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7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06-09-10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年第27卷第9期目次
    2006, 27(9):  0.  doi:
    摘要 ( )   PDF (131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论文
    一种简单组装纳米沸石粒子层的方法及其二次法成膜研究
    杨国辉,张雄福,刘海鸥,王金渠,YEUNG King-Lun 
    2006, 27(9):  1593-1598.  doi:
    摘要 ( )   PDF (112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使用一种简单、新颖的纳米沸石晶体自组装方法, 以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TMS)为偶联剂, 成功地实现了纳米A型沸石粒子在多孔不锈钢、陶瓷以及单晶硅表面的沉积组装, 获得了覆盖度高的续、均匀的沸石粒子层. 组装过程在合成釜内分为载体功能化和晶种化两步. 以该沸石粒子层为晶种二次法成膜, 形成了交织生长的连续、均匀的沸石膜, 并用含少量水的苯甲醛混合液评价了微型膜的渗透蒸发性能, 水-苯甲醛分离系数超过10 000以上. 考察了使用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TMS)、γ-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CP-TMS)和γ-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SP-TMS)三种不同偶联剂时, 纳米A型沸石晶体在多孔不锈钢、陶瓷以及单晶硅表面的自组装效果. 研究发现, 使用CP-TMS作为偶联剂时, 只在不锈钢载体上形成较为连续的粒子层, 而使用SP-TMS作为偶联剂时, 在三种载体上纳米A型沸石粒子均不能沉积形成粒子层. 对偶联剂的作用和粒子组装机制进行了讨论和预测.

    含咪唑基配体的Co(Ⅱ)超分子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和光谱性质
    金凤,马健,马继龙,崔玉民,吴杰颖,田玉鹏, 
    2006, 27(9):  1599-1603.  doi:
    摘要 ( )   PDF (44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改进的固相Wittig反应,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具有电子给受体和π共轭结构的咪唑衍生物1-{反式4-[4-(-N,N-二乙基氨基)苯乙烯基]苯}咪唑(C21H23N3, 简作L). 室温下, 将L与Co(SCN)2在甲醇中反应, 合成了配合物Co(SCN)2(C21H23N3)4. 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 该晶体属于三斜晶系, P1空间群, 晶胞参数a=0.931 7(3) nm, b=1.275 3(4) nm, c=1.669 1(5) nm, α= 89.521(5)°, β=84.591(5)°, γ=80.052(5)°, V=1.944 6(11) nm3, Z=1, μ=0.329 mm-1, Dc=1.234 Mg/m3, F(000)=765, R1=0.060 1, wR=0.138 1, GOF=1.030, 中心原子Co(Ⅱ)的配位数为6, 分别与来自4个L的咪唑N及2个SCN-的N配位, 形成八面体的空间构型. 配合物分子通过非典型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 研究结果表明, 配合物具有很好的光学性质.
    SiC纤维的化学气相生长与表征
    谢征芳,陶德良,王军,肖加余 
    2006, 27(9):  1604-1607.  doi:
    摘要 ( )   PDF (69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一甲基三氯硅烷为气源化合物, 二茂铁为催化剂, 噻吩为催化助剂, 用化学气相生长法直接制备SiC纤维. 研究了裂解温度、催化剂及助剂浓度及H2与MTS的配比等因素对裂解产物形态的影响. 分别采用SEM, EDX和XRD对产物的组成和形貌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产物由单一的β-SiC组成. 通过改变反应条件, 无需高、低压气氛及激光辅助, 即可以获得直径为20 nm~1.5 μm、长度从10 μm至数毫米的高长径比SiC纤维.
    掺杂TiO2介孔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桑丽霞,马重芳,孙继红,戴洪兴,王峰,李君 
    2006, 27(9):  1608-1611.  doi:
    摘要 ( )   PDF (51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溶胶-凝胶过程, 以非表面活性剂有机小分子三乙醇胺为模板剂, 合成了TiO2及Fe3+/V5+-TiO2介孔材料. 利用XRD, TEM, BET, UV-Vis DRS等手段表征了材料的结构、形貌、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及吸光性能. 研究结果表明, 用乙醇萃取法脱除模板剂可形成具有蠕虫状孔道结构的TiO2介孔材料, 而利用焙烧法在450 ℃脱除模板剂时可引起孔道的塌陷. 掺杂Fe3+或V5+可稳定材料的介孔结构, 适宜的掺杂摩尔分数为0.5%. 于450 ℃下焙烧后, 掺杂Fe3+/V5+的TiO2的平均孔径分别为10.5和9.6 nm, 比表面积分别达到103.59和90.80 m2/g. 相对于P25光催化剂, 掺杂Fe3+或V5+的TiO2吸光带边红移至可见光区, 说明掺杂离子在此合成过程中可有效地进入TiO2的晶格结构而引起其微观电子结构的改变.
