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7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06-08-10
    目次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年第27卷第8期目次
    2006, 27(8):  0.  doi:
    摘要 ( )   PDF (24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论文
    以EDTANa2为矿化剂近中性条件下室温合成介孔二氧化硅
    肖强,王金桂,高地,孙平川,袁忠勇,陈铁红,李宝会,丁大同
    2006, 27(8):  1395-1399.  doi:
    摘要 ( )   PDF (53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EDTANa2作为矿化剂, 在近中性条件下于室温合成了厚壁(约3 nm)蠕虫介孔分子筛. 在反应物配比为n(CTAB):n(TEOS):n(EDTANa2):n(H2O)=(0.05~0.2):(0.1~2):(0.1~0.5):(100~500)范围内都能得到介孔二氧化硅. 以XRD、N2吸附、FTIR、SEM和TEM详细考察了体系配比和温度对介孔二氧化硅结构和形貌的影响, 发现CTAB用量越大, 介孔d值相应增大. 温度对介孔二氧化硅的结构和形貌有很大的影响, 温度在2~15 ℃范围内都能生成孔径分布较规则的介孔, 介孔材料的形貌随温度的升高由空心管变成小颗粒聚集体; 合成的介孔分子筛中的模板剂可以通过乙醇萃取的方式除去. 提出了介孔的生成遵从(S+-E-)0-I0中性模板机理.
    新型层状异金属配位聚合物{[(CuL)2Sr(H2O)·Sr2(H2O)7]·2H2O·0.5CH3OH}n的合成、表征及晶体结构
    陶偌偈,刘宝林,李付安,程延祥,牛景杨
    2006, 27(8):  1400-1403.  doi:
    摘要 ( )   PDF (70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铜锶异金属配位聚合物, 并通过元素分析和IR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 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其晶体结构. 该化合物为具有{[(CuL)2Sr(H2O)·Sr2(H2O)7]·2H2O·0.5CH3OH}n化学组成的二维层状配位聚合物[H4L=N-(3-羧基水杨醛)-N'-(2-羟基苯甲酰基)乙撑二胺], 其结构单元由两个相邻的片段组成, 这些结构单元彼此相互配位, 从而形成了一种结构新颖的层状配位聚合物.
    洋葱状富勒烯的表面化学修饰
    许并社,孙瑞平,韩培德,李天保,王晓敏,刘旭光
    2006, 27(8):  1404-1408.  doi:
    摘要 ( )   PDF (30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稀硝酸对洋葱状富勒稀(OLFs)进行了纯化处理, 用HRTEM观察了OLFs纯化前后的形态与结构, 用TGA技术定量分析了OLFs的纯化效果, 然后使OLFs与金属钾在甲苯中回流, 并采用FTIR光谱和Raman光谱对反应前后的OLFs进行了光学性能表征. 红外光谱在3451, 1402和1039 cm-1处出现了羟基的特征峰, 表明形成了OLFs羟基化合物; Raman光谱中IG/ID的比值增大, 说明OLFs的石墨化程度提高, 反应前后G峰和D峰的位置无明显区别, 表明OLFs的整体结构未发生变化.

    新颖的咪唑官能化夹心型钨铋酸盐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刘红,许林,邱云峰,安文佳,金亚娜,徐冰冰
    2006, 27(8):  1409-1412.  doi:
    摘要 ( )   PDF (40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常规条件下合成了一个新颖的超分子化合物Na8H[{Na(H2O)}3{Mn(C3H4N2)}3(BiW9O33)2]·32H2O, 通过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红外光谱及元素分析对该化合物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该化合物属六方晶系, P6(3)/m空间群. 晶胞参数a=1.394 8(4) nm, b=1.394 8(4) nm, c=3.348 6(19) nm, γ=120°, V = 5.641(4) nm3, Z=12. 该化合物是以α-B-BiW9钨铋酸盐为基本构筑单元的夹心结构化合物. 夹层中心3个Mn2+分别与3个咪唑分子配位形成无机-有机杂化材料. 3个[{Na(H2O)}3{Mn(C3H4N2)}3(BiW9O33)2]9-多阴离子结构基元利用氢键(非典型氢键)沿ab面构筑成具有三角形空穴的二维层状骨架结构. 这种二维层状结构利用氢键作用沿c轴方向交错排列, 形成了含有一维六边形孔道的三维超分子结构.
    吡唑啉酮类稀土配合物的发光性质研究
    沈莉,石梅,石恩娴,杜玉扣,李富友,黄春辉
    2006, 27(8):  1413-1417.  doi:
    摘要 ( )   PDF (50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一系列吡唑啉酮类稀土铽、铕、钐、钆、镝的配合物, 并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 解析了铕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测定了配体的三重态能级, 研究了这4种配合物的发光性质. 并通过研究配体到稀土离子的能量传递过程, 合理地解释了这些稀土配合物发光性质的差异.
