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29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08-09-10
    目次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年第29卷第9期目次
    2008, 29(9):  0.  doi:
    摘要 ( )   PDF (105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下期目次预览
    2008, 29(9):  0.  doi:
    摘要 ( )   PDF (115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论文
    四氧化三铁中空/螺旋纤维的制备及形成机理
    牟方志, 官建国, 樊希安, 王维, 童国秀, 李维
    2008, 29(9):  1707-1711.  doi:
    摘要 ( )   PDF (81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柠檬酸铁为原料, 利用有机凝胶热分解法在低升温速率下热处理并还原制备了Fe3O4中空/螺旋纤维. 通过TG/DTA, XRD和SEM对前驱体纤维热分解过程、产物物相和形貌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产物主要由80%的中空纤维和20%的螺旋纤维组成, 其中中空纤维的直径为6 μm左右, 壁厚为500 nm. 螺旋纤维的直径为6~10 μm, 螺旋纤维是由具有不同旋向的宽度为4~6 μm的带状纤维卷曲而成, 带状纤维的外表面壳层均匀密实, 其厚度为600 nm左右, 而内层疏松且不规则. Fe3O4中空/螺旋纤维是由晶粒尺寸为60 nm左右的纳米颗粒构成, 并有少量的介孔. 分析了中空纤维和螺旋纤维的形成机理, 直径较小的前驱体纤维在热处理过程中内部凝胶向表层迁移收缩形成中空纤维; 螺旋纤维是由直径较大的前驱体纤维在热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强大的热应力导致纤维产生螺旋破裂形成的.

    正丙醇诱导合成WO3粉体与光致变色性质
    沈毅,朱华,赵丽,黄荣,胡国华
    2008, 29(9):  1712-1715.  doi:
    摘要 ( )   PDF (55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正丙醇为有机诱导剂, 在水热条件下制备了形貌新颖的WO3粉体, 使用XRD, SEM和TEM等手段进行了结构和形貌表征, 并用紫外-可见(UV-Vis)光谱仪及测色计测试了光致变色性能. 结果表明, 正丙醇诱导合成的WO3粉体仍为六方相, 但形成了特殊的海胆状纳米结构, SEM和TEM测试结果表明, 海胆状WO3微球由大量的WO3纳米杆簇集形成. 该诱导产物的纳米杆簇集成的海胆状结构显著地改善了光生质子的传输过程, 提高了合成的WO3粉体的光致变色性能.
    新型尾式5-(4-烟酸酰氧基己氧基)苯基-5,10,15-三苯基卟啉及其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电化学性能
    苏连江,李卫宏,徐春放,王丽敏,程秀利,师同顺
    2008, 29(9):  1716-1720.  doi:
    摘要 ( )   PDF (44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新型尾式5-(4-烟酸酰氧基己氧基)苯基-5,10,15-三苯基卟啉及其Mn, Fe, Co, Ni, Cu, Zn配合物, 并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元素分析和质谱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确认, 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结果表明, 卟啉配体与其配合物的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都有很大区别, 锰与铁配合物的循环伏安曲线和配体及镍、铜、锌的配合物不同, 除了卟啉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外, 还发生了金属离子的氧化还原反应.
    电喷雾质谱法研究氨基酸的质谱碎裂及其与人参皂苷Rb3的相互作用
    渠琛玲, 张寒琦, 张华蓉, 白雨萍, 温慧
    2008, 29(9):  1721-1726.  doi:
    摘要 ( )   PDF (50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串联质谱法研究了18种常见氨基酸在正离子和负离子模式下的质谱碎裂规律. 结果表明, 在正离子模式下的分子离子峰强度比在负离子模式下的高一个数量级, 氨基酸α-C上的羧基和氨基容易脱掉. 在正离子和负离子模式下都有两种裂解机理. 用电喷雾软电离技术研究了人参皂苷Rb3与18种氨基酸的非共价相互作用, 并采用直接计算的方法得出这些非共价复合物的解离常数. 结果表明, 在水介质中,与其它氨基酸相比, 酸性氨基酸和碱性氨基酸与人参皂苷结合更稳定.
    传统中药甘遂根中二萜类化学成分的电喷雾质谱研究
    刘悦, 刘志强, 李慧琳, 宋凤瑞, 刘淑莹
    2008, 29(9):  1727-1735.  doi:
    摘要 ( )   PDF (67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电喷雾多级串联质谱技术对传统中药甘遂根中的弱极性部分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 根据串联质谱数据, 共鉴定出39个化合物. 其中包括9个新化合物: 分别为3-O-(2,3-二甲基丁酰基)-13,20-O-双十二烷酰基巨大戟萜醇(1)、3-O-(2,3-二甲基丁酰基)-13-O-癸酰基-20-O-十六烷酰基巨大戟萜醇(2)、3-O-(2,3-二甲基丁酰基)-13-O-十二烷酰基-20-O-[(9Z,12Z)-十八烷-9,12-二烯酰基]巨大戟萜醇(3)、3-O-(2,3-二甲基丁酰基)-13-O-十二烷酰基-20-O-(十八烷-9Z-烯酰基)巨大戟萜醇(4)、甘遂素I(5)、甘遂素J(6)、甘遂素K(7)、甘遂素L(8)和甘遂素M(9).