    研究简报
    反相微乳液法合成钛酸钡纳米棒
    朱启安, 宋方平, 陈万平, 王树峰, 孙旭峰, 张琪
    2006, 27(9):  1612-1614.  doi:
    摘要 ( )   PDF (52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在W/O型反相微乳液(Reverse Microemulsion)体系中制得了BaTiO3纳米棒, 考察了ωo值、反应物浓度等因素对BaTiO3纳米棒尺寸及形貌的影响. 用TEM、XRD和电子衍射对材料进行了表征,并用ICP测试了产品中钡与钛的摩尔比.
    羧基功能化离子液体表面修饰TiO2纳米微粒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张晟卯, 李健, 吴志申, 张平余, 张治军
    2006, 27(9):  1615-1617.  doi:
    摘要 ( )   PDF (44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用沉淀法制备了羧基功能化离子液体表面修饰半导体TiO2纳米颗粒, 并用FTIR, TEM, XRD和XP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初步探讨了羧基功能化离子液体修饰TiO2纳米微粒的形成机理.
    溶剂挥发法制备掺杂激光染料的具有光致发光特性的介孔薄膜
    陈悦,李晓天,古丽米娜,赵岚,朱广山,裘式纶
    2006, 27(9):  1618-1620.  doi:
    摘要 ( )   PDF (34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了掺杂香豆素151的具有介孔结构的透明二氧化硅薄膜, 并对其荧
    光发光特性进行了研究.
    研究论文
    微流控芯片流动注射气体扩散分离光度测定系统的研究
    贾宏新,王世立,徐章润,方肇伦
    2006, 27(9):  1621-1625.  doi:
    摘要 ( )   PDF (42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了纳升级进样量的微流控芯片流动注射气体扩散分离光度检测系统. 制作三层结构微流控芯片, 在玻璃片上加工微反应通道, 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 PDMS]加工气体渗透膜和具有接收气体微通道的底片, 实现了生成气体的化学反应、气-液分离和检测在同一微芯片上的集成化. 采用缝管阵列纳升流动注射进样系统连续进样, 用吸光度法测定NH+4以验证系统性能. 结果表明, 该系统对NH+4的检出限为140 μmol/L(3σ), 峰高精度为3.7%(n=9). 在进样时间12 s、注入载流48 s和每次进样消耗200 nL试样条件下, 系统分析通量可达60样/h. 若加大样品量到800 nL, 使接收溶液停流1 min, 该系统对NH+4的检出限可达到35 μmol/L(3σ), 但分析通量降低到20样/h.
    GC-MS与交互移动窗口因子分析法(AMWFA)用于3种陈皮挥发油成分的比较分析
    易伦朝, 梁逸曾, 曾仲大, 王平, 袁大林
    2006, 27(9):  1626-1630.  doi:
    摘要 ( )   PDF (39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GC-MS法与新近提出的用于二维数据比较和解析的交互移动窗口因子分析法(AMWFA)结合, 对3种不同原植物来源的陈皮挥发油成分的共性和差异性进行分析, 并对重叠峰进行解析, 总共分辨出138个峰, 定性出78个峰, 其中共有组分44个.
    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技术用于分析手性药物与蛋白作用差异的研究
    邹向宇, 周建光, 冯国栋, 张磊, 李明, 金钦汉
    2006, 27(9):  1631-1634.  doi:
    摘要 ( )   PDF (29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自行设计组装的一套以白色发光二极管为光源的新型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传感器实验装置测量了手性药物D-苯甘氨酸与L-苯甘氨酸与人血清白蛋白和鼠血清白蛋白的结合程度, 可以看到这一对手性药物与血清蛋白的结合程度的差异,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区分一对手性药物中的不同异构体. 与现在的手性分析方法比较, 这种方法具有不用标记、样品用量少、仪器易于自动化及小型化等优点.
    白藜芦醇的电化学行为及其与DNA的相互作用
    郑建斌, 张宏芳, 张秀琦, 高鸿
    2006, 27(9):  1635-1639.  doi:
    摘要 ( )   PDF (36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白藜芦醇在pH=2~13的缓冲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抗氧化能力及其与DNA的相互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 在2.0<pH<7.1的介质中, 白藜芦醇产生的P1波是其中性分子的2e, 2H+不可逆还原波; 在7.3<pH<10.9的溶液中, 白藜芦醇产生的P3波与P1波具有相同的还原机理, 在较正的电位下白藜芦醇产生的P2波是其一价阴离子的可逆2e, 2H+还原波; 在pH>11的溶液中, 白藜芦醇产生的P4和P5波分别是其二价和三价阴离子的还原波. 在最佳实验条件下, 微分脉冲极谱图上IP3在8.0×10-8~2.0×10-6 mol/L范围内与白藜芦醇的浓度呈线性关系, 检出限为4×10-8 mol/L. 将该法用于中药虎杖中白藜芦醇含量的测定, 结果与高效液相色谱法一致.

