元环连接的N原子与Cu配位能力相对下降, 这也将有利于提高Cu离子与底物的结合能力. 由于自由基分子形式, 使得超氧化物歧化酶模拟物与反应底物(O2·-)在酸性条件下结合后的络合物中五重态构型比相应的单重态构型更加稳定. 同时双核之间的咪唑桥环也对稳定该模拟物的构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预测[C,O,S]体系的稳定异构体
    周中军, 刘慧玲, 黄旭日, 孙家锺
    2008, 29(8):  1641-1643.  doi:
    摘要 ( )   PDF (27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 DFT, QCISD及CCSD(T)方法对单重态和三重态的COS分子体系势能面进行了理论计算, 在 QCISD/6-311G(d) 水平上得到4个过渡态连接的6个稳定构型. 经动力学及热力学分析发现只有一个单重态线性的分子11(O—C—S) 能够稳定存在.
    研究快报
    玻璃上基于自组装和喷墨打印的选位金属沉积
    王金意,刘冉,蔡文斌
    2008, 29(8):  1644-1646.  doi:
    摘要 ( )   PDF (34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氨基硅烷自组装分子对玻璃表面进行修饰; 借助喷墨打印技术, 按照设计好的线路图形把引发化学镀的催化剂“墨水”喷射在上述修饰表面上. 由于自组装分子具有朝向面外的氨基末端能吸附作为催化剂的溶胶或离子, 因而可以起到“有机浆糊”的作用, 使图形化的催化剂层固定在表面上以充当模板, 由于化学镀只在催化剂模板上发生, 从而可获得与设计一致的, 且与基底牢固结合的金属沉积图形. 将该方法拓展应用到玻璃基底上, 着重优化自组装条件, 提高了结合力, 首次实现了玻璃表面上包括金、铜以及镍硼合金在内的多种金属直接成型.
    超亲疏水图案改善阵列芯片质量
    阴启明, 叶嘉明, 周勇亮
    2008, 29(8):  1647-1649.  doi:
    摘要 ( )   PDF (35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提出在超疏水表面加工超亲水圆点图案为阵列基底制作免疫蛋白微阵列, 从而减轻“咖啡环效应”, 改善阵列芯片质量.
    研究论文
    聚丙烯酰胺/聚L-谷氨酸苄酯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其胶束制备
    吴秋华, 魏天柱, 梁芳, 宋溪明, 韩光喜, 张国林
    2008, 29(8):  1650-1654.  doi:
    摘要 ( )   PDF (55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聚丙烯酰胺(PAM)为大分子引发剂, 采用开环聚合方法, 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引发L-谷氨酸苄酯环内酸酐(BLG-NCA)聚合合成了两亲性聚丙烯酰胺/聚L-谷氨酸苄酯接枝共聚物(PAM-g-BLG), 采用IR, 1H NMR和GPC方法对共聚物结构进行了表征; 用芘作荧光探针, 研究了共聚物胶束的形成及其临界胶束浓度(cmc), 利用动态光散射(DLS)和透射电镜(TEM)研究了胶束的粒径分布和形态. 结果表明, PAM能够引发BLG-NCA开环聚合得到接枝共聚物, 在一定条件下接枝共聚物能够形成球形的稳定胶束, cmc值和胶束粒径随着共聚物中疏水性聚L-谷氨酸苄酯(PBLG)链段含量的增加而减小.
    193 nm激光引发PET表面的化学接枝
    吴刚,王迎军,陈晓峰,叶建东,魏坤,LEON Betty
    2008, 29(8):  1655-1659.  doi:
    摘要 ( )   PDF (46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材料置于氨气气氛中, 利用激光光子同时激发材料表面及氨气形成自由基, 用激光引发反应并促进氨基在材料表面的接枝. 改性后的测试结果表明, 材料表面粗糙度没有显著变化, 但水接触角的减小表明表面化学结构发生了某种变化.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ATR)图谱在3352和1613 cm-1处出现了新的氨基吸收峰, 证实了表面接枝了氨基. 同时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也证明了材料表面C—N键的存在, 其C1s结合能为285.5 eV, N1s为398.9 eV. 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也检测到含氨基的分子碎片, 其碎片成像图显示接枝仅发生在激光辐照部位. 实验结果表明, 激光能在生物材料表面进行局部区域的选择性接枝.

