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8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07-07-10
    目次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7年第28卷第7期目次
    2007, 28(7):  0.  doi:
    摘要 ( )   PDF (106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下期目次预览
    2007, 28(7):  0.  doi:
    摘要 ( )   PDF (104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论文
    新型配位聚合物[Zn6(bta)4(2,2'-bipy)3]的合成、晶体结构和荧光性质
    刘光祥,褚钱,川口博之,孙为银,梁宏
    2007, 28(7):  1203-1207.  doi:
    摘要 ( )   PDF (36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种新的三维配位聚合物[Zn6(bta)4(2,2'-bipy)3](H3bta=1,3,5-苯三乙酸; 2,2'-bipy=2,2'-二联吡啶), 并通过X 射线单晶结构分析、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热重分析对该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结构分析数据表明, 该配合物属单斜晶系, Cc空间群, 晶胞参数a=1.7714(4) nm, b=2.4391(5) nm, c=1.7120(3) nm, β=104.39(3)°, Z=4, V=7.165(2) nm3, Dc=1.722 g/cm3, μ=2.065 mm-1, F(000)=3768, R1=0.0645, wR2=0.1424. 荧光光谱结果表明, 配合物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质.
    5,10,15,20-四(对-十四酰亚胺基苯基)卟啉及其锰、锌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
    孙二军, 王栋, 程秀利, 师宇华, 师同顺
    2007, 28(7):  1208-1213.  doi:
    摘要 ( )   PDF (63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5,10,15,20-四(对-十四酰亚胺基苯基)卟啉配体(TMPPH2)及其锰、锌金属配合物(TMPPMnCl, TMPPZn), 并通过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元素分析等技术对化合物的结构加以确认, 研究了配体和配合物的拉曼光谱、光电子能谱和荧光光谱的变化及电化学性质. 结果表明, 配体和配合物的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拉曼光谱、荧光光谱及光电子能谱都有很大区别, 锰配合物的循环伏安曲线与配体和锌配合物不同, 除了卟啉环发生氧化还原外, 还发生了金属离子的氧化还原反应.
    诺氟沙星插层镁铝水滑石新型药物-无机复合材料的超分子结构、热稳定性和缓释性能
    倪哲明, 夏盛杰, 王力耕, 邢方方, 潘国祥, 胡军
    2007, 28(7):  1214-1219.  doi:
    摘要 ( )   PDF (66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共沉淀和离子交换方法将抗生素类药物诺氟沙星(Nor)插入到Mg-Al-LDHs层间, 制备了一种新型的药物-无机复合材料. 借助XRD, FTIR, UV-Vis, TG-DTA和ICP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Nor-阴离子可取代层间的NO3-, 组装得到晶体结构良好的Nor-LDHs. XRD表征得到Nor-LDHs的层间距为1.29~1.33 nm, 并与根据PM3半经验分子轨道法优化计算得到的Nor-三维尺寸进行比较, 推测客体Nor-是沿短轴方向以单层垂直交替的方式排布于层间, 与主体层板通过氢键与静电作用形成超分子结构; 该超分子结构诺氟沙星-水滑石复合材料与诺氟沙星相比, 其热稳定性、耐酸性及缓释性能均有大幅度提高, 缓释实验数据符合Bhaskar方程和一级动力学方程模型.
    静电纺丝法制备SrTiO3多晶微纳米纤维
    周险峰,赵勇,曹新宇,薛燕峰,许大鹏,江雷,苏文辉
    2007, 28(7):  1220-1222.  doi:
    摘要 ( )   PDF (43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静电纺丝法并结合Sol-gel 技术制备了SrTiO3微纳米纤维. SEM, TEM及电子衍射分析结果显示, 于900 ℃煅烧获得的纤维直径分布在50~400 nm之间, 其典型直径约为280 nm. XRD分析结果表明, 纤维由立方结构的SrTiO3晶粒组成, 平均晶粒尺寸为33 nm.

    纳米结构MnO2的水热合成、晶型及形貌演化
    李英品, 周晓荃, 周慧静, 沈铸睿, 陈铁红
    2007, 28(7):  1223-1226.  doi:
    摘要 ( )   PDF (73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水热合成方法制备了具有不同微观形貌的纳米结构MnO2, 并以X射线衍射(XRD), 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 跟踪考察了二氧化锰的晶型及微观形貌随水热反应时间的演变过程, 在Ostwald ripening机理作用下, MnO2晶型转化过程为γ-MnO2, α-MnO2β-MnO2, 同时形貌由微米球转变为海胆结构、空心海胆结构和纳米线.

    以哌嗪为模板剂的二维层状硫酸铈[C4N2H12]3[Ce2(SO4)6(H2O)2]·H2O的水热合成与晶体结构表征
    辛明红, 王瑛, 朱广山, 孙锦玉, 方千荣, 薛铭, 田歌, 裘式纶
    2007, 28(7):  1227-1231.  doi:
    摘要 ( )   PDF (38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哌嗪为模板剂, 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一个新的具有二维拓展骨架结构的稀土硫酸盐[C4N2H12]3[Ce2(SO4)6(H2O)2]·H2O, 并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和热分析. 单晶结构解析结果表明, 该化合物晶体属于单斜晶系, P21/c空间群, 晶体学参数a=0.66335(10) nm, b=2.8088(4) nm, c=1.02212(15) nm, β=96.160(2)°, V=1.8935(5) nm3, R1=0.0466, wR2=0.1226. 该化合物由[—Ce—S3—Ce—S1—Ce— S3—Ce—S1—]八元环连接形成二维层状结构, 无机层间通过氢键连接成三维无限结构.