    磺化杯芳烃修饰的金纳米粒的合成及其对多环芳烃的比色检测
    李海兵, 曾丽霖, 熊得军, 田德美
    2008, 29(9):  1736-1739.  doi:
    摘要 ( )   PDF (57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偶联修饰的方法合成了水溶性磺化杯芳烃修饰的金纳米粒, 并研了其对多环芳烃的比色检测. 结果表明, 磺化杯芳烃修饰的金纳米粒对蒽具有良好的识别选择性. 该比色探针对蒽的检测限可达到2×10-6 mol/L. 这种比色传感器能够实现现场原位检测.
    诱导效应指数用于吲哚类生物碱质谱特征预测
    张良晓, 梁逸曾, 欧阳永中
    2008, 29(9):  1740-1743.  doi:
    摘要 ( )   PDF (32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原有质谱裂解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诱导效应指数, 通过比较吲哚生物碱中两类不同化学环境中的氮原子(吲哚环上的氮原子Na和侧链上的氮原子Nb)周围取代基诱导效应指数, 对质谱碰撞过程中电荷定域及吲哚生物碱的质谱特征进行了预测, 结果与标准物质质谱数据完全相同. 建立了利用比较杂原子诱导指数从化合物结构直接预测吲哚生物碱质谱特征的新方法. 该方法可用于吲哚生物碱和其它含氮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的质谱特征的预测.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法用于糖蛋白分析
    刘巍,陈义
    2008, 29(9):  1744-1746.  doi:
    摘要 ( )   PDF (36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立了一套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方法, 用于筛选糖蛋白和非糖蛋白, 并可以区分不同糖蛋白与伴刀豆凝集素的识别强度. 波长调制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与成像法所得结果一致. 伴刀豆凝集素的洗脱成像实验为识别强度提供了补充验证方案.
    研究快报
    新型“内标”式双重荧光自组装膜的制备和DNA的界面传感
    汪志芳, 孙向英, 刘辉, 刘斌
    2008, 29(9):  1747-1749.  doi:
    摘要 ( )   PDF (33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有效降低依据单一荧光强度定量分析的误差, 充分发挥自组装膜设计灵活、制备简单且分析灵敏度高的优点, 提高荧光定量分析的准确度和灵敏度, 本文提出构建“内标”式自组装膜, 即于硅烷化石英表面分别组装吖啶橙(AO)和量子点CdTe. 以AO为内标, CdTe为荧光探针, 通过静电吸引作用于AO和CdTe之间, 依次组装聚苯乙烯磺酸钠(PSS)和壳聚糖(CS). PSS和CS的组装有效地“屏蔽”了AO, 使其荧光强度I1不随分析物种浓度的引入而变化, 这样既可发挥荧光内标作用, 又使膜外层量子点CdTe的荧光强度I2随分析物种浓度的改变而改变. 所构建的自组装膜双重荧光强度比I2/I1不随激发光强度的波动和传感器位置的移动等微环境变化而变化, 但与被分析物种的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从而实现了直接利用I2/I1准确定量的“内标”式荧光分析, 显著提高了荧光分析的准确度.
    研究论文
    C2轴对称樟脑磺酰胺基醇配体催化环己烯乙炔对酮的不对称加成反应
    张东岩, 汪权, 陈福欣, 袁野, 王锐
    2008, 29(9):  1750-1754.  doi:
    摘要 ( )   PDF (25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C2轴对称的樟脑磺酰胺基醇配体和Cu(OTf)2催化带官能团的环己烯乙炔对酮的不对称加成反应. 芳香酮、脂肪酮和杂环酮都适用于此体系, 并且在室温下最高e.e.值约为89%, 其中脂肪酮首次被应用于此反应, 极大地扩展了底物的范围. 研究结果表明, 脂肪酮的立体位阻对反应的对映选择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蜈蚣藻中一种硫酸半乳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其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
    严君, 施松善, 王顺春, 王峥涛, 胡之璧
    2008, 29(9):  1755-1759.  doi:
    摘要 ( )   PDF (47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寻找多糖类血管生成抑制剂, 我们以蜈蚣藻(Grateloupia filicina)为原料, 经水提、醇沉、DEAE-Sepharose Fast Flow和Sepharose CL-6B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 得到一个均一多糖(GFP15).采用HPGPC、糖组成分析、绝对构型测定、甲基化分析、IR和NMR等技术对GFP15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 GFP15为一琼胶和卡拉胶中间型的硫酸半乳聚糖, 主要由1,3连接的β-D-半乳糖和1,4连接的2,3位硫酸基双取代的α-D-半乳糖交替组成, 1,3连接β-D-半乳糖的4位和6位上分别有少量的硫酸基取代, 1,4连接的半乳糖有少量是α-L-半乳糖, 此外, 还有极少量的木糖、3,6-脱水半乳糖和6-甲基-半乳糖.利用鸡胚尿囊膜法(CAM)对GFP15进行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评价, 结果显示, GFP15(100 μg/egg)能抑制尿囊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提示GFP15 作为一种多糖类血管生成抑制剂具有开发为抗肿瘤药物的潜在价值.