    高压静电法制备多孔磁性壳聚糖微球
    胡巧玲, 屈建, 王征科, 费若冲, 柴飞犇, 伍佳, 王幽香
    2008, 29(8):  1660-1664.  doi:
    摘要 ( )   PDF (76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壳聚糖(Chitosan, CS)为基质, 通过共混法引入四氧化三铁磁性颗粒, 以硅胶(Silicagel, S)为致孔剂, 在热的NaOH溶液中溶出硅胶致孔, 采用高压静电法制备磁性壳聚糖微球. 通过SEM观察了微球的结构和形貌, 并对微球结构和形貌的影响因素及其制备工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结果表明, 高压静电法制备的磁性硅胶/壳聚糖微球粒径可通过微量进样器的针头大小来控制, 并且粒径分布均匀, 实验重复性及可控性好; 当以质量体积分数为5%的壳聚糖醋酸溶液(体积分数2%, mSmCS=4∶1), 用8号针头进样时, 制得直径约为600 μm, 孔洞分布均匀, 孔径约为50 μm的多孔磁性壳聚糖微球. 由于磁性多孔壳聚糖微球中含有大量的活性羟基和氨基, 因此显弱碱性, 对酸性物质和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很好, 且可通过外加磁场进行有效分离. 磁性多孔壳聚糖微球在生物分离及污水中的酸性染料处理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α,β-聚[N-(丁二酸基)-L-天冬酰胺]的合成及其顺铂大分子药物的细胞毒性
    王成运, 公彦宝, 刘顺英, 罗淑芳, 黄进, 余家会
    2008, 29(8):  1665-1670.  doi:
    摘要 ( )   PDF (58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L-天冬氨酸在H2O/三乙胺混合溶剂中直接均相开环聚(L-天冬酰亚胺)(PSI), 合成α,β-聚[N-(丁二酸基)-L-天冬酰胺](PSAA). 研究了H2O和三乙胺的混合体积比对反应物溶解性能的影响, 并用FTIR和1H NMR表征了PSAA的结构. 以PSAA和α,β-聚(L-天冬氨酸)(PAsp)为载体, 与顺式二氯二氨合铂(Ⅱ)(CDDP)络合, 合成了PSAA-CDDP和PAsp-CDDP大分子药物. 结果表明, 载体PSAA和PAsp对Bel7402细胞的毒性均低于同浓度的聚赖氨酸; PSAA-CDDP的水溶性良好, 载药量较高, 达到了14.6%, 其药物控制释放性能较好; PSAA-CDDP和PAsp-CDDP的细胞毒性随着其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且细胞毒性PAsp-CDDP<PSAA-CDDP<CDDP.
    键合紫杉醇的纳米胶束与C6胶质瘤细胞的相互作用
    王占峰,罗毅男,郑勇辉,韩海玲,洪新雨,景遐斌
    2008, 29(8):  1671-1676.  doi:
    摘要 ( )   PDF (76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制备了键合紫杉醇(PTX)的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PEG-PLA/PTX)的纳米胶束, 采用四氮唑(MTT)比色法、流式细胞术、透射电镜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技术, 考察了PEG-PLA/PTX胶束对C6胶质瘤细胞的影响, 包括C6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和细胞周期的改变, 以及纳米颗粒在细胞内的分布, 探讨了PEG-PLA/PTX胶束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机理. 结果表明, PEG-PLA/PTX胶束进入到C6细胞内, 聚集于细胞浆中, 通过与细胞核中DNA的作用改变细胞生长的周期, 造成在G2-M期的阻滞, 引起细胞的凋亡. 因此, PEG-PLA/PTX胶束有望用于脑胶质瘤的化疗.
    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共聚吸附功能纤维的制备及表征
    徐乃库,肖长发,封严
    2008, 29(8):  1677-1683.  doi:
    摘要 ( )   PDF (70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 合成了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BMA/HEMA)二元共聚树脂, 采用冻胶纺丝技术制备了低分子量有机液体吸附功能纤维,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13C核磁共振波谱(NMR)、广角X射线衍射仪(WAXD)和综合热分析仪以及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共聚物的交联结构、纤维的结晶性能以及纤维的表面形貌, 同时研究了共聚合阶段HEMA与BMA投料比对纤维饱和吸附量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树脂大分子间不存在化学交联结构, 大分子内和大分子间存在氢键作用, 有利于物理交联结构的形成; 纤维结晶性能随着HEMA质量分数增加而减弱, 且HEMA质量分数对纤维表面形貌有较大影响; 纤维对甲苯和三氯乙烯的饱和吸附量随着HEMA质量分数增加而增大, HEMA质量分数相同时所得纤维对三氯乙烯的吸附量明显高于对甲苯的吸附量.