    密堆积六方结构Ni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宫杰,,刘洋,王丽丽,杨景海,宗占国
    2007, 28(7):  1232-1234.  doi:
    摘要 ( )   PDF (27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溶胶-凝胶方法制备前驱体, 将前驱体进行热处理制得密堆积六方结构(hcp)的Ni纳米粉末. 利用TG-DTA, XRD和TEM等测试手段对材料的合成条件、结构、形貌以及结构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于300 ℃进行热处理所合成的样品为球形的具有密堆六方结构的Ni纳米颗粒, 晶胞参数a=0.2652 nm, c=0.4334 nm, 平均晶粒尺寸约为12 nm. 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 样品结构发生由密堆六方结构向面心立方结构的转变.

    杂多酸钾杯芳烃衍生物的合成、结构及电化学性质
    刘巨涛,刘晓伟,范圣第,李德谦
    2007, 28(7):  1235-1239.  doi:
    摘要 ( )   PDF (41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3种Keggin型杂多酸钾和杯芳烃四乙酸乙酯衍生物(C60H80O12, L)为原料, 合成了一个杯-簇型无机-有机杂化配合物和两个杯-簇-杯型主-客体配合物: [L-K1.5]4[HPW12O40]3·CH3COCH3(1), [L-K2]2·[SiW12O40]·2CH2Cl2·CHCl3(2)和[L-K1.5]2[PMo12O40]·2CHCl3(3). 通过元素分析、IR、TG-DTA和X射线衍射等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测得了其晶体结构. 研究结果表明, 配合物1中杯芳烃衍生物钾配阳离子与Keggin型磷钨酸多阴离子属典型的无机-有机杂化结构. 钾离子完全进入杯芳烃衍生物的空腔, 并与氧原子形成配位键, 多阴离子则表现为相对孤立的阴离子簇, 其金属氧簇结构基本保持不变. 配合物23的结构中杯芳烃衍生物钾配阳离子和多酸阴离子具有杯-簇-杯排列方式. 两个钾离子以配位串的方式进入杯芳烃衍生物的空腔, 并与氧原子形成配位键, 多阴离子簇则位于两个配阳离子中间, 对发生客居的钾离子串起着约束的作用. 电化学结果表明, 配合物1在1.0 mol/L H2SO4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峰电流与扫速的平方根成线性关系, 电极反应为扩散控制过程; 配合物23在2.0 mol/L H2SO4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峰电流与扫速成线性关系, 为表面控制过程. 说明电极反应与配合物的结构密切相关.

    快速测量挥发性有机物的膜进样-飞行时间质谱仪的设计和应用
    侯可勇,,陈新华,,董璨,,李京华,姚琏,王海龙,王俊德,李海洋
    2007, 28(7):  1240-1245.  doi:
    摘要 ( )   PDF (45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制了一种膜进样-微型飞行时间质谱仪, 该仪器使用双层50 μm硅橡胶膜作为大气压下直接进样的接口. 实验结果表明, 随着样品流速的提高, 膜富集效率信号强度呈线性提高. 双膜中间具有真空差分系统, 富集得到的样品被迅速抽走, 进样系统中样品无记忆效应. 样品在膜中的响应时间为100 s, 而打开差分系统后仅需10 s信号即下降为平稳状态. 与毛细管直接进样相比, 双层膜的富集作用显著, 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使用膜进样技术测定10×10-6 (体积分数)苯、甲苯和对二甲苯的信号强度分别提高了280, 370和600倍. 膜进样系统与真空紫外光软电离方式联用, 对于苯的检出限已经达到了25×10-9 (体积分数), 线性范围为3个数量级. 由于采用了软电离方法, 无碎片离子产生, 所以能够根据分子量进行快速定性分析. 将该仪器应用于香烟主烟气中可挥发性有机物的在线分析, 得到50多种可挥发性的有机物. 实验结果表明, 膜进样-飞行时间质谱将在在线分析(特别是环境监测)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

    改进的离子色谱法测定环境水样中的高氯酸盐
    张萍, 史亚利, 蔡亚岐, 牟世芬
    2007, 28(7):  1246-1250.  doi:
    摘要 ( )   PDF (36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亲水性阴离子交换柱IonPac AS16为分析柱, 以NaOH、乙腈和水的混合溶液为淋洗液, 采用电导检测法测定了环境水样中的痕量高氯酸盐. 通过添加有机改进剂有效地解决了4-氯苯磺酸和高氯酸盐共淋洗的问题. 实验考察了4种有机溶剂对高氯酸盐和4-氯苯磺酸保留时间的影响, 最终选定乙腈作为有机改进剂. 为了提高方法的灵敏度, 以AG19为浓缩柱对样品进行在线预浓缩. 采用预浓缩技术可使方法的检出限低至0.1 μg/L. 在0.2~200 μg/L线性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9, 将0.5 μg/L 高氯酸盐溶液连续进样测定11次, 所得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2%. 将该方法应用于环境水样的测定, 加标回收率为93%~113%.