    pH值对人参皂苷溶出影响规律的液质联用研究
    张旭,宋凤瑞,刘志强,刘淑莹 
    2006, 27(9):  1640-1644.  doi:
    摘要 ( )   PDF (40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液质联用(HPLC-ESI-MSn)技术, 对不同pH值(2.4~11.2)条件下人参皂苷的溶出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 并提出了不同人参皂苷化合物的特征质谱裂解规律. 实验结果表明, 中性及碱性溶液对人参皂苷的溶出影响不大, 仅仅在溶出总量上有所差别; 而酸性是影响人参皂苷溶出的一个主要因素, 随着水溶液酸性的增强(pH<4), 人参皂苷溶出的种类明显减少, 表明较强酸性条件下人参皂苷的溶出受到了抑制.
    Pb, Cu和Zn在自然水体生物膜中铁/锰氧化物等组分上的富集规律
    赵兴敏,花修艺,付尧,董德明,刘劲夫
    2006, 27(9):  1645-1649.  doi:
    摘要 ( )   PDF (30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选择性萃取法萃取天然基质采集的生物膜中的铁/锰氧化物, 考察生物膜上铁/锰氧化物对水体中Pb, Cu及Zn的富集作用. 结果表明, 锰氧化物对生物膜富集Pb起主要作用, 而铁氧化物和除铁/锰氧化物以外的以有机质为主的其它组分的作用很小; 膜上其它组分对Cu的富集贡献较大, 锰氧化物的贡献与铁氧化物的接近; 锰氧化物对Zn的富集贡献最大, 铁氧化物和其它组分的贡献比较接近. 锰氧化物对Pb, Cu及Zn的富集能力分别高于铁氧化物的富集能力, 铁氧化物和锰氧化物对3种金属富集能力的大小顺序分别是Zn>Cu>Pb和Zn>Pb≥Cu.
    研究快报
    一种有机磷农药的新型光学分子探针
    于春伟, 李顺华,许金钩
    2006, 27(9):  1650-1652.  doi:
    摘要 ( )   PDF (47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设计合成了四核环金属化钯-偶氮配合物(MOP)作为有机磷农药的分辨性光学分子探针, 应用于硫磷类农药组分的分辨性光谱识别.
    研究论文
    2-氨基-5-烷基-1,3,4-噻二唑修饰环糊精的制备与表征
    孙乐, 范晓东, 刘郁杨
    2006, 27(9):  1653-1655.  doi:
    摘要 ( )   PDF (22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N2气保护下, 用单-(6-对甲苯磺酰基)-CD(β-CD-6-OTs)和过量的2-氨基-5-烷基-1,3,4-噻二唑在80 ℃反应2 d, 合成了5种新的2-氨基-5-烷基-1,3,4-噻二唑修饰β-环糊精. 化合物的结构用IR, 1H NMR, 13C NMR, UV, MS和元素分析等方法进行了表征. 由于环糊精的屏蔽效应, 在2-氨基-1,3,4-噻二唑修饰β-环糊精的 1H NMR中, 修饰产物中的噻二唑质子发生了高场位移. 其它的谱图数据同理论值相吻合, 这证明合成与分离方法是可行的. 研究了产物的生物活性, 结果显示部分化合物(2d, 2e)的抗菌活性明显增强.
    (S)-2-吡咯烷基甲醇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催化二乙基锌和醛的不对称加成反应
    柳文敏, 王平安, 姜茹, 张生勇
    2006, 27(9):  1656-1659.  doi:
    摘要 ( )   PDF (28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天然L-脯氨酸为原料, 经酯化、氨基保护、格氏反应和催化氢解等4步反应合成了光学活性的β-氨基醇. 将其作为催化剂用于二烷基锌和醛的不对称加成反应, 分别考察了催化剂结构、用量、溶剂、反应温度等因素. 结果表明, 当催化剂质量分数为5%, 甲苯作溶剂, 在-10 ℃下, 以(S)-N-苄基-2-吡咯烷-α,α-二(α-萘基)甲醇(3)作催化剂时, 所得仲醇的对映体过量(e.e.)最高为82%, 产率高达到100%.
    新型(E)-1-取代苯基-3-(3’-取代吲哚基)-2-丙烯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和抗炎活性研究
    郭晓河,程森祥,程桂芳,谢晶曦,常俊标 
    2006, 27(9):  1660-1663.  doi:
    摘要 ( )   PDF (27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的丙烯酮化合物3a~3p, 其结构经1H NMR, IR, LC/MS确证. 用化合物对小鼠耳部巴豆油炎症影响的炎症模型测定化合物3a~3i的生物活性, 结果表明, 化合物3d, 3f, 3g可明显抑制巴豆油致小鼠耳部炎症. 其抑制率分别为19.5%, 27.6%, 16.1%.
