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7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06-07-10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年第27卷第7期目次
    2006, 27(7):  0.  doi:
    摘要 ( )   PDF (104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论文
    钌卟啉轴向配合物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鲍小平 ; 王磊 ; 王凯 ; 张智 ; 郭建平 ; 李早英
    2006, 27(7):  1189-1193.  doi:
    摘要 ( )   PDF (39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一种简单的合成方法, 以钌羰基卟啉(1)和二氧钌卟啉(2)为原料, 与不同的氨基酸酯作用, 得到系列单氨基酸酯羰基和双氨基酸酯为轴向配体的钌卟啉配合物(4a~4c和5a~5d). 所有化合物均经过红外光谱、 核磁共振谱和质谱等表征手段确证为目标化合物, 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化合物4a的分子结构, 这对研究钌卟啉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型复合介孔材料HPMo/SBA-15的合成与表征
    史春风 ; 万利丰 ; 王润伟 ; 龙军 ; 朱广山 ; 裘式纶
    2006, 27(7):  1194-1197.  doi:
    摘要 ( )   PDF (42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一种新型复合介孔材料HPMo/SBA-15, 通过XRD, TEM, UV-Vis和IR等方法表征证明HPMo均匀且稳定地包藏到介孔材料SBA-15的由SiO2网络组成的孔壁中. 催化实验结果表明, 该材料在大分子催化裂化反应中具有很高的活性, 在大分子催化氧化反应中连续循环使用未发现活性组分流失, 显示了其在大分子催化和均相催化反应多相化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meso-四(间烷氧基苯基)卟啉及其铜配合物的合成、 表征和性能研究

    赵鸿斌,; 王霞瑜 ; 常慧 ; 宁静恒 ; 齐红蕊 ; 周伏辉
    2006, 27(7):  1198-1204.  doi:
    摘要 ( )   PDF (50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设计合成了meso-四(间烷氧基苯基)卟啉及其19个铜配合物, 其中16个为未见报道的化合物. 研究了其合成、分离、纯化方法, 得到了这两个系列化合物的晶体或固体, 其结构经 1H NMR, MS, IR, UV和元素分析确证. 研究了这两个系列化合物的液晶性能, 发现13个化合物具有液晶性, 其液晶行为表现为升温单变液晶. 还研究了烷氧基链长、金属离子和分子空间结构对卟啉化合物液晶性能的影响.

    稀土配合物Sm2(CH3COO)4(NO3)2(phen)2 的合成、 结构及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邢永恒 ; 袁厚群 ; 张元红 ; 张宝莉 ; 徐芬 ; 孙立贤 ; 牛淑云 ; 白凤英
    2006, 27(7):  1205-1210.  doi:
    摘要 ( )   PDF (57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水-乙醇混合体系中, 将浓硝酸硝化的Sm2O3与1,10-邻菲啰啉反应, 用冰醋酸调节pH≈4, 形成醋酸根桥联的双核钐配合物[Sm2(CH3COO)4(NO3)2(phen)2](phen=1,10-邻菲啰啉), 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等进行了表征, 并用X射线衍射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此外, 对配合物进行了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该晶体属于三斜晶系, P1空间 群, 晶胞参数a=0.979 6(3) nm, b=0.981 3(4) nm, c=1.127 3(4) nm, α=106.666(5)°, β=113.034(5)°, γ=102.656(5)°, V=0.885 4(5) nm3, Z=1, μ=3.361 mm-1, Dc=1.915 g/cm3, F(000)=498, R1=0.059 6, wR2=0.144 8. 该配合物是双核分子, 2个Sm(Ⅲ)离子通过4个醋酸根的羧基桥联, 每个中心离子分别与周围5个来自羧基的桥氧原子、 一个硝酸根的两个氧原子和一个邻菲啰啉分子中的两个氮原子配位, 形成九配位扭曲多面体. 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 配合物第一步热分解反应可能为二级反应, 其动力学方程为dα/dT=A/[βe-E/RT(1-α)2], 分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344.84 kJ/mol, 指前因子lnA=66.52.
    研究快报
    聚乙烯醇辅助合成ZnO纳米带及其表征
    邹强; 张之圣; 李海燕; 胡明; 秦玉香; 刘志刚
    2006, 27(7):  1211-1213.  doi:
    摘要 ( )   PDF (70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中以乙酸锌[Zn(CH3COO)2·2H2O]和高分子聚乙烯醇(PVA)为原料, 通过控制升温速度、调节溶液浓度, 于550 ℃合成了不同形貌和尺寸的ZnO纳米带.
    研究简报
    氧化处理去除介孔材料模板的研究
    蔡晓慧 ; 朱广山 ; 辛明红 ; 王春雷 ; 张大梁 ; 魏玉红 ; 张维维 ; 裘式纶 ; 王策
    2006, 27(7):  1214-1216.  doi:
    摘要 ( )   PDF (30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采用低廉的高锰酸钾和硝酸的混合溶液通过氧化处理去除SBA-15和MCM-41的模板剂. 此方法不仅完好地保留了无机骨架的结构和表面性质, 而且模板剂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98%和88. 由于其实验操作简单, 所用试剂都是实验室常备试剂, 实验条件也与合成介孔材料的条件相近, 因而容易得到广泛应用.