    铂纳米颗粒修饰直立碳纳米管电极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
    赵琨, 宋海燕, 常竹, 庄淑萁, 何品刚, 方禹之
    2007, 28(7):  1251-1254. 
    摘要 ( )   PDF (25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Pt纳米颗粒修饰直立的碳纳米管电极制备了葡萄糖生物传感器.铂纳米颗粒是利用电位脉冲沉积法修饰到直立碳纳米管上的,可以增强电极对酶反应过程当中产生的过氧化氢的催化行为.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直立碳纳米管在修饰Pt纳米颗粒前后的形态.该酶电极对葡萄糖的氧化表现出很好的响应,线性范围为1×10-5~7×10-3mol/L,响应时间小于5s,并且有很好的重现性. 

    流动注射在线氧化荧光法结合透析采样研究盐酸硫利达嗪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
    马建, 张志琪
    2007, 28(7):  1255-1259.  doi:
    摘要 ( )   PDF (39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流动注射在线氧化结合在线透析采样技术建立了荧光法测定血浆中游离盐酸硫利达嗪的新方法, 并将其应用于盐酸硫利达嗪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机制的研究. 将盐酸硫利达嗪与牛血清白蛋白以不同比例混合并在37 ℃下培养, 以流动注射透析采样技术从混合液中分离出游离盐酸硫利达嗪, 在线氧化为强荧光化合物后测定其浓度; 应用Scrathard方程分析所测数据, 求得盐酸硫利达嗪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为1.2×104 L/mol, 结合位点数为0.98; 根据热力学参数推断, 盐酸硫利达嗪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以疏水作用力为主; 进一步基于荧光猝灭现象和F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 得到盐酸硫利达嗪小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能量转移效率(E=0.497)和结合距离(r0=3.27 nm).

    离子液体改性的气相色谱固定相研究
    邹巧莉,陈志瑶,郑京京,邢钧,吴采樱
    2007, 28(7):  1260-1262.  doi:
    摘要 ( )   PDF (21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哑铃型离子液体, 并将FFAP与其按2∶1的质量比混合涂渍交联在石英管内壁, 柱效为3500 p/m, 极性为435.2, 比FFAP柱的极性明显降低. 但由混配的固定相制成的色谱柱对极性和弱极性物质的选择性都优于FFAP柱. 此外, 该固定相对芳香位置异构体、羧酸、烷烃、醇类、酯类及多环芳烃混合物等均具有较好的分离选择性.

    虚拟原子探针随机采样法用于氨基酸结构描述及其构效关系研究
    周原,,,梅虎,,杨力,周鹏,杨善彬,,李志良,,
    2007, 28(7):  1263-1266.  doi:
    摘要 ( )   PDF (38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考虑药物与蛋白质受体的3类非键作用模式, 利用8类虚拟原子探针和Monte Carlo随机采样技术, 得到了一套新的氨基酸侧链表面静电、立体及疏水势能场(ASSPF)参数. 在此基础上对苦味二肽和血管舒缓激五肽进行了结构表征和QSAR研究, 所建模型复相关系数R2和留一法交互检验复相关系数QLOOCV2分别为0.8457, 0.851和0.7688, 0.7952, 同时分析了肽链不同位置上氨基酸侧链对活性的影响, 取得较好的结果.

    研究简报
    牛血清白蛋白-PAMAM修饰的开管毛细管电色谱柱的制备
    郭宝晶, 杨屹, 苏萍
    2007, 28(7):  1267-1269.  doi:
    摘要 ( )   PDF (29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树枝状大分子PAMAM键合到毛细管电色谱柱中, 然后在其端基上键合配体牛血清白蛋白(BSA), 利用BSA-G3.0-PAMAM键合柱成功地分离了D,L-色氨酸.

    酶催化-荧光猝灭法测定药物中的万古霉素
    冯霞光, 张敏, 赵虎, 王怀友
    2007, 28(7):  1270-1272.  doi:
    摘要 ( )   PDF (30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万古霉素对产物的荧光具有猝灭作用的原理, 本文研究了万古霉素的荧光猝灭机理, 建立了测定万古霉素的方法.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及选择性好等优点, 可用于注射液中万古霉素含量的测定, 与药典法对照, 结果令人满意.

    化合物疏水参数测定的脂质体毛细管电泳方法
    董志强,夏之宁,蒋雪梅
    2007, 28(7):  1273-1275.  doi:
    摘要 ( )   PDF (29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脂质体模拟生物膜作为CE的运行介质, 探讨了一种可简单、快速获得tl值的新技术, 即根据系列标准化合物在LCE中的迁移时间与其疏水参数的关系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到tl值. 将该方法用于6种苯类化合物的疏水参数测定, 并对测定结果的准确性进行了比较.

    研究论文
    高活性、高产率非线性偶氮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线性、非线性光学性能
    郭昆朋, 张涛, 祖凤华, 邱玲, 甄珍, 刘新厚, 沈玉全
    2007, 28(7):  1276-1279.  doi:
    摘要 ( )   PDF (28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一类高产率的基于偶氮的新型非线性活性化合物. 初步测定其薄膜的折射率可在1.55—1.64范围内任意调节, 薄膜的Tg在130 ℃ 以上, 其未经优化的非线性光学系数γ33为16 pm/V(1310 nm), 该材料在通讯波长窗口的光学损耗较小, 化合物的热分解温度在239 ℃ 以上.