    研究简报

    三维金属有机骨架微孔晶体化合物Cd5(BTC)4(H2O)8·6H2O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孙福兴,朱广山,叶玲,方千荣,裘式纶
    2006, 27(8):  1418-1420.  doi:
    摘要 ( )   PDF (28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改变合成条件合成了最大宽度达到2.6 nm的特殊“Z”字形孔道的新型金属有机骨架微孔晶体化合物Cd5(BTC)4(H2O)8·6H2O, 并通过ICP、元素分析、热重(TGA)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
    纳米羟基磷灰石/溶菌酶复合体的原位合成及酶活性研究
    王春艳,朱广山,高波,王润伟,李娟,辛明红,裘式纶
    2006, 27(8):  1421-1423.  doi:
    摘要 ( )   PDF (37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一种新的溶菌酶的组装方法, 湿法合成原位组装了羟基磷灰石/溶菌酶复合体, 对组装体进行多种表征并与浸渍组装的方法进行了对比.

    研究论文
    微乳液电动色谱测定油-水分配系数的改进方法研究
    蒋雪梅, ,魏为力,姜军坡,石开云,穆小静,陈志涛,夏之宁,
    2006, 27(8):  1424-1429.  doi:
    摘要 ( )   PDF (53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考察微乳液电动色谱(MEEKC)中化合物浓度和高电场对其迁移行为的影响, 探讨了化合物分配于微乳后改变微乳内相性质的原因, 以及电泳高电场致使微乳液性质变化的机理.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测定化合物油-水分配系数的改进型MEEKC方法. 将此改进方法应用于烷基苯化合物之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其测定值与文献参考值平均相差0.07个对数单位, 准确度较现行MEEKC方法有了明显提高.
    车前草中苯乙醇苷化合物的电喷雾多级串联质谱研究
    李丽,刘志强,刘春明,Tsao Rong,吕磊,刘淑莹
    2006, 27(8):  1430-1434.  doi:
    摘要 ( )   PDF (46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电喷雾多级串联质谱技术研究了车前草药材中的苯乙醇苷化合物, 根据其在负离子条件下表现出的特征质谱行为, 提出了车前草中的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可能的电喷雾质谱碎裂规律, 建立了车前草中苯乙醇苷化合物的快速分析、鉴定方法.
    红细胞标记抗体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张雯艳, 魏景艳, 郭杰, 陈桂秋, 邢程, 石立华, 袁玮, 钱莉娜, 阙肖冬, 高莉, 刘梦虹
    2006, 27(8):  1435-1438.  doi:
    摘要 ( )   PDF (21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红细胞代替辣根过氧化物酶作为双抗体夹心免疫分析中第二抗体的标记物, 建立了一种红细胞标记抗体的免疫化学发光测定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新方法. 在免疫反应完成后, 结合了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的致敏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溶血, 释放出血红蛋白. 基于血红蛋白对鲁米诺-H2O2体系化学发光具有催化作用的原理, 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红蛋白含量. 测得的血红蛋白发光强度与待测抗原浓度呈线性关系. 采用这种方法可检测出0.5 ng/mL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将该方法与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结合起来对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进行检测, 两者符合率均为97%, 表明本法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可用于临床标本测试.
    电喷雾解吸电离质谱法用于临床尿样的直接分析
    陈焕文,李明,周建光,费强,姜杰,金钦汉,张天幕,张燮
    2006, 27(8):  1439-1442.  doi:
    摘要 ( )   PDF (33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电喷雾解吸电离质谱(DESI-MS)用于临床尿样的分析, 优化了电喷雾溶剂流速、电喷雾电压和喷雾锥距离等重要参数. 采用普通滤纸作为样品载体, 在不需要样品预处理的前提下同时快速测定了临床尿样中的钾、钠、尿素、尿酸、丙酮酸和肌苷等多种成分, 并对各种成分的主要离子进行了串联质谱鉴定. DESI-MS在进行多组分同时测定时不需要进行样品预处理, 缩短了测定时间, 单个样品的分析时间不到1 min. 同时, 采用内标法对所测定组分进行了半定量分析.

    二西基锡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孙向英, 周政, 刘斌
    2006, 27(8):  1443-1447.  doi:
    摘要 ( )   PDF (66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壳聚糖(CTS)为基体, 二丁基锡(DBT)为模板, 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制备了在空间结构和结合位点上与DBT匹配的分子印迹聚合物(DBT-MIPs). 研究了该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条件、对DBT的吸附性能和选择识别能力, 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所合成的DBT-MIPs对DBT具有良好的吸附和选择识别能力, 最大吸附量为178.6 μg/g.