    新型手性咪唑鎓环番的合成及对氨基酸的对映选择性识别
    郭生金,罗奎,王文海,张仕勇,蒋和雁,兰静波,谢如刚
    2006, 27(9):  1664-1668.  doi:
    摘要 ( )   PDF (42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L-氨基酸为手性源, 合成了一系列新型手性咪唑鎓环番, 并进行了结构表征. 在碱性条件下, L氨基酸和乙二醛、甲醛缩合生成了(S)-2-(1-咪唑)羧酸钠, 转化为甲酯后与乙二胺进行胺解反应制得开链手性咪唑二酰胺, 然后与二溴化合物在高稀淡技术和无水条件下进行季铵化关环反应, 再进行阴离子交换制得目标分子(4~6). 以手性咪唑鎓环番为主体分子, 研究了对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对映选择性识别作用.
    新型甘草次酸异噁唑衍生物的合成
    刘利军,雍建平,戴小军,贾炯,王西照,王建武 
    2006, 27(9):  1669-1672.  doi:
    摘要 ( )   PDF (29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甘草次酸(脱氧甘草次酸)和3-取代苯基-5-氨甲基-异噁唑为原料, 合成了4种甘草次酸异噁唑衍生物, 通过IR, 1H NMR, 13C NMR及FABMS等方法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 同时用L9(34) 正交试验对酰胺化反应的条件进行优化, 确定了酰化反应的最佳条件.
    荧光法研究三种黄酮小分子与溶菌酶的相互作用
    杨冉,陈晓岚,李萍,屈凌波 
    2006, 27(9):  1673-1676.  doi:
    摘要 ( )   PDF (30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芹菜素(Quercetin)、木犀草素(Luteocin)、槲皮素(Quercetin)与溶菌酶的相互作用, 对比了C3'—OH和C3—OH取代对黄酮与溶菌酶作用的影响. 结果表明, C3'—OH可大大增强黄酮与溶菌酶之间的作用, C3—OH的取代则导致作用力减弱. 根据3种黄酮的结构参数, 初步分析了C3'—OH和C3—OH取代对黄酮与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
    研究简报
    2,5-二(2-菲基)-[3,2-b]并二噻吩的合成、表征及在有机薄膜晶体管中的应用
    田洪坤,史建武,闫东航,王利祥,耿延候,王佛松
    2006, 27(9):  1677-1679.  doi:
    摘要 ( )   PDF (26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合成了2,5-二(2-菲基)-[3,2-b]并二噻吩(PhTT), 表征了其基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制备了相应的有机薄膜晶体管.
    相转移催化条件下N-芳酰基-N’-芳基硒脲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
    魏太保, 王海, 林奇, 张有明
    2006, 27(9):  1680-1682.  doi:
    摘要 ( )   PDF (30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将相转移催化法应用到芳酰基硒脲的合成中, 在温和条件下, 方便、快速、较高产率地合成了一系列N-芳酰基N'-芳基硒脲(2a~2l). 作为超分子化学方面研究的一部分, 合成了化合物2a的单晶, 并对其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该化合物通过分子间氢键组装成了一种三维网状的超分子结构.
    基元通量模式预测酵母生长现象
    蒋达,王永华,李燕,张述伟,杨胜利,杨凌
    2006, 27(9):  1683-1685.  doi:
    摘要 ( )   PDF (27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通过EFM预测了基因突变后的酵母细胞生长现象, 模拟预测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很好; 与FBA方法得到的模拟结果相比较, EFM方法能更好地把基因突变和其表型(生长)联系起来.
    光控生物不对称还原苯乙酮的研究
    王梦亮, 杜刚, 刘滇生
    2006, 27(9):  1686-1688.  doi:
    摘要 ( )   PDF (27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以类球红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为生物催化剂, 将苯乙酮催化还原成具有光学活性的手性醇. 研究了反应条件对该反应的影响.

    研究论文
    手性不对称Salen Ni对咪唑类和二胺类客体的分子识别研究
    李晓丽, 段苒, 章应辉, 阮文娟, 朱志昂
    2006, 27(9):  1689-1694.  doi:
    摘要 ( )   PDF (53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研究了新型手性不对称Salen Ni主体(12)与咪唑类和二胺类客体的分子识别行为. 结果表明, 二胺类客体的缔合常数顺序为Kθ(乙二胺)>Kθ(丙二胺); 咪唑类客体的缔合常数顺序为Kθ(Im)>Kθ(N-MeIm)>Kθ(2-MeIm)>Kθ(2-Et-4-MeIm), 除主体2对2-乙基-4-甲基咪唑的配位数为1外, 其它体系的配位数均为2. 通过测定识别过程的热力学函数ΔrHθmΔrSθm发现, 反应为放热、熵减少过程; 利用圆二色光谱研究了识别过程中的主-客体结合能力的强弱; 用分子力学方法研究了主客体体系的最低能量构象, 并通过量化计算对实验事实做了进一步解释.