    基于受体结构的AHAS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
    肖勇军, 王建国, 刘幸海, 李永红, 李正名
    2007, 28(7):  1280-1282.  doi:
    摘要 ( )   PDF (23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AHAS与磺酰脲类除草剂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基础上, 利用分子对接程序DOCK 4.0, 通过MDL/ACD三维数据库虚拟筛选, 得到了296个与AHAS结合能较低的小分子化合物结构信息, 从中选取了部分小分子进行化学合成, 并且测试了其生物活性. 部分化合物的体内和体外活性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

    离子液体的组成及溶剂性质与木瓜蛋白酶催化特性的关系
    娄文勇, 宗敏华
    2007, 28(7):  1283-1287.  doi:
    摘要 ( )   PDF (42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离子液体的组成及溶剂性质对木瓜蛋白酶催化D,L-对羟基苯甘氨酸甲酯不对称水解反应有重要的影响. 木瓜蛋白酶在含CnMIm·BF4(n=2~6)介质中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对映体选择性及稳定性, 而在含有C4MIm·HSO4, C4MIm·Cl, C4MIm·NO3, C4MIm·CH3COO的介质中表现较低的对应值. 在含有CnMIm·BF4(n=2~6)的介质中, 酶活性随离子液体的极性增大而提高, 但在含有C4MIm·HSO4, C4MIm·Cl, C4MIm·NO3, C4MIm·CH3COO的介质中随离子液体的极性增大反而降低. 木瓜蛋白酶的对映体选择性和稳定性均随着离子液体的疏水性增大而提高. 荧光分析结果表明, 离子液体对酶分子构象具有显著的影响. 在CnMIm·BF4(n=2~6)的介质中, 木瓜蛋白酶的最大荧光发射波长(λmax)均蓝移, 而在含有C4MIm·HSO4, C4MIm·Cl, C4MIm·NO3或C4MIm·CH3COO的介质中, λmax均红移. 与CnMIm·BF4(n=2~6)相比, 在C4MIm·HSO4, C4MIm·Cl, C4MIm·NO3或C4MIm·CH3COO中, 酶分子构象的变化较大, 暴露的疏水区域较多.

    成骨肿瘤细胞在纳米氧化钛陶瓷表面的生物活性研究
    屈阳, 李振声, 杨帮成, 张兴栋
    2007, 28(7):  1288-1291.  doi:
    摘要 ( )   PDF (40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羟基磷灰石和氧化镁为晶粒生长抑制剂制备的纳米氧化钛陶瓷为研究对象, 采用体外成骨细胞Ros17/28与材料复合培养的方法, 通过MTT法、荧光染色法和SEM细胞形貌观察等手段综合判断细胞在材料表面的活性, 以此评价纳米氧化钛陶瓷的生物活性. 结果表明, 以羟基磷灰石为晶粒生长抑制剂的氧化钛陶瓷晶体颗粒尺寸达到纳米级, 其生物活性超出了以氧化镁为晶粒生长抑制剂的氧化钛陶瓷和纯羟基磷灰石陶瓷, 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 是生物活性陶瓷.

    6-Oxodendrolasinolide的全合成
    李毅,张涛,李裕林
    2007, 28(7):  1292-1296.  doi:
    摘要 ( )   PDF (24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香叶醇(2)和异戊烯醇(5)为起始原料, 经过12步反应, 以5.6%的总收率完成了倍半萜内酯6-Oxodendrolasinolide (1)的全合成. 其关键步骤包括乙烯基二噻烷(7)的负离子与烯丙基氯(4a)的区域选择性烷基化反应和Corey's氧化内酯化反应.

    新型胍基葡萄糖苷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连召斌,田晓红,曹玲华
    2007, 28(7):  1297-1303.  doi:
    摘要 ( )   PDF (54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异硫氰酸酯(1)与2-氨基-4/6-取代-苯并噻唑(2a~2e)反应, 生成糖基硫脲衍生物(3a~3e), 再在伯胺存在下经氯化汞脱硫, 得到一系列新的多乙酰基胍基糖苷类化合物(4a~4d, 5a~5d, 6a~6d, 7a~7d), 糖基的保护基团在甲醇钠/甲醇条件下脱除. 所有新化合物的结构均经IR, 1H NMR, MS谱和元素分析证实, 所得产物均为β-构型. 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 化合物4c, 6c, 8b, 8c等对HIV-1蛋白酶表现出了较高的抑制活性; 化合物7c具有抗流感乙型病毒活性; 化合物5e, 7c, 7d等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具有抑制活性.

    研究简报
    (8R,13R)-8,12,13,17-四氢穿心莲内酯的合成、晶体结构和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黄利华,,徐海伟,,刘改芝,,戴桂馥,刘宏民,
    2007, 28(7):  1304-1306.  doi:
    摘要 ( )   PDF (32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设计并合成了新的具有旋光活性的二萜类内酯衍生物2, 并通过NMR, IR, HRMS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技术分析了其结构和绝对构型.