    魔角旋转核磁共振代谢组学方法对镧、铈急性生物效应的比较研究
    廖沛球, 吴惠丰, 张晓宇, 李晓晶, 李中峰, 李伟生, 吴亦洁, 裴奉奎
    2006, 27(8):  1448-1452.  doi:
    摘要 ( )   PDF (45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高分辨魔角旋转核磁共振(MAS 1H NMR)技术对腹腔注射不同剂量[2, 10, 50 mg/kg(体重)]的硝酸镧[La(NO3)3]和硝酸铈[Ce(NO3)3] 的雄性Wistar大鼠肝、肾组织的MAS 1H NMR谱进行比较分析, 研究了La(NO3)3和Ce(NO3)3的急性生物效应, 并结合模式识别技术对不同剂量La(NO3)3和Ce(NO3)3的急性生物效应进行了分类. 研究结果表明, La(NO3)3对大鼠的急性毒性主要表现为肝毒, Ce(NO3)3对大鼠肝、肾同时造成损伤. 该方法可用于其它稀土及金属化合物的毒性预测和毒理学研究.
    研究简报
    化学发光磁酶免疫法检测O157:H7大肠埃希菌
    朱广华,贺艳峰,郭小英,刘和平
    2006, 27(8):  1453-1455.  doi:
    摘要 ( )   PDF (25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自行制备的免疫磁珠结合新型发光底物(AMPPD), 改进了化学发光磁酶免疫检测法, 对人工猪肉样品中O157:H7大肠埃希菌进行了检测, 并与人工计数法进行了比较.
    改进的PMP柱前衍生化方法用于单糖的组成分析
    林雪,王仲孚,黄琳娟,白泉,贾敬芬
    2006, 27(8):  1456-1458.  doi:
    摘要 ( )   PDF (23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氨水替代NaOH溶液, 反应后氨水可通过减压干燥除去, 这样不仅简化了衍生化反应的后处理过程, 而且不影响衍生物的质谱分析, 省去了质谱分析前的脱盐处理过程. 本研究建立了5种常见单糖的分析分离模式, 对其进行质谱分析, 用所建立的方法对标准二糖及3种多糖样品中的单糖组成进行了分析, 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用钼酸盐高灵敏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米托蒽醌
    王芬, 刘忠芳, 刘绍璞, 胡小莉
    2006, 27(8):  1459-1461.  doi:
    摘要 ( )   PDF (23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盐酸和硝酸介质中用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了血清和尿液中的米托蒽醌, 结果表明, 该方法的灵敏度高, 对米托蒽醌的检出限为6 ng/mL(硝酸介质)和8 ng/mL(盐酸介质), 可用于血清和尿样中米托蒽醌的测定.
    研究论文
    快速老化模型小鼠血清蛋白质组学分析比较
    蒋宁,周文霞,张永祥,张学敏,王杰,刘炳玉
    2006, 27(8):  1462-1466.  doi:
    摘要 ( )   PDF (51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6月及12月龄SAMP 8及同龄SAMR 1为研究对象, 应用双向凝胶电泳法, 分析比较了快速老化模型小鼠(Senescence accelerated mice, SAM)的快速老化亚系SAMP 8及抗快速老化亚系SAMR 1血清蛋白表达的差异. 与同龄SAMR 1比较, 6月龄SAMP 8血清中有15个蛋白点表达显著上调, 3个蛋白点表达显著下调, 7个蛋白点只在SAMP 8中有表达; 12月龄SAMP 8血清中有9个蛋白点表达显著上调, 7个蛋白点表达显著下调, 12个蛋白点只在SAMP 8中有表达. 应用质谱进行肽质量指纹图谱分析和数据库检索共鉴定了19种蛋白质. 其中6个蛋白只在6月龄SAMP 8中表达, 4个蛋白只在12月龄SAMP 8中表达. 此外, 在6月龄及12月龄SAMP 8血清差异蛋白中, 存在9个共同的差异蛋白, 按照功能可分为4类: (1) 免疫相关蛋白; (2) 老化相关蛋白; (3) 糖代谢及神经元凋亡相关蛋白; (4) 其它蛋白.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 SAMP 8和SAMR 1血清蛋白表达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一些差异蛋白可能是SAMP 8老化进程中相关病理生理变化的重要原因.