    SiHCl3-H2气相外延生长Si单晶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孙仁安,张旭,韩克利 
    2006, 27(9):  1695-1698.  doi:
    摘要 ( )   PDF (47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方法, 在B3LYP/6-311G*水平下, 计算并得到了SiHCl3与H2反应各反应通道上各驻点的构型、振动频率和能量. 结果表明, 在气相中SiHCl3分解的通道d和SiHCl3与H2反应的通道c为竞争反应, 但其均未还原出Si原子, 只有衬底Si参与SiHCl3-H2的反应, Si原子才淀积在Si衬底上.
    酸性介质中丙烯基硫脲对铜阳极溶出和阴极沉积过程影响的EQCM研究
    陈国良,周剑章,林仲华,卢江红,林进妹
    2006, 27(9):  1699-1702.  doi:
    摘要 ( )   PDF (35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循环伏安(CV)和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方法研究了酸性介质中铜阳极溶出和阴极沉积过程以及丙烯基硫脲(AT)对该过程的影响. 结果表明, 铜阳极溶出和阴极沉积过程的M/n分别为32.0和34.2 g/mol, 都是两电子过程, 其间未检测到Cu(Ⅰ)中间产物. AT改变了铜阳极溶出和阴极沉积的历程. 在含AT的溶液中, 铜阳极溶出和阴极沉积过程的M/n分别为61.9和65.4 g/mol, 可指认铜阳极溶出产物为CuAT+, 并提出了AT存在下Cu阳极溶出和阴极沉积过程的反应机理; 从电极表面质量定量变化的角度提供了Cu阳极溶出和阴极沉积过程的新数据.
    H3PAuR型单核Au(Ⅰ)配合物的结构和非线性光学系数的量子化学计算比较
    仇永清,牟莉,苏忠民,孙世玲,秦春生,王荣顺
    2006, 27(9):  1703-1707.  doi:
    摘要 ( )   PDF (51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量子化学ab initio和DFT中的不同方法和基组对H3PAuR型单核Au(Ⅰ)配合物结构和二阶NLO系数进行计算, 探讨不同计算方法和Au基组对计算结果产生的影响. 对计算结果分析表明, 不同计算方法对Au(Ⅰ)配合物结构和二阶NLO系数影响较大, 其中用考虑电子相关效应的DFT-B3LYP和MP2方法优化得到的Au—P配键长比用HF方法的短, 相应的二阶NLO系数比HF方法的大2倍左右; 同一计算方法下, Au基组中d轨道个数增加优化得到的Au—P配键键长减小; 随着Au基组的增大, 前线分子轨道能级差减小, 其中SDD和CEP-121G基组之间的变化更明显. 基组变化对分子二阶NLO系数的影响较小, 多数分子Au取不同基组计算的βμ值相差在10%以内.
    钴纳米线的模板制备与磁性
    温戈辉, 任方星, 邓永峰, 赵强, 邹广田
    2006, 27(9):  1708-1710.  doi:
    摘要 ( )   PDF (35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二次阳极氧化法制备了多孔阳极氧化铝模板. 用直流电化学沉积方法成功地在模板孔道内制备了钴纳米线.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样品的形貌、晶体结构和磁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模板的孔径均匀, 孔道平直. 钴纳米线为多晶的六方密堆积结构. 钴纳米线具有明显的磁各向异性, 这主要起源于纳米线的形状各向异性.
    电位控制ZnO/表面活性剂复合多层膜在固/液界面上的自组装
    景怀宇, 李明, 麦振洪
    2006, 27(9):  1711-1715.  doi:
    摘要 ( )   PDF (43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控制固/液界面电极电位的方式, 控制表面活性剂和金属离子在电极表面的自组装, 制备出了高度取向的ZnO/表面活性剂复合多层膜. 对无机层形态和结构进行了分析, 并采用X射线反射率和X射线漫散射研究了电极电位控制下ZnO/表面活性剂复合多层膜在固/液界面的自组装生长. 结果表明, 在一定电位下, 只有当表面活性剂浓度低于其饱和吸附浓度时, 采用阶跃电位沉积方式才能明显改变复合薄膜的周期厚度; 恒电位沉积方式控制电极电位时, 随着沉积电位的提高, 多层膜层状结构由一组层状相变为多组层状相, 同时层状结构的取向变差. 实验研究结果验证了电化学自组装过程是由金属离子的还原速度和表面活性剂的吸附速度二者共同控制完成的.