    3-氧-11,12,13-三羟基桉烷-4-烯的简便全合成
    关玉昆,房丽晶,唐志勇,李裕林
    2007, 28(7):  1307-1309.  doi:
    摘要 ( )   PDF (19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报道了一种全合成3-氧-11,12,13-三羟基桉烷-4-烯(1)的简便方法. 对于该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药理活性研究目前正在进行中.

    辣椒素和辣椒酯的合成
    杨艳, 金永生, 董真秀, 胡宏岗, 俞世冲, 吴秋业
    2007, 28(7):  1310-1312.  doi:
    摘要 ( )   PDF (22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以己内酯为起始原料合成辣椒素的工艺进行全新改进, 直接以6-溴己酸乙酯为起始原料, 经6步反应合成了目标化合物辣椒素及其同系物辣椒酯.

    猴头菌寡糖的分离及其结构确定
    姜瑞芝,王颖,陈英红,高阳,黄恩喜,高其品
    2007, 28(7):  1313-1315.  doi:
    摘要 ( )   PDF (28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报道了从猴头菌浸膏中分离出猴头菌二糖和三糖, 并确定了其化学结构.

    人参根中丙二酰基三七人参皂苷-R4的分离及其结构表征
    孙光芝,李向高,刘志,王继彦,郑毅男,杨秀伟
    2007, 28(7):  1316-1318.  doi:
    摘要 ( )   PDF (23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新鲜人参根中分离得到了1个新化合物, 根据理化性质和谱学方法并与文献报道的相关化合物的数据进行比较, 鉴定其结构为丙二酰基三七人参皂苷-R4(Malonyl-notoginsenoside-R4, 1).

    研究论文
    脱铝MCM-49分子筛的结构、酸性及苯与丙烯液相烷基化催化性能研究
    张钰,吴淑杰,杨胥微,贾明君,王丽霞,张祚望,吴通好,孙家锺
    2007, 28(7):  1319-1324.  doi:
    摘要 ( )   PDF (50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硝酸回流和水蒸气两种处理方法对用动态水热法合成的纳米MCM-49分子筛进行脱铝改性. 用XRD、氮气吸附-脱附、NH3-TPD、FTIR和NMR等技术进行了表征, 并考察了脱铝前后MCM-49分子筛在苯与丙烯液相烷基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27Al核磁共振谱表明, 硝酸回流和水蒸气处理能有效地脱除MCM-49分子筛的部分骨架铝和非骨架铝. NH3-TPD和FTIR表征结果表明, 脱铝降低了MCM-49分子筛的Brönsted酸和Lewis酸的酸量. 硝酸脱铝未改变分子筛的酸强度分布, 而在600 ℃水蒸气脱铝则造成酸强度的降低. 实验条件下, MCM-49分子筛的丙烯转化率为99.5%, 异丙苯的选择性为73.6%. 脱铝改性降低了烷基化反应活性和异丙苯的选择性, 提高了收率. 与脱铝前MCM-49分子筛相比, 常温下经硝酸处理5 h的脱铝MCM-49分子筛在保持催化活性相当的情况下, 异丙苯收率提高了5.3%.

    二氧化钛纳米粒子和纳米管的合成、表征及对硝基苯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石金娥, 闫吉昌, 尚淑霞, 陈大伟, 王悦宏, 闫福成, 薛静, 初丽伟, 苏丽敏
    2007, 28(7):  1325-1328.  doi:
    摘要 ( )   PDF (44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水热合成法, 通过改变反应条件, 控制反应参数, 成功地合成了粒径可控的球形TiO2纳米粒子和长径比、比表面积均比较大的纳米管. 用XRD, TEM, SAED和BET等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 为了测试产物的光催化性能, 以高浓度的硝基苯(NB)溶液为模拟水样, 进行了一系列提高降解效率的优化实验和光催化降解的对比实验. 通过对硝基苯溶液初始浓度、TiO2加入量和降解体系pH值等条件的考察, 得出硝基苯溶液的质量浓度为300 mg/L, TiO2的加入量为0.4 g/L, 体系的pH值为6~7时, 降解效果最好; 通过对比实验发现, 由于纳米管的大比表面积, 使得其光催化性能明显优于球形纳米粒子, 3 h后的降解率达到90%以上, 3.5 h左右硝基苯几乎被完全降解.