    三氟乙酸和三氟化硼乙醚在硫杂卟啉合成中的应用
    朱岩, 朱义州, 张经明, 郑健禺
    2008, 29(9):  1760-1764.  doi:
    摘要 ( )   PDF (35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三氟乙酸和三氟化硼乙醚在醇羟基与吡咯反应中的催化活性差异, 使非对称取代噻吩双醇中的羟基选择性地与吡咯反应, 得到单吡咯或双吡咯中间体. 这些中间体经进一步的环化反应, 得到一系列21,23-二硫杂卟啉衍生物, 并通过核磁共振氢谱、质谱、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β-榄香烯-TEG-Re(CO)3配合物的合成、放射性标记及初步生物活性
    任云峰,刘贵锋,孙艳红,沈玉梅
    2008, 29(9):  1765-1768.  doi:
    摘要 ( )   PDF (34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中草药有效成分β-榄香烯为起始原料, 经烯丙位的氯代反应及亲核取代反应, 成功地合成一种含水溶性基团TEG的三齿吡啶螯合剂, 并与稳定的三羰基铼配位, 得到了一种新的三羰基铼配合物, 在此基础上利用铼的放射性同位素Re-188进行了放射性标记. 反应中间体及最终化合物分别用IR, 1H NMR, HRMS, HPLC或元素分析等技术进行表征, 并对该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体外抗癌活性研究. β-Elemene-TEG-Re(CO)3配合物的合成、放射化学合成及体外抗癌活性评价, 为探讨榄香烯体内靶点和作用机制提供了可能, 并为最终开发基于β-榄香烯的放射性药物奠定了基础.
    Fmoc保护氨基酸与Wang树脂的缩合反应
    郑彦慧,张艳平,张浩,马玉新,路延龄,史作清
    2008, 29(9):  1769-1772.  doi:
    摘要 ( )   PDF (21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保护氨基酸、Wang 树脂取代度、树脂粒度、搅拌方式对Fmoc-氨基酸-Wang树脂连接效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保护氨基酸分子量的大小会因产生不同的位阻而影响缩合反应的效率, 分子量越小缩合效率越高; Wang树脂的取代度较高时, 已缩合的氨基酸给后续保护氨基酸的缩合形成阻碍, 使缩合效率降低; 粒径较小和搅拌较好时, 对保护氨基酸的粒内外扩散有利, 可提高反应速度和缩合效率.
    γ-环糊精与溴甲酚绿的包合作用
    刘虹,顾正彪,洪雁,李兆丰
    2008, 29(9):  1773-1776.  doi:
    摘要 ( )   PDF (41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等摩尔连续变化法研究了γ-环糊精与溴甲酚绿的包合作用, 确定了包合物形成的化学计量比为1∶2; 采用热力学方法分析了温度与包合常数之间的关系, 计算了包合过程的焓变、熵变及自由能变化分别为-39.988 kJ/mol, 86.400 J/(K·mol)和-14.245 kJ/mol, 这表明疏水作用力为主要驱动力; 采用核磁共振、分子模拟和红外光谱法对包合物进行了研究, 确定了包合物的形成, 分析认为这可能是基团进入γ-环糊精腔内导致增色效应.
    含腺嘌呤的杯芳烃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对核苷碱基的分子识别性质
    张海燕,史慧杰,施宪法
    2008, 29(9):  1777-1780.  doi:
    摘要 ( )   PDF (28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含腺嘌呤基的杯芳烃衍生物(AC)5,11,17,23-四叔丁基-25, 27-二羟基-26-[1-(9-腺嘌呤)-丙氧基]-28-溴丙氧基杯芳烃, 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核磁共振谱和电喷雾质谱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确认为目标产物; 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AC的分子识别作用, 通过测定AC与不同浓度、不同组分的核苷、碱基混合体系的吸光度, 证明了AC对尿嘧啶、尿苷具有分子识别作用, 能从其它核苷或碱基共存的体系中将尿苷或尿嘧啶识别出来.
    新型双大环二正丁基锡羧酸酯的合成、晶体结构及生物活性
    王艳华, 杜锡光, 吴晓燕, 朱超光, 杜大峰, 朱东升
    2008, 29(9):  1781-1785.  doi:
    摘要 ( )   PDF (38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乙醇钠催化下, 将3-(1,2亚丙二硫基)亚甲基-2,4-二羰基戊烷与2-羰基苯氧乙酸进行缩合反应, 获得了柔性二元酸配体1[4-(1,2-亚丙二硫基)亚甲基-3,5-二羰基-1,6-庚二烯-1,7-二(2-羰基苯)氧乙酸(LH2)]. 再将配体1与二正丁基氧化锡进行脱水反应, 获得新型二正丁基锡羧酸酯配合物2. 采用元素分析、1H NMR、 IR及晶体结构测定等手段对配体1和配合物2进行了结构表征, 配合物2是以菱形环Sn2O2为中心对称的二聚体结构, 中心菱形环通过氧原子与2个环外锡原子相连. 每个羧基分别与环内锡和环外锡原子配位, 形成2个对称的六元环, 3个环呈梯形排列, 将整个分子分割成2个对称的二十二元大环. 初步研究了其杀菌活性和抗癌活性.