    新型DNA分子光开关钌(Ⅱ) 配合物的研究
    郝强; 段智明; 韩美娇; 郑帅至; 吕媛媛; 王科志
    2006, 27(7):  1217-1219.  doi:
    摘要 ( )   PDF (33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们已经报道了一系列插入键合的Ru(Ⅱ)金属配合物及其酸碱性质. 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了一个含2-(苯并噁唑基)-二吡啶并[2,3-f: 2′,3′-h]喹喔啉(bdpq)的新型DNA插入键合Ru(Ⅱ)配合物,与同类配合物相比,具有良好的DNA分子光开关性质.
    酒石酸镁对水合草酸钙晶体生长的调控作用
    郑辉; 陈村元; 欧阳健明
    2006, 27(7):  1220-1222.  doi:
    摘要 ( )   PDF (49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在凝胶模拟体系中研究了Mgtart对草酸钙生长、 聚集和晶型、 晶相等的影响, 以期阐明Mgtart防治泌尿系结石形成的可能机理, 为临床医学提供参考.
    研究论文
    微流控芯片上同工酶的孵育及活性检测
    刘菁 ; 庄贵生 ; 贾春平 ; 金庆辉 ; 王惠民 ; 赵建龙, ; 杨梦苏
    2006, 27(7):  1223-1226.  doi:
    摘要 ( )   PDF (32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立了一种在微流控芯片上进行同工酶孵育及活性检测的方法. 该方法在集成温控装置的微流控芯片上实现对同工酶与辅酶反应进程的控制, 完成同工酶的进样、孵育反应、电泳分离和活性检测的实验步骤. 建立了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同工酶荧光检测系统, 使用360 nm光源激发辅酶产生荧光, 在460 nm处选择性采集荧光信号. 在微流控芯片上实现了同工酶样品的快速活性检测, 酶活性检测限达到0.5 U/L.
    苯基脲类除草剂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和识别性能研究
    王金成 ; 徐青 ; 薛兴亚 ; 章飞芳 ; 梁鑫淼
    2006, 27(7):  1227-1231.  doi:
    摘要 ( )   PDF (31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N-(4-异丙基苯基)-N′-亚丁基脲为模板, 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 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MIP). 研究了MIP对苯基脲类除草剂的亲和性和选择性. 在二氯甲烷流动相中制备的MIP对异丙隆(IP)、 非草隆(FN)、 甲氧隆(MX)、 敌草隆(DU)、 绿麦隆(CT)、 枯莠隆(DF)、 灭草隆(MN)、 草不隆(NB)、 播土隆(BT)和伏草隆(FU)等除草剂呈现出较高的亲和性, 而非印迹聚合物(NIP)对文中所用的14种苯基脲类除草剂均表现出非常低的保留或几乎没有保留. 实验及Mulliken电荷计算的结果显示, 苯基脲除草剂分子中的N′原子是主要的识别位点.
    SE-HPLC-ICP-MS联用技术在富硒蛹虫草硒蛋白形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铁梅 ; 臧树良 ; 方禹之 ; 孙铁彪 ; 李华为
    2006, 27(7):  1232-1236.  doi:
    摘要 ( )   PDF (38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富硒培养的虫草中提取可溶性蛋白质, 经过(NH4)2SO4分级盐析, 采用ICP-MS对不同盐析组分中蛋白及硒分布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 富硒蛹虫草的可溶性硒含量占总硒含量的69.3%以上, 在所得的各级蛋白组分中, 除A组分(0~30%饱和度的盐析)外, 其它各组分均存在含硒蛋白, 其硒含量高低顺序为B组分(30%~50%饱和度的盐析)>C组分(50%~75%饱和度的盐析)>D组分(75%~100%饱和度的盐析)>A组分. 采用SE-HPLC-ICP-MS联机技术对样品中的硒蛋白进行分离检测, 结果表明, 其分子量分布在114000和1000之间, 且含量各异. 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 硒在虫草体内参与了蛋白的合成, 这对于以蛹虫草为载体将无机硒有机化具有重要意义.
    香豆素-3-羧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复合膜对底物的结合及渗透选择性质的研究
    马向霞 ; 何锡文 ; 张茉 ; 李文友 ; 张玉奎
    2006, 27(7):  1237-1241.  doi:
    摘要 ( )   PDF (29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光照和引发剂的作用下, 模板分子香豆素-3-羧酸、 功能单体丙烯酰胺和交联剂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或三甲氧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TRIM)在聚偏氟乙烯(PVDF)微孔滤膜表面聚合形成分子印迹聚合物复合膜. 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了分别以TRIM和EDMA为交联剂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膜在不同溶剂中对混合底物的结合和渗透选择性. 结果表明, 以TRIM为交联剂的印迹膜对模板分子具有更高的结合和渗透选择性. 另外, 以乙腈或乙腈/水作为溶剂对分子印迹膜所作的实验和讨论有助于为从复杂样品中分离模板分子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
    研究简报
    毛细管电泳免疫化学发光高灵敏检测人血清中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
    刘彦明 ; 穆海贝 ; 王成全 ; 陈永红 ; 李福荣 ; 王军华 ; 程介克
    2006, 27(7):  1242-1244.  doi:
    摘要 ( )   PDF (23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首次报道了人血清免疫反应后直接进样并利用毛细管电泳分离化学发光灵敏检测AFP的新方法, 检测结果与医院使用的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仪检测结果吻合.