    O+HCNO反应势能面的理论研究
    王嵩,于健康 ,丁大军,孙家锺
    2007, 28(7):  1329-1332.  doi:
    摘要 ( )   PDF (34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CCSD(T)/6-311G(d,p)//B3LYP/6-311G(d,p)+ZPVE方法对反应O+HCNO进行了研究. 通过反应势能面揭示了该反应的机理, 通过H或O迁移等多步反应路径得到3种产物, 其中, P1(HCO+NO)为主要产物, P2(HNO+CO)和P3(NCO+OH)为次要产物. 为进一步实验研究提供了参考.
    8-羟基喹啉铜(Ⅱ)功能化SBA-15的制备、表征及催化性质
    王虹苏, 黄家辉, 徐臣, 徐玲, 宋科, 徐海燕, 王竹倩, 阚秋斌
    2007, 28(7):  1333-1336.  doi:
    摘要 ( )   PDF (34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3-氨丙基功能化的介孔SBA-15(APS-SBA-15)作为载体, 通过C—N共价键将8-羟基喹啉铜(Ⅱ)固定到APS-SBA-15孔道中, 制备了8-羟基喹啉铜(Ⅱ)功能化的SBA-15催化剂[Cu(Ⅱ)-Q-APS-SBA-15], 并将其用于以质量分数30%的过氧化氢为氧化剂的苯酚羟化反应中. 结果表明, Cu(Ⅱ)-Q-APS-SBA-15呈现出较高的苯酚转化率和苯二酚选择性.
    NaCl与Fe2O3混合物对SO2的有效吸收
    尹勇, 陈海涵, 孔令东, 陈建民
    2007, 28(7):  1337-1341.  doi:
    摘要 ( )   PDF (44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DRIFTS和XPS等方法研究了SO2在NaCl和α-Fe2O3混合物表面的复相反应, 并计算了反应的吸附常数. 结果表明, 反应生成物主要为硫酸盐、硫酸氢盐以及少量的亚硫酸(氢)盐; SO2与NaCl和α-Fe2O3混合物的反应符合零级反应动力学规律; NaCl的含量对反应有影响, 随着混合物中NaCl含量的增加, BET吸附常数呈现先上升而后再下降的变化规律, 当NaCl的质量分数达到70%左右时, BET吸附常数达到最大(4.62×10-6), 是纯α-Fe2O3(5.72×10-7)的8.08倍; 反应生成的FeCl2-SO3-中间体作为SO2的储存库, 促进了更多的硫酸盐生成.
    利用激基复合物发光的有机白光器件制备
    谢伟杰,李昱鹏,孙成林,李峰,费腾,马於光
    2007, 28(7):  1342-1344.  doi:
    摘要 ( )   PDF (26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1,4-二(2-氰基-2-苯乙烯基)-2,5-二苯基苯(CNDPDSB)为发光层, N,N'-[3-萘基]-N,N'-二苯基[1,1'-二苯基]-4,4'-二胺(NPB)为空穴传输层, 8-羟基喹啉铝(Alq)为电子传输层, 制备了一种色度稳定的有机电致白光器件. 该器件的白光发射是由CNDPDSB与NPB界面形成的激基复合物发出的红光以及NPB与CNDPDSB发射的蓝光混合而成. 该白光器件的光谱稳定, 在工作电压(6~13 V)内, 色坐标由(0.33, 0.34)变化到(0.31, 0.37). 器件在6 V电压下开启, 10 V电压下的亮度和效率分别为1200 cd/m2和0.2 cd/A.
    PVK与新型D-π-A分子掺杂体系的能量转移及发光性质
    赵昳昕, 彭平, 周印华, 吴伟才, 田文晶
    2007, 28(7):  1345-1349.  doi:
    摘要 ( )   PDF (51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PVK与4种新型D-π-A分子(分别简写为CKD, TKD, PKD, NKD)掺杂体系的吸收光谱、激发光谱和光致发光光谱的研究, 分析了掺杂体系的光致发光特性和能量转移现象. 制备了结构为ITO/PEDOT/PVK∶D-π-A ω/Alq3/Al的电致发光器件, 研究了掺杂体系的电致发光性能. 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改变D-π-A分子中不同给电子能力的电子给体, 可以调控其带隙, 进而实现对D-π-A分子发光峰位的调节; 给电子基团空间立构效应越高, 其荧光量子效率越高. 在掺杂体系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中, PVK与D-π-A分子之间都发生了有效的能量转移, 通过调节PVK与D-π-A分子的比例, 可以调节掺杂体系的发光性能. 当TKD在PVK中的掺杂质量分数为6%时, 电致发光器件发光亮度为729.1 cd/m2时, 发光效率达到1.75 cd/A.
    四甲基吡啶卟啉与核酸相互作用的稳态和时间分辨光谱
    王雪飞,张慧娟,吴义室,王鹏,艾希成,张建平
    2007, 28(7):  1350-1355.  doi:
    摘要 ( )   PDF (59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稳态吸收和荧光光谱、圆二色谱和皮秒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手段, 研究了5,10,15,20-四[4-(N-甲基吡啶)]卟啉(TMPyP4)与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等4种碱基, 以及相应的核苷、核苷酸和单链DNA的结合能力和光谱学性质. 研究结果发现, 嘌呤与TMPyP4的结合能力比嘧啶的强. 对于某一碱基系列, 结合能力强弱顺序依次为: 碱基~核苷<核苷酸<单链DNA. 时间分辨荧光谱研究发现, 除鸟嘌呤外, 核酸和TMPyP4复合物的荧光动力学均含有快(1~2 ns)和慢(约10 ns)两个衰减过程, 它们分别是由激基复合体和环境极性对激发态TMPyP4分子的影响所致. 单链DNA能诱导TMPyP4产生诱导圆二色信号, 而单分子(碱基、核苷、核苷酸)则无此功能.
    热处理对WO3纳米薄膜结构及其气致变色性能的影响
    史继超,吴广明,陈世文,沈军,周斌,倪星元
    2007, 28(7):  1356-1360.  doi:
    摘要 ( )   PDF (57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钨粉和过氧化氢溶液为原料,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WO3溶胶, 并结合提拉镀膜法, 分别在普通玻璃载玻片和抛光硅片上制备了掺钯气致变色WO3纳米结构薄膜; 并分别在50, 150, 250, 350和450 ℃的空气氛围中对薄膜进行了热处理. 采用IR、双椭圆偏振光谱仪、AFM和XRD分析了薄膜的性质和微观结构, 观察了薄膜的表面形貌, 根据所得数据讨论了不同热处理温度对薄膜的结构和气致变色性能的影响.
    含水杨醛缩苯胺双Schiff碱和吡啶配体的Zn(Ⅱ)配合物的电子结构和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
    苏钽,朱东霞,仇永清,陈徽,王悦
    2007, 28(7):  1361-1364.  doi:
    摘要 ( )   PDF (28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实验测定的晶体结构为基础, 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 在6-31G(d)基组水平上计算4个水杨醛缩苯胺类双Schiff碱和吡啶为配体的Zn(Ⅱ)配合物的电子结构, 并结合有限场(FF)方法得到二阶NLO系数. 结果表明, 在4个五配位配合物中, 双Schiff碱配体的共轭性减弱, 在Schiff碱配体引入叔丁基以及连接双Schiff碱的桥对配合物的结构影响很小. 同时4个配合物的配键性质、原子电荷分布、前线分子轨道能级等方面具有相似性. 但引入叔丁基改变了配合物前线分子轨道组成, Zn—O配位键的极性有所加强, 从而使配合物的极化率和二阶NLO系数增加, 而连接两个Schiff碱的桥对配合物二阶NLO性质影响不大.
    AB2星型杂臂共聚物的合成及其结晶行为
    王康成,黄卫,周永丰,颜德岳
    2007, 28(7):  1365-1370.  doi:
    摘要 ( )   PDF (80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分子设计, 用过量丁二酸酐将单硬酯酸甘油酯的两个羟基转变为羧基, 再以辛酸亚锡为催化剂, 二苯醚为共沸脱水剂, 使其进一步与不同分子量的端羟基聚乙二醇在负压下共沸脱水偶联, 成功地制备了一系列AB2星型杂臂共聚物, 并采用1H NMR、XRD、DSC、FTIR和偏光显微镜等手段对产物及其结晶行为进行了研究. 1H NMR测试结果表明, 所得聚合物是以二丁二酸甘油酯为核, 一条硬酯酸烷基(GMS)臂和两条聚乙二醇(PEG)臂构成的AB2星型杂臂共聚物[GMS-(SA-PEG)2]. DSC和XRD测试结果表明, 在GMS-(SA-PEG)2中, GMS臂和PEG臂都能结晶; GMS臂的存在不仅影响PEG臂的结晶速度, 同时也影响其结晶的完善程度, 导致结晶温度和结晶熔融温度发生变化; GMS臂相对含量越大, 对PEG结晶行为的影响也越大. 利用偏光显微镜对结晶过程的在线观察结果表明, GMS-(SA-PEG)2的结晶形貌不同于线型聚乙二醇的大球晶, 其先形成细碎的束状晶核, 然后逐步出现生长中的球晶结构, 最后所形成的晶体尺寸有大幅度的减小, 而且其形貌和PEG臂的分子量密切相关. 可见AB2星型杂臂共聚物的结晶是先由GMS臂结晶形成小晶核, 然后再诱导PEG臂球晶的生长. 杂臂的引入对于控制星型多臂共聚物的晶形、晶貌具有重要意义.