    稀土(镧)硫醇盐的合成与表征
    祝纶宇,许凯,王洪,刘鹏,陈德宏,艾好,陈鸣才
    2008, 29(9):  1786-1790.  doi:
    摘要 ( )   PDF (48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三氧化二镧为原料, 经过醇化, 制备了三(月桂硫醇)镧及三(巯基乙酸异辛酯)镧, 并对合成方法进行了优化. 采用热失重分析、FTIR光谱、感应耦合等离子色谱、元素分析和1H NMR对目标产物进行了表征. 确定合成稀土异丙醇盐最佳反应条件为: 反应温度80 ℃, 反应时间2 h; 合成三(月桂硫醇)镧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110 ℃, 反应时间2 h, 月桂硫醇的摩尔分数过量24%; 合成三(巯基乙酸异辛酯)镧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60 ℃, 反应时间2 h, 月桂硫醇过量32%.
    鹿茸寡肽的制备及其促成骨细胞的增殖作用
    王华,林喆,刘强,蔡明军,徐力,张学忠
    2008, 29(9):  1791-1796.  doi:
    摘要 ( )   PDF (73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梅花鹿鹿茸中提取了天然鹿茸总多肽(VATP). 在进一步分离纯化的过程中, 筛选出具有促进成骨细胞增殖的高活性肽组分(VAP-B), 并通过制备型HPLC对其纯化, 得到了分子量分布约为200~600的小肽活性组分(VAP-B2). 细胞周期分析结果表明, 鹿茸肽VAP-B2组分促进了人成骨肉瘤细胞OS-732的周期转化, 使其细胞周期S期细胞指数明显增加, 即表现为S期DNA含量明显提高. 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结果表明, 随着鹿茸肽VAP-B2剂量的增加, ALP的活性明显增加. 这与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成熟过程中, 细胞的周期性变化和骨形成标志物碱性磷酸酶水平的明显增高相符.
    pH对增强生物除磷系统酶活性的影响
    张超, 陈银广, 刘燕
    2008, 29(9):  1797-1800.  doi:
    摘要 ( )   PDF (40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比较不同pH值下增强生物除磷系统中关键酶活性的变化规律, 研究了酶活性与聚磷菌污泥产率系数及可溶性正磷酸盐(SOP)的关系. 结果表明, 在pH=6.4-7.6范围内, 脱氢酶、腺苷酸激酶和聚磷酸盐激酶的活性随着pH的增加而线性增加, 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不受pH的影响. 聚磷菌的产率系数与脱氢酶活性、厌氧释磷速率与腺苷酸激酶活性、好氧吸磷速率与聚磷酸盐激酶活性分别呈线性关系. 表明较高的pH有利于聚磷菌的生长和提高聚磷菌的活性, 从而提高了除磷效率.
    研究快报
    稳定直线型硝酮-O2加合物的构型因素解析
    纪艺琼, 王曌燚, 王兰芬, 包鹏, 刘扬
    2008, 29(9):  1801-1803.  doi:
    摘要 ( )   PDF (33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设计并合成了6个新的系列直线型硝酮捕捉剂1~6, 考察了其捕获O2的能力,结合密度泛函理(DFT), 对比研究了β位磷酰基与α位芳香性C端取代、分子内氢键与非键作用以及分子内旋转等结构因素对加合物稳定性的影响,据此给出此类探针分子设计的新思路.
    研究论文
    Zn(Ⅱ)/γ-MnOOH体系化学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夏树伟,马骁楠,于良民,潘纲
    2008, 29(9):  1804-1809.  doi:
    摘要 ( )   PDF (51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对Zn(Ⅱ)在水锰矿(MnOOH)2(H2O)6簇模型表面的水合、一级和二级水解三类共11种吸附构型进行了理论研究. 计算结果表明, 水合吸附构型的稳定性顺序为DC(双角)>SE-B(单边-B)>SE-A(单边-A)>DE(双边), 水解吸附构型的稳定性顺序为DC>SE-A>SE-B>DE, 均符合鲍林第三规则; 热化学分析结果说明, 其吸附和水解是相互制约的两个过程, 这一结论通过前线轨道理论分析得到了证明; 自然布居分析结果表明, 吸附过程中电子由簇模型向吸附质迁移; 结合电子供体-受体相互作用和前线轨道组成分析了吸附产物的稳定性.