    葛根素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及衍生化反应机理
    韩瑞敏,田玉玺,王鹏,向俊锋,艾希成,张建平
    2006, 27(9):  1716-1720.  doi:
    摘要 ( )   PDF (49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葛根素的7,4'-二丙基(Ⅰ), 7-单丙基(Ⅱ)和4'-单丙基(Ⅲ)三种取代衍生物. 其中7-丙基葛根素Ⅱ属于新型取代衍生物; 变温1H NMR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 在300 K时, 葛根素和4'-丙基葛根素(Ⅲ)以单一构型存在; 而7,4'-二丙基葛根素(Ⅰ)和7-丙基葛根素(Ⅱ)则存在两种核磁可分辨的旋转异构体, 当温度升至330 K时, 两种异构体可以相互转化; 通过对比分析葛根素及其衍生物脱质子产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并结合理论计算, 确定了A环上7位酚羟基比B环上4'位酚羟基先脱去质子, 并由此进一步阐明了葛根素衍生化反应机理以及在抗氧化作用中可能的活性位点和结构活性关系.
    合成介质对稀土铽-邻苯二甲酸有机配合物荧光强度的影响
    崔丹,蔡伟民,姜坤,张明艳,陈野
    2006, 27(9):  1721-1724.  doi:
    摘要 ( )   PDF (41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不同介质(依次为甲醇、乙醇、正丙醇、正丁醇)中合成了邻苯二甲酸Tb3+稀土二元配合物. 利用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等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 荧光光谱结果表明, 直链醇作为合成介质时配合物的荧光强度大小顺序依次为: 甲醇>乙醇>正丙醇>正丁醇. 同时该配合物在2~300 K范围内测定的变温磁化率说明该配合物具有反铁磁性.
    Co@SiO2核壳式纳米磁性粒子的合成、性质表征及在细胞分离和细胞芯片上的应用
    郭小英,王永宁,顾林岗,贺艳峰,张春秀,唐祖明,陆祖宏
    2006, 27(9):  1725-1728.  doi:
    摘要 ( )   PDF (63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Co@SiO2核壳式纳米粒子, 并采用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其形状、尺寸、荧光及磁特性进行了表征, 探讨了其在细胞分离和细胞芯片上的应用和原理.
    噻吩在猝冷骨架Ni上吸附脱硫的XPS研究
    谢福中,胡华荣,乔明华,闫世润,范康年,雷浩,谭大力,包信和,宗保宁,张晓昕
    2006, 27(9):  1729-1732.  doi:
    摘要 ( )   PDF (46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室温下噻吩在猝冷骨架Ni吸附剂上的吸附及受热分解行为. 研究结果表明, 298 K时噻吩首先在吸附剂表面发生C—S键断裂, 生成原子硫及含金属的有机环状化合物. 当吸附剂表面完全被解离物种覆盖后, 发生噻吩的多层物理吸附. 加热至373 K, 大部分物理吸附的噻吩直接脱附, 其余部分在碳物种脱附后暴露的Ni表面上发生解离. 473 K时表面的碳物种消失, 而残留在样品上的硫均转化为硫化镍.
    CH4-nFn(n=1~3)与CH3氢抽提反应微观动力学的理论研究
    冯丽霞,王文亮,李琳,王渭娜,罗琼,李前树
    2006, 27(9):  1733-1737.  doi:
    摘要 ( )   PDF (51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量子化学的QCISD(T)/6-311+G(d,p)//BHandHLYP/6-311G(d,p)方法研究了氟代甲烷H4-nFn(n=1~3)与CH3自由基氢抽提反应的微观动力学性质. 并利用Polyrate程序分别计算了3个反应在200~3 000 K范围内的速率常数. 计算结果表明, R1a, R2a和R3三个反应路径的反应能量分别为-12.7, -9.5和11.8 kJ/mol, 相应的能垒依次为67.0, 62.2和67.5 kJ/mol. 在437 K时, kCVT/SCT分别为6.72×10-19, 8.01×10-18和8.82×10-20 cm3/(molecule·s). 计算结果还表明, 在低温段反应的量子隧道效应显著, 在计算温度范围内变分效应对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可以忽略.
    1,3-二氧戊环基LiCF3SO3电解液对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单质硫的电化学性能影响
    苑克国, 王安邦, 余仲宝, 王维坤, 杨裕生
    2006, 27(9):  1738-1741.  doi:
    摘要 ( )   PDF (43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测试了二元和多元溶剂组分的1,3-二氧戊环基LiCF3SO3电解液的粘度、离子电导率和单质硫的溶解度. 研究结果表明, 由较强的给电子能力溶剂组成的低粘度电解液较容易提高单质硫的氧化还原反应活性和可逆性能, 有利于提高单质硫在2.10 V附近的低放电平台电位和放电比容量. DOL-DME LiCF3SO3电解液能够较好地改善单质硫电极的表面钝化层结构, 促进电活性物质离子扩散和降低界面电荷传递阻抗, 从而表现出很好的放电倍率特性. 在室温下充放电流密度分别为0.1和0.2
    mA/cm2时, 单质硫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792 mA·h/g, 第29次放电比容量达到412 mA·h/g.