    自然水体生物膜胞外蛋白质吸附铅和镉的研究
    康春莉; 苏春彦; 郭平; 赵宇侠; 董德明
    2006, 27(7):  1245-1246.  doi:
    摘要 ( )   PDF (17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通过长春市南湖水中生物膜优势菌种胞外蛋白吸附Pb2+和Cd2+的实验, 研究了胞外蛋白吸附重金属的规律.
    小分子多肽HLP核素示踪分析方法研究
    钱隽 ; 唐晓峰 ; 万丹晶 ; 朱建华
    2006, 27(7):  1247-1249.  doi:
    摘要 ( )   PDF (29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建立HLP的放射性碘示踪分析方法, 为HLP及小分子多肽类化合物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可行的途径.
    N-(1-异喹啉)硫代亚胺碳酸乙酯荧光光谱的pH效应研究
    俞芸 ; 林丽榕 ; 游俊 ; 黄荣彬 ; 郑兰荪,
    2006, 27(7):  1250-1252.  doi:
    摘要 ( )   PDF (29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合成了一种新的1位取代的异喹啉衍生物的脲类似物, 发现该化合物的荧光性质随溶液酸碱度的变化十分敏感. 详细研究该化合物的荧光光谱与溶液pH的相关性, 将有助于了解和阐明异喹啉衍生物的脲类似物的激发态光物理行为, 为进一步研究其它异喹啉衍生物的脲类似物及其配合物的光学性质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论文
    具有DNA切割功能的新型多聚酰胺/丝组缀合物
    牛明玉 ; 叶勇 ; 刘伟 ; 张祯 ; 赵玉芬
    2006, 27(7):  1253-1256.  doi:
    摘要 ( )   PDF (28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得到具有核酸切割功能的人工核酸酶, 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多聚酰胺/丝组缀合物, 并研究了其DNA切割活性. 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在pH=6.0的BR缓冲溶液中对pBR322 DNA切割活性的初步实验结果表明, 于37 ℃保温6 h后, pBR322 DNA基本上被完全从Form Ⅰ切割为Form Ⅱ, 保温36 h后, pBR322 DNA几乎被切割完全.
    优化分离与鉴定蓝斑背肛海兔口腔神经节蛋白质组
    陈东仕 ; 黄河清, ; 吴韩志, ; 蔡宗苇,
    2006, 27(7):  1257-1261.  doi:
    摘要 ( )   PDF (47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优化分离蓝斑背肛海兔(Notarcus leachii cirrosus Stimpson, NLCS)口腔神经节(Buccal Ganglion, BG)蛋白质组, 并获得约300个蛋白质斑点. 用组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化飞行时间(MALDI-TOF)质谱技术和胶内酶解技术测定BG蛋白质组中的96个蛋白质斑点的肽指纹(Peptide mass fingerprint, PMF)图谱. 经数据库检索与比对后, 发现96种蛋白质中仅有4种蛋白质可获得较高的匹配率, 它们分别是微管蛋白(Tubulin)、 肌动蛋白(Actin)和两个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ibulose-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oxygenase, Ribulose), 均属于神经细胞骨架蛋白质; 同时还发现一种交配信号肽前体(Peptide mating pheromone precursor). 利用LOCtrees软件和分类法对56种蛋白质进行亚细胞定位与分类.
    GABAA受体萜类抑制剂构效关系研究
    任天瑞 ; 赵保峰 ; 胡远东 ; 次素琴
    2006, 27(7):  1262-1265.  doi:
    摘要 ( )   PDF (33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DISCOtech方法建立了大鼠和家蝇GABAA受体萜类抑制剂的药效团模型, 根据药效团模型叠加规则建立了大鼠和家蝇GABAA受体萜类抑制剂CoMFA模型, 模型的交叉验证相关系数分别为0.713和0.738. 构效关系研究显示, 家蝇和大鼠受体抑制剂结合部位之间存在一个主要差别: 与受体作用的抑制剂的负电荷基团取代有利于保持其对哺乳动物的高抑制活性, 而保持对昆虫的高抑制活性是不需要的, 从而为寻找先导化合物和设计高选择性杀虫剂提供了理论指导.
    环钯化二茂铁亚胺-三苯基膦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催化Suzuki反应研究
    龚军芳; 刘广宇; 朱玉; 杜晨霞; 宋毛平; 吴养洁
    2006, 27(7):  1266-1271.  doi:
    摘要 ( )   PDF (38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筛选高效催化Suzuki反应的催化剂, 合成了3种新的环钯化二茂铁亚胺-三苯基膦配合物2~4, 经元素分析(或HRMS)、 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化合物3的晶体结构. 这些化合物容易合成, 在空气和溶液中稳定, 可用作芳基溴及杂芳基溴与苯基硼酸偶联的Suzuki反应催化剂. 使用摩尔分数为0.01%的催化剂3, 以2倍量的K3PO4为碱, 于110 ℃下, 在甲苯中反应5~15 h, 使具有不同电子和位阻效应的取代芳基溴及杂芳基溴能以较高的产率与苯基硼酸反应生成偶联产物; 与溴苯相比, 带吸电子基的溴苯反应活性较高, 催化剂的摩尔分数降低至0.001%时, 仍能得到较高产率, 而带强给电子基的溴苯如4-溴苯甲醚及带邻位取代基的溴苯在其它条件相同时, 需要延长反应时间才能得到较高的产率.