    硼/氮掺杂富勒烯C20芳香性的争论
    阿布力克木·克热木, 陈佳丽, 阿布力米提·阿布都卡德尔
    2008, 29(9):  1810-1815.  doi:
    摘要 ( )   PDF (47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拓扑共振能(TRE)和百分拓扑共振能(%TRE)方法对硼和氮掺杂富勒烯C20的芳香性进行了研究, 并与核独立化学位移(NICS)方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 在C20-2nX2n(X=B, N; n=1,2,3,4)中只有C16N4, C14N6和C12N8具有芳香性, 而其它化合物都具有反芳香性. 这与NICS方法的预测结果不一致. 对NICS判据和TRE方法对C20和C20-2nX2n(B, N; n=1,2,3,4)的芳香性进行判断时所得出的不一致结果及其原因进行了讨论, 认为用NICS判据和2(n+1)2规则对这些化合物芳香性的预测是不可靠的.
    十二顶点邻位双取代碳硼烷衍生物二阶NLO性质的理论研究
    刘晓东, 于艳波, 仇永清, 孙世玲, 陈徽, 苏忠民, 王荣顺
    2008, 29(9):  1816-1820.  doi:
    摘要 ( )   PDF (38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 B3LYP/6-31G*方法, 对系列十二顶点邻位双取代碳硼烷(C2B10H12)衍生物的几何构型进行优化. 在所得优化结构的基础上, 结合有限场方法(FF)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对这些分子的二阶非线性光学(NLO)活性及电子吸收光谱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邻位双取代碳硼烷有较强的吸电子作用, 与有机基团形成D-π-A结构时, 可以起到很好的受体作用. 当给体部分或桥的共轭性好, 给体的给电子能力强时, 邻位双取代碳硼烷的吸电子作用更明显, 从而增强了分子的二阶NLO响应.
    过渡金属氧化物(M2O5)+m=1,2(M=V, Nb, Ta)与C2H4气相反应机理的密度泛函研究
    陈健, 谭凯, 林梦海, 张乾二
    2008, 29(9):  1821-1825.  doi:
    摘要 ( )   PDF (52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过渡金属钒族氧化物阳离子团簇(M2O5)+m=1,2(M=V, Nb, Ta)与C2H4气相反应机理. 反应为(M2O5)m++C2H4→(M2O5)m-1M2O4++C2H4O, 反应物先化合生成C—O键相连的化合物, 经过过渡态后M—O键断裂, 从而发生氧原子转移到碳氢化合物上的反应. 对于V2O5+与C2H4的反应, 存在经顺式和反式两种过渡态结构路径, 从能量上看, 经反式过渡态结构的路径更有利. 计算结果表明, 发生反应时C2H4与钒氧化物阳离子反应大量放热, 而与铌、钽氧化物阳离子反应却放热较少甚至不放热, 这与实验结果一致. 钒、铌、钽氧化物阳离子团簇发生氧转移反应活性不同的原因是金属-氧键的强弱不同所致.
    蚊子体表面的微纳米结构与浸润性
    姚昱星,姚希,李作林,竺豪桢,郑咏梅
    2008, 29(9):  1826-1828.  doi:
    摘要 ( )   PDF (27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光学显微镜及自行设计的接触角测试系统研究了成蚊体表面(如翅膀、 复眼)的浸润行为, 发现了不同的体表面由于不同的生物功能而具有不同的超疏水特性.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成蚊翅膀和复眼表面, 揭示了分布在成蚊体表面上的不同的微观结构形貌, 另外, 微米结构表面上还包含了纳米结构是其体表面微观结构的共同属性. 因此, 微纳米等级结构与浸润性之间存在重要的依赖关系.
    炭在熔融碳酸盐中的直接电化学氧化性能
    王贵领,王静,曹殿学,唐永福,吕艳卓,陆天虹,邢巍
    2008, 29(9):  1829-1833.  doi:
    摘要 ( )   PDF (36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活性炭粉在熔融碳酸盐中的直接电化学氧化性能. 通过线性扫描伏安曲线的测试发现, 将炭粉用酸处理, 碳酸盐中的炭含量、炭粒径、反应温度和反应气氛均会对活性炭的电化学氧化性能产生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用HCl处理活性炭, 升高反应温度, 适当增加炭含量及炭粒子粒径和通入N2气均会提高活性炭的电化学氧化活性. 经HCl处理的、炭含量为15 g和炭粒径<100 μm的活性炭在850 ℃下、在N2气保护下和电位扫描速率为20 mV/s时的开路电位(OCP)为-1.40 V, 在-0.4 V下的电流密度可达到200 mA/cm2.