    中国小型猪心肌梗死模型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赵艳峰, 叶能胜, 张荣利, 冯雪, 罗国安, 王义明
    2006, 27(8):  1467-1471.  doi:
    摘要 ( )   PDF (80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二维电泳(2DE)分离中国小型猪心肌梗死模型的正常与梗死心肌组织的蛋白提取液, 采用 PDQuest 软件对比分析了两种心肌组织在pH=5─8范围内的2DE谱图. 正常心肌组织检出851个蛋白点, 梗死组织检出1 032个蛋白点. 发现13个蛋白质点只在小型猪的正常心肌组织中表达, 而有14个蛋白质点只在梗死心肌组织中表达. 另外, 还有49个蛋白点在两种组织中表达量上有显著性变化(P<0.05), 选择进行质谱分析其中11个蛋白点, 成功地鉴定出7种蛋白, 蛋白功能分析结果表明, 这些蛋白的差异表达与心肌梗死过程相关.
    5-(1-芳基-1-吡咯-2-基)-1氢-四唑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刘伟,麻远,尹应武,赵玉芬
    2006, 27(8):  1472-1475.  doi:
    摘要 ( )   PDF (36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阳极氧化反应, 将一系列N-芳基吡咯电氰化, 区域专一地得到吡咯氰化物2, 分离收率为76%~85%. 将其与叠氮化钠反应, 合成了一系列具有潜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拮抗活性的新型四唑化合物. 该合成路线的原料易得, 并以阳极氰化芳香氮杂环引入氰基为关键步骤, 可作为在芳香氮杂环上引入四唑基团的通用合成路线.
    α-氨基酸的新型有机锗化合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
    陈建新,陈莉,翟玉平,史寅,孙丽娟
    2006, 27(8):  1476-1479.  doi:
    摘要 ( )   PDF (59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设计合成了两个系列20个含α-氨基酸的新型有机锗化合物, 对化合物进行了波谱表征, 用X射线衍射测定了化合物Ph3GeCH(Ph)CH2CONHCH(CH2COOC2H5)COOC2H5的晶体结构. 抗肿瘤实验结果表明, 这两个系列的化合物有一定的抗KB, HCT-8和Bel-7402活性.
    研究简报
    肥牛木中一个新的降新木脂素
    梅文莉 ,戴好富,吴大刚
    2006, 27(8):  1480-1481.  doi:
    摘要 ( )   PDF (17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报道了肥牛木素(Ceplignan)的分离方法和结构鉴定结果.
    一种新型独特芋螺毒素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刘尚义, 曹瑛, 赵听友, 代先东, 钟明鼐, 范崇旭, 陈冀胜
    2006, 27(8):  1482-1484.  doi:
    摘要 ( )   PDF (23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中国南海的一种食虫芋螺独特芋螺(Conus caracteristicus)的毒液中分离得到一种新的芋螺毒素, 对其进行了结构鉴定和化学合成. 结果表明, 这是一种新的T-超家族芋螺毒素.
    莲子草假隔链格孢毒素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周遗品,向梅梅,姜子德,李华平,孙伟,林海琳,范怀忠
    2006, 27(8):  1485-1487.  doi:
    摘要 ( )   PDF (23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莲子草假隔链格孢(Nimbya alternantherae)中分离纯化了一种毒素物质, 并对其进行了结构鉴定, 为研究其致病机理及进一步的化学合成奠定了基础.
    研究论文
    肼溶胶-凝胶法制备高比表面积纳米氮化钛粉体的研究
    刘美英, 由万胜, 雷志斌, 宗旭, 应品良, 李灿
    2006, 27(8):  1488-1491.  doi:
    摘要 ( )   PDF (41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无水肼作氮源, 采用肼溶胶-凝胶技术(HSG)成功地制备了TiN粉体, 研究了不同钛源、处理气氛及焙烧温度对TiN粉体晶化过程的影响, 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讨论. 与氨气氮化法相比, 该方法所需温度低、TiN的粒径小、比表面积大, 并且分散均匀.
    Zn对Pt-Sn/γ-Al2O3催化剂中Sn的活性状态及丙烷脱氢反应的影响
    余长林,徐恒泳,葛庆杰,李文钊
    2006, 27(8):  1492-1495.  doi:
    摘要 ( )   PDF (36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少量Zn添加到催化剂Pt-Sn/γ-Al2O3中, 可显著提高催化剂的丙烷脱氢稳定性和丙烯的选择性. 程序升温还原(H2-TPR)和程序升温电导(TPEC)测试结果表明, Zn的存在使Sn在强还原气氛中不易被还原, Sn的氧化态的稳定存在是Sn发挥助剂作用和保持催化剂稳定性的重要条件.
    CF3C(O)O2+HO2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周玉芝,张绍文,李前树
    2006, 27(8):  1496-1499.  doi:
    摘要 ( )   PDF (34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方法, 在CCSD(T)/cc-pVDZ//B3LYP/6-31+G(d,p)水平上研究了氟代乙酰过氧自由基[CF3C(O)O2]和氢过氧自由基(HO2)的反应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 反应物优先生成能量低的单态反应络合物, 进而经过相对较低的反应势垒生成臭氧和氟代羧酸, 即CF3C(O)O2+HO2→CF3C(O)OH+O3为主要反应. 该结论与实验结果一致.