    多聚磷酸存在下取代6-苄硫基嘧啶与羧酸的环合反应研究
    刘景林; 车鑫; 党群; 张恒彬, 柏旭
    2006, 27(7):  1272-1276.  doi:
    摘要 ( )   PDF (26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多聚磷酸(PPA)为催化剂, 对取代6-苄硫基嘧啶与羧酸的反应进行了研究. 当羧酸为脂肪酸时, 在60-80 ℃下反应, 可选择性地得到6-苄硫基嘌呤衍生物; 改用芳香酸时, 则得到硫上的苄基被脱除的6-巯基嘌呤和嘧啶并[5,4-d]噻唑; 如果将嘧啶4-位上伯胺取代基变成仲胺取代基, 只得到嘧啶并[5,4-d]噻唑. 通过双途径反应机理对上述现象进行了解释.
    壳多糖抑制细菌生长的构效关系
    杨典洱; 林晓怡; 王艳丽; 杨照罡; 魏群
    2006, 27(7):  1277-1281.  doi:
    摘要 ( )   PDF (33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化学结构已清楚, 分属4大系列的29种壳多糖, 以4种不同类型的细菌(革兰氏阳性菌Ecoli K1、革兰氏阴性菌Bacillus cereus、Bacillus megaterium和Staphlylococcu aureus)为研究对象, 进行了壳多糖抑菌能力构效关系的研究. 在实验中采用96孔平板, 用计算机\|吸光值读数仪直接测定每个孔的吸光值, 获得了各个细菌在不同壳多糖浓度中的生长曲线和壳多糖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抑制浓度(MIC, Minimum inhibit concentration). 通过比较同一(各个)系列的壳多糖在这些相同(不同)细菌的MIC变化规律与壳多糖的化学结构的关系, 发现同一壳多糖对不同的细菌的MIC值是不相同的, 因而壳多糖抑制细菌生长的能力首先与细菌本身特点有关, 但与是否为革兰氏阳性菌或阴性菌无直接的相关性; 同一细菌对不同化学结构的壳多糖有一定的相关性, 在壳多糖的聚合程度(DP)相同的条件下, 壳多糖中氨基被乙酰化(DA)的程度越低, 壳多糖抑制细菌生长的MIC值越低, 壳多糖抑制细菌生长的能力就越强; 同样,在DA相同的情况下, 分子越小, 壳多糖抑制细菌生长的MIC值越低, 抑制细菌生长的能力越强.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 初步推测壳多糖抑制细菌生长的机制可能与其在溶液中所带的正电荷多少有关.
    含9-丁基咔唑基二炔/聚炔汞及二炔金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
    柳利 ; 陈祖兴 ; 柳士忠 ; 黄维扬
    2006, 27(7):  1282-1285.  doi:
    摘要 ( )   PDF (36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9-丁基咔唑基聚炔汞聚合物[—HgC≡CRC≡C—]n及其二聚体[MeHgC≡CRC≡CHgMe]和金的二聚体[(PPh3)AuC≡CRC≡CAu(PPh3)](R=9-丁基咔唑基). 用 1H NMR, 13C NMR, 31P NMR, FTIR, FAB-MS, UV-Vis, Fluorescence及Phosphorescence 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体系中金和汞产生的重原子效应可以促进单线激发态S1与三线激发态T1的系间跃迁, 使标题化合物产生有机三线态发光.
    研究简报
    长梗千里光呋喃雅槛兰型倍半萜的结构研究
    张丽平 ; 马兰萍 ; 杨萍 ; 程东亮
    2006, 27(7):  1286-1288.  doi:
    摘要 ( )   PDF (25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们曾从甘肃省漳县采集的长梗千里光全草中分离并鉴定出两个呋喃雅槛兰型倍半萜. 在此基础上, 本文对其脂溶性化学成分进行深入研究, 除了发现倍半萜外, 又分离并鉴定出2个呋喃雅槛兰型倍半萜. 通过IR, UV, MS, CD和NMR等数据分析, 确定了4个化合物的结构, 其中, 化合物3首次在长梗千里光中分离得到, 化合物4是一种新化合物, 通过圆二光谱及核磁共振和NOE差谱研究其立体化学结构, 并按Dreiding models构筑该化合物分子的立体化学结构, 确定该化合物为Non-steroid型构象.
    咪唑基引起缩合试剂3-(二乙氧基磷酰基)-氧-1,2,3-苯并三嗪-4(3H)-酮(DEPBT)的副反应
    沈鸿雁; 刘镇宁; 晏皖琳; 叶蕴华; 田桂玲
    2006, 27(7):  1289-1291.  doi:
    摘要 ( )   PDF (27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当用DEPBT作为缩合试剂合成含组氨酸的肌肽(β-Ala-His)衍生物时, 又偶然发现了另一个副反应. 在这个反应中, 没有得到预期的肌肽产物, 而是生成了一个结构与DEPBT相关的副产物EODhbt(3-乙氧基-3,4-二氢-1,2,3-苯并三嗪-4-酮). 本文报道了此副产物的发现、 结构鉴定及影响副反应的各种因素. 这对深入了解DEPBT的反应特性, 并且在含组氨酸的多肽合成中更有效地应用DEPBT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紫苏抗菌活性成分的研究
    郭群群 ; 杜桂彩 ; 李荣贵 ; 滕大为
    2006, 27(7):  1292-1294.  doi:
    摘要 ( )   PDF (26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通过抗菌活性追踪, 从紫苏中分离纯化出了4种有效抗菌成分, 其中新化合物1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 为开发抗菌类天然药物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理论依据.