    CuHY分子筛中铜离子的分布与吸附脱硫性能
    范闽光,方金龙,周龙昌,李望良,李斌,邢建民,刘自力
    2008, 29(9):  1834-1840.  doi:
    摘要 ( )   PDF (55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具有不同Cu担载量的CuHY 分子筛吸附剂. 用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积(BET)和氨程序升温脱附(NH3-TPD)技术对分子筛吸附剂进行了表征, 并测定了CuHY 分子筛吸附剂在含二苯并噻吩(DBT)模拟柴油中的吸附脱硫性能; 通过多晶XRD确定了Cu2+在Cu8HY 分子筛笼内的结构与分布. 实验结果表明, 分子筛的骨架结构没有发生改变, 部分Cu2+进入Y型分子筛笼内, 分子筛样品强酸中心有所减少, 中强酸中心有所增加; 进入Y型分子筛笼内的Cu2+, 一部分处于β 笼的SI' 位, 另一部分位于分子筛超笼中的SIII位上, 并与笼内的水分子配位. 处于超笼中的S位Cu2+对模拟柴油中的DBT分子具有吸附作用, 是吸附脱硫的中心. 而当模拟柴油中存在萘时, 与DBT分子会产生竞争吸附.
    碱性介质中L-赖氨酸在纳米金膜电极上的吸附和氧化过程
    邱瑾, 陈声培, 田利, 曾冬梅, 甄春花, 孙世刚
    2008, 29(9):  1841-1845.  doi:
    摘要 ( )   PDF (35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原位红外反射光谱(in situ FTIRS)和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碱性介质中L-赖氨酸在纳米金膜电极(nm-Au/GC)上的解离吸附和氧化过程. 研究结果表明, 在碱性溶液中以阴离子形式存在的赖氨酸[-OOC—CH—NH2—(CH2)4—NH2]在低电位区间(-0.95~-0.80 V, vs. SCE)发生部分解离, 生成AuCN-物种(约2110 cm-1), 同时赖氨酸阴离子的羧基侧还可通过两个氧原子与金电极表面相互作用. 随着电位的升高, 吸附态CN-氧化产生NCO-, OCN-和AuCN, 其对应的红外吸收峰分别位于2254, 2168和2226 cm-1附近.
    USHY分子筛催化剂上2-甲基戊烷异构化反应机理
    赵迎宪, 危凤, 虞影
    2008, 29(9):  1846-1853.  doi:
    摘要 ( )   PDF (56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实验观察, 以C6正碳离子基元反应为基础定量地描述了2-甲基戊烷在USHY分子筛上异构化反应机理, 以及反应温度对其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在400 ℃下, C6正碳离子从反应物分子提取氢离子反应的速率是C6正碳离子释放质子氢给表面Brфnsted碱基反应速率的10倍, 导致反应物的异构体C6烷烃产物的生成大大快于C6烯烃产物的生成. 同时发现, C6正碳离子释放质子反应比从反应物分子提取氢离子反应要求更高的活化能, 因此在高温下, C6烷烃产物的生成量比C6烯烃产物的生成量少. 描述了各种C6正碳离子的反应途径和相互转变机理, 定量地比较了它们的反应活性和选择性, 得出了某些烃催化裂化中异构化反应选择性变化的普遍规律.
    PMMA人工晶状体表面的CF4/O2等离子体修饰
    张丽华,吴迪,陈亚芍,李雪娇,赵宝明,黄长征
    2008, 29(9):  1854-1858.  doi:
    摘要 ( )   PDF (52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改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人工晶状体的生物相容性和透光性, 采用CF4/O2等离子体技术修饰其表面. 通过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静态接触角(CA)测定、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UV-Vis)等方法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 经CF4/O2等离子体处理后, PMMA表面的含氟和含氧基团增加, 其表面的亲水性增强, 生物相容性改善, 紫外光的隔离效率增大. 因此, 通过CF4/O2等离子体修饰能够有效地改善PMMA人工晶状体的性质.
    聚合物表面自组装电极的制备
    金永龙, 张宇, 顾宁
    2008, 29(9):  1859-1862.  doi:
    摘要 ( )   PDF (44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在聚合物表面制备选择性化学镀电极的方法, 将具有电极结构的模板置于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基片表面上, 用紫外光进行照射, 使辐照区域表面形成羧基, 然后通过配位作用使银离子附着到表面上, 再经过紫外光照射还原出金属银颗粒, 最后以表面的金属银颗粒为催化剂进行特定区域化学镀铜形成电极. 利用四探针法测得电极的电阻率为5.063×10-2 Ω·mm2/m, 与纯金属铜的电阻率的数量级相同.
    氯过氧化物酶修饰电极对一氯二甲酮的催化氯化
    张红霞, 吴霞琴, 后雯璟, 陆中庆, 谢文, 王荣, 李和兴
    2008, 29(9):  1863-1865.  doi:
    摘要 ( )   PDF (22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将氯过氧化物酶溶液(Chloroperoxidase, CPO)与Nafion分散的单壁碳纳米管分散液混合后直接滴涂到玻碳电极表面制得修饰电极. 这个固定了氯过氧化物酶的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 在pH=5.0的磷酸缓冲溶液中测得的循环伏安曲线上有一对准可逆的氧化还原电流峰, 经过与裸电极和没有固定氯过氧化物酶的碳纳米管修饰电极上测得的循环伏安行为对比后确认, 碳纳米管对氯过氧化物酶与电极之间的电子传递反应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利用该修饰电极能催化一氯二甲酮氯化为二氯二甲酮, 无需添加过氧化氢作为反应启动剂, 紫外光谱的测试结果表明, 每摩尔氯过氧化物酶可催化氯化4.0×105 mol 的一氯二甲酮, 表现出很高的催化效率.