    纳米结构钴薄膜电极的制备及其异常红外性能研究
    陈青松, 李君涛, 周志有, 颜佳伟, 孙世刚
    2006, 27(8):  1500-1504.  doi:
    摘要 ( )   PDF (52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循环伏安电沉积法在玻碳基底上制备纳米结构钴薄膜, 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结果表明, 纳米结构钴薄膜主要由平均粒径为150 nm的钴粒子组成, 同时还有为数不多的粒径在400~500 nm的钴粒子. 以CO为探针分子, 结合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反射光谱研究结果, 发现所制备的纳米结构钴薄膜具有异常红外效应. 吸附态CO发生异常红外吸收, 谱峰增强了26.2倍, 测得线型吸附态COL的Stark系数为77.5 cm-1·V-1.
    三氯化铝烷基氯化咪唑盐结构和红外光谱的模拟计算
    王鹏,王大喜,高金森,董坤,徐春明,刘靖疆
    2006, 27(8):  1505-1508.  doi:
    摘要 ( )   PDF (44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的方法计算了三氯化铝烷基氯化咪唑盐的红外光谱, 预测了三氯化铝烷基氯化咪唑盐的分子结构和光谱. 合成了三氯化铝1-丁基-3-甲基-咪唑盐[(BMIM)AlCl4], 并测试了其红外光谱, 对预测的分子结构和红外光谱进行了验证.
    芳香胺对微孔层状磷酸铝材料的剥离与嵌入
    王晨, 彭莉萍, 华伟明, 乐英红, 高滋
    2006, 27(8):  1509-1512.  doi:
    摘要 ( )   PDF (54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XRD和SEM研究了芳香胺对微孔层状磷酸铝 [Al3P4O16][CH3CH2NH3]3和[Al2P3O10(OH)2]•[C6NH8]的剥离和嵌入过程, 结果发现, 芳香胺本身的碱性大小是形成新的柱撑物的关键. 卞胺是碱性较强的芳香胺, 可以很好地将磷酸铝剥离并嵌入到层间形成新的层状化合物; 而碱性较弱的苯胺却无法做到. 新柱撑物形成的速度除与介质的介电常数和芳香胺的加入量有关外, 还取决于原有磷酸铝层板间相互作用的强弱.
    不同形貌TiO2的水热合成及对苯酚的降解研究
    石金娥, 闫吉昌, 王悦宏, 闫福成, 陈大伟, 王莹, 赵凯, 李晓坤, 崔晓莹, 翟玉娟
    2006, 27(8):  1513-1517.  doi:
    摘要 ( )   PDF (91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水热合成法, 通过对溶液的pH值、反应物配比、陈化温度及陈化时间等条件的控制, 合成出不同晶型及形貌的TiO2纳米粒子. 结果表明, 溶液的pH=11, n(钛酸丁酯):n(三乙醇胺)=1:2, 陈化温度为150 ℃, 陈化时间为48 h时, 能得到较规则的、长径比约为4:1的棒状TiO2. 当溶液pH<10时, 得到球形的TiO2纳米粒子; 陈化时间为24 h时, 得到纺锤形TiO2纳米晶. 以上合成的纳米粒子均为锐钛矿型, 但当溶液的pH>12时, 则得到板钛矿型TiO2粒子. 以苯酚为降解模型, 考察了不同形貌TiO2的光催化活性.
    Au-Ag合金纳米粒子制备及其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
    王梅, 姚建林, 顾仁敖
    2006, 27(8):  1518-1521.  doi:
    摘要 ( )   PDF (40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首先采用柠檬酸钠法制得Au-Ag合金纳米种子, 然后采用盐酸羟胺生长法得到不同组成的Au-Ag合金纳米粒子. 在其UV-Vis光谱中只观察到一个位于单金属银和金之间的等离子体共振峰, 表明Au-Ag合金纳米粒子已经形成. TEM结果表明, 合金纳米粒子的粒径约为60 nm, 且颜色均一, 没有明显的核壳结构. 用苯硫酚(TP)作为探针分子研究了合金纳米粒子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 结果表明, SERS强度与合金纳米粒子的组成和尺寸有关. 当纳米粒子粒径一定时, 除Au25Ag75外, 随着金的增加SERS强度增强. Au25Ag75的粒径比Ag小, 导致SERS强度比Ag低. Au50Ag50和Au75Ag25加入TP分子后, 其聚集方式与Au相似, 等离子体共振峰逐渐靠近1064 nm, 金含量较高时, TP的SERS归于聚集体的等离子体共振增强的贡献.
