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唐艳辉, 王志栋. 桥联茂钛配合物催化丙烯聚合反应选择性的理论研究[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6, 37(10): 1849. |
[2] |
吴伟, 张恩生, 魏文, 黄桐堃, 刘新伟, 杨少凡, 邹永. 3-脱氢莽草酸甲酯与肼类化合物反应的选择性[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2, 33(10): 2223. |
[3] |
林奥雷, 王凯, 赵宇, 邹勃. 高压下DPP-11超分子结构中的π-π相互作用[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8, 29(6): 1181. |
[4] |
晏日安,苏镜娱 . (±)-耳壳藻内酯的全合成研究(Ⅱ)[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6, 27(6): 1055. |
[5] |
王建国, 符新亮, 王有名, 马翼, 李正名, 张祖新. 2(1H)-喹啉-2,4-二酮类化合物抗小麦锈病的3D-QSAR研究[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3, 24(11): 2010. |
[6] |
李瑞芳, 尚贞锋, 王贵昌, 潘荫明, 赵学庄. 扶手椅型单壁碳纳米管的理论研究[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2, 23(7): 1356. |
[7] |
赵艳玲, 周德凤, 潘秀梅, 苏忠民, 王荣顺. 聚并苯掺杂C60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理论与性能研究[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2, 23(7): 1335. |
[8] |
张锁秦, 封继康, 任爱民, 李耀先. 螺旋共轭分子2,2′-螺二茚-1,1′,3,3′-四酮及其衍生物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与分子结构关系的研究[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2, 23(10): 1965. |
[9] |
孙成科, 杨思娅, 马思渝, 李宗和. 不对称硼催化反应的理论研究(Ⅰ)——噁唑硼烷催化苯基乙酮还原反应的对映体选择性机理[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2, 23(1): 109. |
[10] |
方亚寅, 沈荣欣, 孙宏伟, 袁满雪, 刘洁, 李正名, 赖城明. 应用AM1方法研究3-芳胺甲烯基-6-烷基-5,6-二氢-二氢吡喃-2,4'-二酮的催化氢化反应机理[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1, 22(9): 1506. |
[11] |
王惠, 翟高红, 杨海峰, 文振翼, 史启桢, 冉新权, 罗瑞盈, 杨延清. 碳前驱体CH3ArCH2NH2热解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DFT研究[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1, 22(5): 800. |
[12] |
傅旭春, 俞庆森, 梁文权. 氢键酸度的量子化学参数表示[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1, 22(5): 805. |
[13] |
易平贵, 俞庆森, 商志才, 林瑞森. 溴代作用对竹红菌素分子性质影响的理论研究[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1, 22(4): 626. |
[14] |
夏树伟, 尚贞锋, 陈兰, 潘荫明, 赵学庄, 唐敖庆. C60与硅烯环加成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1, 22(2): 265. |
[15] |
王鹤峰, 李兆龙, 朱卡克, 王育彬, 黄明宝, 文振翼. 六氯苯与OH自由基的反应[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1, 22(1): 127. |