    Mo掺杂对高纯Ce1-xNdxO2-x/2(x=0.10, 0.15)体系烧结温度及晶界电性能的影响
    周德凤,朱建新,夏燕杰,于丹,孟健
    2008, 29(9):  1866-1869.  doi:
    摘要 ( )   PDF (57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柠檬酸硝酸盐法制备高纯Ce1-xNdxO2-x/2(x=0.10, 0.15)固溶体, 加入摩尔分数为5%的Mo, 研究了Mo掺杂对烧结温度、结构及电性能的影响. 通过X射线衍射、电感偶合等离子体和场发射扫描电镜等手段对氧化物进行了结构表征, 采用交流阻抗谱测试其电性能. 柠檬酸硝酸盐法制备的前驱体经1450 ℃烧结24 h得到致密度大于96%的陶瓷材料; 加入5%Mo, 在1250 ℃下烧结8 h即可达到理想的致密度(>95%). 加入Mo在烧结过程中可加快晶界迁移, 促进晶粒生长, 显著提高了晶界电导率. 在600 ℃时Ce0.85Nd0.15O1.925的晶界电导率为2.56 S/m, 加入Mo后材料的电导率增加到5.62 S/m.
    静电纺丝法制备聚甲醛纳米纤维
    陆建巍, 任祥忠, 陈艺章, 董穆, 张展鹏, 于建, 郭朝霞
    2008, 29(9):  1870-1873.  doi:
    摘要 ( )   PDF (51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六氟异丙醇为溶剂, 用静电纺丝的方法制备了聚甲醛纳米纤维. 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对纤维形貌进行了表征, 纤维的直径为0.3~1.2 μm. 讨论了溶液浓度、接收距离、电压和温度等纺丝参数对纤维形貌的影响. 用DSC方法对电纺纤维膜的结晶性能进行了研究, 并与溶液浇铸膜的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电纺纤维膜的熔点与溶液浇铸膜的相同, 与溶液的浓度无关, 但结晶度比溶液浇铸膜的低. 力学性能用拉伸试验进行了测试, 观察到很长的断裂伸长率.
    香草醛交联壳聚糖载药微球的性能及其成球机理分析
    李峻峰,张利,李钧甫,邹琴,杨维虎,李玉宝
    2008, 29(9):  1874-1879.  doi:
    摘要 ( )   PDF (46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壳聚糖溶液为水相、液体石蜡为油相形成油包水型乳液, 以香草醛为交联剂, 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得壳聚糖微球. 结合IR光谱和XRD测试, 分析了壳聚糖交联固化成球的机理: 壳聚糖和香草醛之间所发生的Schiff碱反应和氢键的形成以及缩醛化反应, 以此为基础共同形成交联结构从而使壳聚糖交联固化成球. 探讨了交联后壳聚糖微球结晶度降低的原因: 壳聚糖固化时分子链未充分进行有序的结晶排列, 交联后的壳聚糖结构较复杂, 从而破坏了原壳聚糖分子的规整性. 选用盐酸小檗碱为模型药物, 制备了香草醛交联的壳聚糖载药微球, SEM结果显示, 载药微球表面致密且球形度好, 微球粒径在5-15 μm之间. 此外, 采用分光光度计对载药微球的载药率、药物包封率和药物体外释放性质进行了测试和分析, 结果表明载药微球缓释效果明显.
    介孔TiO2-ZnO复合薄膜的制备与表征
    陶俊超,孙艳,徐建,王虎,陈鑫,戴宁
    2008, 29(9):  1880-1884.  doi:
    摘要 ( )   PDF (78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三嵌段聚合物P123为模板剂, 以钛酸异丙酯和二水乙酸锌为无机前驱体, 利用溶胶-凝胶法和旋涂法成功地制备了不同ZnO含量的介孔TiO2-ZnO复合薄膜. 在ZnO前驱体摩尔分数为0~50%范围内获得薄膜质量较高的介孔TiO2-ZnO复合薄膜. 用小角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能谱仪(EDS)、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所得的复合薄膜进行了表征和分析. EDS和XPS等研究证明介孔薄膜为TiO2和ZnO的复合体系, 且ZnO前驱体含量的增加仍能保持TiO2-ZnO复合薄膜的均匀性. UV-Vis研究结果表明, 介孔复合薄膜的光学带隙宽度为3.45-3.58 eV, 随着ZnO含量的增加, 复合薄膜的紫外吸收蓝移.