    溴化四丁铵催化苯乙烯一步合成苯乙烯环状碳酸酯
    孙建敏,王亚丽,屈学俭,蒋大振,肖丰收,藤田进一郎,荒井正彦
    2006, 27(8):  1522-1525.  doi:
    摘要 ( )   PDF (30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溴化季铵盐为催化剂, 通过苯乙烯的环氧化和CO2的加成反应一步直接合成出苯乙烯环状碳酸酯, 详细考察了催化剂的用量、氧化剂的种类、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CO2压力等因素对反应主产物收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以溴化四丁铵为催化剂, 于80 ℃和1 MPa CO2下反应6 h, 环状碳酸酯的收率达到38%, 这是季铵盐阳离子和亲核性阴离子协同催化的结果.
    DFT能量分解和氮苄叉基苯胺分子π电子离域能的研究
    马艳平, 包鹏, 虞忠衡
    2006, 27(8):  1526-1529.  doi:
    摘要 ( )   PDF (38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索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中氮苄叉基苯胺分子π电子离域的本质, 介绍了将非平面分子氮苄叉基苯胺分子的DFT能量分成πσ的方法, 并将πσ电子能量分成单电子能部分: 动能ΔEπK(θ), ΔEσK(θ)和位能ΔEπP(θ), ΔEσP(θ); 双电子相互作用部分: 库仑作用ΔEππJ(θ), ΔEσσJ(θ), ΔEπσJ(θ)和交换相关作用ΔEππXC(θ), ΔEσσXC(Δ)以及ΔEπσXC(θ), 分析了垂直离域能ΔEV的稳定性及π电子离域对πσ体系的影响. 在B3LYP/6-31G*, 6-311G*, 6-31G(2d), 6-311G(2d)水平下的计算结果表明, 与经典观点不同, π电子的离域是失稳定的, 且平面时失稳定性最强; 分析各个能量分量表明, 在π电子的离域过程中, πσ体系均对基组较敏感, π体系本身单电子能的影响大于σ体系, π电子离域对双电子部分作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π-σ的耦合作用上.
    狭缝孔内甲烷蒸汽重整化学平衡的分子模拟
    彭璇, 汪文川
    2006, 27(8):  1530-1534.  doi:
    摘要 ( )   PDF (34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反应蒙特卡罗方法研究了狭缝孔内甲烷蒸汽重整反应的化学平衡. 模拟中将CH4, CO和H2均描述成球形LJ分子, H2O和CO2分子的势能分别采用TIP4P和EMP2模型计算. 狭缝孔壁与LJ点位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Steele的10-4-3模型计算. 由于没有狭缝孔内该反应的实验数据, 因此比较了用经典热力学预测与RCMC方法得到的主体相平衡组成. 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比较吻合, 表明采用RCMC方法预测孔内的化学平衡是可靠的. 讨论了其它工艺条件对孔内化学平衡的影响.
    异戊烯与甲醇成醚反应机理的量子化学研究
    申勇立, 曹映玉, 杨恩翠, 郝金库
    2006, 27(8):  1535-1539.  doi:
    摘要 ( )   PDF (38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2-甲基-1-丁烯、2-甲基-2-丁烯与甲醇反应生成甲基叔戊基醚的反应历程进行了量子化学研究, 结果表明, 反应过程包括两个基元步骤: 2-甲基-1-丁烯和2-甲基-2-丁烯与氢离子作用生成碳正离子, 活化能分别为E1=2.26 kJ/mol, E2=7.72 kJ/mol; 甲醇与叔碳正离子反应成醚, 活化能为E3=1.29 kJ/mol, 碳正离子的生成是反应的速控步骤. 2-甲基-1-丁烯与2-甲基-2-丁烯相互转化的异构化活化能分别为E'1=4.40 kJ/mol, E'2=63.11 kJ/mol, 高于成醚的活化能, 反应体系不发生烯烃相互转化的异构化反应.
    约束刻蚀剂层技术对金属铝的微结构加工研究
    蒋利民,黄选民,田中群,田昭武
    2006, 27(8):  1540-1544.  doi:
    摘要 ( )   PDF (56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约束刻蚀剂层技术, 以亚硝酸钠为先驱物, 通过电化学氧化产生刻蚀剂(硝酸)刻蚀铝, 并以NaOH为捕捉剂, 在电极模板上形成约束刻蚀剂层. 在金属铝表面加工出梯型槽微结构, 加工分辨率约为500 nm. 通过测量表面氢离子浓度, 对捕捉剂的约束效果进行了分析.