    纳米晶碳化钨薄膜对硝基甲烷还原的电催化性能
    郑华均,顾正海, 赵峰鸣, 黄建国, 王伟, 马淳安
    2006, 27(9):  1742-1745.  doi:
    摘要 ( )   PDF (46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磁控溅射物理气相沉积技术在金属镍基体上制备碳化钨纳米晶薄膜. 薄膜具有纳米晶结构, 由粒径为20~35 nm的晶粒构成, 晶粒分布均匀, 晶相结构为非化学计量比的碳化钨(WC1-x). 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硝基甲烷在纳米晶碳化钨薄膜电极上的电化学还原性能和反应机理. 实验结果表明, 碳化钨薄膜电极对硝基甲烷电化学还原反应具有较好的催化性能, 当电极电位为-0.89 V(vs.SCE)时, 硝基甲烷还原为甲基羟胺的电流达14.9 mA/cm2, 其反应表观活化能为12.3 kJ/mol. 硝基甲烷在碳化钨薄膜电极上经过一步不可逆的电化学反应还原成甲基羟胺, 其控制步骤是电极反应的电荷传递过程.
    研究简报
    电导研究贵金属Pt在Co3O4还原过程中的作用
    徐东彦, 段洪敏, 李文钊, 葛庆杰, 于春英, 徐恒泳
    2006, 27(9):  1746-1748.  doi:
    摘要 ( )   PDF (27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考察Co3O4在还原过程中电导率的变化, 并结合程序升温还原方法, 对贵金属Pt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另外, 研究了Co3O4在氢气、氧气和合成气气氛中电导率的连续变化过程, 以便进一步了解Co3O4在实际费-托合成反应条件下的氧化-还原历程, 以及贵金属Pt在该过程中的作用.
    Na2Ta2O6光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孙超, 黄浪欢, 刘应亮
    2006, 27(9):  1749-1751.  doi:
    摘要 ( )   PDF (42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固相反应与水热法相结合制得了钽酸盐光催化剂. 对其在紫外光区降解刚果红溶液的行为进行了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 其具有光催化活性.
    甲酰胺在乙二醇-水混合溶剂中的稀释焓
    王旭, 许莉, 张锐, 林瑞森
    2006, 27(9):  1752-1754.  doi:
    摘要 ( )   PDF (23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酰胺是肽的基本结构单元, 而且在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中与酰胺联系的氢键对蛋白质的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蛋白质模型化合物热力学性质研究的一部分, 报道了甲酰胺在乙二醇水溶液中的稀释焓. 
    研究论文
    聚合物熔体壁面滑移的流变研究
    廖华勇, 范毓润
    2006, 27(9):  1755-1761.  doi:
    摘要 ( )   PDF (61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平行板流变仪研究了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聚甲基乙烯基硅氧烷(PMVS)、 高密度聚乙烯(HDPE)及聚丙烯(PP)的壁面滑移, 考察了应力/应变数据对平行板的间距依赖性. 稳态剪切流实验结果表明, 相对于HDPE, PMVS的滑移似乎没有临界剪切应力. 动态剪切实验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间距下, 随着应变增大, 剪切应力数据在小振幅和非线性区前期重合, 然后在某一应变处发生分叉, 即剪切应力依赖于间距, 说明发生了壁面滑移或应变不均匀. 按照Cho等提出的应力分解方法, 在分叉点将剪切应力分解为弹性应力和粘性应力后, 考察了影响壁面滑移发生的可能因素. 发现对于4种聚合物熔体, 当发生壁面滑移或应变不均匀现象时, 存在一个无量纲参数τ'max/|G*|, 即最大弹性应力与线性区复数模量的比值在0.26~0.49范围内变化. 在此范围内, 该参数随角频率的增加而缓慢下降, 而且在较大的温度范围内几乎不依赖于温度. 因而弹性应力是导致聚合物熔体壁面滑移或应变不均匀的关键因素.
    制备核-壳结构聚合物纳米微球和空心球的原位聚合方法的普适性研究
    张幼维,赵炯心,江明, 汪佳烨
    2006, 27(9):  1762-1766.  doi:
    摘要 ( )   PDF (32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原位聚合制备核-壳结构聚合物纳米微球和空心球的新方法, 利用甲基丙烯酸2-羟丙酯(HPMA)和乙酸乙烯酯(VAc)两种单体, 在类似的反应条件下, 成功地制备了以聚(ε-己内酯)(PCL)为核, 分别以交联PHPMA和PVAc为壳的纳米微球; 将微球的核酶解后, 分别得到了对应的交联PMAA空心球和交联PVA空心球. 结果表明, 原位聚合制备核-壳结构聚合物微球的新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适用于单体可溶于水而生成的聚合物不溶于水的体系.