    以聚乙烯基咪唑为配基的内毒素亲和吸附剂的研究
    张媛媛,周康,平郑骅
    2007, 28(7):  1371-1376.  doi:
    摘要 ( )   PDF (49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乙烯基咪唑(VI)在硅胶粒子表面的自由基接枝聚合制备了一种以聚乙烯基咪唑为配基的新型内毒素亲和吸附剂. 用FTIR检测样品中咪唑基的特征吸收, 用热重分析法(TGA)测定了PVI的接枝率. 实验发现, PVI在吸附剂中的含量对内毒素的吸附率影响很大. 当PVI的接枝率为2.5%左右时, 吸附剂对内毒素的去除率最大. 在离子强度小于1 mol/L和pH=7的中性条件下, PVI吸附剂对内毒素具有最佳的吸附性能. 该吸附剂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 内毒素在该亲和吸附剂上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吸附方程, 其吸附动力学为二级反应.

    新型水溶性共轭嵌段含糖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王芸芸,范曲立,王培,马谆,汪联辉,黄维
    2007, 28(7):  1377-1382.  doi:
    摘要 ( )   PDF (49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两端溴化的聚9,9-二己基芴作为大分子引发剂, 6-O-甲基丙烯酰基-1,2∶3,4-二-O-异亚丙基-D-吡喃型半乳糖(6-O-Methacryloyl-1,2∶3,4-di-O-isopropylidene-D-galactopyranose, MaIpGa)为单体, 氯化亚铜/1,1,4,7,10,10-六甲基三乙基四胺为催化剂, 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具有良好光学性能的三嵌段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羟基保护半乳糖酯-聚芴-聚甲基丙烯酸羟基保护半乳糖酯(PMaIpGa-PF-PMaIpGa). 在酸性条件下进一步水解, 得到水溶性的聚甲基丙烯酸半乳糖酯-聚芴-聚甲基丙烯酸半乳糖酯(PMaGa-PF-PMaGa)三嵌段聚合物, 其结构和分子量(分布)通过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和凝胶渗透色谱(GPC)确证, 并研究了其紫外-可见和荧光光谱特性.