    牛血清白蛋白在气-液界面上的吸附行为及其与含芘手性探针分子的相互作用研究
    翟春熙, 马立军, 李丽娜, 吴玉清, 李文, 吴立新
    2006, 27(8):  1545-1548.  doi:
    摘要 ( )   PDF (37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表面压力-时间曲线对牛血清白蛋白(BSA)在气液界面上的吸附行为和对手性探针分子D/L-[4-(1-芘基)]丁酰基-苯丙氨酸(PPs)的界面手性识别, 以及由此引起的气液界面上BSA的构象变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界面上形成的稳定单层膜经历了漫长的构象调整过程; BSA的表面压力的变化说明其对亚相中的探针分子很强的浓度依赖性和对手性分子的区分能力. 在较高的PLP和PDP探针分子浓度下, BSA的成膜性均受到了很大抑制, 但较低的PLP和PDP探针分子浓度却转而对BSA成膜有利; 与PLP相比, PDP能更有效地与BSA在界面结合, 其复合膜的稳定性更好.
    研究简报
    298.15 K下氨基酸在D-木糖水溶液中的体积性质
    许莉,王旭,马林,林瑞森
    2006, 27(8):  1549-1551.  doi:
    摘要 ( )   PDF (23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报道了甘氨酸、L-丙氨酸和L-丝氨酸3种典型氨基酸在D-木糖水溶液中的体积性质.
    羟基磷灰石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原位红外光谱研究
    叶青, 胡仁, 林种玉, 林昌健
    2006, 27(8):  1552-1554.  doi:
    摘要 ( )   PDF (39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原位(in situ)全反射红外光谱研究牛血清白蛋白在电化学法制备的羟基磷灰石表面的吸附和成键行为, 探索电化学法制备的HA生物材料/生物环境界面过程和生物相容性的微观本质.
    微波加热在高岭石表面制备ZnO纳米微晶及其机理分析
    张先如, 顾晓文, 孙嘉, 徐政
    2006, 27(8):  1555-1557.  doi:
    摘要 ( )   PDF (52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报道了一种新的制备纳米氧化锌的方法, 即在微波辐射条件下, 将熔融态聚乙二醇(PEG)直接插入到高岭石层间, 继续延长辐射时间使高岭石发生剥片. 以剥片的高岭石片晶为模板, 经微波加热水解, 在其表面合成了簇状纳米氧化锌晶须.
    室温固-固反应初期动力学的粉末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研究
    唐新村,黄伯云,贺跃辉
    2006, 27(8):  1558-1560.  doi:
    摘要 ( )   PDF (28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丁二酮肟和水合醋酸镍及无水醋酸镍的反应为模板, 利用反应物与产物之间的颜色差异, 通过粉末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对反应初期产物生成量的变化进行测定, 从而研究其反应动力学. 由于光谱性质与产物的晶型无关, 并且如果反应物与某一产物之间的光谱性质(如颜色)差异较大, 即使在微量产物的情况下也很容易跟踪到产物量的变化. 因此, 该方法对于固-固反应初期的动力学响应非常灵敏, 但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则不适用.
    研究论文
    稀土膦酸酯盐-烷基铝体系催化正辛基异氰酸酯配位聚合
    杨雄发, 倪旭峰, 沈之荃
    2006, 27(8):  1561-1565.  doi:
    摘要 ( )   PDF (42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报道了由稀土膦酸酯盐-烷基铝组成的催化体系在温和条件下催化正辛基异氰酸酯(n-OctNCO)的配位聚合特征. 研究发现, 以Nd(P204)3/Al(i-Bu)3组成的稀土催化体系是正辛基异氰酸酯聚合的良好催化剂. 系统考察了正辛基异氰酸酯在该催化体系下的本体、溶液聚合的聚合规律和溶液聚合反应动力学. 用1H NMR, FTIR, DSC, TGA和GPC等分析测试手段对所得到的聚合物进行了表征.
    邻苯二甲酸-乙酸铜分子印迹聚合物识别性能的研究
    王俊, 吕恬, 赵美萍, 李元宗
    2006, 27(8):  1566-1569.  doi:
    摘要 ( )   PDF (39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邻苯二甲酸与乙酸铜的配合物为模板, 在甲醇溶剂中制备印迹聚合物, 对其色谱保留行为及结构类似物的识别性能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甲醇溶液中, 该印迹聚合物不仅能够区分模板分子的结构类似物, 而且对配合物的金属阴、阳离子都具有很好的识别作用. 以邻苯二甲酸为模板制备的聚合物对模板分子本身的保留较弱, 但对模板与铜的配合物却表现出了很强的保留值, 在此从结构分析的角度给出了解释.