    含甲氧基偶氮苯基元的苯甲酸衍生物的合成与液晶性研究
    白炳莲, 李敏
    2006, 27(9):  1767-1770.  doi:
    摘要 ( )   PDF (47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和表征了新型的含有甲氧基偶氮苯液晶基元的3,4,5-三取代苯甲酸衍生物Dn, 研究了结构对其相行为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Dn中, 羰基(C=O)和羟基(OH)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存在于结晶态、液晶态和各向同性状态, 在各向同性态时氢键较弱. 通过对其分子结构的调控, 有效地抑制了微相分离和强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得到了具有单向向列型液晶行为的3,4,5-三取代的苯甲酸衍生物.
    两亲性线性-超支化多臂共聚物在水溶液中自组装为阳离子囊泡的研究
    田华雨,夏加亮,林浩,陈磊,陈学思,李悦生,景遐斌
    2006, 27(9):  1771-1774.  doi:
    摘要 ( )   PDF (50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两亲性线性-超支化多臂共聚物聚乙二醇-聚乙烯亚胺-聚谷氨酸苄酯(PEG-PEI-PBLG)在水溶液中自组装为阳离子囊泡. 利用透射电镜、动态光散射、静态光散射和zeta电位仪对囊泡结构进行了表征. PEG-PEI-PBLG囊泡具有双分子层结构, 壁厚5~10 nm, 直径在100 nm左右. 由于PEI在水溶液中的质子化作用, 囊泡表面携带有正电荷, 其表面电势为+25。2 mV, 因此PEG-PEI-PBLG阳离子囊泡具有担载负电性蛋白的能力.
    苯乙炔封端的BTDA系列酰亚胺预聚体的研究
    饶先花, 党国栋,周宏伟, 邓勇强,路迎宾, 陈春海, 吴忠文
    2006, 27(9):  1775-1778.  doi:
    摘要 ( )   PDF (36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具有苯侧基的二胺单体1,4-双(4'-氨基苯氧基)-2-(苯基)苯(p-TPEQ), 并与3,3',4,4'-苯酮四羧酸二酐(BTDA)进行缩聚反应, 分别以4-苯乙炔苯酐(PEPA)和4-苯乙炔-1,8-萘二甲酸酐(PENA)作为封端剂, 合成了两个系列的苯乙炔封端的酰亚胺预聚体. DSC测试结果表明, 此类预聚体具有比PETI-5更宽的加工窗口; 利用所合成的预聚体制成了具有较高热分解温度热固性交联PI薄膜. 结果表明, PI预聚体加工性能良好, 其交联后具有优异的力学和热学性能; 同时PEPA封端的预聚体树脂具有比PENA封端的树脂更为优异的综合性能.
    研究简报
    聚合物流体的范德华凝聚行为
    乔宝福, 赵得禄
    2006, 27(9):  1779-1781.  doi:
    摘要 ( )   PDF (31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由聚合物的范德华作用导致的凝聚行为. 研究发现, 尽管聚合物同小分子的相行为的形成原因不同(聚合物体系的相行为是由动能、构象熵项和范德华作用能三项相互竞争的结果, 而小分子的相行为是由动能和范德华作用能相互竞争的结果), 但是它们表现出了极为相似的相行为.
    酸性条件下脲醛树脂中不稳定结构的研究
    李爱萍,阚成友,杜奕,刘德山
    2006, 27(9):  1782-1784.  doi:
    摘要 ( )   PDF (27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较强酸性介质中尿素和甲醛的反应, 在不同条件下合成了透明的脲醛树脂溶液, 利用液体13C NMR研究了甲醛与尿素摩尔比对最终树脂中不稳定结构的影响.

    硫化锌掺锰/聚乙烯醇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与表征
    王海鹰, 杨洋, 卢晓峰, 王策
    2006, 27(9):  1785-1787.  doi:
    摘要 ( )   PDF (47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静电纺丝法与气固反应相结合, 成功地制备了硫化锌掺锰/聚乙烯醇复合纳米纤维, 并对所制备的复合物进行了表征, 探讨了复合物的结构及其性能.
    分子内环化对聚乙烯醇交联体系的影响
    赵大成, 高歌, 李志英, 刘凤岐
    2006, 27(9):  1788-1790.  doi:
    摘要 ( )   PDF (25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聚乙烯醇(PVA)-戊二醛(GA)体系作为研究对象, 系统地研究了分子内环化对凝胶体系的影响, 为水凝胶体系的网络结构评价奠定了一定的实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