    环氧树脂电子束固化过程中的电子能量传播机制
    李玉彬,张佐光,杨嘉陵
    2007, 28(7):  1383-1387.  doi:
    摘要 ( )   PDF (54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环氧树脂辐射固化过程中的温度分布和辐射固化后的固化度分布与反应前的电子能量沉积模拟计算结果相结合, 探讨电子束在辐射固化过程中的能量传播机制. 结果表明, 辐射开始初期, 固化反应发生前, 电子能量在聚丙烯模具内环氧树脂体系中的沉积满足离子注入理论, 即电子能量沉积在距辐射表面一定距离处达到最大, 然后随辐射距离的增加沉积能量减小; 而在玻璃模具内的树脂体系中, 电子能量从辐射表面向里逐渐降低. 随体系中固化反应的发生, 最大电子浓度区域转移, 最终出现在临近最大电子沉积浓度区域辐射深度稍远的地方. 能量吸收和反应放热导致的升温不影响树脂固化度大小, 但会影响固化度分布.

    以Pluronics®为第二组分制备聚乳酸峰窝状规整多孔薄膜
    孙巍, 唐越超, 计剑
    2007, 28(7):  1388-1392.  doi:
    摘要 ( )   PDF (85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聚乳酸(PLA)为成膜材料, 以两亲三嵌段共聚物PEO-PPO-PEO(Pluronics®)为第二组分, 利用水辅助法成功地制备了聚乳酸蜂窝状多孔膜. 研究了环境湿度、溶液浓度和所用PLA分子量对多孔膜结构的影响. 结果表明, 加入第二组分PEO-PPO-PEO能有效地促进规整蜂窝结构的形成. 蛋白质吸附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PEO-PPO-PEO组分在孔洞内壁的富集, 由此构建了阻抗蛋白质吸附的图案化功能结构表面.

    新型含联萘基团的旋光聚氨酯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南秋利, 周钰明, 陈景, 郭玲香, 王志强
    2007, 28(7):  1393-1397.  doi:
    摘要 ( )   PDF (41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旋光联萘二酚(BINOL)和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为原料, 采用氢转移加成聚合法制备了含联萘基团的新型旋光聚氨酯(S-BPU和R-BPU), 并用FTIR, 1H NMR, UV-Vis, CD和DSC/TGA等手段对该聚氨酯进行了结构和性能表征. 结果表明, 当BINOL的光学纯度逐渐增加时, BPU的旋光度和特性粘度逐渐增大, S-BPU和R-BPU的旋光度最高可分别达到-78°和+54.6°, 具有较高的旋光能力; S-BPU和R-BPU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分别达到258.4和286.6 ℃, 热分解温度(Td)分别为305.6和323.6 ℃, 热分解温度比通常的PU材料提高了100 ℃ 左右, 显示了较好的热稳定性; R-BPU和S-BPU的红外发射率分别为0.682和0.618, 显示了较低的红外发射率.

    聚缩醛药物载体的合成表征及其降解动力学的NMR研究
    舒婕,彭敏,余家会,罗淑芳,俞磊,陈群
    2007, 28(7):  1398-1402.  doi:
    摘要 ( )   PDF (37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对甲苯磺酸催化下, 将聚乙二醇2000(PEG2000)和氨基保护的丝胺醇与三甘醇二乙烯基醚三元共聚, 再脱去丝胺醇的氨基保护基团, 合成了4种氨基含量不同的聚缩醛PA1, PA2, PA3和PA4, 用1H NMR表征了其结构. 同时, 利用1H NMR监测了聚缩醛PA3在pH值为7.4, 6.5和5.7的磷酸缓冲液及pH值为4.7, 4.1和3.8的醋酸缓冲液中的降解行为. 结果表明, PA3在酸性缓冲液介质中的降解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且随着介质pH值的减小降解速率常数增大, 降解半衰期减小.

    一系列单硅烷-寡聚噻吩共聚高分子膜中电荷传导研究
    蒋晓青,播磨裕
    2007, 28(7):  1403-1407.  doi:
    摘要 ( )   PDF (58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一系列由单硅烷和寡聚噻吩组成的共聚高分子膜(PSnT, n表示寡聚噻吩单元中噻吩环的个数)在较宽掺杂率范围内载流子的迁移率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掺杂率极低(<0.2%)时各膜中的载流子迁移率接近, 几乎不受n的影响; 随着膜的掺杂率的增加, 各PSnT膜中的迁移率相继增大, n增大, 迁移率在更低的掺杂率处开始增大, 其增幅随着n的增加而增大. PS14T迁移率的增幅超过4个数量级, 已与电化学合成的聚噻吩膜中观察到的迁移率增幅相当, 表明此共聚物中的π-共轭长度已足以再现聚噻吩传导性能.

    研究快报
    用于质子交换膜的磺化聚酰亚胺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王雷,孟跃中,王拴紧,朱光明
    2007, 28(7):  1408-1410.  doi:
    摘要 ( )   PDF (25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分子设计的角度出发,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磺化二胺单体, 通过聚合反应制备了磺酸基在侧链上的质子交换膜. 由于特殊结构的设计, 这种质子交换膜的水解稳定性和氧化稳定性均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