    NMR确定手性α-羟基酮的绝对构型
    杨春晖 ; 陈静文 ; 李勤 ; 彭昆 ; 潘鑫复 ; 崔育新,
    2006, 27(7):  1295-1297.  doi:
    摘要 ( )   PDF (26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采用该方法将α羟基酮分别与(R)和(S)-2-甲氧基-2-苯基-2-三氟甲基乙酸(MTPA)反应, 得到(S)和(R)-Mosher酯, 再分别测定其 1H NMR谱, 通过计算化学位移差值确定其绝对构型.
    NMR确定手性α-羟基酮的绝对构型
    2006, 27(7):  1295-1297.  doi:
    摘要 ( )   PDF (26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论文
    双金属存在下整合酶和抑制剂5CITEP的分子对接研究
    郑喜亮; 张红星; 孙家锺
    2006, 27(7):  1298-1302.  doi:
    摘要 ( )   PDF (61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HIV-1整合酶(IN)和5CITEP复合物晶体结构的基础上, 用分子对接程序(Affinity)将含有单Mg2+和双Mg2+ 的HIV-1 IN核心区与抑制剂5CITEP进行对接, 获得了能形成复合物结构的理论模型. 通过配体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和结构分析给出此种抑制剂的结合模式, 并与晶体结构进行比较, 揭示出引入的第二个Mg2+原子在整合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前后相互作用能的变化趋势很明显, 配体和受体的作用模式比单Mg2+体系更加清晰. 由单Mg2+体系的4种作用方式改变到双Mg2+体系的两种作用方式, 相互作用能提高了将近40 kJ/mol. 为基于整合酶结构的药物设计提供了参考信息.
    Tb3+离子4f75d组态能级的电子云扩大效应
    师进生 ; 曲郸 ; 张思远
    2006, 27(7):  1303-1306.  doi:
    摘要 ( )   PDF (29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电子云扩大效应对Tb3+离子5d能级的影响. 利用光谱理论, 将电子云扩大效应比率β同Tb3+离子4f75d组态的自旋允许和禁阻跃迁能级的能级差联系起来, 通过复杂晶体化学键理论确定了化学键的共价性、 相应键体积极化率以及配体离子的有效电荷与β的线性关系, 同时得到了对β有影响并与Tb3+离子自身相关的因子.
    4-二羟基硼苯丙氨酸(BPA)及其多羟基衍生物BPA(OH)n(n=1,2,4)的电子结构的理论研究
    陈保国 ; 张明瑜 ; 赵媛媛 ; 张坚 ; 孙家锺
    2006, 27(7):  1307-1310.  doi:
    摘要 ( )   PDF (32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使用密度泛函方法对硼中子捕获疗法药物4-二羟基硼苯丙氨酸(BPA)及其多羟基衍生物BPA(OH)和BPA(OH)2, BPA(OH)4的电子结构进行了理论计算, 探讨了BPA药物作用的可能机制及其羟基衍生物具有良好水溶性的主要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 BPA的HOMO主要分布在苯环上, 而BPA(OH), BPA(OH)2和BPA(OH)4的HOMO主要位于多羟基基团与BPA母体的结合部位的C, N和O原子附近, 羟基衍生物的这种HOMO轨道特性、 结构中极性基团数量的增多及分子极性的增大等可能是它们具有良好水溶性的主要因素. 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0.4Co0.2Mn0.4O2的合成、表征及电化学性能
    李劼; 郑建明; 郭晓健; 龚正良; 杨勇
    2006, 27(7):  1311-1314.  doi:
    摘要 ( )   PDF (51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过渡金属乙酸盐和氢氧化锂为原料, 应用共沉淀或流变相预处理高温烧结法优化并制备出LiNi0.4Co0.2Mn0.4O2正极材料. X射线衍射技术(XRD)及Rietveld结构精修、扫描电子显微技术(SEM)、综合热分析(TG-DSC)表征结果和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 该材料具有单一层状结构, 颗粒大小均匀, 热稳定性好, 首次放电比容量高达208.7 mA·h/g(2.0-4.6V, 0.1 C), 电化学性能优异. 非原位(ex situ)XRD测定结果表明, 材料充至高电位下发生的不可逆相变造成了材料的循环容量衰减.
    硅/石墨复合物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于海英; 谢海明; 张凌云; 颜雪冬; 杨桂玲; 王荣顺
    2006, 27(7):  1315-1318.  doi:
    摘要 ( )   PDF (53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石墨和纳米硅粉为原料, 利用机械球磨的方法制备了硅/石墨复合物, 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采用XRD, SEM以及电化学测试等手段对材料进行了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 通过球磨不同质量比的硅和石墨, 并对相应的复合物进行充放电测试, 寻找到了硅和石墨的最佳比例, 其值为1∶9. 实验结果表明, 所得材料既具备高于纯纳米硅的循环性能, 又具有比石墨高的可逆容量.