    聚电解质PDDA/PSS层层自组装膜的渗透汽化性能
    张鹏, 钱锦文, 宣理静, 安全福
    2008, 29(9):  1885-1889.  doi:
    摘要 ( )   PDF (46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聚电解质层层自组装(LbL)技术, 在不同盐浓度下制备了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聚苯乙烯磺酸钠(PDDA/PSS) 多层自组装膜, 并用于渗透汽化性能的研究. 重点考察了组装溶液中NaCl的浓度、组装层数及操作温度对自组装膜的异丙醇脱水性能的影响. 同时, 用扫描电镜观测了不同条件下制备膜的表面形貌. 结果表明, 在高NaCl含量的聚电解质溶液中只需组装几个双层的LbL膜, 即能获得较高的分离因子和较大的通量, 并解释了该LbL膜呈现反“trade-off”现象的原因.
    交联结构对肝素/壳聚糖层层组装多层膜内皮细胞相容性的影响
    侯悦, 林全愧, 计剑, 沈家骢
    2008, 29(9):  1890-1894.  doi:
    摘要 ( )   PDF (44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交联技术对具有抗凝血抗菌作用的肝素/壳聚糖多层膜进行交联, 研究了交联结构对多层膜稳定性和血管内皮细胞亲和性的影响. QCM-D结果显示, 交联可有效地提高多层膜的稳定性, 在模拟人体血液流速(3.0 cm/s)下保持良好的稳定. 体外内皮细胞的研究结果显示, 多层膜的交联可有效地调节肝素/壳聚糖多层膜表面粘弹性, 并显著增加内皮细胞的粘附与生长. 交联的肝素/壳聚糖多层膜有望成为理想的心血管功能界面涂层材料.
    热致相分离法制聚偏氟乙烯微孔膜稀释剂的选择
    杨健,王晓琳,田丰,林亚凯,王政
    2008, 29(9):  1895-1900.  doi:
    摘要 ( )   PDF (101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依据聚偏氟乙烯(PVDF)、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水杨酸甲酯、卡必醇醋酸酯、三醋酸甘油酯、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苯乙酮和二苯甲酮(DPK)的Hansen溶度参数及其相对介电常数, 选择能与PVDF以液-液相分离机理进行热致分相的稀释剂, 制备了具有双连续结构的微孔膜. 通过比较PVDF-稀释剂间的溶度参数及相对介电常数的差异, 发现PVDF-DBP体系和PVDF-DPK体系有发生热致液-液相分离的可能. 实时观察上述两个体系的分相过程并测定其结晶温度, 当PVDF质量分数低于30%时, 随着温度的降低, PVDF-DPK体系发生液-液相分离. 根据PVDF-DPK体系相图, 通过控制PVDF含量和降温条件, 无须添加非溶剂或拉伸工艺, 就可以制备出具有双连续结构的PVDF微孔膜.
    新型功能化离子液体[HeEIM]Cl的合成及其对棉纤维的溶解性能
    郭立颖, 史铁钧, 李忠, 段衍鹏, 王于刚
    2008, 29(9):  1901-1907.  doi:
    摘要 ( )   PDF (70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离子液体氯化1-(2-羟乙基)-3-乙基-咪唑([HeEIM]Cl), 并利用FTIR和1HNMR对其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 考察了NaOH、微波和高压等处理方式对棉纤维的结晶度、聚合度(DP)和溶解率的影响. 研究了不同的溶解温度在微波加热和传统加热条件下对棉纤维的溶解率和再生纤维素的聚合度的影响. 利用FTIR, XRD, TGA和SEM等方法分别对溶解后得到的再生纤维素的化学结构、结晶度变化、热稳定性和表观形貌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合成的离子液体对棉纤维表现出很好的溶解能力, 且在溶解和再生过程中未发生化学变化. 棉纤维在高压条件下经质量分数为30%的NaOH预处理后, 溶解性能最佳. 微波加热法的溶解效果远远优于传统加热法, 且随着温度的升高, 溶解率逐渐增大. 溶解后得到的再生纤维素的结晶度变小, 聚合度下降, 热稳定性降低.
    水凝胶体系交联过程织构变化的流变学研究
    王刚,许元泽,范学勍,曹绪龙,刘坤,张继超
    2008, 29(9):  1908-1913.  doi:
    摘要 ( )   PDF (64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由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水溶液交联得到的用于三次采油的弱凝胶体系, 使用不同交联剂的水凝胶体系表现出不同的流变特性, 反映两种不同织态结构的弱凝胶, 一种为接近于均匀分形交联网的整体凝胶, 另一种为有特征尺度的非均匀交联网的胶态分散凝胶. 上述结果得到了光学显微镜观测的证明. 强剪切和拉伸流的结果表明, 当凝胶体系中存在大量胶团时, 强剪切可以加强体系中网络结构的完整性, 使得流变性质加强, 不同于一般凝胶的减弱趋势.
    研究快报
    两亲三元壳寡糖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包合物的研究
    赵三平, 曹孟杰, 徐卫林
    2008, 29(9):  1914-1916.  doi:
    摘要 ( )   PDF (34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报道了新型水溶性甲氧基聚乙二醇-b-聚己内酯两亲嵌段共聚物接枝壳寡糖(COS-g-PCL-b-MPEG)共聚物的合成, 研究了两亲三元COS衍生物的合成及在水溶液中α-CD与其的包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