    双吡唑亚胺镍/甲基铝氧烷催化降冰片烯的聚合
    王媛媛, 祝方明, 林尚安
    2008, 29(8):  1684-1688.  doi:
    摘要 ( )   PDF (41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两种双吡唑亚胺镍配合物: 双-N-(苯基-1-3,5-二甲基吡唑基亚甲基)苯基亚胺二溴化镍(Cat.1)和双-4-甲氧基-N-(苯基-1-3,5-二甲基吡唑基亚甲基)苯基亚胺二溴化镍(Cat.2). 研究了Cat.1/MAO和Cat.2/MAO催化体系对降冰片烯(NBE)单体聚合的催化性能, 考察了各种聚合条件, 如温度、Al/Ni摩尔比及催化剂浓度对降冰片烯的催化效率、单体转化率、聚合物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Cat.1/MAO和Cat.2/MAO催化体系对降冰片烯聚合具有较高的催化效率, 可达到105 g PNBE/(mol Ni)数量级, 所得聚降冰片烯(PNBE)的重均分子量在105以上, 分子量分布指数在2左右. 聚合产物的1H NMR和FTIR谱分析结果表明, 该聚合反应是以单体的乙烯基加成聚合机理进行的.
    TEMPO调控下的苯乙烯光聚合
    黄剑莹,邹友思
    2008, 29(8):  1689-1693.  doi:
    摘要 ( )   PDF (42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UV光照射下, 以Irgacure 1103/TEMPO为引发剂, 实现了苯乙烯的低温光引发可控聚合, 得到了低分散性的聚苯乙烯. 与热引发聚合相比较, 光聚合的反应条件更温和, 聚合速率更快. 探讨了聚合体系中光引发剂及光强等因素的影响, 实现了光聚合产物的扩链反应.
    通过可控沉积和交联制备蛋白质微胶囊
    仝维鋆, 朱一, 高长有
    2008, 29(8):  1694-1697.  doi:
    摘要 ( )   PDF (60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加入反溶剂控制牛血清白蛋白(BSA)在碳酸锰微粒表面的沉积, 形成连续薄膜后交联, 去除模板后得到了尺寸均匀和分散良好的BSA中空微胶囊. 囊壁厚度可以通过滴加乙醇控制; 囊壁的截留分子量在70000—155000之间. 由于BSA含有丰富的自由羧基, 得到的微胶囊表现出pH响应性. 这种快速简便制备微胶囊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其它蛋白质及酶, 得到的生物相容的微胶囊将在药物控制释放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含氟侧链在自交联含氟乳胶膜上的排列
    秦总根,涂伟萍
    2008, 29(8):  1698-1702.  doi:
    摘要 ( )   PDF (34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借助JC2000A静态接触角测量仪和XPS对所制备的自交联含氟乳液涂膜进行表征及分析, 分别利用实验法和基团贡献法计算涂膜的表面自由能, 探讨含氟侧链在自交联含氟乳胶膜的排列. 结果表明, 增加含氟单体的用量, 可以降低含氟聚合物涂膜的表面自由能, 但当含氟单体用量超过20.3%时, 涂膜的表面自由能的变化不大, 含氟乳胶膜具有良好的自我恢复性能. 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 含氟聚合物乳液成膜后含氟侧链在涂膜表面的排列是一种无规则排列.
    肿瘤靶向PEI包覆磁性纳米凝胶的光化学制备及表征
    刘洪玲,李军
    2008, 29(8):  1703-1706.  doi:
    摘要 ( )   PDF (44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eimine, PEI)为预聚体, H2O2为抽氢剂, 采用光化学方法制备了PEI包覆的磁性纳米凝胶(PEI-Fe3O4), 在PEI-Fe3O4表面共价偶联具有肿瘤靶向作用的叶酸分子(Folate, FA), 制备得到肿瘤靶向PEI包覆磁性纳米凝胶(FA-PEI- Fe3O4). 采用多种手段对PEI-Fe3O4及FA-PEI-Fe3O4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FA-PEI-Fe3O4平均粒径为140 nm, 形状规则, 具有超顺磁性, 磁含量达到22.4%, 饱和磁化强度达65.6 A·m2·kg-1, 磁性纳米凝胶较高的磁响应性能和具有肿瘤靶向作用的叶酸分子的修饰, 为其作为潜在的肿瘤靶向载体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