    原位聚合制备的离子液体/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
    蒋晶; 高德淑; 李朝晖; 苏光耀; 王承位; 刘黎; 丁燕怀
    2006, 27(7):  1319-1322.  doi:
    摘要 ( )   PDF (40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原位聚合制备出新型的BMIPF6/PMMA聚合物电解质透明弹性膜. 研究结果表明, BMIPF6/PMMA聚合物电解质体系在305 ℃时仍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其安全性能优于含有机溶剂的传统非水电解质体系. 随着离子液体含量的增加, 其玻璃化转变温度逐渐减小, 离子电导率升高; 且离子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服从VTF方程. 其中, 当BMIPF6的质量分数为50%时, 该聚合物电解质的室温离子电导率高达0.15 mS/cm.
    超细钛金属线的电子性质
    李爱玉 ; 文玉华 ; 朱梓忠 ; 杨勇
    2006, 27(7):  1323-1326.  doi:
    摘要 ( )   PDF (43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使用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研究了一系列无限长、 超细的钛金属线的结合能和电子性质, 并得到了这些超细金属线的电导. 结果表明, 超细钛金属线单位原子的结合能比体材料的结合能低得多, 而且与金属线截面半径的倒数在所计算的纳米范围内成线性反比关系. 钛金属线的电子结构性质表现出渐进的尺寸演化和明显的结构关联, 当金属线直径大于1 nm时表现出类似体材料的电子结构, 这与Ti团簇的电子结构性质相似. 对电导的计算发现, 金属线的电导随着线尺寸的变粗而增大, 电导通道的数目由金属线的结构对称性和粗细所决定.
    羰基镍簇Ni(CO)n(n=1-4)的结构和Ni-CO键解离性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潘立新 ; 张干兵 ; 曹泽星
    2006, 27(7):  1327-1331.  doi:
    摘要 ( )   PDF (42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密度泛函理论框架下, 应用不同泛函计算了配合物Ni(CO)n(n=1~4)的平衡几何构型和振动频率. 考察了泛函和基组重叠误差对预测Ni—CO键解离能的影响. 计算结果表明, 用杂化泛函能得到与实验一致的优化几何构型和较合理的振动频率. 对Ni(CO)n(n=2~4)体系, 用“纯”泛函, 如BP86和BPW91, 可得到与CCSD(T)更符合、 并与实验值接近的解离能. 当解离产物出现单个金属原子或离子(如金属羰基配合物的完全解离)时, BSSE校正项的计算中应保持金属部分的电子结构一致. 只有考虑配体基组和不考虑配体基组两种情况下金属的电子构型与配合物中金属的构型一致时, 才能得到合理的BSSE校正, 从而预测合理的解离能.
    新金刚石稳定性及晶体结构模型的研究
    温斌 ; 魏娜然 ; 马红军 ; 赵纪军 ; 李廷举
    2006, 27(7):  1332-1335.  doi:
    摘要 ( )   PDF (31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碳黑催化法制备了新金刚石粉末, 并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XRD)对不同时效处理后的新金刚石样品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 新金刚石是一种亚稳态的相, 在室温下, 随着放置时间的推移其晶体结构发生变化. 根据XRD分析和模拟的XRD图谱, 提出了用具有分数占位的“缺陷金刚石”模型来解释新金刚石结构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在该模型中, 原子的占位数χ为0时, 为面心立方结构(FCC), χ为1时, 为金刚石结构.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果表明, 随χ的增加, 其结构的稳定性也增加. 可见, 新金刚石是由FCC碳向金刚石结构过渡的中间态结构.
    NiO-MoO3/SiO2光催化剂的结构与光吸收性能
    孔令丽; 钟顺和
    2006, 27(7):  1336-1339.  doi:
    摘要 ( )   PDF (46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表面改性法制备了负载型复合半导体NiO-MoO3/SiO2, 用程序升温还原、 X射线衍射、 拉曼光谱、 透射电镜、 比表面积测定和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技术对固体材料的组成结构和光吸收性能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NiO-MoO3/SiO2的平均粒径约为10 nm, 在载体表面存在xNiO·MoO3复合氧化物的微晶, NiO和MoO3在固体材料表面产生相互修饰作用. NiO的加入有助于提高MoO3在载体SiO2表面的分散程度, 抑制MoOx的聚合, 减小微晶尺寸, 而且可以增强固体材料的光吸收性能, 提高复合半导体对光能的利用率.
    聚苯乙烯在石墨表面吸附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赵莉; 杨华; 李卓; 李泽生; 孙家锺
    2006, 27(7):  1340-1342.  doi:
    摘要 ( )   PDF (33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方法研究了单链聚苯乙烯(PS)在石墨表面的吸附. 模拟结果表明, 吸附后PS在平行于石墨表面的方向可视为准二维椭圆结构, 并且在此方向上的均方回转半径值(R2)与其所含单体数目(N)具有指数关系R2-N2v, 指数2v约等于1.04; 最后指出PS吸附过程的主要驱动力为PS链段与表面之间的范德华作用力.
    单链高分子通过薄膜上纳米孔隙的输运过程: 链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王海军 ; 顾芳
    2006, 27(7):  1343-1346.  doi:
    摘要 ( )   PDF (43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理论上研究了高分子链通过位于薄膜上的一个纳米孔隙的输运问题. 考虑在膜的一侧引入与传输高分子链有特殊相互作用的高分子链段, 研究链间相互作用致使高分子链构型的改变对其平均首次通过时间的影响, 进而在不同条件下进行了相应的数值模拟, 并讨论了其它一些相关问题.