    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在高密度聚乙烯表面的紫外接枝
    汪辉亮
    2006, 27(8):  1570-1574.  doi:
    摘要 ( )   PDF (53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AFM研究了紫外光引发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在高密度聚乙烯(HDPE)表面接枝初期生成的接枝物的微结构, 对HDPE表面接枝反应的引发速率进行了初步研究. 紫外照射30 s后在HDPE表面形成一些接枝物微粒, 随着照射时间的增加, 微粒越来越多, 其体积也越来越大. 分析结果表明, 每一个接枝物微粒即为一个高度枝化甚至超级枝化的接枝聚合物链. 在30~45 s之间, 接枝密度随照射时间延长几乎呈线性增长; 在45 s后, 接枝密度的增长速度减慢. 在30~45 s之间的引发速度约为6.5 Unit/(μm2·s).
    酶促缩聚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合成AB型两亲性嵌段共聚物
    李冬霜,沙柯,李亚鹏,刘啸天,艾鹏, 王薇,陈亮,王静媛
    2006, 27(8):  1575-1578.  doi:
    摘要 ( )   PDF (40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Novozyme-435催化10-羟基癸酸进行自缩聚反应得到线性聚酯, 端基分别是羟基(—OH)和羧基(—COOH), 在三乙胺催化下, 分别用α-溴代丙酰溴和三甲基氯硅烷(TMSCL)进行端基官能化生成一个单官能度的大分子引发剂, 在CuCl/2,2'-联吡啶(bpy)催化体系中, 引发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GMA)的原子转移自由基反应(ATRP), 得到聚(10-羟基癸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PHDA-b-PGMA) AB 型两亲性嵌段共聚物, 其结构及分子量(分布)通过核磁共振和凝胶渗透色谱(GPC)确证. 此AB型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在水溶液中能自组装形成纳米粒子, 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粒子的形状和大小.
    聚酰亚胺硅氧烷/聚酰亚胺两面异性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杨晶晶, 周宏伟, 党国栋, 陈春海
    2006, 27(8):  1579-1582.  doi:
    摘要 ( )   PDF (31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氨丙基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 4,4'-二氨基二苯醚(4,4'-ODA)和3,4,3',4'-联苯四酸二酐(s-BPDA)为原料, 合成了聚酰胺酸硅氧烷嵌段共聚物. 将此嵌段共聚物和聚酰胺酸(s-BPDA/4,4'-ODA)共混, 通过控制制膜条件, 利用各组分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的差别, 使聚酰亚胺硅氧烷富集在膜的上表面. 因为两相在结构和性质上的相似性, 当聚酰胺酸硅氧烷和聚酰胺酸混合时, 具有很好的相容性, 消除了两相间的界面, 从而制备了优异的聚酰亚胺硅氧烷/聚酰亚胺两面异性的复合膜材料. 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水滴接触角对此复合膜进行了表征, 证明了此复合膜的两面异性, 并对此复合膜进行了热性能和机械性能研究, 发现此薄膜保持了聚酰亚胺优异的性能.
    RDF法对非晶态聚醚砜共聚物的近程有序结构研究
    周晓明, 高忠民, 李向山, 姜振华
    2006, 27(8):  1583-1586.  doi:
    摘要 ( )   PDF (41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径向分布函数(RDF)研究了聚醚砜共聚物(PES)在r=1.5 nm范围内的近程结构, 结果表明, 分子链间存在近程有序结构, 有序周期约为0.5 nm; 聚醚砜共聚物经退火处理后, 由g(r)图可以看出, 第一个峰变高、变窄; 由G(r)图可以看出, 分子链间第一个有序区内, 分子链间贡献大于链内贡献; 于200 ℃退火处理后有序畴尺寸(rs)略有增大, 原子平均位移(σ)变小, 使得分子链内原子间距分布更加均匀, 相邻分子链间距(rv)变小. 同时透射电镜(TEM)的形态结构分析表明, 经退火处理后, 其聚集态确实形成了某种局部有序的结构.
    研究简报
    基于氢键作用由低分子量凝胶因子形成的超分子水凝胶
    王毓江, 唐黎明, 王琰
    2006, 27(8):  1587-1589.  doi:
    摘要 ( )   PDF (43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对羟基吡啶及均苯四甲酸合成的超分子单体, 基于分子间氢键作用, 在水中成功地制备出了具有温度响应性的超分子凝胶, 研究了制备条件对凝胶结构的影响.
    改性CF与EVA复合材料的PTC行为研究
    王可,张国,李茁实,刘秀奇
    2006, 27(8):  1590-1592.  doi:
    摘要 ( )   PDF (43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图通过增强EVA与CF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消除NTC现象. 由于CF表面光滑, 惰性大, 将CF用KMnO4表面氧化后与具有活性官能团的EVA熔融共混, 得到EVA-改性CF复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