    SO2与Fe2O3生成Fe(Ⅱ)(aq)和硫酸盐的复相反应机理
    张秋菊; 王晓; 陈建民; 庄国顺
    2006, 27(7):  1347-1350.  doi:
    摘要 ( )   PDF (37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使用DRIFTS, XPS, HPLC和IC考察了常温、常压和氧气存在下SO2与Fe2O3的复相反应,结果表明, SO2在Fe2O3表面的反应活性与Fe2O3表面含水量密切相关, 表面含水量增加有助于Fe(Ⅱ)(aq)和硫酸盐的生成. 室温下(T=291 K, 相对湿度68%), 每毫克Fe2O3在30 min内可消耗53.6 μg SO2, 生成12.6 ng Fe(Ⅱ)(aq)和56.2 μg SO2-4. 反应产物 SO2-4的浓度比Fe(Ⅱ)(aq)的浓度高3个数量级, 表明在生成硫酸盐的复相反应中铁对SO2氧化具有非常高的催化活性. 提出了Fe(Ⅱ)(aq) 和硫酸盐的生成机理.
    纳米四氧化三铁表面酸碱性质研究
    孙中溪; 郭淑云
    2006, 27(7):  1351-1354.  doi:
    摘要 ( )   PDF (45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制备了纳米Fe3O4, 并对其进行了表征和表面酸碱行为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 Fe3O4表面在水溶液中有非常明显的酸碱性质. 随着纳米Fe3O4加入量的增多, 溶液pH缓冲能力增强, 二者之间成正比, 据此可定量地测定H+在纳米氧化铁表面的吸附量. 运用MEDUSA和WINSGW计算软件计算了表面组分在溶液中的分布, 并讨论了表面电荷对表面组分分布的影响.
    应用扫描电化学显微镜研究电子在室温离子液体与1,2-二氯乙烷混合溶液/水相界面上的转移反应
    张美芹; 刘卉; 胡虎; 谢书宝; 静平; 寇元; 邵元华
    2006, 27(7):  1355-1359.  doi:
    摘要 ( )   PDF (48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扫描电化学显微镜研究了室温离子液体(Omim·Tf2N)与1,2-二氯乙烷(DCE)混合溶液/水界面上的电子转移反应. 在保持共同离子(Tf2N-)的浓度比恒定及异相电子转移反应由界面电势差所决定的条件下, 研究了离子液体和DCE混合溶液中二茂铁(Fc)与水相中亚铁氰化钾[K4Fe(CN)6]之间异相电子转移反应. 探讨了混合溶液中离子液体的体积分数(xRTIL)的变化对混合溶液/水界面上电子转移反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xRTIL的减小(从1减小到0.1), Fc在混合溶液中的扩散系数单调递增(从2.730×10-7 cm2·s-1增加到9.131×10-6 cm2·s-1); 而异相电子转移反应速率常数(k)则先逐渐减小(从8.0 mol-1·cm·s-1减小到0.32 mol-1·cm·s-1), 之后又略有增大(从0.32 mol-1·cm·s-1增大到0.48 mol-1·cm·s-1). 对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进行了较详细探讨.
    研究快报
    掺Ti球磨NaH/Al复合物的微结构和储氢特性
    王新华; 肖学章; 陈立新; 李寿权; 陈长聘
    2006, 27(7):  1360-1362.  doi:
    摘要 ( )   PDF (33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采用机械球磨法制备了(NaH/Al)+x(摩尔分数, %)Ti(x=0, 4, 6, 10)复合物, 研究了不同球磨气氛和Ti催化剂含量对其微结构和储氢性能的影响, 使球磨(NaH/Al)体系储氢的容量达到质量分数为4.01%.
    研究简报
    Corrole光敏剂在光动力治疗中的重原子效应
    刘海洋; 郭平叶; 江柏荣; 应晓; 廖世军; 麦乃歧; 张启光
    2006, 27(7):  1363-1365.  doi:
    摘要 ( )   PDF (24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最近, 我们合成了一系列Corrole衍生物, 经过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 细胞的体外PDT试验后, 筛选出了一个具有优良PDT活性的Corrole光敏剂. 本文报道该类Corrole光敏剂在PDT中的重原子效应.
    五种含氧酸盐对L-丙氨酸迁移焓的影响
    刘春丽 ; 马林 ; 林瑞森
    2006, 27(7):  1366-1368.  doi:
    摘要 ( )   PDF (29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以带疏水侧链的丙氨酸为研究对象, 在298.15 K下测定其在LiNO3, NaNO3, KNO3, NaClO4及Na2SO4水溶液中的溶解焓, 探讨了不同种类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对迁移焓的影响, 为揭示蛋白质与含氧酸盐水溶液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有用信息.
    四种α,α'-二氧代烯酮环二硫代缩酮类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及光谱研究
    安敏; 郭黎平; 刘群; 于海丰; 崔秀君; 朱连德
    2006, 27(7):  1369-1371.  doi:
    摘要 ( )   PDF (33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应用循环伏安法(CV)、UV-Vis、交流阻抗(EI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技术研究了4种α-羰基二硫缩烯酮化合物在有机溶剂中的电化学和光谱性质及其在金电极上的自组装膜行为, 根据循环伏安数据计算了此类化合物在DMSO溶液中的扩散系数和电极反应速率常数.
    研究论文
    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方法合成Fe3O4/PMMA复合纳米微粒
    安丽娟,; 李兆强 ; 王燕萍 ; 杨柏
    2006, 27(7):  1372-1375.  doi:
    摘要 ( )   PDF (48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方法合成了核壳结构的磁性高分子纳米微粒. 作为聚合反应引发剂的3-氯丙酸, 首先与油酸修饰的Fe3O4纳米微粒表面的部分油酸置换, 然后在Fe3O4纳米微粒表面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 合成的纳米复合材料用TEM, FTIR, XRD和DSC表征. 磁性测试结果表明, 所制备的磁性高分子纳米微粒仍具有超顺磁性, 但由于聚合物的存在, 其饱和磁化强度降低.
    具有辐射聚合能力的HfO2/SiO2溶胶-凝胶玻璃的制备及其X射线光刻性能研究
    赵福华 ; 谢永军 ; 许素莲 ; 刘刚,付绍军
    2006, 27(7):  1376-1379.  doi:
    摘要 ( )   PDF (41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溶胶-凝胶方法制备了一种新颖的具有辐射聚合能力的HfO2/SiO2凝胶薄膜. 并采用X射线作曝光光源对薄膜进行了曝光, 通过FTIR的测试, 分析了薄膜曝光前后的结构变化. 结果表明, 该材料具有良好的辐射聚合能力. 采用XPS分析了薄膜的成分, 并证实了Hf元素的存在. 用椭偏仪测试了薄膜的折射率, 结果证实, 加入HfO2提高了体系的折射率. 利用其辐射聚合能力, 采用X射线通过掩模板进行曝光, 利用曝光部分与未曝光部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差, 在薄膜上制备了高为0.8 μm、周期为1 μm的衍射光栅, 进一步证实了材料具有良好的辐射聚合能力.
    新型三官能团脂环族环氧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阳离子引发光固化活性研究
    张志森;张小华;徐伟箭;熊远钦;张正华;夏新年
    2006, 27(7):  1380-1384.  doi:
    摘要 ( )   PDF (52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双环戊二烯等为原料合成一种新型三官能团液体脂环族环氧树脂. 通过红外光谱、 核磁共振氢谱及质谱等对其中间体及环氧树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所得脂环族环氧树脂采用阳离子引发
    剂二甲苯基碘鎓六氟磷酸盐引发进行紫外光固化, 对其光固化活性进行了研究, 同时讨论了氧化剂过氧化苯甲酰对该光固化体系的增感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 新合成的脂环族环氧树脂采用二甲苯基碘鎓六氟磷酸盐引发可以进行光固化, 过氧化苯甲酰明显地加快了其光固化速度, 固化膜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温度敏感的PLGA-PEG-PLGA水凝胶的合成、 表征和药物释放
    林浩 ; 田华雨 ; 孙敬茹 ; 庄秀丽 ; 陈学思 ; 李悦生 ; 景遐斌
    2006, 27(7):  1385-1388.  doi:
    摘要 ( )   PDF (39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聚乙二醇PEG1000和4600引发乙交酯(GA)和L-丙交酯(L-LA)开环共聚合得到一系列数均分子量为3000~7000的PLGA-PEG-PLGA水凝胶材料. 综合应用动态粘弹谱仪和相图, 系统报道了该凝胶力学性质和溶胶-凝胶转变的关系, 凝胶区间的模量在102~104 Pa之间. 用荧光光谱证明了该三嵌段聚合物形成胶束的性质并测定了临界胶束浓度, 验证了凝胶由胶束形成的机理. 凝胶中的头孢他定释放呈现一定程度的缓释作用.
    研究简报
    PVCH-PE-PVCH三嵌段共聚物在超临界CO2中的熔融再结晶行为
    于佩潜 ; 谢续明 ; 王涛 ; Frank S. Bates
    2006, 27(7):  1389-1391.  doi:
    摘要 ( )   PDF (28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组在前期研究中发现, 改变溶剂的挥发速率可以调节体系中PE结晶和PVCH玻璃化之间的竞争, 进而调节PE结晶的受限程度. 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是一种非极性溶剂, 其对无定形聚合物(如PS)有很强的溶胀作用, 可显著降低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提高原来被冻结的高分子链的活动能力. PVCH的分子结构与PS相似, 研究结果表明, scCO2对PVCH组分也有很强的溶胀能力, 导致PVCH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 从而可以改变PE嵌段的受限状态.
    本文研究了PVCH-PE-PVCH在scCO2中的熔融再结晶行为.
    液晶聚芳醚酮/含甲基苯侧基聚芳醚酮共混体系的环带球晶
    刘新才 ; 王冬 ; 张万金 ; 杨德才
    2006, 27(7):  1392-1394.  doi:
    摘要 ( )   PDF (41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通过研究含氯侧基液晶聚芳醚酮/含甲基苯侧基聚芳醚酮共混体系(结晶/非晶)环带球晶的形态演变和发展过程; 利用选择性溶剂刻蚀方法确定共混体系环带球晶的相组成和相结构, 探讨了环带球晶的形成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